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3课《战略大决战》习题[冀教版]1_第1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3课《战略大决战》习题[冀教版]1_第2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3课《战略大决战》习题[冀教版]1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第 3 3 课战略大决战课战略大决战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 1、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役是指( ) A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B、渡江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C渡江战役、辽沈战役、百团大战 D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渡江战役 A 点拨: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的著名战役,渡江战役则是促使国民党政 权最后崩溃的战役,都可排除。 2、进入战略大决战时期,首先展开的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A 点拨:辽沈战役开始的时间是 1948 年 9 月,平津战役开始的时间是 1948 年 10 月,淮海 战役开始的时间是 1948 年 11 月,渡江战役开始的时间是 1949 年 4 月。故正确答案应为 A 项。 3、辽沈战役中的攻克,能封闭国民党军进出东北的大门( ) A、长春 B、沈阳 C锦州 D营口 C 点拨:锦州是联结东北和华北战场的咽喉,打下锦州就可以切断东北敌军撤向山海关内 的退路,形成“关门打狗”之势。因此,攻克锦州,就能封闭国民党军进出东北的大门。 4、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基础的战役是( ) A、淮海战役 B、辽 沈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A 点拨: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平津战役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渡江战役宣告国民 政府的灭亡。而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基础的是淮海战役,因为淮海战役使国民党统治 的中心地区南京、武汉直接暴露在人民解放军的铁拳面前。 5、毛泽东曾称赞傅作义是“民族的功臣” “为和平解放各地战事问题和减轻人民的战争痛 苦树立了榜样” 。上述评价和此次战役有关(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C 点拨:材料中的主要人物是傅作义,他是平津战役中国民党的主要将领,平津战役中, 傅作义在人民解放军的强大压力和耐心争取下,率领部队接受和平改编。 6、淮海战役中的指挥将领不包括( ) A、刘伯承 B陈毅 C罗荣桓 D 邓小平 C 点拨:淮海战役的指挥者是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而罗荣桓是辽沈 2 战役的指挥者之一。 二、综合题二、综合题 7、下图是三大战役作战示意图 ,根 据图上编号填出三大战役的名称。 辽沈战役 平津战役 淮海战役 点拨:从图中可以看出位置在辽东半岛上,也就是辽沈战役;而的位置在北京附近, 可以判断为平津战役,那么就是淮海战役了。 8、连线题(把相关内容用直线连起来) 辽沈战役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 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 淮海战役 聂荣臻、罗荣桓、林彪 东北野战军、华北军区解放军 平津战役 林彪、罗荣桓 东北野战军 辽沈战役一林彪、罗荣桓东北 野战军 淮海战役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 平津战役聂荣臻、罗荣桓、林彪东北野战军、华北军区解放军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对三大战役的指挥者和参战部队的了解,可用列表法来解答。 9、改正下面错误的说法。 (1)淮海战役的胜利,解放了长江以南各省。 (2)三大战役的胜利结束,标志着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取得了胜利。 (1)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2)三大战役的胜利结束,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点拨:(1)1948 年 11 月至 1949 年 1 月的淮海战役歼敌 55 万余人,取得了辉煌胜利,此 次胜利,奠定了我军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但没有解放长江以南各省。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