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基因差异表达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研究进展_第1页
玉米基因差异表达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研究进展_第2页
玉米基因差异表达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研究进展_第3页
玉米基因差异表达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研究进展_第4页
玉米基因差异表达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研究进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玉米基因差异表达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研究进展 黄广平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郑州,450002) 摘要: 关键词: 英文摘要: 英文关键词: 杂种优势是指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 F1 比双亲具有较强的生活力、生长势、 适应性、抗逆性和丰产性等表现的现象 1。从基因组组成上看,杂交种所有基因在双亲中 都是存在的,杂种优势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基因的表达和调控。玉米是利用杂种优势最早 且最成功的作物(25)。Romagnoli 等 6 首先研究了基因表达与玉米杂种优势的关系,得 到杂种优势的产生与杂交种中许多基因的差异表达有关的结论。随着分子生物学进入功能 基因组时代,玉米基因组草图的顺利完成,从基因表达、调控和功能水平上研究玉米的杂 种优势将成为玉米遗传育种的重要方向。杂种优势是生物体的整体表现,不是某一性状的 单独表现。从基因组到外部表现,必须经过 DNAmRNA蛋白质的基因作用途经最终对 性状表达起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基因表达和调控起了重要作用.7 笔者试图从基因差异表达 研究和遗传群体两个方面对杂种优势的机理作出探讨。 一 基因差异表达与杂种优势 基因型的杂合性即异质化是杂种优势表达的基础。大量研究证明:存在杂种优势的杂交种 所有基因均来源于 2 个杂交亲本,杂交基因组中并没有产生新的基因,但杂交种与亲本相 比,在生活力、抗性以及产量、品质等方面明显优越。因此,杂种在性状上不同于亲本的 变化应该是在基因表达上存在差异。 Dameral 等 8 对玉米亲本和杂交种蛋白质数量多态性(PAP)分析表明,蛋白质在表达种 类上的差异与杂种优势不相关,但蛋白质在表达数量上的差异与杂种优势显著相关,因而 推测杂种优势的差异主要与基因表达的调控过程有关。Leonardi 等 9 推断相对少量的调节 基因的表达与杂种优势的形成有关。 Tsaftaris 等(1993)10 研究了 2 个玉米杂交种(1 个强优势组合 HHF1 和 1 个弱优势组 合 LHF1)及其 3 个亲本之间的基因差异表达情况。结果表明,有 35 个基因的 mRNA 含 量平均值在 HHF1 中高于亲本,也高于 LHF1。在 HHF1 中超亲表达的基因数目也明显多于 LHF1。在所测定的第一、第三时期,HHF1 中超亲表达的基因数分别为 30%和 63%;而 在 LHF1 中公分别为 15%和 57%,在 LHF1 中有 28%的基因表达弱于低效表达的亲本。 Yang 等(1996)11 用 mRNA 差异显示法,分析了玉米亲本及杂交种基因的差异表达。 结果表明,亲本与杂交种的基因表达的差异的主要类型有特异表达、超亲表达、减弱表达 和沉默表达(包括双亲沉默表达和单亲沉默表达) 。从凝胶上回收 cDNA 作为探针与总 DNA 限制酶片断杂交,发现大多数的 mRNA 带在亲本中为单拷贝,且双亲的带型一致。 这说明 F1 代同亲本基因表达产物的差异主要在转录水平,原因可能在于等位基因调控区 的结构不同,也可能是不同基因转录装置的工作效率存在差异。 程宁辉、杨金水(1996)12-13 等以玉米和水稻为研究材料,用差异显示法研究玉米和水 稻幼苗期父母本与杂种间的基因表达时发现,等位基因调控序列确实发生了明确的改变。 张启发等分析了各类带型与株高、生物量、产量和 3 个构成因素等性状的表现与杂种优势 的相关性,发现各类特异性表达与杂种表现相关程度较低。2 类特异表达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密切:UNF1 与所有性状的杂种优势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而 UNP 则与杂种优势呈正 相关,其中株高、生物量和粒重的相关性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倪中福等(1999)14 利用 mRNA 差异显示方法分析了杂种和亲本幼苗叶片茵表达差异。结果表明,杂种与双亲间基 因表达存在数量和质量水平的差异,但以量的差异为主。孟凡荣等(2002)采用 mRNA 差异 显示技术分析 MADS-bx 和 Ser/Thr 蛋白激酶两个基因家族在不同优势组合的杂交和自交 种子发育前期和基因表达差异,发现所有 6 个时期杂交和自交种子之间存在明显的基因表达 差异,强优势组登差异表达比例较弱优势组合高。 田曾元等(2003)15 对玉米穗分化期的功能叶基因的差异显示研究表明,单亲沉默表达 型与株高呈显著相关。王泽立等(2004)16 以自发突变体产生的籽粒大小和穗位叶片不 同的 3 对近等基因系及其杂交种为材料,研究了 6 个基因在其叶片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 评价这些基因在杂种优势形成中可否作为“限率性基因”模式存在。结果表明,有些基因通 过增强或减弱表达在杂种优势中起一定作用。 Jinjun wang 等(2006)17 利用 12 个玉米自交系及其按不完全双列杂交组配的 33 个杂交 种为材料,分 4 个不同时期取杂交种及其亲本的雌穗组织,利用差异显示技术,分析杂种 与亲本的基因差异表达类型及其 7 个主要农艺性状的杂种表现和杂种优势的相关关系。发 现在 5 种表达类型中单态表达(基因在杂交种和双亲中同时表达的类型)的数量最大,这 说明杂种优势的形成不仅与基因的表达与否相关,还与大量基因的上调或下调表达相关。 雷海英等(2007)18 选用 8 个玉米自交系和它们的 5 个杂交种,采用 mRNA 差异显示技 术分析了杂种和亲本之间抽穗期叶片的基因表达差异模式。在所找到的基因差异表达的类 型中,双亲表达沉默型所占的比例比较大为 11.79%. 杂交种相对于亲本而言,基因表达存在质的差异,如特异表达,沉默表达,显性表达等, 还存在量的差异,如超亲表达,减弱表达,趋强亲表达,趋弱亲表达等类型。正是这些基 因表达的变化导致表型的变化,引起杂种优势现象。 在 mRNA 表达水平上,就是要寻找控制重要农艺性状杂种优势相关的 EST(EST 数据库 将是发现表达基因,进行种间序列比较和基因表达分析等最有价值的资源 田清震 192006) ,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手段进行同源比对,推测这些表达片段可能来自的完整基因 以及这些基因所控制的生物学功能和代谢功能,从而达到深入了解杂种优势的遗传机理的 目的。 二 DNA 甲基化与杂种优势 DNA 甲基化是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一种基因修饰现象。它是利用甲基转移酶的催化作用, 将 S-腺苷甲硫氨酸的甲基转移到 DNA 嘧啶或嘌呤环特定位置的生化过程。研究发现, DNA 甲基化、去甲基化作用与基因表达调节密切相关,关于 DNA 甲基化调控基因转录的 分子机制主要有两种可能:一是甲基化直接干扰了转录因子与启动子的结合;二是甲基化 的 DNA 上特异结合了甲基结合蛋白(MBD) ,进而召募了转录抑制复合体(包括其抑制因 子及组蛋白脱乙酰基酶等因子)诱发了组蛋白的脱乙酰化,导致染色体结构的变化及转录 的抑制。玉米基因组 2500Mb 中大约有 25%的胞嘧啶被甲基化 20。1975 年,McClintock 就提出 DNA 甲基化可能在杂合体形成过程中发挥作用。 Hepburn21 对 DNA 甲基化与基因抑制表达的分析认为,自交能导致甲基化程 度的逐渐积累而杂交能使甲基化程度得以解除或重新编排。 Cedar(1988)22 的研究结果表明,基因组 DNA 甲基化程度及其分布与基因组表 达率显著相关。 Tsaftaris 等(1998)23 对一个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甲基化胞嘧啶(5-mC)占总胞嘧 啶(5 一 mC+C)的比例分析,发现两个亲本的胞嘧啶甲基化比例为 31.4%和 28.3%,而杂种为 274 ,基因表达活性与 DNA 甲基化存在显著负相关(r= -0739)。由此认为杂交种 DNA 甲基化降低与基因表达增强有关,与杂种优 势表达有关。以后又对玉米自交系、改良系和杂交种的基因组 DNA 甲基化程 度及分布与基因表达的关系进行分析表明,杂交种的 DNA 甲基化程度低于自 交系和改良系。Xiong24 的研究结论与 Tsaftaris 恰恰相反,这说明在杂种优势 产生过程中,并不仅仅是一些基因表达增强是有利的,而同时某些基因受到抑 制也是有利的。杂交种与亲本间不同的 DNA 甲基化模式可能是杂种优势表达 的一个原因。 基因组 DNA 甲基化对基因表达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仪志本等(2005)25-26 采用 MSAP 法对 2 个玉米杂交组合和 3 个高梁杂交组合的研究发现,杂交种 F1 的甲基化水平 低于其相应的双亲;杂交种与其相应亲本比较有 4 种类型的变化;F1 与其亲本甲基化模式 相同、去甲基化、超甲基化、次甲基化。说明 F1 基因组的杂合性与基因组 DNA 甲基化模 式的重新调整有关。DNA 甲基化是基因调控的一个组成部分,甲基化参与了基因表达的数 量调控。 三 遗传群体与杂种优势 杂种优势的利用是提高农作物及品质的一个重要途经,伴随着基因差异显示技 术的发展,许多学者利用遗传群体及其杂种中某些基因表达的广泛性和剂量效 应,以确认细胞内不同位点基因在大同小异的遗传背景下表达的情况,对杂种 优势形成的分子基础机理进行了解释。王泽立等(2004)27 采用近等基因系 (Near-isogenic Lines,NILs)在 RNA 水平上反映不同随机位点等位基因转录 积累的变化,对近等基因系及其杂交种个体千粒重和穗粒重的相关分析表明, Sus1、Sh1 和 ZmSps34-3基因在亲子代间的广泛表达潜能表明了有效基因表 达量与杂种优势的形成有着密切关系。余传元等(2005)28 利用 CSSL 群体 研究水稻籼粳亚种间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有 14 个独立的染色体 区段在产量上存在显著的亚种间杂种优势。 采用次级群体(席章营 292006)研究杂种优势有其独特的优点:1“大同小异” 的遗传背景有益于最大限度地降低基因组内庞大基因数目的干扰;2 利于选择 适合的基因在 RNA 转录水平上分析表达差异;3为图位克隆与杂种优势相关 的基因提供资讯。 四 讨论与展望 杂种优势是一种普遍而又复杂的生物学现象。生物体的杂种优势表现在整个生 长发育时期,并且生物生长发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基因的表达与调控也处 在一个变化的过程中,这种变化势必影响到杂种优势的表现。人们应该从生物 体的局部与整体,生长发育与环境上系统地研究杂种优势的形成机理。在表达 水平上,进一步揭示基因表达与杂种优势的关系,力争回答特意表达或抑制的基因 是什么,为何影响杂种优势等问题。 研究全基因组表达模式将成为一种趋势,例如基因芯片和 SAGE 技术将成为研 究全基因组表达分析的有力手段 30。构建代换片段单一的单片段代换系,将为 其提供较高的材料平台。 今后玉米杂种优势的研究将深入到基因的克隆、QTL 精细定位、基因的表达与 调控机制、生长发育调控与环境等方面,以此来系统的揭示出其杂种优势的形 成机制。 References(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 James A Birchler,Donald L Auger,Nicole C Riddle,In search of the molecular basis of heterosisJ.Plant Cell,2003,15.2236-2239 2 Shull GH: Rep;1908,4:296-301 3 East E M. Heterosis Genetic,1936,21:375-397 4 Birchler J A . Plant cell,2003,15:2236-2239 5 birchler J A . Genetics,1979,12:1211-1229 6 Romagnoli S, Maddaloni M, Livini C,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gene expression and hybrid vigor in primary root tips of young maize (Zea mays L) plantlets. Theor Appl Genet,1990,80:767-775 7 兰进好,张宝石,周鸿飞.作物杂种优势遗传基础研究进展.中国农学通报,2005, 第 21 卷,第 1 期:114-119 8 Danerval C, Hebert Y,de Vienne D. Is the polymorphism of protein amounts related to phenotypic variability J. Theor Apple Genet,1987,74:194- 202 9 Leonardi A,Damerval C,Hebert Y,et al. Association of PAP among maize lines with performance of hybrids J. Theor Appl Genet,1991,82:552-560 10Tsaftaris A S, Polidoros A N. Studying the expression of genes in maize parental inbreeds and their heterotic and nonheterotic hybrids A Proc Encolpia Maize and Sorghum ConferenceM. Bergamo, Italy,1993,283-292 11 Yang J S,Ninghui Cheng, Yangping Gao, et al. Molecular basis of hetrosis in hybrid maize revealed by mRNA amplification J. 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Notes,1996,21:1-12 12 程宁辉,杨金水,高燕萍,等.玉米杂种一代与亲本基因表达差异的初步研究.J. 科学通报,1996,41(5) 13 程宁辉,高燕萍,杨金水,等.水稻杂种一代与亲本幼苗基因表达差异分析.J. 生物学报,1997,39(4):379-382 14 倪中福,孙其信,吴利民,等.小麦种间与品种间杂交种及其亲本之间基因差异 表达比较研究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19(4):366-370 15 16 Tian Z Y, Dai J R.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ial gene expression patterns in functional leaves of maize inbreds hybrids at spikelet differentiation stage and heterosis.遗传学报,2003,30(2):154-162 17 王泽立,王鲁昕,张永慧.玉米不同杂种优势近等基因系及其杂交种的基因表 达分析.遗传学报,2004,31(4):345-348 18 Wang X J. Cao H H, Zhang D F,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ial gene expression and heterosis during ear development in maize(Zea mays L) 遗传学报, 19 雷海英,孙毅,阎敏等.玉米抽穗期亲本及其杂交种间基因差异表达与杂种优 势的关系.华北农学报,2007,22(2):29-33 20 田清震,谢传晓,李新海,等.玉米基因组学研究进展.玉米科学,2006,14(3):1- 5,9 21 Russo VEA,Martienssen RA,Riggs AD. Epigenetics mechanism of gene regulation M.NY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press,1996 22 孙其信,农作物杂种优势机理研究进展.作物杂志,1998,4:3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