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经济学脉络课件_第1页
制度经济学脉络课件_第2页
制度经济学脉络课件_第3页
制度经济学脉络课件_第4页
制度经济学脉络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制度经济学之一: 缘起和发展脉络 主讲人:段文斌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经济学博士 1 制度主义的发端:德国历史学派 李嘉图(17721823)是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他的代表作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于1817年出版。此后直至1870年代的 边际革命,经济学界进入了“春秋战国”时代。 “诸子百家”如马尔萨斯(17661834)、萨伊(17671832) 、詹姆斯穆勒(17731836)、麦克库洛赫(17891864)、 西尼耳(17901864)、凯里(17931879)、巴师夏(1801 1850)、约翰穆勒(18061873)等人,或维护或反对李嘉 图体系。其中,应当给予关注的是,约翰穆勒在1848年出版的 政治经济学原理是继经济思想史上第一场革命之后的第一 次大综合。 正是在这个时期,德国历史学派作为古典经济学的反对方诞生 了。李斯特(17891846)是历史学派的先驱者,罗雪尔( 18171894)、希尔德布兰德(18121878)和克尼斯(1821 1898)是历史学派的奠基人和主要代表。 2 历史学派的发展之一:新历史学派 在德国,历史学派盛行于18401860年代,新历史学 派作为历史学派的继承,盛行于18701880年代 期间,正是边际主义这一新古典理论的发端,产生和 成为主流经济学的时期。 新历史学派的领袖是施莫勒(18381917),中坚人 物包括布伦坦诺(18441931)、瓦格纳(1835 1917)、谢夫莱(18311903)和毕歇尔(1847 1930)等人。 3 历史学派的发展之二:老制度主义 历史学派是制度主义的思想渊源之一。这不仅从对它们的理论比 较中清晰可见,而且从两者之间的师承关系上也可略见一斑。 凡勃伦(18571929)是老制度主义的创始人,曾受教于克拉克 (18471938)。克拉克是历史学派代表人物克尼斯的学生,他 并没有继承历史学派的衣钵,而是运用“抽象演绎法”构建经济理 论体系,成为边际学派在美国的领军人物。 凡勃伦则将历史学派的思想在美国传播和发扬,创立了制度主义 经济学。 由此可见,克拉克将历史学派的思想引入美国,搭建了德国历史 学派与美国制度主义之间的思想通道。 康芒斯 (18621945)和米歇尔(18741948)是老制度主义的 主要代表人物。 美国是西方国家中资本主义的后发国家,1860年 代南北战争结束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真正确立 。 但是,“北美这个进步最快的国家”(引自马克思 :哲学的贫困)在19世纪末已经成为最发达 的资本主义国家。 美国的经济学如同美国经济一样,也处于后发的 地位。美国的经济学发展没有经历过古典经济学 的阶段,19世纪末才产生了以凡勃伦为首的老制 度主义经济学和以克拉克为首的美国边际主义经 济学。 制度主义经济学是历史学派、达尔文进化论和“ 职能主义”心理学的整合。 制度主义最为突出的特征是,把社会经济的历史 相对性具体化为经济制度持续演化论,提出经济 学应从经济制度进化的途向来考察社会经济的发 展,探讨某一历史时期和某一经济体系的各种经 济问题。 因此,从本质上讲制度主义已经把经济学理解为 “制度途向”的“演化经济学”。何为演化、何为制 度及何为制度途向,是把握制度主义的关键。 在制度主义看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生物的发展一样,也是一 个过程。 社会经济的根源在于与经济活动相关的制度,同时又为制度的 演变所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制度的演化过程 。 根据凡勃伦的定义,制度是“广泛存在的社会习惯”,包括私有 财产、价格、市场、货币、竞争、企业、政治机构、法律、谋 利行为等。“社会习惯”是逐渐形成的,所以制度本身是相对的 并有着一个历史进化的过程。 对制度进化过程的了解,制度主义提倡运用“历史起源法”。因 为现代的一切制度都是从它们远古时代的“历史胚胎”中演化而 来,所以要了解当前的社会经济及其发展趋向,必须从对制度 演变过程的了解入手。只有凭借制度的演化过程才能真正认识 社会经济现象和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这就是制度主义的“制度途 向”。 19世纪末以前的经济学基本是以边沁的“苦乐主义”心理 学为基础,而制度主义则是以杰文斯的“职能主义”心理 学为基础。 前者强调理智对于人类经济活动的作用,认为人类经济 活动受动机的支配,而动机决定于有意识的利害权衡。 后者则用本能代替理智来解释人类经济活动。 制度主义认为,“社会习惯”来源于人类的本能,本能不 仅树立了人类行为的目的而且推动了人类为达目的而做 出的努力。 凡勃伦认为,本能是天赋的、不变的,因而受本能决定 的制度在本质上也是不变的,变化的只是制度的具体形 态。 制度主义还以进化论为基础来说明制度的演化过 程。 生物的进化是逐渐的、演进的,因而制度的演变 也是逐渐的、演进的。 不仅如此,制度的演化如同生物的进化一样,是 没有止境的永不结束的过程。 4 老制度主义的发展之一:后制度主义 在经济思想史中,以凯恩斯于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 息和货币通论为标志,出现了“凯恩斯革命”。 此后老制度主义便衰歇下去,但是制度主义思想并没有 就此终结。后制度经济学(Neo-institutional Economics)承袭了老制度主义的思想传统,作为非主 流经济学在经济思想史中依然占有一席之地并独树一帜 。 后制度主义的代表人物包括加尔布雷斯和缪尔达尔等, 他们对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持批评态度。 5 老制度主义的发展之二:新制度主义 “历史学派老制度主义后制度主义演化经 济学”的路线,在经济思想史中清晰可见。 后制度主义经济学家于1958年成立了自己的学 术团体“沃德曼小组”(Wardman Group),1965 年更名为“演化经济学会”(Association for Evolutionary Economics),并于1967年创办了 理论刊物经济问题杂志(JEI)。他们的理 论也被称为“演化经济学”。由此可见,演化经 济学就是“凡勃伦传统”经由旧制度主义和后制 度主义的发展而在当代的再现。 新制度主义和后制度主义虽然都源自老制度主义,但是新制度主 义“独树一帜”的特征是十分明显的,新制度主义学者甚至否认自 己与老制度主义的渊源关系。两个流派在方法论层面的冲突是明 显的。 舒尔茨(1968)指出,老制度经济学实际上既没有参考术语,也 没有可以鉴定的专门概念,更没有经济理论来引导分析,是无用 的空盒子。 科斯(1990)在“关于制度经济学”一文中认为,美国的制度主义 是一个沉闷的话题,是反理论性的。它除了一堆需要理论来整理 不然就只能一把火烧掉的描述性材料之外,没有任何东西流传下 来。 斯蒂格勒(1983)把老制度经济学的失败归结为两点:对经济学 标准理论传统采取一种仇视态度,并且缺乏某种实证的研究纲领 及方法。 问题的实质在于老制度经济学没有采用以新古典理论为核心的现 代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因而难以融于主流学者所接受的范式。 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老制度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的差异 主要在于它们分属于不同的理论范式。新制度经济学的特点可 以概括为,用新古典的方法来研究制度。 新制度主义从本质上讲并不反对作为主流经济学的新古典理论, 而是对新古典理论的补充和发展。这种补充和发展与经济学的研 究对象是密切相关的。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与物的经济关系,即如 何配置稀缺资源的技术性问题,二是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即如何 处理人们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激励与协调、剥削与被剥削等一系 列制度性问题。 新制度经济学就是要探寻资源配置的制度结构。因为,新古典理 论将制度和结构假定为既定,而探究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条件。 新制度经济学则将注意力集中于制度和结构本身,分析制度结构 与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新制度经济学所运用的思想方法和分析工具与新古典理论并无二 异,如理性人、稳定偏好、最大化均衡等。 新制度主义的奠基人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坦言,他所运 用的就是马歇尔发展起来的两种最强有力的经济分析工具,“这 两种分析工具就是边际概念和替代概念,二者合在一起就是边际 替代概念”。 凯恩斯(1988年中文版,第1页)曾指出,“如果正统经济 学有错误的话,其病不会在上层建筑,而在其前提之不 够明白、不够普遍上层建筑在逻辑上总是很少可非 议的”。 新制度经济学在经济思想史中的突出贡献在于: 它将新古典理论的脱离实际的假定进行了有效的修正, 如将新古典理论中一般均衡模型的无交易成本的完全竞 争假定,通过引入交易成本范畴而使之更接近现实,进 而提升了理论的解释力; 它通过调整解释变量而使新古典的理论模型更具解释力 ,如在新古典的经济增长模型中加入制度因素,使得诸 多历史过程(如9001700年间“西方世界的兴起”、 16001850年间世界海运业的发展等)得到了具有说服 力的解释。 新制度经济学由四部分内容构成:产权理论、交 易成本理论、代理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 科斯的两篇经典论文企业的性质(1937)和 社会成本问题(1960),分别是交易成本理 论和产权 理论的奠基石,也是新制度经济 学的 开山之作。 科斯的开创性研究“从问题情境、分析角度到基 本概念和方法论,为新制度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奠定了极为重要的基础。当然,不论科斯的贡献 如何重要,这仅仅是一个开端,一系列由此引发 的问题尚需进一步深入地探讨和解决”。 (胡代光,1998,第389页) 作为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新古典理论,从其诞生之 日起就受到了来自不同经济学学派的质疑和批判 。 老制度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作为制度主义的 不同理论范式,对主流经济学有着不同的判断。 前者对主流经济学持否定态度,而后者则将交易 成本、产权、不对称信息、国家和意识形态等范 畴引入主流经济学,对其进行了有效的扩展。 主流经济学在阐释经济模型时的基本特征是并不提及制 度。舒尔茨(1968)甚至认为,这一“疏忽”积习难改。 通过抽象将制度省略或删除掉,这是主流经济学研究经 济增长的分析方法。 它们将制度视为给定的外生变量,而且不会发生变迁, 从而在经济分析中将制度排除在外。 因此,主流经济学并不能揭示出制度和制度变迁与经济 增长之间的关系。 然而,作为制度主义经济分析,无论是老制度主义还是 新制度主义都强调制度的重要意义,并重视制度变迁的 内在机理。 它们不仅着眼于一项特定的制度对经济效率和福利水平 的影响,关心自然资源的产权配置,而且将制度作为经 济增长模型的内生变量,揭示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之间 的相互关系。 2. 产权与资源配置 产权理论所讨论的核心是外部性问题。 20世纪初英国经济学家庇古首先将外部性引入新古典理 论。他发现当外部性发生时,私人收益大于(小于)社 会收益而私人成本小于(大于)社会成本,市场将失灵 。庇古提出的应对之策是由政府进行干预,向制造损害 (受损)的一方收税(或给予补贴),以恢复成本与收 益的等边际条件,使外部性内在化。 科斯对此提出了质疑。因为这样的应对之策是需要付出 成本的,如果付出的成本不足以弥补由此获得的收益, 那么对于社会就是不经济的。科斯认为解决外部性问题 的关键在于对产权的界定和实施。 产权及其功能 产权是一组权利,是权利束,这从英文Property Rights中可以更直观地体会到。 产权是人与人(或组织)之间的一组行为性关系 。 所谓行为性关系,就是说产权规定了人们的行为 规范,人们之间在发生关系时必须遵守这些规范 ,不遵守者要负担由此产生的成本。 在鲁宾逊的世界(资源不稀缺),产权是没有意 义的,因为根本不存在人与人的交往。然而在现 实经济(特别是分工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交往 就是不可或缺的了。 德姆塞茨(1967)认为,“产权是一种社会工具 ,其重要性就在于事实上它们帮助一个人形成他 与其他人进行交易时的合理预期”。 更明确地讲,产权就是在社会经济运行中各行为 主体围绕财产而建立的权责利关系,它表明了一 个人(或组织)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以 及应该如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产权的功能在于向人们提供了将外部性内在化的 激励。德姆塞茨认为产权是一种社会工具,其含 义也正在于此。 交易 交易是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经济行为。 作为经济学传统,交易被认为是所有权的让渡或 交换,“经济学家们常把一组所有权作为论据, 寻找解释决定这些产权的附着物的价格和数量的 力量”(德姆塞茨,1967)。 而在新制度主义看来,产权更应该被作为交易的 基础或实质内容。 在借贷资本家与职能资本家、土地所有者与农业 资本家的交易中,前者所转让的并不是货币或土 地的所有权,而是产权;后者可以使用并交纳利 息或地租,但不可以据为己有。 即使在所有权发生转让的商品交换中,购买者所 关心的更多的是获得所有权之后的产权能做 什么和不能做什么,因为不能实现的所有权是没 有意义的。 从更广泛的意义来讲,商品的交易实际上是附着 于商品之上的产权的交易,商品的价格是产权的 价格。 在新制度主义产权理论看来,没有产权的价格理 论是不完整的。 产权的分割 产权包括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等,每项权利又是可 以分解的。 一座房屋可以居住也可以商用,这是使用权的分解。房 屋可以自用也可以转让出售或出租,这是转让权的 分解。在出租的情况下,收益权又在出租人和承租人之 间分解。 产权内部各项权利的不同组合就构成了不同的产权结构 。 由此可见,产权往往是分割的,即对于一项财产有多个 产权主体。阿尔钦曾指出,对于同一块土地,甲有权在 上面种植小麦,乙同时拥有步行穿越它的权利,丙又被 允许在上面倒垃圾,等等。 产权界定与交易成本 产权的界定就是确定谁拥有权利束中的什么权利。这就 使得产权本身可以进入市场,获得价格并进行交易。然 而产权的界定和实施是需要成本的。 一谈及外部性,人们马上会联想到污染。污染是外部性 的典型代表,实际上外部性在现实经济中是普遍存在的 。 外部性的实质是由于不能实现对产权进行完全界定和充 分实施,而使部分权利不能形成价格或处于“模糊状态” ,成为任何人都可以占有而无需付费的“公共区域”。 产权界定的程度与交易成本密切相关。之所以不 能实现对产权的完全界定和充分实施,是因为这 样做的成本太高以致于其结果是不经济的。 例如,某一海域归属于某人,但是他养殖的鱼经 常游到相临的另一水域。他为了维护自身产权所 要付出的代价,如果高于由此带来的收获,那么 他就会放弃自己的部分产权。 交易成本会导致界定和实施产权的困难,进而导 致定价和收费发生困难,并最终产生外部性。 产权的激励特征与经济行为 新制度主义的产权理论以产权的激励特征和经济 行为的内在联系为研究方向或线索,对主流经济 学加以了扩展,尤其是探讨了不同的产权对资源 配置的影响。 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中通过一个理想的模型, 对传统处理有害行为的方式表示了异议。他认为,在涉 及相互性的案例中,正确的思路不是简单地限制有责任 者,而是取决于防止有害行为的收益是否大于由此带来 的其他方面的损失。因此,产权的界定是十分重要的。 在交易成本为零时,只要产权是被明确界定的,那么对 产权的如何界定并不影响经济制度的运行效率。 在存在交易成本的情况下,产权的不同安排则对经济效 率具有实质性的影响。 新制度主义的产权理论把人们的视线引向了制度分析, 否则我们还是要把交易成本直接划入生产成本而忽略制 度。 新制度主义揭示出,产权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在 于以其特有的激励特征诱导经济主体的行为。 经济增长取决于一个社会所存在和设定的各种约 束对经济主体的行为所具有的激励特征。主流经 济学对资源的稀缺性和竞争的充分性给予了极大 关注。 事实上,一个社会所制定的各种制度和规则也是 不容忽视的,它规定了人们配置稀缺资源从而进 行竞争的行为方式。在不同社会中经济主体行为 上的差异是由于他们所面对的约束(包括稀缺性 、竞争条件和制度规则)不同的结果。 产权的作用就在于为人们追求效用最大化提供适当的制 度和规则,从而保证有效竞争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具体地说,当各经济行为主体之间发生关系或交易时, 他们要面对一系列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同时,由于信息 是不完全、不对称的,以及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交易效 率就会降低,资源难以有效配置。 产权界定的意义就在于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则,降低 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性,提高人们认识环境的能力, 进而减少交易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支配交易的真正基础是产权,只有产权清晰,经济行为 主体才能形成与其他人进行交易时的合理预期,从而产 权就会像稀缺性和竞争性一样,进入决策者的效用函数 ,进而影响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式。这种影响是通过外部 性的内在化实现的。 外部性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外部性的存在会对资源配置产生影响。例如,在 一个知识产权不能得到有效保护的社会,人们会 有更高的积极性进行剽窃和盗版,从而技术进步 的动力会大打折扣。 这表明处于无价格的“模糊状态”和“公共区域”的 产权,必将成为人们追逐和争夺的对象。 为实现效率准则就应最大限度地减少处于“模糊 状态”和进入“公共区域”的产权,所以各种旨在 降低交易成本的制度和组织便应运而生了。 产权、交易成本和资源配置 在不同的产权安排或形式之下,交易成本有可能存在天 壤之别。不同产权安排或形式对资源配置结果产生不同 的影响。 总之,明确而适当的产权界定,有助于外部性问题的解 决和效率准则的实现。因为产权作为一种社会工具,向 人们提供了将外部性内在化的激励。 张五常(1988)将美国华盛顿州与香港游浮山的蚝场进 行比较,发现华盛顿州尽管气候较冷,不适于养蚝,却 成了养蚝的胜地。香港的条件适宜却污染严重。其中的 原因在于前者确立了对海滩的私有产权,而在香港海滩 是公有的,“公有地的悲剧”(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使过度养蚝不可避免。 产权的多样性 新制度主义进一步揭示出产权作为包括使用权、 转让权和收益权等权能在内的权利束,具有多样 性特征。 私有产权意味着权利所有者对其权利的排他性使 用、自由地转让和收入的独享。 与之相对应,权利的不同分配和组合就会产生不 同的产权形式(例如,共有产权是共同体内的成 员共同分享这些权利)。 一种产权 是否有效率,主要取决于它在多大程度 上能够给 人们提供将外部性内在化的激励。 阿尔钦和德姆塞茨(1972)通过对 利润分享企 业、社会主义企业、公司、非赢利的共有企业 以及合伙制等不同类型组织 的分析,指出了不 同产权 形式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并指出共有 产权 在资源配置和使用中的缺陷较大的外 部性(私人成本由共同体分担,个人努力的成果 由共同体分享)和较高的谈判成本,是难以被 市场接受的。 张五常(1969)从土地合约的角度分析不同制度安排 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他认为,在产权明确界定为私有的情况下,分成租约 、定额租约和工资租约都能实现资 源的有效配置。 在分成租约下,收成在地主和佃农之间分配,两者都 成为剩余索取者,因而风险由双方分担。 在定额租约下,地主获得固定报酬,佃农是剩余索取 者从而承担风险。 在工资租约下,情况恰好与定额租约相反。 分成制的风险较 小,而定额和工资租约的交易成本较 小。 不同地区之所以存在不同的产权安排,是由不同租约 的交易成本和它分担风险的能力决定的。 小结 新制度经济 学对主流经济 学的分析框架不仅没 有抛弃,而且给以了有效的扩展。 决策主体还是在既定的约束条件下追求最大化, 只不过最大化的不只是利润,而是效用;约束 不仅来自稀缺性和竞争,还源于制度安排;最 终达到均衡状态。 因此,可以说新制度经济 学的发展就是新古典 经济 学的发展。 6.2 交易成本与经济组织 新古典厂商理论 在新古典微观经济 学中,无论是“局部均衡”还是“一般 均衡”都是研究市场交易的理论,其主题是价格在实现 供求均衡中的作用。 为此,企业被简化为一个假定,即“实现利润最大化” 。在这种研究传统下,企业本身是一个“黑匣子”,被 视为生产函数,即在给定资源和技术水平前提下的投 入产出关系。 总之,新古典主义的厂商理论是在给定企业的条件下 关于企业的生产决策的理论,这种理论所研究的是在 给定资源和技术水平时,不同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以 及不同产量和价格的最优组合,因此只是一种生产理 论。 新古典微观经济 学之所以对企业为 什么出现( 或者说存在)、企业的规模如何确定,以及企 业的内部组织 等问题 存而不议,其中的一个重 要原因就在于为一般均衡的实现 所设定的前提 假定过于苛刻。 对于“市场是否存在均衡,而且这个均衡是否是 最优的”这样 一个提问,在任何一本标准的微观 经济 学教科书中都可以找到答案,即“市场存在 均衡,而且这个均衡是最优的”。 那么这个最优均衡(即一般均衡和帕累托最优 )实现 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呢?概括起来包括: 厂商的规模很小(从而厂商进出某一行业进行资本转 投不存在规模障碍),而且具有凸性(convexity)特 征。 凸性是一个数学名词,它在这里的经济学含义是指没有规模经济 。具体地说,一方面是指没有很大的初始投资,另一方面是指两 个规模大小不同的厂商不会因其规模不同而引起效益的差别,否 则是不符合凸性条件的。 市场是完备的,不存在不确定性,或者说对于每一项不 确定性都有一个独立的市场。 独立也是一个数学名词,是指一个变量与其他变量不相关。这种 条件下的市场也称为完备的市场。 市场上的信息是完全的,而且是对称的。 不存在外部性或者说外部效应。 在这些条件都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市场存在均 衡,而且均衡是最优的。否则,当其中任何一 个条件不具备时,市场可能不存在均衡,或者 均衡不一定是最优的。 如果一般均衡中假定的条件都得到了满足,市 场能自动达到最优的均衡,就没有必要讨论企 业,企业理论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但是,如果把上述条件放到现实中去检验,就 会发现这些条件很难得到满足。 因此,以这些条件作为前提假定而建立起来的 新古典理论有待扩展。 新古典主义的分析工具和方法,将经济学研究的核心 从分工、专业化和经济组织问题 ,转到了给定组织 结构下的资源配置问题。 分工为什么会产生?经济组织为 什么从自给自足变得 越来越专业化?企业为什么会出现,而且为什么变得 越来越复杂?新古典理论无法回应这些问题。 它只能告诉我们:如果没有企业,纯消费者就无法生 存,因而企业必须预先给定,我们从中也就无法知道 企业从何而来了。纯消费者与纯生产者(企业)的分 离也是给定的,我们也就无法知道现实中的商业化社 会是如何从自给自足的社会演进而来了。 交易成本 新制度主义以“交易成本”作为核心范畴,对企业这一制度安排 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从而有力地扩展了新古典厂商理论。 康芒斯在制度经济学中对“交易”进行了深入的刻画,但是 这种交易转瞬即逝,是无需成本的。 科斯首先提出了交易成本的概念,并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作 了典范性的运用。由此,交易成本的概念使交易变成了有成本的 交易。这不仅使交易概念更符合经验,而且可以使交易成本成 为主流经济学的对象。 交易成本范畴最初被用于分析企业,后来这一范畴的应用范围被 大大扩展。交易成本概念的出现“使制度经济学扭转了方向,使 新古典经济学拓展了研究领域,使这两者找到了结合部和共同语 言” (盛洪,1994)。 交易成本理论 交易成本理论最初讨论 的是企业的性质企 业为 什么会产生和存在,以及企业的规模是如何 确定的。 威廉姆森等人卓有成效的工作使交易成本理论不 断拓展和深化,其中资产专用性理论和间接定价 理论就是运用交易成本范畴的经典范例。 交易成本理论告诉我们:经济组织是选择的结果 ,而不是天然给定的既定事实;在选择的过程中 交易成本是关键性的解释变量。 交易成本理论的核心是揭示出生产的制度结构。 现实的生产过程更多地表现为联合生产或团队生 产,其前提是分工的出现。 交易成本理论就是要解释人类社会为什么由自给 自足走向劳动分工,有哪些不同的组织分工的方 式,人们为什么会走到一体化的组织(如企业) 中来。 进一步地,在一体化的组织或团队生产中,是如 何实现激励与协调的统一,即各个参与者的行为 能够协调一致,并且每个人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 化的同时也增进组织中其他人的利益。 间接定价 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的好处是不存在交易成本,同时专 业化经济也不能被充分利用,因而生产效率较低。 劳动分工的生产方式虽然可以通过专业化生产提高效率 ,但会产生交易成本。 如果交易效率很低,由分工和专业化所带来的好处被交 易成本抵消,那么人们会选择自给自足。反之,如果交 易效率很高,由分工和专业化所带来的好处大于交易成 本,那么人们会选择分工和专业化生产。 分工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企业的产生,因为组织分工的方 式是选择的结果。 在分工的社会里,人们可以选择各自独立地生产一种产 品而后进入市场交换。在交易的过程中,人们就会发现 肯定有一些产品(如管理知识和技术知识)的质量和数 量是难以计量的,因此其交易成本会非常高,以致于这 些产品不能进入交易而退出市场。 如果这些产品作为其它产品生产的要素投入,是社会所 需要的,那么由这些产品的提供者(如企业家)组织一 家企业,与其它要素的所有者签定契约,将自己的知识 与其它要素相结合,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这时,企业家向社会提供的是易于计量从而交易成本较 低的产品。其它要素的所有者获得固定报酬,而企业家 拥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这也就是对知识这种难以计量 和交易的产品的间接定价。 企业是什么就这样被刻画出来:企业是以一个市场契约 代替了一系列市场契约,是一系列契约的连结(Nexus of Contracts);或者说企业是以一类市场契约代替 了另一类市场契约,即以要素市场的契约代替了产品 市场的契约。 企业的性质就是一种被选择的可以节省交易成本的组 织,把在市场上交易成本很高的交易内化于企业之中 。 一个劳动力市场上的例子也可以说明这一点。工人根据 雇主所付工资的高低决定到哪里受雇,其行为方式受劳 动力市场价格的支配。而一个劳动者一旦成为企业的雇 员(即劳动力内化于企业),他在企业中的行动就不是 受价格的支配了。“在企业内部,生产要素不同组合中 的讨价还价被取消了,行政指令替代了市场交易”。( 科斯,1937)他之所以由甲车间到乙车间,不是因为乙 车间的工资高,而是企业家协调的结果。 如果交易成本为零,雇主可以随时无代价地从市 场上获得劳动力,那么两者之间就不会签定长期 劳动契约。 事实上,雇主每天到市场上购买劳动力,需要付 出很高的成本。例如,花时间搜寻、甄别适用性 、讨价还价等,而且还会因为一时找不到合适的 人选而耽误生产。 之所以将这样的在市场上进行的交易内化于企业 之中,建立长期稳定的雇佣关系,就是因为节省 了交易成本。 企业是以一个市场契约替代了一系列市场契约,这个 契约由投入企业的各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共同订立,其 本质在于界定企业家权威的由来和范围。 因此,可以说企业以一个“市场的企业契约”替代了市 场的价格机制。张五常(1983)进一步明确了,企业 是以要素市场的契约替代了产品市场的契约。 更进一步讲,企业作为一种交易方式,可以把一些交 易成本极高的活动(例如企业家的管理活动)纳入到 分工体系,但同时却可以避免对这类 活动的直接交易 和直接定价。 企业中的剩余索取权就是企业家才能的价格,所以企 业就成为一种间接地为企业家定价的机制。 这种研究方向以张五常和杨小凯为代表,他们的理论也 被称作间接定价理论。 企业的规模 多少原先在市场上完成的交易会被内化于企业当 中,这是对“交易”进行数量层面的考察。 科斯(1937)指出,企业规模的扩大(或交易的 增加)会止于这样一点: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 外交易的成本,恰好等于在市场上完成这笔交易 所需的成本。这也就构成了企业的最佳规模。 小结1 科斯开创了交易成本理论的先河,而威廉姆森则 是交易成本理论的集大成者。对交易成本理论的 基本思想可以做出下列概括: 交易被认为是经济活动的最小单位并作为经济学的基本 分析单位; 交易成本被作为基本范畴,以节省交易成本为中心; 契约人假定被作为分析的逻辑起点; 比较分析方法被作为基本思想方法和分析工具; 不同的交易与不同的组织之间的匹配关系被作为基本研 究内容。 不同的行为假定及引致的分歧 交易成本理论的“契约人”假定是与新古典理论中 的“经济人”假定相对应的。 经济人是守规矩的并具有完全的理性。而契约人 则是机会主义的仅具有有限的理性。 换言之,“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 和“机会主义”(opportunism)是参与交易的契 约人的两大基本行为特征。 由不同的行为假定所引致的分歧是明显的。 完全理性意味着人们全知全能,加之交易成本为零,因 此契约是完备的。加之完备的市场机制,自然就不存在 激励和协调的问题和困难,市场交易足以实现资源的最 优配置。有限理性则意味着人们不掌握关于未来的所有 可能结果,而且不知道每种可能结果的概率分布,因此 契约是不完备的。 有限理性不仅意味着信息不完全而且意味着信息不对称 ,加之机会主义,人们签定和履行契约就不是无代价的 了,而是需要依交易的类型付出交易成本。价格机制随 之就不再是有效解决激励和协调问题的唯一手段,也就 不一定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威廉姆森明确指出,各种经济组织之所以应运而生,其 原因就在于它们具有节省交易成本的目的和效果。 治理机制或规制结构 科斯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市场和企业这两种 最为典型的组织进行了对比。 实际上在两者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中间性组 织”。 威廉姆森(1996)进一步将交易与经济组织相联 系,认为不同的交易应由不同的经济组织来执行 和完成,而不同的经济组织又体现为一种特定的 治理机制(mechanisms of governance)或规制 结构(governance)。因为不同的规制结构具有 不同的激励功能和保障功能,适用于不同的交易 。 什么样的交易在哪种规制结构中完成所付出的交 易成本最小?这是交易成本理论所讨论的重要问 题。 这种研究方向以威廉姆森、克莱因、格罗斯曼、 哈特和莫尔为代表,他们的理论也被称作资产专 用性理论。 交易的性质是决定选择何种治理机制来组织交易 的关键因素。 威廉姆森用资产专用性、交易的不确定性和交易 频率三个维度来刻画交易的性质。其基本结论是 :在不确定性足够大的前提下,资产专用性和交 易频率决定规制结构的选择 。 不涉及专用性资产的交易,无论交易频率的高或低,与 专业化规制结构(即市场体制)相匹配。也就是说,市 场可以有效地组织此类交易。 涉及专用性资产但交易频率低的交易,与三方规制结构 (trilateral governance structure)相匹配。在交 易双方发生冲突时,邀请第三方仲裁,以此为保障机制 来降低交易中的不确定性风险。 涉及专用性资产且交易频率高的交易,与双方规制结构 (bilateral governance structure)相匹配。交易双 方共同建立起保障机制,如相互持股、由买方在供应方 做专用性资产投资等,而不是在发生纠纷时借助于第三 方来解决。 资产专用性高且交易频率高的交易,与一体化规制结构 (即企业体制)相匹配。交易双方成为企业的不同部门 ,交易内在化于企业完成,由企业家来协调。 小结2 伯利和米恩斯(1932)的研究表明,公司内部所有权和控制权相 分离,对利润最大化目标构成威胁。以阿尔钦和德姆塞茨(1972 )所提出的“团队理论”为发端,新制度主义深入到企业组织的内 部分析了委托代理关系和机制设计。 交易成本就如同物理学中的摩擦力,新制度主义将经济学从没有 摩擦力的世界,引入有摩擦力的世界。只有在有交易成本的经济 中,才会出现各种用于节约交易成本的不同组织和制度安排。 新制度主义对主流经济学在企业(厂商)理论上的扩展,使得作 为市场供给主体的企业,由一个呆板的生产函数变得生动起来, 由一个空洞的“黑箱”变得丰满起来。 因为,我们不仅知道了企业从何而来、其规模如何来定,而且认 识到委托代理关系使企业目标所发生的偏离,以及纠偏的激励 机制设计。 6.3 信息不对称与机制设计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委托代理关系和机制设计 ,这套理论叫做代理理论,也被称为信息经济学 、机制设计理论和契约理论。 其原创者是阿克洛夫、斯彭斯、斯蒂格里茨等人 。 现实经济中的信息不对称 例如,二手车市场上的卖主对于车的质量拥有多于买主的信息; 保险市场上的投保者对于自己所面对的风险拥有多于保险公司的 信息;信贷市场上的贷款人对于投资项目所掌握的信息多于银行 ;劳动力市场上的受雇者对于个人能力所拥有的信息多于雇主; 股份公司中的职业经理人对于自己的努力水平和公司的内外部状 况所掌握的信息多于出资人。 掌握更多信息或者说有信息优势的一方为代理人,另一方为委托 人,两者之间也就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 处于委托代理关系的双方虽然都追求效用最大化,但是两者的 效用函数并不相同。 因此,在委托代理关系中,由于目标不一致和信息不对称就会 产生代理问题,即代理人向委托人隐瞒真实信息或制造虚假信息 ,以及利用信息优势侵害委托人的利益。 隐藏信息和隐藏行动 斯密(1880)曾有一段著名的论述“在钱财的处理上, 股份公司的董事为他人尽力,而私人合伙公司的伙员, 则纯是为自己打算。所以,要想股份公司董事们监视钱 财用途,像私人合伙公司伙员那样用意周到,那是很难 做到的。这样,疏忽和浪费,常为股份公司业务经 营上多少难免的弊窦”。 肯尼思阿罗在代理权经济学(1985)一文中将代 理问题分为两类:隐藏信息和隐藏行动。 隐藏信息是由事前(ex-ante)的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 ,指在合同签定阶段的机会主义行为,也称为“逆向选 择”(adverse selection)。 隐藏行动是由事后(ex-post)的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 ,指在合同执行阶段的机会主义行为,也称为“道德风 险”(moral hazard)。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都是由阿罗从保险业引申而 来。 在人寿保险中,不同投保人的健康状况和死亡的概率不 同,对此投保人相对于保险公司更为清楚。由于保险 公司从一组投保人中识别不出死亡概率孰高孰低,只 能规定一个对应于平均概率水平的保费。其结果是死 亡概率高于平均水平的人倾向于多买保险,低于平均 水平的人则倾向于少买。这种情况在保险业务 中称为“ 逆向选择”。 在火灾保险中,投保人由于买了保险而变得懈怠,结 果使失火的概率增大,保险公司又很难判明火灾是否和 在多大程度上是由投保人的疏忽引发的,这样就会因 为投保人的懈怠和疏忽而给保险公司的利益带来损害 。这种情况在保险业务 中称为“道德风险”。 代理理论 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人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包括由代理人所造成的损失、委托人为防止此类 损失而采取的措施等,这也就是代理成本。 代理理论主要是针对上述代理问题寻求降低代理 成本的途径。 詹森(1983)将代理理论分为两类:规范的代理 理论和实证的代理理论。 规范的代理理论追求特定形式的合同设计的数学 模式,从效用函数、不确定性、信息分布和报酬 安排出发,构造风险适当分担的合同关系,即构 造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合同关系,以激励代理 人在存在不确定性和不完全监督情况下,做出能 使委托人趋于实现福利最大化的选择。 实证的代理理论假定上述规范问题已经解决,着 重研究表明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均衡关系的合同 的决定因素(或构成要素),以及双方面临的激 励问题,其侧重点是寻找以最小的代理成本构造 可观察的合同关系的办法。 对于现实中普遍存在的代理问题,需要设计出机 制或合同以激励代理人,使其向市场传递而非隐 藏信息,而且传递的信息是真实而非虚假的,使 其有努力的积极性而非采取机会主义。这样的机 制和合同也被称为激励机制和激励合同。 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双方是通过契约联系在一起 的,他们的签约过程就是博弈的过程。 委托人和代理人在做出决策时都会考虑对方的反 应,他们最终达成的契约(即均衡契约)必须满 足两个条件: 代理人总是选择使自己的期望效用最大化的行为 ,任何委托人希望代理人采取的行动都只能通过 代理人的效用最大化行为实现,这就是所谓激励 相容约束。 代理人从接受合同中得到的期望效用不能小于不 接受合同(或接受任何其他合同)时能得到的最 大期望效用(即保留效用),这就是参与约束。 针对逆向选择问题的机制设计,其核心是“如何 让人说真话”选择什么样的合同以获得代理 人的私人信息。 逆向选择模型就是研究事前非对称信息博弈的模 型,包括阿克洛夫的“旧车市场模型”、罗斯查尔 德和斯蒂格里茨的“保险市场模型”、斯蒂格里茨 和温斯的“信贷市场模型”、斯彭斯的“劳动力市 场模型”等。 针对道德风险问题的机制设计,其核心是“如何让人不 偷懒”设计什么样的激励机制使代理人选择委托人 所希望的行动。 道德风险模型就是研究事后非对称信息博弈的模型,在 对道德风险问题进行模型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三种不同的 方法:状态空间模型、参数分布模型和一般分布模型。 具体的道德风险模型分为基于委托人人道德风险的模型 (主要是基于序数的激励合同理论)和基于代理人道德 风险的模型(这是主要部分)。后者中简单的静态模型 考察了单一阶段、单一任务和单一委托人代理人的情 形。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多阶段的动态模型(包括重复博 弈模型、代理人市场声誉模型、棘轮效应模型等)、 多任务模型、多个委托人模型和多个代理人模型等。 6.4 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 制度变迁理论也被称为新经济史学,是新制度主 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派别的代表人物是 福格尔和诺斯。 新经济史学最初的研究重点是美国历史上的经济 增长及其作用,得出了一些与传统经济史学迥然 不同的结论。例如,奴隶制度,如果没有南北战 争,不会走向崩溃;铁路对于19世纪美国经济发 展的作用被夸大了,铁路并非是唯一的可选方案 (如修筑运河等)。 它恢复了理论与历史相结合的经济学传统。这一 传统在配第(16231687)、斯密和马克思的著 作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然而,该传统到李嘉 图就中断了。李嘉图所运用的是一种“非历史”的 “强制”抽象法,这种“李嘉图恶习” (熊彼特, 1992)使得经济学摒弃历史归纳法而采用抽象演 绎法。 正如前文所述,德国历史学派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新经济史学则恢复了经济学传统,即经济学理 论被视为经济分析的方法,也是研究经济史的方 法;理论要从历史中提炼,经济史是经济学的“ 源”而不是“流”。 主流经济学的增长模型 在主流经济学的经济增长模型中,资本和劳动的投入, 以及技术进步被作为解释经济增长的因素,制度对经济 增长的贡献则被排除在解释变量之外。 根据新古典理论,分工和专业化是解释经济增长的关键 。随着人口和知识存量的增长以及贸易规模和范围的拓 展,部门和区域间的专业化分工将不断深化和扩大,这 将导致规模经济的出现和生产率的提高,创新和技术进 步也将持续涌现。进一步,又导致人力资本投资的增加 ,储蓄率和资本积累的提高。 新古典关于经济增长的概念图式似乎表明,经济增长一 旦启动市场机制就能自动地使之稳定地持续下去。 然而,这并没有得到历史上的增长过程的支持,大量的经验事实 与之并不相符,反而表明制度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甚至是决定性的。 16001850年间,世界海洋运输业中并没有发生重大的技术进步 ,但海运业的生产率却显著提高。船运制度和市场制度的完善降 低了海运成本,使得海运业的生产率大为提高。 参见诺思在1968年10月发表于政治经济学杂志的“16001850 年海洋运输生产率变化的原因”。 9001700年间,经济增长并没有在整个西方同时出现,是尼德 兰和英格兰而不是法兰西和西班牙首先在西方世界兴起。尼德兰 和英格兰地区较早地进行了产权的变革,从制度上激发和保护了 经济领域中的创新活动。 参见诺思和托马斯合著的西方世界的兴起(剑桥大学出版社 ,1973)。 专业化分工的扩展同时意味着交易成本的上升,如果一 个社会没有旨在降低交易成本的制度创新,分工的深化 进而经济增长将受到限制,甚至止步不前。一个社会如 果不能以适当的机制提供足够的激励,使私人收益等于 或接近社会收益,那么创新和资本积累并不能成为现实 。 创新、规模经济、教育、资本积累等因素不是增长的原 因,它们本身就是增长。除非现存的经济组织有效 率,增长决不会出现。(诺斯,1973) 政治和经济组织的结构决定着一个经济的实绩及知识和 技术存量的增长速度。人类发展中的合作与竞争形式以 及组织人类活动的规则的执行体制是经济史的核心。( 诺斯,1981) 作为内生变量的制度:需求、供给和均衡 制度作为一个重要的内生变量在历史上是如何被 人们选择的,哪些因素决定了制度的形成和演化 ,制度变迁对一国的经济增长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 对于这些长期令经济学家困惑或被忽略的问题, 制度变迁理论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不仅揭示了制 度与经济 增长的关系,从而将制度变量引入解 释经济 增长的模型当中,而且还说 明了制度本 身的演化或变迁的内在规律和机制。 所谓制度,“提供了人类相互影响的框架,它们 建立了构成一个社会,或更确切地说一种经济秩 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 制度变迁是“制度创立、变更及随着时间变化而 被打破的方式”。 舒尔茨(1968)倡导将制度视为经济领域中的一 个变量,而且是对经济增长的反应。他认为,这 个研究方向需要两个关键的概念:一种制度所执 行的功能的经济价值以及经济均衡的概念。 前者揭示了产生制度需求的原因,在舒尔茨看来,制度 向人们提供了某些服务,对这些服务存在着需求。 例如:(1)用于降低交易成本的制度(货币、期货市 场等),(2)用于影响要素所有者之间配置风险的制 度(合约、分成制、公司、保险等),(3)用于提供 职能组织与个人收入流的联系的制度(产权、资历等) ,(4)用于确立公共品和服务的生产与分配框架的制 度(学校、农业实验站等)。 后者则揭示了制度变迁的条件并将其置于均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