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柱式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设计(全套含CAD图纸)
收藏
资源目录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
编号:1213318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2.86M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17-05-15
上传人:机****料
认证信息
个人认证
高**(实名认证)
河南
IP属地:河南
45
积分
- 关 键 词:
-
转向
电动
助力
系统
设计
全套
cad
图纸
- 资源描述:
-














- 内容简介:
-
毕业设计(论文)中期 检 查表 填表日期 2011 年 4 月 20 日 迄今已进行 8 周剩余 8 周 学生姓名 李东辉 院 系 车辆 与交通 工程 专业、班级 车辆工程 07 指导教师姓名 安永东 职称 副教授 从事 专业 车辆工程 是否 外聘 是 否 题目名称 转向柱式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设计 学 生 填 写 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度 已完成主要内容 待完成主要内容 1、 电动机、电磁离合器、 扭转传感器都选择完毕。 2、 减速机构的基本参 数以计算完毕。 3、 减速机构的装配图绘制已完毕。 4、 助力系统布置图绘制完毕。 1、齿轮齿条式转向器基本参数的设计。 2、齿轮齿条式转向器装配图的绘制。 3、说明书的撰写 存在问题及努力方向 存在问题:在对角接触球轴承的校核过程中纯在一些问题,将其与深沟球轴承的校核方式弄混了,导致结果错误。 努力方向:通过细心查阅资料上述问题已经解决, 但通过该问题使我了解到我对该方面的认识还有些不足,我以后会多收集,多学习有关该方面的书。 学生签字: 李东辉 指导教师 意 见 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 日 教研室 意 见 教研室主任 签字: 年 月 日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学生姓名 李东辉 系部 汽车与交通工程学 院 专业、班级 车辆 07 指导教师姓名 安永东 职称 副教授 从事 专业 车辆工程 是否 外聘 否 题目名称 转向柱式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设计 一、设计(论文) 目的、意义 1、目的: 本 设计 根据汽车转向系统的工作过程和工作要求,设计一套 汽车 动力 转向系统,此电动助力转向系统采用电机 带动油泵, 根据车速信号、转向盘信号控制泵油量,达到变助力的转 向 。 2、意义: 本设计所设计的 动力 转向系统, 可以为设计研制一种汽车 助力 转向系统提供一种途径,对生 产实际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 也可通过本设计进一步培养 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工程设计能力。 二、设计(论文)内容、 技术 要求 (研究方法) 1、设计内容: 设计汽车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通过电动机带动减速机构上,产生助动力施加到转向柱上,协助驾驶员进行转向。具体完成扭转传感器、助力电机、电磁离合器的选取和减速机构、转向器的设计。 2、 主要技术指标 主要技术指标:前轴载荷: 650条力: 6000N;转向传动比: 40 确定转向盘平均作用力和转向盘最大作用力,据此计算出 性能参数,并对各部件进行设计计算。减速机构为涡轮蜗杆式,转向器为齿轮齿条式。设计说明书要完整,计算过程要准确,公式、符号等书写要规范。图纸绘制要依据机械制图标准来完成。 三、设计 (论文) 完成后应提交的 成果 1、设计说明书 一 份,约为 字。 2、 转向器结构装配图一张、减速机构装配图一张、助力系统布置图一张、零件图若干张、设计说明书一份 ,折合三张 纸。 四、设计(论文)进度安排 1、 进行文献检索查,查看相关资料,对课题的基本内容有一定 的认识和 了解 。完成开题报告。第 1 ( 2 月 28 日 3 月 11 日) 2、 初步确定设计的总体方案,讨论确定方案 ;对 动力转向系统的选用件进行计算选取 。 。 第3 ( 3 月 14 日 4 月 8 日) 3、 提交设计草稿,进行讨论,修定 。 第 7 周 ( 4 月 11 日 4 月 15 日) 4、 完善 转向系统 的设计 ;完成转向器的设计 ,绘制装配图及相应零件图 。 第 8 ( 4 月 18日 5 月 20 日) 5、 提交正式设计,教师审核 。 第 13 ( 5 月 23 日 6 月 3 日) 6、 按照审核意见进行修改 。 第 15 周 ( 6 月 6 日 6 月 10 日) 7、 整理所有材料,装订成册,准备答辩 。 第 16 周 ( 6 月 13 日 6 月 17 日) 五、主要参考资料 1林逸,施国标 公路交通科技, ) 2龚培康,万沛霖 重庆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 3杨通顺 子助力转向器 4汽车工程手册编委会 .汽车工程手册一设计篇 北京 5 2004,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 6 2004,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7530 一 2000,汽车动力转向器总成技术条件 六、备 注 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 日 教研室主任签字: 年 月 日 毕业设计(论文) 开题报告 设计(论文)题目 : 转向柱式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设计 院 系 名 称 : 汽车与交通 工程 学院 专 业 班 级 : 车辆 07 学 生 姓 名 : 李东辉 导 师 姓 名 : 安永东 开 题 时 间 : 2011 年 2 月 28 日 指导委员会 审查意见: 签字: 年 月 日 开题报告撰写要求 一、“开题报告”参考提纲 1. 课题研究 目的 和意义 ; 2. 文献综述( 课题研究 现状 及分析 ) ; 3. 基本内容 、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4. 技术路线 或研究方法 ; 5. 进度安排 ; 6. 主要参考文献。 二、“开题报告” 撰写规范 请参照黑龙江工程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说明书及毕业论文撰写规范 要求 。 字数 应在 4000 字 以上 , 文字要精练通顺,条理分明,文字图表要工整清楚。 毕业 设计(论文) 开题报告 学生姓名 李东辉 系部 汽车工程系 专业、班级 车辆工程 07 指导教师姓名 安永东 职称 副教授 从事 专业 车辆工程 是否 外聘 是否 题目名称 转向柱式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设计 一、 课题研究 现状、 选题 目的 和意义 1、 研究现状 1988 年 2 月日本铃木公司 首次在其 上装备 随后还用在了其 上。在此之后 , 电动助力转向技术如雨后春笋般得到迅速发展。日本的大发汽车公司、三菱汽车公司、本田汽车公司 , 美国的 车系统公司、 , 德国的 司 , 都 相继研制出各自的 比如 : 大发汽车公司在其 上装备了 三菱汽车公司则在其 上装备了 本田汽车公司的 目前已经选装 车的动力转向也将倾向于选择 车系统公司已经为大众的 欧宝的 318i 以及菲亚特的 发出 1998 年开始 , 便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 开发。他们最初针对客车开发出转向柱助力式 如今小齿轮助力式 发也已获成功。 1999 年 3 月 , 他们的 经装备在轿车上 , 如 23F 等 。 大公司共同投资 6 500 万英镑用于开发 他们的目标是到 2002 年装车 , 年产 300 万套 , 成为全球造商。他们计划开发出适用于汽 车前桥负荷超过 1200 此货车也将可能成为 我国在 2002 年才开始研制开发汽车 品 , 目前已经知道的有 13 家 企业和科研院校正在研制中。其中南摩股份有限公司 ( 生产转向柱式的 品 ) 在 2003 年开始进入小批量生产阶段 , 其 他厂家和科研院校均在开发阶段中。 经过 20 几年的发展 , 术日趋完善。其应用范围已经从最初的微型轿车向更大型轿车和商用客车方向发展 , 如本田的 菲亚特的 中型轿车已经安装 本田甚至还在其 助力型式也从低速范围助力型向全速范围力型发展 , 并且其控制形式与功能也进一步加强。日本早期的 仅在低速 和停车时提供助力 , 高速时 停止工作。新一代的 不仅在低速和停车时提供助力 , 而且还能在高速时提高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如铃木公司装备在 + 车上的 一个负载 车速感应型助力转向系统 。 由 开发的 全速范围助力型 , 并且首次设置了两个开关 , 其中一个用于郊区 , 另一个用于市区和停车。当车速大于 70h 后 , 这两种开关设置的程序则是一样的 , 以保证汽车在高速时有合适的路感。这样即使汽车行驶到高速公路时驾驶员忘记切换开关也不会发 生危险。市区型开关还与油门相关 ,使得在踩油门加速和松油门减速时 , 转向更平滑。 随着直流电机性能的改进 , 力能力的提高 , 其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拓宽 , 现在 3 升级的运动型跑车也有安装 表未来动力转向技术的发展方向 , 将作为标准件装备到汽车上 , 并将在动力转向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据 到2010 年全世界生产的每 3 辆轿车中就有 1 辆装备 别是低排放汽车 (、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 ( 、电动汽车 (四大 车将构成未来汽车 发展的主 体, 这给 来了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尽管 达到了其最初的设计目的 , 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 其中 , 进一步改善电动机的性能是关键问题。因为电动机的性能是影响控制系统性能的主要因素 , 电动机本身的性能及其与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匹配都将影响到转向操纵力、转向路感等问题。概括地说 , 电动助力转向技术的发展方向主要为 : 改进控制系统性能和降低控制系统的制造成本。只有进一步改进控制系统性能 , 才 能满足更高档轿车的使用要求。另外 , 控制信号将不再仅仅依靠车速与扭矩 , 而是根据转向角 、转向速度、横向加速度、前轴重力等多种信号进行与汽车特性相吻合的综合控制 , 以获得更好的转向路感。未来的 朝着电子四轮转向的方向发展 , 并与电子悬架统一协调 控制。 2、 目的 、 依据 和意义 随着汽车行业的蓬勃发展,人们对于汽车功能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 多厂商都以 来吸引顾客买车 。 所谓电动转向 ( , 就是在机械转向系统中 ,用电池作为能源 , 电动机为动力 , 以转向盘的转速和转矩以及车速为输入信号 , 通过电子控制装置 , 协助人力转向 , 并获得最佳转向力特性的伺服系统。 对于确保车辆的安全行驶、减少交通事故以及保护驾驶员的人身安全、改善驾驶员的工作条件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 力大小由电子控制单元( 制。 它能在 汽车低速行驶转向时减轻转向力使转向轻便、灵活 ; 在汽车高速行驶转向时 , 适当加重转向力 , 从而提高了高速行驶时的操纵稳定性 , 增强了路感 。不仅如此 , /3以下 , 且前者比后者使整车油耗下降可达 3% - 5%, 因而 , 它 能节约燃料,提高主动安全性,且有利于环保。 二、 设计(论文) 的基本内容 、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 研究的 基本 内容 ( 1) 分析转向柱式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结构形式及工作原理。 ( 2) 分析助力电机与电磁离合器的工作原理,选取合适的助力电机和电磁离合器。 ( 3)分析减速机构蜗 轮蜗杆式的工作原理 ,确定具体的参数。 ( 4) 齿轮齿条式转向器的设计。 ( 5)联轴器的选择。 ( 6)扭转传感器的选择。 2、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1) 利用 成蜗 轮蜗杆与转向器装配图的绘制。 ( 2) 利用强度校核公式对蜗 轮蜗杆及转向器各部件进行校核,确保符合实际应用。 ( 3)绘制助力系统分布图。 ( 4) 确定蜗杆相对蜗 轮的布置方式。 三、 技术路线(研究方法) 助力电机的选择 电磁离合器的选择 扭转传感器 的选择择选择 减速机构设计 转向器设计 撰写设计说明书 蜗杆轴径向、轴向尺寸确定 蜗轮轴径向、轴向尺寸确定 调研、收集资料及总体方案论证 分析转向柱式电动助力转向器内部结构及工作原理 四 、进度安排 ( 1)调研、资料收集,完成开题报告 第 4 周( 3 月 24 日 3 月 30 日) ( 2)助力电动机、电磁离合器、扭转传感器的选择 第 4 5 周( 3 月 21 4 月 1 日) ( 3)减速机构的设计及校核 第 5 7 周 ( 4 月 1 日 4 月 19 日) ( 4)转向器的设计第 8 12 周( 4 月 20 5 月 24 日) ( 5)撰写说明书第 13 14 周( 5 月 25 6 月 7 日) ( 6)设计审核、修改 第 15、 16 周( 6 月 9 日 6 月 22 日) ( 7)毕业设计答辩准备及答辩 第 17 周( 6 月 23 日 6 月 29 日) 五 、 参考文献 1冯樱等 J2001(3) : 4- 6. 2卓敏等 J200231(5):17- 19. 3 994, 15(3,4,5): 243 - 254. 4 2000 , 108 (2) : 39 - 41. 5 1996 , 104 (12) : 42. 6林逸,施国标 公路交通科技, 3) . 7龚培康 万沛霖,汽车电子转向系统。重庆工业管理学院, 4) . 8杨通顺 子助力转向器,汽车与配件 9王望予 M械工业出版社, 2004: 78 10马秋生 M械工业出版社, 2003: 15011周松鹤 M械工业出版社, 2005: 20912王豪等 J 2002(8) : 9- 11. 13张松林 M子工业出版社, 2007: 37414苗立东等 J 2004,24(1) : 79- 84. 15汽车工程手册编委会。汽车工程手册 北京 六、备注 指导教师意见: 签字 : 年 月 日 黑龙江工程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 I 摘 要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就是在机械转向系统中 ,用电池作为能源 , 电动机为动力 , 以转向盘的转速和转矩以及车速为输入信号 , 通过电子控制装置 , 协助人力转向 , 并获得最佳转向力特性的伺服系统。 车转向系统的性能直接影响到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 对于确保车辆的安全行驶、减少交通事故以及保护驾驶员的人身安全、改善驾驶员的工作条件起着重要的作用。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主要由减速机构和转向机构组成,减速机构把电动机的输出经过减速增扭传递到动力辅助单元,实现助力。由于蜗轮蜗杆传动比大,传动平稳噪声 低故减速机构选为蜗 轮蜗杆式 。由于齿轮齿条式转向器,传动平稳,结构简单故转向机构选为齿轮齿条式。 本文设计研究了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对其工作原理做了阐述,对蜗轮蜗杆减速器中的蜗轮与蜗杆做了详细的设计计算,并进行了选型。同时对齿轮齿条式转向器的结构进行分析,并对其重要零件进行了设计计算与强度校核。 关键字: 减速器;转向器;设计;齿轮;轴;校核 黑龙江工程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 is in as as a of to to of to s to s of of of an of to to so is of of of to do a a to of of 黑龙江工程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 1 附 录 附录 A PS of to of CU of in to PS PS to of to of 2 V dc of as as of of of of In or be to of 黑龙江工程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 2 附录 B 助力电机为 供动力,是 统的动力源,它根据 元的指令,输出适宜的助力转矩。助力电机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便决定了整个 统的性能,因此统对电动机的性能要求很高。相对普通电动机,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用电机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 由于绝大多数车载电源为 12V 直流,因此要求直流电机供电电压低,并且具有大的额定电流和额定功率 ;其次, 体积尽量小,转动惯量小,宽广的调速范围,控制特性好,低速运行平稳,力矩波动小 ,转速低 。高转速下,大的齿轮传动比将会增加系统的机械惯量,影响系统动态性能 ;在堵 转时也能提供助力转矩。对于大型车辆,甚至应该能够提供与转动方向相反的助力转矩。 黑龙江工程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 目 录 摘要 I 1 章 绪 论 1 车的发展趋势 1 车转向技术的发展 1 动助力转向系统研究的状况及发展趋势 2 动助力 转向系统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3 究的主要内容 3 第 2 章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主要参数的确定 4 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分析 4 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工作原理 4 动助力转向系统的类型 4 力电动机的选择 6 动机的概述 6 动机的参数计算 7 磁离合器的选择 8 矩传感器的选择 9 章小结 9 第 3 章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减速机构参数的设计 10 速机构的分析及布置形式的确定 10 轮蜗杆材料的选择 11 通圆柱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及几何尺寸计算 11 计要求 11 择蜗杆传动类型 11 杆模数及分度圆直径的确定 11 杆与蜗轮的主要参数及几何尺寸的确定 13 轮齿根弯曲疲劳强度的校核 15 黑龙江工程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 章小结 17 第 4 章 减速机构轴和轴承的设计及校核 18 的概述 18 向轴的设计与校核 18 向轴的设计 18 向轴的校核 20 杆轴的设计及校核 23 杆轴的设计 23 杆轴键的选取 23 杆轴的校核 23 承的选取与校核 26 承的选取 26 承的校核 26 章小结 28 第 5 章 齿轮齿条式转向 器的设计 29 轮齿条式转向器的 概述 29 条的概述 29 轮的概述 29 计要求 29 轮齿条材料的选择与参数的确定 29 料的选择 29 算许用应力 29 步确定齿轮的基本参数的 主要尺寸 30 定齿轮传动主要参数的几何尺寸 31 轮强度校核 32 设计与轴承的选择 34 的设计 34 的校核 34 承的选取 35 章小结 36 结论 37 黑龙江工程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 参考文献 38 致谢 39 附录 40 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评分表 学生姓名 李东辉 院 系 汽车与交通工程 学院 专业、班级 车辆 07 指导教师姓名 安永东 职称 副教授 从事 专业 车辆工程 是否 外聘 是 否 题目名称 转向柱式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设计 序号 评 价 项 目 满分 得 分 1 选题与专业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综合训练情况;题目难易度 10 2 题目工作量;选题的理论意义或实际价值 10 3 查阅文献资料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15 4 研究方案的设计能力;研究方法和手段的运用能力;外文应用能力 25 5 文题相符程度;写作水平 15 6 写作规范性;篇幅;成果的理论或实际价值;创新性 15 7 科学素养、学习态度、纪律表现;毕业论文进度 10 得 分 X= 评 语: (参照上述评价项目给出评语,注意反映该论文的特点) 工作态度: 好 较好 一般 较差 很差 研究能力或设计能力:强 较强 一般 较弱 很弱 工作量: 大 较大 适中 较少 很少 规范性: 好 较好 一般 较差 很差 成果质量(研究方案、研究方法、正确性): 好 较好 一般 较差 很差 其他: 指导教师 签字 : 年 月 日 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评分表 学生姓名 李东辉 院 系 汽车与交通工程 学院 专业、班级 车辆 07 指导教师姓名 安永东 职称 副教授 从事 专业 车辆工程 是否 外聘 是 否 题目名 称 转向柱式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设计 序号 评 价 项 目 满分 得 分 1 选题与专业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综合训练情况;题目难易度 10 2 题目工作量;题目与 工程实践 、 社会实际 、 科研与 实验室建设等的结合程度 10 3 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设计涉及学科范围,内容深广度及问题难易度);应用文献资料能力 15 4 设计(实验)能力;计算能力(数据运算与处理能力);外文应用能力 20 5 计算机应用能力;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或综合分析能力、技术经济分析能力) 10 6 插图(图纸)质量;设计说 明书撰写水平;设计的实用性与科学性;创新性 20 7 设计规范化程度(设计栏目齐全合理、 的使用等) 5 8 科学素养、学习态度、纪律表现;毕业论文进度 10 得 分 X= 评 语: (参照上述评价项目给出评语,注意反映该论文的特点) 工作态度: 好 较好 一般 较差 很差 研究能力或设计能力:强 较强 一般 较弱 很弱 工作量: 大 较大 适中 较少 很少 说明书规范性: 好 较好 一般 较差 很差 图纸规范性: 好 较好 一般 较差 很差 成果质量(设计方案、设计方法、正确性) 好 较好 一般 较差 很差 其他: 指导教师 签字 : 年 月 日 毕业论文评阅人评分表 学生 姓名 李东辉 专业 班级 车辆 07 指导教 师姓名 安永东 职称 副教授 题目 转向柱式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设计 评阅组或预 答辩组成员姓名 出席 人数 序号 评 价 项 目 满分 得 分 1 选题与专业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综合训练情况;题目难易度 15 2 题目工作量;选题的理论意义或实际价值 10 3 查阅文献资料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20 4 研究方案的设计能力;研究方法和手段的运用能力;外文应用能力 25 5 文题相符程度;写作水平 15 6 写作规范性;篇幅;成果的理论或实际价值;创新性 15 得 分 Y= 评 语: (参照上述评价项目给出评语,注意反映该论文的特点) 回答问题: 正确 基本正确 基本不正确 不能回答所提问题 研究能力或设计能力:强 较强 一般 较弱 很弱 工作量: 大 较大 适中 较少 很少 规范性: 好 较好 一般 较差 很差 成果质量(研究方案、研究方法、正确性): 好 较好 一般 较差 很差 其他: 评阅人 或预 答辩组长 签字 : 年 月 日 注: 毕业设计(论文)评阅可以采用 2 名评阅教师评阅或集体评阅或预答辩等形式。 注: 毕业设计(论文)评阅可以采用 2 名评阅教师评阅或集体评阅或预答辩等形式。 毕业 设计 评阅人评分表 学生 姓名 李东辉 专业 班级 车辆 07 指导教 师姓名 安永东 职称 副教授 题目 转向柱式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设计 评阅组或预 答辩组成员姓名 出席 人数 序号 评 价 项 目 满分 得 分 1 选题与专业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综合训练情况;题目难易度 10 2 题目工作量; 题目与工程实践、社会实际、科研与实验室建设等的结合程度 10 3 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设计涉及学科范围,内容深广度及问题难易度);应用文献资料能力 15 4 设计(实验)能力;计算能力(数据运算与处理能力);外文应用能力 25 5 计算机应用能力;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或综合分析能力、技术经济分析能力) 15 6 插图(图纸)质量;设计说明书撰写水平;设计的实用性与科学性;创新性 20 7 设计规范化程度(设计栏目齐全合理、 的使用等) 5 得 分 Y= 评 语: ( 参照上述评价项目给出评语,注意反映该论文的特点 ) 回答问题: 正确 基本正确 基本不正确 不能回答所提问题 研究能力或设计能力:强 较强 一般 较弱 很弱 工作量: 大 较大 适中 较少 很少 说明书规范性: 好 较好 一般 较差 很差 图纸规范性: 好 较好 一般 较差 很差 成果质量(设计方案、设计方法、正确性) 好 较好 一般 较差 很差 其他: 评阅人 或预 答辩组长 签字 : 年 月 日 毕业论文答辩评分表 学生 姓名 李东辉 专业 班级 车辆 07 指导 教师 安永东 职 称 副教授 题目 转向柱式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设计 答辩 时间 月 日 时 答辩组 成员姓名 出席 人数 序号 评 审 指 标 满 分 得 分 1 选题与专业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综合训练情况,题目难易度、工作量、理论意义或价值 10 2 研究方案的设计能力、研究方法和手段的运用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应用文献资料和外文的能力 20 3 论文撰写水平、文题相符程度、写作规范化程度、篇幅、成果的理论或实际价值、创新性 15 4 毕业论文答辩准备情况 5 5 毕业论文自述情况 20 6 毕业论文答辩回答问题情况 30 总 分 Z= 答辩过程记录 、评语 : 自述思路 与表达能力: 好 较好 一般 较差 很差 回答问题: 正确 基本正确 基本不正确 不能回答所提问题 研究能力或设计能力:强 较强 一般 较弱 很弱 工作量: 大 较大 适中 较少 很少 规范性: 好 较好 一般 较差 很差 成果质量(研究方案、研究方法、正确性): 好 较好 一般 较差 很差 其他: 答辩组长 签字 : 年 月 日 毕业 设计 答辩评分表 学生 姓名 李东辉 专业 班级 车辆 07 指导 教师 安永东 职 称 副教授 题目 转向柱式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设计 答辩 时间 月 日 时 答辩组 成员姓名 出席 人数 序号 评 审 指 标 满 分 得 分 1 选题与专业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综合训练情况,题目难易度、工作量、与实际的结合程度 10 2 设计(实验)能力、对实验结 果的分析能力、计算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10 3 应用文献资料、计算机、外文的能力 10 4 设计说明书撰写水平、图纸质量, 设计 的规范化程度 (设计栏目齐全合理、 、实用性、科学性和创 新 性 15 5 毕业 设计 答辩准备情况 5 6 毕业 设计 自述情况 20 7 毕业 设计 答辩回答问题情况 30 总 分 Z= 答辩过程记录 、评语 : 自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