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勃伊登斯一出生即失明课件_第1页
鲍勃伊登斯一出生即失明课件_第2页
鲍勃伊登斯一出生即失明课件_第3页
鲍勃伊登斯一出生即失明课件_第4页
鲍勃伊登斯一出生即失明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 感觉 n 鲍勃.伊登斯一出生即失明,在51岁时复明。 后来,他在谈到恢复视力后的经历时说:“我从来 没有想到黄色竟是哪此的黄! 黄色太让我感到惊讶 了,难以形容。红色是我最喜欢的颜色。但是,我 难以相信这就是红色。天不亮,我就迫不及待地起 床,想去看一切我能看见的东西。夜晚,我遥望天 空中的星辰和闪烁的光。有一天,我看见一些蜜蜂 ,它们美极了。我看到一辆卡车流星似地在雨中驶 过,在空气中留下一道水雾,太美了!我还看见一 片凋零的叶子在空中飘荡,让人难以忘怀。世界上 的一切对于我都是那么美!你们能理解吗?” -摘自Dennis Coon心理学导论 本章主要内容 n感觉的一般概念 n视觉 n听觉 n其它感觉 第一节 感觉的一般概念 n什么是感觉 n近刺激和远刺激 n感觉的编码 n感觉的规律 一、什么是感觉 1、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 观事物(客观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是一种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最基 本过程。 2、感觉的意义 n 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n 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的平衡。“ 感觉剥夺实验” n 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 基础。 二、近刺激和远刺激 n20世纪初考夫卡认为,刺激有近刺激和远 刺激两种。 n了解近刺激和远刺激的关系对我们研究感 觉有重要意义。 近刺激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 。 远刺激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远刺 激一般不发生变化,而近刺激常常发生变 化。 三、感觉的编码 n编码:是指将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 ,或者将一种符号系统转化为另一种符号 系统的现象。 n早期理论:缪勒的神经特殊能量学说。 n现代理论:特异化理论和模块理论(模式 理论) 四、感觉的规律 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感 受性的大小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 的。每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和感觉阈 限: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阈限,差别感受 性与差别阈限。 (一)、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并不是所有的刺激都能引起人们 的感觉,只有达到一定量的刺激才 能引起人的感觉。例如: E E E E E 绝对感受性(E):对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 力,称为绝对感受性,又叫做感觉敏度 绝对感觉阈限(R):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 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限。 听觉:1620000分贝听波 视觉:370760光波 反比关系 绝对强度 E=1/R (二)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刺激物引起感觉之后,如果刺激量 发生了变化,也会引起感觉的变化。但是 ,并不是刺激的所有变化量都能引起感觉 。例如: n如,甲教师 n100人班级少5人时发现学生逃课k=5/100=0. 05 n200人班级少10人时发现k=10/200=0.05 n300人班级少15人时发现,k=15/300=0.05 n如,乙教师 n100人班级少10人时发现k=10/100=0.1 n200人班级少20人时发现k=20/200=0.1 n300人班级少30人时发现,k=30/300=0.1 相对强度 差别感受性:对同类刺激最小差别量的感 觉能力。如。 生活经验、实践劳动是提高差 别感受性的基本条件。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 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或叫最小可觉 差(JND)。 反比关系 差别阈限和什么有关呢? 1、韦伯定律 德国心理学家韦伯发现,原始刺激量(I ) 和新刺激的变化量(I)之间是一个常数 (K),K= I/ I。 韦伯定律适合于中等刺激量 2、费希纳定律 P=KI 3、斯蒂文斯的乘方定律 P=KIn 特殊神经能量学说 u主要观点:他认为,各种感觉器官具有 特殊的能量,它们在性质上不同的。感 官的性质不同,感觉神经具有的能量不 同,由此引起的感觉也是不同的。他还 认为,感觉不决定于刺激的性质,而决 定于感觉神经的性质。 u评价:否定了感觉的客观性,在认识论 上错误的。 (三)、感觉的相互作用 感觉适应:是指在刺激物的持续作下,所引起的感 受性的变化。在日常生活中很普遍。如,视觉适 应、嗅觉适应、皮肤觉适应等,环境适应的一种。 感觉适应有一定的刺激范围的(绝对感觉阈), 对过弱的刺激或过强的刺激感觉无法适应。 有些感觉的适应快、容易;而有些感觉的适应 慢、难。 1、感觉适应 规律:弱刺激物 感受性提高 感受性消失 强刺激物 感受性降低 感觉对比:是指同一个分析器接受不同的刺激 物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也 是一种感觉错觉现象 同时对比:同一个分析器同时产生的各种感 觉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现象。如、 感觉的同时对比 继时对比:是指同一分析器先后所产生的各 种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如 感觉对比种类 2、感觉对比 感觉的同时对比 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是指各种不同感觉 都可能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 化的现象。 这种相互作用可以感受性提高, 也可以感受性降低。如 3、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 视觉 听觉、 视觉 味觉 听觉 运动觉、颜色视觉 皮肤觉 听觉 皮肤觉 不同感觉相互影响的例子 音乐旋律,使人的肌肉活动显得轻松。 摇动的视觉形象会引起平衡觉的破坏。 食物的色、香能提高味觉的感受性。 在噪音的 刺激下,视觉感受性会降低。 声光音乐会 感觉的补偿:是指由于某种感觉缺失或机能不全 ,会促进其他感觉的感受性提高,以取得弥补作 用。盲人的听觉和触觉、嗅觉特别敏感。聋人的 震动觉也特别发达。如、人民币盲点、贝多芬 4、感觉的补充作用 感觉的补偿是差别感受性惊人提高的表现,而 且这不是先天的,也不是老天爷的恩惠。是生活 和实践的迫切需要,是个体坚强意志的结晶。 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是感觉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联觉并不引 起感受性的变化。 联觉的形式较多:最常见的颜色视觉能引起联觉。 听觉也能引起联觉,如“轻快的乐曲”、“沉重的声 音”、等。 5、联觉 各种联觉现象(具体、生动) 近色、暖色近色、暖色 远色、冷色远色、冷色 第二节 视觉 n视觉刺激 n视觉的生理机制 n视觉的基本现象 一、视觉刺激 n 宇宙间充满着各种电磁波。从波长小 于几个微微米的宇宙射线,到波长达上 千米的无线电波都属于电磁波的范围。 在这些波长的范围内,只有很小一部分 才能产生视觉。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 380nm到780nm之间的电磁振荡,即可见 光谱。 二、视觉的生理机制 n(一)眼球折光系统 外层:巩膜和角膜 眼球壁 中层:虹膜、睫状肌和脉 络膜 内层:视网膜、视神经内 段 眼球 眼球内容物:晶体、房水、玻璃 体 (二)视网膜的构造和换能作用 n视网膜是眼球的光敏感层。 外层:锥体细胞(1.2亿)和棒体细胞(700万 ) 中层:双极细胞 内层:神经节细胞 n作用: n棒体细胞夜视器官、主要感受物体的明暗; n锥体细胞昼视器官,主要感受物体的细节和 颜色。两种细胞转换神经元的功能。其中转换物 质叫做视觉色素 视网膜 盲点 n视神经穿出眼球的地方没有感光细胞,叫盲点。 看下图,并试着做一下: A:将书放在离双目约30厘米处,捂住右眼,只用左眼注视图中 右上方的十字。通过慢慢调整调整眼睛视点的位置,图中的黑点会 消失。这时,黑点正好落在眼睛的盲点上。 B:重复以上程序,但这一次用左眼注视右下方的十字。当空白点 落在盲点上时,黑线即被看成是连续的。现在,你能解释为什么物 体有时会从视野消失的原因了吗? (三)视觉的传导机制 1、传导通路 电信号 视网膜双极细胞 视神经节细胞(视交叉 ) 外侧膝装体 大脑枕叶的纹状区(17区 ) 2、侧抑制相邻的感受器之间的互相抑 制现象。普遍存在的一种基本现象。由 于侧抑制作用,一个感受器细胞的信息 输出,不仅取决于它本身的输入,而且 也取决于邻近细胞对它的影响。 (四)视觉的中枢机制 n视觉的直接投射区为大脑枕叶的纹状区(布17区 ) n失认症:枕叶健全就闪光,这些区域被破坏病人 就会失去视觉。 n视觉感受野:是指网膜上的一定区域或范围。当 它受到刺激时,能激活视觉系统与这个区域有联 系的各层神经细胞的活动。 20世纪60年代以来, 对视觉感受野进行系统的研究。 n视觉特征觉察器:视觉系统的高级神经元能够呈 现给网膜上的、具有某些特性的刺激物作出反应 (选择性反应)。 n视神经系统的两条通路:大细胞通路(M通路)是 分析运动和深度;小细胞通路(P通路)是分析颜 色和形状。 三、视觉基本现象 光线有以下基本特征: 1、明度 2、波长 3、空间分布 4、持续时间 (一)反应强度的现象明度 n明度:眼睛对光源和物体表面的明暗度的感觉。主 要是由光线强弱决定的一种视觉经验。一般来说, 光线越强,看起来越亮,光线越弱,看上去越暗。 明度不仅决定于物体照明的强度,而且决定于 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 n视亮度:是指从白色表面到黑色表面的感觉连续体 。它是由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决定的。与物体照度 无关。 n光谱敏感函数:棒体细胞和锥体细胞的光谱敏感函 数不同。普肯耶现象在不同的光照下,人们视 觉机制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亮度现象。 (二)反应波长特征颜色 n定义:是光波作用于人眼所引起的视觉经 验。有狭义和广义的颜色。广义的颜色包 括非彩色和彩色;狭义的颜色仅指彩色。 有三种特性:色调、明度和饱和度。 1、颜色混合 2、色觉缺陷 3、色觉理论 色调 n色调主要决定于光波的波长。对光源来 说,占优势的波长不同,色调也不同。 对物体表面来说,色调取决于物体表面 对不同波长光线的选择性反射。 明度 n明度是指颜色的明暗程度。色调相同的 颜色,明暗可能不同。颜色的明暗度取 决于照明的强度和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 。 如、不同的黑色 饱和度 n饱和度:是指某种 颜色的纯、杂程度 或鲜明程度。纯的 颜色都是高饱和度 的。如基本颜色。 完全不饱和的颜色 根本没有色调。如 ,黑白之间的各种 灰色。 颜色立体图 白 黑 色调 明度 饱和度 颜色混合 n两种:色光混合和颜料混合 n色光混合:将不同波长的光混合在一起 的现象。 n颜料混合:是指颜料在调色板上的混合 现象。两者性质上不同。前者是加法过 程、而后者是减法过程。 色觉缺陷 n色弱:在刺激光较弱时,这些人几乎分 别不出任何颜色的现象。 n色盲:全部色盲和局部色盲两种。 全部色盲把全部颜色都看成灰色和白 色,失去了颜色的感受性。一般缺乏锥 体系统。 局部色盲红绿色盲和黄蓝色盲。 色觉理论 n三色说:心理学家托马斯.杨和赫尔姆茨的观 点。认为,视网膜上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对不 同的光波的光有反映。实验结果表明,红色感受 器对长波约577的光有反映;绿色感受器对波长约 540的光有反映;蓝色感受器对波长450的光有反 映。这些感受器分别叫做短波、中波和长波。 n对立过程理论:黑林提出的。认为,视网膜存在 着 三对视素:黑白视素、红绿视素和黄蓝视 素。它们在光刺激的作用下表现出对抗的过程,把 它 称为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后来发现了编码颜色信 息 的对立机制。 (三)视觉中的空间因素 1、视觉对比:是由光刺激在空间上的不同 分布引起的视觉经验。可以分为明暗对 比与颜色对比。 明暗对比 颜色对比 2、马赫带:明暗边界上出现的起伏现象。 也就是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上,常常 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黑暗 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这是由于神经 网络对视觉信息加工的结果。 3、视敏度: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 细节能力。医学上称指为视力。视敏度 的大小用视角大小来表示。 成分:最小可见敏度、最小间隔敏度和游标敏 度三种。 视角 n定义:物体通过眼睛节点所形成的夹角 。视角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及物体离 眼睛的距离。视角越大,视力越差;视 角越小,视力越好。 两个概念 n最小可见敏度:视觉系统能够分辨最小 物体的能力。 n最小间隔敏度:视觉系统区别物体间最 小间隔的能力。 n影响因素:网膜受刺激的部位、背景的 照明、物体与背景之间的对比、眼睛的 适应状态等。 (四)视觉中的时间因素 1、视觉适应:明适应和暗适应 2、视觉后像:视觉刺激物停止后,在一定时间内 还有感觉存在的现象。正后像和负后像之分。 3、闪光融合:闪烁光作为视觉刺激,如果能达到 临界频率,所引起的心理效应叫做闪光融合。 4、视觉掩蔽:在某种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 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够影响到对前一 个闪光的觉察,这种效应叫做视觉掩蔽。 视觉适应 n感觉适应: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变 化现象。 n视觉适应:在视觉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所发生的 感受性变化的现象。 n暗适应:照明停止后或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 提高的过程。生理机制 n明适应: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 下降的过程。 生理机制 n生理机制:视网膜上的棒体细胞和锥体细胞 都参与暗适应过程。早期的暗适应是由锥体 细胞与棒体细胞共同完成的。以后,锥体细 胞完成暗适应过程。只棒体细胞继续起作用 。 n光化学物质的变化来解释。漂白 漂白 n网膜颜色由红转橙,转黄,最后成为无 色透明的物质的过程。下面图: 第三节 听觉 n听觉刺激 n听觉的生理机制和听觉传导 n听觉的基本现象 一、听觉刺激 n听觉的适宜刺激:声波是物体振动所产生的 。人耳接受的振动频率为1620000分贝。 低于16分贝的震动叫次声,高于20000分贝的 振动叫超声波。 n振幅:振动物体偏离起始位置的大小。振幅 大,声音就强;振幅小,声音就小。 n正弦波声波最简单的形状; n声音种类:纯音和属纯音两种:纯音由 正弦波得到的声音、属纯音用音频信号 发生器和交叉发出的声音;乐音和噪音两种 :乐音具有周期性的声波振动、噪音 无规则、无周期性的声波振动。 二、听觉的生理机制 (一)耳的构造和功能 外耳:耳廓和外耳道 中耳:鼓膜、三块听小骨(锤骨、砧骨 耳朵 和镫骨) 卵圆窗和正圆窗 内耳:前庭器官和耳蜗(鼓阶、中阶和 前庭阶) (二)听觉的传导机制和中枢机制 1、生理性传导:声音外耳鼓膜 的机械振动三块听小骨卵圆窗 内耳的淋巴液的振动。 2、空气传导:鼓膜振动引起中耳室内的 空气振动,然后经由卵圆窗振动传入内 耳。 3、骨传导:声波从颅骨传入内耳。可以 排除体内各种噪音的干扰。 三、听觉的基本现象 1、听觉的基本特性:音调、音响和音色是 由声波的物理特性决定的。 n音调:由声波频率决定的听觉特性。 声波频率不同,音调也不同。 n音色 n音响:是由声音强度决定的一种听觉 特性。强度大,听起来响度高;强度 低,听起来响度低。测量音响的单位 是分贝或贝尔。振动次数/秒=分贝 2、音响与频率的关系 n等响曲线: n听觉阈限(听度曲线包括下限和上限) n情感阈限(生理阈限指下限) 3、声音频率的学说(一般了解) n频率理论:罗.费尔得提出的,内耳的基底膜是和 镫骨按相同频率运动的。如声音刺激的频率高, 基底膜和镫骨的振动也就快。 n共鸣理论(位置理论):赫尔姆霍茨提出的,认 为基底膜上的横纤维长短不同,正象琴弦一样, 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声音频率高, 短纤维发生共鸣;声音频率低,长纤维发生共鸣 。 n行波理论:冯.贝克西提出的, n神经齐射理论:韦费尔提出的。 4、声音的隐蔽 n定义: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的其他 声音的干扰而使听觉阈限上升的现象。 n影响因素:声音的频率、隐蔽音的强度 、隐蔽音与被隐蔽音的间隔时间等。 第四节 其他感觉 n皮肤感觉 n嗅觉和味觉 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