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中国古代科技发达的原因 1.政治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中央集权国家的组织和支持 提供了重要保障。 2.经济上,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3.中国古代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对外交往的广泛,也推动了中国古代 科技的发展。 4.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代文明,为科技成果的 继承创造了条件。 5.中国古代著名科学家的个人努力与不懈探索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重要 因素。 古代科技发达与渐趋落后的根源 中国古代科技的发达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值得注意的是,这 些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又逐渐成为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尤其是农耕经 济的高度繁荣成为后来中国科技落后的经济根源。 【训练1】在郭守敬的建议下,元世祖派了14位天文学家,在国内27个地 点(最南至西沙群岛,最北至北极圈内)进行天文观测。其观测结果为编制 授时历提供了科学的数据。这说明( ) A.国家的扶持促进了古代科技的发展 B.劳动人民是推动科技发展的动力 C.中国古代政府历来重视天文学发展 D.专制统治的强化阻碍了科技发展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题干中可获得的 信息是:郭守敬在元世祖的支持下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天文观测,并据此 编制了授时历,这说明元政府很重视与农业有关的科技的发展,古 代政府在促进科技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明清时期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 1.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西方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下,资本主义产 生并得到发展;而中国是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缺乏科技创新的原动力 和条件。 2.文化教育的差异。早在13世纪,西欧各国便产生了一些综合性大学; 而中国的教育制度完全是为了培养皇权专制的奴才,以儒学为教育内容 ,脱离社会实际。 3.思想文化的差异。中国从秦汉时期就实行严厉的文化专制主义政策, 明清时期更是登峰造极。而西方则经历了文艺复兴及宗教改革的思想解 放运动。 4.政治差异。中国的封建专制极力限制和阻挠资本主义发展,而西方的 专制王权则是站在了资本主义势力一边,奉行重商主义,从而推动了近 代科技的发展。 关于古代中西科技制度的两点提醒 明清时期我国科技继续发展,而西方文艺复兴后科技也在迅速发展,但 二者并不等同:(1)中国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但明清时期发展迟滞落后, 被西方迅速赶上并超过。(2)明清科技属于传统科技,侧重于应用和经验 的总结;西方已发展起近代科技,注重实验和对事物规律的探索。 【训练2】“一个奇怪的事实就是,源于中国的技艺似乎需要经过移植才能 够获得高度的发展。见证一下火药、印刷术和航海罗盘在应用上所取得 的巨大改进就可以证明这一点。”关于这段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中国人创造了领先世界的四大发明,但并未在本国充分发挥其作用 B.中国经济停滞、倒退决定了四大发明必须移植才能继续传播下去 C.欧洲人吸收和借鉴了中国的科技成就并有所创新 D.受中国古代社会环境的制约,四大发明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解析】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向 外传播主要是在宋元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并未停 滞、倒退。故B项符合题意。 三、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1.科技内容:应用性强,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2.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 3.科技使用: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缺乏将科技转化为 生产力并成为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的意识。 4.分布领域: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及医学等方面。 5.主要成就:全面繁荣,多项成就领先世界。 中西方科技发展特点不同的原因 科技发展的特点与封建制度自身的特点息息相关,科技发展的优点和缺 点也正是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优缺点所在。因此研究中国古代科技不能 脱离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中国古代正由于封建制度的高度发展促成了科 学技术的辉煌,而西方正由于封建制度的不完善却较早进入了资本主义 社会,近代科学应运而生,从而一举超越了中国。 【训练3】(2011金华模拟)英国学者李约瑟在评论九章算术时说: “专门致力于统治官员所要解决的问题,土地丈量、谷仓容积、堤坝和 河渠的修建、税收、兑换率为数学而数学的场合极少。”由此可见我 国古代科技的特点是( ) A.重实用 B.重理论 C.重民众 D.重实验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概括能力。九章算术介绍了与当时 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应用题,这反映了我国古代科技实用性强, 但缺乏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 科技成就 【例1】(2010全国文综T134分)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 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 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 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这反映了 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 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 C.北宋与契丹间关系紧张 D.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探究能力。题中多次出现“雕印”一 词,说明当时雕版印刷术比较普及,由此可排除A项;再由题中信息主要 涉及宋人“议论时政之言”,并不足以说明当时北宋与契丹的关系紧张 ,C项亦可排除。B项有较强的迷惑性,但由“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 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可知当时宋朝政府并未对书籍出版业进行 有效的管理;而由“大于朝廷不便”的信息,可知如当时“议论时政之 言”广为流传的话,则对宋朝政府的统治会带来不利影响。故D项为正确 答案。 答案:D 【例2】(2010全国文综T154分)宋人邢昺上疏称:“臣少时业儒,观学 徒能具经疏者百不一二,盖传写不给,今(雕)板大备,士庶之家皆有之, 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这说明 A.藏书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 B.儒者地位迅速提高 C.技术进步推动了文化发展 D.儒学得到广泛传播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的逻辑能力。理解题干的含义:在宋人邢昺 小的时候,观学徒拥有儒家经典著作的人很少,但是在雕版印刷术完备 时,“士庶之家皆有之”,由此可见题意的重心强调“雕版印刷技术” 在文化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故选C;“藏书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在材 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A;而B、D均偏离了题意的重心。 答案:C 【备考启示】以新情境材料为切入点,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提取有效信 息的能力,是新课程高考题的基本特点之一。“科教兴国”是新时期我 国的基本政策,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从古代四大发明的发展到近 代科技的沦落,再到新时期科技的发展,我国科技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 程,同时注意科技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考情分析】从近三年新课程地区高考的试题看,重点考查了我 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与特点。古代的科技成就多与农业生产、人们生活息 息相关,这说明我国古代科技重视实践与服务生活,但总结的较少,理 论水平不高。这种特点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中国的科技发展逐渐陷入停 滞,对现代中国科技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警示意义,在高考题目中容易隐 性介入。 1.(2009浙江文综T134分)中国古代生产和科技在不断进步中,中外交流 也十分频繁。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耕作技术大体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耦犁、一牛挽犁的发展过程 B.纺织原料使用的先后顺序是麻和葛、家蚕丝、棉花 C.指南针在明清时期经由海路传入阿拉伯 D.印刷术经由波斯传到西方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中国的指南针,在12 世纪末至13世纪初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再传入欧洲。 明清时期从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开始,到1912年清朝灭亡结束,C项说法在时间上 与史实不符。 2.(2008海南单科T12分)下列各项中,最早记载蕃薯(甘薯)传入我国的文 献是( ) A.齐民要术 B.农书 C.农政全书 D.四洲志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甘薯是明朝时期由美洲传 入中国的。齐民要术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它主要记述的是东汉以后五百多年间黄河流域的种植、贮藏等内容; 农书是中国元代综合性农书;农政全书是明朝由徐光启所编纂 的;四洲志是鸦片战争后出现的。因此最早记载蕃薯(甘薯)传入我 国的文献是农政全书。所以选C。 3.(2010北京文综T408分)在长期的抗灾斗争中,中华民族表现出高度的 聪明才智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东汉末年,瘟疫肆虐,“家家有位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衰”。张仲景记 述道:“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 ”“但竞逐荣势惟名利是务。”“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 ,犹未十稔(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 ,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括张仲景从医的社会背景,写出其医学著作的 名称并概括该著作的成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东汉末年,瘟疫肆虐”和“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这两个材料反映的是一种矛盾即日益严重的 瘟疫和大众的病情与日益不思进取的医生之间的矛盾。 答案:背景:瘟疫引起人口大量死亡;医生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著作及成就: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学有重大作用,成为 中医治疗学的理论经典(或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理论基础)。 一、选择题 1.下图是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的“斩竹漂塘”、“荡料入帘”插图, 图片所反映的这项古代中国重要发明 是( ) A.最早出现于东汉时期 B.经毕升改进而出现革命性变革 C.书写材料中的一次伟大革命 D.为欧洲文艺复兴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根据题干中的“斩竹漂塘”、“ 荡料入帘”可判断这项发明是造纸术。联系教材知识判断A、B、D是错误 的,选C。 2.北宋大科学家沈括用笔记文学体裁写成梦溪笔谈,涉及天文、数学 、物理、地学以及机械、造纸等各个方面,内容十分广泛、丰富。书中 记载的当时的发明应该是( ) A.造纸术 B.雕版印刷术 C.活字印刷术 D.司南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当时的发明”注意应该是宋代 。而四个选项中只有活字印刷术在北宋发明。 3.利普斯(德)在事物的起源一书中写道:“中国人造纸的知识随着 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这就为知识普及口号打开道路,标志着我们心目 中所谓书籍的开端。”这段材料表明造纸术的西传( ) A.改变了欧洲人的阅读方式 B.促成了近代欧洲科学兴起 C.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D.消除了人们对宗教的迷信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造纸术的西传促进欧 洲书写材料的伟大革命,以廉价纸张取代了欧洲长期使用的羊皮和小牛 皮,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4.1976年美国科学家佛利德曼说:“三四千年前,我们这里还是没有开化 的原始森林,而中国大陆已经出现精美的天文仪器和完善的历法。”可以 为此话作例证的是( ) A.望远镜 B.浑仪 C.圆周率 D.显微镜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望远镜和显微镜是西方的发明; 圆周率是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三项都不符合题意。 5.贾雷德戴蒙德在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中指出:“ 直到公元1450年左右,中国在技术上比欧洲更富于革新精神,也先进得 多,甚至大大超过了中世纪的伊斯兰世界。”下列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中, 出现最晚的是( ) A.造纸术 B.雕版印刷 C.筒车 D.活字模版 【解析】选D。本题考查古代科技文化。在所列举的四项成就中,B出现 在隋唐之际,C出现于唐朝,而造纸术在西汉之前即已出现了,活字印刷 术出现在北宋,故选D。 6.英国史学家韦尔斯说:“19世纪以前的两千多年,很少有中国人对于他 们自己的文明一般优越于世界其他各处的文明产生过任何认真的疑问。” 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中国古代文明一直领先于世界 B.中国古代封建政府禁绝任何外来文明 C.中国古代文明并非世界领先 D.古代中国人缺乏对本国文明的深刻反思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材料的意思是中国人认为中国的 文明是优越于世界其他文明的,对其没有任何的疑问,这一方面说明中 国文明的程度较高,同时说明古代中国缺乏对自身文明的反思,导致其 领先地位的渐趋丧失,选D。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宋初,最艰巨的雕版工程是太祖开宝四年(971)于成都开始版印全 部大藏经,计1 076部,5 048卷,历时12年才雕印成功,雕版有13万 块。 材料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分析雕版印刷的过程怎样?有哪些缺点? (2)据材料三,对比活字印刷与雕版印刷,毕升活字印刷术的创新“新”在哪 里?具有什么优点和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及归纳概括能力。第(1)题结合教 材所学知识及材料一的三个步骤归纳即可;第(2)题从材料三中用胶泥制 的泥活字的形状看比较小而灵活。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答案:(1)过程:将图画或文字反刻在一块平整的木板上,然后着墨印刷 。 缺点:费时、费力、费钱。 (2)新:变死字为活字,变死版为活版。 优点:省时、省力、省钱。 意义:节省了雕版的费用,提高了印制效率,以经济、方便的形式推进 了文化的传播。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史记滑稽列传中记载:“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公 车令两人共持举其书,仅然能胜之。人主从上方读之,止,辄乙其处,读之 二月乃尽。”西汉时期,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而出现的重要发明是( ) A.造纸技术 B.雕版印刷 C.制墨技术 D.活字印刷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材料讲述的是东 方朔给汉武帝上书,用了三千片竹简,两个人将其抬进宫,汉武帝花了 两个月才看完。木简重而且阅读不便,西汉时期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发 明了造纸术。 2.(2011嘉兴模拟)史书记载:“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 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 纸。”由材料可见( ) A.蔡侯纸是世界上最早的书写用纸 B.东汉元兴元年后,纸成了唯一书写材料 C.造纸原料易得是蔡侯纸广泛使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D.蔡伦造纸使用的主要原料是树皮、麻头、棉布、鱼网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探究能力。蔡伦独创新意,用“树肤 、麻头及敝布、鱼网”等发明了“蔡侯纸”。因造纸原料易得,广为流 传,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3.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 源于中国。”其中欧洲人借鉴了中国的技术从而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 革的是( )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识图、分析能力。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是近 代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A项的指南针为新航路开辟创造了条件;C项的 火药使新兴资产阶级战胜封建阶级;D项的造纸术则推动了欧洲文化的发 展;只有B项的印刷术为新兴资产阶级宣传新思想创造了条件,故选B。 4.东晋元兴年间(402404)楚帝(桓玄)下令说:“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 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据此能够得出的认识有( ) 东晋时期,我国发明了造纸术 桓玄之令客观上促进了造纸业的发展 当时造纸业发达,造纸技术有了进步 当时纸张的使用比较普遍 A. B. C. D.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探究能力。我国造纸术发明于西汉, 明显是错误的,在材料中都有体现,故选A。 5.(2011长沙模拟)韩非子载:“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鬼谷子载: “郑(国)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注:朝夕东西方向; 惑迷失方向)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推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春秋战国时期指南针技术十分成熟 B.战国时期使用司南辨别方向 C.这是司南技术用于航海的最早记载 D.韩非子等不是科技著作,无参考价值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判断能力。指南针到宋代才走向成熟, A项错误;C项与材料明显不符;两本著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不能完全 否定,故选B。 6.英国历史学家李约瑟在1943年提出中国有“四大发明”的概念,在其后 1954年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更是认定“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一直处 于世界领先地位”。李约瑟的观点( ) 体现了以全球视角观察世界的思想 冲击了“欧洲中心论”的西方史学观 客观上符合了中国民族主义的思潮 开创了以文明史观分析历史的先河 A. B. C. D.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这一观点冲击了传统的 “欧洲中心论”,体现了新的全球视角的思想。同时,这一概念大大增 强了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得到普遍的认可,说法无法从材料中体现 。 7.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指出:“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 方面实际上已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但宋朝 并未发生类似欧洲的科技革命,其原因主要是( ) A.宋朝的统治阶级十分腐朽 B.宋朝对工商业不够重视 C.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D.当时社会环境十分动荡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科技发 展为经济发展提供基础,经济发展对科技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当时商品 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无法提出更高的科技要求,故选C。 【类题拓展】正确认识我国发达的古代科技 我国四大发明成为世界科技发展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四大发明在中国 和欧洲的作用大不相同,给我们一个深刻启示:科技发挥的效益取决于 社会环境。因此,我国古代科技发展不仅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使 命感,更对我们今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走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 国家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8.(2011泰州模拟)在楚汉之争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韩信投靠刘邦后 ,被派去管理杂乱无章的粮仓。但很快韩信就把新谷、陈粮分开,而且 新谷、陈粮的多少统计得非常清楚。他的这些智慧最可能记载于( ) A.石氏星表 B.九章算术 C.齐民要术 D.黄帝内经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理解能力。根据题意可知,这应是数 学方面的成就。A项是天文学方面成就,B项是数学方面成就,C项是农学 方面成就,D项是医学方面成就,故选B。 9.某校历史兴趣小组拟组织“中国古代科技成果展览”。下列图片与元代科 学家郭守敬的简仪同类陈列最合适的是( )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识图、理解能力。郭守敬是元代著名天文学 家,其制造的简仪是古代中国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之一,而B项是浑仪, 是望远镜发明前古代世界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符合题意。 10.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一书中提出农业生产要“顺天时,量地力, 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他这一观点主要强调了( ) A.听天由命,逆天无边 B.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C.人定胜天,天顺人愿 D.勤劳致富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题干认为农业生产要按照天时、 地力进行,这样可以事半功倍,体现了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思想,故 选B。 11. 2010年10月1日和6日我国成功地将“嫦娥二号”探月卫星和“实践六号 ”04组两颗空间环境探测卫星成功送入太空(下图)。运送它们升空的分别 是“长征三号丙”和“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高三(2)班的王鹏由此对中国“ 火箭”的发展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研究他发现中国有关“火箭”最 早的记录在下列哪部书中( ) A.史记B.汉书 C.唐书 D.清史稿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中国火药武器最早在唐朝使 用,这里所说的中国古代“火箭”是一种军事武器。因此,关于它的记 录应该最早在唐书中。 12.三十六集电视剧大国医在央视八套黄金剧场播出后,获得观众一致 好评。大国医的出品人,河南省文联党组书记吴长忠认为,一部表现 中医的正剧能够获得多方青睐,主要原因在于国人对中医国粹文化的渴求 和回归。我国中医学的奠基之作是( )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本草纲目 D.九章算术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知识的能力。A项是中医学的奠基之 作,B项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C项是药物学巨著,D项是数学专著 ,因此选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2011汕头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6世纪末来华的耶稣会教士利玛窦在一封信中说:“中国人非常 博学,医学、自然科学、数学、天文学都十分精通。他们以不同于我们 西方人的方法正确地计算日食、月食。” 材料二 由于历史的巧合,近代科学在欧洲崛起与耶稣会传教团在中国的 活动大体同时,因而近代科学几乎马上与中国传统科学相接触。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三 董仲舒是有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在当时就享有“群儒之首” 的声誉,在中国文化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 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 奋进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 冯天瑜等著中国文化史 材料四 中国人在科学实验发明上的确非常伟大。问题是:它为什么没有 继续上升到理论,构筑起其理论体系,或如西方那样,发展出现代科学 。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医学、数学和天文学方面各举一例证明利 玛窦的结论。(5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科学在欧洲崛起”的标志是什么?其 主要条件有哪些?(5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为什么能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 要地位?(4分) (4)结合材料三、四,从思想文化方面回答材料四中李约瑟先生的“问题”。 (6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历史事 物特征的能力。第(1)题,实际上是概括古代中国在题干中提到的三个领 域的主要成就。第(2)题,要注意从经济思想等角度思考。第(3)题,要 注意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第(4)题,分析导致近 代以来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回答时一定要注意题目对问题内容的限定 ,注意从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反刍动物甲烷减排饲料研发进展与碳交易潜力报告
- 2025-2030动力锂电池回收利用技术路线与商业模式创新报告
- 2025-2030动力电池碳足迹核算方法与减排路径研究
- 2025-2030动力电池正极材料技术路线比较与投资价值报告
- 2025-2030动力电池智能工厂建设标准与数字化解决方案供应商评估
- 2025-2030动力电池回收预处理技术经济性比较分析报告
- 2025-2030动力电池回收网络布局优化与经济效益分析报告
- 2025-2030动力电池回收网点布局密度与运营效率评估报告
- 2025-2030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技术路线与梯次利用商业模式报告
- 2025-2030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链布局与商业模式分析报告
- 国开电大《组织行为学》形考任务1-4
- 施工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实施方案
- 【MOOC】化学与社会-大连理工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精细化工技术-大学专业介绍
- 餐饮财务问题的研究报告
- 慢性疾病运动干预中心服务要求(征求意见稿)
- 林同炎与美洲银行大厦
- (正式版)SH∕T 3548-2024 石油化工涂料防腐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二单元 单元测试卷( 2024年秋)
- 二次抵押贷款合同
- DZ/T 0462.5-2023 矿产资源“三率”指标要求 第5部分:金、银、铌、钽、锂、锆、锶、稀土、锗(正式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