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那树》同步练习(含解析)(新版)[北师大版]1_第1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那树》同步练习(含解析)(新版)[北师大版]1_第2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那树》同步练习(含解析)(新版)[北师大版]1_第3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那树》同步练习(含解析)(新版)[北师大版]1_第4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那树》同步练习(含解析)(新版)[北师大版]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那树那树同步练习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那树体裁是 ,作者是 ,他是 (籍贯)当代作家。 答案:散文|王鼎均|台湾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注释中对作者的介绍内容,直接填答即可。注意当代作家 不要写成现代作家。 点评:本文作者不是重要作家,作一般性了解即可。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屹 立不动 倒坍 引颈受戮 豁然开阔 虬 须 周道如砥 答案:y|tn|l|hu|qi|d 解析:注意易错点, “屹”声母为 y 不为 q;“坍”声母为 t 不为 d;“戮”声母为 l 不为 n; “虬”不读“扎”音。 点评:给汉字拼音,首先要读准汉字,排除方言的干扰,不可读错,注音时注意易混的声 母与韵母。如b与p,j、q、x的区别,n、l的区别,z、c的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 前后鼻音的区别。 3、给下列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两星期后,根也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 须的大头颅,刽 子 手贴近它做了个陷阱 ,切断所有的动脉 静脉。时间仍然是在夜间,这一 夜无星无月,黑得像一块仙草冰。 答案:qi|u|jn|mi 解析:根据语境判断词语含义,分析字形,判断读音,拼写时要注意易错的声韵母和标调。 点评:平时学习中阅读文章首先对其中的难读字要搞清读音,养成即时查阅字典的习惯。 4、根据拼音书写相应的汉字 Jio 碎 掩 f 离 cho l 叭 头 l 碎 gng x 辉 陷 jng 答案:嚼|覆|巢|喇|颅|汞|旭|阱 解析:读准拼音,结合所示文字判断词语,注意音形相近字字形的区别,不要写错字。 点评:汉语中同音字形近字很多,学习时要注意结合语境分辨识记。 5、理解下列词语。 屹立不动: 引颈受戮: 豁然开阔: 2 徒劳无用: 周道如砥: 答案: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的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伸长脖子接受杀戮。| 形容由狭小幽暗顿时变得宽敞明亮;也形容(经过别人的指点或自己的思考)突然明白和 领悟。|白费力气,没有用处。|这里是形容公路的平坦,畅通无阻。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注释内容,结合词语积累直接解释即可,注意词语中关键 字意思要解释清楚,说明词语意义的常用用法。 点评:掌握常用词语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要求,学习时尽量多积累词语,理解识记。 6、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在夏天的太阳下 (挺着 昂着)颈子急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 只有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 (压进 碾 进)灰色之下。 缓缓的,路面 (洒上 染上)旭辉;缓缓的,清道妇一路挥帚出现。 答案:挺着|碾进|染上 解析:根据所读所记,回顾课文内容,直接判断,或分析句子表达的情境,辨析括号中词 语意义的区别,根据语境选择判断。 点评:此类题,要仔细分析语句的情境,从符合句子情境的要求来判断选用的词语。出自 课文的句子,要按原文来选用。 7、分析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 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 电锯从树的身上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 两星期后,树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成陷阱,切 断所有的动脉静脉。 答案:排比|拟人|比喻 解析:首先要了解常用修辞手法的特点,再分析句子内容来判断。第一句三个并列的分句 结构基本相同,是排比;第二句“咬” “呻吟”用的是拟人写法;第三句把树根比喻成“大 头颅” ,把砍树的人比喻成“刽子手” 。 点评:散文中常用修辞手法,学习时要注意体会运用。 8、下列各项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 禀告(bng ) 姊妹(z ) 论语(ln ) 虾蟆( xi ) B .雏形(ch) 嬉戏( x ) 泯灭( mn ) 耸立(shng) C .报酬( chu ) 鬓角(bn ) 蹂躏( lng ) 风韵( yn ) D .懊恼( o ) 玷污(din ) 点缀( zhu ) 鹤唳 ( l ) 3 答案: D 解析:用反选排除法,A 项中“虾”读 h,B 项中“泯”读 mn,C 项中“躏”读 ln。答 案为 D。 点评:本题不难,但易错。读好字音,注意在平时,平时读书要用普通话,对难读字,要 随时查对,加强记忆,注意积累。 9、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绥靖 寒噤 拂晓 张皇失措 B杀戮 瓦砾 震悚 月明风轻 C门槛 烦燥 取缔 触目伤怀 D笨绌 霹雳 蹒跚 微不足道 答案: A 解析:用反选排除法,B 项“月明风轻”应该是“月明风清” ,清,清爽;C“烦燥”应该 是“烦躁” ,躁,急躁,D 项中“笨绌”应该是“笨拙” ,拙,拙陋。答案为 A。 点评:本题不难,但要仔细判断。出现错别字,大多是由于字形相似或读音相同而混淆, 所以平时学习一定要注意汉字读和写的特点,看准区别,识记积累。 10、下列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大病初愈的他,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沉稳。 、日月光华,城市建设飞速发展,昔日的林荫小道,如今已是周道如砥。 、犯了错误的儿子听说父亲要回家了,赶紧逃到了奶奶那儿寻找萌庇。 、八年抗战期间,我们的许多革命英雄引颈受戮,视死如归。 答案:C 解析:首先要了解词语的意思,再根据语境判断,C 错, “萌庇”指大树枝叶遮蔽阳光,宜 于人们休息。 点评:学习时要注意积累常用词语,了解其含义,识记积累。 11、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你的讲话使我获益匪浅。 B、篮球赛输了,不应该怨天尤人,而应该吸取教训,提高技艺。 C、听到这个幽默的故事,他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 D、许多的名胜古迹令人留连忘返。 答案: C 解析:“忍俊不禁”已经含有笑的意思,不能再修饰笑, “忍俊不禁”一般作谓语,不作修 饰成分。 点评:本题不难,常用成语,学生熟悉。成语,首先要了解含义,了解其修饰的对象,才 能用好成语。学习时要多多积累成语,写作多用成语,用得多,也记得清。 4 12、下面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尽管全明星周末新秀赛表现平平,但这并不妨碍林书豪成为媒体关注。 B造成这种择校竞争的主要原因是学校之间的差距太大,真正釜底抽薪的办法是缩小学校 间的差距和改革中考制度。 C学校新的领导班子健全并建立了一整套班级管理制度。 D能否推进素质教育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答案: B 解析:用反选排除法,A 句“成为媒体关注”动宾搭配不当,应该是“成为媒体关注的焦 点” 。C 句“健全并建立”语序不当,应该是“建立并健全” ;D 句“能否”与“是保证 条件之一”前面“能否”是双方的,后面“是保证”是单向的,主谓搭配不当,应把“能 否”删去。答案为 B。 点评:本题不难,都要细心,方可正确判断。判断病句,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 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因类型)作分析。所以,平时多阅读培养语 感是很重要的。 13、下列对课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文中所提及的这棵老树,因为它给行人纳凉,给鸟栖身之所,给孩子们带来欢乐,又 给情侣以温馨的感觉,所以作者认为它被砍是不应该发生的事。 、老树惨遭屠杀的根本原因是树没有脚,他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为人类无私奉献 是他的职责。 、本文描述了那树很久以来一直默默奉献,最后毫无怨言地引颈受戮的过程,歌颂了他 的献身精神,体现了一切都要为发展让路的主旨。 、作者借写老树的命运,告诉我们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 境为代价。 答案: B 解析:分析各选项语句表述的要点,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有关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B 错,老老树惨遭屠杀的根本原因是人的自我需要, “职责”一说分析错误,应该是“精神” 。 点评:解答此类题,要抓住语句中的要点,注意比较文中的有关信息。 14、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的开头两段写“那树”虽老但生命力依然旺盛,这些内容为后文写它被锯倒并被肢 解做了铺垫,从而引发人们深入的思考。 B.“入夜,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漏了秘密,很 湿,也很有诗意”一句以诗化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细雨的真切形象和作者的独特感 觉,语言精练,形象逼真,节奏感强,而又蕴含丰富。 5 C.本文描述了“那树”很久以来,一直默默奉献,最后毫无怨言地引颈受戮的过程,歌颂 了它的献身精神,体现了一切都要为了发展的主旨。 D.全篇不发议论,全用形象打动人心,是本文一大特点。 “那树”用自己的生命绿了一方土 地,其“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答案:C 解析:本文由那树的命运引发了作者的思考和感慨,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 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C 项的说法与本文的主旨不符。 点评:解答此类题,要抓住语句中的要点,注意比较文中的有关信息。 15、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乡愁的作者余光中、 那树的作者王鼎钧分别为台湾诗人、作家。 B契诃夫是俄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 、剧本万尼亚舅舅等;莎士 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戏剧大师,代表作有喜剧威尼斯商人 、悲剧哈姆雷特 等。 C 墨子一书辑录了春秋战国之际墨家创始人墨子的言行,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 儒家经典之一。 “箪” “豆” “万钟”均为古代盛装饭食的器具, “牺牲玉帛”中的“牺牲” 专指祭祀用的猪、牛祭品。 D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 305 篇。这些诗 歌分为“风” “雅” “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又叫“国风” ,使各地的民歌。 答案:C 解析:分析各项中知识要点,根据知识积累判断正误。C 错, “钟” ,古代量器,与粮食有 关,非“盛装饭食的器具” , “万钟” ,形容粮食多。 点评:平时学习要注意多积累文学常识,对易混易错的知识要辨析记忆。 二、问题理解二、问题理解 16、仿照例句,补写比喻句。 例: 生活就是一块五彩斑斓的调色板。 生活就是一个万紫千红的大花园。 希望就是 。希望就是 。 答案:一盏引路的明灯|一艘乘风破浪的大帆船 解析:理解“希望”一词的含义,理解它对人的作用,恰当地选一个喻体来形容它,仿写 句子。 点评: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 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 17、本文与景状物生动活泼,请分析下列句子特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 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也很有诗意。 6 答案:写大树的形态,比喻非常奇特,形象感、动感都很强。写入夜后的大树,完全 是诗化的语言。 “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写出了细雨的真切形象和作者的独特感觉。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了解文中作者对树进行描写的内容,从作者突出树的特点方面来分 析评价。 点评:学习散文,对文中写景状物的语句要学会欣赏,学习其写作方法。 18、 从作者描写工人伐树的句子中,你体会到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含蓄地表达作者愤恨、悲哀之情。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题干所示情节,根据作者描写,结合本文表达的思想来体会作 用的情感。 点评:散文主要是表达作品情感的,学习时要注意根据作者的叙述和描写来体会其思想情 感。 19、语句“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 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 ”中“咬” “骨粉”和“呻吟”这几个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 情倾向? 答案: “咬” “骨粉”和“呻吟”这都是描写性、形象性很强的词语,再现了一幅人类屠 戮大自然生命的图景。 “咬”给人以视觉的感受, “骨粉”诉诸视觉, “呻吟”则诉诸听觉, 都给人以痛苦和悲哀的感受。本来这几个词语不应当用于此情此景,但作者富于创造性, 故意用这几个词语来描景写意,表达对伐树人的愤恨,所以它们在这种特殊的语境中具有 强烈的感情色彩。 含蓄地表达作者愤恨、悲哀之情。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题干所示情节,根据题干中的提示“再现了一幅人类屠戮大自 然生命的图景” ,结合本文表达的思想来体会作者的情感,品析词语的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 点评:此题意在训练学生对关键语句的揣摩能力,培养语感。 20、从全文看,上帝对那树施洗礼时所说的话,有的实现了,有的没实现。 (1) “没实现” 的是什么?(2)没能实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1)没实现的:死复绿(2)人类在进行建设时,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内容,抓住问题,根据文中有关情节来体会作者对树的情感, 分析语句的含义。 点评:此题解答关键是要熟悉作品内容,了解作者写作的意图,学习时要多阅读。 21、文章第一部分,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描写早期的“那树”的?表达了作者对“那树”怎 样 的感情? 7 答案:三方面的内容是(1)大树有奇特的容貌;(2)大树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3)大 树对人类大有功德。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第一部分,根据作者对大树的描写来分析其要点,从描写 的生动丰富的语言中体会作者对大树的赞美之情。 点评:此题解答关键是要熟悉作品内容,了解作者写作的意图,学习时要多阅读。 22、 怎样理解文中所写的蚂蚁国的故事? 答案: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对“那树”饱含着崇敬之情。在写到“那树”惨遭砍伐的悲剧场 面时,引用当地人的传说,细致地描写“蚂蚁国”里的事情,推想其用意似在于:一是动 植物有预知的能力,比人类还更有灵感;二是创造一种悲壮气氛,表明动植物世界有友爱, 而人类有时极其缺乏友爱,形成鲜明对比。作者怀着敬意来写这件事,字里行间带着深情, 如“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 ,让人看到老树的悲 哀和富有同情心;“于是弱小而坚忍的民族,决定远征,一如当初它们远征而来” ,把蚂蚁 国民认作一个民族,就像人类一样的民族,显然是怀着敬意的。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题干中的示内容,根据蚂蚁与大树的关系,从表达作者对被砍 的大树的情感来分析解答。 点评:此题主要是引导学生对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加深认识,体会作者选材、谋 篇的匠心。 23、对文中那树有怎样的价值和品格,作者和交通专家表现出截然相反的态度,你是怎么 看的? 答案:那树经久屹立,目睹着大地的沧海桑田,给人以邈远的历史感;它在大自然的灾祸 面前“毫发”未损,似是古老而茂盛的生命旗帜;最重要的,它绿化大地,荫庇百鸟,护 佑人类,只愿给予,从不索取,无私地奉献,表现了高尚的品格;它还有预知自己命运的 功能,在自己面临杀戮时,也要保护自己体内的蚂蚁国民,让其迁徙,表现一种爱心,一 种高尚的品格,对人类有着巨大的价值。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分析两种意见分歧的原因,结合现实生活,从环境 保护的角度来评价谈感想。 点评:本题要求通过认真阅读和思考,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抓住课文的主旨。 并大胆地表达个人的看法。 二、课内阅读二、课内阅读 24、阅读课文选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那棵树立在那条路边上已经很久很久了。当那路还只是一条泥泞的小径时,它就立在 那里;当路上驶过第一辆汽车之前,它就立在那里;当这一带只有稀稀落落几处老式平房 时,它就立在那里。 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认识那 8 棵树的人都说,有一年,台风连吹两天两夜,附近的树全被吹断,房屋也倒坍了不少,只 有那棵树屹立不动,而且据说,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这真令人难以置信,据说,当 这一带还没有建造新公寓之前,陆上台风紧急警报声中,总有人到树干上漩涡形的洞里插 一炷香呢。 那的确是一株坚固的大树,霉黑潮湿的皮层上,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像生铁铸就 的模样。几丈以外的泥土下,还看出有树根的伏脉。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子急走的人, 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阴,仰脸看千掌千指托住阳光,看指缝间漏下来的碎汞。 有时候,的确连树叶也完全静止。 于是鸟来了,鸟叫的时候,几丈外幼儿园里的孩子也在唱歌。 于是情侣止步,夜晚,树下有更黑的黑暗;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 加大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 (1)第 2 段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任选其一进行简要赏析。 答案:树的“佝偻” “老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树的生长年代久远;“树顶像刚 炸开的焰火”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树冠的繁密;“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 下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树的坚固稳定。 (任选其一即可) (2)第 3 段中“那的确是一株坚固的大树,霉黑潮湿的皮层上,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 像生铁铸就的模样”一句有何作用? 答案:通过对树的外形描写,表现了树历经沧桑、坚固稳定、外形粗陋。 解析:第一题,了解常用修辞手法的特点,根据语段内容分析,评价修辞手法在表达景物 特点方面的作用。第二题,点明写作方法,说明描写的语句表达了大树的什么特点,从 “皮层” “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可看出描写了树的外形,再抓住“坚固”和树的外形特征 理解其品质。 点评:散文中常用修辞手法,要注意体会其表达作用。对于描写句要善于分析其突出事物 的特点。 四、拓展阅读四、拓展阅读 一棵进城的古树 曹春雷 那天早晨,一棵百年古树正像往常一样,站在村外的原野上,沐浴阳光,呼吸清新的空 气,与白云招手,与春风嬉戏。 突然来了一群人和一些车。几个人围着它指指划划。还没等它明白是咋回事,挖掘机就 轰隆隆开过来,围着它开始一铲一铲挖土。不一会儿,它四周就被挖空了,自己深扎在泥 土里的根渐渐暴露出来。 它害怕了,大喊着:“不要这样,不要这样!”但没人听见它的喊声。 当它所有的根都被暴露出来时,挖掘机将巨大的铲子伸过来,插入它身下,将它连同它 9 身下的部分泥土铲起来,恶狠狠地把它摔在了地面上。接着,又有人将它带着泥土,用塑 料袋裹住根部,然后再用绳子将枝干绑起来。吊车呜呜开动,勾住它,颤悠悠地将它吊进 一辆大车里。 “你们要干什么?你们要干什么?你们为什么要这样伤害我?”它大喊着,但始终没人 听得到。 它终于躺倒在车里,全身战栗着流下了伤心的泪,尽管这泪,没人看得到。 汽车颠簸着,驶出了这片原野,驶出了它曾经站立了上百年的土地。 它看见车驶上铺着黑油子的路,风驰电掣,驶向未知的远方它离故土越来越远了。 车驶进了高楼林立的城市,在一处宽阔的厂区广场上停了下来。等在那里的吊车伸出长 长的手臂,鲁莽地将它从车里吊了出来,放进一个早已挖好的树坑里。 从此,它在这个地方安下了家。脱离了原野故土的滋润,它水土不服,一直病恹恹的。 几位穿绿色衣服的人天天围着它转,给它打上了吊瓶输液。后来,它知道,他们都是负责 厂区绿化的工人。 渐渐地,它的枝叶开始复苏。 它开始打量这个叫作繁华都市的地方:座座的高楼、穿梭的轿车、五彩的灯光、络绎不 绝的人流真是一派热闹繁华的景象。但是,它始终有“身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 它开始想念那片原野了,想念那里的草地,那里的野花,那些常栖息在它身上的鸟儿, 还有那只经常奔跑过它身边的野兔。但,已经回不去了从今以后它再也听不见林中的 鸟鸣,再也闻不到原野的芬芳,只得默默地、孤独地将根扎在异乡的泥土里了。 每天,广场上都会来很多人,唱歌的,跳舞的,散步的,干什么的都有。有些人会围着 它看,指着它苍劲的枝,幽绿的叶,称赞着什么。 一天又一天,它对自己被强行移植的抱怨,渐渐少了些。有时它也想过:一棵树,不论 站在哪里,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或者是做家具,或者被当作柴烧,或者仅仅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