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走近残疾人》说课设计_2_第1页
小学品德与社会《走近残疾人》说课设计_2_第2页
小学品德与社会《走近残疾人》说课设计_2_第3页
小学品德与社会《走近残疾人》说课设计_2_第4页
小学品德与社会《走近残疾人》说课设计_2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品德与社会小学品德与社会走近残疾人走近残疾人说课设计说课设计 鞍山市教师进修学院 刘 颖 一、说教材:一、说教材: 1、教材的特点及编写意图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第三单元第 4 课友爱残疾人第一课时。 品 德与社会课程强调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以体验去感受生活,从而使学生从心灵深处真正理解、关爱、尊重残疾人, 从行动上真正帮助残疾人。教材的活动安排即是虚拟的社会生活也是现实生活实际,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便于操作。根据教材 的地位、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残疾人,知道他们生活的辛苦。 (2) 、能力目标:增强感受事物的能力。 (3) 、情感目标:产生理解、关爱、尊重残疾人的思想。 3、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是认识残疾人,走近残疾人。难点是从对残疾人的同情转化为对残疾人的理解和尊重。 4、教学准备: 去盲聋哑学校,将残疾儿童的学习、生活片断录制下来,制作成教学课件;学生收集有关残疾人的资料等。 二、说教法学法:二、说教法学法: 道德情感具有情境性,一定的道德情境能激发相应的道德情感。我在设计走近残疾人一课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创设相 应的环境气氛和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深刻地体验到了残疾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诸多不便,残 疾人为达到目的较常人更多的付出,也增进儿童了对残疾人的同情心和爱心。这种情境教学法,注重让学生在走近残疾人生活的 过程中获得情感的体验。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进行有目的的交流、探究活动,从而获得思想的升华。 三、说过程:三、说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新课标指出:贴近学生生活事例的情景模拟,能激发相应的环境气氛,使学生受到情绪上的感染。因此,教学一开始我播放 春节联欢晚会上的“千手观音” ,把学生带入残疾人的生活中,唤起孩子们对残疾人的敬仰之情。这时将画面定格,让学生说说 在你们身边也有一些残疾人,你了解他们吗?今天, ,老师和同学们共同走近残疾人的世界,去看看他们是怎么生活的?引出课 题走近残疾人 ,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 、指导体验,引导发现。 本环节我设计了两个内容:认识残疾人、尊重残疾人。在学生了解残疾人的过程中,我设计了几个模拟活动。同时,提出 有关要求和注意事项,提供模拟活动所需要的简单材料。 课堂体验 5 分钟:1、体验盲人:用红领巾蒙住眼睛、从门口走到自己的座位上或到指定地点取东西,体验盲人对阳光世 界的渴望。2、体验聋哑人:老师讲一件事情,让扮演者用手语或肢体语言复述,体验聋哑人渴望说话的感受。3、体验肢残者: 让学生一手背后、单手穿上衣服、扣好扣子,体验残疾人生活的不便。 模拟体验后,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起初,学生们有可能感到活动有趣,发笑不止,但随着体验活动的进展,学生们 就会感到在他们看来很容易做到的事情,残疾人却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完成,感受到残疾人生活的困难。这时过渡到“尊重残疾 人”这部分内容,将录制好的影片放给学生们看,进一步感受他们的同龄残疾人生活、学习过程的艰辛,引发他们的爱心、同情 心。 (板书:同情)随后,教师适时地启发学生学习课前收集的有关残疾人(程杰、桑兰、张海迪)自强不息的先进事迹,并适 当进行点拨、提示,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体验的结果。 (三) 、畅谈思想,升华情感。 新的课程理念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只有源于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 这种学习获得的知识最直接,最有效。这种参与活动也在潜移默化、层层递进中降低了知识的难度,有效的突破了难点,突出了 对重点知识的掌握。在结束部分我再次播放“千手观音” ,随着悠扬的乐曲、优美的舞姿,我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们应该怎样对 待他们?通过学生回答,引出残疾人虽然身有残疾,但却有着美好幸福的人生。人生与残疾毫无关系。使他们从对残疾人的同情 转化为对他们的理解和尊重。 (板书:理解、尊重)尊重具体体现在哪里?(让学生们设计自己今后的行动计划,避免空喊口号) 对这些残疾人,党和政府又会怎样关爱他们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使学生这种关爱残疾人的思绪一直延续下去。 在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时,教师应当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知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做到活用教材,努力建立起课程、教学与 学生生活之间的通道。并注意有效地利用课程资源,补充一些现实生活中“活”的教材,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遇事分清是非遇事分清是非说课稿说课稿 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制小学思想品德第十册第二课遇事分清是非 。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三至五年级“自尊自爱” 德目中有关要求编写的。侧重对学生进行分清是非的教育。 课文叙述了十佳少先队员方小强在同学之间发生纠纷时,冷静分析并正确处理的事情。在第一件事情是讲,当本班同学和外 班同学发生冲突,请小强帮忙去打架时,小强不仅拒绝了错误的请求,反而摆明道理劝阻了双方;第二件事情是讲当小强的表弟 和同学小刚发生矛盾时,小强没有袒护自己的表弟,而是坚持明辨是非。通过以上两个事例,让学生知道小学生遇事只有分清是 非,才能健康成长,不注意分清是非,就可能犯错误,就会做有损自己名誉的事。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一)认知目标,知道要遇事分清是非,不对的事情不去做;能比较不同行为与个人名誉的关系,以良好 的言行维护自己的名誉。 (二)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荣辱感和羞耻心;让学生对分清是非的人有一种敬佩感,愿意向是非 分明的人学习。 (三)行为目标,让学生做到遇事能分清是非;正确的事,积极主动地去做,不对的事,坚决不做。 本课的重点难点是让学生比较不同行为与个人名誉的关系。 教学方法: 为了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将通过“表演导入法”创设情境,导入课题。针对本课难点,我采用的教学活动方式是“讨论 学习法” 。这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表现形式。高年级学生的思维已经开始发展,他们对思辩性很强的问题情有独钟。在课 堂上开展辩论和讨论,学生之间能互相补充思想,发现自己的不足,修正别人的意见。这种群体间的互动,不仅使学生对本课的 德育观点理解得更为透彻,同时也能促进他们原有知识的整合。 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将分四个环节来进行教学: (一)巧设悬念,诱趣入境。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必须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参与角色表演创设情景,能起到激情诱趣的 作用。 于是,在一开始,我先带学生进入“学生模拟法庭”审理案件的现场。由本班的班长担任审判长,请同学分别扮演审判员、 原告、被告以及辩护人和证人。等审判长宣布“案件审理开始”后,先原告陈述其提起诉讼的原因:由于被告挥拳打伤了他的鼻 梁,他要求被告向他赔礼道歉,赔偿医疗费用。而被告却辩称,事情的起因是原告先用绰号辱骂他,并请来证人出庭作证。 这样的事情在学生实际生活中时有发生,案例的真实可信,加上“模拟法庭”这个环境所带来的新鲜感,使学生的注意力达 到了高度集中,他们饶有兴味地关注着案件的审理。当原告、被告及其辩护人陈词完毕,案件悬而未决时,我示意审判长宣布暂 时休庭。我向学生提出:“法庭最后是如何处理的,这个案子如果让你来当审判长,你会怎么判呢?”其实,在这里,我并不急 于让学生知道法庭的最后判决,而是要通过悬念的设置,为下面的学文明理做好一个铺垫。于是,接着我话锋一转:“今天,我 们先来学习遇事分清是非一课,待会老师再请你们对此案作出合理的判决。 ” (教师板书课题:遇事分清是非) (二)感知教材,激情明理。 高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对于新授课,经过老师的点拨与自己的努力,能有一个较全面的理解、较准确的把 握。因此,不需要带领学生逐段分析课文,而是以简驭繁。我决定通过三步讨论的方法,帮助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层层深入,把 握文理的关键。 第一步,自学课文,思考讨论下面的问题。 方小强身强力壮,是学校武术队学员,而且非常乐于助人。可是,最近两次有人请他帮忙,他却没有帮,这是为什么? 通过学习课文,分析小强对待事情的态度和做法,目的是让学生从小强的行为中得到启示,遇到类似问题应该如此这般去处 理。无形中,就渗透了本课行为导向的要求。 第二步,在熟悉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分组讨论: (1) 如果小强去帮助本班同学打外班同学,事情会怎样? (2) 如果小强不问清情况,把小刚打一顿,事情又会怎样? 让学生通过假设联想,进一步认识到是非不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第三步,我再让学生自由地谈一谈:通过小强的事例,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什么? 思品学科学文明理的过程就是让学生感受、领悟、体验情感的过程。在这里,评价方小强的行为,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把方小 强当成了学习的榜样,有助于加深他们对“遇事分清是非”这种道德知识的情感体验。并且,在学生讨论的同时,我注意引导学 生认识到:小强能被评为“分清是非的好队员”与他平时的行为道德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名誉同他的言行是密不可 分的。让学生评价小强,其实就是引导学生把分清是非同爱惜自己的名誉联系起来理解。这样,有助于本课难点的突破。 根据学生的回答,我进行板书并作简短小结:通过学习课文,让我们知道了,遇事分清是非,就是遇事要冷静分析,正确的 要敢于坚持,错误的要勇于抵制。 (说完,教师板书:冷静分析 正确 敢于坚持 错误 勇于抵制) (三)辨析导行,扩思深化。 学生经过以上一个明理环节的训练,对是非的认识,也已经由感性上升到了理性。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科曾说:“在学生的 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 ” 为了有效落实学生的道德行为,我让学生回到“模拟法庭”的现场,请学生当审判员,提出合理的处理方案,以协助审判长 审判本案。其实,这就是一个变相的道德辨析题,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加强学生道德推理判断的技能和 技巧,学会全面看问题,学会自我选择,择善而从。 由于各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学生对是非的判断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本法庭这个案件的处理上,有的同学会认为打 人的被告应承担全部的责任;有的同学则提出事情的起因是原告先出口伤人,原告的责任不可推脱;还有的可能建议以和为贵, 双方先检讨自己,再握手言和。对于学生的观点,我都不做任何评价,只是问:还有没有不同的意见?让学生在讨论辩论中,思 想互相碰撞,促使他们既引经据典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也积极地关注他人的意见,在说服他人的同时,也纠正自身见解的偏差。 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同时,审判长记录并整理大家的意见。然后,审判长宣布法庭的最后判决。当大家看到,原告和被告都表 示服从法庭的判决,互相道歉,握手言和时,内心一定充满了自豪感,因为是他们的参与使得本案的审理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并且,这还将使学生由心底里升起一股凛然正气,这股正气,将促使他们学会从是非高度去待人处世。 接下来,是“帮一帮”行为小训练,我出示幻灯片: 请告诉他们,这样做有什么不好。 1、 小牛爱起哄,同伴喊什么,他也跟着喊什么。问他为什么,他说:“我也不知道,只觉得有趣。 ” 2、 在图书馆里,大家正在安静地看书,有人却在聊天。小月也和小芹说起话来。她想:“反正又不是我一个人说话。 ” 这是两个反面个案。目的是让学生在评价指正别人的同时,把本堂课的道德认识,内化为自己的态度。 经过上一轮的分析讨论,学生比较了解彼此答案的差异后,很自然就会或多或少修正自己的答案,从而得出一些较合理的解 决方法。那么我就不再加以提示,完全放手让他们自己处理定论。 (四)自省内化,回归主题。 现在的小学生虽然对品德知识的理解还比较肤浅,品德评价易受外部具体情景的制约。但自我意识成熟得较快,有一些比较 朦胧的力量上的自信、人格上的自尊、精神上的自立倾向。这时,指导学生评价自己就比评价别人更有价值,更有助于他们形成 道德观念与个人行为之间的联系。 于是,我让学生分小组谈话,说说自己在分清是非方面做得怎样?把自己在这方面做得好的事例说给大家听,或者,谈谈自 己由于做事太冲动而造成的不良后果。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生活经验,正面的事例更能让学生受到感染,负面的教训也更能引人深 思。 在教学的最后,我是这样进行总结的:同学们,今天,我们不仅认识了十佳少先队员方小强,还亲自当了一回审判长。知道 了遇事分清是非,就是遇事要冷静分析,要把事情的原委搞清楚,然后再按是非标准作出判断。正确的要敢于坚持,错误的要勇 于抵制。最后,老师送你们一句格言:是非分清,一路直行;是非不分,陷入泥坑。希望你们都能象方小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