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研究综述_第1页
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研究综述_第2页
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研究综述_第3页
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研究综述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研究综述 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城市公交地铁上公共场所里,每个人都捧着手机低头做自己的事情, 一堆人一起吃饭时,微博控们不约而同打开手机拍照功能跟网友分享饭菜的内容。在手机 高度普及的今天它的功能已不仅仅用来沟通和联系而更多作为彰显个性和实现我价值。美 国麦克卢汉主义传播学者保罗莱文森的补偿性媒介论认为手机使以前一切媒介的非移动 性得到了补偿。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却发现自己对手机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依赖感。而作 为手机忠实用户群体甚至对手机产生严重依赖的高校大学生却常常被忽略。 因此如何能实 现 手机依赖症的实质性缓解能否通过高校媒介素养教育入手是值得探究的课题。 一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成因分析 (一)共同原因 1内因 (1)大学生自控能力差,手机情结严重。大学相对来说比较自由。大学生有较多的空闲时 间来支配。自控能力差的大学生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且成瘾。对于手机的过度依赖就是意 志力不坚定,不能合理规划自己的空闲时间导致。 (2)厌学情绪作祟。不少大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 “手机依赖”只是其中一个表现而已。 通过玩手机来发泄自己对于课堂约束的不满,不想主动的接受知识,宁愿让自己成为“屏 幕奴隶” ,也不要天天对着书本。 (3)对信息的渴求。当今社会信息大爆炸,扑面而来的巨大信息量让人应接不暇。而大学 生是信息的主要受众。大学生更喜欢采取简单快捷的方式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手机则是 一个不错的选择。 (4)追求时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机已经由原来简单的通讯工具转变为现在彰显个 性、体现时尚的“神器” 。更多的大学生追求功能更全、外形更时尚、版本款式更新颖的手 机,而这些手机在满足大学生虚荣心的同时,也导致了更严重的手机 依赖。 ( 5)满足强烈的交往欲望。手机是一种重要的人际交往工具。不少大学生因为种种原因不喜 欢现实生活的交往,而倾向于虚拟世界的交往。人人、微博、QQ 等网络社交工具的发展 和壮大无疑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除此之外,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共同,更依赖于短信、 电话。大学生是人际交往的活跃分子。所以,手机当之无愧成为了大学生的贴身之物。 2外因 (1)社会因素:一是高速运转的社会节奏,以及当今的社会文化,使得手机的使用越来越 广泛。手机作为当代社会的产物,在给大家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容易滋生过度依赖的负面 效应。二是关注不够。手机依赖的现象太普遍,以至于大家都认为理所当然。没有引起足 够的重视。而且,手机依赖的负面效应是一个持续而且缓慢的过程。社会方面并没有采取 有效的措施来预防这一潜在的威胁。 (2)家庭因素:大学生的教育,一靠学校、二靠家庭。家庭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举足轻重。但是,由于大学生一般远离家乡,在外地求学,与家人沟通相对减少。像“手 机依赖”的此类问题,不会引起家长足够重视。这也是“手机依赖”发滋生的温床。 (3)高校因素:一是引导教育不到位。没有合理及时的引导学生合理正确的使用手机。二 是校园文化氛围建设问题。高校没有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建立良好的校园手机使用文 化。三是管理体制存在缺陷。对于教育教学的管理,例如课堂上玩手机、接电话、发短信 的情况,学校不能出台行之有效的措施来较少此类情况。 三、针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建议 (一)内部 1大学生要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培养良好的习惯。树立正确的目标来转移注意力。合理规 划自己的空闲时间。加强自我约束,减少使用手机的次数。改正不良的手机使用习惯。 2扩大交际圈,丰富社交活动。平时,多于朋友一起参加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 3多读多看心理健康方面的书籍,情绪低落时,及时找朋友老师进行沟通,不要沉溺于手 机。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将生活的重心从手机上转移。 4认真对待学习,尊重老师。充分利用好学习时间。分清主次,逐步克服“手机依赖症” 。 (二)外部 1社会,一是要加强相关方面的制度建设,必要时出台相应的规范以应对“手机依赖症” 。 二是要增加社会各界的关注程度,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三是要形成积极向上的 社 会文化氛围,利用和谐融的社会环境来缓解大家在巨大压力下的紧张感和压迫感。四是充 分借鉴国外相关方面的研究或者措施, “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 2高校要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一是,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 动,鼓励同学们参与其中,让大家在活动中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互动能力。二是组 织多样的科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三是举办相关预防“手机依赖症”方面的 讲座,让学生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最终克服“手机依赖症” 。四是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 导,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倾听学生们的心声,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3.家庭要与社会、高校紧密配合。关注学生的成长健康,为学生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 境。家长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观念,意识到“手机依赖症”的危害,不要骄纵孩子的不良习 惯,要及时的进行教育和引导,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动态,与学校、社会一起,共同为学 生成长和发展构建良好的环境。 三、结语 当代大学生理应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手机的使用,不能随波逐流,成为“手机依赖”的俘 虏,应该引领时代潮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理性的使用手机,使之成为帮助我们进步、 丰富我们生活的“助推器” ,而不是消磨我们意志,耽误我们时间的“屏幕杀手” 。 我们这次调查,对于指导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与以往的调查研究进行对比, 我们此次调查进行了一些方面的改进与创新。我们不是单纯的分析某所大学的“手机依赖 症”现状,而是将不同学科性质的两所大学的数据结果拿来比较,得出 两所大学的异同点,从而更有针对性的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关建议。美中不足的 是,由于时间和人力物力有限,我们调查样本数量不够庞大;数据的分析上抑或有不 完善之处。我们会在日后不断完善,弥补缺点。希望调查结果能够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手 机使用观念产生很好地引导作用。 附:防治手机依赖症的四个对策 第一,建立良好的群体氛围,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群体氛围是影响从众行为的重要因素之 一!要创建团结向上的集体,形成良好的群体氛围,发挥群体正确舆论的导向作 用!学校应重视手机依赖症的危害,通过开展相关讲座$宣传等活动,倡导积极向上$健康文 明的手机使用观,引导学生正确$健康地使用手机,使学生认识到手机和固定电话 并无实质差别,让手机回归通讯的基本功能!班级也要形成合理适度使用手机的风尚,发挥 从众心理的积极因素,克服从众心理的消极影响,使手机依赖手机攀比等不良 风气在学生中缺乏生存的土壤!此外,还要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不盲从他人!学校要激发 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心,对于盲目依赖手机荒废学业的现象,要敢于批评和抵制! 第二,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学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 造健康有序的和谐校园环境。一方面,学校组织歌手大赛演讲比赛$运动会 等学生感兴趣的文体活动,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还可以 满足学生社会交往的需要,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精神!另一方面,学校设 置校园人文大讲堂社团文化节$学生科技大赛等实践活动,满足学生对信息和知识渴求的同 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形成优良的学风!通过上述多种 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让过分依赖手机的学生参与其中, 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和影响,从而在活动中重建自己的社会交往圈,消除孤独感和失落感, 摆脱对手机的依赖! 第三,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调控学生的不良情绪!高校教育者应把握大学生心理尚不 成熟,情绪波动性大的特点,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让大学生的不良情 绪得到合理宣泄合理宣泄是保持心态平衡的重要方法之一!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部分大 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大,产生厌学情绪或无聊感后,通过手机短信和上网进行排 遣,同时,由于学习生活中的不如意$感到不公平等原因,也使得有的学生牢骚满腹,需要 通过手机沟通来得到精神安慰,上述情况都可能形成手机依赖,影响学生的正常学 习和生活!因此,为克服手机依赖,高校教育者应给予学生合理宣泄的机会,倾听他们的心 声,让他们的不良情绪得到恰当释放,进而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改 变手机依赖心理! 第四,采用科学的方法,鼓励大学生自我教育!解决大学生的手机依赖问题,不仅需要学校 $教师的努力,更需要大学生自身积极配合!首先,大学生要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正视手 机在生活中的正确位置,摆脱盲目依赖,保持健康心理!其次,合理制定手机使用规范,除 了日常必不可少的使用外,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使用,用坚强的意志去抵制手机所带来的诱 惑力!再次,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训练自己沟通的技巧,适当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 如听音乐看书$在校园内散步$郊游等,将生活的重心从手机上转移!最后,如果对手机依赖 过于严重,就要去看心理医生,以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G# H 邹云飞 F 邹云青 F 姚应水 1 某高校大学生手机使用与手机依赖症 的横断面调查 G=H1 皖南医学院学报 1!“#F%“,.#/1 G!H 黄时华 F 余丹 1 广州大学生手机使用与依赖的现状调查 G=H1 卫生 软科学 1!“#“F!-,.%/1 G%H 师建国 1 手机依赖综合症 G=H1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1!“&F# &,.!/J # %$ # %&1 G-H 王纯 1 关注手机依赖综合征 GH1 健康时报 F!“)$ “# $ !(1 G)H 黄靖茵 F 刘江美 F 胡燕红 F 张珊 F 陈瑜 1 广东省大学生手机短信使用 情况及其与气质类型的关系 G=H1 中国学校卫生 1!“#“,%#,.)/1 G+H 秦曙 1 大学生手机短信使用与个性特征的相关研究 G=H1 保健医 学研究与实践 1!“&F+,.!/1 !# 参考文献: 1徐成芳,顾林.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心理原因及防治对策.学 理论,2011(32). 2刘荣星.大学生患上手机依赖症.记者观察(上半月),2010 (12). 3张红萍.手机依赖症怎样缓解.人人健康,2011(21). 4蔡亚兰,冯小宁.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现象分析.东南传播,2012 (1). 5刘子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