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疗课件_第1页
慢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疗课件_第2页
慢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疗课件_第3页
慢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疗课件_第4页
慢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疗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抗病毒治 疗 黄 象 安 北京中医药大学传染病教研室 东方医院传染科 2004.9.27 病毒性肝炎 NANB “血清性” “传染性” 肠道外 粪口 F、G、TTV ?Other A B D E C 我国一般人群 HAV、HBV、HCV、HDV和HEV流行率 血清学标志 % 阳性人数(亿) 抗-HAV 80.9 9.7 HBsAg 9.75 1.2 HBV 标志 57.63 6.9 抗-HCV 3.2 0.38 抗-HDV 1.2 0.014 抗-HEV 18.0 2.1 Margolis HS, et al. Sem Liver Dis. 1991;11:84-92 8% - 高 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率分布 慢性HBV感染率 (3.5亿慢性感染者) 慢性乙肝是严重的进展性疾 病 HBV感染率57.63% HBsAg阳性率9.75%,约1.2亿 HBsAg阳性者中HBeAg占31.94%,约3800万 现症乙肝患者近3000万 每年有2.7%以上的无症状病毒携带者发展为慢性乙肝( 亚洲大约有7,000,000人) 每年有9%以上的慢性乙肝患者出现肝硬化 每年有5%以上的肝硬化患者发展为肝癌 中国每年有超过三十五万人死于慢性乙肝的并发症如肝 功能衰竭和肝癌等 全国抗-HCV阳性率3.2% 诊断水平提高,慢性丙肝病例不断被发现 血源管理日趋完善,新发病例明显下降 慢性化机率高,40%70%,甚至更高 易发展为肝硬化甚至HCC 中国肝硬化及肝细胞肝癌患者的存活率 5 年存活率平均年龄 (%)(岁) 代偿期肝硬化5535 (10) 失代偿期肝硬化14 肝细胞肝癌555 (15) HBV的一些相关认识 1963年Blumberg等发现澳大利亚抗原(Australia Antigen,AuAg ) 1967年Krugman等人发现这种抗原与肝炎有关而 称其为肝炎相关抗原(Hepatitis Associated Antigen,HAA) 1970年英国学者Dane发现了乙肝病毒完整病毒颗 粒Dane颗粒 1972年WHO建议将AuAg称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 抗原(HBsAg) 1977年WHO统一命名乙肝三大抗原抗体系统。 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病毒,属嗜肝DNA病毒科 直径42nm的球形颗粒(Dane颗粒) 外壳厚78nm,有表面抗原(HBsAg) 核心直径27nm,含有部分双链,部分单链 的环状DNA,DNA聚合酶,核心抗原及e抗原 HBV-DNA的基因组约含3200个硷基对 长链的长度固定,有一缺口(nick)此处为 DAN聚合酶;短链的长度不定。 HBV HBV DNA 长链有4个开放性读框(ORF):S区、C区、P区 和X区。 S区包括前S1前S2和S区基因,编码前S1、前S2和 S三种外壳蛋白; C区以包括前C区,C区基因编码HBcAg蛋白,前 C区编码一个信号肽,在组装和分泌病毒颗粒以及在 HBeAg的分泌中起重要作用; P基因编码DNA聚合酶; X基因的产物是X蛋白,其功能尚不清楚。 HBVDNA的短链不含开放读框,因此不能编码蛋 白 电镜下观察HBV感染者 直径22nm的小球形颗粒 管状颗粒,长约100700nm,宽约 22nm 直径为42nm的大球形颗粒。 HBV HBsAg和抗-HBs HBsAg存在于病毒颗粒的外壳以及小球形 颗粒和线v 状颗粒。于感染后212周,丙氨酸转氨 酶(ALT)升高前,即可由血内测到,一般持续 412周,至恢复期消失,但感染持续者可长 期存在。 在HBsAg自血中消失后不久或数周或数月 ,可自血中测到抗-HBs,抗-HBs出现后其滴 度逐渐上升,并可持续存在多年。 乙肝前S抗原及前S抗体 前S1及前S2蛋白具有与HBsAg不同的抗原性 完整的HBV颗粒含有S蛋白及前S2蛋白,而缺陷病毒颗粒 则无前S2蛋白。 血清中出现前S1、前S2抗原是HBV活动性复制的标志。 前S2蛋白具有较S蛋白更强的免疫原性,含有前S2蛋白的 HBsAg诱生的抗-HBs,其滴度明显高于不含前S2蛋白的HBsAg 所诱生者。 前S2蛋白具有聚合人血清蛋白白受体(PHSAR)的功能 ,能使HBV与聚合人血清蛋白结合,以致免疫系统不易识别, 且可通过肝细胞膜上的PHSA-R而吸附于肝细胞膜上,从而侵入 肝细胞。 HBcAg和抗-HBc HBcAg主要存在于受染的肝细胞核内,复制后被 释至胞浆中,由胞浆中形成的HBsAg包裹,装配成完 整的病毒颗粒后释放入血; 血液中一般不能查到游离的HBcAg; 血中的Dane颗粒经去垢剂处理后可以查到其核 心部分的HBcAg和DNA聚合酶; 抗-HBc,是感染HBV后最早出现的抗体,在 HBsAg出现后25周,临床症状未出现前,即可由血 内测到。 抗-HBcIgM 早期出现者主要是抗-HBcIgM, HBsAg消失后,抗-HBcIgM滴度即迅速降 低; 抗-HBcIgM一般在血内维持68个月 ,是近期感染的重要标志; 慢性HBV感染者亦可出现阳性,表示 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 常有肝细胞损害 。 抗-HBc 现症感染 既往感染 HBeAg和抗-HBe HBeAg是以隐蔽形式存在HBV核心中的一 种可溶性蛋白,其编码基因相互重叠,是HBcAg 的亚成分。在感染HBV后,HBeAg可与HBsAg同 时或稍后出现于血中,其消失则稍早于HBsAg。 HBeAg仅存在于HBsAg阳性者的血液中,通常伴 有肝内HBVDNA的复制,血中存在较多Dane颗 粒和HBVDNA聚合酶活性增高,因此,HBeAg阳 性是病毒活动性复制的重要指标,传染性高。 急性肝炎患者若HBeAg持续阳性10周以上, 则易于转为持续感染。 HBeAg和抗-HBe 抗-HBe在HBeAg消失后很短时间内即 在血中出现,其出现表示病毒复制已减少 ,传染性降低。 抗-HBe阳性者的血清中仍可查到少数 Dane颗粒,且在患者肝细胞核内可检出整 合的HBVDNA片断。 抗Hbe在临床恢复后尚可持续存在1-2 年。 单项抗-HBc的意义 HBsAg或抗-HBs假阴性; 抗-HBc假阳性; 空窗期; 剩余抗体:抗-HBs和抗-HBe消失后的唯一标志; HDV对HBsAg表达的抑制:此为HBV、HDV联 合 感染; HBsAg抗原变异:HBV变异株感染者,由于 HBsAg的变异,使得普通的检测方法无法检测出 HBsAg, HBV-DNA聚合酶 HBV-DNA聚合酶存在于Dane颗粒核心内,是 一种依赖于DNA的DNA聚合酶,其功能与修补及延 伸双链DNA的短链有关。患者血清中HBVDNA聚合 酶活性增高常伴有HBV增殖。在急性乙肝的潜伏期 内,血清ALT升高之前,血清DNA聚合酶活力即已 升高,因此,DNA聚合酶活力测定具有早期诊断意 义。 急性肝炎患者在发病1个月后若HBVDNA聚合 酶活力仍持续升高,是肝炎转为慢性的征兆。 HBV-DNA HBV存在和复制最可靠的直接证据, 常用核酸杂交技术检测,近年来用PCR( Polyemase Chain Reaction)法这一快速体 外基因扩增技术使其灵敏度大大提高(每 一拷贝的基因可扩增至106以上)。 HBV现症感染 血清HBsAg阳性; 血清HBV-DNA阳性或HBV-DNA-P阳 性; 血清抗-HBcIgM阳性; 肝内HBcAg和/或HBsAg阳性或HBV- DNA阳性。 急性乙型肝炎与慢性乙型肝炎急 性发作的鉴别 HBsAg滴度由高到低,消失后抗-HBs阳 转; 急性期抗-HBcIgM高滴度,抗-HBcIgG 阴性或低滴度。 HBV的基因变异 此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前C区核苷酸 (nt)83GA点突变(A83)使氨基酸由 TGG(色氨酸)变异为终止密码TAG(终 28),是最常见的变异,使HBeAg转阴而 抗-HBe阳性的慢性肝病呈进展性肝病,甚 至肝癌。 病毒变异最常发生于前C区和C 区 HBV-DNA是通过RNA介导的逆转录酶进 行复制的,逆转录酶具有较弱的校对活性,使 HBV-DNA复制过程中出现较高的错配率。 慢性HBV感染为HBV-DNA复制时出现阅 读错误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前C区和C区基因产物是机体免疫系统攻 击的靶子,病毒为逃避宿主免疫而发生变异,此 称为逃避变异。 前C区变异 HBeAg阴性 抗-HBe阳性 HBVDNA阳性 血清ALT升高 患者呈慢性进展性肝病。 HBV的基因可分为A、B、C、D、E、F 、G七个基因型,B、C型易产生前C区及C 区基因变异。亚洲地区分布的主要是B、C 、D型,据报道亚洲地区前C区及C区基因变 异引起的慢性乙型肝炎占40%左右。 S基因变异使HBeAg和抗-HBs并存, 或为HBsAg阴性的慢性HBV携带者。由于S 基因的变异,使得常用的乙肝疫苗失效。 查HBVDNA 由于HBV在感染过程中发生了基因变异, 使得对乙型肝炎的发病机理有了认识上的飞跃。 由于变异HBV本身及/或宿主改变了对HBV的免 疫状态,可能是HBV感染慢性化、重症化、甚至 癌变的一个重要因素。 HBV复制活跃指标 HBeAg HBVDNA 抗-HBcIgM 乙肝病毒的复制乙肝病毒的复制 部分双链 的DNA 胞浆膜 细胞核 细胞浆 内质网 A(n) 有感染性的 HBV毒粒 (-)-DNA mRNAcccDNA 有感染性的 HBV毒粒 有包膜的 前基因组 转录 逆转录 翻译 HBV HBV cccDNAcccDNA生物学特性生物学特性 : 1. HBV复制的原始模板; 2.半衰期约3050天; 3.目前尚无药物及治疗方法可以清除 ; 4.是慢性HBV感染者持续复制及抗病 毒 治疗后复发的根本原因 慢性HBV感染的临床分期 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 终生免疫耐受 非活动性携带状态 后期 肝硬化、肝癌 HBV感染的演变 急性感染急性感染 慢性携带者慢性携带者 缓解缓解 30-50 30-50 年年 慢性肝炎慢性肝炎 稳定稳定 疾病进展疾病进展 肝硬化肝硬化 代偿性肝硬化代偿性肝硬化 肝癌肝癌 死亡死亡 非代偿性肝硬化非代偿性肝硬化 HBV感染的演变 急性乙肝病毒感染急性乙肝病毒感染 慢性慢性HBVHBV感染感染 35% 成人期获得的感染95% 婴儿期获得的感染 肝硬化肝硬化 慢性肝炎慢性肝炎 5年中发生率1225% 肝功能衰竭肝功能衰竭肝细胞肝癌肝细胞肝癌 肝脏移植肝脏移植 5年中发生率615%5年发生率2023% 急性乙型肝炎通常是 自限的,但部分病人 可能会进展为慢性乙 型肝炎 中国慢性乙肝携带者超 过1.2亿 1030%的患者可能会 进展为肝硬化与肝衰 竭,甚至肝癌 病毒清除与血清转换 在免疫清除期,可能最终出现乙肝病 毒e抗原血清转换(HBeAg 抗-HBe) 血清转换一般伴有临床缓解 病毒的清除是减轻或阻止肝损和疾病 进展的关键因素 HBeAg anti-HBe HBV DNA ALT 免疫耐受 免疫清除 非活动性携带状态 再活动 慢性HBV感染的自然病程 LokLok ASF. N ASF. N EnglEngl J Med 2002; 346(22):1682 J Med 2002; 346(22):1682 慢性HBV感染 HBsAg + HBsAg HBeAg + HBeAg 抗HBc + 抗HBc HBeAg + HBeAg 非活动性 抗HBs 抗HBs + 抗HBs 慢乙肝 慢乙肝 携带者 (Occult HBV Infection) DNA阳性率高 HBsAg 很低 DNA阳性率中等 可能已恢复 仍有低水平DNA DNA阳性率低 感染已恢复 标志物消失 极少为变异株 不产生标志物 Conjeevaram HS et al. Hepatology 2001; 34(1): 204 Lok ASF et al. Gastroenterology 2001; 120:1828 Hu KQ. J viral Hepatitis 2002; 9(4):243 疾病谱的多样性 CD8+ CTL 巨噬细胞 NK细胞 CD4+ Th Th1-IFN、TNF、IL-2 Th2-IL-4、5、6、9、10 CD95L(fasL ) TNF 溶细胞性 清 除 HBV 的 复 杂 性 细胞凋亡 非溶细胞性 感染HBV的肝细胞 变性 坏死 小叶支架塌陷 纤维化 假小叶 肝硬化 HBV 复制 免疫清除 功能性肝细胞 纤维瘢痕组织 门静脉压力 免 疫 清 除 的 双 刃 性 反复发作 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休息 营养 一般药物治疗 保肝治疗 对症治疗 抗病毒药物治疗 免疫调节药物治疗 抗肝纤维化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 目前慢乙肝的治疗水平 “保肝”、降酶的利与弊 免疫调节剂 实施抗病毒治疗的难度 正确认识 HBeAg 的血清转换 正确选择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 甘草酸制剂、苦参碱制剂、联苯双酯等有不同的 降酶、缓解肝脏炎症作用 适用于急性肝炎、不宜抗病毒治疗或抗病毒治疗 无效者 部分病人经降酶等综合措施治疗可以康复 “保肝”、降酶药大多缺乏基础药理研究,临床治疗 试验不规范 目前尚无特别有效的“保肝”药 转氨酶降低失去判断病情尺度后的肝脏病变如何: 缓解?继续? * “保肝”、降酶的利与弊 肾上腺皮质激素 已证明治疗慢乙肝弊多利少 撤药后的抗病毒治疗不宜推荐 胸腺肽 活性成分为thymalfasin(日达仙) 诱导T细胞的成熟和分化 单一治疗慢乙肝效果不显著 正在进行全球性III期抗病毒联合治疗试验 免 疫 调 节 剂 Liao YF et al. Hepatology 2000;32(3):604 Perrillo RP. Hepatology 2000;32(3):663 目的 最大限度地抑制HBV复制 阻止肝脏的炎症坏死继续进展 实施抗病毒治疗的难度认识问题 病人不理解 满足于“保肝”、降酶治疗 医生的期望值与现实不符:过高或过低 实施抗病毒治疗的难度 抗病毒治疗的难度现实问题 效果有限 只能抑制不能清除病毒 最终效果取决于宿主的免疫状态 可能需要反复进行 适应症局限 治疗前的ALT/AST水平 肝组织有明显炎症活动 经济问题 Perrillo RP et al. Hepatology 2002; 36(1):186 实施抗病毒治疗的难度 抗病毒治疗的疗效判断标准 应答类型 生化学应答:ALT/AST 复常 病毒学应答:HBeAg 消失/ HBeAg血清转换 和/或HBV DNA低于检测水平 组织学应答:坏死炎症积分降低 2分, 纤维化积分无恶化 联 合 应 答:生化学 + 病毒学 + 组织学应答 完 全 应 答:联合应答 + HBsAg 消失 Hoofnagle JH. EASL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Conference on Hepatitis B. 2002 正确认识 HBeAg 的血清转换 HBeAg 消失与 HBeAg 血清转换(5 15%/y) 可自然发生,或在抗病毒治疗中发生 作为判定疗效指标的不足之处 Hsu YS et al. Hepatology 2002; 35(6):1522 Hoofnagle JH. EASL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Conference on Hepatitis B. 2002 只能用于 HBeAg 阳性者 后果之一:疾病终止 后果之二:非活动性HBsAg携带状态 后果之三: HBeAg 阳转,肝炎再发 后果之四: HBeAg 阴性慢乙肝 亚太共识提出: 慢性乙肝需要长期治疗,治疗目标是长期 抑制病毒复制,阻止疾病进展 首要目标:清除或永久性抑制乙肝病毒 近期临床治疗目的 终止或减少肝脏的坏死炎症。减轻肝脏的 炎症,预防肝脏纤维化和/或肝脏失代偿的发生, 能持续保持HBV DNA阴性和ALT的正常。 远期临床治疗目的 避免ALT的活动及导致的肝脏失代偿,以及预防 肝硬化和/或肝细胞肝癌(HCC)的发生,最终延长 生存期。 参考文献:慢性乙肝处理亚太共识:更新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2003) 18,239245 目前常用的抗乙肝药物 (一)-干扰素 (二)直接抗病毒药物(核苷类似物) (三)胸腺肽1和其他免疫调节剂 (四)传统中药和其它草药 乙肝疗效评价指标 肝脏组织学 镜下肝组织标本评价肝脏损害程 度 HBV DNA 乙肝病毒的遗传物质 e抗原 病毒复制时产生的病毒蛋白 ALT/AST 肝脏酶(蛋白质)肝细胞受 损时其在血液中的活性增高而被测出 选择扬汤止沸还是釜底抽薪 ? 抗病毒治疗:釜底抽薪的治疗方法 阻止病毒复制 减轻肝脏炎症坏死病变 改善长期临床预后 阻止肝脏损害的进展 发展到肝硬化 预防乙肝病毒(HBV) 相关的肝细胞癌发生 延长生存期 核苷类似物 磷酸化 三磷酸核苷类似物,抑制病毒 DNA聚合酶的活性,与核苷酸竞争性参与病毒 DNA链合成,抑制病毒复制。 抗HBV作用强而迅速 不良反应少且轻 可长期口服且多为每日1次 未达血清转换者停药后易复发 须长期治疗,且易产生耐药引起病情突发( breakthrough) 核苷类似物 拉米夫定(lamivudine) 阿德福韦(adefovir,贺维欣) 恩替卡韦(entecavir) 左旋脱氧胸腺嘧啶(LdT,L- deoxythymidine) 左旋脱氧胞嘧啶(LdC,L-deoxyctidiney ) 拉米夫定 1998 美国FDA 批准 1998 US FDA Approved 1998 中国 SDA 批准 1998 China SDA Approved 1998 获批一类新药证书 1998 Class I New Drug approval 2001 已在60多个国家获批准上市 2001 Register in over 60 Countries 部分双链 的DNA 胞浆膜 贺普丁抑制乙肝病毒复制机制 细胞核细胞浆 内质网 拉米夫定拉米夫定 A(n) 有感染性的 HBV毒粒 (-)-DNA mRNAcccDNA 有感染性的 HBV毒粒 有包膜的 前基因组 肝细胞 转录 逆转录 HBsAg的囊 膜抗原成分 翻译 治疗适应对象 HBeAg阳性,HBV DNA阳性 HBeAg阴性,抗-HBe阳性,HBV DNA阳性(前C区变异) ALT高于正常,血清胆红素低于 50mol/L(3mg/ml) 12岁以上并符合以下标准的 慢性乙型肝炎 不适应治疗对象 自身免疫性肝病 遗传性肝病 骨髓抑制:Hb10g/L,WBC4109/L, PLT80109/L 明显的心、脑、神经、精神病和不稳定糖尿病 妊娠妇女 剂量及疗程 体重35Kg或以上者 100mg,qd 显效持续6个月,可停药观察 停药后继续随访观察612个月,每 36个月复查HBV DNA、HBeAg、 ALT、AST等。 停药标准 治疗一年无效者 治疗期间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合并妊娠 出现病毒变异和耐药性,伴有临床恶化者 病人依从性差,不能坚持服药者 拉米夫定 抑制病毒复制 保持肝功能正常 随疗程延长而升高的HBeAg血清转换率 持续改善肝脏组织学 延缓肝硬化的进展,降低肝癌发生率 发生YMDD变异继续用药,多数患者仍能获 益 拉米夫定长期治疗安全性良好 一天一次,口服方便 特殊患者 失代偿期肝病患者对拉米夫定治疗应答良好 ; ALT水平增高的儿童对干扰素和拉米夫定的 应答情况与成人相似; 对于HBsAg阳性的器官移植受者和HBsAg阳 性的正在进行化疗的癌症患者,拉米夫定可有效 抑制HBV的再次活动。 YMDD变异 治疗6-9个月后开始出现YMDD区变异 治疗5年的病人中有70% 发生YMDD变异 YMDD变异株的出现常伴有HBV-DNA的复现 和ALT水平的增高 p必须与由于顺应性差造成的病毒量反跳相区别 p可能出现病情恶化 YMDD变异 拉米夫定治疗后常见的变异部位是 550YMDD,如YIDD(550I)、MVDD( 550V)。一般来说发生YMDD变异后病毒 复制能力较低。 联合治疗 拉米夫定和干扰素联合治疗可以提高 HBeAg的血清转换 率 治疗前ALT水平在2-5ULN范围的病人 则疗 效尤佳 聚乙二醇化干扰素与拉米夫定联用的 临床实验 正在进行中,初步试验疗 效较好。 2周内使HBV DNA水平下降97% 安慰剂(n=107) 贺普丁100mg(n=322) 血清HBV DNA中位数变化(%) (治疗周数) 20 0 -20 -40 -60 -80 -100 0 4 8 12 拉米夫定快速抑制HBV DNA的复 制 为期5年的治疗中,HBV DNA受到持续抑制 YMDD变异(n=225) 非YMDD变异(n=55) 合计(n=280) HBV DNA中位数(MEq/mL) 病人总数=280 277 218 190 基线值 3 4 5 1800 1600 1400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 疗程(年) 拉米夫定对HBV DNA的持续性抑 制 治疗3-6个月患者ALT水平的中位数降至正常范围 120 100 80 60 40 20 0 4 8 12 16 20 24 28 32 36 40 44 48 52 安慰剂(n=173) 贺普丁(n=359) ULN正常 参考值上限 血清ALT浓度(U/L) 治疗时间(周) 拉米夫定促使肝功能恢复正常 ALT升高患者治疗5年内的HBeAg血清转换 ALT 1 X ULN (n=41) ALT 2 X ULN (n=26) 患者 (%) Guan et al, APDW 2001 血清转换 = HBeAg阴性 与 HBeAb阳性 拉米夫定促进e抗原血清转换 拉米夫定的安全性 拉米夫定耐受性很好 很少有严重的不良事件 用于失代偿肝硬化病人也是安全的 安安 全全 性性 不良事件发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 (患者百分比患者百分比) ) 不良事件 安慰剂拉米夫定拉米夫定a-干扰素 n=200 n=416n=416 n=70 疲乏28 2626 70 头痛21 2222 47 病毒性呼吸道感染17 1919 37 恶心呕吐17 1616 34 肌痛 9 8 8 40 发热 9 7 7 43 关节痛 5 6 623 抑郁 5 4 413 食纳欠佳 5 3 3 23 白细胞减少2 年 3/22 8/22 17/22 1/22 2/9 Dienstag J et al. Gastroenterol. 2003; 124: 105-17 桥状纤维化改变 (治疗前与治疗24个月之后) 12/19 3/33 1/2 5/9 5/6 1/2 3/11 Dienstag J et al. Gastroenterol. 2003; 124: 105-17 桥状纤维 化改善的 患者比例 (%) 桥状纤维 化进展的 患者比例 (%) YMDD 2 年 拉米夫定治疗肝硬化改善 野生型HBV患者 治疗前 纤维化评分= 4 治疗24月 纤维化评分 = 1 Schiff et al. Hepatology 2000; 32(4Pt.2):296A 拉米夫定治疗桥样纤维化改善 野生型HBV患者 治疗前 纤维化评分 = 3 治疗24月 纤维化评分 = 1 Schiff et al. Hepatology 2000; 32(4Pt.2):296A 拉米夫定治疗桥样纤维化改善 伴YMDD的 HBV患者 治疗前 纤维化评分 =3 治疗24月 纤维化评分 = 1 Schiff et al. Hepatology 2000; 32(4Pt.2):296A 研究小结 组织学的对比结果提示延长拉米 夫定治疗使肝脏的坏死炎症和纤维化 进程得到持续改善或稳定 延长拉米夫定治疗使阻止肝硬化 进展成为可能 NUCB4006 拉米夫定延缓乙肝相关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进展及降低 肝癌发生率 * 覆盖台湾, 香港, 中国大陆, 新加坡, 泰国, 马来 西亚, 澳大利亚, 新西兰, 菲律宾等41个地区 研究目的 研究拉米夫定治疗对慢 性乙肝相关疾病进展的影响 血清转换中止治疗 后随访 复发 临床 终点 终止 中止治疗后 随访6个月 分析主要终点数据; 研究对象平均 29 岁( 9.5, SD); 研究中位时间 32 (0-42) 个月 双盲治疗 拉米夫定 一年 开放试验 随访 6个月 脱落 n: 651 研究设计 临床终点 lChild-Pugh 评分上升 2 l肝细胞肝癌 l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l肾功能不全 l静脉曲张出血 由临床终点委员会评估 / 确认 终止研究 研究由包括一名独立的统计学家*在内的独立 DSMB(Data and Safety Monitoring Board)监控 提早终止研究的顺序设计: DSMB评估18个月, 然后 6-12个月 疗效显著 无效 疗效不显著 安全性因素 本试验在第二次中期评估时终止 * 主要疗效终点用Coxs 比例风险模型通过顺序非对称三角检验评估 (Whitehead 1997) 拉米夫定拉米夫定治疗治疗延缓疾病进展延缓疾病进展 出现疾病进展的时间 双盲治疗以及中止治疗后随访 出现疾病进展 的比例 疾病进展的时间 (月) 安慰剂 (n=215)ITT 人群 拉米夫定 (n=436)p=0.001 拉米夫定 安慰剂 P=0.001 21%21% 9%9% 拉米夫定治疗降低HCC发生率 诊断HCC的时间 双盲治疗以及中止治疗后随访 安慰剂 (n=215) 拉米夫定 (n=436) 诊断HCC的比例 诊断时间(月) 拉米夫定 安慰剂 P=0.047 不包括第一年的5个病例: HR=0.47; P=0.052 达到临床终点病人的基线Child-Pugh 评分 及早及早拉米夫定治疗获益更多治疗获益更多 HCC 发生率 按YMDD 变异情况分层 患者组别HCC 拉米夫定 YMDD 阴性8/2214% 拉米夫定 YMDD 阳性9/2094% 安慰剂16/2147% 在双盲治疗中发生的严重不良事 件 * 仅列出发生5项或以上事件的系统 系 统*安慰剂 n=215 拉米夫定 n=435 所有事件38(18%)54(12%) 消化道 11 (5%) 14 (3%) 肝胆、胰腺 9 (4%) 11 (3%) 非特定部位 5 (2%) 7 (2%) 创伤 5 (2%) 6 (1%) 心血管 2 (5mg/dL(85.5mol/L) 血清白蛋白2倍正常值上限; 失代偿性肝硬化; 自身免疫性疾病; 有重要脏器病变(严重心、肾疾患、 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以及 神经精神异常等) 不宜用干扰素治疗的指征 感冒样综合征 消化系统症状 骨髓抑制 神经系统症状 失眠、轻度皮疹 有时可出现脱发 少见的不良反应 如 癫痫、肾病综合征、 间质性肺炎和心律失常等 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 干扰素的不良反应 干扰素的治疗效果 完全效应 治疗结束时或随访中HBeAg转阴 或HBVDNA转阴,血清ALT降至正常。治疗结束 时获得完全效应称为暂时效果;治疗结束后6 12月仍维持完全效应称为持续效应。 部分效应 治疗结束时HBVDNA转阴后 HBeAg未转阴或血清ALT未降至正常。 无 效 应 HBVDNA未转阴或仅有降低和 (或)伴有HBeAg及ALT的改善。 干扰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 肝 HBeAg阳性且ALT水平高于正常值上限三倍的病人在结 束干扰素治疗6到12个月后的应答率接近3040(对照组 仅为1020);-(白种人) ALT水平异常的亚洲病人的治疗应答率与白种病人相似 ; 慢性HBV感染且ALT水平高的儿童,其对-干扰素治 疗的应答率与成人相似; 临床试验证明:聚乙二醇化2a干扰素较传统2a干扰素 , HBeAg迅速下降和血清转换率更高。 干扰素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 肝 此类患者在乙肝活动时用干扰 素治疗可出现治疗应答; 治疗结束后往往容易复发; 对复发病人复治的治疗应答率 20%40%。 影响干扰素疗效的因素 ALT/AST增高的水平高 病毒含量水平低 病程短 女性 基因型? 伴HDV或HIV感染者疗效低 阿德福韦 美国FDA已批准上市,具有较强的抗 HBV作用,10mg/日治疗52周后血清HBV载 量下降34 log,但HBeAg血清转换率较低 (12%),停药后亦较易复发,拉米夫定治 疗无效或变异的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治疗 时出现病毒变异率低,治疗2年变异率为 2.5%,部位主要在DNAP的D区(N236T)。 大剂量(30mg/天)阿德福韦可造成肾功能损 害,不宜用于肾功能不全病人。 恩替卡韦 根据期临床试验结果,0.1mg/日治 疗52周后血清HBV载量下降45 log, HBeAg血清转换率为13%,尚无病毒变异 的报道。目前正在进行期临床试验。 左旋脱氧胸腺嘧啶(LdT) 左旋脱氧胞嘧啶(LdC) 口服400mg/日,治疗52周,病毒载量 下降6.4 log, HBeAg血清转换率为33%, 病毒变异耐药率5% 正在进行期临床试验 阿德福韦和恩替卡韦 有效抑制和治疗野生型HBV和存在YMDD变异的 HBV及其感染。 HBeAg阳性和阴性的病人在服用阿德福韦1年后 均未出现病毒耐药性 目前尚无比较阿德福韦和拉米夫定的严格对照实 验 大剂量(30mg/天)阿德福韦可造成肾功能损害, 不宜用于肾功能不全病人。 理想的抗病毒药物 口服吸收良好 良好的安全性 有限的疗程 将来乙肝的治疗应为联合治 疗 根据药物的疗效、安全性、价格等因 素把抗病毒药物分为一线、二线治疗药物 。对具备治疗适应症的患者首选选用一线 药物,如治疗无效或发生耐药则改为二线 药物。也可一线二线药物联合应用或序贯 或交替使用,可提高疗效避免耐药毒株的 出现。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十大建议 建议1: ALT水平持续正常的病 人 不应进行治疗; 密切随访和监测肝细胞肝癌,每 3-6个月随访一次。 建议建议2 2:建议在治疗前对进行肝脏活检建议在治疗前对进行肝脏活检 明确纤维化分期 评估炎症坏死的分级 排除其它可能造成ALT增高而被误作为抗 病毒治疗指征的因素。 血清HBV-DNA阳性且ALT 2ULN的病人应考虑治疗 ALT (从正常水平或轻度增高为基线)进行性增高或 ALT5ULN的病人,可能发展为严重肝炎或肝功能失代偿。 l必须密切监测血浆胆红素水平和凝血酶原时间 l在病情恶化,肝功能失代偿前,及时开始治疗,预防失代偿危险 l在自发性HBeAg血清转换前也可能会出现这种病情加重现象 ,疾病可能随后缓解。若无肝功能失代偿危险时,可以先观察3 个月再考虑治疗 治疗选择应个体化 建议3: 慢性乙肝处理亚太共识 HBsAg(+) HBeAg ALT HBeAg(+) HBeAg(-) ALTULN 2ULN 随访每1-2 个月 随访每3个月 ALTULN 随访每6个月 有失代偿之虞 (排除HCV或HDV) 是 否 NA NA或干扰素(CS) 应答 无应答 监测 其他治疗 注:NA 核苷或核苷类似物;ULN 正常值上限;CS 皮质类固醇 同时应排除其他影响ALT的因素 建议建议4 4 病人可选择干扰素或拉米夫定治疗时; l如果从出现肝功能失代偿角度考虑,建议使 用拉米夫定。 l在治疗中和治疗后须进行合理的监测。 建议5 治疗期间的监测 治疗期间,至少要每3个月监测一次 ALT、HBeAg和/或HBV-DNA(定量法); 采用干扰素治疗时,必须监测不良反应 。 建议6 停药后的监测 在治疗结束后最初3个月,需每月监测一次ALT 水平和HBV标志(包括HBV-DNA); 此后延长监测间期 l对肝硬化病人和HBeAg/HBV-DNA持续阳性的病 人每3个月监测一次; l对于有治疗应答者,每6个月监测一次; l对于无应答者,应进行进一步的监测以确定是否 有延迟应答并计划在有治疗指征时进行复治。 建议7: 目前干扰素治疗的建议疗程是4-6个月。 HBeAg阳性病人,干扰素建议疗程是4-6个月。 HBeAg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