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视野下鄱阳湖渔业发展研究_第1页
生态经济视野下鄱阳湖渔业发展研究_第2页
生态经济视野下鄱阳湖渔业发展研究_第3页
生态经济视野下鄱阳湖渔业发展研究_第4页
生态经济视野下鄱阳湖渔业发展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态经济视野下鄱阳湖渔业发展研究生态经济视野下鄱阳湖渔业发展研究 作者:吴芳春 时间:2011-11-24 摘要:摘要:渔业是鄱阳湖区域的重要资源和传统产业,对于区域经济有着重要 意义。人口剧增导致了盲目围垦、酷渔滥捕,渔业生态逐渐恶化,致使渔业趋 于衰退。鄱阳湖渔业出现了“公地悲剧”,其深层次的原因是市场失灵和政府 缺位,表现为国家所有权的虚化与禁渔制度的失效。因此,既要构建一个系统 的公共资源调控管理模式,又要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只有在发展渔 业的同时切实加强管理和保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才有可能最终建成。 关键词:鄱阳湖关键词:鄱阳湖; ;生态经济区生态经济区; ;渔业渔业 渔业资源是鄱阳湖区域的重要资源,渔业经济是鄱阳湖区域的传统产业, 对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研究表明,鄱阳 湖区域社会变迁主要是围绕渔业展开的,区域经济因渔而发展,地方社会政治 地位因渔而上升,区域文化表现出浓郁的“渔业”特征,这些无不体现着鄱阳 湖区域渔业经济的重要性。 一、渔业之于鄱阳湖的重要意义 鱼类食物是最早一种人工加工的食物,若不加以烹饪就不能充分食用,“火” 首先被用于这种目的。随着这一新食物的出现,人类摆脱了气候及地域的支配。 1人类社会迎来了新的发展。万年县仙人洞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骨制鱼镖和 有孔蚌器,以及湖口县石钟山商代遗址出土的大量陶质网坠等文物证明,早在 距今 8,00010,000 年前,鄱阳湖畔就有原始先民居住,捕鱼已从手捉、石 击发展到使用鱼镖,到商代进而使用网具进行捕捞,生产效率大大提高。2随 着工具的进步,捕捞鱼类逐渐发展成渔业,渔业在鄱阳湖区域社会走上文明的 过程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鄱阳湖渔业资源十分丰富,其天然鱼有 22 科、126 种之多,几乎涵盖了全 部淡水鱼类,其中著名鱼种有银鱼、针公鱼、凤尾鱼等。银鱼古称“脍残鱼”, 是鄱阳湖定居性的重要经济鱼类之一,鱼体洁白透明。1936 年前后,鄱阳湖主 要渔场总产量约 368 万余担,其中瑞洪产量最大,多达 75 万担,其他如鄱 阳 5 万担,九江 25 万担,湖口 4 万担,瑞昌 2 万担,都昌 23 万担。1936 年,瑞洪渔业对外贸易就高达 42 万担。外销既有盐鱼,也有鲜鱼,除销往省 内各县外,还远销福建、广东、安徽、湖北、江浙诸省。20 世纪 30 年代,瑞 洪有渔行 20 余家,康表余干县历年来渔业生产情况单位:吨、亩年份总产量养 殖面积产量捕捞产量年份总产量养殖面积产量捕捞产量 1949 2512 2512 1981 2538 34915 1231 13071950 3013 3013 1982 5515 9500 0 1525 39901956 5674 5674 1983 6503 100000 1750 47531957 6500 1040 10 6490 2000 60100 345200 42600 175001958 5600 43000 41 5559 2001 63023 345200 46023 170001959 4600 55000 350 4250 2002 66312 345200 49212 1 71001971 2586 20976 512 2074 2003 74039 345200 59129 149101972 2299 1 5921 810 1489 2004 82108 358000 68608 135001973 4645 31493 821 3814 资料来源:2006 年余干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第 36 页。 山和大塘均有鱼行。民国时期,鄱阳湖“以余干县瑞洪加工量最多,盐鱼 年加工量达三万担,为湖区各县之冠”。 渔业提升了地方社会的政治地位,各类政治机构不断设置和完善。比如, 1913 年撤销清末设置的驻瑞洪内河水师右军,改设江西省水上警察第二区; 1914 年瑞洪设立保卫团,团总为区行政长官,隶属县公署。地方社会凭其特有 的资源优势形成了发达的渔业经济,渔业又提升了地方社会的政治地位,这些 都体现在文化上,使得地方文化具有浓郁的“渔味”,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具 有“制度”、“法律”功能的民间故事,对社会秩序起到了“稳定器”的作用; 浓郁“渔味”的民风民俗,生动地再现了渔民的生活;渔业培养了很多文化名人, 他们学成以后又为本村争得更多的渔业资源。3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社会稳定, 人工养殖、新的经营机制的引进和现代化管理手段以及渔业资源保护措施的实 施,鄱阳湖渔业得以恢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更是迎来繁荣。下面以余干县 为例,讨论鄱阳湖区域渔业发展的成就。 由于人口的增加、鱼类加工技术的突破和现代运输的广泛使用,渔业捕捞 已远不能满足需求。上表显示: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养殖业兴起,养殖面积从 1957 年的 1,040 亩扩大到 1958 年的 43 万亩,再到 2004 年的 358 万亩, 均说明养殖被迅速推广。1959 年产量的大幅增长反映了养殖技术有了突破,此 后国家实行鱼价开放,推行渔业生产责任制,对圩堤内湖塘大力发展养殖生产, 引进外资,采取科学养鱼技术使渔业得到较快的发展。 1985 年内湖、内港养鱼 3 万余亩,总产鲜鱼 156 万担。渔业综合能力有 了很大的提高,渔业产品也不断发生变化,引进人工孵化鱼类,很多人从事养 殖工作,引进兴国的红鲤、婺源的荷包鲤;从国外引进日本的鲫鱼,非洲的罗文 飞鱼,通过人工繁殖并大力推广,每年繁殖名贵鱼苗 400 万尾以上。渔业养殖 拓宽了渔业发展的空间,促进了渔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成为广大民众就业和增 收的重要领域。 上表显示,捕捞量从 1981 年的 1,307 吨迅速增长到 1982 年的 3,990 吨, 到 1983 年的 4,753 吨,再到 2000 年 175 万吨,说明尼龙网具、渔船机械和 阵网等新技术在鄱阳湖被广泛使用,大大增加了渔业的捕获量。渔业市场自由 开放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个体渔商、渔贩大量增加。至 1985 年,余干县水产 供销公司在瑞洪、康山设立收购站,产品除销往前文已提及的地区外,还远销 北京、黑龙江、吉林等地。在做好渔产品购销的同时,收购站点还设有渔需物 资供应门市部,向渔民供应大量桐油、橡胶靴、下水衣及日常生活用品。私商 加工和渔民自行加工也逐渐增多。1992 年 10 月,在北京举办的首届中国农业 博览会上,余干县康山食品罐头厂的酒糟鱼获铜奖。渔业是市场化启动较早和 市场化程度很高的产业,正是经济市场化,把鄱阳湖渔业带入了新的“繁荣”。 4二、历史经验总结及启示人口剧增、过度开发导致渔业生态恶化。同时,渔 业资源的争夺不仅给自然环境和地方社会带来了伤害,也最终破坏了区域社会 环境。20 世纪后半叶,鄱阳湖圩堤围垦经历了堵决复堤、大型国营垦殖场的出 现、疯狂围垦的过程,共围垦了 1,210km2,也就是说鄱阳湖面积缩小了 1,210km2,5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鄱阳湖萎缩了近 1/4,接近明清至民国 长达 500 多年的围垦总面积。随着鄱阳湖圩堤围垦的发展,农业也大规模地扩 展,渔业日益萎缩,鄱阳湖不得不面对“渔退农进”的局面。按系统论理论, 鄱阳湖圩堤围垦、渔退农进可视为一个稳定的系统。鄱阳湖区域自然环境、人 口数量及素质、政策与制度等要素共同推动着鄱阳湖开发的历史进程,鄱阳湖 圩堤围垦不断发展,直至出现渔退农进。 1渔业演变趋势 鄱阳湖区域的围垦绝大部分是在湖滩草洲进行的,而这些地区正是鱼类天然产 卵育肥和高产捕捞的场所,围垦缩小了鱼类繁殖及捕捞的面积,影响了渔业资 源及产量,更严重的是减少了鱼类的索饵基础与后备资源。 鄱阳湖作为鱼类天然产卵育肥和高产捕捞场所,19541961 年被围垦了 9 处,减少面积 16 万亩,其中仅 15 万亩的产卵场所失去亲鲤鱼 12 万多斤和其 所产的 100 多万尾约 50 万斤的后备资源。鄱阳湖 12 个县有 680 个堑湖面积, 约 195 万多亩,都是渔民捕捞的好渔场。19541961 年被围掉堑湖 105 个,缩 小了捕捞水面约 45 万亩,减少常年捕捞量 480 多万斤。鄱阳湖所捕鲤鱼个体规 格近年来也有所降低,“围垦前的鲤鱼一般一龄鱼在 115 斤左右,而现在 (1963)仅有 05075 斤。商品鱼的规格,3 斤以上大鱼,也由 50%以上降为 40%不到”6,而且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统计表明,1950 年以后的 35 年间, 水产品的捕捞量由 191 万吨跌至 136 万吨7。渔退农进最终形成,鄱阳湖 不得不面对这种被动局面。正如有些专业技术人员所担心的那样,“当前鱼的 规格变小这一苗头,已不是好的预兆。”6让我们再听听当地民众的感言,瑞 洪的老江说:“鄱阳湖的鱼越来越少了。从 1947、1948 年一直到 1954 年,牛在 沙洲上踩了几个蹄印,不要多久,那蹄印里就装满了鱼。用落后的渔具也经常 捕到几十斤重的大鱼呀!”20 世纪 90 年代,瑞洪镇码头杂货店主、60 多岁的老 吴用手比划道:“我小时候用小船小网,甚至可以用手抓到很多鱼。”8渔业 衰退带给当地民众震撼的心理影响,渔退农进无疑会对当地产生巨大的影响。 渔业资源作为一种再生性生物资源,是在不断地通过自身的繁殖、生长、 死亡和种群间的竞争等一系列生物学进程,维持着一定的数量水平和种群关系, 它具有固有的一些特性,如新旧资源的更替性、游动性、波动性、社会共享性 和产量的有限性等等,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会导致渔业资源枯竭。根据上表可以 看出余干县历年来渔获量的衰减与“增加”:19491993 年的 45 年间余干年渔 获量分布是呈波浪形,19491957 年是呈上升趋势,19581973 年是呈下降趋 势,19741982 年为不稳定时期,19851993 年为稳定增长期(1983 年鄱阳湖 大洪灾,所以 1983、1984 年没有列入)。再以连续 5 年的年均渔获量来分析, 因为这样可以消除年间的一些偶然性影响因素,可以更客观地把握渔获量的变 动趋势性和规律性。余干县年均渔获量,20 世纪 50 年代前期为 4,1176 吨, 后期增加到 5,4194 吨,60 年代前期开始下降,降为 3,2352 吨,60 年代 后期突然降到 1,7772 吨,70 年代后期更是跌至 1,570 吨,80 年代前期开 始恢复到 3,1882 吨,90 年代初“增加”到 6,586 吨。 鄱阳湖渔获物群体结构呈低龄化,鲤鱼是鄱阳湖渔业资源的主要成员,也 是最重要的经济鱼种。根据有关研究,从不同年代的鲤鱼捕捞群体的年龄结构 进行统计可以看出,在 1963 年鲤鱼渔获物中 01 龄个体受到保护,未予捕获, 2 龄个体占 666%,35 龄占 318%,68 龄占 16%;在 1974 年,01 龄 个体占 157%,2 龄占 597%,35 龄占 230%,6 龄占 16%;1984 年 01 龄个体占 629%,2 龄占 245%,35 龄占 126%。7从资料分析,鄱阳湖 渔获物群体中低龄个体的比例数越来越大,渔获物群体结构低龄化的趋势十分 明显。上表显示捕捞产量从 2000 年开始逐年下降,到 2004 年下降到 135 万 吨,下降了 20%多,表明渔业资源有枯竭的危险。以上情况均表明鄱阳湖区域 渔业生态已经恶化。 2渔业生态恶化的启示 历年来渔获量的衰减与“增加”以及渔获物群体结构低龄化说明渔业资源正在 衰退,渔业资源的衰退正是鄱阳湖自然生态恶化和社会环境遭到破坏的显著标 志。鄱阳湖自然生态恶化和社会环境遭到破坏的最根本原因是人口剧增及人类 生产活动和生产方式对它的滥用和破坏。一方面人口剧增带来的生存压力让人 选择了破坏式的开发利用;另一方面人们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和更高的生活质量 而选择的生产活动和生产方式,往往成为自然生态恶化和社会环境遭到破坏的 根源。 鄱阳湖渔获量出现了增大到减少,又从减少到“增加”的波动,正是自然 生态恶化和社会环境遭到破坏的反映。20 世纪 60 年代前期至 70 年代后期渔获 量减小是自然生态恶化和社会环境遭到破坏所致,而 20 世纪 80 年代前期渔获 量开始“增加”却是“迷魂阵”渔网、毒鱼、电鱼和炸鱼等酷渔滥捕的直接结 果,鄱阳湖渔获物低龄化比例越来越大更是自然生态恶化和社会环境遭到破坏 的恶果。由于天然渔业资源的共有性与捕捞生产收益私有性之间的矛盾,渔民 长期以来在天然水面上谁捕谁得利,因而,从单位、地区和个人眼前利益出发, “自己不捕别人捕”的思想相当普遍,常常形成掠夺式的捕捞。鄱阳湖渔业出 现了“公地悲剧”,对单个渔民而言增加捕捞量是“理性的”,但对于整个社 会来说,单个渔民“理性的”选择造成了非理性的后果。对鄱阳湖渔业而言深 层次结构就是它的“公共资源”性,无法向它的使用者、破坏者直接收费,也 就无法排除任何人对它的使用和破坏,人人都可能更多地占用公共资源,从而 使得公共资源常常被过度使用,出现了“公地悲剧”就不可避免。 鄱阳湖渔业的“公共资源”性导致的“公地悲剧”,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不管表现形式如何,其根源就是资源配置环节上出了问 题。资源配置基本方式是市场与计划,或者说是市场与政府。笔者以为鄱阳湖 渔业的“公地悲剧”,是由于市场失灵和政府缺位造成的。市场要得以顺利运 行必须保证产权明晰,而鄱阳湖的国家所有权未能真正得到体现,国家所有权 虚化了。使用者对其缺乏保护、管理和投资的积极性,容易引发破坏的短期行 为,这就是鄱阳湖渔业的市场失灵。鄱阳湖渔业的政府缺位,表现为禁渔制度 的失效。为了保护渔业资源,江西早在 1987 年就开始在鄱阳湖部分水域实施春 季禁渔和冬季休渔,2002 年起开始实施全湖春季禁渔。但是,捕鱼量越来越少, 渔民的抱怨越来越多,他们的生活愈来愈艰辛,渔业变得越来越艰难。显然, 禁渔制度没能有效遏止渔业资源继续衰退的趋势。 禁渔可以控制捕鱼的时间,但不能控制渔业捕捞强度,更不能控制渔民们 在捕鱼期疯狂地补偿性捕捞,无法保护鱼的繁殖,“休养”不足的鄱阳湖遭到 透支,最终必然导致鄱阳湖渔业资源的枯竭。更为严重的是,水体污染使渔业 遭受灭顶之灾。9三、“生态经济区”战略下渔业发展建议生态环境是人类赖 以生存的基础,但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均可能破坏生态环境,如果要实现可 持续发展,人类就必须对生态环境进行合理的开发和保护,具体到江西而言要 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是鄱阳湖渔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前文在分析鄱阳湖渔业的过度开发与生态环境的恶化、资源的争夺与社会 环境的破坏时,笔者对各要素分开论述是为了行文的方便,其实它们之间是相 互联系的统一体,是同一客体不同方面的反映,是在一个具有“弹性结构”10的 系统内,要彻底解决鄱阳湖渔业面临的问题关键在于解构。这既要不断地注入 现代性要素,以斩断各系统之间互相支持的联系,消除各结构要素的再生功能, 又要着力改造弹性结构的深层次结构,消除其再生功能。建设“鄱阳湖生态 经济区”的首选是调控人口因素,也要以人的发展为归宿。鄱阳湖自然生态恶 化和社会环境破坏的根源是人口剧增引起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 作为主体的人类,要自觉地、科学地调控人口因素,以适应“生态经济区”的 要求。具体来说,就是适度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控 制人口数量已经为人们普遍所接受,而提高人口素质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因此, 必须发展现代化教育,努力实现人口素质的提高。正如舒尔茨强调的那样:决定 性的生产要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人口质量。调控人口因素的另一个 重要方面是优化人口结构,对于鄱阳湖渔业而言很重要的一点是调节渔业劳动 力的流向。应该把鄱阳湖区域渔业从业人口引向其他行业,减轻人口对渔业的 压力,改善鄱阳湖生态环境,这就必须重视经济结构的调整,生态经济区才有 可能建成。 要避免鄱阳湖渔业的“公地悲剧”就得解决市场失灵和政府缺位的问题。 市场失灵的解决,就必须避免国家所有权的虚化。围绕鄱阳湖至少包含着国家、 省、沿湖县市、乡镇、渔民等在内的各个利益主体,人们没有任何理由过分强 调某个利益主体,而忽略其他利益主体,特别是不能过于强调国家和总体利益, 而忽略地方和渔民利益,否则政策的执行将得不到地方的支持,甚至遭到渔民 的阻挠和反对。强大的国家意志和宏观目标常常在分散的地方利益面前变得无 疾而终,其结果是双方或者多方的零和博弈。笔者认为水面股份制不失为选择 之一,这“既借鉴了土地合作制的历史经验,又引入了现代企业制度的经营机 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11鄱阳湖渔业的政府缺位表现为禁渔制度的失 效,因此必须有一个系统的公共资源调控管理模式。这一模式要充分适应生态 系统的总体需要,综合鄱阳湖的承载力、渔民的生存状态和渔业的发展状况, 结合鄱阳湖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并将各利益相关方整合到一起共同管理。这 种模式是需要设立一个超越单纯关注渔业管理的管理部门,它是将生态、水资 源、渔业、候鸟保护、污染等相关内容都包容起来的一个权责统一、明晰的权 威性机构。这种治理机构能够利用其总体性的职责来协调鄱阳湖区的各种关系, 平衡各种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