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用水措施方案_第1页
节约用水措施方案_第2页
节约用水措施方案_第3页
节约用水措施方案_第4页
节约用水措施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设项目节约用水措施方案建设项目节约用水措施方案 一、项目概要 项目名称 昆明滇池旅游度假区大渔片区数字生态湿地示范园(以下简称 昆明滇池数字生态湿地示范园) 项目主管单位 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 项目投资单位 云南光亨投资有限公司 项目建设单位 昆明源林湿地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项目法人代表 刘恩学 项目性质 新建 项目建设范围 本项目位于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大渔片区,北邻大渔片区 和乌龙片区行政区界,南靠规划游艇码头,西临环湖东路,东侧为 滇池水面,南北贯穿,南北长 2.4 公里,东西向宽在 0.5-1 公里之 间,总面积约 125.5 公顷。 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2 本项目结合基地地形高度及滇池保护界桩控制范围,形成三大 湿地生态功能区,包括滇池湖滨浅滩湿地区、人工湿地实验示范区、 特色风情隔离绿地区。 三大功能区之间通过循环多级的水系组织和植物配置,形成了 生态浮岛预处理区、植物沉淀池、强化多级自然流表面湿地、水平 潜流湿地、蓄水水面、末端表面流湿地及循环汇水渠等水净化功能 水面,确保大渔片区汇入滇池的水系的净化处理效果,缓解滇池面 源污染。方案特别强调水生的景观效果和经济价值,通过在线监测 设备的监测和试验对比,研究具有高附加值的水生花卉种植来增加 湿地管理运营的经济性,有效解决了湿地水生植物收割的问题,实 现湿地生态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思路,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参与 的湿地建设管理构想,实现政府少投入,湿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 态建设典范。 建设内容:总面积约 125.5 公顷,包括滇池湖滨浅滩湿地,生 态植物沉淀塘(渠)、水生植物种植试验区(表面流湿地)、人工 水平潜流湿地、蓄水水面、汇水渠、道路降尘隔离林带、特色灌木 生态隔离带、耐湿特色乔木防风林带、智能温室、生态浮岛、后勤 管理用房、水生植物种植小试种植水面、观鸟亭、湿地木栈道、太 阳能照明系统、太阳能泵房、湿地动、植物生长监测、水质监测、 湿地基质监测、气象监测等建设内容。 项目建设期限及进度 项目建设期限 2 年(2010-2012 年)。 3 2010-2011 年主要建设内容为滇池湖滨浅滩湿地区及人工湿地 试验示范区除科研部分外的功能。 2011-2012 年主要建设内容为特色风情隔离绿地区、人工湿地 试验示范区科研部分的功能及全区的数字化监测系统。 项目投资规模 项目建设总投资 72584.47 万元,其中工程建设费 60611.88 万 元,占总投资的 83.51%;其它费用 6595.96 万元,占总投资的 9.09 %;预备费 5376.63 万元,占总投资的 7.41 %。 按投资构成:建安工程 59111.88 万元,占总投资的 82.15%; 设备购置 1500 万元,占总投资的 2.08%;其他费用 6595.96 万元, 占总投资的 8.36%。 项目资金来源 由云南光亨投资有限公司融资 项目效益 本项目在生态意义方面,与滇池环湖形成连续的湖滨生态走廊; 恢复水面、增加水生植物和灌乔木种植密度、提高基地绿化率;提 供动植物一个栖息的场所。 在水处理能力方面,对滇池水进行净化;把回抽水作为补水满 足城市景观用水需求;对大渔片区汇入滇池的水体进行净化;对汛 期洪水进行过滤沉淀; 在科研和更大区域内治理滇池污染方面,对滇池水环境及其周 边环境进行监测,有利于滇池的长期治理;基地的生态种植技术对 滇池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4 在经济效益方面,通过湿地自身的环境建设所形成的适宜的水 生、陆生植物的种植,在湿地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引进在线监测 技术,通过合理的种植方式,研究湿地水生植物及滨水隔离林带植 物的生态及经济价值,并形成具有普及性和指导性的高原湖泊湿地 建设技术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更具创新性、研究性和探索性的科学 建设,扩大湿地建设的“生态经济一体化”的示范意义。 在社会效益方面,缓解就业压力,提供低门槛的就业岗位,特 别是原有的种植业从业人员,其中直接就业岗位 200 个,间接就业 岗位 600 个;提供市民一个公共的可接触自然、接触滇池水面的大 面积湿地和绿地;提供市民一个湿地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具有重要 的教育意义及作用。 同时,湿地环境建设也将成为大渔片区旅游休闲度假环境的 重要组成。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规划指标 总用地:1254810 平米 1) 总建筑面积 9750 平米 2) 规划容积率 0.007 3) 规划水面面积 379850 平米 4) 规划道路广场面积 86400 平米 5) 规划建筑占地面积 6800 平米 6) 规划绿地率(含水面)92.6% 5 7) 规划车位数 170 个 规划经济技术指标规划经济技术指标 全区规划指标统计 总体经济技术指标 总用地面积 1254810 平米1882.8 亩 水面 379850 平米 绿地 782104 平米 规划绿地 面积 小计 1161954 平米1743 亩 规划建筑 用地面积 6800 平米10.2 亩 其中 规划道路 广场面积 86400 平米129.6 亩 规划绿地率(含水面) 92.60% 规划建筑用地比例 0.54% 道路广场占地比例 6.89% 总建筑面积 9750 平米 各分区面积 湖滨浅滩湿地区 341901 自然表面流湿地互动教 育示范区 86574 景观水面/植物氧化塘 107090 自然表面流湿地 158705 中草药陆生花卉带 126934 陆生灌乔木渗滤带 251513 沉淀塘 29432 环湖东路隔离林带及生 态回水渠 152661 建设项目节约用水措施方案审查编制单位 云南省设计院 6 二、编制依据 2) 昆明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5-200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6)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7)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的通知(国办发200050 号) 8)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4 50 号) 9) 国家林业局计资司关于组织编报湿地保护建设项目的通知 (国家林业局司局函计建函200610 号) 10)国家环保总局等七部(委、局)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自 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通知(环发2002163 号) 11)国家林业局计资司关于规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和建设 程序有关问题的通知(林计财字200064 号) 12)全国湿地资源调查与监测技术规程(试行本) 13)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技术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0399-2006) 14)云南省陆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 15)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 16)云南省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细则 17)自然保护区工程设计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LY/T5126-04) 7 18)昆明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82020) 19)呈贡大渔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20)滇池湖滨“四退三还”生态建设工作指导意见 21)昆明呈贡新城环湖湿地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三、供水及排水情况 以表面流湿地结合局部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增强湿地氮、磷等的 净水能力。规划的湿地水体净化系统主要依据“塘床表组合式 人工湿地”的工艺流程进行设计由于整个片区面积较大,因而水系 统规划采用多级控制的方式,对各个湿地功能区的污染负荷进行控 制,从而达到人工湿地处理最佳化的目标。根据选择的湿地类型及 基本流程,结合本基地地形呈南北向条形布置的格局,将全区及邻 近的水域划分为湖滨浅滩湿地及生态浮岛预处理区、植物氧化塘、 表面流湿地、水平潜流湿地、景观塘及配水渠等功能区。 1. 水面面积: 总水面面积约为 40 万平米 2. 水深: 各类型的湿地,为了满足厌氧好氧环境的需求,及水生植物生 长的环境,对水位进行了不同的设计考虑。从 0.3 米到 2 米不等, 平均水深为 0.65 米。 配水渠:1.0 米,以较深的水深提供厌氧环境。 表面流湿地:0.3-0.5 米,以较浅的水深提供好氧环境,并满足水 生植物生长的需求。 水平潜流湿地:1.0-1.2 米,结合卵石等基质,提供一个适合 8 微生物生长的厌氧环境。 景观塘(植物氧化塘):0.5-3 米,满足一定的蓄水能力和水面活 动的要求。 滇池湖滨浅滩湿地的季节性水陆交替带:0-0.5 米,形成一个 季节性的潮间带,提供潮间带特殊生物的生长环境。 滇池湖滨浅滩湿地的季节性沟塘:0.5-2.5 米,在滇池湖滨浅滩湿 地内侧,进行适当改造,形成一条较深的沟塘,使得在滇池低水位 时期仍能保持湖滨浅滩湿地一定的水面,确保湿地生物的水生或滨 水生活环境。 3. 总水体容量:26 万方。 4. 湿地水流负荷: 循环周期设为 10d,以下游湿地水生植物种植区和回流生态沟 作为目标水体,湿地总面积(水生植物种植试验区)为 14.05ha, 则湿地的总表面负荷为 0.19m/d。 5. 循环的水系统: 污水直接渗透进入外围的湖滨浅滩湿地,通过浮岛植物及浮岛 间的浮游植物形成植物氧化塘,并利用浮水植物对污水中的悬浮颗 粒进行沉淀。在基地最北端,有植物沉淀池与湖滨浅滩湿地联系, 滇池水可经过蜿蜒的沉淀池,经过进一步的沉淀过滤,由控制闸口 控制,通过提升泵分配进入由水生植物种植田所构成的前端表面流 湿地。 表面流湿地东西两侧,分别设置配水渠,配水渠与水生植物种植田 9 构成 S 型迂回的循环系统,增强水流与植物的接触面和停留时间, 增强净水能力。 经过表面流湿地过滤的水,通过减小了大颗粒污染物之后流入 水平潜流湿地,利用湿地中的高密度的特殊细菌,进行高强度的水 体净化过程。经过水平潜流湿地进行厌养环境的处理后,去除较多 的氮磷等化学污染物,达到景观水水质,然后流入植物氧化塘,一 方面进行景观水的储存,另一方面通过增加潜水曝气机(7.5Kw 10 台),和喷泉式曝气机 (7.5 kw 3 台)进行曝气,确保蓄存的水 质。 然后进入后端仿自然的表面流湿地,在这里,水质经过进一步 的提升,可以通过两个个闸口控制排到其他水体。如果这里的水质 达到排放标准,水量不大的时候以满足大渔片区景观用水为主;水 量较大时可以部分排回滇池,有利于滇池水体的自净化。如果水质 达不到排放标准,则可通过汇水渠排向整个水系统的入水口,经过 再次的循环净化,直到满足排放标准为止。因此,两个闸口中一个 闸口与湖滨浅滩湿地联系,打开后经过湿地净化的水可流入滇池; 第二个闸口与东侧大渔片区的景观水系联系,打开后可对这部分景 观水进行补水;当两个闸口都封闭的时候,水通向反向的生态回水 区返回到湿地前端。在生态回水区中段,设有第二个水闸区。这里 是与大渔景观水系统的第二个联系。第一个水闸为溢水闸,确保上 游回水渠的水位标高和水体由北向南的单向流动;第二个闸与东侧 大渔片区的景观水系联系,打开后可对这部分景观水进行补水。 10 在生态回水渠北段,设有第三个水闸区,包括生态回水渠的溢 水闸,确保生态回水渠的水位和单向流动,第二个水闸为表面流湿 地的溢水闸,确保水流自回水渠或者滇池提升水向表面流湿地方向 流动;第三个闸控制水系与滇池之间的联系,整个工艺流程过程是 对现有大于片区上游水系及滇池现有水体进行生态处理的过程,整 个过程当中没有任何污水、噪声、废气、废渣排放。 废水的排放方向:先经过排放进入区内的中水处理站,经过 处理的污水达到国家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景观环境用水水质 (GB/T18921-2002)标准中观赏性景观环境用水中河道类及水景类 水质指标的规定。然后再排入区内的湿地系统,经过湿地多级净化 后排入滇池。 现状除了少量的孤立水面(鱼塘)以外,基地南侧有一条小河 沟流向基地西侧,另外在基地南侧有两条灌溉渠从滇池抽水至内陆 地区作为浇灌水源。规划有景观水系与本基地内部联系,并穿过基 地最终流入滇池。 6、雨水的收集利用设施 雨水资源化,场地内的地表雨水尽量采用地面散排的方式,主 要通过地面找坡排入周围的绿地、水系,尽可能地利用天然雨水浇 灌滋润植物。场地上的硬铺地面采用渗水面层铺装,车行道路与绿 地相连处采用平道牙,使道路融入绿地,让雨水滋养绿地。 地段或建筑物的死角处,如出入口、停车场、墙角处等可利用 植物、景观小品、结合室外地面铺装等,制造具有特色的植物景观 11 效果。在道路、停车场等地方铺装透水材料,使雨水便于渗入地下, 将雨水集中引入透水区域用于灌溉或储存利用。 把雨水工程与建设工程的景观水池等设施合并建设为统一的储 水池,把草坪绿地建设为雨水的支流设施,绿地采用渗滤灌溉方式。 项目建设在设计中适用符合 CJ164-2002 标准的节水型卫生洁具 和各类用水设施。 公共卫生间大、小便器、洗脸盆采用感应式冲洗阀及水龙头。 本工程给水实行二级计量。市政给水引入管设总水表;建筑物从园 区供水系统管网接入时装水表;冷却水补水管再设水表、回水管装 有热水表。 水箱、水池设溢流报警装置,防止进入阀门故障时,水箱、水 池长期溢流。 绿化植被设置标准:乔灌木大于 70%,草坪大于 30%。构成节约 型草坪。 生活用水:生活用水: 由市政给水系统进行供给。 雨水:雨水: 屋面雨水通过建筑物内外雨水管道排入室外雨水渠,地面雨水 排入室外雨水渠,汇流后排入园区内的湿地水处理系统进行处理。 污水:污水: 建筑物内生活污水和实验室清洗废水排入室外污水管道,汇流 12 后排往园区内分布式的中水处理系统。污水经中水处理后排入湿地 水处理系统,部分用于冲厕、绿化浇灌和景观。 土壤渗滤系统是以土地净化田作为核心环节的。在本项目中, 前端的湿地水处理系统构成了雨水的预处理设备,植物氧化塘及表 面流湿地教育区的水面构成了调节储存设备,生态回水渠构成了水 输送的主干管,位于滇池界桩退界 100 米与生态回水渠之间的区域, 种植大量的灌乔木,形成了土地净化田,田中的各种小路及路面以 下配置布水管网,增强水的输送。表面流湿地东侧的配水渠构成了 渗滤系统的收集利用系统。 雨水地下渗滤处理系统的特征 将雨水有控制地通入渗滤田。在土壤的渗滤作用和毛细管作 用下,雨水向四周扩散,通过过滤、沉淀、吸附和在微生物作用下 的降解作用,使雨水得到净化。 归纳起来,这种工艺具有以下特征: (1) 整体处理系统都设于地下,无损于地面景观,而且能够种 植绿色植物,美化环境。 (2) 不受外界气温变化的影响,或影响较小。 (3) 易于建设、便于维护、不堵塞、建设投资省、运行费用低; (4) 对进水负荷的变化适应性较强,耐受冲击负荷; (5) 如运行得当,处理水水质良好、稳定、可回用于农灌、浇 灌城市绿化地、街心公园等。 13 地下渗滤处理系统是一种以生态原理为基础,以节能、减少污 染、充分利用水资源的一种新型的小规模的雨水处理工艺技术。地 下渗滤处理系统在一些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受到重视,得到很 大的发展,在日本已建成 20000 余套这种净化系统,而且还在发展 中。在美国约有 35的农村及零星独立建造的住宅采用了这种技术; 俄罗斯近 20 年来对开发这类污水处理技术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制定 工艺流程、净化方法、处理设备等方面做到了定型化、系列化,并 制定了相应的技术规范。我国近年来对这一技术也日益重视,但尚 处于初步的启动阶段。 本渗滤系统的主要形式: 雨水土壤渗滤净化沟 在本系统中,水体经过前端人工湿地处理后,由生态回水渠配 水进入埋在地下的渗滤沟和带孔的布水管,从布水管中缓慢地向周 围土壤浸澜、渗透和扩散。 渗滤系统由布水暗渠和穿孔管组成,布水暗渠宽 0.8-1.0 米,水 深 0.3-0.5 米,穿孔管为 DN150 塑料管。布水管一般埋设在距地面 0.4m 左右的深度其周围铺满砾石,砾石层底部宽 0.50.7m,其下 部铺厚约为 0.2m 的砂。 运行期的环保措施运行期的环保措施 1) 废水处理 项目建成后产生大量试验废液的试验安排在湿地以外的实验室 进行。本区内的实验室将产生少量试验废液,这些废液不直接排入 污水管道,先由实验室管理人员统一临时存放于实验室安全位置, 14 由安全保卫部门设置专人负责 1 个月集中收取,然后按国家规定统 一送有关部门处理。 实验室清洗废水和生活污水汇入同一套排水系统,再经项目内 部设置中水处理系统,处理达标后自身循环的湿地水处理系统,并 用于冲厕、绿化和景观用水。 2) 生活垃圾 在公共场所设置垃圾分类收集设施,塑料、废纸等可回收垃圾 定期回收;食堂厨余垃圾、园区枯枝落叶等通过厌氧发酵后制成肥 料。 给水设计 7、供水量估算 供水量估算表 时用水量(m3 /h) 用水类 别 用水量标准 (L/m2/d) 用水面 积 (m2) 日用 水时 间 (h) 日用水 量(m3 ) 平均最大 时变 化系 数 绿化浇 洒用水 373270062198.1366.35366.351 公建, 小品用 水 668001040.84.0810.22.5 道路浇 33000059018181 15 洒用水 广场浇 洒用水 3564005169.233.8433.841 未预见 水量 日用水量的 10% 249.8142.22742.839 小计 2747.91 464.497 471.229 根据上表可知,公建小品的生活用水量为 45m3/d,绿化、道路、 广场等景观浇洒水量为 2703m3/d。 1)供水系统概述 本工程建筑物生活用水与消防用水从市政道路的市政给水管网 中接入,为保证供水安全,接入口为 2 个,所接入市政水压为 0.2- 0.3MPa,管径为 DN150,能满足项目生活与消防水量水压的要求。 本工程绿化、景观、道路浇洒以市政中水与湿地景观水体为水 源,市政中水管网所接入市政水压为 0.2-0.3MPa,接入管径为 DN200,同时分点布置潜水泵抽取景观水至绿化管网,通过以上措施 能满足本工程绿化,浇洒水量水压需求。 湿地景观补水由滇池直接补水,具体详工艺设计。 2) 绿化,浇洒,景观设计 绿化浇洒采用人工浇水,每隔 20M 左右设置一个绿化喷头,由人工 用胶管浇水。预留绿化喷头规隔为 DN20。 3)管道部置要求 16 区内给水管,绿化管沿主要道路布置于人行道或绿化带下管沟 内。车行道下覆土不小于 1.0M,人行道不小于 0.75M。 排水设计 4)排水体制 采用雨污分流制 5)排水量估算。 a. 生活污水量:片区生活污水量按生活给水用水量 80计, 则片区最高日生活污水总量为 34m3。 b. 雨水量:按昆明市暴雨强度公式计算。 暴雨强度:公式 i=A(1+Clgp)/(t+B)n i=8.918(1+0.693lg1)/(t+10.247)0.649 重现期 p(年) =1 降雨历时 10 分钟 雨水流量:公式 Q=KqF 汇水面积=125.510000 径流系数 =0.25 计算结果: 暴雨强度 i=q(L/S)=2.11 L/S 雨水流量 Q=70501L/S 6)雨,污水系统设计 园区排水系统为雨水、污水分流制系统。园区的生活污水主要包括 办公楼和公共厕所粪便水及冲洗水以及食堂废水,这些污水通过污 水管道进入化粪池进行预处理,然后排入本工程建设的中水处理站, 17 处理达到设计标准后排入景观湿地进一步净化,作为景观补水。 雨水收集系统主要包括屋面雨水系统和室外雨水系统。屋面雨水系 统由屋面雨水斗、阳台地漏、雨水管组成,采用重力流排水方式进 入室外雨水系统。室外雨水系统主要由雨水生态沟组成,采用重力 方式就近排入湿地景观水体中。湿地景观水体用水泵进行循环。 7)中水处理站设计 1) 进水水质 本方案进水水质根据建筑中水设计规范并参考类似生活污水处 理站进水水质实际监测指标,如下表: 进水水质 指标 BOD5CODcrSSTNNH3-NTP 数值 (mg/L) 15025020040304 2)出水水质 因中水处理站出水还要排入景观湿地进一步处理,净化后出 水需符合国家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景观环境用水水质 (GB/T18921-2002)标准中观赏性景观环境用水中河道类及水景类 水质指标的规定。如下表: 出水水质 指标 BOD5CODCrSSTNNH3-NTP 18 数值 (mg/L) 650101550.5 中水处理站主要去除 BOD5、COD、SS 和 NH3-N,以及部分 TN 和 TP, 再通过景观湿地进一步去除 TN 和 TP。因此设计中水处理站出水水 质水质要求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的 1A 标准,主 要指标如下: 中水处理站出水水质 指标 BOD5CODCrSSTNNH3-NTP 数值 (mg/L) 1050101580.5 3)处理规模 按片区污水产生量确定处理规模,为 35 m3/d 4)处理工艺 本项目所收集污水以生活污水为主,可生化性好,但氨氮、TP 和 SS 含量可能偏高,故在处理工艺中应设有调节池作预处理,同时,所 选用的处理工艺具有脱氮效果好、工艺简单可靠、管理方便的特点, 因此,该方案选用生物膜-活性污泥复合式 A/O 工艺。复合式 A/O 工 艺在缺氧区和好氧区分别安装辫帘式软性填料以增加生物量和去除 效果,同时,由于系统中同时存在生物膜和活性污泥,生物膜内部 容易形成缺氧或厌氧,有效提高系统的硝化、反硝化效果。工艺流 程如下: 经化粪池预处理后的污水经收集后进入调节水池中,并先由机械格 19 栅除去污水中的大块垃圾,以保护后续系统设备,延长设备的使用 寿命。再由提升泵将污水提升至复合 A/O 反应池除去污水中的大量 污染物,经过两次好氧/缺氧的交替过程,除去总氮和一部分有机物, 然后进入好氧池,将有机物去除及氨氮硝化后,进入沉淀池进行泥 水分离(图 2-1)。此工艺操作简单,无回流设施,方便管理。 复合 A/O 反应 池 沉淀池 污泥 提升泵 进水格栅/调节水池 紫外消毒景观湿地 7、计算程序 确定计算管段的服务面积、人口及接入该管段的生活污水及计 算管段服务单体的排水当量总数; 确定设计降雨重现期、地面汇流时间、径流系数及汇水面积,计算 暴雨强度和设计雨水流量;根据地形确定管段纵向坡度;查水力计 算表,确定管径、流速等参数。污水管道按非满流计算,最大充满 度见表 5-3: 管道最大设计充满度 管径 DN(mm)200300350450500900 1000 最大设计充满度 (h/D) 0.550.650.700.75 20 雨水管道按满流计算; 污水管道最小设计流速取 0.6m/s,雨水管道在满流时为 0.75m/s; 1.消防设计 5)根据多层建筑防火规范 ,本工程考虑一个着火点。 6)室外消火栓系统 室外消防用水量为 15L/S。消火栓供水压力不低于 0.10MPa.由 室外生活给水管网供给,室外消火栓设于生活给水管网上,按间距不 大于 110M 均匀布置 DN100 室外消火栓,以满足室外消防要求。 四、配套建设或使用的节水设施用水器具情况 1、智能温室; 在温室人工调节的环境下集中对水生植物生长和净化能力进行 种植试验。包括温室部分和科研办公部分两个区。温室部分为 3000 平米,科研办公部分为 1000 平米。科研部分同时作为整个湿地地区 在线监测的数据收集和管理中心。 2、湿地植物种植试验区; 设置开放式水生植物种植试验池,包括一个主试验池和五个辅 助试验池等,在封闭的水环境下,对生活在开放环境中的水植物进 行种植试验。同时包括试验管理用房 600 平米。 3、中试区及数据监测点: 包括水质、土壤、沉积物、气象、动植物生长等专项的数据监 测点若干个,根据实际需要布置在不同类型的湿地的入水口、出水 21 口、基地,渗滤系统的入水口、种植区中心等,对各类动植物的生 长情况、水质净化前后的数据、周边环境数据等进行检测,作为科 研和进一步调整种植计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