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注射法课件_3_第1页
各种注射法课件_3_第2页
各种注射法课件_3_第3页
各种注射法课件_3_第4页
各种注射法课件_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注 射 原 则 1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感染,注射前应先洗手,戴口 罩。注射部位皮肤用PVP-I棉签消毒(以螺旋式从中心向外旋转 涂擦,直径在6cm以上)后方可注射。 2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做好三查七对工作。仔细检查药物,如 发现药液有变质、沉淀、浑浊、有效期已过或安剖有裂痕等现象 ,则不能应用,如需同时注射数种药物,混合时应注意配伍禁忌 。以免发生不良反应或影响疗效。抗生素一般不得混合注射。 3根据药液量、粘稠度和刺激性的强弱,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 针头,注射器应完整无裂缝、不漏气;选用型号合适、无钩、无 弯曲的锐利针头。 4选择合适注射部位,防止损害神经和血管,不能在有炎症、 化脓感染、硬结、瘢痕及患皮肤病处进行注射。 注 射 原 则 5注射的药物应按规定的时间及时抽取立即注射。注射前要将注射 器内的空气排尽,以防空气进入血管而形成空气栓塞,但在排气时 应防止浪费药液。 6于进针后、注射药液前,先抽动注射器活塞,检查有无回血,静 脉注射必须见到回血后方可注入药液。皮下、肌肉注射如发现有回 血,应改变注射深度或方向,甚至需要拔出针头重新注射,以免将 药液注入血管内。 7熟练掌握无痛注射技术,消除患儿紧张心理,分散其注意力,取 得合作,使肌肉松弛,易于进针。对刺激性强的药物,针头宜细长 些,且进针要深,否则易造成硬结和疼痛。如果同时注射几种药物 ,应先注射无刺激性的,再注射刺激性强的药物。 8注射时避免室内清扫,以保持空气清洁,防止针孔感染。 9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注射药物后,注射器、针头应按规定处理。 10需长期注射的患儿(如糖尿病患儿注射胰岛素)应计划轮换使 用注射点。 一、皮内注射法(ID) 皮内注射法是将小量药液注入表皮与真皮之间的方法 1用于各种药物过敏试验,以观察局部反应。 2预防接种。 3局部麻醉的起始步骤。 (一)目的 (二)部位 一、皮内注射法(ID) 1药物过敏试验:在前臂掌侧下1/3处。因该处皮肤较薄, 皮色较淡,易于注射并有利于试验结果的观察。 2预防接种:常选用三角肌下缘部位注射,如卡介苗。 3如作局部麻醉的起始步骤,则视手术切口、麻醉的范围而 定。 (三)用物 治疗盘(内铺无菌巾)、75酒精(复合碘 )、1ml注射器(连有4.5号皮试针头)、棉签、砂轮、污物 罐、抢救药物,按医嘱准备药物。如为过敏试验另备0.1%肾 上腺素。 5 (四)操作方法 1将用物备齐携至床边,核对,向病人解释,以取得合作。做皮 试前,应详细询问有无过敏史,如对需要注射的药液有过敏史,则 不能作皮试,应和医生取得联系,更换其他药物后再作试验。 3.选前臂掌侧下1/3处,消毒皮肤 待干,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注 射器,使针头斜面向上,和皮肤 呈5角刺入皮内。用一手的拇指 和食指分别绷紧穿刺面上下两端 的皮肤,再行穿刺,容易使针头 斜面全部进入皮内。 一、皮内注射法(ID) 2用1ml注射器及针头,抽取药液,排尽空气。 4待针头斜面进入皮内后, 放平注射器,注入药液0.1ml ,药量要准确,使局部形成 皮丘,皮肤变白,毛孔变大 。如有漏液或出血,可用干 棉签吸干。 (五)注意事项 进针勿过深,拔针不按压,以免影响结果。 5注射完毕,迅速拔出针头,切勿按揉,清理用物,按时(1520 分钟后)观察反应,并将结果记录在医嘱单上。 6如需作对照试验,用另一注射器和针头,在另一前臂的相同部位 ,注入0.1ml生理盐水1520分钟后,对照观察反应。 一、皮内注射法(ID) (四)操作方法 二、皮下注射法(H) (一)目的 1注入小剂量药物,用于不宜经口服给药,而需在一定时间内 发生药效时。如胰岛素口服在胃肠道内易被消化酶破坏,失去作 用,而肌内注射吸收太快,易引起低血糖。 2局部麻醉用药或术前用药。 3预防接种。 (二)部位 上臂三角肌下缘、上臂外侧、腹部、后背及大腿外 侧方。 (三)用物 治疗盘(内铺无菌巾)、碘伏、无菌注射器1ml或 2ml(连5.56号针头)、污物罐、干棉签、砂轮、按医嘱备好药 液等。 将小量药液或生物制剂注入皮下的方法。 (四)操作方法 1将用物备齐携至床边,核对,向病人解释,以取得合作。选择 注射部位,用碘伏进行皮肤消毒,待干。 3注射完毕,用消毒棉签轻按针刺处,快速拔针,清理用物。 二、皮下注射法(H) 2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注射器,食指固定针栓,针头斜面向上 和皮肤呈30 到40 角,过瘦者可捏起注射部位,迅速刺入针头的 1/22/3,放开左手固定针栓,抽吸无回血,即可推注药液。 (五)腹部皮下注射 在脐周上下5cm、左右10cm,用左手拇指和食指轻轻将患者 腹部皮肤及皮下脂肪轻轻提起。快速将针头垂直刺入皮下,深度 根据皮下脂肪厚度,通常刺入深度为0.5lcm,并回抽是否有回 血现象。多次注射每针相距2cm左右交替注射。 二、皮下注射法(H) (六)注意事项 二、皮下注射法(H) 1针头刺入角度不宜大于 45 ,以免刺入肌层。 2对皮肤有刺激作用的药物一般不作皮下注射。 3经常注射者,应更换部位;对长期注射者,应有计划轮 流注射部位。 4对过于消瘦者,可捏起局部组织,穿刺角度适当减小。 5.注射少于1ml的药液,必须用1ml注射器,以保证注入药液 剂量准确无误。 (一)目的 1不能或不宜经口服给药,也不宜或不能作静脉注射时。 2.要求比皮下注射更迅速发生疗效者。 3.药量较大或具有刺激性不宜皮下注射的药物。 (二)部位 应选择肌肉较厚,离大神经、大血管较远的部位。其 中以臀大肌为最常用,其次为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及上臂三 角肌。 三、肌内注射法(IM 或im) 将一定量药液注入肌肉组织的方法。 (二)部位 1臀大肌注射定位法 (1)十字法:以臀裂顶点向左或右侧划一水平线,从骼嵴最高点 作一垂直平分线,将一侧臀部分为4个象限,其外上象限并避 开内角(从髂后上棘至大转子连线),即为注射区。 三、肌内注射法(IM 或im) (2)联线法:取髂前上棘和尾骨连线的外上三分之一处为注射部 位。 (二)部位 2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定位法 (1)以食指尖和中指尖分别置于髂前上棘和髂嵴下缘处,这样骼嵴 、食指、中指之间便构成一个三角形区域即是注射部位。 此处肌肉组织丰厚(为臀 大肌上缘,臀中肌、臀小肌重 叠处),血管、神经较少,且 脂肪组织也较薄,适宜于2岁内 幼儿。 三、肌内注射法(IM 或im) (2)以髂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 以病人自体手指宽度)为标准。 (二)部位 三、肌内注射法(IM 或im) 3股外侧肌注射法 为大腿中段外侧。将股骨大粗隆至膝盖外侧部 位分成3等份,中间1/3处为注射区域 。此区大血管、神经干很少通 过,部位较广,更为安全,预防坐骨神经损伤。2岁以内的幼儿臀大 肌未完全发育,最适合此部位注射,尤其适用于新生儿。以45度角方 向斜形进针2/3或1/2 深度 。拔针后按压皮肤进针点及斜行刺入组织 部。 (二)部位 4上臂三角肌注射法 为上臂外侧自肩峰下23指,此处肌肉分布较臀 部少,只能作少剂量注射。 三、肌内注射法(IM 或im) 附注射体位:为使臀部肌肉松弛,可取以下体位。 1.侧卧位:上腿伸直、下腿稍弯曲。臀大肌处于松弛状态,有利于 药液吸收。但侧卧位体位稳定性较差,患儿双下肢活动度大,难以固定 ,当患儿躁动、挣扎时,该体位可突然变成俯卧位或卧位,易引起断针 或针头偏离原方向,损伤神经、血管。适合合作的患儿。 2.俯卧位:足尖相对,足跟分开,容易固定。 适宜3岁以下小儿。 3.坐位:坐位椅要稍高,便于操作。 4. 自然哺乳式:母亲抱着婴儿,婴儿侧卧面向母亲,头高足低,母 亲一上肢抱住婴儿上身, 另一上肢固定住婴儿双下肢。 (三)用物 治疗盘(内铺无菌巾)、碘伏(或碘酒、酒精)、无菌注 射器2ml或5ml(连5.5、6号针头)、污物罐、干棉签、砂轮、按医嘱备 好药液等。 三、肌内注射法(IM 或im) (四)操作方法 1将用物备齐携至床边、核对,解释,以取得合作,协助病人取适当体 位。 2用碘伏消毒皮肤,待干。 3用左手拇指和食指绷紧皮肤,右手持针,如握笔姿势,以中指固定针 栓,针头与注射部位呈90,快速刺入肌肉内。 4松开左手,抽动活塞,如无回血,固定针头,注入药物。注射毕以消 毒棉签按压进针点,快速拔针。 5清理用物。 (五)注意事项 三、肌内注射法(IM 或im) 1.2岁以下婴幼儿不宜选用肌肉注射,幼儿在未能独自走路前,其臀 部肌肉发育不好。必须者应选用臀中肌、臀小肌处注射,不宜选臀 大肌注射,因其未发育好,有损伤坐骨神经的危险。 2.注射部位应避开发炎、化脓感染、硬结、疤痕等处。 3.剂量准确,药液不足0.5m1,应采用1ml注射器,必要时稀释后再行 注射。粉剂药物一般以生理盐水稀释,或按说明书。 4.针头刺入深度:应视患儿胖瘦而定,以刺入肌肉为度。一般进针 2/3左右,消瘦者酌减。切勿把针梗全部刺入,以防针梗从根部折 断。有作者推荐进针深度:消瘦者和新生儿约0.5-l.0cm,2岁以内 为1-1.5cm,3-5岁为1.5-2cm,6岁以上为2-2.5cm。 5.推注过程中注意观察患儿的面色、呼吸及哭声有无异常,如有异常 立即拔出针头,停止注射。 6.若针头折断,应保持体位不变,固定局部,以防断针移位,尽快叫 人帮助,用血管钳将断针取出,如断端全部埋入,请外科医生处理 。 (五)注意事项 6.两种药液同时注射时,要注意配伍禁忌。 7.需长期作肌肉注射者,注射部位应交替更换,避免硬结的发生,避 免 “臀部软组织变性挛缩综合征”(是指长期反复臀肌注射药物 ,致使臀部脂肪、筋膜、肌肉、肌腱、关节囊等软组织变性挛缩, 产生的一组综合征。即站立、走路、蹲坐表现出临床异常姿势和特 殊功能障碍)。 8.安全注射:部位正确,做好约束,近距离垂直进针,推注药液稍快 ,防小儿扭动折断针头。 9.注射量不宜过大,超过2ml者主张分开、分臀注射 。 三、肌内注射法(IM 或im) (六)特殊情况下的肌肉注射 三、肌内注射法(IM 或im) 1.恶液质病人:因极度消耗皮下脂肪及肌肉层较薄,注射时左手 捏起穿刺部皮肤,同时缓慢注药,防药液积聚。 2.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如血友病、再障等,由于凝血因子的缺 乏及凝血机制障碍致出凝血时间延长,一般尽量避免注射,必要 时应在肌注后延长按压穿刺部位时间,勿揉搓。 3. 浮肿病人:常见于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时,由于组织间 隙积聚过多的液体,致皮肤肿胀发亮,注射时左手食、中指错开 向下按压绷紧皮肤,快速进针,注射后用力按压针眼,防渗出。 (六)特殊情况下的肌肉注射 三、肌内注射法(IM 或im) 4. 肥胖者及注射刺激性强的药物:肥胖者皮下脂肪层厚,药液注 入脂肪层不易吸收,影响治疗作用,刺激性强的药物,为减少局部 刺激,二者均应深部肌肉注射,一般用7号针头注射,抽无回血注 入药液。 5. 注射部位有瘢痕,皮肤病者:注射时尽量避开瘢痕、皮肤病处 ,因瘢痕处药液不易吸收,皮肤病处霉菌易被带入 深部组织造成 感染。 6. “惧针”心理者:注射前摆正体位,做好解释工作,不要搞突 然袭击。注射时分散注意力,缓慢推注药物,减少疼痛,防止晕针 发生。 (七)注射硬结形成的原因和预防 三、肌内注射法(IM 或im) 1.注射硬结形成的原因 (1)2岁以下的小儿肌肉发育不好,药液吸收量有限,反复在一处注 射,引起药物滞留累积而形成。 (2)注射过浅,注射时深度达不到肌层,导致部分药液注射在皮下 组织脂肪层内,而脂肪层血运不丰富,药液吸收慢,再加上反复注射, 引起药物滞留累积而形成。 (3)操作不正规:注射液混有微粒如玻璃屑 、纤维,易发生硬结。 (4)注射速度快,注射药浓度高,使之在肌肉组织中,不宜很快渗人 毛细血管,致局部组织肿胀,易形成硬结。 (5)药物刺激:较大硬结一般与药物刺激有关,如注射苯甲酸稀释 的青霉素、油剂、混悬剂、中药注射液等,这些药物在组织中不易很快 渗入毛细血管,而形成硬结。 (七)注射硬结形成的原因和预防 三、肌内注射法(IM 或im) 2.预防 (1)2岁以下的小儿尽量不行肌肉注射 。 (2)对在短期内多次大剂量肌注给药及长期给药者,应两侧 交替,尽量延长间隔时间,使局部有较充分的吸收时间。 (3)注射深浅适宜 ,将药物注入肌肉,以达到药物最好的吸 收。 (4)推药速度要均匀,不要急速冲击。 (5)锯安瓿后要用消毒液擦拭,防玻璃屑。 (6)必要时(如浓度较高、药物刺激性强的药物)注射后作 局部热敷或理疗,以促进药物的吸收。 四、静脉注射法(IV或iv) (一)目的 1药物不宜口服、皮下或肌内注射,需迅速发生药效时。 2药物因浓度高、刺激性大、量多而不宜采取其它注射方 法。 3作诊断、试验检查时,由静脉注入药物,如为肝、肾、 胆囊等线摄片。 4输液和输血。 5用于静脉营养治疗。 (二)部位 头皮静脉(婴幼儿常选用);手背、足 背、踝部等处浅静脉;肘部浅静脉(贵 要静脉、正中静脉、头静脉)。 四、静脉注射法(IV或iv) (三)用物 治疗盘内有碘伏、压脉带或剃刀、输液 贴、胶布、固定板、棉签、棉球、输液 器、头皮针、污物罐、指定溶液、绷带 、注射器。 (四)操作方法 1按医嘱配好液体。 2.将备齐用物携至床边,核对,向患儿及家长解释输液的目的、 过程,询问是否需要排便。协助患儿取舒适姿势。 3选择合适静脉。 4头皮静脉穿刺前剃净局部毛发,肢体静脉以手指探明静脉方向 及深浅,在穿刺部位的肢体下垫治疗巾或纸巾,在穿刺部位上方 (近心端)约6cm处扎紧止血带,消毒皮肤,待干,嘱病人握拳, 使静脉充盈。 四、静脉注射法(IV或iv) (四)操作方法 5.穿刺时,以左手拇、示指绷紧静脉两端皮肤,右手持头皮针针 头斜面向上,在距离静脉最清晰点向后移0.2cm左右将针头平行 刺入。肢体静脉针头和皮肤呈1530度角,由静脉上方或侧方刺 入皮下,再沿静脉走向潜行刺入。 6见回血,证实针头已入静脉,固定针头,松开夹子,缓慢注 入药液。肢体静脉可再顺静脉进针少许,松开止血带,嘱病人松 拳。头皮静脉穿刺见回血后不能再探针,以免刺穿血管。 7调节滴速,记录输液开始时间及速度,给患儿以舒适体位。 8注射毕,以消毒棉签按压穿刺点,迅速拔出针头,按压片刻 。 四、静脉注射法(IV或iv) (五)静脉选择: 1. 穿刺部位的选择很重要,真接影响成功率。要选自己有把握成功易 于固定的部位。头皮静脉表浅易见,易于固定,体位舒适,不影响其它 诊疗和护理工作,便于保暖,最适于新生儿及3岁以下小儿。 2. 头皮静脉通常选择颞浅静脉、前额静脉(额浅静脉、正中静脉)、 耳后静脉。 3. 颞浅静脉细长、浅直、清楚,便于固定;前额静脉显露部分粗短而 直深,不滑动、易固定,是理想的注射部位;耳后静脉较粗、弯曲、周 围组织较疏松、不易掌握深浅度。 4. 正中静脉易外渗,其原因是该静脉延伸到眉间部,变成了又细又多 的小静脉围绕双眼向心回流,使液体的回流速度减慢,逐渐淤积,并渗 出到组织。可逆行进针以克服外渗的缺点。 5. 刺激性药物如钙剂选择粗静脉,不要选择头皮静脉。 6. 抢救时宜选粗大静脉,如肘部静脉。 7. 不要误选头皮动脉,头皮动、静脉分辨方法如下: 四、静脉注射法(IV或iv) 四、静脉注射法(IV或iv) (六)按压时间 中等力度按压3-5 min。正常人的血小板凝集时间一般为2 5 min。按压5 min能有效预防皮下出血。对于凝血机制异常 者,则应视情况适当延长按压时间,一般为10 min左右。静脉 留置针拔针后按压6-8min。 拔针1 h内,尽量减少接受输液的肢体上下左右甩动,其 目的是减少静脉系统血流压力的突变,再次冲开刚刚闭合的针 眼。输液贴固定1 h,可利用输液贴的两旁拉力,对针眼及周 围形成局部向下的压力,保护针眼进一步闭合。 四、静脉注射法(IV或iv) (七)外周静脉留置 1.目的:减少病人的痛苦,方便患儿;保持静脉通路,便于抢救 。 2.用物: 24G静脉留置针、肝素帽、透明敷料及一般输液用品。 3.操作方法: (1)向患儿及家长解释输液的目的、过程,以取得患儿及家属的 配合。 (2)选择粗而直且易于固定的静脉,头皮静脉需剃净穿刺点周围 5cm范围内的毛发,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皮肤。 (3)操作者站在穿刺侧或头侧,取出留置针,松动针芯。 (4)操作者左手固定被穿刺血管,右手持留置针,针尖与皮肤呈 30角刺入,见回血后降低角度(5-10度),再进针0.2cm,固定 针芯,缓慢送入针套,然后取出针芯,套上肝素帽,用无菌敷贴 固定针根、针翼及针柄。操作中助手协助固定患儿,以免穿刺失 败。 (5)固定后,常规消毒肝素帽,连接输液装置,调节输液速度。 四、静脉注射法(IV或iv) (七)外周静脉留置 4.注意事项 (1)静脉和留置针选择:一般静脉留置针外套管直径占所选静脉 直径23为宜,以使血管内有边流,避免局部血管壁发生缺血缺氧 坏死。儿科常用24G留置针。尽量减少在下肢放置留置针,由于下 肢静脉的静脉瓣较多,血流缓慢,易造成药物滞留,损伤血管内皮 。如需在下肢输液时,宜抬高下肢2030,以加快血液回流,缩 短药物和液体在下肢的滞留时间,减少其对下肢静脉的刺激。 (2)封管:目前常用的封管液有肝素盐水和生理盐水两种。生理 盐水能维持人体细胞外液容量和晶体渗透压,与体内水盐平衡及血 液循环密切相关,同时生理盐水对血管的刺激性小,可降低静脉炎 的发生率。输液完毕,生理盐水或淡肝素2-5ml冲管,正压封管( 冲管推剩0.5-1ml时以边推边退针的方法拔出针)。 四、静脉注射法(IV或iv) (七)外周静脉留置 (3)再次输液或给药时,先检查确认留置针在血管内有无堵 塞。若液体不滴或滴速较慢,不能用注射器直接冲管,以免把留 置针内堵塞的血块冲入血管内形成栓塞。可用2ml5ml针筒连接 头皮针,先回抽,将小的血凝块抽出后,再用生理盐水2ml冲管 ,通畅后接输液装置。仍不通畅可考虑拔管。 (4)外周静脉留置针保留时间一般35天,如果发现穿刺部 位有炎性反应,则立即停止输液,并拔出留置针,局部作相应处 理。 (5)静脉留置固定很重要,尤其在非注射期间,以免滑出而 导致出血,特别是血液病患者。 (6)透明敷料松动或潮湿时及时更换。 四、静脉注射法(IV或iv) (八)PICC PICC是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缩写,简称外周静脉中心置 管。由外周静脉穿刺插管,导管头端定位于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 为患儿提供中期至长期的静脉输液治疗。 1.目的 (1)保护患儿的外周静脉。 (2)可减少反复经外周静脉穿刺输液的痛苦。 (3)是抢救危重病人的重要输液途径。 (4)可长期保留在血管内。 2.适应证 (1)长期静脉输液的患儿。 (2)胃肠外营养、应用化疗或对外周静脉有刺激药物的患儿。 (3)缺乏外周静脉通路的患儿。 3.用物:B-D公司的PICC穿刺包、两副手套、肝素帽、生理盐水、 稀释肝素液(10u/ml)、无菌隔离衣。 4.穿刺前准备:医嘱,与患儿及家长谈话,征得家长同意并签字。 四、静脉注射法(IV或iv) (八)PICC 5.操作步骤:略 6. PICC导管维护 (1)向患儿及家长说明注意事项,做好宣教工作。 (2)保证进针部位皮肤的清洁干燥,穿刺后第一个24小时更换一次敷 料,以后每三天(或一周二次)更换敷料一次,敷料松动或潮湿时及时 更换。 (3)更换敷料时,严格无菌操作,注意不要损伤导管。撕敷贴时应顺 着导管的方向往上撕,以免拔出导管。万一拉出,不要往回送。 (4)为保证管道通畅,应在每次静脉输液或输注血液、TPN等及时冲管 ,冲管后注意正压封管,限用10ml或以上注射器进行封管,严禁使用小 于5ml的注射器对PICC进行推注。 (5)肝素帽应每周更换一次。不管什么原因取下肝素帽后,或经肝素 帽取血或输血后,不能将肝素帽里的残存血全部清除时,应该更换肝素 帽。 (6)注意观察穿刺部位的情况,重视病人主诉,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 ,及早发现并发症的早期征象并及时处理。 (7)更换敷料、肝素帽应及时做好PICC护理记录单的记录。 四、静脉注射法(IV或iv) (九)腋下静脉注射 适用于早产儿。 腋下静脉起于手背静脉网的尺侧,沿前臂前面尺侧上行, 至臂中点稍下,穿过深筋膜注入肱静脉,或直接汇入腋静脉 。正常成熟的新生儿因脂肪组织较多,腋下浅静脉显露较差 ,而早产儿脂肪组织少,特别是低体重儿,腋下浅静脉显露 较明显,且静脉粗、弹性好,位置表浅固定,进针时对局部 的机械刺激小,可耐受高渗液体,不易引起渗出;同时早产 儿腋下活动小,留置针不易滑出,留置时间长,腋下静脉位 置隐蔽,不易被患儿抓掉,安全性较高 。 四、静脉注射法(IV或iv) (十)骨髓腔输液:应用于危重患者急救 骨髓输液作为一种有意义的急救输液方式,在国外广泛应 用。目前,已列入为美国心脏病学会生命支持(ACTS)和儿科生 命支持(PALS)的训练课程,成为欧美国家多数医疗组织培训医 疗急救人员的基本内容之一。 美国2005年心肺复苏指南提出病情危重需紧急抢救者 ,反复静脉穿刺3次失败者或90s内未能穿刺成功者,应立即进 行骨髓腔内输液。国外已有专门用于骨髓腔输液的骨内输液器 、骨内输液枪,因价格较昂贵,国内尚无广泛应用。近年来, 骨髓输液在国内也渐受到重视。 骨髓腔内充满海面状静脉窦,经中央管滋养静脉等与血循 环相通,在外周静脉塌陷时骨髓腔静脉通道依然保持一定程度 的开放,因此输入骨髓腔的药物、液体可迅速进入全身循环。 而且操作简便,解剖标志易于识别,穿刺成功率高。 四、静脉注射法(IV或iv) (十)骨髓腔输液:应用于危重患者急救 穿刺方法:选用7号骨髓针或79号头皮针。 骨髓针穿刺:在胫骨粗隆下方l2 cm处,消毒后戴无菌手 套,铺孔巾,清醒者用利多卡因局部麻醉,与皮肤呈90角进 针,穿过皮肤、皮下组织到达骨表面时,用掌心顶住骨穿针用 力捻转,有突破感后拔出针芯,接注射器回抽,确定在骨髓腔 后,连接已排气的输液器即可输液及应用药物。穿刺成功后用 无菌纱布覆盖穿刺部位,胶布固定,胫骨输液者用约束带约束 下肢。 头皮针穿刺:连接抽有09 氯化钠注射液的一次性注射 器,取胫骨粗隆下0.51.0 cm 为穿刺点,取3040针头指 向足跟方向进针0.5 cm左右,有明显落空感后继续进针,直到 头皮针紧贴皮肤,回抽见有骨髓后以静脉针方法固定,连接液 体。 骨髓输液时间不宜过长,最长不超过24 h。适用于6岁以下小儿 。 四、静脉注射法(IV或iv) (十一)几种特殊状态下静脉的穿刺技巧 1 .婴儿腹泻脱水:患儿由于血容量不足,静脉塌陷,回血差。重 者四肢厥冷,末梢循环差,血管收缩。进针前可用按摩或热敷等 办法至静脉暴露。用5ml抽有液体注射器接头皮穿刺针,当感觉针 刺入血管如有突破感时予回抽,见回血后,即停止进针。如感觉 已刺入血管仍不见回血,可试着缓慢推注少量液体,如液体推入 畅通无阻,皮肤表面无隆起,无变色现象,静脉点滴顺利时,证 实穿刺成功。如局部皮肤变白或隆起则应重新穿刺。必要时助手 配合操作。 脱水严重时,宜选大血管,以保证治疗药物按时输入体内。 2.水肿者:可沿静脉解剖位置用手按揉局部,以暂时驱散皮下水 分,使静脉充分显露后再穿刺。 四、静脉注射法(IV或iv) (十一)几种特殊状态下静脉的穿刺技巧 3.出血倾向者:见于维生素K缺乏、血友病等。这种患儿由于血液 成分的改变,血管的脆性大,血液凝固功能极差,宜选用较小的 针头,尽量减少进针、注射次数,拔针后延长按压时间。 4.血管条件差的患儿:先用温热的湿毛巾置于拟输液部位3min或 浸泡于温水中10min,使表浅小静脉有效扩张,充盈度增加。近年 来,有学者经过应用研究证实,采用局部涂擦扩血管药物(2的 山莨菪碱)后再穿刺,使局部皮下浅静脉迅速扩张,效果较好, 无明显不良反应 。 5.肥胖儿:脂肪丰满,静脉较深,暴露不明显,但弹性好。摸清 静脉走向后沿静脉解剖方向,角由静脉上方缓慢探索进针,进针 角度稍加大(3O40) ,有突破感时,即可见到回血。 6.营养不良:患儿皮肤弹性差,皮下脂肪少,肌肉松弛,静脉暴 露好,但滑动,故选头皮静脉可扬长避短。肢体静脉注射时将局 部皮肤绷紧,使静脉不滑动,进针角度略小,潜行08lcm再刺 入静脉。 四、静脉注射法(IV或iv) (十二)静脉注射常见失败的原因。 1.针头刺入静脉过少,斜面一半在血管内,一半在血管外, 回血断断续续,注药时溢出至皮下,皮肤隆起,病人局部疼 痛。 2.针头刺入较深,斜面一半穿破对侧血管壁,抽吸有回血, 但推药不畅,部分药液溢出至深层组织。 3.针头刺入过深,穿透对侧血管壁,没有回血,如推注少量 药液,局部不一定隆起。 四、静脉注射法(IV或iv) (十三)输液速度 输液速度过快,血容量骤然增加会引起心肺负荷过重,严重者 可导致心力衰竭、肺水肿。所以输液速度取决于年龄、身体状况、 药物等。最科学的方法是根据输液量及所需输液时间来计算输液的 速度。 1.不同年龄的输液速度:由于小儿处在生长发育的动态过程中,组 织器官功能逐渐完善,对药物的排泄、对液体量的承受能力不如成 人,所以一般而言,小儿的年龄越小输液速度越慢。教科书上小儿 输液速度没有明确的数值,只是说到儿童2040gtt/分。近几年护 理和药技人员对输液速度进行研究提供了一些资料。 四、静脉注射法(IV或iv) (十三)输液速度 (1)按每分钟液体滴入速度计算:新生儿4 6gttmin。或遵照 医嘱使用微量注射泵控制输液速度8 10 mlh,婴幼儿15 20gttmin学龄前儿童2O 30 gttmin,以1ml相当于2O滴为 标准。 一般新生儿静脉输液的速度控制在46gtt分是安全的(将新 生儿每日静脉输液总量在8 l0小时内输完)。需24小时持续输液 的新生儿,其输液速度可控制在2 3gtt分。使用微量注射泵控 制输液速度8 10 mlh。 (2)按每公斤每分钟液体滴入速度计算:临床为了方便应用,新生 儿可按3滴(kgmin),婴儿2 滴(kgmin),幼儿1.5滴 (kgmin),儿童1 ml(kgmin)。以3kg新生儿为例,可用10gtt min,简称“十滴水” 。 (3)按每公斤每小时液体输入量计算:婴儿34ml(kgh),幼 儿2.53ml(kgh)儿童22.5ml(kgh)。 四、静脉注射法(IV或iv) (十三)输液速度 2.静脉补钾:速度不能过快,浓度不宜过高,不超过0.3%,小 儿每日0.1g0.3gkg。 3. 心肺、肾功能不好的患儿应该根据医嘱严格控制输液速度, 一般 5ml/kgh 。 4.严重脱水休克患儿需在短时间内补充血容量的可适当加快输 液速度,以免延误病情。 5.高渗溶液、刺激性强的药物、升压药、降压药等输入速度不 宜过快。 四、静脉注射法(IV或iv) (十四)一般注意事项 1. 在穿刺中密切观察患儿的面色,有无发绀等情况(特别是危重 患儿),切不可因寻找静脉忽略了病情变化而发生意外。 2. 根据病情及药物性质,掌握输液速度,并随时听取病人的主诉 ,观察体征及其病情变化。 3. 对组织有强烈刺激的药物,注射前应先注入少量等渗盐水,证 实针头确在血管内,再推注药物,以防药液外溢于组织内而发 生坏死。 4. 对需长期注射者,应有计划地由小到大、有远心端到近心端选 择静脉。 5. 对刺激性大的药物,选择较粗的静脉滴注,控制滴速,并有计 划地更换穿刺部位,输入前后用生理盐水冲管。必要时可选取2 条以上静脉通路,交替使用。 6. 输液泵使用注意:避免误调注射速度;剂量准确,需严密控制 速度的药物不能随意快进;更换药物时,要等待连接管内的药 物全部进入静脉后才更改速度。 四、静脉注射法(IV或iv) (十五)静注特殊药物注意事项 1.安定:对呼吸有抑制作用,要稀释后缓慢静注,以1mgmin的 速度为宜,最好在心肺监护下进行。当出现呼吸缓慢、变浅时立 即停止推注,配合医生及时处理。对呼吸道分泌物多、心肺功能 不全的的患儿,易造成呼吸道阻塞,慎用。 四、静脉注射法(IV或iv) (十五)静注特殊药物注意事项 2.钙剂 : (1)输注速度:不宜过快,每分钟12ml为宜,因钙剂有兴奋心 肌作用,过快易引起心律失常,甚至心跳骤停。 (2)避免与洋地黄同用:在应用洋地黄期间忌用钙剂,必须用时 至少间隔46天,以免洋地黄中毒。 (3)避免外渗:10葡萄糖酸钙是阳离子高渗性溶液,进入皮下 间隙后,刺激血管和周围组织,严重者可发生局部组织坏死。应 选择较粗的静脉,注射时针头斜面必须全部进入静脉内,见回血 后不要立即推药,应再将针头沿静脉方向稍送05lcm,若仍有 回血,再行注射。多组液体时,先输钙剂组,以便更有把握将药 物注入在血管内。 四、静脉注射法(IV或iv) (十五)静注特殊药物注意事项 2.钙剂 : 四、静脉注射法(IV或iv) (4)密切观察:滴注过程中经常巡视、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外渗 。钙剂外渗表现为局部皮肤苍白、发红、肿胀、皮疹、疼痛,严 重时出现水泡甚至局部皮肤坏死。 (5)发现外渗时立即拔去静脉,更换注射部位,并给予外敷、局 部理疗或局封等处理。 (6)输注完毕后用生理盐水12 ml冲血管,可减少血管内残留 的钙离子,避免刺激血管壁。 (十五)静注特殊药物注意事项 3. 甘露醇 四、静脉注射法(IV或iv) (1)甘露醇结晶:在低温下易析出结晶,如不溶解输入可沉淀在血管 内膜引起血栓。应仔细查看,有结晶以热水溶解,并加以震荡,使结晶 完全溶解。从热水中拿出药瓶后,检查药液质量及瓶口有无松动,瓶体 有无裂缝等,置室温下冷却后方可使用。 (2)滴注速度:宜较快,以1530min输入为宜。只有快速进入血液内 造成一个高张环境,提高血浆的晶体渗透压,增加血脑之间的渗透压差 ,使脑组织水分移向血液循环内,从而降低颅内压。也不宜过快,过快 可引起一时性头痛、眩晕、视力模糊等不适的感觉。 (十五)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