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纹肌溶解症_ppt课件_第1页
横纹肌溶解症_ppt课件_第2页
横纹肌溶解症_ppt课件_第3页
横纹肌溶解症_ppt课件_第4页
横纹肌溶解症_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横纹肌溶解症 周士海 横纹肌溶解 v他汀类药物 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发了3-羟基-3-甲基 戊二酰辅酶A (HMG-CoA)还原酶抑制剂 。 v拜斯亭: 于1997年上市,1999年进入中国市场。 2001年夏,拜尔公司收回了其生产的药 物西立伐他汀钠片(cerivastatin,拜斯亭) v2008.5.12汶川大地震: . 很多人被救出来了,但是. 横纹肌溶解症 v由肌肉压迫所致的横纹肌溶解症最先由Fleche 于1881年首先报道,但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未 受到重视 v1941年By water将由外伤挤压造成的急性肾 功能衰竭命名为挤压综合症 v1982年Gabon定义为:可逆或不可逆的骨骼 肌损伤使细胞膜的完整性改变,肌细胞内容物 外漏至细胞外液和血循环中,可导致急性肾功 能衰竭 横纹肌溶解症 (rhabdomyolysis ,RML) v横纹肌溶解症(rhabdomyolysis) 是指任 何原因引起的广泛横纹肌细胞坏死。 v其肌细胞内容物外漏至细胞外液及血液 循环中, 可导致急性肾衰竭(ARF) 、电 解质紊乱等一系列并发症,有时病情凶 险预后差。 病 因 病 因 vRML是由多种疾病谱导致,其中,酒精和 药物滥用占80,感染占27,他汀类 降脂药仅占0.08。 vRML病因的多样化是惊人的。Jason等人在 有关RML的总数中获得性病因已达190余种 ,遗传性病因40余种。 vGabow等将RML的病因归纳为10个方面, 即过度肌肉活动,直接肌肉损伤,缺血,免 疫性疾病,代谢紊乱,药物,中毒,感染, 遗传疾病,高热。 1.肌疲劳: v过度训练(如行军性肌红蛋白尿) ; v癫痫持续状态; v谵妄; v精神病; v破伤风; v哮喘持续状态; v长时间肌阵挛; v肌张力障碍; v键盘操作; v舞蹈病; v狂欢. 2 .电损伤: v雷击 v电击; v电休克治疗; v心脏电复律 3.挤压伤: v重物挤压; v假挤压伤(暴力损伤如拷打) ; v手术体位(长时间截石位、侧卧位) ; v被动体位(昏迷、醉酒时自身体质压迫) ; 4 .肌缺血缺氧: v动脉阻塞; v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v糖尿病血管并发症; v镰状细胞病; v心房黏液瘤; v空气栓塞; v溺水 v糖尿病酮症; v糖尿病非酮症高渗状态; v肾小管性酸中毒; v低钾血症; v高/低钠血症; v低磷血症; v甲状腺功能低下; v胰腺炎. 5.内分泌代谢异常 糖尿病高渗状态横纹肌溶解症 v( 2006年、李秀钧等)回顾了住院16 例(男9例,女7例)糖尿病高渗状态病例,其 中6例(37.50%)生化指标提示横纹肌溶 解。 糖尿病高渗状态横纹肌溶解症 v其将横纹肌溶解组与非横纹肌溶解组的临床及生化指标进 行比较: 横纹肌溶解组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K)及肌红蛋白(Mb)分别是非横 纹肌溶解组的30倍与50倍。 血清葡萄糖(BG)、钠(Na+)水平及有效血浆渗透压明显高于非横纹 肌溶解组(P 3 倍正常值高限的发生率 为3 %5 %; 肌病(血CK 10 倍正常值高限) 的发生率为0. 1 %0. 5 %; 食、物中毒 蚕豆; 毒蕈; 乙醇; 甲醇; 甲苯; 砷剂; 四氯化碳; 一氧化碳; 汽油; 除草剂; 去污剂; 动植物刺、咬伤 蛇 蜘蛛 大黄蜂 蜜蜂毒液 8 .感染 v病毒感染 v特发性细菌感染 9.免疫疾病: 多发性肌炎; 皮肌炎; 血管炎; 肿瘤; 10.先天性代谢病: 糖酵解缺陷; 脂肪酸氧化缺陷; 三羧酸循环缺陷; 线粒体呼吸链缺陷; 磷酸戊糖旁路缺陷; 其他(包括家族性反复肌红蛋白尿 ) 11.原因不明: v特发性肌红蛋白尿 发病机制 v 各种病因的致病机制虽有不同,但最终后 果均为肌细胞膜损伤和(或) 细胞能量代谢障 碍,并导致细胞外钙和钠离子内流及细胞内 容物外漏,细胞内钙依赖性蛋白酶及磷脂酶 被激活,导致肌原纤维、细胞骨架及胞膜蛋 白破坏。 ARF发病机制 v在诸多外漏的细胞内容物中,肌红蛋白在 ARF 发病中的作用最受重视: 1、肌红蛋白是一种分子量为17500道尔顿 包含175个氨基酸的多肽链,横纹肌溶解发生后 ,大量肌红蛋白入血,短时间内产生大量肌红 蛋白管型,肾小管堵塞造成小管内压力增高, 从而使肾小球有效滤过压降低,滤过率降低, 出现少尿性ARF ARF发病机制 2、 高肌红蛋白血症使得肌红蛋白进入肾小管 ,在酸性环境下解离为铁色素和铁蛋白,因铁 色素过氧化反应时自由基增多而直接损伤肾小 管上皮细胞 3 、另外肌红蛋白还可能抑制近端小管细胞的 再生 临床表现 v可出现剧烈肌痛、肌压痛、肌肿胀及 肌无力 v尿中肌红蛋白 1g/L 时尿呈红褐色 v血清CK可高达正常值的1 000 倍或更 高 并发症: vARF v发病早期低钙血症和后期高钙血症 并骨骼肌钙化 v高磷血症 v高尿酸血症 v高钾血症 v血小板减少或DIC; 诊断依据 v目前对横纹肌溶解症的诊断依据为: (1)症状:肌无力,肌痛,跛行; (2)血清肌酸激酶(CK)正常值10倍; (3)肌肉活检:非特异性炎症改变; (4)肌电图示肌病表现; (5)肌红蛋白尿。 v最主要的诊断依据为(1)、(2)。 诊 断 1、肌肉损伤的诊断: 肌酸磷酸肌酶(CK) 及其同工酶: vCK 1 000 U/ L ,提示肌肉损伤, vCK 20 000 U/ L ,出现肌红蛋白尿, v因为心肌、骨骼肌和脑中均存在CK,为进一步 鉴别CK的来源,常做其同工酶分析(MM,MB ,BB) , 另外,能反映肌肉损伤的血清酶为AST/ ALT(谷草 /谷丙 ) 3 ,CK/ AST 20 ,LDH/ HBDH = 116 - 215 (HBDH: 羟丁酸脱氢酶 ) 肌酸激酶同工酶 v肌酸激酶同工酶有三种(CK-MB、CK-BB 和CK-MM): CK-BB主要存在于大脑、肾、前列腺及子宫 CK-MM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心肌; CK-MB则主要存在于心肌。 v虽然血清肌酸激酶(CK)是诊断心肌梗死的一个 极其灵敏的指标,但其对于心肌损害诊断的特异性 不及CK-MB。 诊 断 2、肌红蛋白血症和肌红蛋白尿 当肌红蛋白水平超过515 mg/ L 时, 开始从肾脏排出,出现肌红蛋白尿症,黑 “茶色”小便提示肌红蛋白尿. 3、肌酐、尿素、尿酸升高; 4、高K+ 、低或高Ca2+ 、高P3- , 5、代谢性(乳酸) 酸中毒; 治疗 发生RML 时: 1、首先应尽快去除病因, 2、防治ARF 3、纠正严重电解质紊乱。 1、去除病因 v使用他汀类时,如考虑为横纹肌溶解症后, 应立即停药: 停药后肌痛一般在3日至3个月后可消失,肌无力 症状消失较慢,也有的病人在1年后才消失。 CK一般在短期内可降至正常。 v发热、感染患者如果需要短期服用大环内酯 类药物可考虑先暂时停用他汀。 v在年老、肝肾功能差、甲状腺功能低下和糖 尿病患者中使用他汀类时应用时应格外小心 。 2、ARF的防治: 1、 水化治疗: 关键是及早进行水化,尽快恢复血容量 及排尿量,预防脱水也能有助于排出肌 球蛋白 有研究建议保证入量200-700 ml/h,维 持尿量200 ml/h . 2、ARF的防治: 2 、碱化尿液 苏打能够促进肌红蛋白的溶解进而促 进其排泄, 苏打的使用尚无统一标准,维持尿 PH值7.0。 3、ARF的防治: 3、 利尿 袢利尿剂利尿作用迅速可靠兼有排钾作 用,且使用不受尿量限制,但可加重低钙血 症, 抑制远端小管的钠-氢泵而使尿液酸 化 ,应与碱化尿液一起进行 甘露醇的使用应谨慎,有人认为它能减 少组织肿胀,增加循环容量,但有试验 发现加用甘露醇后,与仅用扩容治疗相 比,并没有显示更大益处 ,甚至可能加重 无尿患者的肾损害. 2、ARF的防治: 4、血液净化疗法 血液净化疗法可以有效治疗RM - ARF。 但由于肌红蛋白的分子量为17 800 道尔 顿,不能通过透析膜,但可以通过血浆置换 和血液滤过清除 2、ARF的防治: 5、多种细胞保护措施减轻肾小管损伤 铁清除剂(deferoxamine)-去铁胺有肾保护 作用,在动物实验中,去铁胺和甘露醇联用 后,可产生肾保护的累加作用, 谷胱甘肽,胞内抗氧化剂,另外其他抗氧化 剂,诸如维生素C、E也可应用 。 3、水电解质紊乱: 1、低钙血症 除非有严重的心脏及神经系统并发症,如心 律失常、癫痫发作,对RML 早期出现的低钙 血症一般不提倡补钙治疗,以免出现肌组织 异位钙化及恢复期高钙血症 3、水电解质紊乱: 2、血液净化治疗 已发生ARF 和(或) 难以纠正的电解质紊乱只 能依赖此方法治疗。 另外,病因去除后,受损肌组织恢复过程中会释 放出大量水分,如此时肾功能尚未恢复,尿量不 能相应增加,则可导致充血性心功能不全及肺 水肿,在此情况下也只能依靠血液透析治疗, ARF 患者依赖血液净化治疗的时间可长达1 3 个月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v 除非是针对病因(如多发性肌炎or皮 肌炎、血管炎) 进行治疗, 事实上,大 量糖皮质激素对肌组织恢复不利。 v 文献报道中多未应用该类药物治疗 RML(如药物性RML) 。 其 他 丹曲林钠(肌松药) 、溴隐亭(多 巴胺拮抗药) 可能对恶性高热和抗 精神病药恶性综合征引起的RML 有益 预 后 v如果病因(如药物) 被去除,受损肌肉会很 快恢复,很少发生后遗症; v如果出现大范围横纹肌坏死或病因不能彻 底去除(如代谢性肌病) ,则可能遗留持久 肌无力和肌萎缩。 v1/3 的RML 患者会发生ARF ,其中有5 % 30 %的患者死亡。 v5月15日下午3点,刚结婚一年的陈坚,26岁 。 v在废墟下被压了73小时,营救人员花了6小时 把他救出来。 v可是救出来后不久他还是不幸去世了。 v坚持三天后获救,却在担架上永远睡着。 v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