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金西部明珠三塘镇_第1页
织金西部明珠三塘镇_第2页
织金西部明珠三塘镇_第3页
织金西部明珠三塘镇_第4页
织金西部明珠三塘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织金西部明珠三塘镇 一、 基本情况 三塘镇位于织金县西部,距县城 32 公里,全镇辖 28 个村(居委会)163 个村民组 8997 户 37131 多人。东与 少普乡,南与阿弓镇、鸡场彝族苗族乡,西与纳雍县, 北与后寨苗族乡接界。全镇总面积 132.7 平方公里,耕 地面积 25434.5 亩,平均海拔 1630 米,平均气温 12.45。 全镇荒山草坡及灌木林面积达 160941 亩,拥有人工飞播 的轿子山万亩优质草场,在镇的北面小炉塘村还有称为 “植物活化石”的洪桐 3 万余株;低硫无烟煤储量(可 开采量)达 40 亿吨以上;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全镇盛产核桃、土豆,素有 “核桃之乡” 、 “土豆之乡” 、 “珙桐之乡”的美称。 三塘镇是织金西部的主要集镇,是黔西北高原边缘带, 山系由岩洞口高石庄(海拔 2264 米、县境最高处)分支 向北、南、中部伸延。元时曾在务卜设立市北洞长官司, 清初置设塘站,自平远州城出西门第三站,故名 三塘。 康熙二十年(1681 年)吴三桂死后,吴士璠曾屯兵于此 以拒清军,是昔时兵家必争之地。镇境内山峦起伏,山 2 谷幽深。 二二、农农业业产产业业结结构构调调整整 成成效效显显著著 以前,三塘镇以传统农业为主,但因地处高海拔山区, 土地贫瘠,山高坡陡,广种薄收,产出少,收入低。近 年来,镇党委、政府牢固树立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理 念,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围绕全镇 “一点三线” 规划“3221”的五大产业结构调整,即:围绕小岩、街上 这个点,沿着小岩到关口的织小公路、街上到地猓的三 少公路、街上到岩硐口的三岩公路三条线,规划 2015 年 种植优质脱毒马铃薯 20000 亩,发展种草养畜 20000 亩 (其中轿子山草场 10000 亩) ,种植核桃 20000 亩,发展 种植蔬菜、水果 10000 亩,中药材种植 10000 亩的五大 产业结构调整。由于有了这个规划,全镇农业产业结构 调整步伐不断加快。目前已种植马铃薯 21000 亩,预计 产量在 42000 吨左右;在地猓、后寨、大方寨等村连片 种植核桃林 14000 亩,部分核桃树已开始挂果,今年预 计产量在 10 万斤左右,再过 5 年,进入盛产期后,预计 年产量将突破 20 万斤;争取整合资金 2000 万元在黑箐、 水沟、大方寨、鱼多倮、川硐、少仲、哨岗等村发展草 地生态畜牧业,拟修建集中 3 牛舍 5800 平方米购牛 1356 头,建饲草饲料加工房 600 平方米、兽医卫生室 200 平方米,人工种草 2320 亩,建 青贮池 1160 平方米。分散点修建牛舍 7595 平方米、购 牛 1519 头、人工种草 2280 亩。目前,全镇已种蔬菜 3000 亩、中药材 3500 亩,各项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 预计五大产业结构调整后, 全镇农业将增值 1 亿元以上,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 3500 元以上。 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三塘镇于 2008 年实现 了村村通公路,镇内通村公路里程达 108 公里,现三塘街 上至小炉塘 20.6 公里的通村油路工程正在建设中,预计 9 月底完工;全镇 27 个村均进行了农网改造,城乡用电实现 了同网同价;小水窖遍布村村寨寨,输水管道铺进了千家 万户,广大群众用上了清洁的自来水。 四、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 近年来,三塘镇党委、政府把小城镇开发改造和基础 设施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坚持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第三产 业结合起来,与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结合起来,千方百计 膨胀城镇规模,完善城镇功能,加快小城镇建设进度。 公共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4 采取多种开发模式,多方筹集资金建设了镇政府办公大楼、 财政所办公楼、计生妇幼保健服务站办公楼、公安派出所 办公楼、汽车站、健身广场、卫生院办公楼、三塘中学教 学楼、宿舍楼等多项具有大气、洋气、帅气的建筑。这些 公共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增强了城镇气息,提高了城镇 品位和档次。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对道路建设、给水和电力、 亮化、广场和环卫设施统筹考虑。先后启动建设了龙泉大 街、小岩街上猴场主街道、绕城外环路。投资 50 余万元安装了小岩村、街上村、猴场村 5 公里长路段的路 灯共 162 盏,美化了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维护了农村的和 谐稳定。 五、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是新农村建 设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在澳门特别行政区红十字会和沃 尔玛(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的大力援助和支持下,建成了 干河村“红十字健康新村” 。建设项目包括 “红十字博爱 卫生站”1 个, “干河红十字博爱小学”1 所,红十字健 身博爱广场 1 个,硬化了 1678 米的通组连户便道,资助贫 困农户改炉、改灶 20 户和改 5 厕 50 户,建设了 40 户农户住房。建成的“红十字健康新 村”集医疗、学习、文化娱乐、健身、居住等为一体,功 能较为齐全,有效地缓解当地及其附近村寨群众“看病难、 看病远”等问题,同时,也有利于改善干河村的办学条件 和提高广大村民的文化素质,极大地改善了该村人民群众 的生产生活条件。 川硐村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稳步推进。川硐村是地区几 大班子领导成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联系点,也是地区生 态家园建设联系点。该项目拟集中修建牛舍 300 平方米、 购牛 60 头、建值班室 20 平方米、兽医卫生室 20 平方米、 饲料加工房 60 平方米、消毒室 20 平方米、人工种草 120 亩、积粪池 58.2 立方米、购青贮加工机械 1 台、修建青贮 池 60 立方米。分散建设牛舍 645 平方米、购牛 129 头、人 工种草 193.5 亩。改建三塘街上至汞山通村油路 10 公里、 川硐村通村公路 7 公里。建取水池 2 座、蓄水池 2 座、供 水池 5 座、安装管道 14.35 公里。对该村电网进行改造, 危房改造 64 户,建 60 平方米的村级卫生室 1 个、40 平方 米的农家书屋 1 所、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 1 个、购置 80 户“村村通”直播卫星设备。以上投入整合资 金 328.96 万元、中央资金67.8365 万元,两项合计 6 396.7965 万元。项目实施后,川硐村初步建立起以养牛业、 马铃薯种植为主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形成以短养长、注 重长效的可持继发展模式,群众收入稳步增长,农民人均 纯收入达 2650 元以上;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及基础设施、生 态环境、公共服务明显改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发展后 劲明显增强;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增强,文化生活日益丰 富,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明显加强,从 而达到整体解决低收入、迈向小康并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 展的目标。现各项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预计 2011 年 7 月该项目全部完工。 六、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一)教育事业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镇党委、政府始终将教育工作 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一项最重要的工作任务来抓好抓 落实,专门成立了以镇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教育工作领 导小组,调整和充实了教育教学工作队伍。并建立定期汇 报制度,及时总结、查找、安排下一步的工作。尤其是在 2007 年开始,镇党委、政府在每年对全镇中小学校各级进 行业务与评分基础上,设立了教育终身奉献奖和教学成绩 突出奖两个大奖,实行三年一次对为三塘镇教育事业作 7 出贡献的教育工作者予以奖励,发给奖金、奖杯和荣誉证 书,为全镇教育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镇党委、政 府对教育工作还做到“有所行为,有所不为” ,有的方面也 做无为而治,特别是在学校的管理和人员调配上,一般不 进行干预,实实在在的做到了“教师治校” ,政府主要是搞 好服务,增添了学校内部活力。经过努力,全镇教育工作 多年来一直居全县前列,每逢暑期,省内外学校到三塘招 生的可谓络绎不绝。 (二)卫生事业 近年来,全镇以农村卫生、公共卫生为重点,在推动 卫生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狠抓“三化” 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1 1、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在卫生院推行“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加强医疗管理,强调依法执 业,努力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在一定程度上缓 解了医患关系,增强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减轻 了人民群众的负担。 2 2、努力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水平、努力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水平 认真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坚持预防为主的工 8 作方针,全面推行“重点疾病重点防治、重点人群重点干 预”的疾病预防控制新策略,重点推行定点接种,无脊灰 状态得到有效的维持,重点传染病防治取得明显成效,近 年来未发生甲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也在下降,无 麻疹发病,伤寒得到有效控制,艾滋病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明显提高,均无重大传 染病和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有效保障全镇人民群众 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3 3、新农合惠及千家万户、新农合惠及千家万户 为了认真抓好新农合这一惠民工程,镇党委、政府成 立了三塘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及经办机构,办 公室设在医院,从人员上给予了保证。为使这项惠民工程 真正惠及千家万户,群众每年缴纳参合资金时,镇均成立 27 个工作组进村入户宣传动员,确保每年的农户参合率稳 中有升,2009 年达 96%。同时,为方便群众看病,在三个 中心村卫生室开展了新农合工作,极大地解决群众就医难 的问题。仅 2009 年三塘卫生院新农合报帐就达 350 多万元, 居全县乡镇卫生院之首,让新农合惠及了千家万户。 (三三)民族文化多姿多彩。 三塘镇是一个典型的多 9 民族混居区,境内居住着苗、 彝、仡佬、穿青、蔡家等 少数民族,在诸多少数民族文 化中,彝族火把节日场面 最为壮观。火把节为每年的 六月二十四日。节日那天, 家家户户门前竖起火把,在村 寨选一平坦的坝子作为节 日活动的场所,在坝子中央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