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活的变化1课时)_第1页
社会生活的变化1课时)_第2页
社会生活的变化1课时)_第3页
社会生活的变化1课时)_第4页
社会生活的变化1课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20 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在工业革命后火车、轮船的传入。 2.掌握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 版事业在中国出现。 3.掌握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能力目标 通过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同现代社会生活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历史纵向比 较的方法,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正确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 德育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外国的火车、轮船传入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大大地便 利了交通运输,一方面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商品经济发展,进一步冲击了中国的自 然经济;另一方面与之相伴随的是它更利于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进一步掠夺,但从根本 上说,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顺应了人类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由于西方工业社会文明的传入,中国的社会生活变得丰 富多彩,但这些深刻的变化也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作为代价 的。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封建习俗观念的改造起了巨大作 用,它是历史的进步。同时也应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尽管同我们现在的发展相 比是很有限的,可它却代表了人类历史文明发展变化的主流趋势和人类社会优秀文化的发 展方向。 教学重点 1.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2.文化生活的变迁。 3.社会习俗的变化。 教学难点 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教学方法 1.总括法。可以从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入手,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变化 导入新课。 2.图片资料运用法。充分运用书上媒体如导言图片、引文剧照等培养学生通过上述媒 体获取知识处理信息的能力并能阐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3.分析法。对于交通、通讯等的传入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巨大影响,应作客观、公允的 分析,以培养学生全面看问题的能力。 4.实地调查法。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做到学以致用。 (课后) 教具准备 1.投影仪。 2.相关的资料图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 同学们,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出现了哪些发展趋势? 学生回答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有所 发展,出现了工业化的趋势;政治上,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实现民主政治,有民主的趋势; 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提倡民主与科学的趋势。 教师导入上面我们谈到的仅仅是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变化,今天我们来 看一看近代中国社会生活方面的变化。 导入语例示二 同学们,1876 年,英国商人修建了一条从吴淞口到上海的铁路,称为淞沪铁路。这是 在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通车的那一天,上海万人空巷,大家都来看热 闹。关于当时的情景, 申报曾有一篇报道,请同学们看课本导入框中的内容:汽笛响起, 火车开动,坐在车上的人像悬挂着的旗子一样摇来摇去。沿途的农民看到火车冒着烟 驰过,而且车上满载了衣着华丽的人,没有不“诧为奇观”的。他们都把手里的活停下来, 呆呆地盯着火车看。拄着拐杖的老妇人惊异地张大嘴巴,青年人两眼发愣,看得出神,小 孩子则吓得依偎在大人的身上。 同学们,这就是中国人第一次见到火车的情景。火车和轮船、照相、电影这些新奇的 东西一样,当它们刚从外国传进来的时候,人们无不充满了好奇。也是这些新奇的东西的 传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内容。 板书第 20 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相关内容,回答问题。 学生看书 教师提问近代交通在中国出现主要指的是哪些新式的交通工具? 学生回答火车和轮船。 教师提问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带来的一个最直接的影响是什么? 学生回答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 教师引导请举例验证。 学生回答在滇越铁路通车以前,从昆明到上海,翻山越岭,大约需要半年左右的 时间才能到达。通车后,可以先乘火车到海防,再转乘轮船到上海,全程只需短短几天。 教师引导除了人们出行的速度大大加快外,近代交通在中国出现还有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火车、轮船这类便捷的交通工具的出现,还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讨论,火车和轮船在中国的出现,还有哪些方面的影响?不管 正面的,负面的,都列举出来。 板书火车 轮船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回答一:人们出行速度加快,可以节省好多时间,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 的财富。 回答二:商品流通的加快,可以促进商品生产的加快,商品经济发展加快。 回案三:商品经济发展,从事商业的人增多,劳动力得到了较为合理的安排。 回答四:火车的开通,改变了铁路沿线的经济结构,对原有的经济是一个冲击。 回答五:火车和轮船的开通,传达了新的信息,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使生活变得更加 丰富多彩。 回答六:火车的开通,也使帝国主义的势力延伸到火车开到的地方,加深了对中国的 侵略。 回答七: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不仅影响到中国的经济结构,而且影响到文化结构, 更重要的是对人们心理的影响。 教师小结大家说得都很好。在近代中国、修筑铁路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输出资 本的一种方式,某国得到某路的投资修筑权,其势力随之渗透到该路本身及沿线地区,而 使该地区成为它的“势力范围” 。而且因争夺路权往往发展到争夺矿权。因此,凡铁路经过 地区,沿线的矿山开采权往往也属修路国家所有。但是,铁路毕竟是代表世界历史发展趋 势的,它是近代文明的一种象征。也是一国是否能实现近代化的一个关键。就是对近代中 国来说,随着铁路的修建和火车的开通,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文化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 变化,特别是铁路沿线地区更是如此。至于说到轮船,它的近代化气息更浓,因为它是必 然要和外界沟通的。轮船、码头、船坞、工厂、海关这都是近代才有的,从另外一个意义 上说,这是中国面向世界的开始,尽管是被迫的。因此,对于一种事物的评价,我们应一 分为二地看,当然,这里还有一个立场问题。 教师引导我们上面只是讨论了近代交通在中国出现以后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现在我想问一下,就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铁路中,属于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前修建的有哪些? (这个问题不需要学生回答,教师可以通过投影显示来介绍给学生。见附表。 ) 铁路名称起止点争夺国修筑时间 完成情 况 东清铁路满洲里绥芬河俄国18971903已成 龙州铁路 镇南关龙州(国内段) 法国1896未成 滇越铁路昆明河口(国内段)法国19041910已成 京汉铁路北京汉口 比(法、俄) 18981906已成 胶济铁路青岛济南德国18991904已成 东清路南满洲支路哈尔滨大连俄国18981903已成 正太铁路石家庄太原俄国19041907已成 新奉铁路新民屯奉天(沈阳)日本1904已成 沪宁铁路上海江宁(南京)英国19031908已成 沪杭甬铁路上海杭州宁波英国19031912大部成 广九铁路广州九龙英国19071911已成 津浦铁路天津浦口英、德19081911已成 汴洛铁路开封洛阳 比(法、俄) 1909已成 教师引导我们谈论了半天火车和轮船,谁能告诉我火车和轮船是由谁发明的? 学生回答英国史蒂芬逊和美国的的富尔顿。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讲一讲关于史蒂芬逊和富尔顿的故事,二者可以选一。 学生讲述史蒂芬逊出生在“蒸汽机时代” 。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后,人类掌握了巨大 的动力机器,从而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工业革命。这时,苦于运输的矿山,首先废除了马 拉的矿车,换上了极其简陋的蒸汽车,在轨道上来往运送矿石。蒸汽车既然能牵引矿石车, 那么能否将它改进为人乘的交通工具呢?最早在这方面做努力的是一位矿山技师叫特莱维 茨克。他经过几年的努力,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车。这种机车每小时行驶五至六 公里,初试的效果很好,但在实际的行驶中,却经常发生零件损坏、出轨等事故。最终, 特莱维茨克失去了信心,放弃了研究。 不久,人们认识到机车事故频发的原因主要是铁轨打滑造成的。好多人都进行研究, 但都没有成功。史蒂芬逊从 1812 年开始,把全部的精力用在了研制蒸汽机车上。开始时, 他从特莱维茨克的机车入手进行改造。改造后的机车体积变小了,而且牵引力也显著提高 了。但蒸汽机汽缸排气的噪声非常大,以致使周围农村的牛马被这刺耳的怪声吓得惊慌失 措,因而遭到农民的抗议和威胁。史蒂芬逊被迫考虑解决这个问题。他用导气管把喷出的 蒸汽废气引到烟筒里去,这样不仅减少了噪声,而且加快了炉内的空气循环,使煤燃烧更 旺,增强了机车的牵引力。这一偶然的想法收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史蒂芬逊利用这一关 键性的发现,重新改进了自己设计的机车。 1825 年,英国政府在号称“煤都”的达林顿和海港斯托顿之间铺设了一条铁路,这条 铁路原是为了马车运输使用的。史蒂芬逊到处游说:“一台火车,等于五十匹马,行驶起 来又快又安全!” 史蒂芬逊的努力取得了成功,英国政府终于同意在这条铁路上行驶蒸汽机车。 1825 年 9 月 27 日,史蒂芬逊的“旅行 1 号”蒸汽机车在史蒂芬逊的亲自驾驶下,牵 引着 30 多节车厢,运载旅客 600 多人,还有煤和其他货物,在汽笛一声长鸣后,慢慢地开 动起来。为了安全起见,政府专门派人骑马举旗在火车前引路。几小时后,胜利到达终点。 从此,世界上有了第一条行驶蒸汽机车运输乘客的铁路。 1829 年,英国政府又在利物浦和曼彻斯特之间铺了一条铁路,为了挑选最好的机车, 决定事先进行比赛。当时有三台披红挂绿的机车参加了竞赛。结果,史蒂芬逊亲自发明和 驾驶的“火箭号”机车,拉着 13 吨货物,以 24 公里的时速跑了 100 公里,赢得了第一。 由于史蒂芬逊对蒸汽机车的杰出贡献,后人把他称为近代蒸汽机车的奠基人,称他为 近代“火车之父” 。 教师引导同学们,关于轮船的发明人富尔顿的情况,我们来看一组投影,从材料 中对其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即可。 投影显示 翻开世界地图,可以看到海洋的面积远远超过陆地面积。在陆地上还密布着河流、湖 泊。所以,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重大难题可能就是怎样克服江河湖海对人类 活动的阻碍。可以这么说,船舶的发明是人类战胜自然的第一个重大发明。 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的一段时间里,造船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了大型的商船、 战舰。但是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当时造船的材料仍是以木材为主,船的动力总是跳不出 纤拉、篙撑、橹摇、浆划、扬帆的圈子。因此,船舶的行驶受到很大的限制。尤其是远洋 航行,靠的就是风帆,获得风力航行,可是逆风时,只能走“之”字形航线曲折前进,不 知要花费多少时间,船期也得不到保证。有时船行至不能进行“之”字形航行的航道、内 河,再大的船也要靠人力驱动。人们始终在寻找船舶的新动力,18 世纪蒸汽机的发明, 为船舶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而蒸汽机船的发明则归功于美国人富尔顿。 富尔顿(Robert Fulton,17651815) ,美国造船工程学家。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卡斯 特。出身于一个农场工人家庭,由于家境不济,从小就到机器铺做工。1782 年,年仅 17 岁的富尔顿到费域独自谋生,学绘画,并在一家机器厂任制图工人。学会了制造机器,绘 制机械图。1787 年到伦敦,以绘画艺术结识了瓦特等人。1794 年开始研究蒸汽机。在此 期间,自学了法文、德文、高等数学、化学、物理学及透视学等基础知识。这些为他以后 献身造船事业奠定了基础。 富尔顿在 1797 年提出了制造蒸汽动力轮船的设想。1800 年造出了第一艘轮船。1806 年改进了蒸汽机,建成一艘新的轮船“克莱孟特号” ,于 1807 年在纽约的哈得逊河下水。 首次试航成功,航速达到了每小时 6.4 千米。经不断改进,航速达每小时约 10 千米至 13 千米。自 1808 年后又建成两艘轮船,逆水航速达每小时约 10 千米,并可连续航行 240 千 米左右。富尔顿一生建成轮船 17 艘,是公认的蒸汽轮船的发明人。他在世界航运史上写 下了崭新的一页。 富尔顿著有运河航行的改进一书,在运河闸门、纺织机器的改进上也有创造发明。 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在看完关于富尔顿的投影之后,再回头来看一下课本上的 两幅插图“我国建造的第一艘轮船黄鹄号复原图”和“早期的火车头” 。然后结合课本 上关于早期轮船和火车的描述,来回答下列问题。 教师提问从图文中,我们可以看出早期的轮船和火车在技术性能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在技术性能上还有待更大的改进。 教师引导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这些不足? 学生回答尽管在技术上有很大的缺陷,但火车和轮船的出现却是历史的进步的表 现,是社会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标志。 教师小结是这样的,我们可以看课本上郑观应的一段材料。在材料里,郑观应把 铁路比作一个人身上的血脉。如果有铁路,则血脉流通,此人手足灵敏。如果一个国家没 有铁路,则像一个人患了风痹之病,半身不遂,举动不灵。在这种情况下,连自身都顾不 了,只能任人侮辱。同学们,郑观应属于早期维新派,在经济上是主张商战固本的。他的 观点在当时是进步的。由此看来,铁路等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早已被有识之士所认同。 教师过渡中国近代,不仅在交通方面出现了新的运营方式,而且在通讯方面,也 出现了新的通讯方式,那就是电报。 板书电报 教师引导近代通讯和近代交通一样,都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变化。这里需要同学 们掌握的内容只有二个,即电报的出现给人们提供了哪些方便?如何看待这个新生事物? 学生回答电报出现后,商人可以用来传达生意信息,记者可以用它从外地发回新 闻报道,老百姓与亲友联系也用上了电报。 教师引导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个新生事物? 学生回答一分为二地看,一方面是西方列强侵华,作为一种辅助工具传到中国, 另一方面它的出现,又是历史的必然,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总体上应予肯定。 教师过渡上面我们学习的是交通和通讯方面的变化及其影响。近代以来,中国人 的精神生活也逐渐变得丰富。这一点上,功不可没的,首推电影和照相的传入。除此以外, 还有报纸以及专门的文化出版机构的出现等。 板书二、文化生活的变迁 教师引导同学们请看“文化生活的变迁”一目下的内容。了解中国近代在文化生 活方面对人民群众影响较大的几项新成果。 学生看书 教师提问对中国近代文化生活影响较大的几项新成果是什么? 学生回答照相、电影、报纸、出版。 教师板书照相 电影 报纸 出版 教师引导在没有影片、电视录像带及我们现在接触的 CD、VCD、DVD 光碟时, 如果想把一件事、一个人的真实面目保留下来,什么方式最好?现有几种方法供大家选择: A.文字描述 B.口头流传 C.拍成照片 学生回答C.拍成照片。 教师引导应该是这样,文字描述和口头流传都可以失真,而且因理解不同,主观 的成分增加得越多,就越远离事物的本来面目。如果用照片来记载呢,就能较客观一些。 我们可以看课本上的三个插图:“定军山剧照” “渔光曲剧照” “辛亥革命后军警 为行人剪辫子” ,都生动地记录了真实的情况。那么,关于照相技术,我们能了解多少呢? 我们也通过投影来介绍一下。 投影显示 一线阳光穿过孔洞射进黑暗的房间,可以在与之相对的墙壁上映出外界的倒像,这种 现象叫“针孔成像” 。早在 2300 多年前中国春秋时期的古代学者墨子就已发现了这一现象。 这成为今天照相机成像原理的基础。 利用这一原理制作的暗箱最早出现在阿拉伯国家,作为当时天文学家观察天象的一种 工具。15 至 16 世纪,这种暗箱流传到了欧洲,并被欧洲人不断地改进。他们先后在暗箱 上加装了反光镜和用玻璃透镜替代了进光孔,使暗箱中的倒像变成了正像,进光量也获得 了极大的提高。当时,画家们用这种暗箱进行写真作画,效果极佳。观察者从暗箱中看到 的外部投影,无论是在颜色还是形状上,都与外景完全一致。如果不是缺乏必要的技术手 段将所观察到的影像固定下来,那么,照相术的产生也许会提早数百年。 1725 年,德国的一位解剖学家舒尔茨在阳光充足的实验室中做提取磷的实验时,意 外地发现了烧瓶中受光部分的化合物变成紫黑色。这一变化引起了他的兴趣,在继续进行 研究后,终于确定,引起这一变化的是银。他的发现,成为后人研究照相技术的基础。 1802 年,英国人韦奇伍德把树叶和画在玻璃板上的图案放在用硝酸银和丹林处理过 的纸上进行直接曝光,纸上显现出了影像。但由于无法定影,影像不能保持。 1826 年,德国人尼普森用涂有沥青粉和熏衣草油的金属板置于暗箱内,历程 8 小时 的曝光,获得了一张、也是世界上第一张不褪色的外景照片。但由于曝光时间过长,光线 的移动变化使照片上的物体模糊不清。随后,尼普森又进行过许多种试验,最后发现了在 金属板上镀银,然后再喷碘的方法。他随即将这一发现告诉了他在法国的同行达盖尔。不 久,尼普森去世,达盖尔继续此项研究。他用碘蒸气处理镀银铜板,然后将其置于暗箱内 曝光,曝光后再用水银蒸气进行显影和用食盐液定影,用这种方法获得的照片清晰稳定, 可永久保存。1839 年,达盖尔将这种方法公诸于世,并定名为银板照相法。 与此同时,英国科学家塔尔博特发明了使用硝酸银和碘化钾的光力照相法。光力照相 法与银板照相法相比,虽然成像不如银板清晰,但感光速度快,用料低廉,而且可以用一 张底片洗印出很多张照片,其形式更接近于现代照相术。 教师引导介绍完照相后,请同学们再看一看电影的演变。 学生看书 教师讲述同学们看过书之后,知道电影经历了一个由无声到有声的过程。下面我 们来看一下电影的这个演变:1895 年 12 月 28 日下午,在法国巴黎卡普辛路 14 号的路易 丝咖啡馆里,有 20 多个人一边喝着咖啡,一边等着放映所谓的“电活动画面” 。这些人是 被好奇心驱使,又加上卢米埃尔兄弟的苦口劝说,来到这里的。 卢米埃尔兄弟安放好了银幕的放映机后,电影开演了。尽管所反映的片子的内容极为 简单,而且没有声音,但它还是使全场观众都看得入了迷,每个人都为这样的效果惊叹不 已。从此,一种新的艺术娱乐形式电影诞生了。 说起电影的产生,还得从人们对“视觉暂留”现象的认识和研究说起。 人的眼睛会产生一种现象,就是当你看了一种发光物体之后,闭上双眼,在短短的二 十分之一秒到一秒之间,仍然会感到这种发光物质的存在,这就叫做“视觉暂留” 。这一现 象是由英国生物学家罗吉特在研究中发现的,他的发现为电影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 础。 1830 年,英国人霍纳制作了一种“活动画片玩具” 。他用一条 30 厘米宽的纸带,横着 画上动作近似的人或动物的连环画,将纸带贴在圆筒上后快速转动,另从一个小窗看去, 画面的连续移动就会使人或动物变得活动起来。 从“活动画片玩具”跨进电影时代,需要解决三个基本的技术难题,一是电光源方面 的技术,二是电影机械方面的技术,三是摄影方面的技术。没有这三方面技术的突破,是 不可能跨进电影时代的。 19 世纪随着电光源技术和摄影方面技术的日益提高,电影的产生日益成为可能。1877 年,美国摄影师梅勃里奇用 12 架照相机等距离拍摄了一匹奔马运动的照片,使人们开始研 制能够连续拍摄的照相机。 1888 年,法国人玛莱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连续摄影机,但拍摄速度还不够快。1892 年, 英国发明家第米尼和雷诺各自放映了时间极短的活动电影,这是原始电影。1894 年,爱迪 生制成了一种名为“电影视镜”的装置。这里面可以装一盘 15 米长的连续照片的胶片,每 秒放映 4660 个画面。这个装置给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以很大启示,经过二人的反复调试 改进,1895 年,他们制成了新型电影放映机,并在这一年的圣诞节后不久,展示了这一发 明,电影终于诞生了。1916 年有声电影问世。1940 年,彩色电影又登上了银幕。今天,电 影已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无声电影里的人说话没有声音,用什么办法可 以让观众明白他(她)在说什么? 学生回答伴以朗读、伴以录音机或伴以留声机配音。 (学生可能没有留声机的概念, 需要教师介绍) 教师过渡前面同学们说了,对中国近代文化生活影响较大的还有报纸和出版业。 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康有为和梁启超发动资产阶级维新运动时的主要宣传手段是什么? 孙中山等人在发动辛亥革命时,主要宣传手段又是什么? 学生回答主要是通过创办报纸和印刷发行书籍进行宣传的。 教师提问当时的主要报纸有哪些? 学生回答上海的时务报 ,天津的国闻报 ,北京的中外纪闻 国民报 游学译编等。 教师提问这些报纸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政治性非常强,时事性也强,主要是为了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或革命而创 办的。发行量不是太大。 教师讲述是这样的。这不是我们所说的一般意义上的报纸。这种报纸只能看作一 种宣传资料。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上海等城市创办了外文报纸,主要是给外国人看的。 后来,中文报纸也出现了,其中最著名的是 1872 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 。 申报刊载新 闻、评论等内容,还有广告。报纸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人们可 以通过报纸了解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从报纸上寻找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当时除了申 报外,还有 1902 年在天津创刊的大公报 。下面我把申报简单介绍一下: 申报是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原全称申江新报 ,它从 1872 年 4 月 30 日创刊,直到 1949 月 5 月 27 日停刊,前后办了 77 年,共出版 25600 号。初由 英商安纳斯美查(Ernest Major)等人集资创办。1909 年为买办席裕福收买,1912 年转 让给史量才,次年有史接办,先后创办自由谈等副刊,发表民主自由言论。1934 年史 量才被蒋介石派遣特务暗杀后,言论又趋保守。1937 年 7 月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同年 12 月 15 日,因日军新闻检查,自动停刊。抗战期间,曾在日伪控制下出版。抗战胜利后被国 民党接收,成为 CC 系报纸。1949 年上海解放时停刊。1983 年,上海书店将申报影印 出版。 教师引导关于出版业在中国的发展,同学们了解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 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当时使用的课本和字典都是由它出版的。 教师过渡由于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由于文化生活的变迁,再加上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