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后时代个人诉愿制度研究(1)_第1页
wto后时代个人诉愿制度研究(1)_第2页
wto后时代个人诉愿制度研究(1)_第3页
wto后时代个人诉愿制度研究(1)_第4页
wto后时代个人诉愿制度研究(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TOWTO 后时代个人诉愿制度研究后时代个人诉愿制度研究(1)(1) 一引言 个人诉愿制度是国际人权保护机制之一种。它 目前已经为许多全球性和区域性人权条约所承认。比如, 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任意议定书 、 联合国 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公约 、 美洲人权公约和欧洲 人权公约等都对个人诉愿制度有十分明确的规定。在传 统国际法上,个人不被视为国际法主体,因此,它不能直 接依据国际法享受权利、承担义务,而个人请愿制度在广 泛的范围内得以确立与适用,至少表明个人在国际人权程 序法上享有根据国际法律规范寻求救济以采取行动、维护 或恢复自己的人权的能力。在个人的国际法地位尚有巨大 争议,个人尚未被普遍认可为充分的国际法主体之前,讨 论个人诉愿制度的诸问题是颇具挑战性的任务。笔者不揣 浅陋,运用比较法、实证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这些问 题在文章中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恳请行家批评指正。 二个人诉愿制度研究 个人诉愿权之国际合法性 个人诉愿权是一种程序性权利。它以权利主体享有合 法的国际程序能力为前提。国际人权实施制度起步阶段所 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大多数国家主张人权属于国内管 辖事项。因此,个人不得以自己的人权遭受侵犯为由向国 际人权条约监督机构请愿。反之,国际人权机构也不得受 理,否则,它就构成干涉一国内政。事实上,联大很早就 坚持如下观点:有关侵犯人权的事项不属于联合国宪章 第 2 条第 7 款规定的国内管辖事项的范围。如今不能再像 以往的学说那样漠然主张:一国如何对待其国民构成本质 上的国内管辖之事项。就本质上属于国家保留范围之事项 的确定而言,国际法并未提供普遍接受的标准。此外,国 际机构在过去几十年里的实践非但不允许各国自己决定国 内管辖之事项的范围反而强调国家对其违反国际义务的行 为应负的责任。 从区域层面来看,欧洲人权法院在就“比利时语文 初步反对主张案”作出的判决中直接论述了国内管辖权 问题。比利时以语言管制该案争讼对象属于各国排他 性管辖之列且非为欧洲人权公约及其议定书的调 整范围,但构成“比利时法律秩序保留范围”为由提出初 步反对主张,反对国际法院对此案的管辖权。法院对此回 复称:与“正常情况下属于缔约国国内法律秩序的事项” 有关的欧洲人权公约及其议定书是“旨在为缔约 国与其管辖下之人的相互关系规定某些应予遵守的”国际 标准的国际性文件。由于欧洲人权法院对所有关于解释和 适用上述文件的案件均拥有管辖权,因此它得出如下结论: 在此案中不得把保留范围的抗辩视为具有初步反对法院之 管辖权的性质。欧洲人权法院明确宣布:不得把国内管辖 的观念作为阻碍法院管辖此案的初步反对主张,而且相关 的监督制度原则上不存在上述观念。在涉及人权案件的国 际法律程序的发展中的这一重大步骤是区域层面所首先采 取的。 在联合国两大人权公约漫长的准备过程中,国内管辖 的观念表现出巨大的抵抗力和恢复力。联合国人权委员会、 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在联大第三委员达成如下谅解:在人权 保护领域,国家在充分行使其主权时必须遵守的有关国际 控制的规定不得视为各国国内管辖之事项。国内管辖事项 的抗辩之逐步弱化促进了日益增多的国际人权保护程序的 设立。个人诉愿权获得其国际法上的合法地位。 尽管国际法之父的早期著作对人类的深切关注已是历 历在目,但是只有现代国际法才开始授与个人以国际程序 能力。早期实践对个人在国际法上的诉愿权的形成和明确 化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不过,国际社会历经很长时间才在 理论上和实践中接受如下观点:国际法并不存在直接针对 个人或直接授予个人国际诉权的一般的禁止性规则;在逻 辑上也不存在产生此类国际法准则的障碍。一旦个人的诉 权为条约所承认,就能防止国家以管辖豁免原则为据提出 抗辩。即使条约未作规定也不得作出下述结论:此种空白 表明一般的禁止性规范的存在。 在传统国际法上,个人在遭受外国侵害时往往借助外 交保护制度以寻求人权的恢复。后来,人们逐渐采取其它 人权保护形式,如允许个人参与人权诉讼.这使个人在很大 程度上摆脱了国家的束缚.个人向国际组织提起请愿的权利 形成较晚,直至最近才初具雏形。其实与国际诉权直接相 关的应是向国际组织诉愿的权利。 直接承认某些个人或个人组成的团体寻求人权救济的 启动权或其它类似的直接诉愿权的早期国际法实践在“一 战”前主要有:1)莱茵河航行制度;2)1907 年第二届海 牙和平会议设立的国际捕获法院;3)19071917 年间运作 的中美洲法院。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联盟曾澄清道: 少数者之请愿权仅具通知性,而且国联之受理行为不具司 法性。由于这些请愿仅仅构成信息之来源,其本身并不会 引起任何法律诉讼。再者,有关受理条件的规范缺乏法律 应有的严格与一致性,它反而关注纯形式上的事项。国联 1922 年到 1937 年在上西里西亚的特殊实践很可能是当时在 国联保证下的最为发达的少数者保护制度。因为有关个人 被赋予诸多可供利用的救济措施。 其它请愿制度,兹举常设国际法院在 1928 年发表的但 泽问题的咨询意见为例。法院认为:条约能够直接向个人 赋予权利。这一观点已成为权威意见。到 20 世纪 30 年代, 诸如斯塞勒(Scelle)和曼德耳斯塔姆(Mandelstam)之 类的国际主义者把少数者保护制度视为承认和保护人权的 普遍化历史进程的过渡性实践。在“两战”期间,还有其 它的实例,比如,国联委托统治下的领土上的居民的请愿 制度。上述实践显然表明:它们与传统的外交保护裁然不 同的是,前者承认并授予个人直接向国际机构请愿的权利。 个人请愿权使个人或其中某些类别的人与国际法律秩序发 生密切联系且有助于说明个人能够行使直接源于国际法的 权利。 此外,还有其它的国际法实践,例如工人和雇主联合 会就违反国际劳工公约向国际劳工组织理事会提交“陈述 书”的制度以及国家间针对违反公约的“诉愿”制度。自 1919 年以来,这些制度原来均载入了国际劳工组织章程 。 在联合国时代,继国联委托统治制度之后的托管制度把两 类“申请”区分为:由托管领土上的居民或其它当事人提 起的请愿;由联合国会员国、联合国机构及专门机关就托 管理事会有关的活动向托管理事会提交的来文。个人请愿 可以是口头的或书面的,包括两类:关于一般问题的请愿 和严格意义上的请愿。后者是对所受冤屈的控诉并且提请 托管理事会采取行动的请愿。此类保护个人人权的早期实 践曾一度局限于某些种类的个人,如,国际劳工制度下的 工人、少数民族成员、委任统治及托管制度下的领土的居 民。 “二战”过后不久,人权保护普遍化进程中的新动向旨 在减少受保护之人的无资格状态,逐步克服传统外交保护 中某些属人理由如国籍联系之限制。上述新动向朝着个人 人权保护的普遍化进程迈进只要是人即受保护,且由 承担了保证个人的某些基本权利与义务的当事国强制实施。 在国际人权法上逐步确认个人的国际程序能力虽然遇到过 一些阻力,不过,几十年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