物理因子点穴治疗后循环缺血2010.7_第1页
物理因子点穴治疗后循环缺血2010.7_第2页
物理因子点穴治疗后循环缺血2010.7_第3页
物理因子点穴治疗后循环缺血2010.7_第4页
物理因子点穴治疗后循环缺血2010.7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物理因子点穴治疗后循环缺血物理因子点穴治疗后循环缺血(PCIPCI)的临床研究的临床研究 湖南省人民医院(410005) 张德元 周和平 梁 辉 李 浩 王继华 袁荣峰 伍智红 谭海群 封迎帅 【摘要】目的目的:观察物理因子高压电子笔(又叫高电位笔)点穴 (以下简称物理因子点穴)对治疗PCIPCI的疗效。方法:方法:将PCI患者140例 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给予复方丹参滴丸、川芎嗪促进改善血 液循环药物及对症处理;治疗组100例,除上述处理外,予以物理治疗, 采用高电位治疗仪,先嘱患者静坐在高电位治疗垫上,输入9000伏电 压10分钟后用物理因子刺点小脑顶核等区的穴位:百会、大椎、风池 (双)等穴,反复多次每穴刺点6-10秒,每天1次。治疗20d后观察效 果。结果:结果:点穴治疗PCI,总有效率达97,治愈率、平均治愈天数: 治疗组分别为77O、(8.562.67)d;对照组分别为 525、(12.752.36)d,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治愈率为治疗组77,对照组525,差异有 显著性意义(PO05), 见表3。说明高压电子笔点穴治疗安全,无副作用。治疗过程中,通过 对患者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的观察,发现患者生命体征有明显改 变。患者无特殊不适,均能忍受点穴的局部刺激,说明本治疗无明显 副作用。 2.4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变化见表4。两组的血液粘、浓、 聚状态在治疗后比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组别 总例数 痊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治愈率(%) 治疗组 100 77 20 3 97 77 对照组 40 21 16 3 92.5 52.5 注:两组结果治愈率比较(PO05)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变化(Xs) 治疗组 对照组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全血比粘度 (高切)(mpas) 7.621.56 6.091.2 7.611.58 6.961.3 全血比粘度 (低切)(mpas)12.552.1 9.31.4 12.682.2 10.561.7 红细胞压积(%)45.255.9 40.285.3 46.236.2 42.95.6 血浆比粘度(mpas)1.790.04 1.550.03 1.780.04 1.600.03 注:治疗前、治疗后两组间比较(p0.05) 3讨论 PCI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液循环障碍后出现的 一系列脑部症状。眩晕常由转动颈部而诱发(转颈试验阳性),部分病 人有颈背的紧扎疼痛感,手指发麻,这是臂丛神经受压的神经根刺激 症状,患者年龄较大。一般在50岁左右,颈椎CT或X线片提示有颈椎病 史。如缺血重者可发生短暂昏迷、一过性失语、肢体麻木或乏力,常 称“脑卒中先兆”。其主要原因是在高血压、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发生 微栓子,脑血管痉挛,致脑血管狭窄,脑供血减少,脑缺血缺氧,外 周血管功能失调,导致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TCD通过检测颅内动 脉血流速度、方向、频谱及音频等,能较准确地反映脑动脉狭窄、痉 挛及梗死等病理状态,脑梗死者可表现病灶侧血流速度减弱,甚至消 失、逆流信号等。 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治疗主 要包括:低分子肝素钠、脑循环功能治疗仪、盐酸法舒地尔、高压氧、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中西医结合、抗凝、降纤、溶栓和卒中单元有报 道6-14。近年来,脑血流神经调控的研究已从外周神经作用深入到脑 5 内各级神经通路的研究15。国内外大量研究16-17发现小脑顶核在脑 血流量的调节中占重要地位。脑梗死后脑血流的减少或中断是导致神 经细胞不可逆损伤的重要原因,而脑血流的调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神经控制是脑血流调节的重要部分。 我们发现除上述治疗同时,加用物理因子点穴治疗,可获得更加 满意的效果。人体在高电位的磁场作用下,血管内的血流速度增快, 供血量增加,促进了血液循环,改善细胞营养,加强新陈代谢,增强 机体功能,加之穴位在高电位笔刺点下可引起局部组织、细胞内物质 运动,使细胞受细微的按摩,组织界面上温度上升,增强了生物膜的 弥散过程,改变了膜电位,增强了离子胶体的通透性18。物理因子在 小脑顶核部点穴刺激时,通过两耳侧乳突无创将高电位引入小脑顶核 区,小脑顶核是对局部脑血流量有强大影响的神经控制中枢,这种中 枢性调控是由于脑内固有的神经传导通路的激活及中脑网状结构、脑 干的蓝斑与中缝核群以及小脑顶核等对脑血管活动均有重要作用 改变局部脑血流。因此,顶核区物理因子点穴刺激可增加大脑血流量, 促进神经递质释放,从而缩小梗死灶,缺血区白细胞浸润减轻,坏死 神经元数目减少。其刺激可在不降低脑代谢的情况下缓解缺血性脑损 害,减轻脑水肿,达到减轻和加速修复脑损害,对脑缺血的神经元有 保护作用19,对治疗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有明显疗效。 本组资料显示对100例PCI患者进行物理因子点穴治疗,发现点穴 治疗后TCD检查提示脑供血明显改善,可使脑组织内血液重新分布,改 善微循环,纠正脑缺血,刺激脑病灶内毛细血管增生,改善脑组织有 氧能量代谢,供氧充分,脑细胞分裂活跃,有效保护脑神经细胞,降 低脑神经细胞兴奋毒性损害,稳定脑神经细胞膜电位,促进脑神经功 能恢复有明显促进作用。治愈时间提前4d,效果好,对心率、血压又 无明显影响,且操作简便,病人无任何痛苦,安全可靠,易于被患者 接受,又能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为临床提供一种物理方法既一 种新的非药物治疗与预防的手段,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发展。 6 【参考文献】 王健俐 闫卫静 李国臣 后循环缺血临床报告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2): 8081 袁庆学,李剑锋 清眩定晕汤治疗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观察田 中国现代医 生2007,45(9):3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1辑) 1993 王维治 神经病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9(4):124 耿晓非,魏东宁,陈兵等 动脉硬化性脑梗塞的早期TCD诊断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0,16(9):683684 (6)李艳华;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后循环缺血疗效观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9,08(25):2122 荣丽华; 林永泉 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后循环缺血患者的疗效观察 中国现代医生 2008,46(5):2324 潘妍婷 盐酸法舒地尔治疗后循环脑缺血临床研究 山东医药 2008,48(45):8687 曹铭华; 熊福水 高压氧治疗后循环缺血 30 例 实用临床医学 2007,8(6):5456 安斌 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观察 ,中国中医急症 2009,18(9): 14001401 恽文伟; 赵进委; 刘向远等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后循环缺血 12 例报告 , 中国神经精 神疾病杂志 2008,34(12):748749 肖家军,方润龙.纳洛酮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观察.现代医药卫生. 2005;21(9):1067-1067 葛起雪,武炎,王春玲,等.针刺加静脉滴注川芎嗪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46 例临床观 察.中医杂志.2007;48(5):424-424 于秀,罗立欣.电项针疗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40 例观察.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7;21(7):101-102 毛雅君,刘寒静,陈广城等 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脑梗塞54例叨 临床军医杂志 2001,29(3):4243 周志强,唐素珍 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的疗效观察咖 现代康复 2000,4(10):1497 江燮书 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脑梗塞疗效观察叨 重庆医学 2000,29(5):391 张德元 伍智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