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康震《唐宋八大家之曾巩》讲稿_第1页
百家讲坛康震《唐宋八大家之曾巩》讲稿_第2页
百家讲坛康震《唐宋八大家之曾巩》讲稿_第3页
百家讲坛康震《唐宋八大家之曾巩》讲稿_第4页
百家讲坛康震《唐宋八大家之曾巩》讲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百家讲坛康震百家讲坛康震唐宋八大家之曾巩唐宋八大家之曾巩讲稿讲稿 (一)非常七加一 画外音:曾巩字子固,江西南丰人,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散文家,生于公元 1019 年,1083 年病逝于江苏南京,终年六十五岁。曾巩的散文成就很高,是北 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北宋古文运动的重要骨干。可遗憾的是,尽管 曾巩得到文坛宗师欧阳修的极力推崇,但他却是“唐宋八大家”中最令我们当 代人感到陌生的一位。为什么这其中会有如此巨大的反差呢? 康震: 上一集我们说,也许欧阳修最喜欢的弟子不是苏轼,而首先是曾巩,但是 说句实在话,在“唐宋八大家”里边我们最不熟悉的,也最容易忘记的,或者 说在背八大家的时候最容易想不起来的人就是这个曾巩。也就是说在这个“唐 宋八大家”当中曾巩给我们的感觉,有点“七加一”的感觉,就是先把前边那 七个人背过了,到末末了再捎上一个, “七加一” 。我这一说,大家就有这个很 突出的感觉。应该说,其他那七大家除了散文的成就之外,多多少少还有别的 渠道或者别的一些什么原因,能够让我们记得起来。比方说韩愈,韩愈我们知 道,散文的名篇是师说 ,但是韩愈的诗也写得很好,他的早春诗,说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你 只要这首诗你会背,也能想起他来。柳宗元, 捕蛇者说 、 黔之驴 ,这的确 是他的散文名篇,可是他的江雪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你会背这个 也能记得起来。欧阳修我们刚刚讲过的醉翁亭记是他最著名的篇章,可是 他词也写得很好, “庭院深深深几许” 、 “乱红飞过秋千去”这都是他词里边的名 句,你只要知道欧阳修是一个著名的词家,也能想得起来。苏轼那就不用说了。 苏辙呢,有点困难,好像也没有什么特别好的诗、好的词和我们熟悉的散文, 但是这不要紧,他的哥哥可以帮他,因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那底下 小序写得明白,这就是写给我弟弟的, “兼怀子由” ,你只要记得这首词,你就 知道他有个弟弟叫苏子由,他名字叫苏辙,这就记起来了。苏洵你要是实在想 不起来,因为跟他的小儿子一样,他也没什么特别让我们印象深刻的作品,那 也没事,你要会背三字经就可以, 三字经里边说了, “苏老泉,二十七, 始发奋,读书籍。 ”苏老泉那是他的号,一说苏老泉想起来,这人二十七岁才开 始读书,那是苏洵。所以说这几个人都有别的渠道。还有王安石,王安石你就 是什么全都忘得干干净净了,你只要记住一条,他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改革家, 最大的改革家,再者说人家伤仲永历来的中学课本都是选的,还有那最著 名的那首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 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你看,除了散文都有自己的绝活,怎么都能想得起来。就这曾巩实在是难 办,他也没有什么让我们印象深刻的诗;也没有什么让我们觉得特别优美的词; 也没有让我们感觉到有一种传诵千古的散文;也没有个什么有名的兄弟给自己 帮衬一下,那爸爸可能也没什么名气;也没有什么改革家;也没有“春风又绿 江南岸” ,几边都不靠着。你要说他有什么政绩呢?我们好像就没关心过他做过 什么官。你要说他的个性是怎样的?我们似乎也不太关心这个人的生活,不关 心和不了解他的情趣。你要说他写过什么有名的诗词,我跟你说,很多人都认 为他就没这个专长。为什么这么说呢?同时代的人里边,秦观曾经评价他说什 么呢?秦观说曾巩写文章妙绝古今,写文章那古今第一把,写得好,可是这个 人不擅长写什么呢?有韵之文。就是他不擅长写诗和词这样的韵文。 “曾子固文章绝妙古今,而有韵者辄不工”宋赵与时【宾退录】 当时有一个怪人叫刘渊才,这人说话很奇怪,奇怪在哪儿呢?他跟别人说, 我平生有五大憾事,就是有五件事情非常遗憾。别人就问他,说是什么呀?你 说啊。这老刘就闭着眼睛不吭声,过了好久才说,我不说,我说了你们会笑话 我,会小看我。在我看来这五件事情都很重大,但是你们会笑话我,所以我不 说。人家说,说说说,不笑话你,都尊重你,你说。那人说那我说了?说吧。 说这五大憾事,第一,恨鲥鱼的刺太多。第二,恨金橘味道太酸。第三,恨这 个莼菜菜性过冷。第四,恨这个海棠花不够香。第五,恨著名的散文家曾巩不 会写诗。这大家听了以后哈哈大笑。你看你看你看,我说你们会小看我吧?大 家心说哎哟喂,我的老天爷,您恨的就这五件“重大”的事件啊?您也太碎了, 能不能恨点有价值的?哎,但是这给我们提供一个信息,这个人虽然说话有点 不靠谱,但他希望曾巩如果会写诗或者诗写得好,在他心目当中曾巩的形象就 怎么样?更加完美了。 画外音:曾巩流传至今的诗作有四百多首,虽然与苏轼、欧阳修这样的诗词大 家无法相提并论,但是大多也都写得比较质朴、雄浑超逸、寓意深刻。对于曾 巩的文学成就,他同时代的人更有发言权,那么,欧阳修、苏轼这些曾巩的同 代人是如何评价曾巩的呢? 康震: 可是不管你怎么说,我们就感觉到这个人太没名气了,而且我们还有一种 很过分的感觉,就是怎么会把他选到八大家里头呢?别人都或多或少的有些理 由,他有什么理由呢?这个呀,我们说人家反正给选进去了,人家选进去了说 明人家当时选的时候,茅坤选他是有理由的,而且对他的评价肯定比我们现在, 就这会儿对他的评价要高。那我们就很奇怪,怎么我们隔了这几百年,难道我 们对他的评价的差距就能差几百年吗?你要认识这一点那就得从头开始说起, 从哪个头上说起呢?得看当时曾巩的时代,他们的人对曾巩的评价是什么样的。 第一个人就是欧阳修,因为前面我们说了嘛,好像曾巩应该是欧阳修最喜 欢的学生。欧阳修第一次见到曾巩,对他的评价就非常高,而且在一篇文章里 边他怎么评价曾巩呢?他说, “吾奇曾生者,始得之太学。初谓独轩然,百鸟而一鹗” 欧阳修【送杨辟秀才】 我一看见他,他就像那个在一群鸟当中的雄鹰一样,随时都有可能展翅高 飞。他给别人夸耀说什么呢? “过吾门百千人独于得生为喜”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二书】 在我的门下人太多了,成百上千的人向我求教,我是天下文宗,要来向我 求教、要想投到我门下的人很多。我们上次讲了,欧阳修也挺挑剔的,有的人 他也看不上,但是我最喜欢的,独独最喜欢的就是谁呢?就是这个曾巩。他对 曾巩太偏爱了,我们原来讲过,人家苏轼本来文章写得挺好的,就那考试卷完 全是第一名的水平,他非得觉得只要是写得这么好的肯定是曾巩写的,最后给 弄了个第二名,为了避嫌嘛。所以这就说明什么呢?他对曾巩特别地偏爱,而 且他对曾巩的水平是坚信不疑。还有一件事,那前面是苏轼本来写得好,给了 个第二,这回是王安石,有人请王安石给他们家写家谱,王安石写好了以后, 那家人就把家谱送给欧阳修再审阅一下。大家听明白了吧?这个是谁写的呢? 王安石写的。欧阳修一看,开始觉得怀疑,因为上边没有署名,怀疑是不是王 安石写的?后来觉得写得这么好,这不太可能是他写的,他怎么可能比曾巩还 写得好?这肯定是曾巩写的。你说这就没救了,明明是人家苏轼写的,后来也 是人家王安石写的,他只要是看见写得好的,那就是曾巩,但这翻过来说明什 么?说明曾巩的水平,文章的水平高不高?非常高。你想,欧阳修是干什么的, 欧阳修自己写文章还要鉴别别人的文章,他还要带领一个时代的文章,那是当 代文宗,他眼光错不了,这是欧阳修。 王安石对曾巩也是倍加推崇。有一阵子有人诽谤曾巩,说这曾巩人品不好, 曾巩怎么样这个那个。王安石替他辩护,就写了一首诗,在这诗里边有这么几 句,说什么呢?说 “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借令不幸贱且死,后日犹为 班与扬。 ” 王安石【赠曾子固】 说什么意思啊?说我告诉你,曾巩的文章没人能跟他比,他就好比天上的 星斗,就好像陆地上的江海一样。后来他用了一个很极端的比方,说如果这人 将来死了,那也是班固和扬雄。这个说法有点别扭,因为人家没死,你非得把 他比成死了以后怎么样,但实际上是为了提高他的这样的一个地位,就是说如 果你们现在诽谤他,他如果真的他死了,他就是死了,他也不是个一般的人, 他会像班固和扬雄一样流传千古。王安石是什么人啊,王安石后来做了宰相, 而且王安石的文章和诗词在北宋也是领袖群伦,不是一般的人。他很推崇的人, 水平肯定也错不了。 还有苏轼,苏轼比曾巩小十几岁,可是他们俩是同年的进士,算是欧阳修 底下的、都是同学。苏轼对他也倍加推崇,怎么叫做倍加推崇呢?有一年苏轼 的老乡,两个书生写了一些文章想要找人求教,苏轼专门为这个给曾巩写封信, 推荐这两个书生去拜见他,而且后来苏轼还专门请曾巩为自己的伯父写墓志铭。 我跟你说苏轼那更甭提了,眼界高着呢,他能邀请你给他的家里的伯父写墓志 铭,那对你的文章是极大的肯定,而且苏轼后来在一首诗里头也特别地写道 “醉翁门下士,杂遝难为贤。曾子独超轶,孤芳陋群妍。 苏轼【送曾子固倅越得燕字】 这么说吧,欧阳修门下有水平的人多了去了,可是我就觉得这曾巩水平最 高,他这花儿一绽开,其他的花都很难看,就这么个比方。 所以就说什么呢?你看咱用不着再多举例子了,这是最有代表性的,而且 也是八大家里边的同事,是不是?你看,欧阳修、王安石、苏轼,当然苏辙也 有评价我们就不提了,都是当时的大腕儿,这些大腕儿非常赏识的人,这帮人 犯不着拍曾巩的马屁,那就说明曾巩水平确实高。 画外音:曾巩是欧阳修最为欣赏的弟子,当时的文坛对曾巩的评价又是如此之 高,但是欧阳修最终却将领袖文坛的重任交给了苏轼,并没有交付给曾巩,这 又是为什么呢?同样是欧阳修的得意门生,苏轼与曾巩究竟有着怎样的不同? 曾巩的文章究竟有着怎样的特点呢? 康震: 我告诉大家,曾巩的文章固然写得好,但是曾巩的文章是有一个什么样的 特点呢?曾巩的文章,第一是固守原始的儒学的那个理,也就是说在曾巩的文 章里边,他所阐述的儒学的道理那都要保证它绝对地纯净,对佛教、对道教, 他是完全排斥的,他保持儒学的纯净性。这点跟苏轼一样不一样?那肯定不一 样,苏轼是出入于儒、道和佛教之间的,他既通儒又通佛又通道。这是第一点。 第二,曾巩的文章跟苏轼还有个不一样的地方,他的文章主要是重实用。曾巩 写的史论比较多,写的议论文比较多,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曾巩的文章里边 他要讲道理,这个道理是什么呢,非常地端正,非常地纯净,一点都不搀渣子。 但我们知道,水至清则无鱼,太干净了营养成分就缺失了。这个文章议论得太 多了,它就不是那么生动了,所以有人评价曾巩的文章,叫什么呢,叫“典雅 有余,精彩不足;庄重有余,活泼不足;思想有余,趣味不足。 ”可这些你翻过 来再看苏轼,那什么都有,他也能典雅;他也能庄重;他也能活泼;他也能有 趣味。他也有思想;他也有文学;他也有精彩。而且比起苏轼来讲,那当然他 没有苏轼那样浩瀚的思想,没有那样广博的学识,没有那样一种非常通达的人 格,所以综合起来看,你要对曾巩有一个认识,就是为什么像欧阳修这一批人 这么样地对他有高的评价,其实也有他的道理,就是他在这一群人当中他是有 特色的,他的特色就是他阐发的道理很端正,他写文章非常地规范,他的文章 的布局那也是非常地合乎一般散文家的这样一种审美的标准,这种标准叫什么 呢?就是非常地端正;非常地典雅;非常地庄重;非常地富有深度,但它可能 就不是那么生动了。在这样一种情形底下,那写得精彩的、写得活泼的、写得 通达的,自然最有可能执牛耳成为文坛的宗主。当然这里边还有别的原因,苏 轼本人他在政治上的影响力也很大。 讲到这儿大家就最有可能会问的一个问题是,你说了半天,我们就想看曾 巩的文章到底写得怎么样?它精彩在哪儿?它好在哪儿或者不好在哪儿?我们 想见识见识,你是骡子是马你得拉出来溜溜。我用很短的时间给大家讲他的一 篇文章,叫墨池记 ,这是曾巩最有名的一篇文章了,我在这儿隆重地给大家 退出墨池记 。虽然就我这么隆重地推,很多人还是不知道,但今天推了以后, 肯定很多人就知道了。他写了一个什么内容呢?说起来也很简单,文章很短, 说在他们江西的临川有一座山,山上有一个池子叫墨池,相传是王羲之当年在 这洗笔的地方,就这么个事,他去了看见有一个墨池,他就问,说想当初王羲 之跟张芝学书法,据说在这池子里头洗笔把池水都洗黑了,这是真的吗?想当 年王羲之做官做不成了,就在山水之间徜徉游览,曾经来到这儿休息过吗? “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 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 曾巩【墨池记】 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日臻完善,可见他的书法不是自然天成的,而是经 过刻苦的练习才达到这个水准的。后世不及他的人,那么多写书法的都不如他 的人,那是为什么呀?那是因为没有他练得好。可见学习要用功,不可以不用 功。再引申,进修你的思想道德也得用功。他说,这墨池边上建了一所学校, 这学校的领导想要勉励学生好好学习,就在上边题了很大的字,叫“晋王右军 墨池” ,然后告诉曾巩说您来写一篇记,他就想说,曾巩在文章里边说当年这王 羲之书法写得好,这只不过是一技之长,他们这么重视有一技之长的人,有一 技之长的人都能流传千古、代代相传,更何况先王以前的思想家,以前的儒学 的思想、儒学的道德那更应该广为流传。 你看,本来是写墨池的,由墨池引申到说王羲之的书法不是天生的,是苦 练的,由苦练又过渡到苦练道德,由苦练道德又过渡到以往的仁人志士的思想 也应该像王羲之的书法一样源远流长。他就是这么写的,大家现在明白了吧? 我讲的是比较生动,大家听得是比较沉闷,我看出来了,为什么呢?我刚才说 了,这是曾巩文章的特点,它很端正、它很规范。这个文章要是欧阳修来写, 那可能就不一样了,他就像写那个醉翁亭记一样,环墨池皆山也,然后他 会以一个学问家的态度来辨证,这个墨池到底是真的是假的,由此生发出议论, 或者由墨池周围的景物生发出议论,您说是不是?如果是苏轼写那就更好了, 为什么呢?苏轼会从王羲之那些逸闻趣事里头选些特别好玩儿的,然后一下给 它引申出去,再由墨池从古到今的演变、兴废存亡来抒发人生的感慨。可是我 告诉你,这样写是挺好,但是它不纯正。因为你要讲一个道理,这个道理就是 一个标准,这个很不生动、很僵硬,但是规矩它就是这样,规矩是不能生动的, 一生动它的边界就很模糊,这就是曾巩的文章的难处。他要把道理讲得很准、 很端正,这样就难免在面目上看上去表情就不是那么生动,就不是特别讨人喜 欢。你看刚才如果苏轼和欧阳修那么写,那是不是大家就皆大欢喜啊?但这在 传统的儒家看来这就叫道理不够纯正、不够醇厚,人家曾巩醇厚。我告诉你, 这是曾巩文章对后代的最大的意义就在这儿,它思想内容可能有时候慢慢地变 得比较陈旧了,可它这种章法你还得学。 画外音:曾巩为文自然纯朴而不着意追求文采,在八大家中,他的性情不太张 扬,个性也不太鲜明,但却有着自己独特的地位。到了南宋时代,著名哲学家 朱熹高度评价曾巩的文章,认为曾巩是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学家,他读曾巩的文 集手不释卷。可是,曾巩恐怕做梦也不会想到,他的名气和形象会在南宋末年 以后迅速抬升,一些人甚至把他捧上了天,认为他是可以和孔孟、程朱相比的 大哲学家,那么这些人究竟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康震: 曾巩的名气和形象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是在南宋的时候,在南宋什么时候呢? 南宋的时候,他有个老乡叫陈宗礼,这个人也是他们(江西南丰)本地人,后 来做到了参知政事副宰相,他对于曾巩是特别地推崇,推崇到什么程度呢?他 就说,苏轼苏辙兄弟他们写的文章是奇,奇怪的奇,非常奇。曾巩的文章是非 常正,端正的正。那么这文章写得奇就好比是天马行空,就好比是天上的云龙, 恍惚变态不正常。可是对曾巩来说,他的文章正,它正在哪儿呢?就好比黄金 和美玉一样,就好像每天人都要盖被子、都要吃饭,一天都不能没有,也就是 说曾巩的文章对我们大家来讲,就好像每天吃的粮食,每天盖的被子一样,是 非常必须的,而且从他这儿开始,他发生了一什么变化呢?他认为曾巩不仅仅 是一个文学家,曾巩还是个理学家,这就符合了当时人那种想法,就认为理学 家的地位要比文学家要高,不光是文学家,这还不满足,如果是个理学家、是 个哲学家,这地位就更高。他为什么要抬高曾巩的地位呢?因为他跟曾巩是同 乡,他要抬高他这位乡前辈的地位,所以当时就在曾巩的故乡开始给曾巩修祠 堂,开始把曾巩的地位哄抬得很高。 等到了元代的时候,当地的一位学者叫刘埙,他说的话更过分,他认为曾 巩的地位高到什么程度,曾巩上承孟子下开程朱理学。你注意啊,我们前边讲 曾巩的时候可没讲这个,曾巩就是一个在北宋时期很有自己特色的文学家,但 是经过这个陈宗礼的拔高,首先认为他是理学家。到了元代的时候,他们这同 乡里头的刘埙又进一步地认为曾巩的地位更高,他上承孟子下开程朱理学,他 是大理学家。 我告诉大家,曾巩的地位的提高,跟曾巩所在的这个南丰地区当地的一些 学者,在古代的时候对曾巩的推崇,对曾巩的揄扬是有很大的作用的。那么这 样一来,我们说曾巩的形象就在发生一个很大的变化,他们当地的学者认为, 如果说孔子是日月,那么曾巩就是天上的星斗,他的阳光是从孔子那儿来的, 对他抬得非常非常高了。我们说朱熹还没有把他当成一个理学家,只是当作一 个很有特点的、跟自己的创作的理念比较相近的文学家,可是,到了南宋的时 候,到了元代的时候就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当地的官员也愿意这样做,南 丰地区当地的人也愿意这样做,他们都把曾巩的地位给神化了,曾巩由最开始 北宋的一个文学家开始变成了一个理学家。我告诉你,这就埋下了曾巩以后在 人们的心目当中形象不良的一个伏笔,他慢慢地离文学家的位置越来越远,变 成一个理学家。他的面目也开始由开始的生动和形象变得越来越抽象,甚至远 离了人间。 画外音:明代中期,一个叫茅坤的散文家提倡人们学习唐宋古文,于是在编纂 唐宋八大家文钞时将曾巩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人并称,让曾 巩的名字列入了中国古代最优秀的文学家行列,从此流传后世几百年不衰。可 是,我们当代人为什么对曾巩知之甚少?这其中究竟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呢? 康震: 到了明代的时候有一个很重要的文学流派叫唐宋派,这唐宋派里头有一个 代表的人物就是茅坤。在明代的时候,唐宋派这些文学流派的人包括茅坤在内, 他们的主张是什么呢?他们认为写文章也罢、写诗也罢,不可以盲目地模仿古 人。因为当时有一些派别认为什么呢?我们直接就学秦汉的文章,他认为这样 是不合适的,要学就学离我们比较近的唐宋文章。为什么要学唐宋文章呢?因 为唐宋的文章里有章法可循。在唐宋文章里头又特别注重要学宋代的文章,因 为宋代的文章自然而且平易。在宋代的文章里头又尤其要学谁呢?要学曾巩的 文章。大家说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曾巩的文章里头既有理又有法,既有儒家 的道理又有文章的章法。当时人说什么?当时人说要想学司马迁的文,你就先 得学班固的文;要想学班固的文,你就得先学欧阳修的文;要想学欧阳修的文, 你就先得学曾巩的文,这就是循序渐进。 为什么非得循序渐进呢?我一说大家就明白了,苏轼的文章不好学,为什 么呢?苏轼的文章,第一,没有章法。第二呢,它里边的东西比较多、比较复 杂,有佛教的、有道教的、有儒学的,甚至还有阴阳学的,这不符合要求道理 纯正的这种要求。苏洵的文章学的是战国的文章,纵横捭阖,这个也不好学。 苏辙的文章过于文弱,这个也不好。王安石的文章过于斩钉截铁,这个也不好。 欧阳修的文章倒是非常地平易,可是欧阳修的文章正所谓“六一风神” ,他的文 章特别地有情韵,那样一种摇曳多姿的状态还真不是你能学来的。归堆儿来看, 就曾巩的文章里边既有儒学的纯正的理又有非常符合章法的那种规范,哎,你 不学他你学谁呀?我跟你说,茅坤选这曾巩,还真是选得对,为什么呢?从明 代他们学习写文章的这个角度来看,曾巩是最容易入手的一个人。 特别是到了清朝的时候对曾巩就更加推崇了,为什么?越到后边大家越来 越发现,曾巩他不是个理学家,他就是一个文学家,但这个文学家是一个能够 学习的文章家,我学了他之后我就能往前学,一步一步地学到前面去,所以我 刚才一开始就说了,曾巩的重大的意义在这个地方。一直到清代有一个著名的 文学流派叫桐城派,桐城派又把曾巩给供起来了,为什么呀?因为曾巩的文章 符合桐城派的要求,桐城派写文章有什么要求?它讲究的是文统、治统和道统。 道统是儒家的道统,文统是文章的传统,还有治统,就是封建统治阶层的治统。 他把文统、道统和治统要统一起来,那么这个统一起来,既符合康熙时代的政 治统治的要求,又符合了传统文章家的要求,谁最适合?曾巩。 所以你看啊,我们讲到这个曾巩,他是“七加一”来的,我们老是想不起 来。我告诉你,这是你现在想不起来,我们现在想不起来。原来呀,我讲了这 么长时间,人家就没有忘记过曾巩,从北宋时期,曾巩以他独特的文章的风格 受到人们高度的评价,朱熹对他有高度的评价,等到了南宋,到了元朝,到了 明朝的时候,为什么对他评价那么高呢?一方面是他家乡的地方对他推崇备至, 把他硬给推到了理学家的位置。另外一方面,明代的时候这些文学流派要学习 写文章,曾巩被认为是最方便入手的一个人,他就好像第一级台阶一样。到了 清代的桐城派又由于政治的原因把他抬得很高。但是连曾巩自己都想不到,他 倒霉的日子很快就到了,为什么?等到五四运动一起来,所有跟孔子有关的通 通打倒,那么曾巩,你看这要再数起来那就是该着他被遗忘,他的文章里头是 纯粹的儒的道理,他的文章是那么讲究章法,桐城派是那么地推崇他, “唐宋八 大家”被入选的时候,茅坤这些明代的文学家认为要学习写儒家的文章就先从 曾巩入手,那我要打倒儒学的文章我先从谁入手啊?那不也得从曾巩入手吗? 再加上中国近代以来引入西方的文学观念,你注意啊,中国古代所谓散文跟我 们现在所谓散文是有重大不同的,中国古代散文的这个范围特别大,有政论文、 有议论文、有记叙文、有抒情文,总而言之,一切文章皆可称之为散文,但我 们现在一般认为散文就是什么呢?出去春游啊,写个抒情的写景文,或者在家 写点心理的感受啊,把这个叫散文。我们现在已经不可能把那种长篇大论的文 章把它叫散文。所以,我们现在人再看曾巩的时候,很多人都认为曾巩不是个 文学家,但是在古代,在宋代、在明代、在清代,他不但是文学家,而且是大 大的文学家。 费了这么大劲,为了说明他真的不是个“七加一” ,就是因为中间经过了各 个时代对曾巩的不同的评价,他们为什么会对曾巩有不同评价?因为他们对曾 巩有不同的需要。你发现没有,所以曾巩真的很不容易,本来是老老实实、本 本分分的一个文学家,但是一到后代呢,要么被推上天变成理学家,变成神, 被送到祠堂里头供奉起来,要么把他打到十八层地狱,所以我们现在再看曾巩 的时候应该什么呢?坐端正了,把心态放平和了。把那墨池记再拿出来, 再好好读一读,觉得这文章写得非常地祥和,写得非常地平静,写的道理都挺 好。我们对这个善良的人应该保持足够的尊重,我不要求你狂热地崇拜他,但 是你应该给予他应有的历史的尊重。要知道,他真的不是个“七加一” ,他就是 那个活生生的“唐宋八大家”里头应该有自己地位的那个曾巩。谢谢大家。 下期预告:一个个困难与坎坷始终压得曾巩喘不过气来,他跟随父亲进京,却 遭遇父亲暴亡的飞来横祸。他两次参加科考,却两次名落孙山。他直到 32 岁才 结婚,39 岁才中进士,与同龄人相比曾巩的机遇总是姗姗来迟。敬请关注北京 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主讲的唐宋八大家之曾巩第二集不经风雨 怎见彩虹 。 唐宋八大家之曾巩(二)不经风雨 怎见彩虹 2011-09-11 14:42:07 来源:百家讲坛资源网 上传者:huyong 点击: 536 画外音:曾巩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散文家,他的文学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可 是有谁知道,这个“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文学大家当初因为要照顾一大家子的 生活在家中整整苦读、奋斗了二十一年。如果不是欧阳修大力的推荐和褒扬, 如果不是欧阳修担任了科举的主考官,曾巩能否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还真是 难以预料。那么,曾巩的家中究竟遭遇了什么变故?曾巩又是如何挑起家庭生 活这副沉重的担子的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精彩解读系 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曾巩第二集“不经风雨 怎见彩虹” 。敬请关注。 康震: 上一集我们说,曾巩这个“七加一”他不是“七加一” 。他就是在这个八大 家里头一个非常有特点的大文章家。只不过因为历朝历代根据自己的不同的需 要,他们都在曾巩的身上想要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所以,无论是褒奖曾巩 还是贬低曾巩,都是不同时代的风气使然。但是不管时代风气怎么变,都无损 曾巩作为一个大文章家的本来的风采。 可我要告诉大家,曾巩的这个大文章家的地位,八大家里边占据一席之地 的这个地位,得来是非常不容易的。首先给大家提供一组数据,你们就知道为 什么不容易。在八大家当中,除了苏洵没有考中过进士之外。人家不用考,人 家培养两个儿子都考中就够了。在这剩下的六个人当中:韩愈二十五岁考中进 士,柳宗元二十岁考中进士,欧阳修和王安石都是二十三岁就中了进士,苏轼 是二十一岁中的进士,苏辙最小,十八岁人家就考上了。你看,我刚才说的其 他这五个人,没有一个人上了三十岁的。就咱曾巩,差一年就四十岁那一年。 三十九岁方考中进士。当然有那么一句话了叫“五十少进士,三十老明经” 。五 十岁考中进士那还算小呢。但是,曾巩咱是什么人呢,咱怎么能到五十岁才能 考中进士。在你同级别的人当中,你三十九岁才考中进士,这就已经算很晚了。 可是我要告诉大家,曾巩三十九岁考中了进士,可是这一年,他们家里头有六 个人同科全部考上了进士。曾巩考中了进士,他有一个亲弟弟考中了进士,他 还有一个堂弟考中了进士,他还有两个妹夫也考中了进士。一家同门在同一年 同科进士,那不得了了。这一年里头苏轼和苏辙兄弟考中了进士,而且著名的 哲学家张载和程颢也考中了进士,所以这一年的进士科录了大量的人才。这还 没完,又过了四年以后,他另外一个弟弟又中了进士。又过了一年,他的一个 妹夫又考中了进士。又过了四年,他的一个侄子又考中了进士。你就算一算吧, 他们家先后有九个人考中了进士。这时候你就觉得,三十九岁考中进士是非同 寻常的。 为什么说非同寻常啊?因为这个曾巩的家世,他家里的境况,跟另外那七 个人相比,实在是太特殊了。我不说他太困难了,他太特殊了。怎么个特殊呢? 咱们掰着指头算一算:韩愈,从小父母死得早,但是他有一个做官的哥哥,他 哥哥去世以后,他的嫂嫂对他就好像对自己的儿子一样,把他抚养成人,而且, 他很快就考中进士以后,他就走上了工作岗位,开始给家里挣钱了;柳宗元, 那不用说了,河东的望族,虽然说家道有点中落,但是维持他的学习,供给他 的生活,这是没有问题的;欧阳修,父亲去世得早,但是他的叔叔在做官,而 且他的母亲对他非常好,帮助他学习,而且欧阳修也是很早考中进士之后就开 始挣工资了,就开始养家了;王安石,王安石的父亲本来就是做官的,王安石 青少年的时候没有过过艰难的生活和日子;至于说“三苏” ,那当年在眉山也是 小康之家,你想想,老苏带着他的两个儿子数次出川到京师来,这都是需要钱 的。 曾巩的情况跟他们是完全不一样。怎么叫完全不一样呢?曾巩八岁年头上, 他亲生母亲去世,这倒也还罢了,到他十八岁的时候他在外做官的父亲,因为 得罪了人,被人告了,然后就罢官之后就住在家里。从这儿开始,他的父亲一 直在家赋闲十二年。养家的重任就落在了曾巩的头上。知道这时候曾巩家里是 什么情况吗?他有一个祖母,九十岁了,他的父亲身体也不好,六十多岁,他 有一个哥哥,有四个弟弟还有九个妹妹。人丁兴旺,人丁兴旺那是对富裕之家 来讲是好事,对他这样的家庭来讲,本来他父亲是挣钱的,是养家的。但是他 父亲被罢官之后就成了一般老百姓,在家待着。这个时候,他这个老二,这个 曾巩就担负起了养家的责任。老大不行了,没这个能力。所以我跟你讲,曾巩 从十八岁头上开始,他的父亲就罢官一直到他三十九岁考中进士,这中间整整 二十一年就宅在家里。这对于一个有志的青年来讲,那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我刚才说他是很特殊的情况,现在大家就能明白了。他对上要侍奉他的父亲, 侍奉他的老祖母;对下边,他还得考虑,这四个弟弟读书的问题,吃饭的问题, 他那九个妹妹,还不得一个一个嫁出去啊,你说是不是,这都是非常现实的问 题。这个问题跟他考科举比起来,哪个重要啊?当然首先是生活重要了。你不 能你考中进士了,家里人都饿死了,那算怎么回事啊?所以你看,他真的很不 容易, 我们越了解曾巩,我们就越觉得他非常地不容易。同时他能写出那么端正 的品质的文章来,那是为什么?这也是由于他的人格。他的人格又从哪儿来的 呢?他的人格是从这种艰难的生活当中体验出来的,锻炼出来的。 画外音:为了曾家全家上下十几口人的生活,年轻的曾巩不得不放弃自己科考 取士的梦想,云游四方到各地打工,维持家用,生活实在难熬,以至于曾巩三 十二岁才结婚。这在古代已经是难以想象的晚婚记录了,而婚后由于缺医少药, 他的两个女儿又先后夭折。不过这个无以复加的生活磨难并没有泯灭曾巩求学 的信念。那么,在他人生最为艰难的时刻,又会有谁伸出援助之手呢? 康震: 穷,确实穷。但是还得读书,还得学习。但是由于太穷了,家里没人手, 所以痛失掉很多非常良好的机会。他在给欧阳修写的信里边怎么说呢?说哎呀, 我好多次都很想去投奔你、投靠你,在你的身边学习,到京城去。但是因为什 么呢?我在上,有年纪这么大的老祖母,还有我的父亲,还有我的大哥,我底 下还有这么多的弟妹。我实在是抽不开身,我实在是没有那么多的精力。他怎 么说呢? 祖母日愈老,细弟妹多,无以资衣食,恐不能就其学,况欲行其他耶? 曾巩上欧阳舍人书 我现在吃饭的问题都解决不了,我胸有大志,我就是心怀朝阳,这个朝阳 到您那儿去它也变成晚霞了。就是生计问题束缚了曾巩的手脚,我们说欧阳修 不是对他非常地器重,非常地赏识?但是也只能是写信勉励他,鼓励他。但是 很多事情实在是帮不上忙。欧阳修总不能每个月给他一大笔钱,让他供养那么 多家里。那也不现实。所以他在给欧阳修的信里边,写得就很沉痛。我很早就 起来,很晚才睡觉。每天忙于生计,心里头没有一天是有空闲的时间,没有一 天心里边是感觉到很潇洒很惬然的感觉。 所以你看我们以前在讲韩愈,讲柳宗元,讲他们的时候,你注意到,我也 说过他们有时候家境很贫寒,刻苦的学习。但是那时候他们都很小,他们都是 靠别人来养他们,然后他们学习,虽然生活很苦,但是不会干扰到他本人的前 途,他们也用不着去抚养和赡养别的人。他们只需要搞好自己的学习就行。但 是曾巩有很大的不同。他不但要赡养别人,而且要养一大家子的人。最痛苦的 是什么呢?就是明明像欧阳修这些当时的卓越的杰出的人物非常地欣赏他,非 常希望他能够早一点考中进士,步入仕途,能够为社会做点事情,能够把自己 能力发挥出来。但是眼睁睁地看着他就没有办法。所以这种痛苦就更大。但是, 痛苦巨大对于意志坚强的人来讲就能够化痛苦化矛盾为力量。后来他的父亲得 到了朝廷的诏书,进京。这个曾巩就陪着他父亲到京城去。结果去了之后不久, 他父亲突然就去世了。这个很麻烦,为什么呢,他父亲在京城去世之后,他家 里人都在家里边,身边只有曾巩一个人,曾巩根本没有钱也没有能力来安葬他 的父亲。好在在这之前,他曾经给已经退休了的一个宰相叫做杜衍,这个人跟 欧阳修也是很好的朋友,曾经写信向他求教过学问。这时候杜衍已经退休退居 到南京。但是,他给杜衍求救的时候,杜衍非常地大方,出资安葬了他的父亲。 他给杜衍写的回信里边,写的感谢信里怎么说呢,说我当时的情形是怎样的, 以孤独之身,抱不测之疾,茕茕路隅,无攀缘之亲、一见之旧,以为之托, 又无至行,上之可以感人利势,下之可以动俗。 曾巩谢杜相公书 我当时的情形实在是太狼狈了,我自己身体也不好,生着病,然后没有一 个熟人,没有一个亲戚。我既没有动人的言语可以感动那些当权者能帮我,又 不可能让老百姓来帮我。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看遍了,没有任何人能帮我。多 亏您老人家出手,这才把我救过来。但是这儿,你就得想一个问题,你像杜衍, 这是退了休的宰相。像欧阳修当时在朝中也担任很重要的职务。为什么这些人 肯出手去救一个像他这样一直宅在家的一个非常普通的年轻人?这是为什么? 这就是因为在曾巩的身上,他不但看到了曾巩是有才华的人,你可能被这个人 的能力所打动,但有可能也被他的精神所感染。虽然曾巩在当时地位很低,但 他的精神、他的能力和他的潜质让这些人被感染、被打动,他们愿意帮助他, 这种经历在之前我们所讲过的作家里头都是没有的。父亲安葬了,回到家乡, 回到家乡以后这才发现,生活已经完全陷入绝境。一点儿办法都没有。当地的 知州出资给他买了田地。所以你看这如果你要说是绝处逢生也罢。怎么说都可 以。但是,我刚才说了,为什么这些人会帮他呢?就因为在他的身上,在人家 看来他身上有一种精神有一种力量。这位知州对他的帮助很大,出资给他买了 田地。只要有了田地,他就可以糊口。为什么给他这个田地呢?就是希望他不 为生活所困,因为看到他是个人才。希望曾巩这个人才,能够成长起来。所以 不希望曾巩因为家事,因为生计,因为要养家糊口而耽搁了自己的前途。 画外音:曾巩自幼就体现出了很高的文学天赋。 宋史记载说曾巩少年时“读 书数百言,脱口辄诵” 。他二十三岁时到京城入国子监广文馆就读,拜访当时的 文坛领袖欧阳修,就深得欧阳修的赏识。但是,当第二年他满怀信心地参加科 举考试时却落得个名落孙山的结局。那么,这个结局是否会打击曾巩的信心。 欧阳修又将如何安慰这个他最为欣赏的年轻人呢? 康震: 我给大家说实话,就是一个人如果他在生活当中这么窘困,他是非常忧虑 的。他忧虑的时间长了以后,他就会生出埋怨的心。这种埋怨,有时候是对亲 人的,有时候可能是对社会的。他总会觉得这个社会对他不公平。他总觉得这 是老天爷对我不公平。但是我告诉你,曾巩这个人非常地特殊。他二十四岁的 时候,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就没有考中。没有考中他就要回家去。临走之前, 欧阳修写了一篇文章为他送行。欧阳修在这封信里怎么说的呢?欧阳修说,曾 巩还有当时很多其他的年轻人来参加科举考试都没有考中。用我们现在的话说, 国家的考试院也罢或者考试委员会也罢,他们手中掌握着标准。凡是符合标准 的就能录取,凡是不符合标准的就不录取。对那些特别优秀的人才,只要他们 在考试当中略有疏忽离这个标准有一点差距,这样再优秀的人也会被刷下去。 欧阳修就很沉痛地说,如果我们还能碰见一个有点儿良心的考官,他也只能说, 哎呀,没考中实在是太可惜了,我知道你很优秀,你应该考中,但是有什么办 法呢?家有家规,国有国法,我们考试也有考试的标准,没办法了,你只好下 一年再来吧。对于一般的老百姓来讲他们也不会去埋怨这个考试的主管部门。 因为什么呢?大家心里都有一个概念,那考试总是要有标准的。你考不上了, 那就是你命不好,那就是你自己努力得还不够。可是对欧阳修来讲他认为事情 并不是这样, 有司所操,果良法邪? 欧阳修送曾巩秀才序 难道说我们考试的标准就一定是科学的吗?难道不能对它进行改革吗?欧 阳修这样说因为这篇文章是写给曾巩看的。曾巩这么穷,这么劳顿,这么疲倦, 家里边的责任这么大,没有考中,他就要灰溜溜地回去。欧阳修是个长者,他 欣赏曾巩的才华,他为他感到惋惜,他写篇文章送他回去,当然是要为他在道 义上辨一辨。这么优秀的人你们不录取,你们就抓住那个标准不放,难道这个 标准不可以改吗?但是欧阳修下面讲那个话那就非常感人了。他说什么呢? 然曾生不非同进,不罪有司。告予以归,思广其学而坚其守。 欧阳修送曾巩秀才序 曾巩一句埋怨的话都没有说。他没有攻击说那些考中的,他们不如我,他 们的水平跟我比很差。你还记得韩愈吗?韩愈当然也不容易,考了四次最后才 考中,可是他每次考不中都很急,然后就拼命地说,考试净考这种文章,我看 了,那文章写得没有我的好,然后再不录取,就给人宰相就写信,一个月里恨 不得能写几封。曾巩没有,曾巩没有去埋怨,没有去嘲讽和诋毁那些考中的人。 他也没有怎么样呢?去对那个考试的主管部门大放厥词。没有。曾巩告诉我说, 我回去了,我回去以后增进我的学问,我会再来考的。 为什么我们说曾巩的文章写得很醇厚很纯正呢?这当然一方面是来源于儒 学的那种深厚的底蕴,儒家思想的纯正和醇厚。但更重要的是一个人在做学问 之前,在学习之前,他的心应该是端正的。心如果是端正的,什么样的知识放 到他的心上,那个知识都会放出光彩。一个人的心要是歪了,学的东西越多越 糟糕。曾巩家里很穷,自己担负着抚养这么多弟妹的责任,还要参加科举考试, 还没有考中。欧阳修这么地赏识他为他感到惋惜,但他居然没有一句埋怨的话。 我回去“广其学而坚其守” ,我会坚持我的操守,做个端正的人;我会增进我的 学问,更加地博学。我相信我还会考中。欧阳修说,我见到曾巩“初骇其文 又 壮其志” 。最开始为他的文章而感到惊讶,真是一代之奇才。后来听到他这番话 “又壮其志” ,觉得这个年轻人真是不可多得的有壮志的年轻人。所以一个人挫 折和失败都是常有的事,关键是遇到挫折和失败之后,不要首先从社会和他人 身上找问题。首先从自己的身上找问题,不管自己是不是真的有问题,但这本 身是一种健康的态度。如果你用健康的眼光健康的心灵去看社会的话,你自己 就是一个健康的人。如果我们每个人都用这种健康的心态和眼光来看社会。这 个社会和我们的人群就会是健康的。而曾巩就是这样一个人。 画外音:由于家境贫寒,曾巩始终无法在欧阳修的身边聆听教诲。而无论欧阳 修在朝廷中怎样起起伏伏、几起几落,曾巩始终视欧阳修为最尊敬的师长。两 个人的师生之谊贯穿了他们的一生,终生不悔,成为文坛的一段佳话。对于第 一次科举考试的失败,欧阳修以如沐春风的关怀安慰了曾巩,而曾巩此时荣辱 不惊的心态也着实让欧阳修大为赞赏。那么,曾巩自己究竟是如何看待科举失 败的呢? 康震: 大家可能就会觉得很奇怪,这个人这么苦这么累这么操持家务,还要参加 高考。才华卓著,天下人都公认的,又考不中,考不中连半句怨言没有。你光 说欧阳修是怎么说的,我们很想知道,他本人是怎么想这个问题的。他走的时 候,给欧阳修也写了一篇文章。给欧阳修的文章里怎么说的呢? 重念巩无似,见弃于有司。环视其中所有,颇识涯分。故报罢之初,释然 不自动,岂好大哉!诚其材资召取之如此故也。 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二书 说我考完以后,没被录取。我认真地想了想,反思了一下,我考虑了一下 我考试的情况,我想了想我的这个学问的分量。我觉得我还欠点火候。所以考 试成绩一下来我没被录取,我很释然,我很放松,这绝对不是故作姿态说大话, 而是我自己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 你注意,他不但能养家,他不但有壮志,而且头脑非常地冷静和清醒。曾 巩为什么能如此释然呢?第一,他对自己很了解;第二,他对于整个科举考试 的方向也很了解。我们都知道,他跟苏轼考中的那一年,是谁做知贡举,谁做 主考官啊?欧阳修。欧阳修做了主考官的时候对天下的文风有了一个整体的改 革。那就是说,凡是写那种空洞无物的骈体文的,我概不录取。凡是言之有物 的散体文,我才录取。但是你不要认为,这是他在营私舞弊。因为我们说了, 他所有的考试卷子谁是谁,他都不知道。所以对曾巩来讲,只要我的学问是好 的,我的文章是好的。我坚信这个社会迟早都会接纳我。你知道,这种乐观和 这种释然这种自信是来源于理性的一个判断,并不是在这儿故意放出狂话来或 者说一些大话说我没事,我怎么样。不是的。 接下来他说什么呢?他说我在回家的路上我就看到很多流离失所的人,有 很多遭了灾害搬家的人,他们的生活特别苦。我就想,我的父亲、我的祖辈是 做过官的,所以我自己可以不像他们一样流离失所,我可以不去服兵役,我可 以不去服徭役,我可以不去被抓壮丁。所以他说,我虽然生活很苦,我虽然家 境不好。但比起我在路上看到的这些老百姓来说,我已经很满足了。我告诉大 家,你可能很困难或者有时候你会面临绝境,但是你永远都要想到在这个社会 上,是有比你幸福的人,但也有比你要悲惨的人。这一个人他的心态怎样才能 保证健康呢?这个健康的心态来源于比较。你没有比较,你就永远只能活在自 己的世界当中,而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当中那是非常可怕的。因为这个世界并 不是为你设计的,是为大家设计的。 所以曾巩,在二十四岁的时候,他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他说他是很幸运的, 虽然科举考试没有录取我,但是,我得到了像欧阳修这样的长者的赏识。最重 要的是,像欧阳修这样的长者他看到了我的才华,他想要发掘我的才华,他给 别人揄扬我,他在别人的面前称赞我。我虽然没有考中科举,但是我的才华已 经被大家所熟悉,被大家所认识。这对我来讲已经是最大的收获。 所以你看到,他跟欧阳修的书信,一来一往,你就注意到这两个人的思想, 这两个人的人格。对于曾巩来讲,当然能考中科举,那是最好的。我既能得到 制度的承认,又能得到圣贤的承认,这对我是两全其美的事情。但是最核心的 是在哪儿呢?对于曾巩来讲,最为核心的是我的学问、我的思想、我的人格、 我的品行要得到社会的认同。只要这个得到社会的认同,哪怕暂时的我因为体 制的原因而不能被这个社会所接纳,但是,我的价值已经得到了一部分的实现。 所以我们说一个人究竟应该怎么来看待自己这是非常重要的。我相信,像曾巩 这样的家世的人应该也有很多。但是能够像曾巩这样来看待社会、看待自己、 看待价值,也许并不是那么多。所以我们经常讲一句话艰难玉成,实际上这个 玉还不只是艰难就能成的,而是在艰难的过程当中,你如何能够保持自己一个 健康的心态,如何能保证自己一个端正的心态。健康的、端正的心态加上你非 常丰厚的学养和知识,这也许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健康的人。 画外音:离开京城之后,曾巩继续一边照顾家里的生活,一边努力增进自己的 学识。三十五岁时,蓄势待发的曾巩再次向科举考试发起了冲击。但是令人遗 憾的是。这次的结果与上一次如出一辙。他和一同参加考试的大哥双双名落孙 山。回到家乡后,失意无比的兄弟俩又被同乡人冷嘲热讽了一番。那么面对两 次的科举落败,曾巩又是如何迎难而上的呢? 康震: 三十五岁的时候, (曾巩)跟他大哥再考,又没有中。没有中本来就很痛苦, 也许是因为他家里太穷了,所以人家就看不起,他家乡的人还嘲笑他。也许就 是一种世俗的心理吧,都这么穷了,饭都吃不饱,一大家子人,一堆穷人,成 天还要想着成龙变凤,考什么考啊。当地人就给他们哥俩儿编了一个歌谣: 三年一度举场开,落杀曾家两秀才。有似檐间双燕子,一双飞去一双来。 明陈邦瞻 宋人轶事汇编 当时科举考试,宋代的科举考试有几次变化,有一阵子是三年开一科,有 时候是隔一年开一科,还有的是什么呢,每年开一科。他们这次参加的时候, 是三年开一科。说每三年开一科,曾家这俩秀才都要被落杀一回,就跟那门檐 底下的燕子似的。飞去的时候是两只,回来的时候是一双。 大家要知道,舆论可以鼓舞人,但是舆论也可以把一个人的雄心抹杀掉。 我们常说人言可畏。你仔细想想像曾巩所接触到的刚才我说的本地的知州,不 是为他买了田地;那位杜衍,退休的老宰相出资帮他安葬了他的父亲;还有这 位欧阳修,后来是他的老师,鼓励他,帮助他;还有他后来碰见的王安石,也 算是他的同道的好朋友。这些人都不是他的本乡人。这些人都是属于什么呢? 属于在当时有知识、有文化、有见识、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对于曾巩这个宅 在家几十年的人来说是另外一个世界,另外一个境界。他之所以能够十几年如 一日地宅在家里刻苦的攻读,并且养家,始终不丢弃理想,就是因为在那个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