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范文稿三篇汇编“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范文:难忘的小院每次路过坐落在xx区新华路上的xx文化宫旧址,我总会下意识地驻足停留,久久地凝望。这个逼仄的小小院落,有着我文学的梦呓,有着我留恋的文学时光,更有着我永远难以忘怀的青春记忆。这个小小的院落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经是天津市的文学中心之一,也是全市文学青年热烈向往的神圣之地之一。那时候这里活跃着抱有文学梦想的一群“文青”,而能把这些文学青年聚拢到一起的则是xx文化馆的文学组。大约是1980年或是1981年,我第一次走进这个小院。那时候我不知道,这个小院将会给我带来命运的转变。那时候,因为高考落榜我进入工厂,当了一名抡大锤的学徒工。在感觉前途渺茫、想要急切抒发心中感想之时,从小爱读书的我开始萌发了写作的冲动。可是去哪里学习写作?我身边的人没有一个写作的人,也根本找不到任何一个能够交流的人。也就是这时,我认识了天津日报社zd部记者董建津,他告诉我,xx文化馆(xx文化宫前身)有个文学社,文学社分为两个小组,一个普及班,一个提高班。每个班不到二十人。你可以去文化馆,对你创作肯定大有帮助。当然你肯定要先去普及班,先听听大课吧。我至今还记得那是一个秋季的晚上,我拿着董建津写的介绍信,来到了xx文化馆。在这个小院里,我见到了负责人王琴老师(几年前已经去世)。当时,王老师已经从文化馆退休,但她继续热心文学事业。在满天的星光下,老太太热情地向我大致介绍了普及班的情况。就是从那年开始,新华路上的这个小院落,成了我每天想念之地,几乎每天我都在盼望星期五快点到来。文学活动的日子,对于我来说,犹如一个信徒去朝圣一样。文化馆地处xx区繁华地段,劝业场是当时全市商业最繁华所在,不仅是xx区的地标,也是天津商业的标志。街道上每天都是车水马龙,大街上永远没有清净的时候。处在市中心的文化馆小院却成为闹市中最为安静的地方。小院子灯光有些暗淡,小楼的楼梯非常狭窄,木楼梯,踩上去吱吱作响。这么多年过去了,木楼梯的吱吱声似乎还能记起来,闭上眼睛想象那个样子就像是昨天一样。当时要想成为xx文学社的一员,除了户籍必须在本区之外,在本区上班的文学爱好者也能成为文学社员。我记得,当时文学社员有苏书堂(已去世)、扈其震、李玉林、王松、尤德汉、吕舒怀、王富杰(已去世)等,普通班的辅导老师是天津商业大学教授写作的李凯源、提高班辅导老师是新港编辑部的小说编辑李兴桥(已去世)。在过去的很多年里,不,至今在我记忆里,xx文化馆就像劝业场、xx路一样,是我心中的“xx地标”。她是那样坚固、那样永远,不可更改。我记得最清楚的一件事,现在想起来,还是历历在目。记得有一年夏季的晚上,我从家里出来时,大雨还在下,父母不让我出门,但我想去,一个星期只有一次,因为下雨不去,该是多么遗憾。我固执地打着伞冒雨前往。雨越下越大,几乎变成了瓢泼大雨。xx文化馆地势低洼,等我走到文化馆门口时,雨水已经到膝盖处了。深黑色的雨水,在路灯照射下,闪烁着暗幽的目光。但我还是看见了几位文友已经站在文化馆的大门前,路灯下他们衣服完全湿透了,一个个就像落汤鸡一样。因为雨太大,晚上的文学活动临时取消了,那时候李凯源李老师大概也已经五十多岁吧。我们几个人没有走,打着伞、站在雨水里,依旧热情地讨论创作。那样的情境怎会忘记?至今三十多年过去了,只要想起来雨中的那一幕,还会激动,还会无限畅想。xx文化馆除了两个文学班,还办了一份报纸,叫百草园,一份对折的油印小报。当时能在这张小报上发文章,也是一件幸福的事。后来文化馆出资,出了一本xx区的作者作品集,很厚,好像叫草露集吧,我的一篇小小说选登在上面,已经成为我文学之路上特别的标记,也可以说是“xx标记”吧。再后来,我从普通班去了提高班,两年以后的1983年,我的第一篇小说在新港发表,以后逐渐走上专业创作之路。无论什么时候,我都会讲xx文化馆是我的文学福地,那里有我美好的记忆,是我文学之路的起点。这种美好的“xx记忆”,始终是在延伸的。1986年的时候,我又一次来到xx文化馆,但不是因为文学元素,而是成为财务组的一名出纳。我在xx文化馆干了两年,那时年轻,无论领导还是普通干部,对我都特别好。本来我是有机会调进文化馆的,但是后来阴错阳差,我离开了文化馆,去了市作协。在文化馆当会计的那两年,依旧是我难忘的两年,那时候我25岁左右,我走时他们还都劝我留下来,说是再等等,肯定能正式调进来的。最后虽然我走了,但是留下的都是美好的记忆。再后来,文化馆不断发展壮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文化馆也在不断变化,再后来在新兴路又修建了新馆,条件、场地都大有改观,各种群众文化活动也是不断丰富。回首往昔,感慨不已。一座城市应该有坐标,一个地区也应该有坐标。有的城市、地区用高楼大厦作为地标;有的城市、地区用繁华的商业做地标,有的则是用文化名人故居做地标。这些都无妨。必须承认,xx区拥有这些所有的地标元素,但是xx区在表述这些地标的同时,还把“文化”包容进来,时刻不忘文化内涵。xx区大气、舒展,有着独特的气质。作为有着很多年户籍的xx人,作为与“xx文化”曾经紧密相关的人,时刻关注着xx区的发展、建设。xx区拥有文化,拥有文化的关键,在于xx区重视文化,始终没有忘记文化才是一个地区发展的关键所在。我这样讲,当然是有感受的,曾经在xx文学社的经历,就是最好的证明。祝福xx永远充满朝气、活力。仅从文化馆的发展变化,就能看出来改革开放四十年代xx区的前进路程。而这种前进路程中,又能始终看见文化的旗帜高高飘扬。而这一切,又都来自亲身感受。没有感受,怎么能拥有情感?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征文范文:我眼中的邮政改革 每次拿到这白纸绿字的单据,我的心里都异常激动,总会不厌其烦地端详,甚至用手细细摩挲着,久久不愿放下。 记得初次与邮政结缘,是在90年代初,那时我刚读初一,语文老师推荐我的一篇作文投稿,竟然被选用了,更想不到的是收到一张10元的汇款单。这可是我收到的第一笔稿费,也是我人生中收获的第一桶金。虽然不多,但在那个时代,对于一个身处偏远山区,家境贫寒的学生来说,也算是一笔“巨款”了,它让自卑的我在同学们面前扬眉吐气了一回。重要的是,这不单单是物质上的收获,我在精神上也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从此,我便喜欢上了文字,也和邮政结下了不解之缘。 尝到甜头的我更加勤奋学习,努力写作,慢慢地,也在一些报纸杂志上发过“豆腐块儿”,时不时还会收到一两张十块八块的稿费单,令我欣喜不已。 直到高三那年,爸爸突然病倒在床,家中一下子失去了主心骨,也没了经济来源。无奈之下,我只得放弃心爱的书本,随村里的小伙伴赴浙江打工。 经熟人介绍,很快就找到了工厂上班。此后,每月发工资,我除了必需的生活费用,余下悉数汇给了远在老家的妈妈。 我打工的地区是郊区,邮电局就在我的出租屋不远,走路几分钟就到了,倒也方便。可老家的邮电局在离家三四十里外的镇上,那时老家交通工具缺乏,逢集日才有车到镇上,而且也就一两趟,错过就只有走路。以至于妈妈每月都是掐着日子趁早赶去镇上取款,生怕错过取款期限。尽管如此,还是会这样那样的问题而延迟。有时头一次的汇款还未取出来,第二次的又到了。每每收到弟弟的来信,诉说妈妈为取款而来回折腾,我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却又无可奈何。 还好这样持续了一年多,就有所改变。一次在邮电局大厅,遇到一个老乡也在汇款。她告诉我,可以用身份证开一个户,办理一本活期存折,每月工资发了先存在存折里,待存到一定数目再汇给家里,而且自己要用也可以取出来。我听了,果断开了户。 如此一来,家中若不急用钱,我就三四个月或半年汇款一次,大大减少了妈妈在家与镇上来回折腾的次数,确实比以前省事儿多了。 后来在一次汇款时,柜台工作人员说银行又新增了一项储蓄卡的办理业务,也就是说一个账户一本存折和一张卡。我按照他的建议,又办了一张卡,自己带在身边。把存折用挂号信寄给妈妈,家里需要用钱,直接拿存折去取就是了。再也不用担心汇款单过期或是汇款迟迟未到之类的情况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大面积覆盖,智能手机在人群中的普遍应用,人们的支付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从我办理了邮政储蓄银行的网银业务,转账啥的根本就不用跑银行,只需坐在家中,对着手机轻轻一点,立马就能搞定。原先要24小时才能到账,现在已经是实时到账了,的确快捷无比。 由于近几年新媒体的蓬勃发展,我又拾起了遗落风中多年的梦,重新开始提笔写文投稿。因此,时不时还是会收到那久违又熟悉的汇款单。尽管如今有好些报刊也顺应时代发展,改用银行卡、微信红包等方式发放稿费。但,依然有许多老牌报刊仍用传统的汇款单邮寄稿费。不同的是现在的汇款单更有安全性和时效性,因为都是电脑直接打印,不像以前全是手写,偶有疏忽就会导致许多麻烦。记得一次因汇款单上我名字中间的“宗”字误写成“宋”而不能兑付,最后只得退回去再重新寄汇款单过来。 还有,今年暑假身在外地,突然想起前段时间收到的两张稿费单眼看就要到期了,心中甚是不舍,不免在朋友圈叨叨几句,没想到一位文友发来信息,分享了她用手机银行,在网上成功兑付汇款单的经验。我立马下载了一个邮政储蓄银行的APP,让老公把汇款单拍照发来,然后按照文友提示的操作流程,经过简单尝试之后,不费吹灰之力,便兑付成功了。 从那之后,每当收到稿费单,我再不用往邮政储蓄银行跑了。只需坐在家中,轻轻松松就能兑付,再也不为取稿费的事烦心了。而且,我还把那一张张汇款单小心翼翼收藏起来,以作留念,真是一举多得。 今夜,我又坐在灯下,摩挲着厚厚的一沓稿费单,回忆起初次与邮政结缘至今的点点滴滴。不得不说,这一路走来,我目睹着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见证了邮政的岁月变迁。我将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伴随着邮政一起成长壮大。我相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升化,邮政行业的前景会更加美好!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征文范文:二姐在改革开放这40年 19781988,二姐在改革开放前10年的生存观 1978年的一天,一字不识的二姐出嫁了。我们家太穷,穷的一天只吃两顿饭,还只是勉强。虽然安徽、浙江有了包产到户的先例,但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吹起,还没有吹到我们家乡。漂亮的二姐在媒人的撮合下嫁给了大队民兵连长的二儿子一个从部队复员的兵哥哥。 二姐被媒人和夫家骗了。原来,二姐夫在部队训练时被教官打坏了脑子,挺帅气的小伙子得了羊癫疯病,部队勒令复员回乡。但二姐不以为然,能嫁到二姐夫家改善娘家贫穷状况已经很满足,她甚至还天真的以为二姐夫的羊癫疯病能够治好。 嫁到夫家第三年,改革开放的春风终于吹遍了神州大地,已经生下了一个女娃的二姐承包了近10亩良田,勤快能干的二姐夜以继日的整天待在她的“一亩三分地”里,勤恳耕种成为二姐生活的唯一幸福事,她起早贪黑的干活获得了年年季季大丰收的喜悦回报,她用自己劳动所得盖起了村内第一家土墙瓦面的瓦房,成为了村里“首富”,同时,她也拿出了一部分钱帮助大哥娶了媳妇,我们家得以保证了一日三餐,平常也能开了荤,不再等到逢年过节才吃上一顿肉了,然而,二姐夫的羊癫疯病却日益严重,由原来的每两、三个月才偶尔犯一次病到了半个月犯一次病,再后来就变成十来天犯一次病了。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农村行政名称由公社改为乡、镇,大队改为村,生产队改为小队、小组了,二姐夫的父亲也升任大队书记了,二姐仗着公公村书记,偷生了第二胎,又是一个女娃,再偷生一胎,终于生下了一个“带把儿”的男娃,自知不会活得太久的二姐夫喜极而泣,因为“有后”了,他即使年纪轻轻就走掉也安心了,为减少买药开支,二姐夫有意减少吃药,而二姐更加喜爱种田了,她收种的水稻、小麦总是高产于其他人家,交掉公粮后还能剩余出好多粮食卖掉,一部分用来度日,一部分给二姐夫买药,遗憾的是二姐夫的病更加严重,到了每隔三、五天就犯一次的地步,终于在改革开放前十年的最后一年初去世了,那一年,我最小的外甥才两周岁。 二姐夫走掉了,二姐心中的“家”塌了,她一直痛哭到二姐夫出殡那天,看到她的痛哭和伤心,怀抱着小外甥的我当时心疼得泪流满面。这一年,二姐被婆家人“抛弃”了,她只得带着三个孩子回到娘家暂住。19881998,二姐在改革开放前20年的“诗和远方” 1988年,二姐第二次结婚,俗称再婚。二姐再婚的原因众多,但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再次婚嫁的人是大哥的所谓“朋友”;二是娘家已经住不下去,带着三个孩子总住在娘家在农村惹争议。 二姐夫病逝以后,二姐一个人带着三个孩子在婆家居住,本以为婆家会帮衬她们孤儿寡母的,谁料想死去的二姐夫的哥哥兄弟们非但不帮衬,反而变相的排斥挤压娘四个,另外几个兄弟媳妇更是在二姐的婆婆跟前挑唆说二姐虽然是三个孩子的娘了,但长得依然那么漂亮,早晚还要嫁人之类的话。那时候的农村人思想没有现在这样进步,虽然改革开放已经十几年了,但封建、守旧观念依旧存在。久而久之,公婆对二姐她们娘四个也不关心帮助了,迫不得已,二姐带着三个孩子回到了娘家。那一年,我也考上了一所铁路中专学校,“跳”出了“农”门。 来到娘家的二姐依然受到很多委屈。因为我们家在村里当时还是很穷的,二哥一直没有娶得上媳妇,有封建思想的村里人便风传是因为“拖油瓶”的二姐在娘家导致了我们家穷与二哥婚姻的不顺利,本家叔伯堂兄弟听信这些谣言后也不给二姐好脸色看,从来不拿正眼看我的几个外甥,但这依然挡不住二姐美丽的绽放。一次,在大哥带来的做贩卖畜禽生意的南方朋友中,一个叫林宜山的男人看了二姐第一眼便迷上了二姐,不管不顾地寻找一切机会接近二姐,更是托大哥从中做媒。但因为其人生性好赌且贪酒,虽然长得很帅有些豪爽但属于痞子一个,三十好几了仍然单身,在当地没有一个女人愿意嫁给他。大哥起初也不愿意,但经不起林宜山的软磨硬泡和他给予大哥经济上的诱惑,终于向二姐挑明了这层意思,已经是三个孩子母亲的二姐一听就高兴地点头答应了,但是遭到了父母亲的极力反对。林宜山在我们村里做生意时已经充分暴露出了他的流氓脾性和没有教养的“风度”,二位老人哭着劝说二姐:“我们不嫌你,不要嫁给那个无赖,再好也别有这个想法,在娘家你可以安心过,嫁给那个人将来一定不会有好日子过的!”父亲为此还在村里游行示威似的将那些说二姐闲话的人骂了半夜,但依然阻止不了二姐对婚姻和爱情的渴望。而得到了“好处费”的大哥也是极力撺掇二姐“勇敢的寻找自己的幸福”,母亲气得大骂了大哥一通,说大哥良心让狗吃了,竟然为了那些钱将自己的亲姐姐给骗卖到了远方。 二姐还是嫁给了林宜山,嫁到了距离家乡1000多里外的地方,虽然那里不是二姐的“诗和远方”,对于这次的远嫁,二姐有她自己的观点,她跟父母亲说:“娘家虽好,但不是我和三个孩子待的长久的地方,这里封建,而南方人思想观念比我这里解放多了,我观察过林宜山了,他会对我好的!” 嫁过去第二年,二姐又生了一个男孩我的最小的一位外甥! 19982008,二姐在改革开放前30年的是非观 在改革开放的第三个十年里,二姐的人生达到了幸福高峰。已是人到中年的二姐虽然青春不再,但她丰韵犹存,生活和岁月不但没有让她过早地老去,反而滋润得她更加的魅力四射,而四个孩子中的前三个孩子皆已相继结婚成家,有了美好的归宿。 美好的生活使得原本善良勤劳的二姐更加善良勤劳了,即使遇到了恩怨是非也是一笑而过,使得儿女们有时候报怨她“是个是非不清的人”,有例为证。 看过电视剧芈月传的人都知道里面有个惹人喜爱的“义渠王”,帅气、阳光、豪放的特性也是二姐喜欢的类型,一天,二姐在她家附近就看到了披头散发活像“义渠王”的一个年青的男乞丐。那个“义渠王”穿得衣衫褴褛,头发像只鸡窝,那从上到下裸露在外的皮肤,黑得就像刚从煤井里爬出来似的,只有一口牙齿与两只眼球才是白的。二姐看到第一眼就觉得“义渠王”再世一样,她善心大发,不但给那个“义渠王”饭吃,还把“义渠王”带回家,让二姐夫带去澡堂洗澡,气得痞气十足的二姐夫狠狠的揍了一顿“义渠王”,并撵走了他。二姐不甘心,又找到村中的鳏寡老人李老头,央求李老头带那个“义渠王”洗澡去,还送给了“义渠王”一套二姐夫的半新衣服,并慷慨解囊给了“义渠王”几百元钱。 儿子女儿见了,就阻止二姐,说妈别再上当了,人家这是职业哪,是骗人的呢!可是,二姐无论如何也不相信,说人家骗人总不见得会把自己糟践成这样吧?人家确实可怜哪!儿子女儿媳劝阻无效,只好随她去乱发慈悲了。 大概是临近2008年底的时候。一天,二姐去街上购物。在一家商场门前,她又看见了那个“义渠王”,和她第一次见到的一模一样。二姐感到有些小震撼,想起了孩子们劝说过她说的话,不由得叹了一口气,但仍然再次给了“义渠王”几十元钱!事后外甥得知了,说她“滥发同情心,简直是非不分”,但是二姐笑着对孩子们说:“分那么清干什么?总得有人给他点钱吧!?”唉! 20082018,二姐在改革开放前40年的“幸福见证” 二姐的晚年还是相当幸福的,她一路走过了改革开放四十年,见证了一个女性农民的四十年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的第四个十年里,二姐进入了晚年,四个孩子有三个结婚成家并相继有了各自的孩子,二姐做了准外婆,家庭也是盖了六间很气派的楼房,家有二亩鱼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成本控制优化-洞察及研究
- 益生菌在肥胖防治中的应用研究-洞察及研究
- 生物传感器在可穿戴设备中的应用-洞察及研究
- 2025安徽宿州学院专职辅导员招聘12人模拟试卷及完整答案详解1套
- 2025内蒙古通辽市科左中旗教体系统招聘(教师岗位)30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
- 2025江苏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苏州市姑苏区区属国资集团副总裁招聘2人模拟试卷(含答案详解)
- 安全培训教师授课报道课件
- 2025安徽六安市中医院紧缺人才招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一套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广东东莞市谢岗镇政府第一食堂招聘厨师长、副厨2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新)
- 小学安全培训制度和计划课件
- 二手车国庆节活动方案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第5单元 专题训练(3) 微观反应示意图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册化学配套教学设计(人教版)
- 2025高考物理步步高同步练习必修3练透答案
- 分包单位与班组签订合同
- DZ∕T 0215-2020 矿产地质勘查规范 煤(正式版)
- 2024年初中升学考试九年级数学专题复习新课标要求-中考33讲
- (高清版)DZT 0289-2015 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规范
- 冲压车间给员工培训课件
- 八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综合与实践《哪个城市夏天更热》北师大版
- 过敏性鼻炎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