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淋巴瘤的螺旋ct表现_第1页
纵隔淋巴瘤的螺旋ct表现_第2页
纵隔淋巴瘤的螺旋ct表现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纵隔淋巴瘤的螺旋纵隔淋巴瘤的螺旋 CT 表现表现 【摘要摘要】 目的 分析纵隔淋巴瘤的螺旋 CT 表现,评价螺旋 CT 在继发性肺淋巴瘤诊 断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 例临床、病理证实纵隔淋巴瘤螺旋 CT 表现。结果 霍奇 金病 9 例,非霍奇金淋巴瘤 10 例。表现为前中纵隔居多,霍奇金病多累及血管前间隙。 肺部侵犯少见。结论 CT 检查准确显示了纵隔、肺门淋巴结情况及肺内微小病变,有利于 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关键词关键词】 淋巴瘤 肺 胸内淋巴结增大 体层摄影术 X 线计算机 纵隔淋巴瘤常为全身淋巴瘤、淋巴结病变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可先发生于纵隔淋巴结, 后向全身各部位淋巴结蔓延。根据组成肿瘤的细胞成分和组织结构分为霍奇金病(HD)和非 霍奇金淋巴瘤(NHL)。淋巴瘤对放化疗相当敏感,大多无须手术,故术前明确诊断对指导 患者治疗尤为重要。笔者收集纵隔淋巴瘤 29 例,结合文献资料,对其胸部 CT 表现作回顾 性分析,进一步提高对纵隔淋巴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共 29 例,男 11 例,女 8 例,年龄 1373 岁,霍奇金病 9 例,非何 霍奇金淋巴瘤 10 例,平均年龄 37 岁。均经病理证实,其中 2 例伴发锁骨下淋巴结肿大, 另外 1 例伴有腋窝淋巴结肿大。 1.2 检查方法 采用 GE lightspeed 四层螺旋 CT,扫描参数:电压 120 kV,电流 200 mA,扫描时间 0.5 s/周,层厚 57.5 mm,自胸廓入口至双肺后肋膈角。全部病例行静脉团 注增强扫描,流率 3 ml/s,注入碘海醇(欧乃派克)80100 ml,2530 s 后螺旋扫描。 2 结果结果 淋巴结肿大 本组 19 例均出现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其中双侧非对称性增大 11 例 (67%),另 1 例为单独肺门淋巴结增大。以气管旁(NHL 6 例,HD 4 例),主肺动脉窗(NHL 4 例,HD 3 例)、前纵隔和胸骨后淋巴结(NHL 4 例,HD 7 例)为常见,HD 及 NHL 多同时 累及两个区域以上的淋巴结。12 例(NHL 5 例,HD 8 例)多结节融合成块或者密实团块影, 7 例(NHL 5 例,HD 2 例)分散结节改变。12 增大的淋巴结为轻、中度均匀强化,强化值约 1144 HU,平均增加约 28 HU,5 例部分均匀强化并小片坏死。本组 19 例中,伴发胸腔 积液 3 例,心包积液 1 例,肺内同时受浸润改变 3 例,CT 检查准确显示了纵隔、肺门淋 巴结情况及肺内微小病变。 3 讨论讨论 3.1 临床表现 继发性肺淋巴瘤较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咳嗽、气急、低热并进行性加重, 起病缓慢病程较长,部分无明显症状,因体检发现。HD 为青年人,NHL 多见于中老年, 本组 HD 发病年龄 1337 岁,NHL 为 3073 岁,有 2 例因锁骨上淋巴结及 1 例腋窝处 淋巴结肿大就诊。纵隔淋巴瘤的诊断取决于病理检查,但由于取材部位、切片质量等影响, 临床上常将影像诊断及随访作为比较重要的诊断依据。 3.2 CT 表现 胸内淋巴结增大:CT 是显示淋巴瘤纵隔淋巴结的最佳办法,主要表现为 两侧气管旁及肺门淋巴结肿大,其特点是两侧上纵隔气管旁淋巴结肿大为主。HD 及 NHL 淋巴结肿大分布位置有一定特点,文献报道13HD 多表现双侧上纵隔和肺门淋巴结对称 性增大,并且融合成分叶状、波浪状突入肺野,肿大淋巴结不清为典型表现,累及气管分 叉和支气管肺门淋巴结较气管旁淋巴结为多。通常为双侧中前纵隔及胸骨后融合状无结构 性肿块,邻近血管被推移或包绕、脂肪间隙消失4;NHL 常以单侧上纵隔和肺门非对称性 淋巴结肿大为主,且轮廓清楚,外缘光滑,很少有融合现象13。本组病例中 NHL 10 例, 并且 8 例表现为非对称性双侧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淋巴结呈多个分散结节(7/10),保 持其形态轮廓,未明显融合,与文献报道相符,仅 1 例表现为对称性增大,另 1 例表现单 独肺门淋巴结增大。HD 共有 7 例双侧对称性增大,仅 2 例非对称性肿大。胸骨后血管前 间隙融合肿块 11 例(NHL 4 例,HD 7 例),以 HD 多见。本组纵隔、肺门淋巴结多累及多 组淋巴结,单发少见。本组肿大淋巴结多为轻、中度均匀强化,部分均匀强化并小片坏死 (5 例)均为胸骨后血管前间隙融合肿块。肺内及胸膜心包改变:胸腔积液 3 例,其中双侧少 量积液 2 例;心包积液 1 例,肺内同时受浸润改变 3 例,表现为肺部多发小结节及斑片模糊 影。 3.3 鉴别诊断 纵隔淋巴瘤不典型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需与转移瘤、淋巴结结核、结 节病引起的纵隔、肺门淋巴结鉴别。肺结核多为一侧肺门增大,少数两侧肺门增大以一侧 为明显,增强扫描呈典型环状强化5,肺内一般有典型病灶,淋巴结增大一般不是很大, 多不融合,累及的范围较局限主要累及气管旁和支气管旁周围淋巴结,淋巴结周围脂肪间 隙常存在6。而典型淋巴瘤常为纵隔淋巴结多个淋巴结肿大,多累及气管旁及血管前间隙 淋巴结,往往还有其他部分淋巴结肿大,CT 增强扫描轻、中度强化,肿大淋巴结周围间 隙消失。当鉴别困难时,需结合临床,如结核有结核中毒症状,PPD 试验阳性,抗结核治 疗有效,可以找到结核杆菌等。结节病在纵隔内主要表现为双侧肺门淋巴结对称性肿大, 增强扫描表现为中至高度均匀一致的强化7,纵隔淋巴结肿大多位于中纵隔,较少融合成 块,囊变罕见。而淋巴瘤多以纵隔淋巴结肿大为主,位于前中纵隔,多轻、中度强化,易 融合成块,有时可囊变。转移瘤常有原发病史,并常以肺癌多见,其受累部位常位于上腔 静脉与气管之间,隆突下及支气管肺门区6,血管前间隙受累较少见,而且增强强化不明 显。纵隔淋巴瘤一般有特征性表现,CT 对纵隔淋巴瘤定位、分型有重要的作用,熟悉其 CT 表现,可明显提高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 邹秋水,邹昕.胸部何杰金氏病何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X 线表现.临床放射学杂志, 1988,7(1):1-4. 2 Filly R,Bland N,Castellino RA.Radiographic diatribution of intrathoracic disease in previously Untreated patients with Hodgkins disease and non-Hodgkins lymphoma.Radiology,1976,120(2):277-281. 3 李健夫,彰俊杰.胸内恶性淋巴瘤 50 例的 X 线诊断.河北医学院学报,1991,12(2): 34-35. 4 申屠阳,丁征平,周允中,等.纵隔肿大淋巴结的诊断.中国综合临床,2005,21(1): 64-6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