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6-已阅_第1页
自考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6-已阅_第2页
自考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6-已阅_第3页
自考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6-已阅_第4页
自考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6-已阅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元代文学元代文学 概概 论论 元代是蒙古贵族掌握国家权力的时代。蒙古族在北方崛起后,先后灭掉了西辽、西夏、 金、大理、吐蕃等政权,公元 1271 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公元 1279 年 灭掉南宋,统一全国。因元代文学上承金代,故讲元代文学一般以元灭金的 1234 年为起点, 至 1368 年朱元璋即皇帝位结束,时间跨度共一百三十余年。 程朱理学的成为官学。全真教的流行。 诗歌创作的承前与启后。散文的重视经世致用。然诗文的成绩难与小说、戏曲的辉煌 相比。尤其是元曲(剧曲与散曲)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元代文学的代表。 第一章第一章 元杂剧的发展线索及其他元杂剧的发展线索及其他 第一节第一节 元杂剧的发展线索元杂剧的发展线索 元杂剧的发展可分为三期:初期,自蒙古灭金至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三十一年(1234 1294) 。中期,自元成宗铁穆耳元贞元年至元文宗图帖睦尔至顺三年(12951332) 。晚期, 元顺帝帖睦尔统治时期(13331368) 。 初、中、晚三期,杂剧创作在地域上的变化,在内容和艺术表现上各自的特点。 第二节第二节 元杂剧繁荣的原因元杂剧繁荣的原因 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艺术形式的成熟。伟大的作家与出色的演员。 第三节第三节 元杂剧剧本的特点元杂剧剧本的特点 一本四折。题目正名。科介。角色分工。 第四节第四节 元杂剧剧本的保存情况元杂剧剧本的保存情况 著录情况。总集与选集。 第二章第二章 关汉卿关汉卿 元代杂剧创作主体的分析。对元杂剧创作影响最大的两类作家。关汉卿,元代浪子文 人的代表。对勾栏的熟悉,对百姓生活的贴近与文人的眼光。 第一节第一节 儒者的情怀儒者的情怀 关汉卿是一位文人。他以他的意识形态来反映现实生活、捕捉问题、选择角度,通过 剧本来剖析社会与人生。他以他的儒生本色,提升了杂剧剧本的思想价值。以窦娥冤 、 诈妮子 、 单刀会等剧本为例,看关汉卿对人性的透视、对历史的思考、对现实的批 判。 第二节第二节 当行的作品当行的作品 关汉卿出入瓦舍,不但与歌场、艺人关系密切,且躬践排场,亲自参加演出。对勾栏 与演剧的熟悉,使关汉卿的剧作适合舞台演出。冲突的设置;人物的塑造;语言的个性化; 第三章第三章 白朴及初期其他作家白朴及初期其他作家 第一节第一节 白朴白朴 在元杂剧创作初期,一批剧作家经历了朝代鼎革的社会大变动、历尽人生的沧桑,白 朴可以看作他们的代表。 梧桐雨:剧本的结构;“情钟难遣”的苦闷。 墙头马上:别具一格的爱情剧。 第二节第二节 赵氏孤儿赵氏孤儿 元大都人纪君祥所作。 赵氏孤儿在中国戏剧史上,是一部影响很大的剧作,而在西 方的悲剧理论输入中国以后,此剧更被视为中国悲剧的代表作之一。 赵氏孤儿的元刊本为四折, 元曲选本为五折,两本的曲词亦有较大的出入。 剧本的本事。剧本的成功之处。元刊本与元曲选本的比较;研究现状的分析。 第三节第三节 李逵负荆李逵负荆 元代的黑旋风杂剧。李逵是元代水浒戏中最受欢迎的角色, 半数以上的水浒戏以他为剧中的重要人物。就目前已有的材料统 计,元代的黑旋风杂剧,今天可见到题目的有十余种,流传下来 的剧本有四种,即李逵负荆 、 双献功 、 还牢末 、 黄花峪 。其中还牢末和黄 花峪都没有以李逵为中心来组织情节。以李逵贯穿始终,以李逵为核心人物的剧本是高 文秀的双献功和康进之的李逵负荆 。康进之的李逵负荆是现在保存下来的元人 水浒戏中最优秀的作品。 李逵负荆之李逵。 第四节第四节 灰栏记灰栏记与与魔合罗魔合罗 灰栏记和魔合罗均为元杂剧中著名的公案剧。 灰栏记 ,李行甫作。包公戏的代表作之一 。二母夺一子故事的渊源讨论。 包拯集 、 宋史包拯传与包公戏。 灰栏记对包公智慧的表现,体现了北杂剧中 包公戏的一个重要特色。 魔合罗 ,孟汉卿作。写张鼎的勘案故事。张鼎是元代公案戏中包拯之外,另一重要人 物,是一个能吏的形象。 魔合罗剧本情节的曲折、新奇。唱词的叙事性、动作性与直白。 音乐上的变化。 第四章第四章 马致远马致远 马致远的创作跨越了元杂剧创作的初期与中期。其剧作在内容和风格上均独具特色。 第一节第一节 马致远与关汉卿的比较马致远与关汉卿的比较 马致远和关汉卿虽然同为下层文人,却在精神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关汉卿在精神上更 多儒者的色彩,更接近平民百姓,更关注社会下层的生活。马致远则更多地受到全真教的 影响,更关注士人的状况,更多地探讨精神的归宿。 荐福碑和青衫泪中的文人。 第二节第二节 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 马致远现存的七本杂剧中有四本是神仙道化剧。元代神仙道化剧的代表作家。 岳阳楼 与全真教的关系;对生命、人生的思考;岳阳楼与元代神仙道化剧。 第三节第三节 马致远剧作的曲词风格马致远剧作的曲词风格 吴梅中国戏曲概论 “元人杂剧”:“尝谓元人剧词,约分三类:憙豪放者学关卿, 工锻炼者宗实甫,尚轻俊者号东篱” 。 马致远剧作对语言的运用及曲词的清俊隽永。 第五章第五章 王实甫与元中后期杂剧王实甫与元中后期杂剧 第一节第一节 王实甫的王实甫的西厢记西厢记 西厢故事的流变;“王西厢”对“董西厢”的改造;杂剧西厢记的成就及对中国 文学的影响。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创作中期重要的代表作,突出体现了第二期杂剧创作的 一些特点,如对“情”的突出描写、对文采的追求等。 第二节第二节 郑光祖郑光祖 郑光祖是“元曲四大家”之一 ,他的曲作在元中叶以后的文坛占有重要的地位。明人 对郑光祖的激赏。 郑光祖爱情剧倩女离魂与?梅香的特点(形式与内容) 。 王粲登楼 的成功与失败;文人不遇的感慨。 第六章第六章 元散曲元散曲 散曲是元代新的韵文体裁,是流行乐曲的歌词。 第一节第一节 散曲的特点与形式散曲的特点与形式 散曲的起源。散曲的演唱。散曲的内容:散曲所表现的内容很广泛,但最突出的是叹 世归隐与男女风情。散曲的风格特征与表现手法:豪辣、通俗、自然、诙谐;赋的手法。 散曲在体裁上大致可以分为小令和套曲两类。小令;带过曲;重头小令。套曲及其特 点。 散曲的形式特点:衬字;用韵;丰富的对仗方式。 关汉卿不伏老套曲。睢景臣高祖还乡 。 (作品见文学史参考资料简编 ) 第二节第二节 叹世归隐之作评析叹世归隐之作评析 元代文人与叹世归隐之作。元散曲叹世归隐之作在表现上的一些特点。 关汉卿南吕四块玉闲适: 旧酒投。新醅泼。老瓦盆边笑呵呵。共山僧野叟闲吟和。他出一对鸡。我出一个鹅。 闲快活。 卢挚蟾宫曲“想人生七十犹稀”: 想人生七十犹稀。百岁光阴。先过了三十。七十年间。十岁顽童。十载尫羸。五十岁 除分昼黑。刚分得一半儿白日。风雨相催。兔走乌飞。子细沉吟。都不如快活了便宜。 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 。 百岁光阴一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日春来。明朝花谢。急罚盏夜阑灯灭。 乔木查想秦宫汉阙。都做了衰草牛羊野。不恁么渔樵没话说。纵荒坟横断碑。不辨龙蛇。 庆宣和投至狐踪与兔穴。多少豪杰。鼎足虽坚半腰折。魏耶。晋耶。 落梅风天教你富。莫太奢。没多时好天良夜。富家儿更做道你心似铁。争辜负了锦堂风 月。 风入松眼前红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车。不争镜里添白雪。上床与鞋履相别。莫笑巢鸠计 拙。葫芦提一向装呆。 拨不断利名竭。是非绝。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更那堪 竹篱茅舍。 离亭宴煞蛩吟罢一觉才宁贴。鸡鸣时万事无休歇。何年是彻。 看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急攘攘蝇争血。裴公绿野堂。陶令白莲社。爱秋来时那 些。和露摘黄花。带霜分紫蟹。煮酒烧红叶。 想人生有限杯。浑几个重阳节。人问我顽童记者。便北海探吾来。道东篱醉了也。 第三节第三节 男女风情之作评析男女风情之作评析 元散曲中男女风情之作的表现特点。 商挺双调潘妃曲“带月披星担惊怕”: 带月披星担惊怕。久立纱窗下。等候他。蓦听得门外地皮儿踏。则道是冤家。原来风动荼 蘼架。 贯云石双调清江引惜别 “若还与他相见时”: 若还与他相见时。道个真传示。不是不修书。不是无才思。绕清江买不得天样纸。 第四节第四节 张可久张可久 张可久是元代散曲创作的重要作家,也是元散曲创作中期的代表作家。张可久散曲的雅化 倾向及其表现。 南吕金字经春晚: 惜花人何处。落红春又残。倚遍危楼十二栏。弹。泪痕罗袖斑。江南岸,夕阳山外山。 中吕卖花声怀古: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 长叹。 双调沉醉东风秋夜旅思: 二十五点秋更鼓声。千三百里水馆邮程。青山去路长。红树西风冷。百年人半纸虚名。得 似璩源阁上僧。午睡足梅窗日影。 第七章第七章 南戏南戏 南戏是中国最早成熟的戏剧形式,是北宋末叶至明嘉靖末期,由最初的“温州杂剧” 流布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各地、繁衍而成的性质相类的民间艺术的总称。又名“戏文” 。 因其主要用南曲演唱,为了区别元代兴起的北曲杂剧,后人称之为“南曲戏文” ,简称“南 戏文” 、 “南曲” 、 “南戏” 。由于南戏最早产生于浙江温州,元之前曾将所有戏剧杂伎表演形 式称为“杂剧” ,故早期南戏流传外地,被称作“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在元代,南 戏在南方的民间依然活跃。 第一节第一节 关于南戏产生的时间、地点等关于南戏产生的时间、地点等 古人的记载与今人的论述。南戏今天保存下来的作品的情况。南戏在元代的发展情况。 元灭南宋后,北杂剧与南戏的交流,分别为杂剧与南戏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二节第二节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张协状元一般认为是宋代的作品。 小孙屠和错立身则应是元代的作品。从 张协状元到小孙屠 、 错立身所显示的变化。 第三节第三节 “四大南戏四大南戏” “四大南戏”指荆钗记 、 白兔记 、 拜月亭 、 杀狗记 。简称“荆、刘、拜、杀” 。它们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