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作文资料包:时政_第1页
考场作文资料包:时政_第2页
考场作文资料包:时政_第3页
考场作文资料包:时政_第4页
考场作文资料包:时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场作文资料包:时政 一、素材链接: 言语类 (一)名人名言 1.授人以鱼,惠及一天;授人以渔,惠及一生。古代格言 2.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愈 3.国泰民安,岁和年丰。对联 4.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场。农谚 5.今冬麦盖三层被,明年枕着馒头睡。农谚 6.雨打清明节,干到夏至节。 7.小满前后,种瓜种豆。小满暖洋洋,锄麦种杂粮。过了小满十日种,十日不种一场 空。 农谚 8.新农村、新景象、新农民、新思维,处处欣欣向荣;柏油路、水泥路、乡村路、致富路 ,路路通通发达。新格言 9.惠农政策真是好,皇粮国税都取消,孩子不再交学费,种粮购机有补贴,有病咱也 看得起,农民心里乐呵呵。新格言 10.道路通,经济兴,农民个个喜盈盈;机动车,几十辆,昼夜运营车不停,半月休车 来结算,钞票哗哗流家中。新农村格言 11.富家根本靠勤俭;强国大计赖筹谋。新农村对联 12.无情佳境前程远;不尽春光后福长。新农村对联 13. 五谷丰登家家乐;六畜兴旺户户欢。新农村对联 14. 田园四季皆春色;桑梓千家入画楼。新农村对联 15. 勤俭家庭风送暖;和谐社会锦添花。新农村对联 16. 免皇粮农税,小康处处家家乐;真物阜财丰,大有年年步步高。 新农村对联 (二)凡人俗语: 1. 新农村建设这个新,新在哪儿,其实大家刚才都说我们生产的有机花生好吃,这个花 生好吃就好比是一滴水,它能折射出七彩的光来,当然我们不能以偏概全,我们只是 说它是一个折射。 中央电视台中国经济大讲堂温铁军 2. 对于像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我们永远不能轻言,就完全靠市场来 调节农业,新农村建设一个重要的战略意义,就是要保证农业作为国家经济的命脉, 作为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产业,要保证这个地位。 中央电视台中国经济大讲堂温铁军 3.我们觉得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仅造几栋别墅,修几条路。我觉得有一种更深的内 涵,一定要有我们江南水乡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发展的目标方向还是农村, 觉得在农村一定要有农业,要有农村的特色。 傅企平 4.花篮花儿香, 听我来唱一唱 ,唱一唱。 来到了南泥湾, 南泥湾好地方, 好地方 。往年的南泥湾 ,处处是荒山 ,没呀人烟。 如今的南泥湾 ,与往年不一般 ,不一般 。如今的南泥湾 ,与往年不一般 ,不一般 。再不是旧模样 ,是陕北的好江南。 歌词南泥湾 事例类 数据 城镇化进程 从全国看,城镇化水平2000年为36.22% ,2003年提高到40.53%, 2005年将达到43.3%;据预测2010年我国城镇化率可能为49.2%,2020年有可能达到6 0%。 2从中部地区看,城镇化水平2000年为29.73% ,2003年提高到35.19%, 2005年将达到38.52%;据预测2010年中部地区城镇化率可能为47.21%,2020年有可 能达到58.32%。 3不论是全国、还是中部地区,到2010年还有一多半的人仍然生产和生活在农村(全 国有近7亿人口);就是到了2020年仍有四成多的人口留在农村(全国有近6亿人口)。 而且,一方面,我国从第五次人口普查开始,将进城就业、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 主体是农民工)计入城镇人口,即统计口径发生了改变;另一方面,我国城镇人口的 统计存在许多人为的水分(主要是设区的市将所有的区人口均视为城镇人口)。换句 话说,实际的城镇化水平并没有统计的那么高,留在农村的人口比统计数据显示的 还要多一些。对于如此庞大的利益群体,我们的党和政府没有理由不采取积极措施 来促进农村的发展,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使村民获得与城市居民等值的生产条 件和生活环境。 中国农村发展网 点拨农村发展步伐加快,城乡差距缩小,从以上数据可见一斑。 适用话题本素材可应用于“发展”等类话题。 历史 古代奉行以农为本的政策 儒家思想重农抑商,因为农业生产直接制造价值,而商业不能产生价值,只是价值的 转移,古人没有看到商业利于国家的方面,所以限制。另外重视农业,人民就会为土 地所束缚,成为土地的奴隶,利于国家的管理,不过也因此不可耕种的土地,如:沙 漠、海洋就无法引起国人的兴趣,从而失去开拓进取的心态。 点拨古代以农为本,重农轻商,对现代人来说,可能难以理解。由本素材我们不难 看出“故步自封”“观念闭塞”是如何使社会发展滞后的。 适用话题素材可应用于“观念”“创新”“开放”类话题。 事迹 傅企平:了不起的村庄 傅企平,1948年出生,浙江奉化人,滕头村党委书记,曾担任滕头村党委副书记十七 年,个人主张建设立体、生态农业,并致力与保护滕头村的生态环境,带领村民走上 生态致富之路而受到外界关注。全村人口不足800人,2005年的社会总产值却达到18 .2亿元人民币,人均纯收入15600元。虽然村子的面积只有2平方公里,却拥有全球生 态500佳的称号。滕头村的村民,年纪大的有退休金,一般现在最低的是一个人6000 块一年。读书们都是免费的,还有一些生病的,大病的出了一些事故,村里都有补助 ,所以这里现在讲,没有暴发户,也没有困难户,家家都是小康户。 家家都是小康户,这句话并不能完全体现滕头村村民生活的改变。这是一部以滕头 村为原型创作的电影了不起的村庄,影片中80%以上的场景都是滕头的实景,美 丽的乡村风光让看过影片的观众印象深刻。 目前滕头村村民不足800人,村民中有将近500人不再以种地为生,他们都在村里的 工厂工作,每个月像大多数城里人那样用银行卡领工资。 如今到滕头村举办一场生态民俗婚礼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来自周边城市里的年轻人的 选择,在网络上搜索这个普通的小乡村,有近10万条的相关信息。其中有近万条是关 于滕头村的游记,很多来过滕头村的游客把它称为“世外桃源”。 央视面对面2006年11月19日 点拨新农村的新鲜事每天都在发生,一个贫困的村庄仿佛一夜之间神话一样的竟 然让世界瞩目,原因就在于他们大胆开拓,勇于创新。 适用话题本素材可适用于“开拓”“创新”“发展”“变化”“进取”“方法”类的话题。 新闻 新农村建设呼唤乡土人才 目前,在农村,一批基层农技推广员、种养能手、能工巧匠、农村经纪人等“土专家”、 “田秀才”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崭露头角。乡土人才身居农村,了解农事,在生产实践中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由于一些地方只重劳务输出,忽视乡土人才开发,加上农业 效益低下,乡土人才大多走上了外出打工之路。时下农村乡土人才奇缺现状亟待改 变。 笔者呼吁,我市相关部门应尽快加强农业和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把开发乡土人才资 源作为农村经济服务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制定乡土人才成长的激励政策。采取办培 训班、专家和农技员一帮一、结对子等形式,提高乡土人才的业务素质。在技术推广 、试验示范、农民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倾斜,千方百计地留住和引进乡土人才,培养 和造就一大批“永久牌”高素质的农村建设人才。 西安新闻网-西安日报 点拨新时代要求新人才,农村的发展也不例外。 适用话题本素材可应用于“人才”“竞争”“发展”类的话题。 社会万象 不伦不类的名词-农民工 农民工,这个不伦不类的名词,竟然在中国大地上广泛流行。 且让我从源头上探索一番(见诸辞源):民,人也。“此为人之通称。诗。大雅。生民:“ 厥初生民,时维姜女原。”我们祖先都是从事农耕生活的,其时都叫民。待社会进步, 就有了社会的分工。谷梁传成元年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 工民。”于是仕、农、工、商“四民”,就是职业之别。农业:栽种畜养之业。从事栽种畜 养职业的人,才称农民。所谓“农工”,特指“务农劳作之人。”绝不是今天叫什么农民 工的人。 工商聚居而有城市,城市以外的地方则称乡。四民散居,而称乡村。 因此,四民是职业之分,城乡乃地域之别。 两千多年的诗经就有“乡村”一词了。南朝宋谢灵运曾有诗云:“乡村绝闻见,樵苏 限风霄”。民国时期,梁漱溟、晏阳初等学者主张用乡村建设以引发工商业,创造一 条国家基本建设的新路,称为“乡村建设运动”,惜抗战起而停。 而农民工就不伦不类了。把家住在乡村的人统统叫农民,就定为一种身份,今后无论 你干什么这种身份都不会变,已经奇怪,可是原是农民或者他们家庭出身的干部、教 师、军官却又不称农民干部、农民教师、农民军官,唯独把农民甚至乡下出外打工的 人,叫农民工,更是奇怪了。这样一来,把人都搞糊涂了,把思想都搞乱了。关于这个 “三农”一词,已是长期的观念误区,是合作化、人民公社产生的。现在既然废除了人 民公社,可这个失误的观念,却至今还在社会上普遍流行。给改革开放带来很大麻烦 。 点拨农民工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然而素材中对“农民工”的这个词语的思考 让人看了不能不说有点凄凉。人都是平等的,只有从内心深处,从思想观念上根本解 决对农民的歧视,才会真正顺应和促进社会发展。 适用话题本素材可应用于“歧视”“观念”“平等”等话题。 农民工,仍然是一个沉甸甸的话题 逾八成农民工,主要靠睡觉、闲聊打发工余时光;近六成农民工对文化生活状况表示 “不满意”或“很不满意”;超过四成的受访农民工没有一本书岁末年尾,新华社记 者带着调查问卷,冒着寒风,深入车站、工地,对农民工文化生活进行调查,得出的 数据令人震惊。72.5%的受访农民工表示,工资不同程度地遭到拖欠。虽然这些年党 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善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虽然席卷全国的“清欠风 暴”让大多数农民工拿到了血汗钱,但采访、调查的经历,仍清醒地告诉我们:对正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而言,农民工,仍然是一个沉甸甸的话题。 点拨农民工的文化生活和物质生活的贫乏给社会增添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 适用话题本素材可应用于“素质”“关注”“发展”等话题。 二、运用指导 1.素材点拨: 近几年来,农村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使社会呈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但是,在发展 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暴露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热点问题,比如提高人口素质、丰富文 化生活、提高物质生活、关注农民工等等。所以,在作文中关注这些热点,并能灵活 变通运用到作文中,会使你的作文因关注国计民生而更加深刻。 2.话题适用:可适用于“素质”“发展”“创新”“呼唤”“教育”“变化”等类话题。 3.真题展示: (A)我们的名字叫 要求: 1、 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2、 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2006年上海中考作文试题 (B)以“素质”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三、运用示例 1.标题示例: 我们的名字叫“农民”、我们的名字叫“民工班”、大街上漫步的纸团、家乡的 变化、月亮的脸偷偷地在改变、呼唤人才等。 2.优秀语段示例: 我只看见眼前的花红草绿,要记住,不是我们忘记过去,而是因为当今社会的快 节奏不允许我们“矫情”地忘怀。社会飞速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全国百姓的富足 ,中国人正大踏步地奔向小康社会,中国社会正呈现出国富民足的盛况。对于商品店 里的洋玩意,我们可以不屑一顾;面对世界,我们可以扬眉吐气地喊一声:“我们的名 字叫中国人!” 我们的名字叫中国人 农民在那么广阔的田地里耕作,不需要任何上岗证;可农民工在多么狭小的车间 里劳动,都需要有“文凭”。城里人哪,你在讨价还价时想捞取到的“公 平”,在农民身上,你可看到半点零星?!为了让你们保留一个“小市民意识”的桂冠 ,咱们农民还要背负一个 “小农意识”的罪名。城里人,你凭什么就觉得比农 民高出一等?! 温总理曾说:“现在,农民还是最苦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连国务院总理都这么关注农民,城里人哪,你还凭什么歧视农民,鄙视农村?! 对不起,我是农民 3.例作赏析: 我们的名字叫“民工班” 上海一考生 我们学校有一个特殊的班级 那就是被老师亲切地称为“民工班”的班级,这样称呼并不是对他们的歧视,而是通 过四年的相处对他们的认可和喜爱。我就有幸生活在这样的集体中。 我们班由32名同学组成,其中25名同学是民工子女,只有为数不多的同学是上海人。 起初,生活在这样的一个班级觉得丢人,提到“民工”这个词,心里总是有一种微妙的 感觉,因为每当别的班级同学谈到我们这个班,总会发出不经意的笑声,这笑声里包 含的内容也就不言而喻的。 我们班不只有受人嘲笑的份,更有让我们为之骄傲的事。 运动会上,看着XX体育场上,那快速奔跑在前三名的,必定有我们班同学的身影;那 领奖台上站着的,也都是那些民工的子女们;掷铅球比赛中,奋力一投力挽狂澜的还 是那些民工的子女们。生活在这样的集体中,看着一张张由他们赢得的奖状,我们能 不为之自豪吗? 或许有同学说:民工的孩子嘛,读书不好,只会拿些跑跑跳跳的奖。 我说:非也! 说这话的同学一定不了解我们“民工班”,我们班的同学不仅四肢发达,而且头脑也 发达。 君不见英语竞赛,小A力挫群雄拿大奖; 君不见数学头脑比拼,小B奋力拼搏勇夺冠; 君不见作文比赛,小C奋笔疾书龙蛇逐鹿中原。 四年了,就是这样,我们全班32位同学,齐心协力,由不为人知到受人讥讽,最后享 誉全校,我们共同度过了四年的风风雨雨,其间的各种滋味,只有我们自己最清楚。 要分别了,我想分别对我们来说只是一种形式,在“民工班”生活的每一天,都将永远 留在我们的心里。在此,我想骄傲地说一声:我们的名字叫“民工班”! 再见了,“民工班”的各位同学,相信我们再次相见时,一定又是一个灿烂丰收的金秋 十月。 【点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