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耳部应用解剖 颞骨 颞骨 成对,位于颅的两侧,形态结构较复 杂: 上顶骨;前蝶骨及颧 骨;后骨。 由鳞部、鼓部、乳突部、岩部 和茎突组成。 以外耳门的为中心,分为鳞部、鼓 部、乳突部和岩部等数部 1、鳞部 前:蝶骨大翼; 上:顶骨; 后:乳突; 内:岩部。 外面:颞肌、颞中动脉沟; 内面:脑膜中动脉沟。 *颞线:颧突后根向后的延续 *外耳道上棘:骨性外耳道口的 后上缘的骨性小棘。 *道上三角:外耳道上棘的后方 ,外耳道后壁向上延伸与 颞 线相交的三角去。 2、鼓部 构成骨性外耳道的前壁、下壁 和部分后壁,呈“U”型骨板。 *鼓沟:鼓部的内端,内有鼓膜 边缘的纤维软骨环。 *鼓切迹(Rivinus):鼓部上部 缺损的部分,此处无纤维软 骨环及鼓沟。 *岩鼓裂:位于下颌窝中,内含 锤前韧带、鼓索神经及颌内 动脉的鼓室支。 3、乳突部 外面有枕肌和耳后肌附 着;外下方有胸锁乳 突肌、头夹肌和头最 长肌附着。 *乳突切迹:乳突尖的内 侧面,内含二腹肌后 腹。 *Korner隔:鳞部 向乳突延伸,将乳突 气房分为内外两部分 的致密骨隔,其内侧 为鼓窦 4、岩部 形似一横卧的三棱锥体,位于 枕部与蝶骨之间。 *底构成鼓室、鼓窦内 壁。 *尖构成颈内动脉管内 口及破裂孔的后外界。 *前面颅中窝的后部, 构成内耳道顶壁、迷路盖、 鼓室盖、弓状隆起和鼓窦盖 。 近岩尖处三叉神经压迹; 向外依次为岩浅大和岩浅小 神经。 面神经管裂孔岩浅大神经 外侧末端。 *后面:颅后窝的前面, 上缘:岩上窦; 下缘:岩下窦; 外缘:乙状窦, 中部:内耳门,其外为前 庭水管及内淋巴囊。 *内耳道底上区小,下 区大。前上面神经 管区;后上前庭上 区; 前下:蜗区; 后下:前庭下区。 *下面由外向内依次为: *前外为颈内动脉管外口,内含颈内 动脉和颈静脉神经丛;后外为颈 静脉窝。 *二者之间的脊上有一小管鼓室 小管下口,内含舌咽神经的鼓室 支即鼓室神经。 *蜗水管外口颈静脉窝的前内壁 。 *乳突小管颈静脉窝的外壁,内 含迷走神经的耳支。 *岩鳞裂的前缘鼓膜张肌半管和 咽鼓管半管。 5、茎突 鼓部的下面,伸向前下方,平 均长约2.5cm;有茎突咽肌 、茎突舌肌、茎突舌骨肌茎 突舌骨韧带和茎突下颌韧带 附着。 *茎乳孔茎突外侧的乳突上 的小孔。 人耳可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所 有耳的结构都和颅骨外侧面的 颞骨相联系或位于颗骨内。 耳为距离感受器,其功能为收集、 传导、改变和分析复杂的声波 。耳既能感受听觉又能感受距 离。 二、外耳 由耳廓和外耳道组成。 耳廓位于头两侧,其功能为收集声波。 外耳由耳廓向内将振动传至鼓膜。外耳在功能上不仅是作为简单的收集 喇叭,也是听器内的第一个刺激改变部位,以使声波增强。 (一)皮肤 外耳的皮肤很薄且没有真皮乳头,紧密地薪附在骨和软骨的管道部分。 耳道软骨部分的皮下组织较厚,含有许多耵聍腺分泌耳腊或耳垢。其弯曲 的结构与汗腺类似。 腺的排泄管开口于其附近毛囊的上皮表面皮脂腺。 耵聍可吸收水分防止外耳道皮肤浸软并可阻挡小虫入侵。 耵聍腺和毛囊主要位于外耳道软骨部。 在外耳道骨部也有少量的小腺体和细毛。 耵聍和外耳道内毛有保护作用,有一定的封闭外耳道、保持其内温暖潮 湿的环境、也有助于鼓膜的机械反应。 (二)耳廓Auricle 1、位置: 耳廓借其前1/3中部连于头颅的外 侧壁并保持其部位的正常状态。 后-乳突 上-颞部 前-颞下颌关节和腮区 耳廓顶-眉弓的水平线 耳垂-鼻中隔下面的高度 与眼外眦和枕外隆突的距离相当 2、形状: 呈上端粗大的卵圆形,垂直轴略斜向前下 方。 连接角:耳甲腔80度;其余100度。 耳廓弯曲的边缘称为耳轮 耳廓结节,在耳轮后上部,在胚胎6个月时很 明显, 此时的耳廓与成年猴的耳廓很相像。 对耳轮:弯曲的突起位于耳轮的前方并与 耳轮后部平行而列,其向上分为两2个 脚,两脚之间为三角窝。 舟状窝:位于耳轮与对耳轮之间的弯曲凹 陷 耳甲腔:占据中央,对耳轮环绕。耳轮脚 不完全地将其分为耳甲区和耳甲艇。 耳甲艇:位于颞骨道上三角表面,三角的 深面为乳突窦。 耳屏/对耳屏/耳屏切迹 耳垂:为其下方耳垂由纤维组织 和脂肪组织构成,柔软,不像耳 廓的大部分有弹性软骨支持而 较硬。 耳廓的颅面有与外侧面凹陷相应 的凸起,且据此命名,如耳甲隆 起、三角窝隆起等。 隐耳畸形:耳廓的上部被隐蔽在 颞部的皮肤之下。 耳前瘘:常发生在耳轮脚前方, 可能是单独的通道,也可能有 复杂的分支,它们偶有沿外耳 道深部延伸而与面神经接近。 临床上可能由于急性感染而要 求行外科手术切除。 3、结构 (1)耳廓软骨 耳廓是单块表面覆盖着皮 肤的弹性软骨。它和周 围组织通过韧带和肌肉 相连,是外耳道软骨的 延续。 耳垂以及耳屏与耳轮脚之 间无软骨而以致密纤维 组织充填。 耳轮棘:耳轮前方向上弯 曲处有一突起。 耳轮尾:耳轮的下端向下 延伸。 (2)耳廓的韧带 非固有韧带 前韧带从耳屏和耳轮棘延伸至颞骨颧突的根部。 后韧带由耳甲的后面至乳突的外侧面。 固有韧带 位于耳屏与耳轮间的强纤维束,从前方参与组成外耳道并形成耳 甲的部分周界;对耳轮与耳轮尾之间的纤维束。 在耳廓的颅面尚有不很明显的纤维束。 (3)耳肌 非固有肌,由耳廓至颅,可使耳廓作为一整体运动;另一为固有肌,连接耳 廓的不同部分。 非固有肌 耳廓前肌是三块肌肉中最小者,为薄的扇形。起自帽状腱膜的外侧缘,其纤 维汇聚止于耳轮棘。牵拉耳廓向前上方。 耳廓上肌为三块肌肉中最大者,也为扇形,起自帽状腱膜,以一扁薄的肌臆 止于耳廓颅面的上部。使耳廓略向上运动。 耳廓后肌由两或三个肌纤维组成,以短的腱膜起于颞骨的乳突部,止于耳甲 隆起的桥。拉耳廓向后。 神经支配:耳廓前肌和耳廓上肌由面神经的颞支支配。耳廓后肌由面神 经耳廓后支支配。 作用:人的这些肌肉作用很不明显。 虽然耳廓的运动甚微,但临床神经学的研究指出:听觉的刺激可引起这些小 肌肉的定型的反应,且肌电图能测出“交叉性耳反应“。 固有肌 对改变耳廓形态的作用很小,大多数人的耳朵 根本没有此作用,仅个别人可以改变耳廓的 形态和位置。 耳轮大肌:位于耳轮的前缘。起自耳轮棘,止 于耳轮向后弯曲处的前缘。 耳轮小肌为一斜行肌束,覆盖耳轮脚。 耳屏肌为一短而扁的垂直肌束,位于耳屏的外 侧面。 对耳屏肌起自对耳屏隆起的外部,止于耳轮脚 和对耳轮。 耳廓横肌位于耳廓颅面耳甲隆起与耳舟隆起 之间。 耳廓斜肌从耳甲隆起的上后部到三角窝隆起 。 神经支配耳廓外侧面的肌肉由面神经的 颞支支配,而耳廓颅面的肌肉则由面神经耳 后支支配。 (4)耳廓血液供应和淋巴引流 动脉颈外动脉的耳后支至耳廓的颅面,由此分支发出细支经软骨 的裂或耳轮边缘至外侧面;颞浅动脉的耳前支分布于耳廓的外侧 面;枕动脉的分支亦有。 静脉与耳廓的动脉相应。在耳廓的皮肤有许多动-静脉吻合。 淋巴管注入腮腺淋巴结,尤其是耳屏前淋巴结;颈深上淋巴结; 乳突淋巴结。 (5)神经支配 耳廓的感觉神经非常复杂且不完全清楚。这可能是因为外耳是一个最初 起源于第一鳃区的皮肤和起源于第一鳃后区的皮肤的相遇区域。 耳廓的感觉神经包括: 耳大神经,分布于颅面和外侧面的后部(耳轮、对耳轮和耳垂); 枕小神经,分布于颅面的上部; 迷走神经的耳支,分布于耳甲的凹陷部和隆起的后部; 耳颞神经,分布于耳屏、耳轮脚及耳轮的相应部位; 面神经可能与迷走神经的耳廓支一起分布于耳廓两面,耳甲的凹陷及其隆 起的小部分区域。 面神经分布于皮肤的详情和面神经纤维是否分布于外耳道和鼓膜尚待研 究中。可能迷走神经的耳廓支穿过颞骨后跨过乳突孔上4mm的面神经 管,和面神经升支汇合到达耳廓。 (三)外耳道 1、形态 长度 从耳甲底25mm,从耳屏40mm。 外侧1/3为软骨部,内侧2/3为骨性 部。 形成“S”形的弯曲,先向前内和微向 上,继而向后内和上方,最后向前 内和微向下。 切面为椭圆形,最大的直径位于外耳 门处,为斜向后下的径线,但在内 侧端该径线则近于水平位。 外耳道有2个狭窄部位,其一位于软 骨部的内侧端,另一位于骨性部 距耳甲约2cm处,称为峡。 外耳道的内侧端由呈斜位的鼓膜封闭,故外耳道的底和前壁长。 外侧的软骨部长约8mm,与耳廓软骨相延续,经纤维组织附于骨性部。 外耳道软骨的后上部缺如。此处由胶原纤维板充填,在其前部尚有2 或3个深裂。 骨性部长约16mm,较软骨部狭窄。其方向为朝向前内和稍向下方,并 有一向后上方的轻度凸出。骨性部的内侧端较外侧端小,且末端倾 斜。该端的前壁向内侧突出超过后壁4mm。除上方外,周缘有鼓 膜附着的鼓膜沟。 骨性部的外侧端扩大为外耳道软骨所附着。 2、外耳道的毗邻 前下方下颌骨的髁突,其与外耳 道软骨部之间隔以部分腮腺。 上方颅中窝 后方乳突小房,两者之间仅一薄层 骨板,其最深的部分位于鼓膜上隐 窝的下方和乳突窦的前下方。外耳 道与乳突窦之间的骨板仅12mm 厚,因此该处提供例如耳外科“经外 耳道“的手术途径。 3、血液供应和淋巴引流 外耳道的动脉为:颈外动脉的耳后支,上颌动脉的耳廓深支和颞浅动脉的 耳廓支。 外耳道的静脉注入颈外静脉,上颌静脉和翼静脉丛。 外耳道的淋巴管注入部位与耳廓相同。 4、神经支配 下颌神经的分支耳颞神经,它分布外耳道前壁和上壁。 迷走神经的耳廓支布于外耳道的后壁和下壁。 5、儿童外耳道: 新生儿的鼓部呈一骨弓状,主要为膜性外耳道,很明显的斜向下内方 ,骨性部分到一岁时发育。乳幼儿的外耳道呈直线状。短而相对粗 。 二、中耳 中耳基本的功能是将外耳道内较弱的振动有效地传递至内耳,以克服耳蜗 内围绕感受器的不可压缩的液体的惯性。两个系统的机械配合要求两 者的声阻抗尽量接近。低振幅和每单位面积低强度的空气波到达鼓膜( 其面积为接触淋巴的锺骨底的1520倍)。经中耳,在镫骨底所形成的单 位面积强度的增加倍数也是1520倍,振幅几乎无改变。这样,振动经中 耳的增压效应,补偿了由于声阻抗不同而造成的能量损耗。 鼓室结构的保护性机制还包括使鼓膜两侧压力相等的咽鼓管,听小骨间关 节的保护性形态及镫骨肌和鼓膜张肌反射性收缩,防止听小骨的突然 和过度的移动。 鼓室或中耳为颞骨内内衬粘膜性性鼓膜的不规则间隙。鼓室内含从鼻腔 经咽鼓管进入的空气。鼓室内有3块可动的听小骨组成的听骨链连接 鼓室的外侧壁与内侧壁,将鼓膜的振动传导至内耳的耳蜗。 中耳内的间隙包括两部分:正对鼓膜的固有鼓室和鼓室上隐窝。 鼓室上隐窝位于鼓膜平面以上,内有锤骨的上半部和砧骨的大部分。 鼓室的垂直径和前后径各约为15mm, 上部横径约为6mm,下部 横径约为4mm,正对鼓膜脐的横径仅为 2mm. 鼓室的外侧界为鼓膜, 内侧界为内耳的外侧壁。 鼓室后方与乳突窦相通,并借此通乳突小房。 鼓室前方与咽鼓管相通。 鼓室和乳突窦、听小骨以及内耳的结构在出生时都已发育完全,并且 在以后变小。在胎儿时期鼓室呈一种胶状组织状态,这种组织在 出生时消失,鼓室内被一种液体充填满,当空气从咽鼓管进入鼓室 后这种液体被吸收。鼻或咽的感染常沿着咽鼓管扩散到鼓室。 (一)鼓室的构成 1、顶 为颞骨岩部前面的薄骨板即鼓室盖。 鼓室盖分隔鼓室与颅腔,并向后延伸为乳突窦的顶,向前盖鼓膜张肌管。 在青少年期,感染可经尚未骨化的岩鳞裂由鼓室向脑膜传播。在成人,则 有静脉从鼓室经此裂至岩上窦,感染也可沿此途径蔓延。 中颅窝的纵向骨裂常包括整个鼓室顶,常伴随着鼓膜的破裂或外耳道骨 质的顶壁破裂。这种损伤常导致耳出血,如果硬脑膜破裂常伴随脑脊 液的漏出。 2、鼓室的底 鼓室的底为狭窄而凸起的骨板,分 隔鼓室与颈静脉上球。 此骨板可有部分缺如,以致该处鼓 室与静脉之间仅以粘膜和纤维 组织相隔。 底的近内侧壁处有一小孔,其中通 过舌咽神经的分支鼓室神经。 有的鼓室底较厚并可含有部分 副乳突小房。 3、鼓室的外侧壁 鼓室的外侧壁主要由鼓膜构成,鼓膜所 附着的骨环也参与组成外侧壁的一 部分。该环在上方缺如或呈切迹状, 在其附近有前鼓索小管和后鼓索小 管的开口和岩鼓裂。 后鼓索神经小管位于鼓室后壁与外侧壁 的交角内,紧靠鼓膜后方,位于锤骨柄 上端的平面。该小管在面神经管的 前方下行,在茎乳孔上方6mm处终于 面神经管。鼓索神经和茎乳动脉通 过此管进入鼓室。 岩鼓裂开口于听骨链的前上方,鼓膜附 着的地方,是一个仅有2mm长的裂隙, 其内容纳锤骨前突和锤骨前韧带。 上颌动脉的鼓室前动脉支从其内通 过并到达鼓室。 前鼓索神经小管开口于岩鼓裂的末端中 央:鼓索通过这个小管离开鼓室。 鼓膜 (1)形态:薄而半透明。其上部较下部略 宽, 椭圆形。 与外耳道底约成55度角。 最长的前后径为9lOmm,最短的为89mm 。 周缘的大部分有增厚的纤维软骨环附着于 外耳道内侧端的鼓膜沟。 在上方无鼓膜沟。在此处,有锤骨前襞和锤 骨后襞延伸至锤骨外侧突。两者之间为 三角形薄而松弛的鼓膜松弛部,有时该部 可有一小孔。 鼓膜的其余部位为紧张部。 锤骨柄牢固地附着在鼓膜内面中心的脐。 脐凸向鼓室。虽然鼓膜的整体形态为凸 向内侧,但其放射状的纤维是弯曲的,其 凹部向上。 (2)结构 组织学结构上分3层: 外层为皮肤性的,与外耳道的薄层皮肤相延续,为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无 毛,无真皮乳头。 中层为纤维性的,一为从锤骨柄发出的呈放射状走行的外层,一为环形的内 层,膜的边缘丰富而膜的中央稀疏而分散。中间层含有直径约10m的 细丝,细丝之间有25nm的间隔。外层放射纤维与外表面上皮基板之间 可见大的成纤维细胞,而毛细血管及其基膜恰恰位于内面上皮基板的深 层。在鼓膜松弛部,纤维层被疏松结缔组织取代。 内层为粘膜性的,鼓膜上部最厚,有人认为被一层纤毛柱状上皮覆盖。 鼓膜内表面的上皮为一层非常扁的细胞,有彼此嵌镶和相互交错的分界 线。胞质新陈代谢明显不活跃,细胞的腔面有少数不规则的微绒毛。纤 毛柱状细胞缺如。 (3)鼓膜的神经 主要来自下颌神经的耳颞支,它仅接收痛觉。 一些较少的、多变的、重叠的感觉则来源于第7、第9和第10 脑神经。 迷走神经的耳廓支起自迷走神经上节分布到外耳道后壁与鼓膜 外侧面邻接部分。迷走神经耳支含有躯体传入纤维,可能终 止于三叉神经脊柬核。在耳灌洗时刺激迷走神经能导致心 率反射现象。 4、鼓室的内侧壁 即内耳的外侧壁。其形态特点为有 岬位于耳蜗基底圈外侧突起的表面,该 处有鼓室丛神经通过的细沟。岬 与后壁的锥隆起之间常有一骨性 小隆起相连。在岬的前方,有位于 鼓室内侧壁附近的蜗顶。岬后方 的鼓窦标志着后半规管壶腹的位 置。 前庭窗,或称卵圆窗为一肾形开口,位 于岬的后上方。前庭窗连接鼓室 和前庭,其长径为水平位,隆凸的边 缘朝向上方。前庭窗由锤骨底所 覆盖。镫骨底的周缘有环状韧带 附着于前庭窗的周缘。 蜗窗或称圆窗位于前庭窗的后下方,两 者之间以岬的后部相隔。蜗窗正位 于岬的凸出边缘下方的凹陷处,呈斜 位。在活体,蜗窗由第二鼓膜封闭。 该膜的鼓室面稍凹陷,朝向耳蜗的面 稍凸,并有一定的弯曲使其后上1/3与 前下2/3成角相交。第二鼓膜的结构 包括3层:外层来自鼓室粘膜,内层来 自耳蜗的内膜,中层为纤维层。 面神经管凸,标志着骨性面神经管上部 的位置。该管经鼓室内侧壁卵圆窗 上方由前向后而行,继而弯向下进入 鼓室的后壁。有时其部分外侧壁可 缺如。 5、鼓室的后壁 上部宽下部窄,其主要形态结构为乳突窦 口、锥隆起和砧骨窝。 乳突窦口为一大而不规则的开口,由鼓室 上隐窝通入乳突窦的上部。在该口的 内侧壁,面神经管凸的上后方有一圆 形隆起,其深面为外半规管。 锥隆起,位于前庭窗的后方和面神经管 垂直部的前方。它是中空的,内有镫 骨肌。其顶端突向前庭窗,尖端有一 小孔以通过镫骨肌腱。锥隆起内的腔 向面神经管下方和后方延伸,并和后 壁通过一个孔相连,面神经的一个分 支通过这个孔到达镫骨。 砧骨窝为鼓室上隐窝下后方的小凹陷。 内容砧骨短突,由韧带纤维将其固定 于砧骨窝。 乳突窦 为颞骨岩部内一空气窦。 前壁的上部乳突窦口,由鼓 室上隐窝通向乳突窦。内侧 为外侧半规管。 内侧壁与后半规管相邻。 后方为乙状窦,部分乳突小房可 位于乙状窦与乳突窦之间。 顶鼓室盖形成,位于大脑 颞叶和颅中窝的下方。 底部有数个开口与乳突小房相 通。 前下方为面神经管的降部。 乳突窦的外侧壁常为鼓室手术的人路, 由颞骨鳞部的道后突组成。该处在 新生儿仅2mm厚,在出生后每年约 增厚lmm直到最终达1215mm。 成人乳突窦外侧壁的位置相当于颅外 面的道上三角区。该三角可经耳甲 艇触及,其上界乳突上嵴位于颅中窝 底的平面,形成外耳道后上缘的前下 界与面神经管降部的位置大约相当 。由外耳道后缘的后垂直切线形成 的后界正处于乙状窦的前方。 成人乳突窦的容量约lml,直径约10mm 。与其他空气窦不同,乳突窦在出生 时就已存在且其大小与成人的相近, 但其与外耳道的位置关系较成人为 高。在幼儿,由于窦外侧壁薄和乳突 尚未发育,茎乳孔位置很浅。 (1)乳突小房 乳突小房的数目、形状和大小有很大的个体差异。通常它们互相连接,内 衬无纤毛鳞状上皮的粘膜。粘膜与乳突窦及鼓室内的粘膜相延续。与 乙状窦及颅后窝仅隔以很薄的骨板,偶尔该薄骨板可缺如,。还有位于 面神经管降部的后壁。 在颞骨鳞部的小房与岩部较深的小房之间可由鳞乳突缝附近的骨板相隔 (Komer隔膜)。 乳突大部由骨密质或含有骨髓的骨松质组成。乳突的类型较多常见者为 三类:含气型有许多含气的小房,硬化型含有很少或无含气小房和混合 型兼有含气小房和骨髓。 含气小房可延伸超出乳突范围进入乳突上嵴以上的颞骨鳞部、颞骨颧突 的后根、颅中窝下方的外耳道骨性顶部和紧邻颈静脉上球的鼓室底。 罕见者为含气小房延伸进入枕骨的颈静脉突。 重要的一组为含气小房向内侧伸入颞骨岩部甚至达其尖部与咽鼓管、颈 动脉管、迷路及展神经相邻。有学者认为该组并不与乳突小房相续,而 是单独地从鼓室发育而来。上述乳突小房的延伸在病理学上甚为重要, 因为感染可随其蔓延至周围结构。出生时虽然乳突窦己充分发育,但此 时的乳突小房仅为很小的窦状憩室。随着乳突在生后第二年的发育,小 房逐渐地伸入。至生后第四年末乳突小房完全形成,而在青春期其生长 最迅速。但有20%的颅骨,其乳突根本没有含气小房。 神经支配下颌神经的脑膜支 乳突炎 乳突炎是鼓室的细菌感染通过人口到达乳突窦和乳突小房引起的。这种 情况非常危险,常从乳突窦扩散到周围组织并导致危及生命的感染。值 得注意的是,感染可通过鼓室盖到达中颅窝的硬脑膜,导致硬膜外的积 聚。严重时导致硬脑膜坏死,感染继续扩散导致蛛网膜下腔硬脑膜下积 肤,或进入相邻的颞叶硬脑膜下方。也可发生细菌性脑膜炎。在颅后窝 也可看到相似的扩散。这两个部位的感染都被证明是致命的。感染继 续扩散可能通过颅骨侧面的乳突形成耳后骨膜下脓肿(Bezold脓肿),或 通过颅骨的乳突顶到达二腹肌后腹和胸锁乳突肌,导致颈部肌肉收缩扭 转的剧烈疼痛。 6、鼓室的前壁 由于鼓室的内侧壁和外侧壁较靠近而狭窄 。其下方较大的区域为由颈动脉管后壁 形成的薄骨板,有上颈鼓神经、下颈鼓神 经和鼓支或颈内动脉的分支穿过。 前壁的上部有两条平行管道开口:其中上方 者为鼓膜张肌半管又称鼓膜张肌管;下 方者为咽鼓管半管也称咽鼓管骨部。两 者向前下内斜行,开口于颞骨鳞部与鼓部 的交角处。 两管之间有薄的骨性隔分隔。鼓膜张肌半 管和骨隔在鼓室内侧壁向后外而行,终于 前庭窗的上方,骨隔的后端在此向外侧弯 曲而形成一个滑车即匙突,鼓膜张肌腱 经此转向外侧止于锤骨柄上部。 (二)听小骨 有3块,即锤骨、砧骨和镫骨三者相连成 链,将声波由鼓膜通过鼓室传至前庭 窗,锤骨附着于鼓膜,锤骨底则附着 在前庭窗周缘,而砧骨悬于两者之间 与两骨构成关节。 1、锤骨 锤骨形如锤,长89mm,为三小骨中最大者。 有头、颈、柄(柄状体)、前突和后突。头为膨大的 卵圆形上端,位于鼓室上隐窝内,其后部与砧骨构 成关节,其余部位均覆以粘膜。与砧骨连结的软 骨性关节面以其近中部处的狭窄分为较大的上 部和较小的下部。两部的方位几乎互相垂直。 关节面在狭窄处的下缘突出构成锤骨距。颈为 头下方的狭窄部。 颈下方为膨大部,前突和外侧突由此突出。 锤骨柄以其外侧缘与鼓膜相连。锤骨柄向后下内逐 渐缩细直至其游离端。游离端稍向前弯曲,其形 态在横向上是扁的。锤骨柄内面的上部有一小 突起为鼓膜张肌的附着处。前突为一针状突起, 由颈下方的膨大部向前突出,并有韧带纤维连至 岩鼓裂。 2、砧骨 虽因其形状得名,但它更像有2个根 的前磨牙。砧骨有1个体和2个 突起。体近似立方形,前面为盖 有软骨的鞍状面与锤骨头相关 节。长突较锤骨柄长度的1/2略 长,在锤骨柄后方且与其平行而 几乎垂直下行,其下端向内侧弯 曲终于圆形的豆状突,长突的内 侧面盖以软骨与镫骨构成关节 。短突略呈锥形的向后突起,由 韧带纤维附着于鼓室上隐窝下 后部的砧骨窝。 3、镫骨 有头、颈、2个脚和1个底。 头朝向外侧,有关节面与砧骨的 豆状突形成关节。 缩窄的颈部的后方有锤骨肌腱 附着。 2个脚分别从颈部弯曲分开,而 后连于椭圆形或肾形的底。 底为锤骨的脚板,经纤维环( 环状韧带)附着于前庭窗周缘 。镫骨的前脚较短,其弯曲度 也较后脚为小。 4、听小骨的韧带 听小骨借韧带连至鼓室壁。 锤骨的韧带有3条, 砧骨和镫骨各有1条。其中有的仅为 至听小骨及其关节的含有血管和 神经的粘膜皱襞。其他的韧带在 中心有胶原纤维束。 锤骨前韧带 锤骨外侧韧带 锤骨上韧带 砧骨后韧带 砧骨上韧带仅为粘膜, 镫骨底环状韧带 听小骨的连接 听小骨间的连接为典型的滑 膜关节。 砧锤关节为鞍状关节,砧镫关 节为球窝关节。关节面盖 有关节软骨。每个关节均 包以含有较多弹性组织和 衬以滑膜的关节囊。 5、听小骨的运动 锤骨柄随鼓膜的各种运动而活动。而锤骨和砧骨则绕砧骨短突和后韧带 至锤骨前韧带的轴而一起旋转。 当鼓膜和锤骨柄向内侧运动时,砧骨的长突也向内侧运动,将镫骨底推向迷 路和淋巴,引起蜗窗的第二鼓膜补偿性外突。当鼓膜向外运动时,则作 用相反,但若是大幅度的运动时,砧骨不容许锤骨充分向外移动,而锤骨 仅在砧锤关节滑动,以防止锤骨底从前庭窗脱位。当锤骨柄向内运动时 ,锤骨头下缘的距固定砧锤关节,使砧骨长突向内侧移动。当锤骨柄向 外运动时,砧锤关节恢复其可动性。 三块听小骨作为一弯曲的杠杆一起运动,以使锤骨底不像一个活塞而像岩 石那样以其环状韧带较厚的前下缘为支点在前庭窗运动。镫骨绕垂直 轴像开门关门的岩石样运动仅发生在中强度声音时。当大音量,运动轴 变为水平方向,锤骨底的上缘和下缘以相反的方向绕中心轴摆动,以防 止外淋巴过度的位移。 耳硬化症 6、鼓室的肌 鼓膜张肌为一细而长的肌肉,位于骨性咽鼓管上方的鼓膜张肌半管内。该 肌起自咽鼓管软骨部及与其相邻的蝶骨大翼和所在管的管壁,在管内 向后行,继而以一细腱向外转折绕滑车样匙突,最终止于锤骨柄近其根 部处。 血液供应鼓膜张肌的动脉血供来源于脑膜中动脉的鼓室上分支。 神经支配鼓膜张肌的神经为下颌神经至翼内肌神经的分支。该分支 通过耳神经节,但在节内并无突触中继。布于该肌的神经有运动和本 体觉两种纤维。 作用鼓膜张肌向内牵拉鼓膜使之紧张以控制声波的振动:它推镫骨更 紧贴前庭窗。 镫骨肌 镫骨肌起自锥隆起内锥形腔的壁(该腔向前与 面神经管的降部相延续),其细腱出锥隆起尖 部的孔向前止于锤骨颈的后面。该肌为不 对称的双羽肌,内含大量小的运动单位。每 个单位仅有69条肌纤维。在肌腹与腱相 连处的附近,有少量的神经肌梭。 血液供应锤骨肌的动脉血供来源于耳后 动脉、鼓室前动脉和脑膜中动脉的分支。 神经支配支配该肌的神经为面神经的分 支,它由面神经管发出。 作用辅助减弱声波的振动。镫骨肌的作 用与鼓膜张肌的作用相拮抗,推镫骨更紧贴 前庭窗。 锺骨肌和鼓膜张肌的拮抗作用 当声音很大或突然开始说话时,镫 骨肌和鼓膜张肌产生一个收缩 反射使振动传入内耳之前减少 听骨链的运动。传入通路包括 第对8脑神经的听觉纤维和在语 言中枢之前的更高中枢。传出 通路包括面神经(锤骨肌)和下颌 神经(鼓膜张肌)。 鼓室隐窝与间隔 中上鼓室之间 被听骨和粘膜皱襞等所分的隔 *鼓膜上隐窝:鼓膜松弛部与锤骨 颈之间,上为锤外韧带,下为 锤骨短突。 *锤前隐窝:锤骨头、鼓室前壁和 前、上锤骨韧带之间。 *砧骨上、下隐窝:砧骨短脚的上 、下方。 *鼓膜前、后隐窝:鼓膜与锤前皱 襞之间。 鼓峡:鼓前峡与鼓后峡 鼓室粘膜 粘膜经咽鼓管与咽粘膜相续,在鼓室内覆盖听小骨、肌肉和神经,形成鼓膜 的内层和第二鼓膜的外层,并伸入乳突窦和含气小房。粘膜形成数个含 血管的皱襞伸向听小骨;其中之一从鼓室顶下行至锤骨头及砧骨体上 缘,另一环绕镫骨肌,其他的包绕鼓索神经和鼓膜张肌。这些皱襞分隔 出囊状的隐窝,使鼓室的内部成为似蜂窝状的形态。 鼓膜上隐窝位于锤骨颈与鼓膜松弛部之间 鼓膜前隐窝和鼓膜后隐窝围绕鼓索,分别位于锤骨柄的前方和后方。 鼓室粘膜薄而灰白,血管较少。 除了覆盖鼓室内侧壁后部、后壁、鼓膜的一部分和听小骨的为无纤毛扁 平上皮外,其余部位均为有纤毛柱状上皮。在咽鼓管附近的粘膜内有许 多杯状细胞,而没有粘膜腺。乳突窦和含气小房内衬以无纤毛扁平上皮 。无疑,中耳内的粘膜结构是不一致的,包括鳞状上皮、立方上皮、柱 状上皮和纤毛柱状上皮。上皮牢固地附着在骨膜(形成粘膜骨膜),在其 表面有表面活化物质。 鼓室的血供应和淋巴引流 供应鼓室壁及鼓室内结构的动脉较多。其中耳深动脉、鼓室前动脉 和茎乳动脉的三条动脉较其他动脉大。 耳深动脉是上颌动脉的第一段的分支, 穿外耳道的软骨壁或骨性壁供 应外耳道的皮肤、鼓膜的外部以及颞下颌关节。 鼓室前动脉是上颌动脉的第一段的分支,于颞下颌关节后方上升,经岩 骨裂进入鼓室,分布于鼓膜内面并与茎乳动脉的后支一起形成一个 围绕鼓膜的血管环。此支与翼管动脉的细支、颈内动脉的颈鼓支 在鼓室粘膜上相互吻合。 茎乳动脉是耳后动脉或枕骨动脉的分支,供应鼓室的前部和乳突小房 。它还进入茎乳孔供应面神经和骨半规管。 小的动脉供应的鼓室包括: 脑膜中动脉的岩支和鼓室上支,它穿过鼓膜张肌半管供应鼓膜张肌。 咽升动脉的鼓室下支,它穿过鼓室小管和发自舌咽神经的鼓膜分支一起供 应鼓室中壁。 翼管动脉伴咽鼓管走行的分支和发自颈内动脉的鼓支或穿过鼓室薄的前 壁的分支,出颈动脉管穿过鼓室较薄的前壁。 乳突小房和硬脑膜由枕骨动脉发出的乳突支供应。这个分支很小,有时缺 如。当存在时,它经过枕乳缝附近的乳突孔进入颅腔。 鼓室的静脉注入翼静脉丛和岩上窦。由乳突窦粘膜引流的静脉向内侧经 由前半规管形成的弓至颓骨岩部后面的弓状下窝处注入岩上窦 。 此静脉的通道也是感染由乳突窦向脑膜扩散的途径。 鼓室和鼓窦粘膜的淋巴回流至腮腺淋巴结或颈深上淋巴结;咽鼓管鼓室 端的淋巴可能回流至颈深淋巴结。 鼓室的神经 鼓室丛 鼓室的神经在岬的表面构成网状的鼓室丛 。其来源为舌咽神经的鼓室支和交感性 的颈鼓神经。前者进入鼓室神经的鼓小 管发分支参加该丛。来自颈动脉交感丛 的上颈鼓神经和下颈鼓神经穿颈动脉管 壁参加鼓室丛。 鼓室丛发出分支至鼓室、咽鼓管和乳突小 房的粘膜。其发出一分支穿经前庭窗前 方的孔参加岩大神经。 岩小神经可视为舌咽神经穿过鼓室丛的延 续。岩小神经行于鼓膜张肌半管下方的 小管内。在行程中有一来自面神经膝神 经节的分支,经岩大神经孔外侧的小孔至 颞骨前面,然后经卵圆孔或无名的小管至 耳神经节。分泌运动性节后纤维离开此 神经节进入耳颞神经供应腮腺。 面神经 与前庭蜗神经伴行经内耳门进入颞骨。在此处,支配面肌的运动根和中间 神经是分开的,中间神经包含与味觉相连的感觉纤维和支配几个腺体的 副交感纤维。两根穿经内耳道,在内耳道末端,面神经进入面神经管,面 神经管跨过鼓室内侧壁并向下经后壁至茎乳孔。 当面神经进入面神经管时,此处有一弯曲包含膝神经节。 面神经在颞骨内的分支可分为来自膝神经节的分支和起自面神经管的分 支。 发自膝神经节的主要分支是岩(浅)大神经,它是中间神经的一支。 岩大神经行向前,接受来自鼓室丛的一支,并穿经颞骨岩部前面的一裂孔。 其进入颅中窝并在岩小神经上方凹沟内走向前方,再经三叉神经节下方 行至破裂孔。在此与来自颈内动脉交感丛的岩深神经会合,形成翼管神 经。岩大神经包含来自翼腭神经节的副交感纤维,及来自腭的味觉纤维 。 镫骨肌的神经从鼓室后壁锥隆起后方的面神经管处自面神经发出,向前经 一小管至镫骨肌。 鼓索自茎乳孔上方6mm处离开面神经,在一小管内向前上行,经鼓索后小 管进入鼓室。鼓索随后在鼓膜粘膜层与纤维层之间弯曲向前,从内侧跨 过锤骨柄上部至鼓室前壁,在此进入前小管。在岩鼓裂出颅 。鼓索的 副交感纤维经下颌下神经节支配下颌下腺和舌下腺,味觉纤维来自舌前 2/3粘膜。 膝神经节也与岩小神经相交通。 贝尔麻痹 贝尔麻痹是指面神经下运动神经元麻痹,其自发地发生并无明显的病因。 它表现为同侧面肌麻痹无力;同侧眼流泪减少(由岩大神经的神经元 控制);因锤骨肌麻痹致昕觉过敏或对大的噪声忍耐力减弱。这引起 了对于麻痹产生原因的推测,近来的研究表明它可能是由于滤过性毒菌 引起的内听管顶部多骨的面神经管。 Walls Roof顶 底Floor lateral wall外侧壁 内侧壁Medial wall Posterior wall前壁Anterior wall 咽鼓管Auditory tube 连通鼻咽部与鼓室,长3.54.0 厘米,其作用是使鼓室的气压 与外界的大气压相等。 可分为: 后外侧的骨部Bony part1/3 前内侧的软骨部Cartilaginous part: medial 2/3 咽鼓管的咽口和软骨部平时处 于关闭状态,仅在吞咽和尽力 张口时才暂时开放。 小儿咽鼓管短而宽,接近水平 位,故咽部的感染可经咽鼓管 侵入鼓室。 内耳Internal ear 内耳又称迷路,全部位于颞骨 岩部的骨质内,位于鼓室内侧 壁与内耳道底之间。为听觉和 位置觉感受器的主要部分。 可分为:骨迷路和膜迷路两部 分。 Bony labyrinth 骨迷路 骨迷路是由骨密质构成的腔和管,从前内向后外沿颞骨岩部 的长轴排列依次为:耳蜗 Cochlea ;前庭Vestibule ;骨半规管 Bony semicircular canals。也可分为后迷路(前庭、半规管、前 庭水管)、前迷路(耳蜗、耳蜗导水管)。 耳蜗Coch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福建省厦门市体育局所属事业单位厦门市体育运动学校公开招聘4人模拟试卷完整参考答案详解
- 2025黑龙江七台河市公益性岗位人员招聘20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夺冠系列)
- 2025年春季中国石油高校毕业生招聘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1套
- 2025湖南长沙高新区中心幼儿园和馨园招聘教师2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年国际禁毒日禁毒知识竞赛考试题库(50题)含答案
- 2025国家基础地理中心招聘工作人员(北京)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
- 2025年洮南市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化工园区特勤站政府专职消防员聘用人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年竞聘副总考试题及答案
- 2025贵州瓮安县平定营镇人民政府招聘公益性岗位人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易错题)
- 2025-2026学年河南省鹤壁市高一上学期限时训练(一)物理试题及答案
- 23秋国家开放大学《液压与气压传动》形考任务1-2参考答案
- 煤矿架空乘人装置安装检验报告
- (完整word版)高中英语3500词汇表
- 寻常型天疱疮
- 法人车辆租给公司合同范本
- 汉画像石课件
- 初中毕业证怎么从网上查询
- GB/T 32926-2016信息安全技术政府部门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信息安全管理规范
- GB/T 26006-2010船用铝合金挤压管、棒、型材
- 建筑工程防火墙脚手架搭设施工方案
-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全套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