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古典园林的建筑与环境_第1页
苏州古典园林的建筑与环境_第2页
苏州古典园林的建筑与环境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州古典园林的建筑与环境 苏州园林中的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和网师园,于1997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 (III)(IV)(V)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1年沧浪亭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一、苏州园林的建筑 建筑在苏州古典园林中具有使用与观赏的双重作用。它常与山池,花木共同组成园景, 在局部景区中,还可构成风景的主题。山池是园林的骨干,但欣赏山池风景的位置,常设 在建筑物内,因此建筑不仅是休息场所,也是风景的观赏点。建筑的类型及组合方式与当 时园主的生活方式有密切的关系,因而园林建筑以其数量之多与比重之大形成为一种突出 的现象。一般中小型园林的建筑密度可高达30%以上,如壶园、畅园,拥翠山庄;大型园 林的建筑密度也多在15%以上,如沧浪亭、留园,狮子林等。正因为如此,园林建筑的艺 术处理与建筑群的组合方式,对于整个园林来说,就显得格外重要。 苏州古典园林中的建筑不但位置、形体与疏密不相雷同,而且种类颇多,布置方式亦 因地制宜,灵活变化。建筑类型常见的有:厅、堂,轩、馆、楼、阁,榭、舫、亭、廊等 等。其中除少数亭阁外,多围绕山池布置,房屋之间常用走廊串通,组成观赏路线。各类 建筑除满足功能要求外,还与周围景物和谐统一,造型参差错落,虚实相间,富有变化。 建筑在园林中与山、池、花木的有机配合,是造园艺术手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苏州园林的布局 苏州古典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可以体验让人舒畅的生活,这种建筑形 态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人类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 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 苏州地处水乡,湖沟塘堰星罗棋布,极利因水就势造园,附近又盛产太湖石,适合堆 砌玲珑精巧的假山,可谓得天独厚;苏州地区历代百业兴旺,官富民殷,完全有条件追求 高质量的居住环境;加之苏州民风历来崇尚艺术,追求完美,千古传承,长盛不衰,无论 是乡野民居,还是官衙贾第,其设计建造皆一丝不苟,独运匠心。这些基本因素大大促进 了苏州园林的发展。据地方志记载,苏州城内大小园林,在布局,结构,风格上都有自己 的艺术特色,产生于苏州园林的鼎盛时期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这四座古典 园林,充分体现了中国造园艺术的民族特色和水平。它们建筑类型齐全,保存完整。这四 座园林占地面积不广,但巧妙地运用了种种造园艺术技巧和手法,将亭台楼阁、泉石花木 组合在一起,模拟自然风光,创造了“城市山林”、 “居闹市而近自然”的理想空间。它们系统 而全面地展示了苏州古典园林建筑的布局、结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装修、家具、陈 设等各个方面内容,是明清时期(1420 世纪初)江南民间建筑的代表作品,反映了这一 时期中国江南地区高度的居住文明,曾影响到整个江南城市的建筑格调,带动民间建筑的 设计、构思、布局、审美以及施工技术向其靠拢,体现了当时城市建设科学技术水平和艺 术成就。在美化居住环境,融建筑美、自然美、人文美为一体等方面达到了历史的高度, 在中国乃至世界园林艺术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三、苏州园林的文化意境 (一) 、苏州园林的思想文化内涵 苏州古典园林以其小巧精美、构思新奇而著称于世,精致优雅的苏州园林,有着其自 为体系的的独特文化景观,令人叹为观止。苏州园林文化形成的原因,实质上有一种特有 的因素夹杂其中:即封建社会文人失意退隐、消极避世、独善其身的阴影,以此形成一种 园林退隐文化。现存于世的苏州古典园林,大多建于宋、元、明、清各历史时期,其主人 多为贬谪、隐退的官吏或崇尚风雅、无心爵禄的吴中名士。 “退隐”成为苏州园林的基本文化内涵。园林主人,大多在仕途上有过执着的追求,在 经历仕途凶险之后,逐渐泯灭原有的建功立业的理想,萌生了退隐之心。以此在其心灵深 处确立起以自然、恬静、淡泊、随遇而安为特征的人生哲学与生活情趣;以求得内心的平 衡,打发人生时光。对此,举一例加以说明。现存苏州古典园林中,最早的为北宋诗人苏 舜钦的“沧浪亭”。苏舜钦在朝为官时,被当朝权势所排挤,闲居苏州,购地建园,读书会 友。我们可以从园名看出园林主人的退隐之心。苏舜钦建沧浪亭,名取自楚辞.渔父: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随世沉浮。 ”我们还可以从园林的选 址及其门楣设置上察觉出园林主人的退隐之心。苏州园林的选址大多处在不显眼之处,园 内景观隽美,但门庭却十分简陋,这更显现出园林主人想彻底摆脱官位显赫的阴影,以“平 常心”的处世之举。因而形成特有的园林退隐文化氛围,表达知足常乐、随遇而安的隐逸心 态。透过园林的门庭折射出主人推崇淡泊、平和、不求奢华,游目山水,醉心风月为目的 的情怀。 园林主人的这种隐退文化与中国古代传统的思想基础,以及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功利 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密切关系。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是以儒学为基础的。儒家强调的人 生哲学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体”。这种人格特点既要积极进取,有所作为;又 要求洁身自好,保持人格独立,以求得心理平衡。而佛道两教追求的理想人格是超尘脱俗、 随遇而安,这种与世无争的思想与儒家的安贫乐道、独善其身相关联;使道儒佛可以熔铸 为一,这便构成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失意退隐复杂的思想基础。 苏州园林的主人大多是夹杂复杂的思想走向仕途的;在经历官场失意时其进取的人生 态度变成安逸、消极。园林主人隐逸的决心,与其矛盾心理在园林构建上透出潜信息。苏 州园林在布局上灵活多变、自由自在、潇洒自然;没有表现等级秩序的均衡对称格局,没 有庄重的庙堂气息。园林的咫尺天地却有着走不完、走不尽的小路,石径连以回廊、小桥、 亭子、 “穿山越水”、山水相通、幽径叠出。这也似述园林主人曲折不凡的人生经历,暗喻人 生道路的曲径通幽。园林主人在怀才不遇的忧愤之中,把志趣放在园林的装饰点缀之中, 从中表现出园林主人在志趣上追求高雅的品性。 (二) 、苏州园林的意境美 苏州园林作为我国私家园林的典范,表现出浓厚的美学价值,其最重要的美学特征便 是意境美。中国的私家园林大多讲究在有限的空间内布景铺陈,从中体现精巧的构思, 雅致的情趣;从而在内敛含蓄之中引出无尽的情思与遐想,展现出一份闲情雅致。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产生,正是造园者把自身心灵深处的东西物化于具体的景致之中, 使主观在客观中得到观照,使意与境,情与景有机融合。也即指造园者的主观意趣、造园 思想,负载于具体景物形象上,并通过暗示、象征等手段,让观赏者在欣赏园林物化形象 的同时,体会到造园者所要表达的弦外之音、象外之致,从而产生园林的意境美。 苏州园林是多种艺术的结合体。作为私家园林,虽然它占地不大,却拥有着高超的造 园技术和艺术修养。园林景区的划分主次分明,曲折开朗的配合,使得园林在有限的空间 内构成了富于变化的风景,以此扩大园林的空间感和丰富景致。 苏州园林中的匾额对联深刻地展现出园林的意境美。不言而喻,匾额对联是园主表达 其造园主旨、咏怀抒情的最佳载体。由于造园主大多为有较高文化修养的文人雅士,其匾 额对联多出自古代的典籍、文人诗句。因此其特点便是雅致精妙,回味悠长,寓意深刻。 虽然园林中的匾额对联只有数个字,但其中却负载着广博而深邃的文化信息,对景致起到 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拙政园的“雪香蔚亭”中有一副对联:“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静。 ” 这两句诗与亭子四周的枫、柳、松、竹交相掩映;纯朴形象的两句诗巧妙地使“雪香蔚亭” 赋予山野之趣,勾画出一幅幽静的山林画境。再如沧浪亭内的一处观鱼处,题名“濠上观”, 采自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的典故而命名。一处简单的水亭命以“濠上观”,不尽使游人思索 当年庄子与惠子争论千古的哲学思辨,从而对世界的体悟与思考,使得对景色的审美内涵 大大丰富,也营造出深远悠长的意境美。 苏州园林中通过匾额对联渲染意境的例子比比皆是。匾额对联本身就有着美的意境, 再与园林景观相融合,将游人的思路引向更广阔的空间。这便使得园林建筑有了生气,使 人们可以在有限的空间中看到了无限丰富的内涵,获得一种特殊的审美享受。 苏州园林中的植物也被赋予艺术的比拟和象征,以此形成意境。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比 德”之说,即把自然美和人的道德情操联系起来,着重于把握自然美所拥有的人的精神意义。 在苏州园林之中,传统的点缀配置的花木有松、竹、梅、玉兰、山茶、兰花、牡丹、荷花 等。这些植物因不同的自然形态特点,具有各自的“比德”意义,代表着不同的性格品德。 如松树象征的坚贞不屈,竹子的高风亮节,梅花的清新雅致,兰花的幽谷飘逸、荷花的洁 身自好,牡丹的富贵尊贵人们在流连欣赏这些树木花草的美景时,还会体悟到园林主选 择植物美化园林所折射出的内涵丰富的审美意象。 苏州园林还通过空间构景上的收敛、对比、藏露、借景与对景,虚实对比,催人触景 生情,创造出美的意境。陆游诗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庄”表明了审美是 一个曲折推渐的过程。艺术作品只有富于变化,才能引人入胜,耐人寻味。苏州园林的建 筑正是通过以模拟和亲近自然山水为审美取向,在布局空间上有畅通,有阻隔,迂回曲折; 使其布局构景有着诗歌与音乐般的韵律感与节奏感,从而引发游人丰富的想象和情感。 在造园的方法上,苏州园林大多采用欲露先藏的形式。以拙政园为例,刚跨入拙政园 大门,便是“曲径通幽”的翠峰,这块假山挡住了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