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心理学论文_第1页
生理心理学论文_第2页
生理心理学论文_第3页
生理心理学论文_第4页
生理心理学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生抑郁症状况及相关理论的分析大学生抑郁症状况及相关理论的分析 摘要:摘要:抑郁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负性情绪状态,对个体的学习、工作、生活都会产 生消极的影响。长期处于抑郁状态,甚至会导致心理障碍的发生。有学者指出,抑 郁是21世纪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1】。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文明 的发展,高校大学生因情感,就业,学习压力增大,大学生抑郁问题也越来越多,也 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因此开展大学生抑郁状况研究和相关理论的分析对大学生 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分析研究大学生抑郁症状况离不开对抑郁症影响因素 的调查研究,因此本文浅显地分析大学生抑郁状况及有关的相关理论来探讨其产生 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关键词:大学生 抑郁 相关理论 产生影响因素 University students depression status and analysis of relevant Theories Abstract: Depression is a more common negative emotional state, for individual learning, work, life will have a negative impact. A long period of depression, and even lead to the occurrence of mental disorders. Some scholars have pointed out that depression affects human health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major risk factors 1. Along with social progress, development of material civilization, college students due to emotional, employment, study pressure, depression, problems are more and more students, but also by the communitys attention. Therefore, students carry out research and related depression theoretical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mental health has an important role.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 depression status without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depression research, this paper analyzes Students plain depression and related theories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factor. Keywords: University student depression relevant theories Impact factors 一一 引言引言 大学生是抑郁症的高发人群,处于特定环境的大学生由于生理的、社会的、心 理的变化、学业适应、人际关系、恋爱、自我意识等问题的出现和近年来学校的扩 招收费的增加,就业压力的加剧,导致其抑郁症明显增多。我国心理学、医学及教 育界不少学者对大学生抑郁状况已经开展了许多的研究工作。杜召云、王克勤对 1579 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轻度抑郁流行率为 421,重度抑郁流行率为 21。 【2】李彤最新一篇关于大学生抑郁状况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抑郁发 生率为 385,其中男生抑郁者所占比例为 3445,女生所占比例为 4203。 【3】而北京市卫生局最新行病学调查显示,该市 15 岁以上人群中约有 30 万人正在罹患抑郁症,其中患有抑郁症的大学生不少于 10 万人。以上数据表明, 大学生抑郁状况的检出率较高,应当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探讨大学生 的抑郁状况和发生机制,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心理学工作者迫在眉睫的 研究课题。本文依据科学测量结果来正确认识大学生抑郁状况及影响因素。 对于抑郁影响因素的研究一直受到中西方心理学家的关注。分别从不同方面提 出了不同观点目前,已经得到较为深入探讨的影响因素有十几项之多。本文将对各 种理论对抑郁的产生因素作深入分析。 综上所述,本文主旨在于分析了解大学生抑郁状况和分析各种理论对于其产生 因素,文中数据均采取专业论文和期刊数据,本文的意义在于浅显分析大学生抑郁 状况和抑郁影响因素,让大学生更加了解和认识抑郁,远离抑郁。 二二 大学生抑郁状况大学生抑郁状况 世界卫生组织(WHO)预测,到2020年抑郁症将会成为发展中国家最严重的疾病 负担和死亡、残疾的第二大原因。【4】大学生作为一个具有较高智力和追求的社 会群体,在新的教育体制和就业形势下,比普通群体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也承 受更大的心理压力和冲突,因此,他们更容易遭受抑郁侵袭。我国心理学、医学及 教育界不少学者已经对大学生抑郁状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研究。杨美荣等人对 大学生与同龄社会青年抑郁情绪的比较研究发现,在大学生群体中,肯定有抑郁与 可能有抑郁的人数比率高达462,【5】说明抑郁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并 且,在肯定有抑郁群体中,大学生和同龄社会青年的抑郁情绪差异显著,大学生的 抑郁情绪比同龄社会青年严重。另外,也有不少学者对一些特殊大学生群体的抑郁 状况进行了调查,屈智勇和张秀兰通过对中西部l0个省9641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发现,大学生中有多于13的人在调查前一周内“可能有抑郁症状”,2421的 人“肯定存在抑郁症状”,其中,男生均分显著高于女生,在可能抑郁的人群中, 农村学生所占的比率显著高于城市学生。【6】谭杰华对民族院校贫困大学生抑郁 情况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不仅明显高于全国常模,也高于本校非贫困生。张泽武, 吴赤蓬等人调查了广州市医学院校学生的抑郁状况,结果发现860名调查对象中, 总检出率为806,其中轻度、中度及重度抑郁的发生率分别为763,37 和06。408名男生轻、中、重度抑郁检出率分别为794,42和 10;452名女生轻、中、重度抑郁检出率分别为735,33和02。男 生的抑郁检出率较女生高,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7】金喆,翟德春等对医科大 学一、二、三、四年级学生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医学生抑郁情绪高分者检出率分别 为2240、903。抑郁得分平均值和高分者分布率在年级间差异极其显著, 二年级学生明显高于其他年级。【8】 三三 抑郁定义及分类抑郁定义及分类 1 1 定义定义 一般定义:抑郁是一种复杂的心理障碍,是一种变态情绪。抑郁是一种过度忧 伤和伤感的情绪体验,一般表现为情绪低落,心境悲观,自卑,注意力差,觉得不 能胜任工作和学习。 临床定义:根据中国医学会精神分会制定的精神障碍与分类标准来定义,一个 人在一定环境因素影响或无任何原因地出现以下状况,持续两周且影响到个人生活 和工作的,就应考虑是否抑郁。抑郁症状如下:1 兴趣消失,无快感。2 精神减退 和疲乏感。3 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4 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5 联想困难 自觉思考能力下降。6 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自杀倾向。7 睡眠障碍。8 食欲下降或 体重明显降低.9 性欲减退。以上九项存在四项就可判断。 2 2 抑郁分类抑郁分类 抑郁可按照各种标准进行分类。如按程度进行区分,可分为精神性抑郁症、神 经性抑郁症、抑郁状态等不同类型。精神性抑郁症一般均有内源性致病因素,主要 指机体生化因素引起的生理异常及其导致的遗传后果。精神性抑郁症具有精神病的 基本症状,患者对情境和自身处境不能做出如实的判断,并产生偏离社会常规的行 为或行为适应不良,属于异常的范畴;神经性抑郁症主要是外源的,由环境认 知因素引起。神经性抑郁症常常伴有焦虑,这是由于环境对个体的压力引起的应激 所导致的。当个体感到对自己所处的情境不能加以改变或控制时,焦虑就会转化为 抑郁,从而形成神经性抑郁症;抑郁状态则为人们日常所体验的抑郁情绪,主要表 现为忧郁心境和兴趣丧失两大核心症状。在这里,我们需要区分抑郁症与抑郁性神 经症,许多研究表明,两者在患病率、发病原因、临床表现、治疗以及预后均不同 程度地存在着难以统一之处。但精神性抑郁症、神经性抑郁症以及抑郁状态之间仅 仅是程度上的差别,难以截然分开,尤其是后两者。 最近的分类标准采取抑郁的临床特征分类法。如比较著名的 ICD-10 将抑郁症 分为四个编码:F320 轻度,F321 中度,F322 重度不伴精神病性症状, F323 重度伴精神病性症状。 事实上,以往文献中所涉及到的抑郁概念是不统一的,一些研究中把符合临床 诊断标准的病人界定为抑郁者,而获得高的抑郁自评量表施测分数者则被视为有抑 郁症状或抑郁情绪。一些研究者则把获得高的抑郁量表分数的人看作是抑郁者。 四四 抑郁症表现和生理机制抑郁症表现和生理机制 抑郁有五方面表现:1 悲哀、冷漠的情绪。2 消极自我观念。3 回避他人期望 4 睡眠、食欲和性欲的丧失。5 活动水平的变化表现为易激动。 生理机制:据研究抑郁症病人和普通人身体反应模式是不同的。定向反射时自 发的皮肤导电反应抑郁症患者比正常人小。皮肤导电率的基础值也比较低。心率和 肌肉紧张度比正常人高,分泌唾液比正常人少。高的心率和肌电水平跟低的唾液水 平是一种高的应激状态的特征,皮肤导电率较低则是低的唤醒状态的表现。这表现 了抑郁是一种复杂的心理障碍。 五五 有关抑郁症产生的各种理论有关抑郁症产生的各种理论 1 1 抑郁的精神分析理论抑郁的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个体从出生到成年要经历几个先后有序的发展阶段。弗洛 伊德将其明确地划分为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以及生殖期等五个阶段。 在个体身心有序发展过程中,幼年时期亲子关系的建立起了一个很重要的作用。亲 子关系建立良好,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反之,其身心发展会受到阻碍,表现为个 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如抑郁)。除了亲子关系的建立之外,个体潜意识中自我惩罚 的观念也会导致个体抑郁的产生,另外,在应对外部负性事件时,有抑郁症的个体 倾向于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如压抑、否认、反向形成等,会造成抑郁的持续发生。 随着这一理论的演化,逐渐将研究重点转移到了自尊与抑郁的关系上。如有专家认 为,反应性抑郁是在丧失了他人的赞同后为了恢复自尊而进行的自我惩罚。抑郁不 仅仅是由于丧失了别人的爱而造成的,还反映了控制自尊的自我机制的障碍。当个 体不能达到他自己的目标时,自我机制就会发生障碍,从而导致了抑郁的形成。 2 2 生物学理论生物学理论 一般的抑郁症被认为抑郁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中去甲肾上腺素(NE)和5羟色 胺(5HT)、多巴胺(DA)等特定的神经递质的含量过低导致中枢神经内部特别是发 生在下丘脑和边缘系统神经通路中突触效能的降低引起的 3 3 认知理论认知理论 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认为抑郁的产生主要是因为认知与生活应激事件相结合的 作用。如果个体本身存在易产生导致抑郁的认知倾向性因素,再加上生活中发生的 消极事件(失业、婚姻破裂、贫穷、生活不如意等),认知因素与社会应急因素二者 交互作用下,个体的抑郁便发生了。单一的认知因素或消极生活事件并不能导致抑 郁的发生发展。 4 4 人格理论人格理论 人格和抑郁的关系一直是研究者们所关注的焦点,主要从人格特质和人格维 度两个方 面来描述两者之间的关系。从人格特质角度,Blatt提出的依赖型人格和自我批 评型人格特质理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依赖性反映了情感依附倾向,总是试图 建立牢固而安全的人际关系以支撑其低自我价值感。自我批评型反映了一种摄 取取向,即集中于完成个人目标和高度的竞争力,当追求的目标受挫,不能实现其 理想时,就会体验到强烈的自卑感和自罪感,并伴随着自我价值的贬低时,抑郁也 就随之而来。 在人格维度中,神经质和外倾性是研究最多的。神经质是人格类型中情绪不稳 定、易怒、焦虑、易变、易激动、冲动等一类特质的综合,许多研究表明神经质与 抑郁症有密切的联系。 六六 不足及展望不足及展望 1 本研究较为浅显,只是初步让大学生认识和了解什么是抑郁,及一些产生因 素,让大学生更好认识自己,远离抑郁。 2 本研究理论论述太多,缺乏更多数据及科学的调查方法,研究方法。相信在 以后学习之中能够更加完善。 3 抑郁是人类心理健康的一大杀手,目前大学生抑郁状况日益严重,本研究只 是对大学生抑郁状况以及相关因素进行了表述,未做深入研究,希望以后学习更多 知识后,能在这方面有更多研究提出针对此问题采取的措旌,从而能够针对有抑郁 症状的大学生开展干预工作,那么对于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将会有非常大的意义 和价值。作为大学生的一员,渴望用自己专业知识帮助大学生远离不良情绪。做到 这点,路还很长,还需要不断的学习。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陈笑丽,付彩云大学生抑郁心理的矫治及调适。 【2】杜召云,王克勤1579名大学生抑郁的流行病学调查。 【3】李彤大学生抑郁状况及相关因素调查。 【4】王租惕,孙琳,麦萍,揭水平,柴晓荣,万琼江汉大学学生抑郁状况 调查。 【5】杨美荣,杜君,王晓一大学生与同龄社会青少年抑郁情绪的比较研究。 【6】屈智勇,张秀兰。中西部大学生抑郁现状、人群特征及干预效果。 【7】张泽武,吴赤蓬,刘国宁,范存欣,王惠苏广州市医科大学生抑郁状 况 及影响因素分析。 【8】金喆,翟德春,潘秀丹,周旭松医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