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近年来固相微萃取的研究进展_第1页
综述近年来固相微萃取的研究进展_第2页
综述近年来固相微萃取的研究进展_第3页
综述近年来固相微萃取的研究进展_第4页
综述近年来固相微萃取的研究进展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综述近年来固相微萃取的研究进展 摘要:固相微萃取是新型的样品预处理方法,,随着对此技术发展的深入理解,新型 SPME 装置不断得到应用和发展。本文介绍了 SPME 的试验方法、原理、涂层的研究、涂渍方式 的发展以及与各种仪器联用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固相微萃取 固相涂层 综述 1 引言 SPME 是一种新型的无溶剂样品制备技术。,该技术是在固相萃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一种崭新的萃取分离技术。固相微萃取技术(Solid Phase Micro2Extrac2tion,SPME)是 80 年代 末发展起来,最先由加拿大 Waterloo 大学的 Arthur 和 Pawliszyn 等1提出,1993 年,美国 Supelco 公司推出了商业化的固相微萃取设备。其主要优点是:在无溶剂条件下可一步完成 取样、萃取和浓缩,对环境友好,节省了样品预处理时间;与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仪 器联用,可快速有效地分析样品中痕量有机物;重复性好,检出限达到 g/L,线性范围可达 3 一 5 个数量级以上2;样品用量少,对待测物的选择性高;操作简便,更适合于现场应急检 测3等。克服了传统的液液萃取、索氏萃取等具有大量使用有机溶剂和样品处理时间长、 难用于挥发性有机物的分析等缺点。SPME 与近年来新发展的样品前处理技术相比也具有 独到之处,如超临界流体萃取装置价格昂贵,不适于水样分析;以溶剂脱附的固相萃取法回收 率低;热脱附的固相萃取法需要专用的加热装置,且固体吸附剂的孔隙易被堵塞4. 固相微萃取技术几乎可以用于气体、液体、生物、固体等样品中各类挥发性或半挥发 性物质的分析. SPME 技术最先应用于环境监测,发展至今短短的 10 年时间,已在环境、生 物、工业、食品、临床医学等领域的各个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5. 在 SPME 发展过程中, 主要涉及到探针的固相涂层材料及涂渍技术、萃取方法、联用技术的发展、SPME 理论的 进一步完善和 SPME 的应用等几个方面. 2 固相微萃取装置 固相微萃取装置(见图 1)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由 1 cm 长的融熔石英纤维和涂在其表面的 色谱固定液或吸附剂构成的萃取头,二是控制杆。测定时旋转控制杆,推出萃取头,浸于样品 中或置于样品上空进行萃取,待吸附达到平衡后,将萃取头收纳于鞘内,不经任何溶剂洗脱直 接进入气相色谱仪汽化室,再推出萃取头,热解吸后靠流动相将其导入,完成提取、分离、浓 缩、测定。 Fig. 1 Brief diagram of the apparatus for SPME 1.压杆(Plunger) 2.手柄筒(Cylindrical handle) 3.控制杆旋钮(Controlling shaft screw) 4. Z 型支点(Z2slot) 5.透视窗(Viewing window) 6.针头长度定位器(Adjustable needle guide) 7.弹簧(Spring) 8.密封隔膜(Sealing septum) 9.隔膜穿透针(Partition membrane piercing needle) 10.纤维固定管(Fiber fixing tubing) 11.熔融石英纤维(Fused quartz2fiber) 3 固相微萃取的试验方法和原理 3.1 固相微萃取的试验方法 SPME 的试验方法有四种:直接法(Di2SPME);顶空法( HS2SPME);膜保护法(Membrane- 2protected2SPME ) 6;衍生化法(Derivatization SPME)7。 Di-SPME 法:将萃取头直接插入样品中,分析物从样品中直接转移到涂层上。 HS-SPME 法:萃取头停留在样品上方的气相中。这种萃取方式使萃取头免受基质中不挥发的、 大分子量的物质(如腐殖酸或蛋白质)的不利影响。 Membran-protected-SPME:是通过一个选择性的膜将样品与萃取头隔离,膜允许分析物通过而 阻塞干扰物。可实现样品的粗分离,增加选择性,还可保护萃取头,防止被基质污染。 Derivatization-SPME:气相色谱法分离有机金属化合物时为了达到理想的挥发度,往往要进行 衍生化。衍生化过程可以在样品中完成,或在萃取头的涂层上实现。常用的衍生化试剂有:格 林试剂、四乙基硼化钠、硼氢化钠等。通过衍生化作用降低极性化合物的极性,并提高了涂 层/水或涂层/气相的分配系数,待分析物的低极性衍生化产物更适合色谱的分离、检测。 3.2 固相微萃取的定量原理 3.2.1 直接固相微萃取(膜保护法也适用) Louch 等8研究了有机分子在涂层和水溶液中的分配过程动力学,提出了 Di2SPME 方法 的数学模型,即对于单组分单相体系达到平衡时,待测物在涂层上的吸附量与其在样品中的初 始浓度及在两相间的分配系数等因素有关: n =KfsVfC0Vs/(KfsVf+V) 其中,n 为待测物在涂层上的吸附量,Kfs是待测物在涂层和样品间的分配系数,Vf、Vs分别是 涂层和样品的体积。C0为待测物在样品中的初始浓度。可以看出 n 与 C0之间呈线性关系, 通过检测待测物的含量 n,即可推知该其在样品中的初始浓度 C0。当 VsKfsVf,则 n=C0KfsVf,这 时萃取量与样品体积无关,可直接对环境体系进行现场采样分析。 3.2.2 顶空固相微萃取(衍生法也适用) HS-SPME 法是一个三相萃取体系,即固相(涂层)、液相(样品)、气相。Zhang9等研究了 HS- SPME 的扩散体系及其平衡,并建立了数学模型: n =C0V1V2K1K2/(K1K2V1+K2V3+V2) 其中,C0为待测物在样品中的初始浓度,K1、K2分别是待测物在固相与气相、气相与液相 间的分配系数。V1、V2、V3分别是固相、液相和气相的体积。可见,在涂层类型、萃取时间、 萃取温度等操作条件固定的前提下,待测物在萃取涂层中的萃取量与其初始浓度一定范围内 成正比。 4 SPME 涂层材料与涂渍技术的发展 4. 1 SPME 涂层材料的发展 SPME 装置中对萃取起决定作用的是萃取纤维.由于熔融石英纤维具有很好的耐热性及化学 稳定性,所以选择了以它为材质的光纤作为萃取器的萃取纤维支撑体,最初的方法就是直接利 用熔融石英为吸附层10.SPME 的涂层材料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部分,即有机高分子聚合物涂 层和无机介质涂层材料.有机高分子涂层材料主要用于萃取有机分子及少量无机分子,无机涂 层主要用于萃取无机物质及少量有机物质,除了常用的 GC 固定相,一些高效液相色谱(HPLC) 固定相也可作为 SPME 的涂层材料.SPME 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促成了涂层材料的多样化 和涂层技术的不断发展.到目前为止,已实现商品化的以有机高分子聚合物为涂层材料的探针 有: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 7、30、65、100m),聚丙烯酸酯(PA, 85m),聚二甲基硅氧烷/二 乙烯基苯(PDMS/DVB, 75m),聚乙二醇/聚二甲基硅氧烷(CW /PDMS, 75m),聚乙二醇/二乙 烯基苯(CW /PVB, 65m),聚乙二醇/模板树脂(DB/TR,50m ). 无机涂层材料作为吸附剂必须符合下列条件:(1)有大的比表面积、丰富的孔径和适宜的 孔结构;(2)不与被吸附剂和介质发生化学反应; (3)在吸附条件下不发生升华和溶解; (4)有良 好的热稳定性和机械强度.已实现商品化的无机涂层材料的探针主要有石墨碳黑和活性炭. 随着 SPME 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被萃取化合物的种类越来越多,浓度越来越低,对 SPME 探针的要求也随着增强.除商品化探针外,一些新颖的 SPME 探针已被研制出来并用于 环境、食品、生物等领域中样品的富集与检测. 4. 2 SPME 探针涂渍方式的发展 由于 SPME 受到色谱特别是气相色谱的影响,其涂层技术也必然受到气相色谱涂渍技术 的影响,通常采用的涂层技术有直接涂渍、键合法和交联固化.涂层在有机溶剂中的稳定性遵 循以下规律:键合相部分交联非键合相.只有键合相才与所有有机溶剂相容,非键合相在有 机溶剂中还有较大的溶胀性.而对无机探针来说一般采用吸附和物理沉积.溶胶-凝胶(sol-gel) 技术在材料合成和表面涂料方面有其独到的优越性,它制备简单、方便,可在温和条件下使有 机物附着在无机介质表面,由于化学键合作用使涂层对基质有强烈的黏附性.它首次由 Malik 在 1997 年提出11.这种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固相涂层与石英光纤表面形成强烈的化学键,大 大提高了涂层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扩大了 SPME 探头的使用范围;涂层形成三维多孔网 状结构能大大加快传质速度,减少萃取时间,并且增大表面积,提高萃取能力;形成的有机-无机 聚合物能达到分子水平上的同一性,提高了探头的重现性.目前已有用溶胶-凝胶技术进行石 英纤维探针固定相涂渍的报道,通过溶胶-凝胶法涂渍的端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聚乙二醇 等涂层相当牢固,它耐高温(最高使用温度达 320)、耐溶剂,使用寿命长12.随着方法的改 进,还出现了萃取相涂渍在毛细管内的管内 SPME( in-tube SPME)15.这些涂层材料各具特色, 在某些方面比商用涂层更具优势,但目前仅处于实验阶段.因此制备高效、高灵敏、高选择性 和热稳定性好的涂层材料一直是该项技术亟待发展的关键. 5 SPME 与分析仪器联用技术的发展 SPME 可以方便与气相色谱联用,GC 的汽化室可用于分析物从纤维上的解吸.当温度上升 时,分析物对纤维的亲和力下降从而释放出来.汽化室较小的体积能够保证解吸下来的分析物 由载气迅速转入色谱柱.对于大多数化合物而言,解吸通常在两分钟内完成.GC 的热解吸受若 干参数的影响,如汽化室的温度和载气的流速等,它们决定了 SPME 的解吸时间.一般,汽化室 温度的设定在可保持纤维涂层稳定的最大温度.最高解析温度有助于减少滞留影响.SPME 与 GC 的联用是应用最普遍的一种方法,这是因为 SPME 与 GC 的联用所需附加设备最少,操作最 为简单,而方法的灵敏度却可以大大提高.目前,相应于 SPME-GC 联用检测器多为质谱(MS)和 氢火焰检测器(FID),除此之外,还有其它一些检测器也被应用于与 SPME-GC 联用检测.Moens 等人用 SPME 方法快速检测有机汞、有机锡、有机铅13,并用气相色谱-等离子体质谱(GC- ICP-MS)进行检测.Arthur 等人通过改装自动进样器实现了 SPME-GC 全程自动化14,它能较 好的控制萃取过程的温度和搅拌,提供了比手动 SPME 装置重现性更好的结果.目前广泛使用 的有机物如某些药物、蛋白质、氨基酸等多半为半挥发性或不挥发性化合物,不能与 GC 联 用进行检测,于是 SPME-HPLC 的联用也就应运而生.它与 GC 联用的不同之处在于解吸过程和 探针的形状,即 HPLC 是通过使用微量溶剂洗涤萃取纤维来解析萃取物并直接进入后续的 HPLC 分析,而非 GC 快速热解吸.在 SPME 和 HPLC 联用中必须解决接口技术,以实现分析物的 解吸. 1995 年 Chen 等提出了一种 SPME-HPLC 接口,此接口替代定量管与流通阀相连15.并 分别用分流和梯度洗脱分离了水中的 PAHs.Boyd 等改进了 Chen 等的装置,采用梯度洗脱分 析了 Triton x-100 中的 16 种烷基乙氧基苯酚16. 1997 年 Eisert 和 Pawliszyn 提出了一种自 动进样的 SPME-HPLC 联用装置-In Tube SPME-HPLC17.在 HPLC 的自动进样阀和取样器之间 的是一根涂有 SPME 固定相涂层的 GC 石英毛细管.当处于进样位置时,针头吸入的样品溶液 中的分析物分配到石英管壁的固定相上,切换到装样位置时,吸入溶剂,将被吸附的组分转移 到样品管中.再切换到进样位置,样品管内的溶液随流动相进入分析柱,进行色谱分析.此装置 的特点是自动进样,避免了峰展宽.Daimon 等还提出一种改进的 SPME-HPLC 接口18.在分析 时,用电加热石英纤维的导管,增加解吸率. 毛细管电泳作为一种微量分离技术,由于其分离速度快、高效和样品用量少等优点,成为 生命科学中有效的分离手段. SPME 与电泳(CE)的联用也已经有了报道,它的优点是可以检测 复杂体系中的高沸点物质.有人用 SPME-CE 测定了酵母核糖体基体中的 75 种蛋白质,其中 80%的 蛋白质被检测出来.采用离线 SPME-CE,Li 等测定了体液中的巴比妥盐19.它们利用涂覆有聚 氯乙烯的不锈钢丝进行固相微萃取,再用几十微升的盐溶液将吸附物反萃取出来,进行 CE 分 析. 1997 年,Nguyen 等首先完成了 SPME-CE 的在线联用20.他们将一端毛细管与 CE 相连,然 后将固相微萃取纤维插入毛细管,利用流动相洗脱被吸组分,带入 CE 毛细管柱中进行分析. Whang 等设计了一个能实现零体积联用的接口21.在外径约 40m 的石英纤维上,涂覆 1m 厚的聚丙烯酸酯,与内径 75m 的毛细管柱直接相连,分析污染物如酚类,对五氯酚的 浓度检测限为 2g/L,比用传统的未经样品预处理的 CE-UV 检测低两个数量级.由此可见, SPME 技术的引入,有利于稀溶液中 CE 分析分析物的富集. 6 结语 固相微萃取作为分析化学研究的一个新的热门课题,已引起人们对它的广泛关注.近几年 来在主要的国际分析化学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呈指数增加,但他们多是直接将商用的固相微萃 取探头用于样品的分析,对探头的涂层材料、涂渍方式的研究并不多,有些研究还刚刚起步. 而商用探头涂层种类不多,中厚膜、高容量探头的耐温性还比较差,极性探头对极性较强的有 机物萃取能力并不太好,化学稳定性、使用寿命还较差,而且商用探头售价昂贵,也限制了固 相微萃取方法的应用22.因此,研制新型高选择性、高灵敏度、耐高温的固相微萃取涂层,提 高涂层的富集倍数,拓展固相微萃取的应用范围是固相微萃取方法今后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Arthur C L, Pawliszyn J. Anal ChemJ, 1990,62(19):2145. 2 马继平,王涵文,关亚风.色谱J, 2002,20(1):16. 3 魏黎明,李菊自、欧庆瑜,等固相微萃取法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分析化学, 2004,32(12):1667 一 1672. 4 贾金平,何翊,黄骏雄.化学进展J, 1998,10(1):75. 5 陈猛,袁东星,许鹏翔.固相微萃取研究进展J.分析科学学报, 2002, 18(5): 429. 6 陶敬奇,李攻科,王超英,等.分析测试学报J, 2001,20(6):80. 7 Cai Y, Bayona J M. J Chromatography AJ, 1995,696:113. 8 Louch D, Motagh S, Pawlliszyn J. Anal ChemJ,1992,64(10):1187. 9 Zhang Z, Pawliszyn J. Anal ChemJ, 1993,65(14):1843. 10 Hawthorns S, MillerD, Pawliszyn J, et a.l Solventless determination of caffeine in beverage using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J. J. Chromatogr., 1992, 603: 185. 11 Chang S L, WangD X, Hayes SD. Sol-gel coating technology forthe preparation of solid- phasemicroextraction fibers of enhanced thermal stabilityJ. Ana.l Chem., 1997, 69: 3889. 12 王震宇.采用溶胶-凝胶技术涂层的新型固相微萃取方法及其应用J.色谱, 1999, 17(3): 280. 13 MoensL, Smaele T D, DamsR, et a.l Sensitive,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organomercury, - lead, and - tin compounds with 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capillary gas chroma-tography combined with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J. Ana.l Chem., 1997, 69: 1 604. 14 ArthurC L, Killam LM, BuchholzK D, et a.l Autom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solid- phasemicroextraction J. Ana.l Chem.,1992, 64: 1 960. 15 Chen J, Pawliszyn J. Solid phasemicroextraction coupled to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J. Ana.l Chem., 1995,67: 2 530. 16 Boyd-Boland A A, Pawliszyn J.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coupled with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alkylphenol ethoxylate surfactants in waterJ. A- na.l Chem., 1996, 68: 1 521. 17 EisertR, Pawlyiszyn J. Automated in-tu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