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帮助“网瘾者”走出虚拟世界_第1页
社工帮助“网瘾者”走出虚拟世界_第2页
社工帮助“网瘾者”走出虚拟世界_第3页
社工帮助“网瘾者”走出虚拟世界_第4页
社工帮助“网瘾者”走出虚拟世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华案例:小华案例:社工带少年走出虚拟的网络世界 (一)、“我希望有个和大人辩论的机会我希望有个和大人辩论的机会”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佚名 时间:03-08 16:01:33 点击: 38 【大 中 小】 社工带少年走出虚拟的网络世界 与父母的沟通不畅,周围人的有色眼镜,让不少青少年沉迷网 络。 “今天最爽的就是可以把我的想法表达出来。”上周五,被认 为是“网瘾少年”的小华和大众社工机构的社工们分享了自己对 “网瘾”的看法。他说,这是他第一次在这么多人面前说话,终于 有了跟大人辩论的机会。在社工介入三四个月后,小华正在逐步走 出虚拟的网络世界,重新规划自己的未来。 封闭在网络世界的孩子 去年底,小华的母亲找到大众社工,说自己的孩子整日沉迷于 网络,不愿上学,不愿和包括父母在内的其他人沟通。父母找到几 位心理医生试图改变孩子,都未能成功。 社工黄奕飞接下了这个个案。当他第一次上门找小华时,小华正 坐在电脑前打游戏,甚至都没回头正眼看他。接下来的几个小时, 黄奕飞试图和小华交流,但等到的只有沉默。随着上门次数的增加, 黄奕飞逐渐了解到小华与父母关系并不融洽,第四次上门时,他开 门见山地说:“究竟发生什么事情让你不上学?”没想到小华拍案而 起:“你回去吧,我不想说这事。”黄奕飞进一步问:“你和父母有 什么事情呢?”小华居然夺门而出,黄奕飞在后面追。小华在楼下跑 了一圈,怒气冲冲回到自己房间,用棒球棍指着黄奕飞:“你再不走, 我就打你了!” 小华没想到的是,第二天,黄奕飞又来了。小华有些惊讶:“想 不到你还敢来!”这时候,他终于愿意从电脑前下来,和黄奕飞聊几 句,话依旧不多,但总算有了变化。去年底东莞动漫节期间,小华 居然愿意和黄奕飞一起去现场参观。 黄奕飞说,小华是个很聪明的孩子。“他清楚地知道这是虚拟 的世界,也懂得怎么保护自己。除了打游戏、看动漫,他也会逛逛 论坛,还自学一些设计制造类的软件技术。” 小华是怎么变成所谓“网瘾少年”的呢? 被贴上的“网瘾”标签 上初中前,小华是个很乖的孩子,学习也不错。即使到了初中, 他也考过班上前几名。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网络的兴趣也在增加。 但没想到的是,这种兴趣让他成为别人眼中的“网瘾少年”。 “我有一次开机不到十秒,父母就在一边说,你又沉迷进去了。 ”时至今日,小华仍然对这件事不能忘怀。“当时很委屈,很讨厌 父母不分青红皂白就训斥我。”他说,母亲发现儿子“沉迷”于网 络后很着急,到处寻求帮助。这也让小华不满,他觉得是母亲把自 己“糗事”到处宣传。知道小华有“网瘾”的人越来越多,小华觉 得学校、邻居看自己的眼光也变了。“有时候我下楼买宵夜,楼下 的问我怎么这么晚还不睡觉,我说在上网,别人看我的眼神就变了, 那种感觉很微妙。”到后来,他干脆自报“网瘾少年”的家门。 黄奕飞认为,社会“有网瘾=坏孩子”的标签化理解,是让小华 感觉被现实生活抛弃的原因之一,从而寻求网络世界的满足。另一 个原因是,他和父母的沟通不畅。青春期孩子自我意识在逐渐增强, 对父母的管教产生叛逆心理。黄奕飞说,父母对小华很关心照顾, 很多事情为孩子安排,但孩子却认为父母为什么要支配自己的人生。 双方也还存在一些误会。“比如说父母为了小华戒除网瘾寻求 帮助,在孩子眼中变成宣扬自己的糗事。这是认识上的差别。 ” 大众社工机构副总干事余欣也认为,家庭关系的不平衡导致小 华在网络中寻求稳定的关系。 首先需要的是理解 小华说,上网光打游戏看电影也很无聊,他也会在网络上学习 一些动漫设计,也逛逛论坛。他很关注舆论对于“网瘾少年”的评 价。在他眼中,现在很多评价都是被扭曲的,错误的。“我每次看 到关于网瘾少年的报道都很愤怒,说什么有网瘾的孩子只沉溺网络, 不相信现实。不能说这些都是错误的,我也见过这样的人,但是不 能以偏概全,说我们都是这样!”小华在现实和网络中有一批被认为 是“网瘾少年”的朋友,他们经常在论坛上与批评“网瘾少年”的 人辩论。但他发现,认同自己观点的总是少数。“我觉得,我们才 是弱势群体,在最底层,不被理解。” 对于上周五的分享会,小华很开心。“这是我第一次在这么多 大人面前说话,终于有了可以跟大人辩论的机会。” 小华对网络有着自己的看法:“网络是新时代沟通的主要方式, 再过几年人们对着电脑就可以工作。虽然现在家长对网络有不同的 看法,但未来对网络的依赖是一种潮流。” 黄奕飞说,让小华的注意力从网络转移,只是第一步。未来要 让他重新建立起对父母对社会的信心。他试图为小华建立一个可支 持系统,帮助他逐步改善与父母,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对这样的 孩子,首先需要的是倾听,让孩子表达,才能建立起理解,你可以 不同意孩子的观点。但是也不要动辄批判孩子。他们需要的是同理 心而不是同情心。”黄奕飞认为。 余欣则表示,不要说孩子不好,孩子没救了。“只要用心就会 发现这个孩子很棒的一面。” 现在,小华在真正考虑自己未来的规划。虽然他还没有走回学 校,但他已经走出了第一步。 (文中未成年人系化名) 南方日报记者段思午实习生袁煦筠 ?记者手记 每一颗种子都会发芽 段思午 在分享会上,小华讲述了自己对于“网瘾”的观点,特别是家 庭对于“网瘾”的影响。“当初问我能讲多久,我说讲一天都行。 演讲最爽的部分是可以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在采访中,笔者真切 地感受到了小华心中的表达欲望。 笔者不否认社会对于“网瘾少年”的关注,在百度中,有关 “网瘾少年”的搜索结果超过 330 万篇,但小华觉得舆论对于这个 群体的主流观点是批判的,少有人倾听“网瘾少年”的心声。在论 坛的辩论中,小华和他的朋友们往往处于下风。“我不是不敢站出 来(表达自己意愿),但是有机会吗?” 其实,笔者始终不觉得小华和其他的同龄人有什么不同。 他聪明,对很多事情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对父母送孩子去网瘾 戒除机构,他说:“我们是弱势群体,没有经济来源就是弱势群体。 父母有钱可以送我们进网戒所,我们(没有钱)就不可以送父母。” 他有感情。在他讲演时,台下有女社工抹眼泪,他得知后说: “我只是用心说真话。如果他们真的因为听了我的讲话而流泪,我 也会很感动的,因为网瘾少年被理解是不容易的。” 他幽默。在采访中他始终躲闪其他人的目光,但是却愿意和黄 奕飞用眼神交流。在提到黄奕飞对自己的帮助时,他开玩笑说“又 在卖广告了”。 小华这个“网瘾少年”不是互联网惹的祸,反而是我们这个社 会的责任。与父母的沟通不畅,周围人的有色眼镜,小华更像是 “被网瘾”的孩子。 笔者也曾想过是否找几位教育专家评价一下小华,但最后还是 放弃了。在社会舆论充斥了太多对“网瘾少年”的所谓客观评价之 后,我们应当倾听一下这些孩子自己的声音。 2008 年曾有过“每天上网超过 6 小时,连续超过 3 个月,即为 网络成瘾”的标准,但按照这一标准,不少因工作需要使用网络的 成年人都难逃“网瘾”的标签。去年底卫生部出台文件否定“网瘾” 概念,但现实中似乎“网瘾”成“瘾”。家长认为孩子有网瘾,恐 怕多数时候是以自己的标准判定的。如小华那样,开机十秒就被斥 为“沉迷”的孩子,估计不是绝无仅有的;利用网络学习新的知识, 如果不是家长觉得孩子应该学的,只怕也免不了被冠以“网瘾”的 “罪名”。我们在训斥孩子沉溺网络时,是不是也应当反思一下自 己? 借用社工的一句话,孩子就像种子,有无限的未来,无限的可 能。如果种子现在不发芽,可能是土壤不对,可能是肥料不对。如 果我们用对了土壤用对了肥料,还不发芽,请耐心等等,可能现在 是冬天。到了春天,种子会发芽的。 (二)广东东莞社工帮助(二)广东东莞社工帮助“网瘾者网瘾者”走出虚拟世界走出虚拟世界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佚名 时间:03-12 18:19:04 点击: 125 【大 中 小】 “我今天来做这个报告的,希望更多的网瘾少年受到社会 的公正对待和尊重。”今天,“网瘾”少年阿华(阿华)在东莞市大 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进行了一场动人的报告会,讲述了他迷网和戒 网的过程。 阿华口中的“这个社工”就是从 2009 年 11 月到现在一 直帮助他的社工黄奕飞。黄弈飞毕业于广州大学社会服务专业,去 年毕业后来到东莞,成为东莞市首批 172 名社工中的一员。提起阿 华,黄弈飞说:“他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而且很善良,但是因为 家庭关系不好和缺少与人沟通的机会,才产生对现实社会的不信任, 导致沉迷于网络,把虚拟世界当做自己的归宿。” 据黄弈飞回忆,五个月前,他第一次见到阿华时,阿华眼睛一 刻也没离开过电脑,完全忽略了他的存在。他只好在阿华身边观察 了半天,然后悄然离开。后来,当他在来到阿华家,问阿华关于家 庭关系和在学校的事情时,阿华异常愤怒。 “他一怒之下跑了出去,我在后面紧跟着。回到他家时,他拿 着棍子对着我,表示如果我不离开就打我,虽然已经有心理准备, 但是真正被决绝时我还是有些沮丧,为了不进一步激化他的情绪, 我只好离开,但是告诉他我还会过来。” 当他再一次出现在阿华面前时,阿华显然有些意外和感动,开 始肯回答他的问题并作简单交流。阿华除了上网玩游戏、听音乐、 看动漫之外并没其他爱好。事情的转折发生在看动漫展的过程,由 于赶时间,他们一路狂奔,穿过公园,穿过马路。有了这个共同的 经历之后,阿华就渐渐相信他并且接受他的帮助。 “打开他的心扉,让他相信我是一个漫长的等待过程。在这期 间,撞过板、沮丧过、迷惘过,但是最终挺过来了。现在,我们已 经建立起朋友关系,他会主动和我交流,他还说想学吉他,考虑要 回学校读书。” 现在,阿华已经接受和相信黄弈飞,并且摆脱了“网瘾”,但 是,黄弈飞的压力依然很大,因为阿华心理还存在一些障碍,并没 有摆脱他对世界的“恨”。他接下来的计划是尝试建立一种“可支 持系统”,改善阿华的家庭关系,同时呼呼学校和周围的人改变对 他的看法和给予他帮助。 提起社工这一工作,黄弈飞说道:“社工不是万能的,但是我 们对待每一个服务对象都很真诚,用心沟通,用心聆听,给予他们 足够的表达空间。我们可以不承认他们的想法,但是不能否定他们, 因为我们相信每个人都有很强的塑造性。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建立互 信关系,然后帮他们的内心打开一扇通往现实和美好的门。” “他只是一颗种子,如果用对了土壤、施对了肥料和浇对了水 仍不发芽,那只是说明现在还在冬天,春天还没有来。孩子有无限 的可塑性,有无限的可能,我们需要耐心地等待。”服务中心余干 事从事社工工作已经两年多,但是在东莞社工领域,已经算得上是 元老级人物。她平时负责引领社工开展专业服务,并且给予社工必 要的指导和帮助。 对于“网瘾”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