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包头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题 目: 从新闻专业学生向职业记者的转换学生姓名: 院 系: 文学院 专 业: 新闻学 班 级: 指导教师: 二 一 年 四月 摘 要新时期的新闻媒体对职业记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再是以前的 “一支好笔”就能立足于新闻媒体。目前我国的新闻教育虽然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所培养的学生面向社会还存在诸多问题。经过几个月的专业实践,发现如何从一名新闻专业学生成长为一名职业新闻记者,是新闻专业学生最大的困惑,这也是我们所要探讨的问题。本文从我国新闻院校目前的教育模式及培养状况,新闻专业学生自身的素质等方面分析,提出改革措施:新闻院校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新闻专业学生向“一专多能”方向培养;新闻媒体为新闻专业学生提供广阔的实习平台,上级政策的支持,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等;学生通过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适应新闻媒体对人才的需求。关键词:新闻专业学生;新闻记者;素质;新闻媒体Abstract New media put a higher demand on journalists are no longer just before thea good document, based on the news media can. At present, Chinas journalism education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but the training of students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facing society. After several months of professional practice, discover how a journalism student from the rapidly growing as a journalist, is the largest news students confused, this is the problem we have to explore. News from our schools of this mode of education and culture conditions, the quality of journalism student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ir analysis, the proposed reforms: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ode press the direction of the institutions, journalism students to multi-skill orientation training; students for the news media provide broad practical platform for higher level policy support, the school building practice base; students by improving their overall quality, adapt to the news media demand for talent. Keywords:journalism students; journalists; quality; news media目 录引言5一、我国新闻院校传统的教学状况及培养模式6(一) 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介对新闻记者的要求6(二) 我国新闻院校传统的教学模式61、培养目标方面62、课程设置方面73、教学环节方面74、专业性质方面7二、新闻专业学生自身的专业素质分析7(一)理论知识掌握不扎实7(二) 知识面狭窄,缺少文化底蕴8(三) 写作功底欠缺,缺乏认真精神8三、新形势下媒体体制的改革及对新闻记者的要求9(一) 新形势下媒体体制的改革9(二)新形势下新闻媒体对记者的要求101、提高自身的抗压能力102、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103、熟练运用现代化设备11四、新闻专业学生如何更快地成长为一名新闻工作者11(一) 新闻院校与新闻媒体的关系111、媒体促进新闻院校教学体系的改革112、新闻院校是媒体工作者深造的课堂11(二) 新闻院校的改革121、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新闻记者12(1) 注重新闻专业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12(2) 重视新闻专业与其他专业的有机结合132、加强专业实践的连续性13(三)拓宽实习基地141、上级政策的有力支持142、媒体、院校的友好合作143、校内实习基地的大力建设15(四)新闻专业学生自己的行动151、勤于练笔,夯实基础162、利用在校时间,充实自己16结论18参考文献19致 谢20引 言近年来,随着我国新闻媒体的迅速发展,新闻专业教育的发展突飞猛进。新闻专业的学生,本应为新闻媒介的发展带来一股新鲜的空气。实际上,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却面临着一种尴尬的境地:新闻传媒在选用人才时宁愿选择法律、经济、中文、历史、哲学等专业的毕业生,而不原录用新闻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目前我国的新闻教育虽然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所培养的学生面向社会,真正成为一个记者,还存在许多问题。在实习的过程中,发现很多新闻专业的学生,学了三年专业课知识,到媒体甚至连一个消息也写不完整,媒体记者对新闻专业学生这种专业素质和技能感到异常吃惊。如何从一名新闻专业学生成长为一名职业记者?这是当务之急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一、我国新闻院校传统的教学状况及培养模式(一) 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介对新闻记者的要求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新闻事业的繁荣,相应地新闻教育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据最新统计资料显示,截止到2008年底,全国高校设有传播学专业教学点的有878个,分布在近400所院校。以前,主要是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在我国新闻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新闻院校培养学生的模式主要是朝着传统概念的新闻记者培养,认为新闻专业的学生主要是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大多数院校都是前两年注重在学校的理论学习,到了大学最后一年,进行专业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了将来在工作岗位上得心应手。只要有扎实的文学功底,写出一手漂亮的文章,在新闻这个行业新闻专业毕业生还是比较吃香的。然而近几年,随着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数字电影等这些新兴媒介(也称为“第五媒体”或“流媒体” )的蓬勃发展,在我们生活中越来越显示出它们的强大威力 。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而且主动要适应信息技术对新闻采访、编辑、制作和传输的新要求,把握报纸期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不同类型媒体的传播特点,熟练掌握多媒体传播和现代传媒装备技术,不断增强自己的新闻业务本领,成为“一专多能”的新时代新闻工作者,适应社会的需要,否则将成为社会的弃儿。 (二) 我国新闻院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复旦大学的新闻专业教学一直走在我国院校的前列,因为具有社会知名度高、底蕴深、师资力量强等特点,其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被其他地方院校所推崇和效仿。现在以复旦大学的教学模式为例,谈谈我国传统新闻院校的教学模式。1、培养目标方面复旦大学新闻系 1929 年成立时宣布该系的培养目标是“养成本国报馆编辑人才与经营人才。”直到1950年,复旦大学新闻系将它的培养目标规定为:“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闻出版事业干部,即培养各种工报纸、杂志、各级通讯社、各级广播电台、各书店以及新闻出版行政机关之编辑、采访等人才。”培养目标看起来有所变化,但其实质依然是为新闻界培养应用性的专门人才,只不过在政治上有了明确的并且越来越高的要求。2、课程设置方面实践层面的课程在专业课程中占有绝对优势。复旦大学成立之初,学制 4 年,共开设34门专业课程,其中需要学生实践操作的课程有新闻采访、评论写作、通讯练习、新闻编辑新闻照片制版等 17 门,占专业类课程的 50%。 如 1943 年中央政治学校新闻系 4 年制课程基本上也大致如此。必修的新闻专业类课程有:新闻学、新闻文学、采访编辑、中国新闻史、世界新闻史、报业管理、出版法、社论写作、编辑实务等 10 门,操作层面的课程有 6 门,占总课程的60%。3、教学环节方面一般大学创办的新闻系十分注重学生实践,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安排较多的时间和通过较多的方式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有较多的机会接触和参与新闻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4、专业性质方面大多数院校的新闻系是在该院校中文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尤其是到了80年代,中国新闻教育出现高潮,普通高等学校纷纷创办新闻系科,虽然有一些系科聘请实务界的人来主持工作(比如华中科技大学新闻系创办时,负责人与教师绝大多数都从新闻实务单位抽调),但绝大多数都是大学中文系的教授办“新闻”。许多院校开设的新闻专业继承了复旦大学新闻系的传统设在中文系。1980年,普通高校创办新闻学专业的有 30 个,其中有 23 个是中文系设置的。即使像武汉大学新闻系虽然一开始便独立建系,在行政建制上似乎与中文系没有什么联系,但是从系主任到教师基本上都是从中文系中分出来的。 因为缺少专业的新闻教师,中文系的教师教新闻学专业成为一时的风气,从基础写作课,到新闻史论课,甚至到新闻采、写、编、评等业务课,都是由中文系的教师来担任。虽然办学类型上有了很大变化,但是教育模式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基本延续着前一时期的传统模式。我国新闻院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新闻教育刚刚起步之时,由于社会条件、教学环境、师资力量等客观因素的限制,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了当时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为新闻界输送了一批优秀人才,弥补了新闻战线上专业人才缺乏这一空白。二、新闻专业学生自身的专业素质分析作为新闻系毕业的学生,经过四年的专业学习,他们的专业知识到底达到了什么层次,能否胜任职业新闻记者的工作?现结合新闻系毕业生实际工作的表现,分析新闻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现状:(一)理论知识掌握不扎实新闻专业在课程的安排上,一般都会设置一些专业理论课,如新闻学理论,新闻采访的写作,新闻心理学等。这些理论知识学习起来枯燥乏味,难以理解。有些学生甚至认为,枯燥的理论知识没多大用处,到时候多掌握点实践的东西就行。潜意识里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有一种轻视,最终对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的不够扎实。平时在学校里察觉不到专业理论的重要性,等去了报社,真正走上新闻记者的岗位,才体会到扎实的新闻理论知识是一名新闻记者最基本的也是必备的专业素养。刚去报社的时候,许多记者都要求实习生从短消息开始写起,有些学生认为一个消息有什么难的,写完几乎不修改就交给指导老师。记者修改稿件的时候,才发现许多实习生写的稿子没有标题,甚至连个导语也没有,一千多字的文章一笼统下来,没有小标题,这时大家或许才想起,这些都是老师在课堂上反复讲过的。到自己写稿子的时候,丢三落四,缺这个少那个,问题全都暴露了出来。新闻系的学生犯这种错误,媒体记者会对我们的印象大打折扣,要想以后有更好的发展,对自己也是不利的。(二) 知识面狭窄,缺少文化底蕴关于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新闻人才,著名学者、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如是说:“新闻记者是杂家,知识要渊博,天文地理、诸子百家、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管理科学等等,无所不知不晓。”实习期间,阳光报一位资深记者告诉我,如果别人不知道而你知道,别人就会说,你是记者这些应该知道;如果别人知道你不知道,别人就会说,作为一个记者,连这个也不懂。记者首先是一个杂家,其次是专家,最后才是名家。许多新闻系毕业生走上记者岗位后,工作几年还不能适应,更谈不上拿出像样的作品,原因之一是缺乏新闻学边缘知识的教育。记者知识面偏窄,既不是专才,通才也略显不足,就很难写出专业性很强的新闻作品。(三)写作功底欠缺,缺乏认真精神新闻专业的学生,最擅长的应该就是写作。然而事实上,一些新闻系学生的写作能力,为部分用人单位所不满意。吉林化肥农药集团,是世界500强企业中化化肥的全资子公司,2009年要招2名新闻系本科生,为企业内部刊物服务。公司人力资源部主管李学锋说:“80%的应聘学生,写作能力距我们的要求还差一块”,面试时,他们带领学生参观企业,让其就自己的心得体会写个短文,“不但写得不理想,许多人文笔不是很流畅,甚至表达的与主题都有偏差,字写得也不太好看。”许多院校的新闻系在课程设置上都会开设汉语基础课,帮助学生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如包头师范学院新闻专业,第八学期开设实践语言修辞,学生的实践作品常常被老师当作案例在课堂上讲解,从标点的正确使用,词语的合理搭配,段落结构的安排方面进行分析,指出同学们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在以后的实践中,从这些方面提高稿件的质量。我个人认为,新闻专业的学生写作功底不扎实主要是平时写的太少,对于低年级学生,一定要加强自己的基本写作能力,有很多企业都很重视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要多读文学作品。此外,还要多读报,关注新闻,注重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能力。 三、新形势下媒体体制的改革及对新闻记者的要求 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全球化、信息一体化的速度和深度进一步加快,国外大型媒体集团对国内媒体的不断渗透,使我国媒体业面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我国传媒在要想在市场上争取生存的空间,与国际传媒接轨,媒介经营产业化、市场化是我国媒介改革的必经之路。(一) 新形势下媒体体制的改革由于媒体是事业单位,大多数媒体的经营状况还不错,员工个人收入普遍在当地人均收入水平之上。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各媒体的人员不断增加,从而使不少媒体不同程度地存在用人偏多的问题。2005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指出:“新闻媒体中的广告、印刷、发行、传输网络部分,可以从事业体制中剥离出来,转制为企业,进行市场运作。”基于新闻采编部门的政治属性,保留在事业体制。 “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要求,按照“大部制”改革的思路,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文化领域的新闻单位体制改革势在必行。新闻采编与新闻传播分离,是不以人们意志所转移的客观规律,也是报业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 按照企业化管理的要求,要想实现利润最大化,除了尽可能地扩大经营创收规模之外,那就是要尽可能地降低成本。在降低成本方面,除了生产成本与管理费用的有效控制,很大一块就是降低人力成本。云南人民广播电台,近年来实行人员竞聘上岗,每年进行述职演讲和竞聘演说,在裁减多余人员的同时使人员始终处于良性流动的状态中,每一位员工有不同特点,肯定有其最适合的岗位,如果将其放在不适合的岗位上,不但不能发挥其才能,更会影响整体的成本增加。在工资待遇方面,云南人民广播电台也加大了改革力度,削减了固定工资收入,提高了节目量化收入,同时增加了非正式员工的福利待遇,这样做其实是与企业化的要求相适应的,谁能力较强,谁就可以获得更多的收入,无论正式、非正式,只要作出努力都能有所体现,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新媒体运营与管理上,石家庄日报社还采取了许多与报业管理截然相反的做法:一是人员社会化,不占用原有编制,全部实行聘任制;二是资金多元化,报社相对控股并动员员工入股,以增加财产性收入,通过报社和员工入股达到掌握公司的主动权,同时吸收社会资金参股;三是管理扁平化,实行总监制,以业务管理为主。(二)新形势下新闻媒体对记者的要求1、提高自身的抗压能力各种新兴媒体的不断涌现,传播信息的渠道与平台越来越多。这一方面打破了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格局,极大推动了中国传媒市场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进程;另一方面,为了争夺市场、争夺眼球,媒体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抢新闻、抢独家,成了媒体抢占市场的重要因素。在媒体激烈竞争的时代中,拥有独一无二的新闻线索、新闻题材的可能性剧减,媒体抢“猛料”竞争日益激烈。这些因素导致新闻从业人员面临着更大的职业压力,如果没有一定的抗压能力是很难胜任的,对于缺乏锻炼的“80、90后”一代尤为突出。所以新闻专业学生必须要有敢想敢干的精神,那种闷在办公室写新闻、靠文件资料写新闻已经不太适用了,只有从第一线及时发回的有价值新闻才是受众所欢迎的新闻。这样的环境下,一些记者常年处在紧张的状态中,一方面要抢新闻,另一方面又担心漏新闻。吃饭、睡觉没规律,连夜赶稿成常态。有新闻的地方,就有他们的身影,不论环境多么艰苦,都要坚守在新闻一线,这是他们的职责。地震、海啸灾区,无处不有他们匆忙的身影;两会期间,凛冽的寒风中,一线的女记者依然坚持在最前线,为全国观众朋友第一时间发布最新两会动态;为了揭露事情的真相,有多少新闻记者冒着生命“潜伏”在最危险的地方。在媒体现行的薪酬考核制度中,更多关注的是“量”:多大篇幅、多少篇、多少分,而对具体稿件的采编难度、精彩程度、市场反响度等并未有足够的体现。每个月都有稿件数量的要求,如果记者的发稿量连续几个月没有达到一定的指标,就要调换岗位甚至下岗。2、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接受过新闻专业培训的人会将一些基本的新闻理念投射在职业外的思维和行为中。比如,对新事物的敏感和关注,对不甚明确的事情追根究底,对别人众口一词的事保持谨慎和怀疑,只相信有充分凭证的事实和结论。我认为没有这些思维和行为习惯的新闻专业培训就是失败的。因为这直接指挥着你以后的工作实践。 成为一名新闻记者,培养自己强烈的新闻敏感意识是专业素质的要求。试想,如果一名新闻记者没有新闻意识,对身边发生的任何事、物没有“第六感”,没有“新闻”感,怎么去发现新闻。这就要求在平时的生活中,处处留心观察,对生活充满激情,增加自己的生活阅历。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年,举国上下一片喜庆,9月底的时候,西安市许多市民在自家门前挂上了国旗。看到这种情景,随手拍了几张照片给我的指导老师,是否可以当作新闻去采访。几个记者看了以后说,现在市民挂国旗已经很普遍,不再是新闻,要从中发现“异处”。比如,许多市民、商家把国旗随便斜插在门口,有的甚至是旧的、破损的,这才是新闻;第二天华商报就刊登了一篇题为你会正确悬挂国旗吗的稿子。3、熟练运用现代化设备新闻媒体实行“采编一体化”机制后,记者担负起了编辑的工作,现代化的电子设备必须熟练运用。许多突发事件的发生,要求记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把现场动态传回报社、电视台,并争取以“独家”的形式与观众见面。许多新闻是记者现场采访现场编辑,发回编辑部的新闻稍稍进行修改后直接播出。目前报纸编辑常用的有方正飞腾, photoshop,corel draw等这些软件;视频后期制作国内电视台最常用的有会声会影X2,Edius ,Premiere等软件。汶川地震后,一线的新闻记者拿着笔记本,在临时搭建的简易棚里剪辑新闻。紧急事态发生后,因为环境的特殊,设备的简陋,记者就是编辑,编辑就是记者,作为新闻记者必须熟练使用现代化设备,把现场采访的素材编辑成新闻稿件第一时间传回编辑部,这是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对新闻记者提出的更高要求。四、新闻专业学生如何更快地成长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一) 新闻院校与新闻媒体的关系1、媒体促进新闻院校教学体系的改革新闻院校为新闻媒体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科研水平的新闻人才,促进了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反过来,我国新闻事业的日益繁荣,对新闻院校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它们的改革,使之培养出当今媒体需求的新一代新闻记者。毕业论文是本科生毕业的一个必备条件, 但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主任张小元介绍,拟从2010年起在教学计划中删除毕业论文,而以在报上发表新闻作品、评论等有具体篇目及质量要求的毕业设计来代替。取消本科毕业论文的真正意义还不仅仅在于目前的本科论文“太水”,主要是为了解决大学教育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那用什么来检验本科生的质量呢?对此,张小元表示,取消毕业论文后,将以与业界接触的毕业设计代替。“比如在课程上往这方面倾斜,加大新闻采写、评论的课时量;加大和业界的对接,每门课程尽量往实践上偏。比如外国新闻史,就可以讲今日美国是如何成功的不单纯地把它当成死记硬背的知识。采、写、编、评、社,这些东西更要和实践对接,要让学生多练手,并将作品纳入考核中。 2、新闻院校是媒体工作者深造的课堂网络化普及的今天,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新闻工作者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必须与信息传递的频率相一致,媒体在职人员必须不断地给自己“充电加压”,加强自己对新事物的认知和判断能力,从各方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新闻院校则是媒体工作者深造学习的最好课堂。新闻媒体工作者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新闻院校可以聘请媒体资深记者、评论员、编辑来学校讲课,一方面扩宽学生的社会视野,学生也可谈自己对媒体、新闻记者等各方面的认识和理解,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加强新闻工作者与学生的交流,对于新闻工作者这就是学习、积累对新闻理论的重新认识的过程;另一方面,新闻院校是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理论水平最好的课堂,便于新闻媒体工作者深刻了解新闻宣传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掌握新时期新闻宣传规律和业界动态;有利于培养新闻宣传领域的优秀人才,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新闻宣传队伍,使我们的新闻宣传不断改革创新,推陈出新,焕然一新。理论研究与新闻实践衔接的培训模式,为进一步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实现了新闻院校与媒体的(二) 新闻院校的改革近年来,我国经济取得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新闻事业的发展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新闻院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当前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院校即将迎来一场自己的“革命”,暂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新闻记者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是指必须既有深厚的人文社科知识功底,又熟悉新闻采编业务,同时还具有现代新闻传播观念,并能熟练掌握现代化传播技能的现代新闻传播人才。与传统记者相比,他们能熟练运用多媒体及网络技术,以最快捷的途径和最贴切的方式采集、传播最有价值的信息和制作信息产品。同时,能将因特网的高新传播科技的发展融入自己的人文社科知识结构中去,确立全新的传播价值观,使自己的传播活动最大限度地符合信息社会最新要求。(1) 注重新闻专业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新闻传播学专业本身又可分为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编辑出版等各个方向。现今媒体纷纷强调采编摄一体化,偏爱业务上“全能”的记者。因此,掌握多种业务技巧的学生不但可以拥有多类媒体就业渠道,更能够在就业单位独当一面。现在媒体所需一种“全通人才”的培养。新闻专业院系可考虑开设“媒体融合”课程,即在报道同一新闻事件时,根据不同媒体的各自特点,采制相应的新闻稿件,以培养学生突破媒体界限的思维与能力,融合适应不同媒体需要的业务技巧。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黄昀博说,为了让考生在毕业后就业更具竞争力,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力求把学生培养成符合型人才 “编、播、导”一体化教育模式应运而生,学生在就业时可以尝试不同的岗位。(2) 重视新闻专业与其他专业的有机结合随着新媒体的兴盛和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新闻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已经不只是在于采集与发布新闻信息,它还需要通过对各种内容产品的整合,提升其品质和价值,使新闻与信息传播进一步延伸到知识与服务领域。从这个意义上说,记者编辑的知识水平与专业技能已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专家型新闻人才将是社会上最急需的。西安晚报广告部招聘,要求新闻记者不仅能写稿子,还要出去拉广告,最好还懂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新闻专业学生必须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复合型新闻人才的培养,需要打通新闻专业与人文、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之间的隔阂,将他们很好的融为一体。新闻专业在可以开设一些法律,管理方面的课程。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可能无法更多的增加一些其他专业的课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考虑开设专业辅修和选修课,并设置成为“必选”,扩宽新闻专业学生的视野。比如变辅修为双修,进一步抛开院系之间的限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时间安排,到各院系旁听专业课程,加大另一专业课时比重,尽量完善丰富这一学科专业知识体系。2、加强专业实践的连续性新闻传播学教育的实践性极强,新闻媒体要求新闻专业学生岗之前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如果合格了,媒体才会虑让你留下。这更说明专业实践的重要性。许多新闻院校只是在毕业之前几个月才会组织学生去媒体实习,可以说是“抱佛脚”。没有充分利用大一、大二的时间去实践。学生的实践环节跟不上理论知识的学习,现在许多院校开始加强学生实践的连续性和持续性。包头师范学院新闻系,要求从大一开始进入实习状态,发现自己身边的新闻,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虽然许多同学是借鉴别人的写法,但是从中,们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大二开始,要求必须进去正规媒体开始实习,并有稿件数量的要求,回来根据媒体和稿件质量给予评分,鼓励学生;大三,一般有长达5个月的专业实习时间,同学们也是最认真的去对待,这次实习中,没几个同学一组,都有自己的指导老师和院系负责人,及时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会诊”,通过对学生实习作品的分析、评论,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经过专业实习后,许多学生的专业素质都会有很大的提高,这也是基于前几次的实习积累。我们可以尝试去不同的媒体进行锻炼,电视台、报社、网络,为将来的工作多一条出路。(三)拓宽实习基地媒体是检验新闻教学的训练场,应当为新闻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习环境。但因人数众多,新闻媒体接收能力有限,许多学生往往不能如愿。甚至还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找实习的地方比找工作还难”。特别令人遗憾的是,有些媒体为了限制实习生人数,实行实习收费制度,这样就在学校和新闻媒体之间矗立起一道无形的“墙”。要想打破这种现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革:1、上级政策的有力支持2004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指出,将新闻学纳入国家重点发展九大社会科学之一。新闻专业学生能够顺利进入各省、市级新闻媒体实习,各级党委宣传部要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比如,制定相关法规、制度,规定各级新闻媒体每年必须接受一定数量的实习生,把这项指标纳入新闻媒体的年度考核之中。类似这样的规定,一方面新闻媒体可以把实习生中的优秀人才为己所用,减轻了媒体为寻找优秀新闻工作者到其他媒体“打探”的负担。实习生一旦留在自己实习的媒体工作,上手也比较快,实习过程中对媒体的定位、风格都有一定的了解,之前和老师的多次采访,也有了一些人际关系的基础。另一方面,如果媒体能把实习生制度作为一项长期战略来抓,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可以成为自身品牌建设的内容,现在,报业开始纷纷寻找品牌创建之路来扩大影响。有的通过和企业一起举办大型活动,有的通过承办某种会议,有的通过发起某项评选,为媒体扩大自身的影响做出贡献,有特色、见实效的实习生制度,可以作为媒体建立品牌影响力的工具。要彻底杜绝新闻媒体“收实习费”的这种不良现象 ,需要上级有关部门政策的强力保障。2、媒体、院校的友好合作新闻院校和地方媒体之间的长期合作也是为学生开拓实习场所的重要途径之一,院系领导和媒体负责人如果能以朋友关系互相往来,该学院的学生有优先在地方媒体实习的便利条件。正如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办公室主任王寿斌说:“媒体并不可怕,正直的媒体更不可怕,媒体可以帮学校梳理办学思路,帮学校提升办学层次,帮学校进行有效的对外宣传,一句话,媒体可以成为院校的朋友。”如学校可以与电视联合建设专业平台,将学生融入可播出的时政性、新闻性电视节目制作的各个环节之中,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高端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流程和核心技术;建设具有媒介融合功能的数字化学生媒体实习平台,让学生全面体验新闻实务工作的完整过程等。包头师范学院新闻系的学生,每年大部分在呼包两地实习,不需缴纳实习费,这就是学校和媒体之间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平常互相交流,多多沟通的作用。实习生也应该遵守报社、电视台、电台的相关规章制度 ,为今后能够进一步合作留下良好印象。如西安外事学院人文学院、文化产业学院聘请西安日报社总编辑李颖科,著名电视人文话题开坛节目主持人李蕾担任学院的特聘教授。外事学院是阳光报广告部的长期合作伙伴,每年外事学院的学生可以便于其他学校的学生去阳光报实习。我们还可以搭建一种“传代”关系的实习桥梁,上一届的学生推荐下一届的学生去自己曾经实习过的单位,这就需要我们在实习的过程中表现良好,得到媒体记者、领导的赏识,这种“传代”才有可能建立起来。建立稳固的实习基地之后,新闻院系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实习规章制度,保证课程实习、假期实习、毕业实习等环节能够切实实施。做到每一个环节都有实习教师指导,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实际锻炼,从而全面提高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3、校内实习基地的大力建设校内实习基地是新闻系学生最方便、最基础的练手平台,加强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是新闻院校不容忽视的问题。同学们学习繁忙,没有时间出去实践锻炼,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内媒体实习。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需要院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从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帮助;新闻专业的老师应成为校内实习基地的中坚力量,引导新闻学生在校的实习,制定实习计划,帮助学生解决实习中遇到的困难,与上级负责部门的联系沟通,制定相关的奖惩制度等等;新闻专业的学生应该是校内基地中最活跃的分子,一切都是为了锻炼我们自己,平时发现身边的新闻,不论是大的小的,只要自己感觉有意思的事,动手写成稿件和老师一起讨论,学校平时的活动要踊跃参加,培养自己的观察、动手能力,敢于采访院、校领导,提出问题,锻炼自己的胆量。充分利用学校的互联网、校报、后勤内刊这些平台,加强锻炼,一定要敢于去写去练,相信动手写和不动手最后的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市场报创办时的主力就是当时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的一些研究生。如果大学的校报或者电台电视台能够更正规一些,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的实习问题。更重要的是,学校的报刊和广播电视如果可以不仅仅局限于校园内,那么将会使大学的新闻教育和社会现实紧密地联系起来。学生有了阵地,教师的指导也能够有的放矢。(四)新闻专业学生自己的行动新闻学院、媒体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和实践环境,这些都是外在因素,要想迅速从新闻系学生成长为职业新闻记者,主要是加强“内功”的修炼,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1、勤于练笔,夯实基础新闻专业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需要在教学中充分结合实践来进行所。实习生根据实习期的长短和个人实际情况,事先大致定实习重点和要达到的目标,有些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没有明确的实习计划和目的,实习目的就是为了完成任务,便于向学校交差,最后收到的效果也不尽人意。在实习单位一定要抓住每一个锻炼的机会,视每一位记者为自己的老师,尽量地为自己争取机会,多出去采访实践。采访回来关键是多写多练,发现新闻,采访新闻,只完成了新闻报道的前两道工序,而第三道工序是写作新闻。有些实习生出去采访不敢提问,害怕自己的问题幼稚,被人嘲笑,其实这些大可不必担心,既然我们是以实习生的身份出去采访,说明许多知识我们还在学习阶段。一般而言,记者希望实习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喜欢实习生提问。这不会打乱记者的采访思路,甚至会弥补记者思考之不足。即使实习生提问跑了题也没关系,记者会巧妙地将话题拉回,不影响采访。而聪明的实习生,也正好从中领悟到书本上没有的采访技艺。采访回来很多实习生怕动键盘写稿,担心写的稿子老师不满意,因而指望老师写,最后给自己带个名,这种顾虑是不必要的。老师不会因为实习生写的稿子幼稚、不成熟而不高兴,相反会细心地指出稿件的长处和不足,帮助实习生从中体会应怎么写、重点抓什么等等。工作经验就是最大的就业砝码,大多数新闻单位都青睐有新闻从业经验的毕业生,因此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生利用好在实习基地的机会,拥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新闻作品就显得尤为重要。2、利用在校时间,充实自己有些同学经过专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建筑工程主要施工机械设备配置及进场时间计划
- 桐乡市颐景轩家具有限公司年产木制品家具2000件搬迁技改项目环评报告
- 2025年零售业员工防盗安全教育计划
- 职业教育教师专业成长计划
- 小学生安全教育知识
- 人教版数学学习强化训练计划
- 食品检验中心质量保障工作计划
- 水务合作开发协议书范文
- 五年级语文下册语文竞赛组织计划
- 2025年小学德育校园文化活动计划
- GB 5009.34-202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二氧化硫的测定
- 教学课件《断裂力学》
- 语文五年级 【知识精讲】7.阅读(2)文言文阅读
- 慢阻肺的管理课件
- 电工基本知识培训资料课件
- 北师大版《相遇问题》公开课课件
- 邻补角、对顶角、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经典习题-一对一专用
- HP系列培训手册
- 毕业论文-原油电脱水方法与机理的研究
- 陕西省2022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真题)
- 事故池管理的有关规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