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口县易地扶贫搬迁“十二五”规划_第1页
城口县易地扶贫搬迁“十二五”规划_第2页
城口县易地扶贫搬迁“十二五”规划_第3页
城口县易地扶贫搬迁“十二五”规划_第4页
城口县易地扶贫搬迁“十二五”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总论 一、取得的成一、取得的成绩绩 “十一五”期间,我县易地扶贫共搬迁 4190 户,16759 人。 完成总投资 32169.5 万元,中央专项资金补助投资 11219.5 万 元。其中,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 1826 户,7303 人。完成投 资 13881.5 万元,以工代赈补助资金 4751.5 万元;财政扶贫搬 迁 725 户,2900 人,完成投资 5075 万元,财政扶贫补助资金 1450 万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生态移民 742 户,2966 人,完成 投资 5728 万元,巩固成果专项补助资金 2018 万元。2010 年 计划完成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 1755 户,7020 人,计划投资 15795 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补助资金 2200 万元。 (一)生一)生态态效益效益 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我县 16759 人共有 15.5 万 亩林地得到有效保护,人为活动对其生态环境的破坏几乎减至 为零。2303 亩宅基地,50277 亩退耕地,得以快速有效地恢复 林草植被,使我县森林覆盖率达到 60%,对于涵养水源,调节 气候,防止水土流失,抗御自然灾害将发挥极大的作用。为把 城口县建成全市重要的生态功能保障区,全市向北的重要门 户,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基地,重要生态经济区打下坚实的基 础。 (二)(二) 社会效益社会效益 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从根本上改变我县 568 个自然村 2 4190 户 16759 贫困人口恶劣的生产、生活条件,解决他们的 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看电视难、上学难、通讯难和发展经 济难等问题。解决 4308 个学生上学难,子女入学率达到 100%。为迁出户寻求合适的支持家庭脱贫致富项目,使搬迁 户与安置点共同发展。 (三)(三)经济经济效益效益 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同时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 +农户的方式,与 61 个公司和专业合作社形成利益共同体,建 设山地鸡养殖业、中蜂养殖业、林果种植业、中药材种植业 (含林下种植)等四大产业。其中,城口县青青草畜禽养殖有限 公司和 25 家山地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共同带动贫困户 4960 户 9921 人,年养殖山地鸡 298 万只,年纯收入达 2976 万元,人 平纯收入 1152 元;城口县大巴山蜂蜜专业合作社 和 4 家中蜂 养殖专业合作共同带动贫困户 4495 户 8991 人,年养殖中蜂 71926 箱,年纯收入达 2877 万元,人平纯收入 1114 元;重庆 市城口县丰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 6 个公司和 11 家林果专业 专业社共同带动贫困户 5748 户 11497 人,年种植林果 56472 亩,年纯收入达 2824 万元,人平 1093 元;重庆大巴山生态农 业开发有限公司和 10 家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 同带动贫困 户 4198 户 8397 人,年种植中药材 41563 亩,年纯收入达 2120 万元,人平纯收入 820 元。四大产业使贫困人口人平纯 收入达到 4179 元。能够达到逐步能致富的目标。 3 (四)投(四)投资资效益效益 原规划要解决这 568 个自然村 4190 户 16759 人贫困人口 的生产生活等基础设施,需要投资 3.8881 亿元。通过实施易 地扶贫搬迁工程,解决这些人口的生产生活等基础设施,需要 投资 3.1625 亿元,节省投资 0.7256 亿元,节省率达到 18.7%; 同时,4190 户迁出对象共退出宅基地 2303 亩,减去搬迁到安 置点用地 1257 亩,节省土地 1046 亩。按照现有政策,节省土 地可用于土地置换,每亩净收益约 3 万元,1046 亩又可收益 3138 万元。又可以节省投资 8%。省两方面相加,共节省投资 1.0394 亿元,节省率达到 26.7%。投资效益十分显著。 二、存在的困二、存在的困难难和挑和挑战战 (一)(一)经济经济社会社会发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难 “十一五”以来,我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更加明晰,确立 了生态经济强县的奋斗目标和重点发展的四大主导产业,使 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由于历史欠帐过大,发展相 对滞后,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突出表现在区位劣 势、现有发展水平和主要生产要素的制约等几个方面。 1、区位劣、区位劣势势的制的制约约 我县处于大巴山腹地、重庆市最北端,与四川、陕西省相 邻,距本市及相邻省主城区均在 500 公里以上,区位劣势突出, 导致了区域经济中心带动辐射作用弱,产业布局覆盖差,经济 社会发展进程缓慢;加之城口建县历史短,自然条件恶劣,自 4 然灾害频繁,多年以来享受国家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的水平远 远低于其它区县,同时城口县划归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但又 属非移民县,在投资政策等方面存在着被边缘化的危险。 2、 、现现有有发发展水平的制展水平的制约约 农业基础薄弱,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农村贫困面依然很 大,贫困程度较深;产业发展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之间不相适 应,特别是矿产资源加工业面临挑战,现有矿产资源加工业主 要生产低端产品,市场竞争能力较弱;资源家底不明,且缺乏 经济社会发展的项目储备,后续发展资金的争取乏力; 商贸 流通业发展相对不足,商业经济结构不合理,业态单一,经营 方式传统化;旅游产业起步太晚,缺乏配套的基础设施和服务 设施,难以满足旅游业发展的要求;教育基础薄弱,人口素质 偏低;卫生资源短缺,供给严重不足;农村社会保障薄弱,农民 养老保险机制有待建立。 3、主要生、主要生产产要素的制要素的制约约 人才匮乏,由于历史、地理、经济等多方面原因,文化教 育相对滞后,人才流失严重,劳动者素质与科技进步和经济发 展的要求不相匹配,要素生产率较低,现阶段国民经济快速发 展主要依托资本强力拉动。资本紧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 301161 万元,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 146918 万元。而按照金 融机构贷款余额、固定资产投资与 GDP 关系预测来看,未来 的需求将显著增加,这对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招商引资提出了 5 更高的要求。 (二)易地扶(二)易地扶贫贫搬迁面搬迁面临临的主要困的主要困难难 一是本规划涉及搬迁人口多,工程量大,资金投入显得十 分紧缺;二是易地扶贫搬迁对象的素质参差不齐,多数搬迁者 劳动技能较差。 三、三、 发发展展环环境和有利条件境和有利条件 (一)(一)发发展展环环境境 1、地理及社会发展情况 (1)地理位置 城口县位于重庆市东北边陲,大巴山南麓,界于东经 108 度 15 分至 109 度 16 分与北纬 31 分之间,东邻陕西平利、镇 平、南毗巫溪、开县、西襟四川宣汉、万源,北连陕西紫阳、岚 皋。东西长 96 公里,南北宽 66 公里,面积 3292.4 平方公里, 最高海拔 2686 米(光头山),最低海拔 481.5 米(岔溪口),辖 23 个乡镇 2 个街道办事处,188 个行政村,总人口 24.38 万人, 其中:城镇人口 3.19 万人,农业人口 21.19 万人。城口县县城 所在地葛城街道办事处,是城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面积 45 平方公里(城区 3 平方公里)辖 7 个居委会和 10 个行政村, 人口 3.5 万人。以商业街、南大街、东大街、北大街、土城路和 商业步行街等几条主要街道形成主城区。 我县地处重庆市最北端秦巴山区深处,与四川省、陕西省 接界,境内山大、坡陡,是典型的山重地区。县域地质构造复 6 杂,复式褶皱密集,断层频繁,岩层破碎,分布零乱。山峦叠嶂, 岭谷相兼,峰顶尖峭,坡面陡长。土壤类型属山地黄壤。土壤 酸碱度在中性和微酸性之间。境内无过境河流,流域面积 10 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共 45 条,主要河流有仁河和前河。城口 属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全年平均降雨 量为 1605.5 毫米,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气候垂直变化大,年 均温度 13.7 度,极端最低气温零下 13.2 度,冬长夏短,年均无 霜期 234 天,疆域广袤,物产丰富。 (2)自然资源 a、土地资源 全县幅员面积 3292.4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342000 亩,园 地面积 74319 亩,林地地面积 2131388 亩,未利用地面积 1009408 亩,其中石漠化面积 70895 亩。城口县人均土地面积 21.8 亩;人均耕地面积 1.5 亩;人均林地面积 9.05 亩。 b、水能资源 全县地表水系发达,北部为汉江流域的仁河水系,南部为 嘉陵江流域的前河水系。城口县有大小河流 779 条,其中集雨 面积超过 100 平方公里的 13 条,水能蕴藏为 53.8 万千瓦,可 开发量为 38.3 万千瓦,开发潜力很大。 c、生物资源 全县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有天然林和各类草场 419 万亩,是全市重要的草食牲畜基地县。境内有各类植物 3800 7 余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 197 种。 林木资源:主要以乔木和權木为主,共有 131 个树种, 297 个属,642 个科。常见的优势树种有:栎类、桦木、华山松 等。珍稀树种有:水杉、光叶珙桐、银杏、涯柏等。 动物资源:兽类65种,隶属9目23科53属,鸟类共有183种, 隶属14目35科106属,爬行动物计18种,隶属2目6科12属,两栖 类12种,隶属2目4科10属;国家一级保护的珍稀动物主要有: 云豹、豹、白唇鹿、川金丝猴、梅花鹿等,鸟类有金雕等。 d、矿产资源 城口矿藏资源丰富,已发现的矿藏有铁、锰、钡、锌、煤、 铅、白云石、石膏、高岭土、大理石、古生物化石、铂钯金矿等 二十多种矿产,被誉为“重庆第一资源大县”,素有“西部矿都” 之美誉。 e、林特产品资源 城口以核桃、板栗、茶叶、蕈菌(食用菌及香菇等)“三木”药 材等为主的林特产品资源。城口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富硒富锌。 “鸡鸣寺院茶”驰名中外。中药材优势明显,各类中药材达500 余种,盛产杜仲、天麻、黄连、党参等,是重庆市重要的中药材 主产县。城口乃“干果之乡”, 核桃栽培历史悠久,栽培面积达 60万亩,年产量在500万公斤以上,已成为我国六大“核桃之乡” 之一。野生蕈菌资源独一无二,现有食用菌、药用菌达60余种, 是中国蕈菌种质资源保存最完好的地区之一。 8 f、旅游资源 城口风光秀丽。自然风景以“奇、险、幽”著称,境内多奇山 异水、珍禽异兽,原始生态保持良好。有中国南方最大的高山 草场;有物种繁多的珍稀植物资源;有典型的高山湖泊群;有神 秘古朴的巴山文化;有名扬中外的地方特色产品。2003年经国 务院批准成立了国家级大巴山自然保护区,九重山国家级森 林公园还被命名为市级自然风景名胜区,黄安坝被列为重庆 市“十大旅游精品工程”之一。 城口是重庆市唯一成建制建立过县、区、乡、村苏维埃政 权的老区县,是重庆市第一个打出地方红军旗帜的县,是第一 个被地方红军解放县城的县,是第一个迎来中国工农红军主 力部队的老区。李先念、徐向前、王维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 命家在这里留下了光辉足迹。当年有3000多城口儿女参加了 红军和赤卫队,500多人参加了长征,为苏区建设和中国革命 的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县内有多处红军生活遗址和革命 文物留存,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3、社会经济 (1) 行政区划 城口县辖 23 个乡镇和 2 个街道办事处,188 个行政村, 1517 个自然村。 (2) 经济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境内的矿产,土 9 特产品等行业初具规模,但因公路交通的滞后,投资环境的改 善及资源的开发始终未能走上正轨,与外界及周边市场的物 质流通不畅。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的深化,城口县已形成四 大支柱产业:以核桃、生漆、 “三木”药材为主的林果业,利用天 然富硒富锌资源,建成干果、中药材、竹笋三个特色林产品基 地;以草食牲畜为主的畜牧业,依托仁河上游的林畜产品资源, 建成草食牲畜、家禽、生猪三个畜牧基地;以农副产品加工为 主的乡镇企业;以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为主的旅游业。以绿色 资源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以生态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 日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发展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2009 年,全县人民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等各种不利因素的 影响,采取了一系列止滑促增的措施,逐步扭转了经济持续下 滑的局面。地区生产总值 208889 万元,比上年增长 6.8%。其 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36545 万元,增长 5.8%;第二产业增加值 97889 万元,比上年增长 3.8%(在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 68744 万元、比上年下降 5.5%,建筑业增加值 29145 万元、比上年增 长 22.2%);第三产业增加值 74455 万元,比上年增长 11.1%(在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9010 万元,比上 年增长 5.3%,批发和零售业 8182 万元,比上年增长 19.0%, 住宿和餐饮业 5139 万元,比上年增长 15.3%,金融业 5479 万 元,比上年增长 19.0%,房地产业 6846 万元,比上年增长 7.3%, 其他服务业 39799 万元,比上年增长 10.1%。三次产业结构调 10 整为 17.5%、46.9%和 35.6%。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 为 11082 元(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 8608 元)。三次 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 13.5%、26.4%和 60.1%。非 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 63.4%。 (二)有利条件(二)有利条件 一是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新目标和总体 要求,着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二是 市委市政府将城口功能定位为:全市重要的生态功能保障区, 全市向北的重要门户,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基地,重要生态经 济区,并将城口作为独立经济板块,这些都无疑会给城口的社 会经济发展和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带来空前的历史机遇;三是城 口县上下围绕主体功能定位,促进各项工作,为易地扶贫搬迁 工程的顺利推进统一了思想,明确了措施。 11 第二章 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一、一、总总体思路体思路 围绕“生态为本,特色为魂”、“人口下山,产业上山”的总 体战略目标,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主题,综合考虑迁出 迁入环境承受能力和环境容量,按照 “迁得出、安得下、稳得 住、逐步能致富”的要求,采取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期实 施、逐步安置”的措施,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 好的易地扶贫搬迁新路。 二、二、 基本原基本原则则 1、政府引导,农户自愿原则。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过 程中一定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政府主要通过宣传动员、示范 引路推进此项工作的开展。 2、政府扶持为辅,移民户自力更生为主原则。易地扶贫 搬迁工程巨大,应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干部、群众 自身的积极性,自力更生、投工投劳、自筹资金,国家给予必 要的补贴。 3、搬得出、安得稳、逐步能致富原则。在易地扶贫搬迁安 置过程中,既要注意解决好搬迁户的住房、交通、饮水、用电、 产业发展、子女入学、就医和发展经济、增加收入等硬件问题, 又要帮助移民户尽快融入当地农户中,解决好搬迁户迁入地 的软件问题。 4、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在确定易地扶贫搬迁对象时, 12 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条件进行审查,并将确定的搬迁户在乡、村 两级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5、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原则。要根据易地扶贫搬迁 农户所处的自然环境、地理条件、素质水平、经济能力等 多种因素,进行多形式多渠道的搬迁安置。 6、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原则。抓好规划工作,认真组织, 分步实施,立足长远,科学合理,保证质量,避免造成国家投 入的浪费和损失。 13 第三章 搬迁对象和搬迁、安置方式 一、搬迁一、搬迁对对象象 (一)搬迁(一)搬迁对对象确定原象确定原则则及条件及条件 1、居住在海拨 1000 米以上,气候恶劣、耕地条件极差、 发展产业难度大、缺乏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或高寒偏远山区; 或深山陡坡峡谷地带的农户。 2、居住在 25 度以上,坡耕地占耕作地 70以上,且土壤 贫瘠,耕作土层在 15cm 以下,粮食亩产不足 200 公斤的农户。 3、居住地常年单程取水距离超过 1 公里,或垂直高度超 过 100m,饮水特别困难,工程解决难度很大的农户。 4、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远离集镇和交通干线,修路、通 电、人畜饮水等一次性投入成本过大,短期内难以改变基础设 施条件的农户。 5、居住在地裂、危岩、滑坡等地质灾害多发区和地方病 严重发生区,经有关职能部门鉴定,并在短期内难以改善,无 法在当地稳定生存发展的农户。 (二)(二) 迁出区确定的原迁出区确定的原则则及条件及条件 1、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生存条件艰苦的其他生态脆弱区 域。 2、地质灾害频发区。 二二 、搬迁方式及迁出区情况、搬迁方式及迁出区情况 14 根据迁出对象及迁出区确定的原则和条件,本规划涉及 迁出区的行政村 188 个,涉及的自然村 1517 个,涉及农户 9770 户,39078 人。其中以自然村落为单元整体搬迁 6448 户, 25791 人。以自然村落为单元部分搬迁 3322 户,13287 人。迁 出区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不足 1300 元,人均耕地 2 亩; 搬迁 对象中因生产生活条件恶劣搬迁的 4144 户,16575 人,因地 质灾害搬迁的 5192 户,20768 人。其他原因搬迁 434 户,1735 人。 三、安置点的确定及安置方式三、安置点的确定及安置方式 (一)安置点的确定(一)安置点的确定 1、确定的原则及条件 a、自然条件较好。这些区域海拔一般在 7001000 米, 属河谷、平坝、低山地带,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力相对较高, 适宜生产的土地相对充裕,在历史上都是相对富庶和有发展 潜力的地方。相对宽广肥沃的耕地、山场,有利于发展多种经 济作物,有利于发展设施农业、精细农业、园艺农业,向着高 产、优质、高效农业方向发展。 b、交通较为便利。这些区域均座落在乡镇主要公路沿线。 c、有一定物质基础。这些区域都是成建制乡镇及中心村 所在地,是一定范围内的行政、经济、文化活动中心和居民中 15 心,已具有一定的水、电基础设施以及文化、教育、卫生、广播 电视等社会公共设施。 d、有一定的产业基础。这些区域已具有不同层次、水平 与规模的种植业、农村土特产品加工业以及商贸等第三产业。 将贫困人口安置到这些区域,即可以充分利用已有基础 与条件,节省投入,又可使移民尽快稳定下来,改变其生产生 活方式与观念,还可促进这些区域的相关产业更快更好地发 展,加快人口和产业的集聚,改善城镇设施水平和支撑条件, 增强城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从而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小城 镇的发展。 2、 安置地情况 本规划确全县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125 个。其中, 示范安置区 39 个。分布在 25 个乡镇街道。安置区基本条件: 安置区现有人口 49454 人,耕地面积 49609 亩,人均耕地 1.02 亩/人。卫生所.院 29 个,学校 192 所,已解决饮水安全人数占 现有人口的 75%, 农网全改造。可供安置资源:首先,耕地资 源,可新开垦耕地 8363 亩,可协调耕地 8028 亩,其他方式获 取耕地 3197 亩,总计 16876 亩。规划安置 39078 人,9770 户。 故人均耕地 0.75 亩/人。可协调解决移民宅基地 928534 平方 米。可提供非农就业岗位 2183 个。(详见城口县易地扶贫搬迁 安置区基本情况表) (二)(二) 安置方式安置方式 16 新建安置点集中安置 7816 户,31262 人。依托城镇安置 1954 户,7816 人。 四、区域分布四、区域分布 根据迁出对象及迁出区确定的原则和条件,本规划涉及迁 出区的行政村 188 个,涉及的自然村 1517 个,涉及农户 9770 户,39078 人。根据安置区确定的原则和条件,本规划涉及建 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125 个。 (详见城口县易地扶贫搬迁迁 出区和安置区区域分布图 ) 17 第四章 目标、任务和建设内容 一、一、实实施目施目标标 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 2011 年 到 2015 年底,使居住在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及地质灾害频发区 的农户, 搬迁到城口县 125 个安置点,并促使其脱贫实现小 康。生态及扶贫移民户人平达到高效经济林 2.2 亩,人均菜园 地 0.1 亩以上,人均住房 26 平方米,人均纯收入增长到 4160 元。全县 39078 人贫困人口饮水安全、就医得到保障;解决贫 困人口 39078 人交通运输难、用电难、看电视难、通讯难;解 决 4308 个学生上学难,子女入学率达到 100%。保证迁移户能 住得下,安得稳,安置点基础设施得到不断完善,经济结构进 一步优化,生产生活环境更加良好。 二、搬迁任二、搬迁任务务 20112015 年拟搬迁农村贫困人口 9770 户 ,39078 人。2011 年 1958 户,7832 人;2012 年 2030 户,8119 人;2013 年 1963 户,7850 人;2014 年 1940 户,7758 人;2015 年 1079 户,7519 人。 三、主要建三、主要建设设内容内容 (一)安置区(一)安置区农农村基村基础设础设施建施建设设 18 全县 125 个安置点共建设防洪堤工程 13026 米。投资标 准为 3000 元/米,项目预计投资 3908 万元;农村公路 98 公里, 投资标准 40 万元/公里,项目预计投资 3908 万元;基本农田改 造 11723 亩,投资标准 6000 元/亩,项目预计投资 7816 万元; 项目预计总投资 15632 万元。 (二)安置区生活(二)安置区生活设设施建施建设设 全县 125 个安置点 生活设施建设项目预计总投资 66432 万元。 1、安置点住房建、安置点住房建设设 全县 125 个安置点共建住房 1016028 平方米,投资标准 500 元/平方米,安置点住房建设预计投资 50801 万元。 2、安置区、安置区附属设设施建施建设设 全县 125 个安置区附属设施建设共 234468 平方米;投资 标准 300 元/平方米,项目预计投资 439 万元。供水管线 391 公里,投资标准 50000 元/公里,项目预计投资 1955 万元;供 电线路 244 公里,投资标准 80000 元/公里,项目预计投资 1952 万元;水源地溪河保护 125 处,投资标准 31 万元/处,项 目预计投资 3875 万元;污水处理及垃圾回收 125 处,投资标 准 31 万元/处,项目预计投资 3875 万元;安置区生活设施建设 预计总投资 82064 万元。 (三)后(三)后续产业发续产业发展展 19 1、劳动力技能培训,人均补助标准 500 元/人,预计投资 1954 万元。 2、特色农牧资源开发,人均补助标准 1000 元/人,预计投 资 3908 万元。 3、参与旅游资源开发和服务,人均补助标准 1000 元/人, 预计投资 3908 万元。 4、其他方面,人均补助标准 300 元/人,预计投资 1172 万 元。 (四)生(四)生态态工程建工程建设设 1、退耕还林 退耕还林人均补助标准 1500 元/人,预计投资 5862 万元。 2、天然林保护 天然林保护人均补助标准 400 元/人,预计投资 1563 万 元。 3、其他方面人均补助标准 500 元/人,预计投资 1954 万 元。 20 第五章 资金筹措 一、投一、投资资来源来源 本规划总投资 102384 万元。其中,中央易地扶贫搬迁 资金 19539 万元,占总投资的 19.08%;整合中央相关支农资 金 13677 万元,占总投资的 13.36%;后续产业发展资金 20321 万元,占总投资的 19.85% ;县政府投资 9770 万元,占总投资 的 9.54% ;群众自筹(含贷款)39078 万元,占总投资的 38.17%。 二、中央易地扶二、中央易地扶贫贫搬迁搬迁补补助投助投资资 “十二五”期间,全县易地扶贫搬迁总投资 102384 万元, 中央易地扶贫资金 19539 万元 ,户平 2 万元,人平 5000 万元, 占总投资的 19.1%;地方配套资金 9770 万元,占总投资的 9.54%;群众自筹(含贷款)39078 万元,户平 4 万元,人平 1 万 元, 占总投资的 38.17%。 按建按建设项设项目分:目分: (一)生产生活设施建设: 安置点水利设施 2735 万元,占 总投资的 2.67%; 安置点基本农田建设投资 11723 万元,占 21 总投资的 11.45%;安置点住房及其附属设施建设 57835 万元, 占总投资的 56.49%; (二)后续产业发展资金 为了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实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 富”。全县强化对后续产业的扶持,培养优势特色产业。在财政 扶贫资金中安排了 20321 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后续产业。 其中,劳动力技能培训 1954 万元,占总投资的 1.91 %;特色 农牧资源开发 3908 万元,占总投资的 3.82%; 参与旅游资源 开发和服务 3908 万元,占总投资的 3.82%;其他投资 1172 万 元,占总投资的 1.14%。(详见城口县易地扶贫搬迁“十二五” 规划投资需求调查表) 三、整合其他政府三、整合其他政府补补助投助投资资 城口县易地扶贫搬迁与城口县总体“十二五”规划相衔 接,做好六个结合:一是与“村村通”相结合;二是与新农村建设 和巴渝风貌建设相结合;三是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相结合;四 是与扶贫片区开发、整村脱贫相结合;五是与国土土治理、土 地整治相结合;六是与小流域治理、人畜饮水相结合。累计整 合其他相关支农资金 13677 万元,占总投资的 13 % 。 22 第六章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政策保障措施一、政策保障措施 1、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不动摇, 减轻移民户的负担,给他们以休养生息的机会。加强对搬迁户 迁出、迁入的领导,强化责任,采取特事特办的态度抓好搬迁 户耕地,山林等承包衔接的协调,妥善处理好村、户的有关经 济权益问题。 2、对安置区进行详细、科学的规划,加快生产、生活基础 设施建设步伐,为安置点提供优越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对于进 入集镇安置点的迁移户一律免收城建配套费。 3、优惠解决搬迁户建房宅基地。凡搬迁的农户,其新建 房屋住宅基地一律按“拆旧建新”的政策由各乡镇人民政府统 一集中审查上报,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办理相关手续,免收土 地管理费、耕地开垦费、宅基地有偿使用费、水利建设基金、 工本费等。 23 4、认真落实各项配套政策。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