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行为矫正原理与方法 曾雅茹 2009、2,16 陷入困境的母亲寻求帮助 一位母亲诉说:小雄是她家3岁的男孩,每当全 家人围坐在饭桌旁开始吃饭、聊天时,常常是没过2 3分钟后,小雄就会从椅子上溜下来,要么躲在桌子底 下发出怪声、拉别人裤脚;要么跑到厨房里东摸西弄 ,还会打开抽屉,把东西通通倒出来。如果把他拽到 椅子上坐下,随之而来的是嚎啕大哭。不管怎样,他 总会把一家人弄得没心情好好吃饭。 习作: 请同学们利用20分钟时间,完成二件事情: 你怎样理解小雄吃饭期间表现出的问题行 为,分析问题行为的可能原因。 为小雄妈妈提供处理问题行为的建议。 行为矫正原理与方法课程学习 说明 一.课程目标 v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习者掌握行为学的 基本原理,进而能以行为学的视角分析行为、 理解行为。 v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习者初步掌握基本 的行为矫正程序。 二.参考材料 n伍新春 胡佩诚.行为矫正.高等教育出版社,ISBN 7-04-017127 -9 nG.马丁 J.皮尔,行为矫正有效的心理治疗,科学教育出版 社,ISBN7-03-002549-0/B27 n吕静编儿童行为矫正手册(第一版)杭州:浙江教育出版 社, ISBN 7-5338-3/G898 n(台)林正文主编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北京:北京师范 大学 ,ISBN 7-303-04678-X/G717 四.教学重难点与教学方法建议 教学重点:行为学原理、行为功能的评估 教学难点:目标行为的量化行为 行为学原理和方法在实践中的综合应用 教与学的方法 课堂学习 :讲授、案例教学、练习 课外练习与现场实践:观察分析自己与他人的行为 在实践中综合运用, 六.利用教材自学 1.每一章的开头都有关于本章要解答的几个问题。 2.每一个问题的要点都进行归纳并列出。 3.每一个知识点都举有例子。 4.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应用性练习。 5.每一章节的后面都附有应用性练习的答案,可以让自学者对 照。 6.每一章节的后面都列有误用的校正性练习,以避免误用。 7.每一章节的后面都有本章要点归纳。 8.绝大部分章节的知识点都配有图表。 第一章 行为矫正概述 一、行为与影响行为改变的因素 行为 影响行为变化的因素 二、行为矫正 第一章行为矫正概述 一、行为与影响行为变化的因素 行 为 1、 行为的涵义 传统行为论者,如华生(JBWatson)、斯金纳(BFSkinner)等, 行为:是可观察、测量的外显的反应或活动;内隐性的心理结构、意识历程 以及记忆、心像等,均不视为心理学研究的行为。 新行为论者,如赫尔(cL_Hull)、班都拉(ABandura)等, 行为:除可观察的外显行为之外,也包括内隐性的意识历程;因而中间变项 、中介历程等概念均在考虑之内。 认知论者,如贝克(ATBeck)、艾里斯(AEllis)等, 行为:是心理表征的历程,研究焦点集中在注意、概念、信息处理、记忆、 问题索解、语言获得等复杂的心理历程。 (资料来源:张春兴,张氏心理学辞典,台北市:东华书局印行,1989,79) 第一章行为矫正概述 一、行为与影响行为变化的因素 行为 1、 行为的涵义 综上所述:行为包括可被直接观察到的外显性活动,也包 括间接推知的内在心理历程,即意识的与潜意识历程。 目前行为矫正学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 上。因此,外显行为变化是主要方面,内隐心理历程处于从属地位 。 资料来源:伍新春等,行为矫正,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 第一章行为矫正概述 一、行为与影响行为变化的因素 行为 2、行为的特征 1、行为就是人们所说所做、所思所感。 分类与行为 2、行为可以采用一种以上的测量尺度加于量化 。 次数(频率) 时间(持续时间、潜伏期) 质量或强度 3、行为与环境具有某种因果关系 人类的绝大部分行为是后天学会的,并受自然规律支配。即 行为的发生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影响,而行为的出现也受到环境事 件的系统影响。 思考与回答: 你能区别出哪些是对孩子行为的描述?哪些是对孩子的分类 吗? v五岁的蔡琼是一个难以管教的孩子,她在家生气时就尖叫, 骂奶奶、打爷爷,或者甩桌上的物品以此来发泄其愤怒。欣欣 是个认真学习的学生,她上课时注意听老师讲解,按时完成作 业,不迟到、不早退,喜欢阅读和与同学讨论问题。 v陶然是个自闭症的孩子,他频繁地模仿电视里人物的对白和 日常生活中特定的提问,而不会用恰当的叙述来回答提问;双 手频繁的相互拍打,经常踮着脚尖走路,用手指旋转物品;叫 他姓名没反应,或躲开叫唤人;避开与他人的视线接触;穿衣 、吃饭、自我清洁等自理能力较同年龄人来得差。 第一章行为矫正概述 一、行为与影响行为变化的因 素 影响行为变化的因素 v影响行为的发展与变化四大因素: 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 v遗传与成熟是不能改变或难于改变的,而环境与学 习是较容易受到人为控制而改变的。因此,影响个体 的行为变化的关键因素应该放在行为生态环境与行为 学习上。 第一章 行为矫正概述 二、行为矫正 v行为矫正对象问题行为 v行为矫正特征 v行为矫正的涵义 v行为矫正基本步骤 第一章 行为矫正概述 二、行为矫正 行为矫正对象问题行为 v问题行为涵义 指个体行为表现异常,以至于困扰他人或自己,而妨碍其生活、学习、 工作上的适应。 v问题行为矫正的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表现状况异常:偏离标准80%95% 导致后果有害: 表现的时间频繁: v问题行为的类型 过度行为:某种行为发生得太多。 不足行为:人们期望的行为很少发生或从不发生。 不适当行为:期望的行为在不适当的情景中发生,表现出不符合时间、 地点及身份的行为。 第一章 行为矫正概述 二、行为矫正 行为矫正对象问题行为 v问题行为的类型一: 过度行为:某种行为发生得太多。 不足行为:人们期望的行为很少发生或从不发生。 不适当行为:期望的行为在不适当的情景中发生,表现出不符合时间、地点及 身份的行为。 v问题行为的类型二: 美国明尼苏达州剑城养护中心的“行为问题评量表”将行为问题分为十类: 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不服从不合作行为;怪异的性行为;不适当的言 行举止;不适当的社会行为;退缩;反复而无意义的动作或奇异的举止; 怪异的习惯;过分活动;自我伤害的行为。 第一章 行为矫正概述 二、行为矫正 行为矫正对象问题行为 v问题行为的类型三: 迈尔(L.H.Meyer,1986)等人专门研究智能不足、人格异常和自闭症造成 的行为问题,而后概括出主要的行为问题有八类。身体上的攻击性行为。自 我伤害行为。破坏性行为或是对物品的攻击。捣乱行为。消极性的攻击或 干扰。无意的走失或是故意的逃学和离家出走。反复而固定但未具意义的身 体动作。情绪或社会行为的不当表现。 v问题行为的类型四: 从矫正的角度出发,还可以将行为分为期望行为与不期望行为 第一章 行为矫正概述 二、行为矫正 行为矫正 特征 1、行为矫正的对象集中在个体的问题行为上 2、行为矫正处理问题行为的技术(程序与方法)以学习理论为基 础 3、行为矫正采用调整环境和重新学习来达到改变问题行为的目的 4、行为矫正强调对问题行为及处理过程的观察与测量 5、行为矫正既是专业的也是大众的 第一章 行为矫正概述 二、行为矫正 行为矫正 特征 1、行为矫正的对象集中在个体的问题行为上 v作为一种传统的心理治疗方法,与其他方法比较,它在解决个体 的问题,不是将重点放在求助者的特点或显著特征上,而是放在问 题行为的解决上。 v行为矫正解决个体存在的问题,是将重点放在个体过多的行为、 过少(包含尚未出现的期望)行为或者不适当的行为上。 第一章 行为矫正概述 二、行为矫正 行为矫正 特征 2.行为矫正处理问题行为的技术(程序与方法)以学习理论为基础 v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v操作条件作用理论 v认知行为学习理论 v社会学习理论 一、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巴 甫 洛 夫 经 典 性 实 验 实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实验”模式 v 条件作用前: 食物 唾液分泌(咀嚼和消化) 铃声(中性S) (无)唾液分泌 v 条件作用期间: 铃声食物 唾液分泌 (反复几次) v 条件作用后: 铃声(条件S) 唾液分泌(条件反应) 概念与经典性条件作用原理 v无条件反射:特定刺激引起特定反应。它是人类进化过程中,保留下来 的种群行为。 v条件反射:当一个中性刺激与一个特定刺激在时空上先后出现,配对几 次后,中性刺激成为特定刺激的替代物,即中性刺激转化为条件刺激,引 起条件反应。 v经典型条件作用原理:一个原本与特定反应无关的刺激,由于在时空上 与特定刺激安排在一起,使刺激产生替代作用,最终,个体学会一种新反 应。 这种通过经典性条件学习过程形成的条件反应我们称之为 “反 应性条件作用”,或“经典性条件作用”。 徐文长揖驴的故事 v 鞭打驴 驴跳起、哀嚎、躲避(无条件反应) v作揖(中性刺激) v作揖+鞭打驴 驴跳起、哀嚎、躲避 多次反复后出现了刺激物的替代作用 v作揖 (条件刺激 ) 驴跳起、哀嚎、躲避(条件反应) 无条件刺激US 中性刺激NS 条件刺激CS 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 二、中性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的时间顺序 时间上的不同安排 v回朔条件反射trace conditioning NS先,CS后,呈前后错开状态 v滞后条件反射delay conditioning NS先,CS后,呈前后交差状态 同步条件反射simultaneous conditioning NS与CS,呈同步状态 后置条件反射backward conditioning NS后,CS先,呈后置错开状态 高级条件作用 1、 鞭打驴(无条件刺激 ) 驴跳起、哀嚎、躲避(无条件反应) 作揖(中性刺激) 2、 作揖+鞭打驴 驴跳起、哀嚎、躲避 多次反复后出现了刺激物的替代作用(作揖成了鞭打的信号) 3、 作揖 (条件刺激 ) 驴跳起、哀嚎、躲避(条件反应) 4、 摸头NS+作揖CN 驴跳起、哀嚎、躲避(条件反应) 5、 摸头 驴跳起、哀嚎、躲避(高级条件反应) 中性刺激伴随着条件刺激共同作用,就会出现高级条件反射 如,望梅止渴,学习各种知识 条件情绪反应 华生与雷娜的 “条件情绪反应实验 ” (1920年 ) v 看到白鼠 好奇、喜欢 钢棒敲击声 惧怕、哭泣 v 白鼠钢棒敲击声 惧怕、哭泣 v 白鼠 惧怕 条件情绪反应:指经由条件反应学习过程而学习到 的一种情绪反应 v在日常生活中有这方面的例子吗? 二、 操作条件作用理论 桑代克(Edward Thorndike,1874-1949)的实验 学习三条规律: 预备率 练习率 *效果率 迷笼中的猫的实验 斯金纳(B.F.Skinner,1904-1990 )与斯金纳箱(Skinner boxes ) ) 斯金纳的实验 斯金纳(B.F.Skinner,1904-1990)设计的实验情景称为“ 斯金纳箱”(Skinner boxes)。实验对象为白鼠和鸽子,典型 的“斯金纳箱”仅有食槽与压杆(白鼠用)或亮盘(鸽子用) 的小箱柜,压杆和亮盘与食物发控器相连,亦可改装灯光靠近 压杆和亮盘,或加装可通电的地板,以予动物轻微的电击。斯 氏应用以上设计,研究许多有关结果影响行为的问题,奠定行 为学的基础。 斯金纳的“操作制约学习” 模式 斯金纳箱内的 食物 白老鼠 压杆杠 后果 电击 后效:行为者在将来更有可能再次(或不再)去按 压杠杆。 操作性条件作用:行为能够被其后果所改变的现象 (斯金纳) S-R的联结 v经典性条件反射 v操作性条件反射 三、认知行为学习理论 基本观点 v结合行为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认为通过影响个体的内在认 知可以改变个体外显的问题行为 v认知行为学习理论:通过改变个体的不良认识,来达到问题 行为减轻或消除的一种思想和方法。它高度重视研究个体的不 良认知和思维方式。 v所谓不良认知,是指歪曲的、不合理的、消极的信念和思想 ,它们往往导致情绪障碍和问题行为。 v社会学习理论 基本观点 B 行为 图:交互决定的学习观 P个体 E环境 v班都拉则认为,对人类学习而言,因为人的许多行为的习得 来自间接经验,其行为不仅受到环境的影响,也受制于个体的 认知等因素的作用,并且行为也会反过来影响认知和环境。于 是,班都拉在提出学习的交互决定论。 在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 v观察学习理论(observational learning),指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的 后果而间接进行的学习。由于观察学习理论主要关注的是个体社会行为的习得和个 体社会化的历程,因此这一理论也称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 二、行为矫正 行为矫正涵义 行为矫正是根据行为学习理论,经由条件作用过程,帮助个体建立尚未 具备行为、增加良好行为或矫治不良习惯的方法;或是采用认知学习理论 ,改变个体的态度、观念、思想等较复杂的心理历程,从而达到改变不良 行为的方法。 (资料来源:张春兴,1991,81-82) 行为矫正包括二个阶段 分析:是识别环境和某一特定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识别该行为产生 的原因,确定为什么一个个体具有他所表现的行为。即通过分析行为与特 殊情境中的时间、地点、人物、活动等具体控制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为 行为的处理提供依据。 矫正:是在理解行为产生与外部环境之间因果关系的基础上,开展和实施 某些程序和方法,来帮助人们改变他们的行为,包括通过改变环境影响行 为的方法。 行为矫正:主要是依据行为的学习原理来处理问题行为,从而引发行为改 变的一种客观系统的方法。行为矫正它既是一种理论又是一种方法;既包 括对不良行为的改变也包括对良好行为的塑造。 二、行为矫正 行为矫正的基本步骤 1、具体行为的界定 2、行为的观察与测量 3、基线资料与行为目标的建立 4、ABC三者因果关系的分析 5、行为后果的操纵 6、行为前提的操纵 7、行为矫正后果的维护与追踪 例:思考与操作 v一位母亲诉说着:小雄是她家3岁的男孩,每 到吃饭的时候,全家总被他弄得鸡犬不宁。当 全家围坐在饭桌旁开始吃饭,没坐上二、三分 钟小雄就会从椅子上溜下来,要么躲在桌子底 下发出怪声或拉人的脚,要么跑到厨房里东摸 西弄,还会打开抽屉,把东西通通倒出来。 。如果我们硬把他拽到椅子上坐下,他就 会嚎啕大哭。不管怎样,他一定会把一家人弄 得根本没有心情好好吃一顿饭。 小雄三餐坐在饭桌旁的时间(分 钟) 三餐日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平均 早餐:18 15 10 13 12 14 16 14 午餐:19 15 11 13 16 16 15 15 晚餐:03 02 05 07 03 04 04 4 第一部分:行为学的基本原理 v第二章:行为强化 v第三章:行为消失 v第四章:惩罚 v第五章:刺激控制:刺激辨别和刺激泛化 v*反应性条件反射(应答性行为) 操作性行为 研究者们采用科学方法寻找行为的控 制因素? 通过动物(狗、猫、老鼠、鸽子)实 验研究发现了行为的基本原理。 第二章:行为强化 一、行为强化原理及相关概念 二、行为强化类型: 正强化、负强化;连续强化、间接强化 三、强化物的类型 非条件强化物 条件强化物(*概括性强化物) ;消费性强化物、社 会性强化物、活动性强化物、反馈性强化物。 四、选择强化物的方法 日常观察 强化物调查 实物选择 第二章:行为强化 一、行为的强化原理 v模式图: 情境 行为反应 后果 因后果而导致的后效: 行为更有可能在相似的环境中出现 v原理:在某种情境有中,有机体做出某种行为(操作性行为 )之后,即时得到一种后果,因结果而使行为发生得到增强。 行为因后果而得到加强 v操作性行为:作用与环境并产生后果,反过来又受到后果所 控制的行为。 行为被后果所强化例子 v 一个孩子晚上上床后有哭闹的行为,她的父母就到她 的房间里安慰她。 结果? v一个大学生正在回答行为矫正课程的学习指导问题。 当答不出某个问题时 ,她就去问已经上过这个课的朋友 。朋友就会告诉她正确答案。结果 ? v当尊尼在课堂座位上注意力集中时,老师就会对他微 笑并表扬他。结果 ? 你有例子吗? v行为强化是:日常行为发生的自然过程 日常生活中,人类不断与自然环境和社会 环境相互作用,在这一过程中,行为强化功能 在自然的发生。 v行为矫正原理 行为矫正学就是利用这一原理来矫正(处 理)问题行为。 v思考: 出现什么样的后果,才会导致行为发生 概率增加呢? 第二章:行为强化 二、行为强化类型:正强化;负 强化 行为强化模型: 出现刺激 情境 行为 后果 撤除刺激 结果使行为将来发生的频率增加 行为之后伴随着出现着一个刺激,因刺激的出现,而使行为将来发生的频 率增加。我们将这种因刺激的出现而使行为得到加强的过程称为正强化。这 一刺激物称为正强化物。 行为之后伴随着撤除一个刺激,因刺激的撤除,而使行为将来发生的频率 增加。我们将这种因刺激的撤除而使行为得到加强的过程称为负强化。这一 刺激物称为负强化物。 刺激被感官觉察,并且能够对人构成潜在影响的人、物或事件。 共同点:结果都使行为得到增强 差别点:出现刺激 撤除刺激 普里马克法则(Premack Principle):从事 一个高发生率行为的机会作为一个低发生率行 为的结果,以此增加低发生率的行为。 负性强化 v今天温度很低,你觉得冷,怎么办? v今天很烦,怎么办? 思考与练习(作业): v家里来了客人,小孩出现“人来疯”行为,此时,多数父母会 告诉孩子,你进房间看电视或进房间吃零食去,结果孩子进房 去了。以后的情况将会怎样呢? 请设想,并采用强化原理分析之。 v请列举你生活中一个负性强化的例子 负性强化的两种形式 v情境(?) 行为 后果(移开负性刺激) ? v逃避行为 正在受罚的个体,作出某种行为才能从苦难中摆脱出来。 v回避行为 什么行为可做 人类有语言,所以可通过订立规则 什么行为不可做 为了避免受罚,遵循规则为人处事。 v区别 正在受罚 避免受罚 例子P65 v在电影院里身旁是一大群十几岁的孩子。电影放映时他们说 话的声音非常大。于是仰走到离他们很远的一个座位上坐下, 以逃避这烦人的吵闹声。 v以后进电影院后,找一个远离孩子们的座位,这样就可以防 止听到他们发出的吵闹声。 情境行为结果后效 逃避反应 正在受罚 个体行 为 消除或降低 负性刺激 行为得到增 强 回避反应 负性刺激 信号出现 避免负性刺 激的出现 负性强化表 第二章:行为强化 二、行为强化类型:连续强化;间接强化 v模式图: 每次都得到强化物 情境 行为 后果 有时能得到强化物、有时却得不到强化物 因后果而使行为得到增强 v连续强化:指在某种情境下,行为每次出现后都得到强化物。 v间歇强化:指在某种情境下,行为每次出现后不一定都能得到强化物,而 是间歇性的有时能得到强化物、有时却得不到强化物。 v连续强化与间歇强化是一种后果的呈现(或安排)方式,它既是影响人类 及动物行为的自然过程,也可以运用它来矫正个体的行为。 第二章:行为强化 三、行为强化物的类型非条件强化物与条件强化物 v非条件强化物:对人类生存及种族延续具有基本价值的自然 刺激物(包括正负),也可称为基础强化物。 v条件强化物是指当一个中性刺激物(目前不具有强化刺激功 能的刺激物,它不影响所跟随的行为),通过与一个无条件刺 激物或者与一个已确定的条件强化物配合后,被赋予了强化力 量的刺激物(妈妈抱小孩的姿势、微笑)。他们的价值不是自然获 得的 v概括性强化物当一种强化物与多种其他强化物配对使用时, 被赋予了慨括力量的刺激物。如,钱、代币 第二章:行为强化 三、强化物的类型 消费性强化物、社会性强化物、活动性强化物、反馈性强化物 v消费性强化物指对个体反应(行为)产生强化作用的刺激是食品。 v社會性强化物是指对个体反应(行为)产生强化作用的刺激是他人的社 交性关注与赞美。 v活动性强化物指对个体反应(行为)产生强化作用的刺激是允许他去进 行他所喜欢的活动。 普雷马克原则指利用个体偏好的、较强的反应(高概率行为)以促 动另一兴趣较淡而强度较弱的反应(低概率行为)的学习原则。 v反馈性强化物是指对个体反应(行为)产生强化作用的刺激是个体对反 应(行为)结果的了解。 第二章:行为强化 四、强化物的选择 日常观察 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各种行为的观察,了解被观察者的兴趣 爱好,收集强化物的资料,以作为选择强化物的依据。 强化物调查 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强化物的资料,以作为选择 强化物的依据。 实物选择 让个体在若干常见的强化物样品中间进行挑选,收集强化 物的资料,以作为选择强化物的依据。 第二章:行为强化 五、影响行为强化效果的因 素 v直接性 v一致性 v已形成事件 v个体差异 v强度 第二章:行为强化 六、行为强化的误用 v误用的界定 第三章:行为消失 一、消失原理 二、消失的特征 三、影响行为消失速度的因素 引子: v一个收购废品的老人与一个年轻人之间发生 的故事。 第三章:行为消失 一、消失原理 历史: 情境 行为 后果 行为得到后果的增强 现状: 情境 行为 后果不再出现 行为因得不到以往的后果而逐渐较弱或消失 消失原理:一个以前被强化的行为,不再导致具有强化作用的 结果,并且,因为这个原因行为在将来不再发生。 v自然现象与行为矫正原理 第三章:行为消失 二、行为消失的特征 v消失的爆发 以往曾经被强化的行为,因不再得到强化,它的频率、持 续时间和强度等经常在减弱和最终停止之前暂时的表现出增加 的现象。 v自动恢复 行为可能在停止出现(消失作用发生)后一段时间,再次 出现。 第三章:行为消失 三、影响行为消失速度的 因素 v行为消失之前的行为强化程序 连续强化消失较迅速 间歇强化消失较慢 阻抗作用 v行为消失进程中,如若出现强化,将延长消失所用时间 第六章:惩罚 一、惩罚原理 二、惩罚类型 v正性惩罚 n负性惩罚 三、行为强化与惩罚的比较 四、行为消失与惩罚的比较 五、条件惩罚物与非条件惩罚物 六、惩罚物的类型 七、影响惩罚效果的因素 八、使用惩罚需考虑的问题 第六章:惩罚 一、惩罚原理 v模式图: 获得惩罚物 情境 行为 后果 撤除强化物 因后果而降低行为以后在相似的环境中发生的概率 v原理:有机体在某种情境中做出某一行为后,若即时使之承受负性刺 激;或撤除正在享用的正性刺激,结果降低了该行为以后发生的概率。 v惩罚并不意味着报复与伤害 ,而是意味着后果使行为发生概率的降低。 第六章:惩罚 二、惩罚的类型 v正性惩罚:行为之后跟随着一个惩罚物的出现, 结果使这个行为将来不大可能再次出现。 v负性惩罚:行为之后跟随着一个强化物的撤除, 结果使这个行为将来不大可能再次出现。 v“正”实质上是刺激的出现或刺激强度的增加, 这里的“负”实质上是刺激的消除或刺激强度的 降低;“正”、“负”本身并不涉及“积极”或“消极” 等情感色彩。 第六章:惩罚 三、行为强化与惩罚的比较(上 ) 强 化 惩 罚 后 果 刺激物出现 ? 刺激物撤除 ? 刺激物出现 ? 刺激物撤除 ? 后 效 行为的加强行为的减弱或消除 第六章:惩罚 三、行为强化与惩罚的比较( 中) 强 化 惩 罚 后 果 刺激物出现 强化物 刺激物撤除 惩罚物 刺激物出 惩罚物 刺激物撤除 强化物 后 效 行为的加强行为的减弱或消除 第六章:惩罚 三、行为强化与惩罚的比较( 下) 强 化 惩 罚 后 果 刺激物出现 强化物 正强化 刺激物撤除 惩罚物 负强化 刺激物出现 惩罚物 正惩罚 刺激物撤除 强化物 负惩罚 后 效 行为的加强行为的减弱或消除 第六章:惩罚 四、消失与惩罚的比较 消失:一个以前被强化的行为,不再导致具有强化作用的结果,并且,因 为这个原因行为在将来不再发生。 历史: 情境 行为 后果 行为因后果而得到的增强 现状: 情境 行为 后果不再出现 行为因得不到以往的后果而逐渐减弱或消失 负惩罚:行为之后跟随着一个强化物的撤除,结果使这个行为将来不大可 能再次出现。 情境 行为 后果? 结果使这个行为将来不大可能再次出现。 第六章:惩罚 五、非条件惩罚物与条件惩罚 物 v非条件惩罚物: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生物学重要 性(含引发痛苦或极端反应)刺激。 v条件惩罚物:原本是一个中性刺激,因与非条件惩罚物或 已存在的条件惩罚物配对之后,赋予惩罚特性的刺激物。 第六章:惩罚 六、惩罚物的类型 v体罚:是指随着个体不良行为的出现,及时施予一种感官性厌恶刺激,以 阻止或消除其不良行为的发生。 如,能激活痛觉感受器的疼痛刺激,也包括使其他感受器产生不舒适感的 刺激,如鞭打、电击、高温、严寒、强烈的噪音、杂乱的花色、刺眼的强光、 恶臭的气味、极端的酸楚等。 v斥责:指个体出现不良行为时,及时给予否定性的语言、姿势和表情,以 阻止或消除不良行为的出现。它既包括否定性的语言刺激,也包括谴责性的瞪 眼、不赞同的表情等。 v矫枉过正:在问题行为发生后,要求当事人进行与该问题行为有关的费力 活动。它包括两种主要形式,即过度补偿和积极练习。 v过度补偿指在问题行为发生后,当事人不仅必须纠正问题行为造成的环境 影响,而且还要 把环境恢复得比问题行为发生前更好。 v积极练习就是在问题行为发生后,要求当事人多次重复练习或较长时间地 练习与问题行为 相对立的良性行为。 第六章:惩罚 七、影响惩罚效果的因素 直接性(即时性):行为的发生与惩罚结果之间的时间间隔 是非常重要的。 一致性:如果行为的直接后果一贯都跟随行为出现,那么结 果就更有可能消除或减弱。 已形成事件:能够使某种结果作为惩罚因素更为有效的事件 或条件。剥夺、满足与饱厌。 个体差异:惩罚物因人而异 第六章:惩罚 八、使用惩罚需考虑的消极影响 v导致消极情绪的出现 v引发个体对惩罚情境中的其他刺激物的逃避与回避行为。 v使用者因负性强化而易上瘾。 v导致受罚者的模仿行为。 v伦理道德问题 行为受到后果的强烈影响 v行为强化 v惩罚 v消失 情境 行为 后果 v第七章,讲“刺激控制”, 前提刺激控制,并将后果的影响与前提的控制 结合起来 第七章: 刺激的控制 一、刺激控制及形成 二、斯金纳的“三段一致性”学说 第七章: 刺激的控制 一、刺激控制及形成 v刺激: 被感官觉察并且能够对人构成潜在影响的人、事、物或事件。 v刺激控制: 如果操作性行为更可能在某一个特定前提或某一个刺激群 体中的一个刺激出现时发生,这个行为就受到刺激控制。 情境 行为 后果 情境A 行 强化物 情景B 中性 后效将会是? 情景C 为 惩罚物 行为所处情境中的某一刺激往往成为行为后果的信号 刺激控制的形成:刺激的辨别训练 霍兰、斯金纳的 “辨别”与“泛化”实验 鸽子先天有啄击目标行为,因此,只要看到目标就啄击。 实验设计: 红灯亮 鸽子啄击目标 得到食物 绿灯亮 鸽子啄击目标 得不到食物 多次重复后 最终,鸽子学会了“辨别”。即在某一刺激情境出现时,才发出行为,在另一刺激情境出 现时,不发出行为。 由此,某一刺激情境也就对行为起到了控制作用。先决条件往往成为后续行为结果的暗示 例如:在小学班主任在场与不在场学生的行为反应可能不一样。 在实验过程中,鸽子也出现在相同波长的灯出现时,鸽子都会啄击目标,从而出现“泛化”现 象。 刺激控制,它既是一种自然的行为发生与改变过程,也可以利用它来矫正人类的行为,你想 到了吗? 二、斯金纳的“三段一致性”学说 斯金纳的“三段一致性”学说,它是指刺激分辨训练具有:后果(强化刺激或惩 罚刺激)与特定的情境下发生的行为相匹配。行为分析学家称之为行为的A B C(前提 、行为、后果)。包括: 前提A 行为B 后果C 前提控制本质上是起着信号的作用,而前提的控制作用则来自于后果的加强 符号: SD R SR SD R SP 符号 SD 可辨别刺激。对特定反映给予偿付的信号 与强化相连 S 可辨别刺激。对特定反映不予偿付的信号 与消失或无强化相连 R :回应(行为的一次出现) SR 强化刺激(或者具有强化作用的刺激物) SP 惩罚因素(或者具有惩罚作用的刺激物) 辨别与泛化的应用 如何运用刺激控制辨别与泛化,引导儿童学习? v在儿童的学习中,及时将结果反馈。 v在儿童的学习中,多举例、多练习并要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第二部分:行为评估与研究设计 第八章:行为评估 第九章:研究设计* 第八章:行为评估 一、行为评估概念 二、行为评估阶段 三、行为评估的方法 四、行为评估过程的资料整理 第八章:行为评估 行为评估意义 行为矫正一再强调用科学方法改进人类 的行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用客观、量 化的方式研究和说明被矫正的行为及其变化。 对行为及行为改变的评估是行为矫正学的一个 基础内容。 第八章:行为评估 一.行为评估涵义 v行为评估:指行为矫正过程中对目标行为的测量。 v目标行为:行为矫正中锁定要加于关注、测量、记录 或矫正的行为。 第八章:行为评估 二、行为评估阶段 v评估阶段: 建立基线阶段; 目标行为处理阶段; 维护或追踪阶段。 基线期 处理期 维护与追踪期 二、行为评估阶段 建立基线阶段; 1.基线:操作高度是指一种行为在未加处理之前的形状。要确定操作的高度,就必 须对目标行为进行反复的观察、测量和记录,以收集行为处理前资料,收集到的行 为资料一旦转化为曲线图就称为行为的基线。 2.基线的功能:描述问题;评估矫正结果 3.基线阶段的持续时间:一周 4.资料收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v反应是指有时行为纪录过程会引起被观察行为的变化。解决反应现象的方式:一 是延长基线期;通过单向玻璃窗观察行为 v陌生环境对行为变化的影响。 适应期 目标行为处理阶段。避免出现二种错误的判断(有效或无效) 随访阶段维护或追踪利用自然生态环境中的强化物维护行为,养成习惯。 第八章:行为评估 三、行为评估的方法 直接评估与间接评估 间接评估法 1.涵义:指评估者利用一定的中介物和媒介,记录观察对象的 行为表现,以收集资料,评估行为的方法。 2、中介物和媒介种类: 仪器设备类: 言语类:通过与当事人及其亲朋好友会面时的交谈,填写问 卷调查表、咨询其他专业人员,以及被评估者的自我监控等方 式记录或获取行为表现资料的方法。 第八章:行为评估 三、行为评估的方法 间接评估法 3、操作程序: 会见当事人及相关人员。 v会见初期,行为评估者与其他心理治疗者一般使用相同的技术。 v接着,行为评估者在会见初期一般可以先扼要叙述行为矫正适合解决什 么类型的问题,然后要求当事人填写一张家庭人口统计表。接着,可以引 导当事人及相关人员用言语描述问题,然后,再将问题引到集中讨论表现 当事人问题特征的特殊行为 。 资料收集方式 v问题表:行为问题评量表、社会适应性行为量表、行为功能分析表、个 人环境调查表、强化物调查表等 。 v来自其它专业人员的材料多学科的综合运用 v当事人的自我监视:自我监视是指当事人对自己的目标行为的观察、测 量与纪录。 间接评估扩展了评估活动的范围,也能为直接评估提供初步的信息。 第八章:行为评估 三、行为评估的方法 直接评估法 1、涵义:指评估者身临其境,凭借感觉器官对行为的表现进行观察、测量 与记录的方法。 2、操作程序 目标行为的界定(列举) 目标行为的观察 目标行为的测量 第八章:行为评估 三、行为评估的方法 直接评估法 2、操作程序 目标行为的界定(列举) 为目标行为下定义。操作性定义是指用可观察可测量或可操作的特征 界定目标行为。即以客观、明确的语言描述行为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使这种行为既可观察又可度量。 学习态度太差:于晴上课迟到、打瞌睡,不做作业,上课时间不经老师允 许随意离开座位。 不讲卫生:方方随地吐痰,乱扔纸屑,吃食物前不洗手。 自伤行为:洪都用牙齿咬手臂、以头撞硬物,用手指挖眼球。 v下面是描述问题行为的例子,请思考后做出判断,哪些是对问题行为的 具体描述,哪些是行为的类别名称。 v小雄惹事生非 v小红将手指含在嘴里 v吴庆庆好打架 v李丽很自私 v彭湃助人为乐 v陈老师每句话的前面都会跟着一个口头禅“这个”、“那个” 列举: v1.撒出食物。如果食物在下列情况下掉出来而未进到嘴里活 回到盘子里,就作为撒出食物的例证被记录下来。 v小孩用匙把饭或菜从盘子送到嘴里或相反;小孩用食具 盛食物或试图切食物;小孩移动盘子;小孩从嘴里掉下食 物。 v2.用手抓着吃。在食物送进嘴里时,只要小孩用手接触食物 ,就作为用手抓吃的一个例证记录下来。如果小孩用手抓并撒 出食物,那么,我们就记录一个撒出食物的的例证,在其一个 用手抓的例证。 v准确界定目标行为的评价标准 当两个人独立地对同一个行为进行观 察与记录时,能达到观察的一致性(至少达80% ) 第八章:行为的观测与记录三、行为评估的方法 行为的直接评估2、操作程序 目标行为的观察 v观察者: 一般情况下,观察者应该由专业人员承担。当专业人员不能直接到现场时,还需 委托当事人或与当事人相关的人充当记录者。受委托的观察者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他必须是在自然环境中与当事人有固定关联的个体,如教师、家长、同事、主管 等,以便能在行为表现的情境中出现,及时观察与记录行为; 观察者必须掌握专业技能。观察者必须经过训练(先学习对目标行为的定义;后 训练在实地行为的观察中,能达到与研究者观察的一致性)训练观察者的内容:掌 握目标行为的操作定义;在创设情景或真实情景中学习对目标行为与非目标行为区 分;测量行为的四种尺度与观察方法的操作。 v观察时间与场所:行为表现最突出的时间段;行为最真实、最自然发生和出现的 场所。 v观察类型。自然情境中的观察与人为情境中的观察。 v观察者必须有时间观察和愿意充当观察者。 第八章:行为评估 三、评估的方法 直接评估法 2、操作程序 目标行为的测量 v含义:目标行为的测量,实质上是应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行为的 过程, v行为测量的尺度: 行为的出现率; 行为的持续时间; 行为的潜伏期; 行为的质量(列举)。 v行为测量时间的技术处理(见下页) *行为测量时间的技术处理 连续记录法:连续记录法一般是在选定的半小时或一小时的 时间内,把所见所闻事无巨细的记录下来。 间隔记录法:间隔记录法是指在选定的观测时间内,再次把 这个时间段分为更短且相等的时间间隔,并在每个相等的间隔 时间段内,记录目标行为是否发生。 时间抽样记录法:是指在选定的观测时间内,再次把这个时 间段分为更短且相等的时间间隔,并在每个相等的间隔时间段 内,仅取其中的一小部分时间段来观察与记录目标行为是否发 生。 一位儿童吃饭技能掌握水平好坏的行为等级评量表。 0级:用汤匙自个儿吃饭时,不溅出汤汁、撒出饭粒。 1级:用汤匙自个儿吃饭时,舀汤喝溅出汤汁、吃饭时不撒出饭粒。 2级:用汤匙自个儿吃饭时,舀汤喝溅出汤汁、吃饭时撒出饭粒。 v一个癫疯行为的等级评量 0级:行为问题微不足道,吃饭穿衣和大小便都能自理。 1级:有时来回踱步,口出无意义的声音,用手捶打胸部,但力量不大。这些行为的 发生合计不超过半小时,而且工作人员叫他停止他就停止。 2级:有时来回踱步或疾步冲撞,大声叫嚷,打翻桌椅,用力捶胸。这些行为的发生 合计不超过半小时,而且工作人员叫他停止他就停止。 3级:大部分时间在疾步冲撞或是断断续续的躺下又站起来,同时大声叫嚷,打翻桌 椅,用力捶胸。这些行为的发生合计超过半小时,工作人员叫他停止他就停止,但 不到一分钟又故态复萌。 4级:不停地疾步冲撞,跳上跳下,大声叫嚷,打翻桌椅,用力捶胸。这些行为工作 人员完全无法阻止。 时间(分钟)20406080100 做作业行为 时间取样记录法图式: 时间(分钟)20406080100 做作业行为 间隔记录法图式: 表示出现行为;表示行为没有出现 时间间隔多长适合? v观察时间分为几段适合呢?主要是依据行为的特殊特征来确定 的。一般可以通过间接评估法从当事人及相关人员处获取行为表 现特征的信息后来确定。 v抽样时间段的选择可以是固定时间也可以是变动时间,一般情 况下使用固定时间,如果被观察者预料到有人定时观察它的行为 ,并且了解时间抽样规律后,它的行为可能会做修正而使观察资 料失去准确性,这时变动的时间抽样可用来防止观察的漏洞。 v为了在每个时间取样中按预设方案及时地观察与记录行为,最 好能使用闹钟、手表、手机闹铃或震动等特殊的提醒工具,以提 醒观察者按时观察。 第八章:行为评估 四、行为评估过程的资料整理 记录工具 记录工具:指观察者用来记录行为发生状况的工具。 常用的记录工具纸和笔 *数据表:能够帮助观察者组织记录进程及数据。 其它工具豆子;小纸片;高尔夫球计数器;步数器 v数据表及设计: 一般资料部分 被观察者姓名;观察者姓名;观察地点;被观察行为的定义 数据表主体 观察日期(天、周等) 目标行为的测量尺度;其它(依需要自行添加) 3.数据表名称 v数据表的制作考虑实用、不分散正在记录的人的注意力为宜 X 一 二三 5 10 15 20 25 30 四五六七 图一:小雄晚饭期间在饭桌旁吃饭的持续时间 小 雄 就 坐 行 为 的 持 续 时 间 Y (分钟) 0 观察进程(晚餐) 基线期处理期 追踪期 X 图二:教学前后小雄作文水平比较 Y 0 教学进程(次) 基 线 期 干预期 作文质量 5 4 3 2 1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追踪期 (等级) X 图三:戒烟前后小雄吸烟行为比较 观察日期(天) Y 0 基线期干预期 吸烟数支 20 18 16 14 12 10 8 6 4 2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小雄就坐行为持续时间数据表 被观察者姓名 观察者姓名 观察地点 被记录行为的定义 日期 三餐 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天 早餐 始:始:始:始:始:始:始: 终:终:终:终:终:终:终: 中餐 始:始:始:始:始:始:始: 终:终:终:终:终:终:终: 晚餐 始:始:始:始:始:始:始: 终:终:终:终:终:终:终: 备注:空格内添上行为的起止时间 行为的起止时间 观察日期 第八章:行为的观测与记录 四、行为评估的资料整理 将数据转化为坐标图 vX轴与Y轴 vX轴与Y轴的标志 X轴标志行为矫正进程的观察时间; Y轴标志行为的名称与测量尺度; vX轴与Y轴的数字:表示测量的单位; v数据点:表示每个测量时间段上行为发生的水平。临近的数据 点用线相连。 v阶段线表示行为矫正各阶段的一条纵线 v阶段名称:基线期、处理期、追踪期 X 一 二三 5 10 15 20 25 30 四五六七 图一:小雄晚饭期间在饭桌旁吃饭的持续时间 小 雄 就 坐 行 为 的 持 续 时 间 Y (分钟) 0 观察进程(晚餐) 基线期处理期 追踪期 (略)观察者信度IOR v观察结果可信吗? v评估观察者信度:二位观察者在同一时间段各自独 立观察和记录同一个体的目标行为,而后比较二位观 察者的记录结果一致率的百分比。 v用观察者信度评估目标行为是否被准确记录下来。 作 业: v选定自己或他人的一种行为做为矫正对象。 1、以一种最能反映行为特征的尺度来记录被选定的对象,设 计一张数据表收集所记录的行为数据。 2、将行为数据转化为坐标图。 第三部分:行为矫正的方法与程序建立新 行为 尚未具备行为的建立 v第九章:塑造 v第十章:刺激控制的促进和转移 v第十一章:链接 v第十二章:行为技能训练 第九章:塑 造 一、塑造涵义 二、塑造的步骤 三、塑造的误用(问题行为的塑造) 案 例“重塑口语行为” 帮助一位十九年没再开口的精神疾病人 士重新开口说话 第九章:塑 造 一、塑造的涵义 v塑造:指以不断接近目标的方式建立个体新行为的过程。 v塑造依据的行为原理: 强化:行为因后果而增强 消失:行为因撤下以往所跟随的强化后果而逐步减弱或消失 因此,也可称为“连续接近法” v适用范围:它是培养个体尚未具备的目标行为的方法(程序)。 第九章:塑 造 一、塑造的涵义 塑造程序的图式 情境 行为 后果 行为目标 强化 行为6 行为5 行为4 重复安排 行为3 (强化与消退) 行为2 行为1 起始行为 强化 消退 情境不变 行为变化 情 境 第九章:塑 造 二、塑造步骤 1.定义目标行为; 2.判断塑造对于矫正对象是否是最适宜的方法; 新行为;旧行为的新层面;恢复久未重现的行为。 3.确定行为目标; 4.选择起始行为; 标准:个体已经具备(至少偶有发生)行为;与行为目标具有某种关联性。 5.设计塑造步骤: 起始行为至目标行为间的细目化行为:行为细目 序列 6.选择强化物 7.对行为序列的差别强化 强化与消退的有效安排 第九章:塑 造 二、塑造步骤 强化物的类型 按内容分类 n消耗性增强物:喜欢吃、喝什么? n活动性增强物:喜欢做什么? n操弄性增强物:喜欢哪种游戏或玩具? n拥有性增强物:喜欢哪种东西? n社会性增强物:喜欢获得哪种鼓励? 按性质分类 n原级强化物 n次级强化物 概括性强化物 第九章:塑 造 二、塑造步骤 强化物调查表 我最喜欢的学科是 我最喜欢做的三件事 若每天有30分钟的自由时间,我最喜欢做 我最喜欢得到的两样东西 下课时间我最喜欢的三件事 假如我有100元可以自由花费,我会买 我最喜欢参加的班上活动是 我最喜欢的工作伙伴是 在家里我最喜欢 其它 案例: v某福利院一位8岁的MR小莉,不会走路,并常伴有自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卸车岗位安全培训课件
- 2025河南驻马店市正阳县县管国有企业招聘20人(第二批)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数字重庆大数据应用发展有限公司校园招聘1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陕西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招聘(20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度安徽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芜湖中心支公司二季度招聘2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国家能源集团广西电力有限公司高校毕业生春季招聘34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中国大唐集团科技创新有限公司招聘14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山东万创智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招聘17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国网物资有限公司招聘高校毕业生约3人(第二批)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四川经准特种设备检验有限公司招聘5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4邯郸大名县招聘村(居)党务、村务(居务)工作者354名招聘笔试备考试题及1套参考答案详解
- 人教版 2024 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第 13 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检测卷
- 小学数学教师新课标考试试题(含答案)
- 厂房搬迁管理办法
- 保险学考试题(附答案)
- 中药处方点评管理办法
- 国企纪法教育实施路径
- 药品发放登记管理制度
- 临床科室科研管理制度
- 铁艺围栏采购合同
- 中国皮肤基底细胞癌诊疗指南2023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