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学中医学ppt课件-治则与方药基本知识_第1页
中医医学中医学ppt课件-治则与方药基本知识_第2页
中医医学中医学ppt课件-治则与方药基本知识_第3页
中医医学中医学ppt课件-治则与方药基本知识_第4页
中医医学中医学ppt课件-治则与方药基本知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杨丽莎 教授 治则与方药基本治则与方药基本 教学目的:教学目的: 1 1、掌握中医治病求本的原则、掌握中医治病求本的原则 2 2、了解中药治疗八法、了解中药治疗八法 3 3、了解中药性能、了解中药性能 4 4、了解中医的应用、了解中医的应用 5 5、掌握中医方剂的组成原则、掌握中医方剂的组成原则 第八章第八章 治则与治法治则与治法 第一节第一节 治则治则 治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基治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基 本精神指导下,治疗疾病的最基本本精神指导下,治疗疾病的最基本 法则。法则。 一一 预防预防 1 1、未病先防未病先防 2 2、养身养身 3 3、防止病邪的侵入防止病邪的侵入 4 4、既病防变既病防变 5 5、早期诊断早期诊断 6 6、控制疾病的传变控制疾病的传变 二、治病求本二、治病求本 临床治病时必须寻求疾病的根本临床治病时必须寻求疾病的根本 原因,并针对根本原因进行治疗。原因,并针对根本原因进行治疗。 是辨证论治的根本原则。是辨证论治的根本原则。 三、三、标本缓急标本缓急 标本缓急标本缓急 标标现象、邪气、症状、新病现象、邪气、症状、新病 本本本质、正气、病因、旧病本质、正气、病因、旧病 1 1、急则治其标、急则治其标 是在标病甚急,若不及时治疗会危是在标病甚急,若不及时治疗会危 及患者生命或影响对本病的治疗时及患者生命或影响对本病的治疗时 ,所采取的一种暂时急救措施。,所采取的一种暂时急救措施。 如:如: 多种原因多种原因 血止除因血止除因 大出血大出血 气随血脱气随血脱 危及生命危及生命 止血治标止血治标 争取时间争取时间 2 2、缓则治其本、缓则治其本 与急则治其标相对而言。是在病情与急则治其标相对而言。是在病情 不急的情况下,针对疾病本质进行不急的情况下,针对疾病本质进行 治疗的一个原则。治疗的一个原则。 如:如: 肺阴虚肺阴虚 失滋润失滋润滋阴滋阴 阴虚咳嗽阴虚咳嗽 (本)(本) 润肺润肺 宣降失调咳嗽宣降失调咳嗽- - (标)止咳(标)止咳 3 3、标本同治、标本同治 指标病与本病具重指标病与本病具重 的情况下采取标本两治的一个原则的情况下采取标本两治的一个原则 。 如:如: 实热内结实热内结本本泻泻 肠热津枯便秘肠热津枯便秘 标本同治标本同治 阴液受伤阴液受伤标标滋滋 四、扶正祛邪四、扶正祛邪 扶正扶正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 机体抗病能力。属于补法。用于机体抗病能力。属于补法。用于 虚证(补气、阴、阳、血)虚证(补气、阴、阳、血) 祛邪祛邪祛除病邪,减轻或消除邪气祛除病邪,减轻或消除邪气 的毒害作用,使邪去正安。属于泻的毒害作用,使邪去正安。属于泻 法。用于实证(发汗、攻下、清热法。用于实证(发汗、攻下、清热 、 消导、活血、行气等)消导、活血、行气等) 正盛邪实正盛邪实祛邪为主祛邪为主 正虚邪不重正虚邪不重扶正为主扶正为主 正虚邪实相当正虚邪实相当祛邪扶正同施祛邪扶正同施 五、正治与反治五、正治与反治 1 1、正治、正治又称又称“ “逆治逆治” ” 是指在疾病症状的性质与疾病本质是指在疾病症状的性质与疾病本质 一致的情况下,逆着疾病征象进行一致的情况下,逆着疾病征象进行 治疗的一种治疗法则。治疗的一种治疗法则。 热者寒之:热证出现热象,用寒凉热者寒之:热证出现热象,用寒凉 药治疗的原则。药治疗的原则。 寒者热之:寒证出现寒象,用温热寒者热之:寒证出现寒象,用温热 药治疗的原则。药治疗的原则。 虚者补之:虚证出现虚象,用补益虚者补之:虚证出现虚象,用补益 药治疗的原则。药治疗的原则。 实者泻之:实证出现实象,用攻泻实者泻之:实证出现实象,用攻泻 药治疗的原则。药治疗的原则。 2 2、反治、反治又称又称“ “从治从治” ” 是指在疾病症状的性质与疾病本质是指在疾病症状的性质与疾病本质 相反的情况下,顺着其症状性质进相反的情况下,顺着其症状性质进 行治疗的一种治疗法则。行治疗的一种治疗法则。 热因热用:用热性药物治疗假热症热因热用:用热性药物治疗假热症 状的病证。用于真寒假热证状的病证。用于真寒假热证 寒因寒用:用寒性药物治疗假寒症寒因寒用:用寒性药物治疗假寒症 状的病证。用于真热假寒状的病证。用于真热假寒证证 六、病治异同六、病治异同 同病异治同病异治 异病同治异病同治 1 1、同病、同病异治异治 同是一种疾病,由于病邪性质不同,同是一种疾病,由于病邪性质不同, 人体反应有异,及疾病所处的阶段不人体反应有异,及疾病所处的阶段不 同,证候也不相同,治法也不一样。同,证候也不相同,治法也不一样。 如如 同病同病 病邪性质病邪性质 治法有异治法有异 风寒犯肺型风寒犯肺型辛温散寒辛温散寒 宣肺止咳宣肺止咳 咳嗽咳嗽 风热犯肺型风热犯肺型辛凉清热辛凉清热 化痰止咳化痰止咳 肺气虚型肺气虚型-补肺益气补肺益气 敛肺止咳敛肺止咳 2 2、异病同治、异病同治 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同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同 一性质的证候,可以采用同一治法一性质的证候,可以采用同一治法 。 如:病不同如:病不同 性质同性质同 治法同治法同 久痢、久泄久痢、久泄 脱肛脱肛 气虚气虚 -补中益气补中益气 胃下垂胃下垂 中气下陷中气下陷 子宫下垂子宫下垂 第二节第二节 治法治法 治法包括治法包括治疗大法治疗大法和和具体治法具体治法。是治。是治 疗疾病的各种方法。疗疾病的各种方法。 治疗大法治疗大法- -八法八法:汗、:汗、吐、下、和吐、下、和、 温、清、补、温、清、补、消等消等 具体治法具体治法- -针对具体病证而拟定的治针对具体病证而拟定的治 法。法。 清法(治疗大法) 具体治法:清热泻火、清热解毒、 清热凉血等具体治法 方药基本知识方药基本知识 内容:中药与方剂内容:中药与方剂 中药药性理论中药药性理论 中药的应用中药的应用 方剂与治法方剂与治法 方剂的组成理论方剂的组成理论 方剂的应用方剂的应用 中药概述:中药概述: 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 凡是运用传统中国医药理论,说明 作用机理,指导临床应用的药物, 统称中药。 包括包括植物药植物药、动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矿物药 及部分及部分化学化学、生物制品类生物制品类药物,而药物,而 以植物最多,故有以植物最多,故有“ “本草本草” ”之称。之称。 中药基本知识中药基本知识 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 中药包括植物药中药包括植物药 中药基本知识中药基本知识 中药包括动物药及矿物药中药包括动物药及矿物药 中药基本知识中药基本知识 药用植物有花药用植物有花 中药基本知识中药基本知识 药用植物有花粉药用植物有花粉 中药基本知识中药基本知识 药用植物有种子药用植物有种子 中药基本知识中药基本知识 药用植物有叶、茎药用植物有叶、茎 中药基本知识中药基本知识 第一节第一节 中药中药药性理论药性理论 一、中药性能:一、中药性能:是指药物的性味是指药物的性味 和功能,简称和功能,简称药性药性。 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及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及 药物归经药物归经 中药基本知识中药基本知识 (一)四气五味(一)四气五味 1 1、四气、四气 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寒凉寒凉属阴属阴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用于阳证、热证(黄芩、黄连)用于阳证、热证(黄芩、黄连) 温热温热属阳属阳温阳散寒、助阳通脉温阳散寒、助阳通脉 用于阴证、寒证(附子、干姜)用于阴证、寒证(附子、干姜) 中药性能中药性能 2 2、五味、五味 是指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是指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 种滋味。种滋味。 辛辛:能散:能散发散解表(麻黄、桂枝、发散解表(麻黄、桂枝、 细辛、薄荷)细辛、薄荷) 能行能行行气行血(香附、木香、行气行血(香附、木香、 桃仁、红花)桃仁、红花) 中药性能中药性能 甘甘:能滋益:能滋益补脾益气(人参、黄补脾益气(人参、黄 和中和中 芪、甘草)芪、甘草) 缓急缓急止痛(白芍、甘草)止痛(白芍、甘草) 酸酸:能收:能收收敛止汗(五味子)收敛止汗(五味子) 能涩能涩涩肠止泻(乌梅、诃子)涩肠止泻(乌梅、诃子) 涩精止带(金樱子)涩精止带(金樱子) 中药性能中药性能 苦苦:能泄:能泄通泄降泄清泄(大黄、通泄降泄清泄(大黄、 杏仁、黄连)杏仁、黄连) 能燥能燥燥湿(芩、连、柏、苍燥湿(芩、连、柏、苍 术)术) 能坚阴能坚阴清热泻火保津液(黄清热泻火保津液(黄 柏、知母)柏、知母) 咸咸:能软坚散结:能软坚散结瘿瘤肿物(昆布)瘿瘤肿物(昆布) 能泻下能泻下通便(芒硝)通便(芒硝) 中药性能中药性能 (二)归经(二)归经 是是指药物对人体脏指药物对人体脏 腑经络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腑经络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如:辛如:辛归肺经归肺经 甘甘归脾经归脾经 酸酸归肝经归肝经 苦苦归心经归心经 咸咸归肾经归肾经 中药性能中药性能 (三)升降浮沉(三)升降浮沉 是是指药物作用于人指药物作用于人 体的不同趋势。体的不同趋势。 升升上升升提上升升提 上行、向外上行、向外 降降下降降逆下降降逆 升阳发表散寒催吐升阳发表散寒催吐 浮浮上浮发散上浮发散 下行向里下行向里 沉沉下行泄利下行泄利 降气潜阳泻下清热降气潜阳泻下清热 中药性能中药性能 病位:在表病位:在表宜发散升浮宜发散升浮 在里在里宜清热泻下宜清热泻下 病势:上逆者病势:上逆者宜降不宜升宜降不宜升 下陷者下陷者宜升不宜降宜升不宜降 中药性能中药性能 (四)毒性(四)毒性-药物的偏性和毒药物的偏性和毒 副作用副作用 中药中毒的原因:中药中毒的原因: 用药剂量过大、时间过长(砒霜、用药剂量过大、时间过长(砒霜、 附子、马钱子)附子、马钱子) 假冒伪劣药品假冒伪劣药品 炮制不当(附子、乌头)炮制不当(附子、乌头) 制剂或服法煎煮不当制剂或服法煎煮不当 配伍不当(相恶、相反的药配伍甘配伍不当(相恶、相反的药配伍甘 遂与甘草)遂与甘草) 中药性能中药性能 第二节第二节 中药的应用中药的应用 (一)(一)配伍:是按照病情需要和药性配伍:是按照病情需要和药性 ,有选择性地将两种以上的药物合,有选择性地将两种以上的药物合 在一起应用。在一起应用。 如:如: 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 相须相须-性能和功效相似的药物配合性能和功效相似的药物配合 应用,可以增强疗效。(石膏配知应用,可以增强疗效。(石膏配知 母、大黄配芒硝)母、大黄配芒硝) 相使相使-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 物为辅,辅药可增强物为辅,辅药可增强 主药疗效(黄主药疗效(黄 芪与益母草)芪与益母草) 中药的配伍中药的配伍 相畏相畏- - 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半夏畏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半夏畏 生姜)生姜) 相杀相杀- - 一种药物能消除或减轻另一一种药物能消除或减轻另一 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绿豆杀巴豆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绿豆杀巴豆 的毒)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的毒)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 为辅为辅为辅为辅 中药的配伍中药的配伍 相恶相恶- - 一种药物能破坏或降低另一一种药物能破坏或降低另一 种药物的某些功效(人参恶莱菔子种药物的某些功效(人参恶莱菔子 ) 相反相反- - 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剧烈的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剧烈的 毒副作用(甘草反甘遂毒副作用(甘草反甘遂) 中药的配伍中药的配伍 (二)用药禁忌(二)用药禁忌 1 1、配配 伍禁忌伍禁忌:主要指相反药物的禁:主要指相反药物的禁 忌应用。如人参不能与五灵脂相配忌应用。如人参不能与五灵脂相配 2 2、妊娠用药禁忌妊娠用药禁忌:专指妇女妊娠期:专指妇女妊娠期 除中止妊娠及引产外,禁忌使用的除中止妊娠及引产外,禁忌使用的 药物。如慎用活血化瘀的药物(牛药物。如慎用活血化瘀的药物(牛 膝、红花、大黄);禁用药有毒及膝、红花、大黄);禁用药有毒及 堕胎药(水银、砒霜、莪术、水蛭堕胎药(水银、砒霜、莪术、水蛭 ) 中药应用中药应用 3 3、证候禁忌证候禁忌:由于药物有药性、功:由于药物有药性、功 效的不同,临床使用有所禁忌。效的不同,临床使用有所禁忌。 如便烂禁用泻药,出虚汗的禁用如便烂禁用泻药,出虚汗的禁用 发汗药等。发汗药等。 4 4、服药饮食禁忌服药饮食禁忌:指服药期间对某:指服药期间对某 些食物的禁忌,也称些食物的禁忌,也称“ “忌口忌口” ” 用药禁忌用药禁忌 (三)中药剂量(三)中药剂量 中药大多数来源于生药中药大多数来源于生药饮片饮片(如图)(如图) 中药剂量指临床应用时的分量。以克计中药剂量指临床应用时的分量。以克计 算,常用量算,常用量510g510g;较大量较大量15-30g15-30g; 新鲜药物常用量新鲜药物常用量30-60g30-60g。 中药应用中药应用 中药当归中药当归 蛇药蛇药 木香木香 人人 参参 第三节第三节 方剂基本知识方剂基本知识 方剂:方剂:是按照治疗原则,由多少不是按照治疗原则,由多少不 等的药物配合组成,是理法方等的药物配合组成,是理法方 药的一个重要环节。药的一个重要环节。 治法与方剂的关系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