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庆余堂与中药文化_第1页
胡庆余堂与中药文化_第2页
胡庆余堂与中药文化_第3页
胡庆余堂与中药文化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胡庆余堂与中药文化 视传 13 甲 1321350109 王晓颖 摘要:在胡庆余堂中半日,折服于它的气度与沉静。也许古时的药堂总沾染着这样的气息,它所 保存下的是一份质朴的医德,医者仁心以及对患者的诚实正如牌匾一般,是药堂扛住百年的最大秘 诀。或许这才是最可贵之处,也是胡雪岩留给经商者与行医者的真正财富。医者父母心,医德来自 人与人间的相互体谅,以心换心。诚心不再、医德堪危,医者仁术便不知从何谈起。 关键词:胡庆余堂 中药文化 现状 前景 胡庆余堂由“红顶商人”胡雪岩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 年)创设。“南有庆余堂, 北有同仁堂”,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胡庆余堂赢得了“江南药王”的美 誉,并形 成其特有的中药文化。胡庆余堂中药文化包括其经营理念、制药技艺等许多方面,由 胡雪岩亲书的店训“戒欺”,就是胡庆余堂中药文化的核心。 位于吴山北麓大井巷,以药店古建筑为基础创建而成。古建筑群由晚清“红顶商人” 胡雪岩创建,现保存完整,高墙大门,气象凝重;设计别具匠心,通体宛如鹤 形,门 楼像鹤首,长廊似鹤颈,大厅若鹤身,用材讲究,雕绘 精巧,典型古朴。并伴有小憩 观赏之方亭、“美人靠”曲桥与喷泉等。相传,有一次胡雪岩的小妾生病,胡雪岩派 佣人去叶种德堂抓药,取回后,发现有几味药已发霉变质,胡雪岩又派人前去调换, 谁知药没换到,反被仗着财大气粗的 叶种德堂伙记嘲讽:“本店只有这种药,要好药, 请你们胡先生自已去开一家药号。”胡雪岩听后大怒:怎能拿人命当儿戏,莫非真的 看我胡雪岩开不起药店?这一怒,使胡雪岩立志开一家比叶种德堂更大的药店。清同 治十三年(1874),胡雪岩开始筹建庆余堂药号,光绪四年,大井巷店屋落成并正式 营业,但胡雪岩并没有忘了受欺之恨,亲自撰写了“戒欺”,并制成匾额挂在内部, 时刻提醒店内伙记。当时药号广请浙江名医,选用历代验方加以研究,采办道地药材 精心配制成药,使之在大江南北声誉鹊起,于是就有了“南有庆余堂,北有同仁堂”, 的说法,而胡雪岩本人也被誉为“江南药王”。1 胡庆余堂占地 3000 平方米,内藏文物 160 余件,由陈列展厅、中药手工作坊、养生 保健 门诊、营业厅与药膳厅等五大部分组成。令游览者既能博览中医药宝库之精华, 又能观赏“江南药府”古建筑之风貌,为国家文保单位。 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中药专业博物馆,她是在胡庆余堂古建筑 群的基础上创建而成。参观者来到这里,既能博览中国医药宝库的精华,又能观赏胡 庆余堂古建筑的风貌。 中药文化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其底蕴十分丰富。然而,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 国人,对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故而导致某些误识。其根本原因就 在于长期以来,我们对药文化的研究与宣传,力度很不够,长此以往,无疑对中药事 业的继承、发展与推广是十分不利的。 中西医结合是中医误入歧途的开始 疗效是中医存在的基础。如果没有卓著的疗效, 中医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而中医的疗效取决于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式, 即“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这是中医的根本与灵魂之所在。而所谓的中西医结 合,实质上是现代医学以科学的名义,在理论和意识形态上对中医实行的一场“和平 演变”。它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中医的思维方式,使中医的观念日渐僵化,从而导致了 最为致命的后果中医疗效下降! 由于西医观念的渗透和影响,使得许多中医师 在临证之际,不知不觉陷入了西医僵化的思维模式。受西医诊断之所囿,遇到炎症就 清热解毒,遇到高血压就平肝息风;如根据药理实验得知:葛根、丹参有“扩冠”作 用,黄精、地骨皮有“降糖”作用,五味子有降低“转氨酶”作用,于是,遇到相关 疾病则必定选用。这种“以方套病、废医存药”的做法,完全脱离中医辩证论治的原 则,使中医在学术上的精髓及特色丧失殆尽,变得名存而实亡!医生不在中医的原则 指导下用药,一旦治疗无效,往往就借助于西医的手段进行治疗如果因此而获效,则 认为西医科学中医不科学。此弊积重难返,久而不觉其非,愈演愈烈,形成恶性循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医事业面临的挑战是客观和多方位的。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 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两个水平”的提 高对卫生需求产生强有力的双重拉动作用,显示两个鲜明特点:一是伴随着卫生需求 总量的增长,对卫生服务质量要求普遍提高;二是适应先富起来的人提高生活质量和 卫生保健水平的需要,在提供大量基本卫生服务的同时,还要提供一定的特需服务。 然而,从目前中医服务的状况来看,一方面中医医疗机构的规模、容量尽管增长较大, 但服务领域较窄,相当部分为低水平重复建设,不能增加有效供给,难以适应特需服 务要求;另一方面,中医医疗机构条件较差,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跟不上服务 规模的扩大。这种以老一套适应新需求,以量变满足质变的状况,导致中医服务供给 与需求相脱节,增量与增效相分离,结果需要提供的服务不能充分提供,能够提供的 服务又大大过剩,加剧了中医资源闲置浪费,致使中医服务在医疗市场的激烈竞争中 处于不利的地位,滞后于社会经济和发展。2 作为传统技艺的一种,胡庆余堂的制药工艺如今岌岌可危。它正像从前曾存于杭 州的手工艺人、传统继承着那样,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制中药是一门经验活,大 部分靠的还是药工的精准感觉。而如今的药堂,会炮制中药的人日渐稀少。比如“立 马回疔丹”,是一种很有效的外科药品,用于治疗疮毒。它形如小小锥钉,原料中含 有剧毒的砒霜和青铅,制药的过程中“炼丹”是绝活,时间、火候、容器全凭借经验 药工掌握。现在,仍然掌握此艺的药工仅余两人,其中一人已经 84 岁高龄。 除此之外,胡庆余堂还面临着中药制作繁琐、利润微薄以及原材料日益稀缺的问 题。尤其是以往只能用金锅银铲以保障疗效的几味药,多年前便已经停止生产了。一 些中草药原料来自野生生长的动植物,因为天然所以宝贵,而中药材的难找,特别有 些还是国家保护动植物的境况,使药堂亦陷入两难。 “历史悠久的中药若得不到好的保护,就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消失。这将不仅是 胡庆余堂,也是中药界的巨大损失。”若在将来,只有适应时代需要的少数胡庆余堂 中药仍在流传,不知对中药而言,是必不可缺的阵痛,还是永久的遗憾。至少从现在 来看,这种趋势是不可阻挡的。 中药对中国人来说,所具有的不仅是实用价值。数十、百余味药材、毒物相互牵 制,竟具有了救人危难的神奇。它令人看到古人的智慧和仁心,在没有现代技术的年 代里,医者通晓了许多今人尚不能通的药理,其辛苦可知。所以,今日胡庆余堂的四 百味药即使制法业已失传,仍然能给予中成药的研究诸多帮助,是中国文化中珍贵的 一角。 制药人日渐绝迹,正如目前各种民族传统手艺所面临的困境一样。无论中药中的 奥妙几何,被现代医术所合并也势在必行,其中有些存留今日,而苦于无人继承手艺 的药类大多制作繁琐、投入浩大,即使手艺未失传,想让它生存下去也很困难。这是 时代所趋,而令人担忧的是,未来连在胡庆余堂这样以传统取胜的药堂中也拿不出一 个读过本堂的著作、对制药技艺精通的手艺人。胡庆余堂的生存不难,它所生产的药 囊、冬令膏方深受欢迎,在杭州有也得力的药厂与品牌效应,制药技艺仅成为文化上 的执着,但失传如同一门艺术流失,终究令人遗憾。 在胡庆余堂中半日,折服于它的气度与沉静。也许古时的药堂总沾染着这样的气 息,它所保存下的是一份质朴的医德,医者仁心以及对患者的诚实正如牌匾一般,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