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适宜技术课件_第1页
中医适宜技术课件_第2页
中医适宜技术课件_第3页
中医适宜技术课件_第4页
中医适宜技术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适宜技术泛讲 2011-3 跋 v中医,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繁衍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整体观 念、辨证论治、“治未病”思想、自然疗法等理论特 色、思维方法和诊疗优势更适合于现在的预防、医 疗、康复、保健等一体的大卫生观,有着西医无法 比拟和替代的特点。了解中医药文化,掌握中医药 养生保健、自诊自疗等医学科普知识,已成为人们 提高自我保健能力、追求生活时尚的一种重要方式 。此外,中医药学中蕴涵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医药学与中华民众具有强大的亲和力。 v大力推广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简便易学的 中医药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适宜技术在 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优势及中医药在新型农村 合作医疗中的作用,为解决百姓多发病、常 见病及“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问题作出贡献 。 中医适宜技术概念 v贯彻(2006-2020)年中医药创新发展规 划纲要精神,落实“未来15年我国中医药要在 继承发扬中医药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 现代科学技术,阐明中医药的科学内涵。” v中医适宜技术是指中医特色突出,疗效确切, 经济简便,可操作性强,且经过长期临床验证 安全可靠的中医诊疗技术,具有简、便、廉、 验之特点。 中医适宜技术范围及意义 v包括针灸、推拿、按摩、熏洗、拔罐、刮痧 、针刀、敷贴、膏药、埋线、药浴、脐疗、 足疗、耳穴疗法、物理疗法等百余种方法。 涉及熏、蒸、烤、熨、洗、泥疗、蜡疗、中 医针法手术、各种膏药、药水、酊剂、各种 诊疗仪器设备、自然疗法、意象疗法、养生 保健等。 治疗范围 v治疗范围遍及内、外、妇、儿、骨伤、皮肤、五官 、肛肠等科。 其上病下治、左病右治、冬病夏治及 内病外治理念或理论与中医内治“汗吐下”或药物归 经理论并行不悖,疗效殊途同归,在中医药学体系 中独树一帜。针灸经络、推拿导引、刮痧拔罐、小 针刀术、外敷拔毒、针法微型外科及刺血刺络方法 等丰富多彩的疗法和技术,在医疗和保健领域得到 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发挥 着积极作用。 中医适宜技术顺应时代 科学发展 中医适宜技术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 由于作用迅速、操作简便、易学易用、使用安全, 易被广大群众接受。如今时代要求和形势所迫,则 应该“理、药、创、科”四个字更进一步。所谓“理”即 医理、药理、法则;“药”即药剂、药效、新制剂( 包括其剂型)上药典,以低毒或无毒的药物和配剂 获取可靠的疗效,为发达国家和社会所认可;“创” 即开创新思路、新方法,创新的剂型和给药途径等 ;“科”即以科学发展观,积极开发现代化的外治法 ,既全面继承传统又大胆探索和突破。发展前景十 分广阔。 1 、灸疗法 灸法是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借 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 气血、扶正驱邪、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v艾草 其它 v 葱、蒜、附子 、 v 核桃皮等。 v制成的艾卷 艾灸的器材 艾灸疗法的作用 v艾灸具有疏风解表、温散寒邪、温通经络、 活血通痹、回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 的作用。 艾灸疗法的分类 v灸法:艾 灸艾柱灸直接灸 化脓灸、非化脓灸 v 间接灸 隔姜、隔蒜、隔盐 、 v 隔附子饼灸 v 艾条灸温和灸、回旋灸、雀啄 v 灸、温针灸。 v其他灸法:灯火灸、天灸、雷火神针、太乙神针 等。 临床常用灸法及操作 v直接灸:是把艾灸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用黄豆或枣核大小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 灸,局部经烫伤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者称为化脓灸;用中小艾炷直接灸之,烫时即取 走,灸后不起泡或不成灸疮者称为非化脓灸。 v隔物灸:是在艾炷与皮肤之间隔垫某种药物如生姜、大蒜、食盐、附子、胡椒而施 灸的一种方法。药物可因证因病不同,治疗时可发挥艾灸和药物的双重作用。 v隔姜灸:将新鲜生姜切为厚度约2分许的姜片,中心用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施灸,觉 灼热时缓慢移动姜片,可灸多壮,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本法适应于一切虚寒病症。 v隔蒜灸:取独头大蒜切成分许厚,用针穿刺数孔,艾炷灸之,每灸45壮,因大蒜液 有刺激性,故灸后易起泡。该法可治痈疽肿毒、未溃疮疖。 v隔盐灸:取食盐适量炒热,纳入脐中,上置艾炷施灸,患者稍感灼痛,即更换艾炷, 以防灼伤。此法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功效。 v隔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末,以黄酒调和作饼,约34分厚,艾炷灸之。用治各种阳虚 病症。 v艾条灸:点燃一端艾卷,在穴位和患处熏灸。 v温针灸:针刺得气后,在针柄上穿置一段长约23厘米的艾条施灸,至艾绒烧完为止 。 v温和灸:点燃一端艾卷,在穴位和患处上方0。51寸许熏灸。 v雀啄灸:点燃一端艾卷,在穴位和患处上方如鸟啄食上下移动熏灸。 v回旋灸:点燃一端艾卷,在穴位和患处上方反复旋转熏灸。 天灸,是中医灸治疗法中非火热灸法中的主要方法,又称发泡疗法。天灸疗法是中医传统的外治疗法,是借助药物 对穴位的刺激,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甚至起泡,以激发经络、调整气血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通过将特殊调配 的药物贴敷于特定的穴位,可使药物持续刺激穴位,通经入络,达到温经散寒,疏通经络,活血通脉,调节脏腑功 能的效果,既可改善临床症状,又可提高机体免疫力。根据贴药的时间分为三伏天灸和三九天灸。是中医时间医学 、针灸学与中药外治相结合的一种疗法。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利用三伏天气候炎热时机,在背部的五脏六 腑俞穴,敷以辛温、逐疾、走窜、通经、平喘药物,温煦阳气,驱散内伏寒邪,提高脏腑生理和抗病能力。 主要种类 蒜泥灸 斑蝥灸 白芥子灸 其 它 灸 法 如 甘 遂 粉 敷 贴 中 极 治 尿 潴 留 ; 马 钱 子 粉 敷 贴 颊 车 、 地 仓 穴 治 面 神 经 麻 痹 ; 吴 茱 萸 粉 用 醋 调 后 敷 贴 于 涌 泉 穴 治 疗 高 血 压 、 口 腔 溃 疡 、 小 儿 水 肿 等 ; 葱 白 捣 烂 敷 贴 患 处 治 急 性 乳 腺 炎 ; 五 倍 子 、 何 首 乌 各 等 份 研 末 用 醋 调 成 膏 状 , 每 晚 睡 前 敷 于 脐 中 , 次 日 晨 取 下 , 治 小 儿 遗 尿 症 ; 砂 仁 3 0 g , 白 糖 5 0 g , 明 矾 1 0 g , 青 背 鲫 鱼 1 条 , 混 合 一 起 捣 烂 成 膏 状 分 成 3 份 , 每 次 1 份 , 分 别 敷 贴 于 神 阙 、 至 阳 穴 上 , 盖 纱 布 , 以 胶 布 固 定 , 一 日 换 药 1 次 , 治 黄 疸 的 阳 黄 , 若 阴 黄 可 用 胡 椒 ( 每 岁 1 粒 ) 、 麝 香 1 g 、 雄 鲫 鱼 1 条 , 混 合 捣 烂 成 膏 , 敷 贴 神 阙 、 肝 俞 、 脾 俞 穴 等 。 v施灸禁忌 v面部穴位不宜直接灸;关节活动处不宜化脓灸;重 要脏器、大血管处、肌腱所在部位不宜直接灸;妊 期小腹、腰骶部不宜施灸。对神昏、感觉迟钝的患 者,不可灸过量,要避免烫伤。 v施灸时的注意事项 v灸治的适应范围一般以虚证、寒证、阴证为主。 凡属实证、热证及阴虚发热者,一般不宜用灸法。 v施灸或温针时应防止艾绒脱落烧损皮肤和衣物。 v颜面五官、阴部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不宜施用直接 灸。 v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 v对神昏、感觉迟钝的患者,不可灸过量,要避免 烫伤。 2 、拔罐疗法 v拔罐疗法古称“角法”,是一种以罐为工具,以 热力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 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造成皮肤充血、郁 血现象的方法。 罐的种类 v竹罐 紫铜罐 v陶罐 v气罐 其它 v玻璃罐 (1)、拔罐疗法的分类 v按排气方法分类火 罐利用火力排去空气 v 水 罐利用煮水热力排去空气。 v 抽 气 罐抽去空气。 v按拔罐形式分类水 罐利用煮水热力排去空气。 v 抽 气 罐抽去空气。 v按拔罐形式分类单 罐单罐使用。用于较小的病变范围或压痛点。 v 多 罐多罐并用。用于病变范围比较广泛的疾病。 v 闪 罐吸拔后迅速起罐,反复多次。 v 坐 罐吸拔后留置一段时间。 v 走 罐吸拔后在皮肤表面来回推拉。 v按综合运用分类药 罐用药水煎煮竹罐后吸拔,或在罐内盛药液。 v 针 罐扎针后加拔火罐 v 刺络拔罐用三棱针或皮肤针刺出血后加拔罐。 v(2)、拔罐疗法的适应范围 v拔罐法具有通经活络,吸拔经络中的风寒湿气外出,还具有 引出排脓等作用,适用于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风湿痛、 感冒、咳嗽、腰背痛、月经痛、胃痛、疡初期未溃时,以及 局部皮肤麻木或机能减退的等病症。 v(3)、拔罐疗法常见的吸拔方法 v闪火法:用止血钳夹住95%酒精棉球,在罐内闪火排去空 气,迅速将罐罩在应拔部位。 v投火法:用小纸条点燃后,投入罐内并迅即将罐罩在应拔 部位。 v架火法:用一直径23cm不易燃烧及传热的块状物上置 酒精棉球,点燃后将火罐扣上。 (4)、常用的拔罐法及操作 v坐罐:要求主试者用闪火法拔罐,用止血钳夹住一个经95%乙醇浸泡 过的棉球,点燃后伸入罐内绕1圈迅速退出,并立即将罐口扣在放术部 位,使罐吸附在皮肤上。注意棉球沾乙醇不可过多,亦勿在罐口停留, 以免罐口烧烫灼伤皮肤。 v闪罐:用闪法火将罐拔上后,立即取下,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住取下, 取下拔上,直至皮肤潮红充血为度。 v走罐:选用口径较大、罐口平滑的玻璃罐,先在罐口和施术部位涂一 层凡士林等润滑油,再用闪火法将罐吸拔住,然后以手握住罐子,向上 、下或向左、右施术部位往返推动,至较大面积的皮肤出现潮红为度。 v针罐:先将针刺入穴位,待得气后将留置穴位,然后用闪火法,以针 刺部位为中心,将罐拔住,约1015min,至皮肤潮红充血起罐。 v刺络拔罐:在施术部位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皮肤地叩刺出 血,再拔上火罐,留置1015min后。起罐后擦净血迹。 (5)、拔罐疗法的注意事项 v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选择合适的火罐。 v拔罐时应选肌肉丰厚的部位,而在肌肉浅薄、骨骼突出、皮肉松弛、毛发较多 的部位不易吸拔,罐易脱落。 v体位要适当,拔罐过程中不要移动体位,以免火罐脱落。 v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不宜拔罐。孕妇腹部、腰骶部须慎用。 v拔罐时注意棉球沾乙醇不可过多,亦勿在罐口停留,以免罐口烧烫灼伤皮肤。 v拔罐一般可出现局部红晕或紫绀色,一般不须处理,会自行消退。若留罐时间 过长,皮肤会出现水泡,小者当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大的须用消毒针将水 放出并包敷,防止感染。 v起罐手法要轻缓,以一手抵住罐边皮肤,按压一下,使气漏入,罐即脱下,不 可硬拉或旋动。 v应用针罐时,应防止肌肉收缩,发生弯针,并避免撞压针入深处,损伤脏器及 血管。故胸背部腧穴均宜慎用针罐。 v使用多罐时,火罐的排列顺序不宜太近,以免皮肤被牵拉产生疼痛。 v应用刺络拔罐时,出血量须适当,一般57ml。 3、刮痧疗法 v“刮痧”是用刮痧板蘸刮痧油反复刮动,摩擦患 者某处皮肤,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刮痧适应证 v 本疗法临床应用范围较广。以往主要用于痧症,现扩展用于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等疾病。 v 一、痧症(多发于夏秋两季,微热形寒,头昏、恶心、呕吐,胸腹或胀或痛,甚则上吐下泻,多起 病突然):取背部脊柱两侧自上而下刮治,如见神昏可加用眉心、太阳穴。 v 二、中暑:取脊柱两旁自上而下轻轻顺刮,逐渐加重。 v 三、伤暑表证:取患者颈部痧筋(颈项双侧)刮治。 v 四、伤暑里证:取背部刮治,并配用胸部、颈部等处刮治。 v 五、湿温初起(见感冒、厌食、倦怠、低热等证):取背部自上而下顺刮,并配用苎麻蘸油在腘窝、 后颈、肘窝部擦刮。 v 六、感冒:取生姜、葱白各10克,切碎和匀布包,蘸热酒先刮擦前额、太阳穴,然后刮背部脊拄 两侧,也可配刮肘窝、腘窝。如有呕恶者加刮胸部。 v 七、发热咳嗽:取颈部向下至第四腰椎处顺刮,同时刮治肘部、曲池穴。如咳嗽明显,再刮治胸部 。 v 八、风热喉痛:取第七颈椎至第七胸椎两旁(蘸盐水)刮治,并配用拧提颈部前两侧肌肉(胸锁乳突肌 )约50次。 v 九、呕吐:取脊柱两旁自上而下至腰部顺刮。 v 十、腹痛:取背部脊柱旁两侧刮治。也可同时刮治胸腹部。 v 十一、疳积:取长强穴至大椎穴处刮治。 v 十二、伤食所致呕吐腹泻:取脊椎两侧顺刮。如胸闷、腹胀剧痛,可在胸腹部刮治。 v 十三、头昏脑胀:取颈背部顺刮。配合刮治或按揉太阳穴等。 v 十四、小腿痉挛疼痛:取脊椎两旁(第五胸椎至第七腰椎)刮治,同时配用刮治腘窝。 v 十五、汗出不畅:取背部、胸部顺刮。如手脚出汗不畅者,可在肘部、腘窝处刮治。 v 十六、风湿痹痛:取露蜂房100克,用酒浸3日后,蘸酒顺刮颈、脊柱两旁,同时取腘窝、肘部或 痛处刮治,每日2次。 刮痧工具选择 v“刮痧板“是临床首选的刮痧工具,“刮痧板“选用天然水牛角 为材料制成,形状多为长方形,边缘钝圆,对人体肌表无毒 性刺激和化学不良反应。而且水牛角本身是一种中药,具有 发散行气,活血和润养作用。 v除专用“刮痧”板外,民间常将一些边缘圆滑的生活用具可用 来刮痧,如光滑的铜钱、铜勺柄、瓷汤匙等。 v另外,刮痧之前,为了防止划破皮肤,务必在皮肤表面涂一 层润滑剂,首选的是由天然中药经科学配方和方法提炼加工 而成的刮痧专用油剂;也可就地取材用香油、色拉油等作为 皮肤润滑剂。 刮痧操作方法 v 操作方法:先将准备刮痧的部位擦净,用刮痧板的边缘蘸 上刮痧油或按摩油,用手掌握着刮痧板,治疗时刮板厚的一 面对手掌,保健时刮板薄的一面对手掌,再确定部位进行刮 痧。刮痧要顺一个方向刮,不要来回刮,力量要均匀合适, 不要忽轻忽重; v 刮拭方向:颈、背、腹、上肢、下肢部从上向下刮拭,胸 部从内向外刮拭; v 刮痧时间:用较重刺激手法进行刮痧,每个部位一般要刮 35分钟。用轻刺激手法,每个部位刮拭时间为51 0分钟 。对于保健刮痧无严格的时间限制,以自我感觉满意、舒服 为原则。 刮痧 v注意事项 v 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寒冷与风口。夏季刮痧时,应回避风扇直接吹刮拭部位; v 刮痧出痧后1小时以内忌洗澡; v 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拭出痧。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 ; v 刮痧出痧后最好饮一杯温开水(最好为淡糖盐水),并休息1 52 0分钟。 v适应症 v感冒、发热、头痛、中暑、哮喘、心绞痛、颈椎病、高血压、神经性头痛、肩周炎、坐骨神经痛、乳腺增生、小儿消化 不良等疾病。 v禁忌证 v 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全身浮肿者禁用刮痧疗法; v 孕妇的腹部、腰骶部禁用刮痧疗法; v 凡体表有疖肿、破溃、疮痈、斑疹和不明原因包块处禁止刮痧; v 急性扭伤、创伤的疼痛部位或骨折部位禁止刮痧; v 接触性皮肤病传染者忌用刮痧; v 有出血倾向者,如糖尿病晚期、严重贫血、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患者不可行刮痧疗法; v 过度饥饱、过度疲劳、醉酒者不可接受重力、大面积刮痧; v 眼睛、口唇、舌体、耳孔、鼻孔、乳头、肚脐等部位禁止刮痧; v 精神病患者禁用刮痧法,因为刮痧会刺激这类患者发病。 v4、耳压疗法 v5、刺血疗法 v6、捏脊疗法 v7、按摩 推拿疗法 v8、足疗 v9、敷脐妙法 v10、针刀 常用成人推拿手法 v滚法以小鱼际掌背侧至第三掌指关节部着力,用前臂旋转摆动,带动腕 部屈伸、外旋的连续不断的动作。要求压力均匀柔和,滚动时贴紧体面 ,动作协调、连续,120160次分钟。揉法以鱼际、手掌、手指罗纹 面和肘、小臂尺侧等部位着力,吸定于一定部位和穴位上,作轻柔缓和 的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推动,并带动皮下组织。要求压力均匀适度,揉 动和缓协调,不动滑动和摩擦,120160次分钟。 v摩法以手掌面或食、中、环三指指面着力,用前臂发力,连同腕部做盘 旋活动,带动掌、指等着力部位做环形抚摸动作,可顺时针或逆时针方 向摩动,50160次分钟。要求用力平稳,不可按压,不带动皮下组 织。 v擦法以手掌面或大、小鱼际处着力,进行直线往返磨擦。要求着力部分 紧贴皮肤,但不可重压;不论是上下擦还是左右擦,均须沿直线往返进 行,不能歪斜;用力要均匀、连续,先慢后快,以局部深层发热为度。 注意不要擦破皮肤,可使用润滑介质。 v推法以手指、掌、肘部着力,紧贴皮肤,做缓慢的直线推动。要求用力 均匀,始终如一,重而不滞,轻而不浮。 v按法以手指或掌着力,逐渐用力,按压一定的部位或穴位。要求按压的 方向垂直向下,用力向轻渐重,平稳而持续不断,使压力渗透。 百岁老太上8楼不喘。长寿秘诀:天天热水浴足 健康状况:思维清 晰,耳聪目明。 生活习惯:热爱劳 动,坚持锻炼;每天睡 眠8小时以上,一日三 餐按时进食;自立自强 ,富有爱心。 特殊习惯:不吃鸡 蛋,吃鸭蛋,不吃内脏 不吃糖;每天浴足过膝 ,年年冬季进补。 11、药浴 药浴是指在浴水中加入药物的煎汤 或浸液,或直接用中药加水蒸汽沐浴全 身或熏洗患病部位的祛病健身方法。 药浴机理:除水本身温热作用外, 主要是药物水溶液的有效成分能通过体 表和呼吸道粘膜进入体内,起到疏通经 络、祛风散寒、清热解毒、祛湿止痒、 活血化瘀、美容润肤等功效。 12、热疗、蜡疗、光疗、电疗、 音乐疗法等。 13、穴位贴敷疗法 v穴位贴敷法是指将一些带有刺激性的药物涂 敷于穴位和患部,使局部皮肤充血潮红或皮 肤起泡,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法.明末清初 名医张璐张氏医通全面论述,趋于成熟 。 (1)、敷贴穴位的选择及操作 v穴位敷贴疗法的穴位选择与针灸疗法取穴是一致的 ,一般选择离病变器官、组织最近、最直接的穴位 贴敷药物;当然阿是穴和经验穴也是常常用作穴位 贴敷。如吴茱萸贴涌泉穴治疗小儿流涎;威灵仙贴 敷身柱穴治疗小儿百日咳等。 v贴敷方法是将药糊或药饼制成绿豆或蚕豆大小放置 在穴位上,用消毒纱布覆盖在敷药之上,外加胶布 贴紧固定,以防药物流失或药物脱落而灼伤附近组 织。 v现代经过改良,发展为红外线的贴片,方便卫生。 (2)、穴位贴敷法的注意事项 v告知穴位贴敷有可能发泡,事先应做好解释工作。 v凡用膏药贴敷,需随调配随敷用,以防蒸发。 v若用膏药贴敷,在温化膏药时,应掌握好温度,以免烫伤 或贴不住。对胶布过敏者,可改用绷布固定贴敷药物。 v对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贴敷穴位不宜过多,药量宜 少,面积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发泡面积过大而引 起不良反应或发生药物中毒。 v对体弱消瘦以及有严重心脏病、肝脏病患者,药量不宜过 大,时间不宜过长,并在贴敷期间注意病情变化。 v对于孕妇、幼儿,应避免贴敷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 v对于残留在皮肤的药膏等,不能用肥皂或刺激性物品擦洗 。 14、针刺疗法 v针刺体位选择的原则 v选择体位的原则以患者自然舒适、医师操作 方便、便于正确取穴、持久留针为度。尽可 能采用卧位以防止晕针。临床常用的体位, 一般以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仰靠坐位 、俯伏坐位为主。 针刺分类 v毫针 v体针 v耳针 v长针 v眼针 v电针 v三棱针 v梅花针 临床常用的进针方法 v常用进针法主要为以下5种: v爪切进针法:以左手拇指或食指之指甲掐切于穴位上,右手持针将针 紧靠左手指甲缘刺入皮下。此法适用于短毫针针刺入肌肉丰厚处的穴位 。 v夹持进针法:以左手拇食指用消毒干棉球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 右手拇食指执持针柄,将针尖对准穴位,双手配合用插入法或捻入法将 针刺入皮下。此法适用于3寸以上的长毫针针刺入肌肉丰厚处的穴位。 v舒张进针法:以左手五指平伸,左手拇食二指或食中二指置于穴位上 ,分开两指将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从两指之间刺入皮下。此法适用 于皮肤松弛或有皱纹的部位。 v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两指将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 起部的上端刺入皮下。此法适用于皮肉浅薄的部位,特别是面部穴位的 进针。 v管针进针法:用金属管或特制的进针器代替押手,选用平柄或管柄的 毫针,从管中拍入或弹入穴位内,进针后将套管抽出。 行针基本手法及操作 v行针技术是指进针后再施以一定的手法,这是针刺 的基本手法。主要有两种: v提插法:针尖进入皮肤一定深度后,施行上下、 进退的行针动作,即将针从浅层插入深层,再由深 层提到浅层,如此反复地上提下插的纵向行针手法 。 v捻转法:针尖进入皮肤一定深度后,施行前后、 左右的行针动作,即将针向前向后来回旋转捻动, 反复多次行针手法。捻穿的幅度一般掌握在180 360左右。必须注意捻转时不能单向转动,造成肌 纤维缠绕,导致出针困难。 辅助行针手法及操作 v辅助行针手法是为促进针后得气、或加强针感的一些方法。 常用的辅助行针手法有: v循法:是用手指顺着经脉的循行径路,在腧穴的上下部轻 柔地循按。 v弹法:是用手指轻弹针尾,使针体微微震动,以加强针感 。 v刮法:是用拇指抵住针尾,以食指或中指轻刮针柄,促使 针感扩散。 v摇法:是轻轻摇动针体,直针而摇,可加强针感;卧针而 摇,可促使针感向一定方向传导。 v震法:持针作小幅度的快速颤动,以增强针感。 v飞法:用右手拇、食指执持针柄,细细捻搓数次,然后张 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 15、练功疗法 v 第一节 五禽戏疗法 v 第二节 八段锦疗法 v 第三节 易筋经疗法 v 第四节 练功十八法疗法 v 第五节 少林内功疗法 运用传统健身方式进行锻炼, 以活动筋骨,调节气息,静心宁神 来畅达经络,疏通气血、和调脏腑 ,达到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目的 ,这种养生方法称为运动养生保健 法。又称传统健身术。 八 段 锦 八段锦功法是一套独立而完 整的健身功法,起源于北宋,至 今共八百多年的历史。古人把这 套动作比喻为“锦”,意为五颜 六色,美而华贵!体现其动作舒 展优美,视其为“祛病健身,效 果极好;编排精致;动作完美, ”现代的八段锦在内容与名称上 均有所改变,此功法分为八段, 每段一个动作,故名为“八段锦 ”,练习无需器械,无需场地, 简单易学,节省时间,作用极其 显著;效果适合于男女老少,可 使瘦者健壮,肥者减肥。 柔和缓慢,圆活连贯 松紧结合,动静相兼 神与形合,气寓其中 第一段 两手托天理三焦 此式除充分伸展肢体和 调理三焦外,对腰背痛、背 肌僵硬、颈椎病、眼疾、便 秘、痔疮、腿部脉管炎、扁 平足等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此式还是舒胸,消食通便 ,固精补肾,强壮筋骨,解 除疲劳等极佳方法。 用以治疗预 防脉管炎 时,要取高抬脚跟的作法, 每次要反覆练习。 第二段 左右开弓似射雕 这一动作重点是改善胸 椎、颈部的血液循环。临床 上对脑震荡引起的后遗症有 一定的治疗作用。同时对上 、中焦内的各脏器尤对心肺 给予节律性的按摩,因而增 强了心肺功能。通过扩胸伸 臂、使胸肋部和肩臂部的骨 骼肌肉得到锻炼和增强,有 助于保持正确姿势,矫正两 肩内收圆背等不良姿势。 第三段 调理脾胃臂单举 这一动作主要作用于中焦 ,肢体伸展宜柔宜缓。由于两 手交替一手上举一手下按,上 下对拔拉长,使两侧内脏和肌 肉受到协调性的牵引,特别是 使肝胆脾胃等脏器受到牵拉, 从而促进了胃肠蠕动,增强了 消化功能,长期坚持练习,对 上述脏器疾病有防治作用。熟 练后亦可配合呼吸,上举吸气 ,下落呼气。 第四段 五劳七伤往后瞧 该式动作实际上是一项全身性的运动 ,尤其是腰、头颈、眼球等的运动。由于 头颈的反覆拧转运动加强了颈部肌肉的伸 缩能力,改善了头颈部的血液循环,有助 于解除中枢神经系统的疲劳,增强和改善 其功能。此式对防治颈椎病、高血压、眼 病和增强眼肌有良好的效果。练习时要精 神愉快,面带笑容,乐自心田生,笑自心 内,只有这样配合动作,才能起到对五劳 七伤的防治。另外,此式不宜只做头颈部 的拧转,要全脊柱甚至两大腿也参与拧转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五脏的健壮,对改善 静脉血的回流有更大的效果。 第五段 摇头摆尾去心火 此式动作除强调松,以解除紧 张并使头脑清醒外,还必须强调 静。俗谓:静以制躁。“心火” 为虚火上炎,烦躁不安的症状, 此虚火宜在呼气时以两手拇指做 掐腰动作,引气血下降。同时进 行的俯身旋转动作,亦有降伏“ 心火”的作用。动作要保持消遥 自在,并延长呼气时间,消除交 感神经的兴奋,以去“心火”。 同时对腰颈关节、韧带和肌肉等 亦起到一定的作用,并有助于任 、督、冲三脉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