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职业中毒课件_第1页
急性职业中毒课件_第2页
急性职业中毒课件_第3页
急性职业中毒课件_第4页
急性职业中毒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急性职业中毒 公共卫生科 n一、概述 n二、报告 n三、分级及响应 n四、现场应急处理 n2002年初,保定市白沟镇苯中毒事件, 箱包生产企业数名外地务工人员中,陆 续出现中毒症状,并有6名工人死亡。 n2003年8月17日上午10时,辽宁省大石桥 市石佛镇淮子村一私营造纸企业,突然 发生5名生产作业职工被有害气体致死的 重大职业中毒事件。 n2003年12月23日,重庆开县高桥镇的中 石油川东钻特公司发生特大井喷事故, 高浓度硫化氢气体造成743人死亡,6万 多人紧急疏散。 n2004年1月16日 “北京市政工程管理处 三所二队污水井疏通作业”由硫化氢为 主的急性中毒事故,2人发生急性硫化氢 中毒。 n4月20日怀柔区“北京京都黄金冶炼有限 公司”氰化物急性中毒事故。 n5月31日“北京市优普实业发展公司”5 名工人因接触“金属烟雾”引起发热事 件; n5月19日“北京正泰源设备有限公司” 以苯系物为主的 有机溶剂引起的 急性职业中毒事故。 n云南楚雄发生集体急性职业中毒事件 滇 中铜冶炼厂83名职工住院治疗 2005年9月7日以来,云南省楚雄彝族自 治州滇中铜冶炼厂职工在作业期间陆续 发生中毒反应,中毒原因为铜冶炼原料 中有毒物质砷偏高;生产系统中各个工 序不平衡,排烟系统没有开足马力;当 地连续阴雨天气,气压低,有毒气体下 沉;车间职工安全设施没有做好。 n2005年11月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爆炸事 故。 n2002年10月内蒙乌海泰达制钠厂发 生氯气泄漏,3000余人中毒,1人死 亡。 n2003年11月再次发生氯气泄漏, 5000余人中毒。 n呼伦贝尔境内也发生过职业中毒事 故。 一、概述 n(一)定义 急性职业中毒是指生产过程中 ,从事职业活动的人员一次或短 时间大量接触外源性化学物,引 起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伤,甚 至危及生命的病变。 职业中毒是指在工作场所,职 业人群接触化学物引起中毒的事 件。 (二)急性职业中毒的原因及途径 急性职业中毒事件往往是由于违章操 作、防护不当或设备故障引起的。中毒 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或皮肤,消化道途 径则属次要。凡是气体、蒸气和气溶胶 形态的毒物,均可由完整的皮肤吸收进 入人体,当皮肤损伤或患有皮肤病时, 大量原本不能经皮肤吸收的毒物也可进 入人体,有些腐蚀性化学物可通过灼伤 的皮肤吸收;由呼吸道进入的毒物粘附 在鼻咽部,可被吞咽经消化道进入人体 。 (三)急性职业中毒的毒物类别 n按照化学物理性质及在职业场所的应用,毒物可分为以下 几类: n1.刺激性气体 是急性职业中毒中常见的有害气体,常见 的有: n各种无机酸、成酸氧化物和成酸氢化物,如:硫酸、盐酸 、硝酸、铬酸、二氧化硫、三氧化硫、二氧化碳、铬酐、 氯化氢、氟化氢、溴化氢等; n卤素及其化合物,如:氟、氯、溴、碘、光气、二氯亚砜 、三氯化磷、三氯化硼、三氯氧磷、三氯化砷、三氯化锑 、四氯化硅、氟硅酸、四氟化硅、二氟化氧、三氟化氮、 三氟化氯、五氟化硫、十氟化硫、六氟化铀、溴光气、三 氯化碘、氯化碘、溴化碘、四氟乙烯、氯化苦、六氟丙稀 、八氟异丁烯等; n一些酯类、醛类和醚类,如:硫酸二甲酯、氯甲酸甲酯、 氯乙酸乙酯、氯甲酸氯甲酯、氯甲酸三氯甲酯、丙烯酸甲 酯、碘乙酸乙酯、甲醛、乙醛、丙烯醛、氯甲醚、双(氯 甲基)醚等; n一些强氧化剂和环氧烷类化合物,如臭氧、环氧乙烷、环 氧丙烷、环氧丁烷等; n一些金属化合物,如氧化镉、羰基镍、硒化氢等; n碱性气体,氨、一甲胺、二甲胺等。 n 2.窒息性气体 是指那些以气态形式存在,使机体摄取 、运输和利用氧的任一环节障碍,引起 机体缺氧的物质。可分为单纯窒息性气 体和化学窒息性气体两类。前者包括氮 气、二氧化碳、氩气、氖气、甲烷、乙 烷、乙烯、水蒸气等,后者有一氧化碳 、硫化氢、氰化物、一氧化氮、苯的氨 基或硝基化合物蒸汽等。 n3.金属和类金属 金属、类金属及其化合物在生产活动中 主要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可引起急性 中毒。主要包括铅及其化合物、四乙基 铅、锌及其化合物、汞及其化合物、砷 及其化合物、磷及其化合物等。正常皮 肤可阻碍金属吸收,但有机金属如四乙 基铅、有机汞、有机锡等可通过皮肤吸 收导致急性中毒。 n4.高分子化合物生产中的有害物质 高分子化合物本身化学性质稳定,对 人体基本无毒害。但某些聚合物中的游 离单体,或聚合物在加热、燃烧或反应 过程中,以及生产中使用的某些添加剂 或助剂会引起急性中毒。例如,聚氯乙 烯塑料加热至160170可分解出氯 化氢气体;聚四氟乙烯塑料加热至250 ,开始有热解物逸出,420以上将分解 出四氟乙烯、六氟丙稀、八氟异丁烯等 ,其他还有氯乙烯、氯丁二烯、丙烯腈 、甲苯二异氰酸酯、苯乙烯、丙烯酰胺 等。 5.有机溶剂及其他有机化合物 以有机溶剂为代表的一些有机化合物,常以液体或低 熔点固体形式存在,多具有挥发性和酯溶性,可经呼 吸道或皮肤吸收引起急性中毒。常见的有:脂肪烃类 化合物,如丙烷、丁烷、正己烷、乙烯、丙烯、丁烯 、天然气、石油醚、汽油、煤油、润滑油、环己烷、 环戊二烯、松节油。芳香烃类化合物,如苯、甲苯、 二甲苯、乙苯等;酚、醛、醇、酮、醚类化合物,如 苯酚、甲酚、五氯酚、二硝基酚、甲醇、乙醇、乙二 醇、异丙醇、2-氯乙醇、氯丙醇、丙酮、环己酮、甲 醚、乙醚、异丙醚、甲醛、一拳、丙烯醛、糠醛等; 氨基及硝基烃化合物,如丙胺、丁胺、乙二胺、硝基 甲烷、2-硝基丙烷、苯胺、硝基苯、硝基甲苯等;腈 类化合物,乙腈、丙腈、丙烯腈、丙二腈、异氰酸甲 酯、硫氰酸酯类、异硫氰酸酯类;杂环类化合物,如 吡啶、甲基吡啶、氯吡啶、烟碱、呋喃等。 n6.农药 有机磷类杀虫剂、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沙蚕毒类杀虫 剂、有机氯类杀虫剂等农药在生产活动 中都可经过呼吸道、皮肤吸收导致急性 职业中毒。 二、报告 n1.报告人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监测机构、医疗卫生机构 (包括各级各类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 部门、收治中毒患者的医疗单位等)以及急性 职业中毒事件的发生单位为责任报告单位,执 行职务的医疗卫生人员、个体开业医生为责任 报告人。责任报告人在发现急性职业中毒事件 后应当及时报告其所在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指 定的接报单位。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权向 当地人民政府及其他有关部门报告突发事件隐 患。 2.报告内容 n急性职业中毒事件报告内容包括中毒事 件发生单位的名称及其地址、中毒事件 发生的地点、时间、可能引起中毒的毒 物及其数量、中毒的主要临床表现、接 触人员及数量、中毒人数及死亡人数、 事件发生时的气象情况、以及中毒事件 处理情况等内容,还包括报告单位、报 告人员及其联系方式等等。 3.接报和上报 n接报单位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立即对报告 事项进行核实,确认中毒事件的规模,为现场 控制处理和中毒人员的救治措施提供适当的建 议。接报单位对中毒事件核实确证后,应立即 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卫生行政部门依照规定 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各 单位也要按规定进行网络直报。同时应随时报 告中毒事件的事态进展。对可能造成重大社会 影响的突发急性职业中毒事件,省级以下地方 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可直接上报国务院卫生 行政部门。 4.报告时限 n责任报告单位应当在发现急性职业 中毒事件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 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接到报告 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2小时内向本 级人民政府报告,并逐级向上级人 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5.紧急报告范围和方式 n出现死亡患者或同时出现3例及以上中毒 患者的急性职业中毒事件,或其他需要 实施紧急报告的急性职业中毒事件,均 应进行应急报告。 n(1)电话报告:接报单位在对急性职业 中毒事件核实无误后,应立即以电话或 传真形式报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同时 电话告知当地负责职业卫生监督的机构 。 (2)网络直报: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报告部门或 接报部门,除电话报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外,尚需进 行网络直报。 n 1)初次报告:在对中毒事件核实无误后2小时内, 按卫生部网络直报项目,制作并填写突发公共卫生 事件初次报告记录单,经主管领导核准后,进行网 络直报。 n 2)进程报告:从初次报告后当天起,每24小时将 事件的发展和调查处理工作进程进行一次报告,按卫 生部网络直报项目,制作并填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进程报告记录单,经主管领导核准后,进行网络直 报。 n 3)结案报告:在对事件调查处理结束(结案)后2 小时内,应对本起事件的发生、发展、处置、后果等 进行全面的汇总和评价,按卫生部网络直报项目,制 作并填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案报告记录单,经 主管领导批准后,进行网络直报。 (3)书面报告:负责急性职业中毒事件处置的部门,应 在完成现场初步调查和处理后24小时内,将事件的基 本调查和处理情况以书面形式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 上级职业卫生监督部门进行初步报告。主要内容应包 括: n1)事件简要情况:接报时间、发生单位及地址、事件 发生经过; n2)中毒患者情况:发病时间、接触人数、中毒人数及 死亡人数、中毒主要表现及严重程度、患者就诊地点 及救治情况; n3)可疑毒物情况:毒物名称、种类、数量、存在方式 ; n4)事件发生地地理环境及气象情况以及周围居民居住 地情况; n5)样品采集情况:包括患者的血液、尿液、空气、水 源等样品; n6)已采取的控制措施及效果:隔离区、防护区、人员 疏散、中毒人员救治、毒物; n7)中毒事件初步结论。 n在对中毒事件调查处理结束(结案)后24小时内 ,应对本起事件的发生、发展、处置、后果等进 行全面地汇总和评价,以书面形式向同级卫生行 政部门和上级卫生监督部门进行最终报告。内容 包括: n1)中毒事件概况、接报过程、中毒事件发生的 时间、地点、中毒人数、主要中毒表现、大致 经过以及报告等情况; n2)调查人员的组成、调查对象的确定与选择、 调查的样本数、调查的内容、方法及数据处理 等; n3)中毒事件发生单位的基本情况、事件发生时 中毒现场的各个生产活动状况; n4)中毒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症状、体征及潜 伏期; n5)现场和实验室的检验方法和检测结果; n6)中毒事件的结论,包括中毒事件发生单位、 中毒人数、毒物种类、名称等。 (4)其他报告:接到影响范围跨越辖区的 急性职业中毒事件报告后,应当立即通 知有关辖区的卫生行政部门,并及时向 共同的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n中毒事件发生死亡病例或者可能涉及刑 事犯罪的,报告人应当立即报告中毒事 件发生地的公安部门。 n接到急性职业中毒事件报告的卫生行政 部门,应当及时向中毒事件相关的其他 政府部门通告。 三、分级及响应 (一)急性职业中毒的分级 n1.属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职 业中毒事件 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50 人以上,或死亡5人以上。 n2.属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职 业中毒事件 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 49人,或死亡4人以下。 n3.属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职 业中毒事件 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9人 以下,未出现死亡病例。 (二)急性职业中毒事件的 响应 n事件发生后卫生行政部门应立即组织专家对中 毒事件调查核实、确认及综合评估,组织应急 卫生救治队伍和调查人员进行现场调查及医疗 救治等应急措施,并提出应急处理工作建议。 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对应急处理工作进行督导和 技术支持。 n重大、较大和一般事件分别由省级、市(地) 级和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在同级人民政府的统一 领导和指挥下,负责卫生应急响应。必要时, 可以向同级人民政府提出成立应急指挥部的建 议。 n负责响应的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中毒事 件的发展趋势和影响范围,结合实际情 况和预防控制工作的需要,及时向上级 卫生行政部门报告,调整响应的级别和 响应部门,以有效控制事件,减少危害 和影响。中毒事件的原因已经有效控制 ,但中毒人数或死亡人数增加导致响应 级别可能改变时,应及时上报并由上级 卫生行政部门决定是否调整响应级别。 生产单位发生化学物泄漏事件,如可能 或已经对周围居民和环境造成影响,应 按化学物泄漏事件的相应规定响应。 四、现场应急处理 (一)现场调查与处理 1.现场调查的目的 n(1)确定造成中毒危害的物质; n(2)对中毒原因和危害程度进行评价; n(3)向现场救援者提供救援建议; n(4)对伤者进行现场急救并向临床工作者提 出 处理建议; n(5)对公众、媒体和决策者提供建议; n(6)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2.出发前准备 n(1)信息资料收集,结合接到的报告内容收 集有关毒物中毒的文献,包括专业数据库、杂 志、书籍和网上资料等,必要时可向有关专家 请教; n(2)检查应急调查包是否配备完好(快速检 测仪器、采样装备、现场调查表、现场记录表 、照相机、录音机等); n(3)个体防护装备和通讯工具; n(4)拟定调查计划,确定调查组成员及负责 人,安排现场调查工作中的组织分工。 3.现场调查 n(1)到达中毒现场后,应与事件处理现场负 责人联系,获取配合,若现场未得到控制,应 根据获悉的资料和调查到的资料,立即就事件 现场控制措施、中毒患者人数统计、检伤以及 急救处理、救援人员的个体防护、现场隔离带 设置、人员疏散等提出建议,并在确保安全的 情况下开展调查。调查人员要在正确的个体防 护下开展工作。若中毒事件已经得到控制,应 先了解中毒事件概况(时间、地点、中毒人数 。救治情况),再进行现场勘查。 n(2)现场勘查包括了解现场环境状况、 生产工艺流程及相关资料,在现场对可 疑毒物进行浓度检测并采集样品留实验 室分析(现场空气或其他样品的毒物浓 度即便已被稀释也应测定,并记录具体 时间,留做评估使用)。如果中毒现场 已经遭到破坏,有时也可事后模拟现场 进行检测作为参考。 n(3)调查中毒者及其他相关人员,了 解中毒事件发生经过,中毒人员接触毒 物时间、地点、方式,中毒人员姓名、 性别、工种,中毒的主要症状、体征、 实验室检查及抢救经过。同时向临床救 治单位进一步了解相关资料(事件发生 过程、抢救经过、实验室检查结果等) ,并采集患者的生物样品留待检测。 n(4)现场调查时应注意:现场安全和 自我保护;仔细观察倾听各方面意见, 作好记录;进行现场拍照和录音。 4.样品采集 n必须首先了解事件发生过程和发生 地情况后再进行样品采集,采集时 应注意要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样品, 选择合适的采样容器和采样工具, 防止污染,采集的样本量 应当足够满足多 次重复检测。 (1)环境样品:气态和蒸气态有毒物 质包括气体、挥发性液体以及可能 扬起雾滴或粉尘的有毒液体和固体 。当毒物以气态和蒸气态形式存在 时,使用吸收管、固体吸附剂管、 注射器或采气袋采集。 n对于固态或液态有毒物质,一般直 接用适宜的工具采入有螺丝扣盖子 的玻璃或无色的聚乙烯、聚四氟乙 烯容器中,4冷藏保存。 n(2)生物样品:中毒死亡患者或典 型中毒患者的血液、尿液为主要采 集的生物样品。血液样品采集量为 10ml,尿液样品为50100ml。 5.现场快速检测 n是中毒事件中初步筛选毒物类别的 常用手段,有些检测方法还可以对 现场毒物浓度进行定量或半定量测 定。准确、便捷的现场快速测定是 进行现场应急处理的重要依据,同 时为进一步实验室确定毒物类别指 明方向。 急性职业中毒事件中常用的现 场快速检测方法主要有: n(1)检气管: n 检气管法具有简便、快速、直读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