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易象与意象_第1页
苏轼的易象与意象_第2页
苏轼的易象与意象_第3页
苏轼的易象与意象_第4页
苏轼的易象与意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轼的易象与意象苏轼的易象与意象 易象与意象的关系,是文论史上一个不断被探讨的问题,八卦的来源本就有“观物取象” 说, 易系辞说:“古者包犠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 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3也就 是说,易象来源于对于天地万物的拟取, 周易便利用这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易象来传达其 易理。易象是对于外界的模拟,以及象中包孕更深刻的情感或意义,在这两点上,易象与 诗歌意象是相通的。陈骙文则中说:“易之有象,以尽其意;诗之有比,以达 其情。文之作也,可无喻乎?”章学诚文史通义易教下中说:“易象虽包六艺 , 与诗之比兴,尤为表里。 ”4在周易中井卦是经常被作政治化解读的一卦,我 们将把目光聚焦在苏轼对于井卦卦意的独特阐释,以及如何运用“托物寓旨”的手法把 井卦卦意运用到诗歌的“井”象当中。 一、 井卦卦意 易井卦为:上坎下巽,坎为水,巽为木,井卦就是取象于木上有水。其卦、爻、 象辞如下: 井: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汔至,亦未繘井,羸其瓶,凶。 彖曰:巽乎水而上水,井;井养而不穷也。 “改邑不改井”,乃以刚中也;“汔至, 亦未繘井”,未有功也;“羸其瓶”,是以凶也。 象曰: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劳民劝相。 初六:井泥不食,旧井无禽。 象曰:“井泥不食”,下也;“旧井无禽”,时舍也。 九二:井谷射鲋,甕敝漏。 象曰:“井谷射鲋”,无与也。 九三: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用汲,王明并受其福。 象曰:“井渫不食”,行恻也;求“王明”,受福也。 六四:井甃,无咎。 象曰:“井甃,无咎”,修井也。 九五:井洌,寒泉食。 象曰:“寒泉之食”,中正也。 上六:井收,勿幕;有孚,元吉。 象曰:“元吉”在上,大成也。 周易卦象来于“观物取象”,关于井来源何物,徐中舒在古井杂谈5一文 中列举了三种, 井卦之井有:井田、陷阱、水井三义。王振复释“井”6一文也重 点阐释井卦描述的是井田制。两人都是从源头探讨井卦最初所拟之象,而在易学 史上, 井卦大部分都被解释成与水井有关,如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说:“井者,物 象之名也。古者穿地取水,以瓶引汲,谓之为井。 ” 7这说明井卦是取象于水“井”,这 样的解释与易大传有很大的关系。 易大传联系水井,对于井卦作了伦理化、政 治化的阐释,这奠定了后世易学家对于井卦的阐释方向。在彖传 、 象传 、 系辞 传都涉及到所谓的“井德”, 系辞传说:“井,德之地也。 ”井不再是一个水井、陷阱或 者井田,而成为了一种人格化、伦理化的象征。从易传到王弼到孔颖达,再到宋代王 安石、苏轼、程颐、杨万里等易学家一直都在挖掘井卦蕴含的“井德”。孔颖达有段话 说:“此卦(指井卦)明君子修德养民,有常不变,终始无改,养物不穷,莫过乎井, 故以修德之卦,取譬名之井焉。 ”8孔颖达说的很明确,圣人设立井卦,就是一种立象 尽意,通过“井象”让人模拟“井德”,在他看来井德有几点:修德、养物、有常,这几者之 间也是密切联系的,修德的目的在于养物、养民,修德需要一个恒定的过程,君子要如水 井般恒定不变,执着有常。孔颖达的阐释延续易传与王弼的周易注对于井卦 的伦理化、政治化阐释而来,对于井卦的基本阐释方向在这时候已经确立。这种伦理化、 政治化的阐释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1) “养而不穷”。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是农业社会一个缩影,从这里可以看出“井”对 于当时人们的意义有多大,所以彖传作者“井养而不穷”就指出“井”有养育万物而不穷 尽的美德,并借此喻人。郑玄说:“井以汲人水无空竭,犹人君以政教养天下。惠泽无穷也。 ”9这是从政治的角度,用井德的滋养不竭来比喻君主以仁政教养天下。王弼在解释象 传时就说:“木上有水,井之象也。上水以养,养而不穷者也。 ”10井水是由下而上,并 且涌流不息,滋养不穷。孔颖达在周易正义说的“修德养民”、 “养物不穷”也都是此意。 而干宝则不同,他利用对于初六爻“井泥不食”的阐释,从反面说明井德养人的道理,他说: “此托纣之秽政,不可以养民也。 ”11也就是把“井泥不食”理解为政治的荒秽,井水有泥不 可食用,国家秽政则不能养民。宋代程颐说的“井本济人之物”12,杨万里在解释九五爻 说:“一井主乎泉,天下主君,泉有德,一邑汲之,君有德,天下汲之。 ”13这些基本都没 有脱出“井德”从养育生命到君王的养育天下的阐释方向。 (2) “井有常德”。 井卦卦辞曰“改邑不改井”,意谓城邑可以移迁,而水井不可迁徙, 所以井有常德,具有恒定之心。这是王弼在周易注中着力阐释的“井德”之一。他在解 释卦辞“改邑不改井”时说:“井以不变为德者也。 ”14孔颖达疏曰:“此明井体有常”。王弼 把“无丧无得”解释为“德有常也”,孔颖达疏曰:“此明井用有常德”。 “往来井井”句王弼注曰: “不渝变也”,孔颖达疏曰:“此明性常”。 “汔至,亦未繘井,羸其瓶,凶”句,王弼注曰: “已来至而未出井也。井道以已出为功也。几至而覆,与未汲同也”,孔颖达疏曰:“喻 今人行常德,须善始令终。若有初无终,则必致凶咎以喻人之修德不成,又云但取喻 人之德行不恒,不能慎终如始,故就人言凶也。 ”孔颖达的注疏基本沿袭王弼之说,而王弼 在“井德”中对“恒”“常”是最着重的。程颐在周易程氏传中解释彖传时也说:“无丧 无得,其德也常。 ”15在解释井卦象传时说:“君子观井之象,法井之德,以劳徕 其民,而劝勉以相助之道也。 ” (3) “中正高洁”。井有“常德”,有始有终,同时井卦还借井象告诫人保持“中正高 洁”之德,以期于能够养育万物。在井卦中,这一阐释比较集中体现在九五爻中,九五 爻是六爻之中最得中正之位的,其爻辞“井洌,寒泉食”也被赋予了君子修德的含义。王弼 说:“洌,洁也。居中得正,体刚不桡,不食不义,中正高洁,故井洌寒泉,然后乃食也。 ” 16高亨在周易大传今注中说:“九五居上卦之中位,象人有正中之德。 ”17 君子有如 井水中正高洁,如果要保持这种高洁,就需要时时修身,在这一点上,六四爻又是一个象 征。六四爻云:“井甃,无咎。 ”其象传云:“井甃,无咎,修井也。 ”“甃”指以砖石砌井 壁,这一爻也就是指经常修理水井,以保持井水的高洁。对于这一爻的伦理化阐释就变成 了,君子修德以保持品性高洁。如杨万里诚斋易传在阐释井六四爻时说: 治国欲新,为学欲新,进德欲新。曰作新民,治国欲新也。温故知新,为学欲新也。 曰德日新又日新,进德欲新也。六四之井甃其进德之新乎,甃者甃而修之也,井一修则茜, 井为新井;德一修则茜,学有新功。大哉,井之有功于斯人乎。大哉,修之有功于斯井 乎井之不修,井之咎也。修矣,或汲焉,或舍焉,或食焉,或否焉,井何咎哉?故德 之不修足以忧18 在杨万里针对六四爻的论述中,以修井保持井水高洁来比附修德保持品性高洁,井成 为君子模仿的对象。 (4)举贤任能。这是后来易学家发挥很多的“井德”之一,主要针对九三爻“井渫不食, 为我心恻;可用汲,王明并受其福”而来。爻辞大意为整治清洁了水井,可以被饮用了,而 不见有人汲水食用,使我倍感凄恻。司马迁在其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借此爻辞讽刺楚怀 王不能养贤,感慨屈原怀才不遇,无法施展抱负,司马迁说:“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 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 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易曰: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用汲,王明并受 其福。 王之不明,岂是福哉!”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也就此爻谈到养贤的问题,他说: 井渫而不见食,犹人修己全洁而不见用,使我心中恻怆,故曰“为我心恻也”也。 “可用 汲,王明,并受其福”者,不同九二下注而不可汲也,有应于上,是可汲也。井之可汲,犹 人可用,若不遇明主,则滞其才用,若遭遇贤主,则申其行能。贤主既嘉其行,又钦其用, 故曰“可用汲,王明,并受其福”也。19 孔颖达的话说得很明白,井水洁净,就好比高洁有才的贤人,而九三爻正是一个不被 汲引的洁净的水井,也正象征一个怀才不遇的贤人。荀爽在解释九三爻时也说:“渫去秽浊, 清洁之意。三者得正,故曰井渫。不得据阴,喻不得用,故曰不食。道既不行,故我 心恻”李道平的疏语云:“喻不见用于人,故曰不食。 ”20程颐说:“三以阳刚居得其正, 是有济用之才者也;在井下之上,水之清洁可食者也。井以上为用,居下,未得其用 也未得其用,则如井之渫治清洁,而不见食,为心之恻怛也。三之才足以济用, 如井之济用,如井之清洁,可用汲而食也。若上有明王,则当用之而得其效。贤才见用, 则己得行其道,君得享其功,下得被其泽,上下并受其福也。 ”21杨万里在解释此爻时说: “此作易者所以为井叹也,非为井叹也,为有才德之君子不见于上者叹也。 ”22这些阐释都 含有对贤人不遇的哀叹。 二、 东坡易传井卦释意 在这种井卦阐释传统下的东坡易传 ,苏轼有多少继承,有多少发挥?简单说, 对于井卦,苏轼的阐释没有离开政治化、伦理化的阐释方向,但苏轼有其非常独特的 个性化发挥。对于井卦彖传,苏轼说: 食者往也,不食者来也。食不食存乎人。所以为井者,存乎己。存乎人者二,存乎己 者一。故曰“往来井井”。汔,燥也。至井而未及水曰“汔至”。得水而来出井曰“未繘井”。 井未尝有得丧, “繘井”之为功, “羸瓶”之为凶,在汲者尔。 假如我们把苏轼的阐释放在井卦阐释的历史背景下,就容易理解了,这里的井仍 然是人格化的井,对于井而言,是被食与不被食,对于人而言,则是被用与不被用, “存乎 人者二”正是指的是这个。对于井而言,则是保持清冽高洁,对于人而言,始终修德不已保 持高洁品性, “存乎己者一”当指的就是这点。井有恒德,泉涌不息,取之不竭,和被食与不 被食无关,这是井的“无丧无得”,也就是苏轼说的“井未尝有得丧”。能否被汲引是在于汲 者而不在于井,这样的道理同样适用于用人,被用与不被用在于用人者,被用者应该是不 以物喜、不以己悲, “未尝有得丧”。余敦康在阐释卦辞与彖传时说:“君子的品德与井 相似具有刚中之德的君子也就成为国家所不可缺少的人才资源。但是,这种人才资源 有待于居于上位的国家领导人去自觉地发现,正确地利用,如果不能发现利用,人才的功 能得不到正常的发挥,白白浪费,叫做弃才,这就如同不能汲水的井,叫做弃井。 ”23苏 轼在彖辞的阐释中就是以“弃井”为喻,而他突出强调的是洁净的“弃井”不被汲引,其 过不在于“弃井”,而在于汲引者。 “弃井”是“未尝有得丧”的,所以士人不要太在乎用与不用。 再看看苏轼对于六爻的解释,初六: 易以所居为邪正,然不可必也,惟井为可必。井未有在洁而不清,处秽而不浊者 也。故即其所居而邪正决矣。孔子曰:“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者归焉。 ”初六,恶之所钟 也;君子所受于天者无几,养之则日新,不养则日亡,择居所以养也。 彖曰“井养而不 穷”,所以养井者,岂有他哉?得其所居则洁,洁则食,食则日新,日新故不穷。 “井泥”者, 无禽之渐也,泥而不食则废矣。 “旧井”,废井也。其始无字人,其终无禽。无人犹可治也, 无禽不可治也。所以为井者亡矣,故时皆舍之。 初六爻是一个被弃用的,满是泥污的水井的易象,在易学家的解读中经常成为了被弃 用的人的象征。苏轼认为水井应该注意它的环境,对于井而言,环境决定其或洁或污。当 然苏轼用意显然不在井,而在告诫人们“养之则日新,不养则日亡”,是君子就一刻不能忘 记修身。井“泥而不食”则成“弃井”,人不养则日亡,则成为“弃人”。王弼说初六:“最在井 底,上又无应,沉滞滓秽”,苏轼说初六爻是“恶之所钟”,此爻是井卦处在最为险恶的 环境当中,苏轼在解此爻特别强调的是在最为恶劣的环境中,也不能放弃修养,养之才能 日新。这正是身处逆境中的苏轼的夫子自道。 九二爻说的是井中有清水而不被引汲,象征物不得尽其用,人不得尽其才,苏轼这样 说的: 九二居非其正,故无应于上,则趋下而已也。下趋者谷之道也。失井之道而为谷,故 曰“井谷”。九二之所趋者初六也,初六之谓“鲋”。井而有鲋,则人恶之矣。然犹得志于瓮, 何也?彼有利器,而肯以我污之欤?此必敝漏之瓮,非是瓮不汲是井也。 苏轼的解释有其特别的地方,井水不同河谷的由上而下流动,它是由下而往上涌,而 现在井水也沦落为“谷”,由上而下流动,对于六二爻而言,它的趋下就是趋向初六爻。苏 轼认为初六就是小鱼,井中有小鱼,证明井水被污染,被众人讨厌抛弃。但就是这样的“恶 井”仍然“得志于瓮”,这令苏轼很费解,苏轼的判断,这个汲引之器也肯定是“敝漏之瓮”。 一个污井被汲引正如一个小人被任用,被任用与任用者也是小人相趋。苏轼对这一爻的解 读是很独特的,透露出了明显的现实关怀。 对于九三爻的阐释大都延续司马迁的解读,围绕在贤人不被任用而展开,看看苏轼的 解读。 渫,洁也。九三居得其正, “井洁”者也。井洁而不食,何哉?不中也。不中者,非邑居 之所会也,故不食。井未有以不食为戚者也,凡为我恻者,皆行道之人尔,故曰“行恻”。 “行恻”者,明人之恻我,而非我之自恻也,是井则非敝漏之瓮所能容矣,故择其所用汲者。 曰:孰可用者哉?其惟器之洁者乎?器之洁,则王之明者也;器洁王明,则受福者非独在 我而已。 苏轼在这一爻中主旨还是围绕贤人不用,但苏轼的解读很独特的地方在与他对象 传中“行恻”的解释,对于“行”,有几解, (1)作为名词的德行、行为,王弼对此的解释是 “行感于诚,故曰恻也。 ”黄寿祺等的周易译注把九三象辞翻译成“九三的行为未被 理解真令人凄恻。 ”24(2)作为动词的实行、行动,程颐在周易程氏传中是如此解释 的“以不得行为忧恻也”,指贤人违背任用,贤人的治道未能实行。 (3)行人。苏轼的解释 与这些不同,他把“行恻”解释为“行道之人”。苏轼说:“行恻者,明人之恻我,而非我之 自恻也”,即谓贤人未被任用,贤人自己不该“以不食为戚”,不该自怨自艾。贤人这是应该 做的是保持自己高洁的心性,你的高洁不是“敝漏之瓮”可以包容的,道不同不相用,君子 应该择木而栖,而不是和九二爻那样和小人沆瀣一气。苏轼解读的独特不在“不食”、 “不用”, 而在于“不食”、 “不用”后,还能够保持人格独立,不趋炎附势,不随波逐流。 井卦的六四爻意谓整治水井,保持井水的清洁,所以无害,苏轼的解读大致也是如此: 修,洁也。阳为动为实,阴为静为虚。泉者所以为井也,动也实也。井者泉之所寄也, 静也虚也。故三阳为泉,三阴为井。初六最下,故曰“泥”。上六最上,故曰“收”。六四居 其间而不失正,故曰“甃”。甃之于井,所以御恶而洁井也,井待是而洁,故“无咎”。 六四爻说的“井甃”指的是以砖石修井, 周易正义载:“子夏传曰甃,亦治也, 以砖垒井,修井之坏,谓之为甃”25王弼认为六四爻:“得位而无应,自守而不能给上, 可以修井之坏,补过而已。 ”26程颐也是如是说:“甃者,修治于井也。虽不能大其济物之 功,亦能修治不废也,故无咎。 ”27苏轼的阐释基本集中于此,用他的话说就是“御恶而洁 井”,对于人而言就是要注重修身。 井卦九五爻是最为中正的一爻,历来的阐释是强调其象征贤人有中正之德。苏轼 对于九五的阐释基本也是延续前人的结论,他说:“此其正,与九三一也,所以食者中也。 ”苏轼把九五与九三等同起来,认为他们的被用与被食的一致之处就是“中正”,是与九二爻 的饥不择食,与小人为伍不同。 上九是井卦最上爻,程颐说:“居井之上,井道之成也。收,汲取也。幕,蔽覆也。 取而不蔽,其利无穷,井之施广也,大矣。有孚,有常而不变也。博施而有常,大善之吉 也。夫体井之用,博施而有常,非大人孰能?他卦之终,为极为变,唯井与鼎终 乃为成功,是以吉也。 ”28在周易六十四卦当中,大部分卦从初爻到六爻,是一个物 极必反、泰极否来的变化过程,而井卦不是这样的, 井卦的第六爻标志井功已经大 成。这时的井没有井盖的遮蔽,井是博施而有常,人们可以取用不竭。这是程颐对此爻的 看法,着重点在“井德”的实现。苏轼的阐释也涉及到了这一点,但其着重点不在于此,他 说: “收”者,甃之上穷也。 “收”非所以为井,而井之权在收。夫苟幕之,则下虽有寒泉而不 达,上虽有汲者而不获,故“勿幕”,则“有孚,元吉”。29 苏轼认为,井是不应该用井盖来遮蔽覆盖,这样才会上下通达,在下面寒泉能为在上 者汲取,在上者则可以获得在下的寒泉的滋润。苏轼这里暗寓的含义是很明显的,井需要 拿走隔离水与汲水者的井盖,同样在国家当中,要打通寒士与当政者的通道,对于寒士, 使他们能够被赏识、被任用,对于当政者,可以获得更多有德有才者的帮助。 总而言之,苏轼在东坡易传除了对于井卦阐释中的“养育”、 “高洁”、 “不遇”等 “井德”有所继承外,更为重要的是他在阐释中对于“井德”中独立人格的阐发,在遭遇弃用 时,应该做的不是患得患失,更不是随波逐流、饥不择食,不能够让“敝漏之瓮”可以随意 汲引。应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继续保持修德不息。这是苏轼在井卦阐释中着力阐 释的新的发明,也带有了浓厚的苏轼自己的思想特点和人格精神,这也正是苏轼对其坎坷 人生经历当中人生智慧的总结。 三、 井象在诗文中的体现 井卦的寓意不仅在解经中被关注与阐发,更被很多人用于诗文中。刘铭在白居 易井底引银瓶诗主旨新解以周易井卦为坐标30从周易井卦的角度对 白居易井底引银瓶作了重新的阐释,他认为“井诗以井卦起兴,以其为准绳, 将其喻王不明,贤人修己全洁而不见用,怀才不遇,而心中恻怆这一深层意旨,通过爱 情悲剧,导向和辐射到政治现实。 ”最后作者说:“井诗之深层意旨就可解读为:君王 不明,而贤才不能见用于君王,而抒发自己的哀怨悱恻之情,并通过此来表现作者对失意 臣子的无限同情。具体讲,白居易极有可能是通过井诗来讽喻皇帝,反映其对永贞革 新的态度,并对因革新而遭打击的官员表示深深同情。 ”文章将井卦的政治化解读运用 到了对井底引银瓶诗的解读。 白居易的诗歌以井卦起兴,除此外, 井卦作为政治化、伦理化的典故进入很多 人的诗文当中。范仲淹被贬绍兴在府署发现一弃井,范仲淹加以整治,而后以清白堂记 记之,全篇与井卦密切相关,是借井卦表白其心志。 会稽府署,据卧龙山之南足。北上有蓬莱阁,阁之西有凉堂,堂之西有岩焉。岩之下 有地方数丈,密蔓深丛,莽然就荒。一日命役徒芟而辟之,中获废井。即呼工出其泥滓, 观其好恶,曰:“嘉泉也。 ”择高年吏问废之由,曰:“不知也。 ”乃扃而澄之,三日而后汲。 视其泉,清而白色,味之甚甘。渊然丈余,绠不可竭。当大暑时,饮之若饵白雪,咀轻冰, 凛如也。当严冬时,若遇爱日,得阳春,温如也。其或雨作云蒸,醇醇而浑。盖山泽通气, 应於名源矣。又引嘉宾,以建溪、日铸、卧龙、云门之茗试之,则甘液华滋,说人襟灵。 观夫大易之象,初则井道未通,泥而不食,弗治也;终则井道大成,收而勿幕,有功 也。其斯之谓乎!又曰:“井,德之地”,盖言所守不迁矣。 “井以辨义”,盖言所施不私矣。 圣人画井之象,以明君子之道焉。予爱其清白而有德义,为官师之规,因署其堂曰清白堂。 又构亭于其侧,曰清白亭。庶几居斯堂,登斯亭,而无忝其名哉!31 范仲淹的清白堂记以井卦的“井德”立意,以“井象”为喻。他在这里着重宣扬 井德的几个方面。首先,是井的“所守不迁”,也就是王弼、孔颖达等人说的“井有常德”, 即坚守信念、坚持原则。其次,井德的“所施不私”,也就是王弼他们说的“养而不穷”,井 养育万物,取之不竭,并且不求回报。第三,也就是王弼针对九五爻所说:“洌,洁也。居 中得正,体刚不桡,不食不义,中正高洁,故井洌寒泉,然后乃食也。 ”君子应该如井水一 样, “不食不义”始终保持“中正高洁”。范仲淹此时正在被贬期间,他以“井”象为寄托,表白 自己的心志,虽处江湖之远而不忘君,不忘民,不忘修身,始终保持高洁的心性,所以范 仲淹此文是以周易井来立意的。范仲淹阐释周易的经学著作易义共阐释了 周易全部六十四其中的二十七卦, 井卦也在阐释范围之内,范仲淹易义井更 可与清白堂记相对照,在易义井中范仲淹如是说: 井 ,水为泉之底,井道治而其施外彰,君子居德迁惠之时也。夫井居其地而不可改, 其泉之出也,无所不利。君子居于德而不可移,其惠之迁也,无所不仁。唯井也,施之而 不穷,存之而不溢。惟德也,常施于人而不见其亏,独善其身而不见其余。故曰:“井,德 之地。 ”不其然乎?32 在这里范仲淹同样着重阐发了井卦当中的“居德不移”的常德, “施之不穷”的仁德, “独善其身”的高贵人格。这段话与清白堂记所论完全可以互相阐释。 程颢颜乐亭铭也引井卦卦辞, “周爰阙里,惟颜旧止;巷汙以榛,井堙而圮。 乡闾蚩蚩,弗视弗履;有卓其谁,师门之嗣。追古念今,有恻其心;良价善谕,发帑出金。 巷治以辟,井渫而深,清泉泽物,佳木成荫。载基载落,亭曰颜乐。昔人有心,予忖予度。 千载之上,颜为孔学。 ”33这里语带双关,既是现实中的水井,也是借井卦“井渫不食, 为我心恻”等语,寓意颜渊思想的滋养作用。杨万里的文章中三次用到井卦,在答庐 陵赵宰启一文中杨万里说:“渫井不食而莫恻,圣者所艰。 ”34与杨侍郎:“井渫不食, 为我心恻。 ”35用的都是井九三:井渫不食,为我心恻。 与左相陈应求书:“井不 食则泥,才不试则腐。 ”36用的则是井初六:井泥不食,旧井无禽。杨万里这几处对 井卦卦意的借用基本都围绕在举贤任能的方面。 苏轼诗文中是较多用到“井”象的,共有八处。均与井卦有一定关系。 杜沂游武昌, 以酴醾花菩萨泉见饷,二首云: 君言西山顶,自古流白泉。上为千牛乳,下有万石铅。不愧惠山味,但无陆子贤。愿 君扬其名,庶托文字传。寒泉比吉士,清浊在其源。不食我心恻,於泉非所患。嗟我本何 有,虚名空自缠。不见子柳子,余愚污溪山。37 这首诗虽是言泉,却是借易井卦立意。 “寒泉比吉士,清浊在其源。不食我心恻, 於泉非所患。 ”用到了井卦的九五:井洌,寒泉食。 象曰:“寒泉之食”,中正也。九 三: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用汲,王明并受其福。这两爻的寓意一是象征士人高洁,一 是象征士人不遇。而其中的“不食我心恻,於泉非所患”更是与苏轼东坡易传中所云有 关。苏轼在易传中说:“是井则非敝漏之瓮所能容矣,故择其所用汲者。曰:孰可用者 哉?其惟器之洁者乎?器之洁,则王之明者也;器洁王明,则受福者非独在我而已。 ”井是 拥有清洁水源的,但不被人汲引,这不是井的错,这个井不是“敝漏之瓮所能容”,它本性 高洁,不愿与“敝漏之瓮”为伍,所以为其不容。所以食与不食,与井无关,是与“敝漏之瓮” 的汲引之器有关。那么士人遇与不遇自然也与自身无关,关键在于王的“明于不明”。从苏 轼东坡易传中来看此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被贬后依旧旷达的心态,并且可以看到 他始终保持心性高洁。 苏轼浚井诗也是一首以井卦为其寓意“井”象诗,诗云: 古井没荒莱,不食谁为恻。瓶罂下两绠,蛙蚓飞百尺。腥风被泥滓,空响闻点滴。上 除青青芹,下洗凿凿石。沾濡愧童仆,杯酒暖寒栗。白水渐泓渟,青天落寒碧。云何失旧 秽,底处来新洁。井在有无中,无来亦无失。38 这首诗立意基于易井六四:“井甃,无咎。 ”象曰:“井甃,无咎,修井也。 ” 这一爻意谓整治旧井,苏轼东坡易传说:“甃之于井,所以御恶而洁井也,井待是而洁。 ”重新清洗、整理井壁的砖石,以抵御污物清洁井水,其象征义则是君子修身洁身。诗中分 别用了易井中的两处卦爻辞, “古井没荒莱,不食谁为恻”来于九三爻:井渫不食,为 我心恻。 “井在有无中,无来亦无失”来于井卦辞:无丧无得,往来井井。 周易正义 解为:“此明井用有常德,终日引汲未尝言损,终日泉注未尝言益。 ”39孔颖达将卦辞理解 为人来人往,人们不断在水井中汲水生活,但井水永不枯竭,也不漫溢。苏轼在东坡易 传中对此的解释有很大的不同,在苏轼看来,井的被食与不被食与自身无关,被食不会 枯竭,不被食也不会漫溢,所以苏轼易传说“井未尝有得丧”,人应该效法的“井德”那 就是不要汲汲于被用与不被用,被用者不以物喜,不被用者不以己悲,这就是他想说的人 “未尝有得丧”。这首诗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此诗借井卦寓意表明诗人在被贬后修 身养性,忘怀得失的情怀。 苏轼与王郎夜饮井水诗云:“吴兴六月水泉温,千顷菰蒲聚斗蚊。此井独能深一丈, 凛然如我亦如君。 ”40此诗有异文,王文诰注本为“凛然如我”,冯应榴注本为“源龙如我亦 如君”41王文诰案:“合三注考之,从凛然为确。诗以我、 君二字当冷字用,谓世皆趋热, 而尔我独冷,不图此水凛然,正如我之与尔饮此为宜也。 ”王文诰的判断我赞同,但解释似 乎不确。从诗题来看,此诗与“井”有关,此诗用的正是周易井卦的九五爻意,其爻辞 为:“井洌,寒泉食。 ”象曰:“寒泉之食,中正也。 ”苏轼的解释是说:“此其正,与九 三一也,所以食者中也。 ”结合苏轼对于九三爻的阐释,苏轼在这里是以井水的清冽高洁象 征君子品性的中正高洁,这也是此爻阐释中的常见义,正如高亨所说:“九五居上卦之中位, 象人有正中之德。 ”所以苏轼在此诗中是用井水明志, “凛然”正是对于爻辞“寒泉食”的化用, 苏轼意谓主客二人均是清冽寒泉般的高洁之士。和与王郎夜饮井水诗一样,苏轼的 画车二首诗云:“九衢歌舞颂王明,谁恻寒泉独自清。赖有千车能散福,化为膏雨满重 城。 ”42其中的“谁恻寒泉独自清”的正是化用了易井九三:“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 用汲,王明并受其福。 ”与九五:“井洌,寒泉食。 ”“寒”与“凛”都是品性高洁、人格独立的象 征,从井卦出发, 与王郎夜饮井水的异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苏轼在西山诗和者三十余人,再用前韵为谢诗中有云:“我如废井久不食,古甃缺 落生阴苔。数诗往复相感发,汲新除旧寒光开。 ”43也是借易井初六的“井泥不食,旧 井无禽”,表达一些沉沦下僚的不满。在送邓宗古还乡则为人打抱不平:“广汉有姜子, 孝弟行里闾。岁晚终不食,心恻当何如。44用的就是易井九三:井渫不食,为 我心恻,认为其贤者不遇。 另外在苏轼的文章中还有两处用到井卦词句和卦意。 杜处士传:“今子宛如 易之所谓“井渫不食”也。 “45景灵宫天兴殿开淘井眼祭告里域真官祝文:“神游之 庭,井泥不食。 ”46分别是易井九三: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初六:井泥不食,旧井 无禽。这些用处基本沿用了井卦的通常意义。 苏轼在东坡易传中一方面延续了前人对井卦的政治化、伦理化的解读,另一 方面更突出了对于“井”在成为“弃井”之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患得患失,不随波逐 流的精神。苏轼提醒大家越是处在这种状态下,越是需要保持心性修养,保持高洁情怀与 独立人格,这些都是苏轼自己人格精神的体现。这样的“易象”同样被苏轼带入了诗歌的“意 象”,在理解这些诗歌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