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9讲 文言文阅读七年级(上) (一)郑人买履(韩非子)考查热度文言词汇积累卡特殊用法词语例句意思通假字坐而置之其坐同“座”,座位反反归取之同“返”,返回一词多义度先自度其足动词,量长短吾忘持度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虚词之而置之其坐/而忘操之/反归取之代词,代指量好的尺码至之市动词,到去何不试之以足代词,代指鞋子而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连词,表顺承至之市,而忘操之连词,表转折其先自度其足代词,他的【课文在线】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郑人有欲买履者(鞋子) B而忘操之(操作) C宁信度(宁可) D及反(到,等到)(解析:B.拿,携带。)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C )A而置之其坐 B而忘操之 C至之市 D何不试之以足(解析:A、B、D三项都是代词,C.动词,到去)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2)宁信度,无自信也。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4.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书本上的东西并不一定可靠,根据现实的需要要大胆尝试,才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二)刻舟求剑(吕氏春秋)考查热度文言词汇积累卡特殊用法词语例句意思虚词其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代词,他遽契其舟指示代词,那,那个之是吾剑之所从坠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课文在线】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A.楚人有涉江者 (渡江) B.不亦惑乎 (迷惑,糊涂) C.求剑若此(寻求,寻找) D.遽契其舟(契合)(解析:D.雕刻。)2下面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A跪而拾之以归 (赵普)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C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 D舟已行矣,而剑不行(刻舟求剑)(解析:A.连词,表顺承;BCD.连词,表转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是吾剑之所从坠。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4.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并使行为符合这种变化。(2017预测) 【甲】见【课文在线】 【乙】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注释】北人:北方人;仕:做官;菱:即“菱角”,水生植物,可食。并:连同。以:用来。何:哪里。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C )A.不亦惑乎(迷惑、糊涂) B.遽契其舟(立即,匆忙) C.其人自护其短(浅短) D.席上啖菱(吃)(解析:C.缺点,短处)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D )例句:其人自护其短A.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B.先自度其足 C.置之其坐 D.其人自护其短(解析:例句是人称代词,他的。A、B、C三项都是人称代词,他的;D.指示代词,那个。)3翻译下面句子。 (1)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船已经向前行驶了,但是剑却没有行走。(2)北土亦有此物否?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4.下面对【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甲】文中楚人最可笑的“行”是“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B.【乙】文中北人最可笑的“言”是“前山后山,何地不有”。C.【甲】文告诉我们行为处事不能迷信教条,不尊重客观事实。D.【乙】文给我们的启示是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是在不懂的时候,要善于为自己掩饰。附【乙】文参考译文:北方人生来不认识菱角的,(有个北方人)在南方当官,酒席上吃菱角,连角壳一起放进口里。有的人(就)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那人自己护短,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的原因是,想用来清热。”有人问道:“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回答说:“前山后山,什么地方没有?”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三)幼时记趣(沈复)考查热度文言词汇积累卡特殊用法词语例句意思通假字强项为之强同“僵”,僵硬邱以土砾凸者为邱同“丘”,土山词类活用鞭鞭数十,趋之别院名词作动词,鞭打一词多义神神游其中想像神定,捉蛤蟆精神时余忆童稚时时候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虚词而拔山倒树而来连词,表修饰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连词,表顺承之故时有物外之趣结构助词,的昂首观之代词,代指夏蚊心之所向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以徐喷以烟介词,用以丛草为林介词,把为项为之强因为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课文在线】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B私拟作群鹤舞空(私人的,自己的)C怡然称快(喊) D昂首观之(看)(解析:B.私下。)2.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A故时有物外之趣/学而时习之 B则或千或百/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为之怡然称快/然胡不已乎 D以丛草为林/不以疾也(解析:A.助词,的/代词,指学过的知识;B.那么/就是;C.的样子/然而,但是;D.把/认为)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2)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心中想象的景观,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是)是鹤了。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文章叙述“物外之趣”的两件事是“我”看到“鹤唳云端”的景象和遇到“庞然大物”的经过。B文中有不少表意精练的语句被当作成语沿用至今,如“怡然自得”“夏蚊成雷”等。C文章按总分结构来写,主要运用记叙、描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D本文给我们的启发是:观察事物时要细致入微,发挥想象,才会有不同的收获。(解析:C.文章没有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5.作者是如何使得这些小事变成趣事的?这对你有什么启示?示例:这些小事之所以能成为作者幼年时的趣事,是因为作者对这些事物进行了细致观察,并对所观察的事物进行大胆而富有童心的联想和想象,这启示我们应当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永葆童心,敢于想象联想,做一个有生活情趣的少年。(2017预测)【甲】见【课文在线】【乙】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选自两小儿辩日)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A.私拟作群鹤舞空(比) B.明察秋毫(明白,清楚) C.见两小儿辩斗(争辩) D.及其日中如探汤(热水) (解析:B.眼力。)2.下列加点词与例句中用法和意思一致的一项是(D)例句:以丛草为林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B.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C.项为之强 D.凹者为壑(解析:例句中的意思是“当作”。A.被;B.是;C.因为;D.当作)3.翻译下列句子。(1)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使它冲着烟雾飞叫,(把这种情景)当作青云白鹤图来看。(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我认为太阳刚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4.下列对【甲】【乙】两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甲】文采用了采用了先总后分,点面结合的结构形式,紧扣“明察秋毫”这一线索,使文章前后呼应,脉络清楚,结构严谨。B.【乙】文不仅观点争锋相对,理由难以驳倒,而且双方都用形象地比喻句和语气很强的反问句,显然是一场难分胜负的“辩斗”。C.【乙】文告诉我们:片面看问题是得不出正确结论的。D.【甲】段通过对话表现了儿童的特征,【乙】段则通过描写表现了儿童的特征。 (四)三峡(郦道元)(2009柳州)考查热度文言词汇积累卡特殊用法词语例句意思通假字阙略无阙处同“缺”古今异义至于至于夏水襄陵古义:到今义:表示另提一事良良多趣味古义:的确,实在今义:美好一词多义绝沿溯阻绝断哀转久绝消失自自三峡七百里中在自非亭午夜分如果词类活用奔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作名词,奔驰的快马虚词虽虽乘奔御风,即使以不以疾也如之春冬之时结构助词,的其其间千二百里代词,这【课文在线】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1)略无阙处(完全没有) (2)不见曦月(早晨的阳光,这里指太阳) (3)至于夏水襄陵(上)(4)沿溯阻绝(逆流而上 ) (5)不以疾也(快 ) (6)绝多生怪柏(极高的山峰)(7)飞漱其间(冲荡 ) (8)属引凄异(连续 ) (9)空谷传响(回声)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B )A回清倒影/清荣峻茂 B虽乘奔御风/猛浪若奔C略无阙处/城阙辅三秦 D哀转久绝/转视积薪后(解析:A.清波/清澈;B.动词作名词,奔驰跑的快马;C.同“缺”/宫阙;D.婉转/回转)3下面各项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近的一组是( D )A春冬之时/心之所向 B其间千二百里/其真无马邪C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以其境过清 D故渔者歌曰/故自号曰醉翁也(解析:A.助词,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代词,这/难道;C.如/因为;D.因此,所以)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是看不见日月的。(2)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水,回旋着清波,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作者在文中依次写出了夏季的三峡呈现奔放美,春冬的三峡显示出清幽美,而秋季的三峡却展示着凄婉美。B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的静景,也描写了“回清倒影”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C写“高猿长啸”突出了秋天三峡的凄冷。D作者引用渔歌歌谣,是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了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解析:D.侧面描写。)(2017预测) 【甲】见【课文在线】【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注释】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 定:止,停。 拏(n):携,带。毳(cu):细毛。 雾凇(sng):雾气和水汽。 沆砀(hng dng):寒气弥漫的样子。 芥:小草。 客:客居。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A略无阙处(通“缺”) B不见曦月(早晨) C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D上下一白(全白)(解析:B.日光,这里指太阳。)2下列加点词的词意相同的一项是(B)A或王命急宣/或异二者之为 B哀转久绝/湖中人鸟声俱绝C属引凄异/属予作文以记之 D问其姓氏/其真无马邪(解析:A.有/或许,也许;B.消失;C.连接/通“嘱”;D.代词,他的/表反问的语气词,难道,真的。)3翻译句子。(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它快。(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4对【甲】【乙】两文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A【甲】文写三峡的山水时,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乙】文则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B【甲】文写出了山的高大连绵,水的清澈湍急;【乙】文写出了雪后西湖的空旷幽静。C【甲】文写水时是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的;【乙】文写雪景是按未游西湖时、游西湖时的顺序来写的。D【甲】文中“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乙】文中“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都是从听觉的角度来进行描写的。5【甲】【乙】两文在写景中都融入了作者的情感,试比较两文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对三峡山水的欣赏、热爱和赞美之情,【乙】文表达了作者痴迷山水,清高自赏的感情。附【乙】文参考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杭州西湖。大雪接连下了几天,湖中行人、飞鸟和各种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打更以后,我撑着一叶扁舟,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观赏雪景。(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米粒大小的两三个人罢了。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对坐,一个童子烧酒,炉上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非常高兴,说:“(这样的大雪天)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喝了几大杯后告辞。(我)问他们姓氏,(他们回答我)是金陵人,客居此地。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五)以虫治虫(沈括)考查热度文言词汇积累卡特殊用法词语例句意思一词多义以则以钳搏之介词,用岁以大穰介词,因之方为秋田之害助词,的土人谓之“傍不肯”代词,它【课文在线】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1.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D )A庆州界生子方虫(生长) B方为秋田之害(正在,正要)C忽有一虫生(出现) D岁以大穰(岁月)(解析:D.年景,收成。)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它们)遇到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子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2)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3.文章所述的内容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示例:现在我们用农药治害虫,带来了污染,而采用以虫治虫的办法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 (六)梵天寺木塔(沈括)考查热度文言词汇积累卡特殊用法词语例句意思通假字伏人皆伏其精练同“服”古今异义但但逐层布板讫古义:只今义:但是,可是词类活用实便实钉之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实钉便实钉之名词作动词,用钉子钉虚词之钱帅登之代词,指正在建造的木塔以乃以瓦布之介词,用其人履其板代词,那【课文在线】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1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C )A人履其板(走,踩踏) B但逐层布板讫(完毕) C患其塔动(祸患) D贻以金钗(赠给)(解析:C.嫌,担心。)2下列句中的“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A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B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C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 D钱帅登之,患其塔动(解析:A.结构助词,的;B、C、D三项均为代词。)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这很容易,只要逐层铺好木板,并用钉子钉牢,就不动了。(2)人皆伏其精练。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4.本文写人着笔不多却很生动。“密使其妻”写出了匠师怎样的心态?一个“笑”字展现出喻皓怎样的心理?写出了匠师的难堪和用心良苦;“笑”既表现出喻皓对匠师无能的嘲笑,也表明他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很有自信。(七)论语八则考查热度文言词汇积累卡特殊用法词语例句意思通假字说不亦说乎同“悦”,愉悦,高兴女诲女知之乎同“汝”,你古今异义故温故而知新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可以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一词多义知人不知而不愠知道,了解诲女知之乎对待知和不知的正确态度虚词而人不知而不愠连词,表转折温故而知新连词,表顺承为知之为知之是可以为师矣做【课文在线】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1.用“/”标出下面句停顿。(每句划一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人不知而不愠(恼恨、怨恨) (2)不亦君子乎(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3)学而不思则罔(迷惑而无所得)(4)思而不学则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5)默而识之(记) (6)学而不厌(满足)(7)不悱不发(口中想说却不能恰当地表达出来的样子) (8)举一隅不以三隅反(提出,举出)( 类推) 3.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B )A人不知而不愠/择其善者而从之 B可以为师矣/可以一战C必有我师焉/不可亵玩焉 D有朋自远方来/自三峡七百里中(解析:A.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B.介词,凭借;C.相当于“于之”,在里面/语气词,啊;D.从/在)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5.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第一则讲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其中第三句对学习者的个人道德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B.第三则以精练对称的语言,指出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C.第四则讲的是学习态度,说明探求学问或了解事物,应采取及其诚实的态度。D.第八则讲教的方法,先让学生思考、表达,再给予适当的启发。这里强调了老师的重要性。(解析:D项强调了学生用心思考主动学习的重要性。) (八)狼(蒲松龄)考查热度文言词汇积累卡特殊用法词语例句意思通假字止止有剩骨同“只”词类活用洞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打洞犬其一犬坐于前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古今异义去一狼径去古义:离开今义:到去股屠自后断其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几何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古义:多少今义:数学中的一个分支一词多义敌恐前后受其敌敌对,这里是胁迫、攻击的意思盖以诱敌敌人前恐前后受其敌前面狼不敢前上前意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意图意暇甚神情、态度虚词其恐前后受其敌/屠自后断其骨代词,代狼场主积薪其中代词,代麦场屠乃奔倚其下/一狼洞其中代词,代柴草堆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代词,代屠户以以刀劈狼首用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表目的,来投以骨拿之复投之/又数刀毙之代词,代狼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久之,目似瞑调节音节,无实义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结构助词,的【课文在线】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1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诵节奏。(每句限划一处)(1)其 一 /犬 坐 于 前 (2)意 将 隧 入 /以 攻 其 后 也2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A止有剩骨/一狼得骨止 B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C恐前后受其敌/盖以诱敌 D恐前后受其敌/其一犬坐于前(解析:A.同“只”/停止;B.神情、态度/意图;C.敌对,这里是胁迫、攻击的意思/敌人;D.前面。)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A )例句:以刀劈狼首 A蒙辞以军中多务也(孙权劝学)B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C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D策之不以其道(解析:例句中的意思是“用”;A.用;B.如果;C.因为;D.按照。)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才明白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2)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狼也是很狡猾的,但一会儿两只都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给人)增加笑料罢了。5选出对课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 D )A文章告诉我们,对待狼一样的恶势力,我们先作让步,如果其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就应该勇敢地进行斗争。B文章的情节依次是:遇狼御狼惧狼杀狼。C“投以骨”和“复投之”表现了屠户对狼的怜悯和心存希望。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和“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表现了狼的狡猾。(解析:A.不能存有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B.遇狼惧狼御狼杀狼;C.屠户认为满足了狼的贪欲,就可脱险,并没有怜悯。)(2017预测)【甲】见【课文在线】【乙】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选自聊斋志异牧竖)【注释】牧竖:牧童。竖,童仆。跑:兽类用足扒土。同“刨”。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屠暴起(急剧地) B顾野有麦场 (转头看,看见) C.相去数十步 (距离) D.既而奄奄僵卧(不久)(解析:A.暴:突然。)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A乃舍此趋彼/ 乃不知有汉 B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而顷刻两毙C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悉以咨之 D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久之不动(解析:A.于是/竟然,竟;B.连词,表转折;C.表目的,来/拿;D.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调节音节,无实义)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1)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给人)增加笑料罢了。(2)竖下视之,气已绝矣!牧童从树上下来一看,大狼已经断气了。4.下列对【甲】【乙】两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D )A【甲】文主要表现狼的贪婪、凶残、狡诈和愚蠢;【乙】文则从大狼身上体现伟大的母爱。B【甲】【乙】两文在刻画狼时,都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C【甲】文表现狼的狡诈时主要写两狼配合,一明一暗地“诱敌”;【乙】文中开篇写“谋分捉之”,以下从狼的侧面处处体现了“谋”的结果。D两文的语言都简练而生动,都运用了比喻和描写。(解析:D.【乙】文没有比喻,语言也是平实简练。)附【乙】文参考译文:两个牧童走进山林里(恰好)走到一个狼窝前,窝里有两只小狼,(两个牧童)谋划着各抓一只。(他们又)各自爬上一棵树,两棵树相距几十步远。过了一会儿,大狼回来了,它钻进狼窝看见小狼不见了,神情十分惊慌。一个牧童在树上扭小狼的脚和耳朵,让它哀号;大狼听到小狼的叫声,仰头看见了(牧童和小狼),愤怒地冲到树下,一边嚎叫一边连爬带抓(着树干想爬上去)。(这时)另一个牧童也在另一棵树上扭着另一只小狼的脚和耳朵令它急急地哀嚎;大狼听到另一只小狼的哀嚎后停下来四处张望,看见另一棵树(上的小狼和牧童),它又放弃这棵树奔跑向另一边,(它)边刨土边嚎叫像刚才一样。第一棵树上的小狼又叫,它又回身奔向第一棵。口中叫个不停、脚下奔跑不止,来来回回跑了几十趟,跑得渐渐慢了,叫声渐渐弱了;不一会儿,(就累得)奄奄一息,直挺挺地倒在地上,过了许久,便一动不动了。牧童爬下树一看,大狼已经断了气。七年级(下)(九)赵普(宋史)考查热度文言词汇积累卡特殊用法词语例句意思古今异义龌龊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古义:形容人过分谨慎,拘于小节今义:不干净,比喻人品质恶劣处决处决如流古义:处理决断今义:执行死刑颜色普颜色不变古义:脸色今义:颜色明日普明日复奏其人古义:第二天今义:泛指明天虚词之读之竟日代词,代指论语跪而拾之以归代词,代指奏折以能以天下事为己任把普又以其人奏拿为及为相担任能以天下事为己任作为乃太祖乃悟才【课文在线】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B)A.少习吏事(熟悉) B.家人发箧视之(发现) C.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按常规办事,不多言语) D.读之竟日(整天) (解析:B.打开)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C )例句:及为相A. 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B.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C.尝奏荐某人为某官 D.不足为外人道也(解析:例句的意思是“担任”。A.作为;B.为了;C.担任;D. 向)3翻译下列句子。(1)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性情沉着,严肃刚正,虽然嫉妒刻薄,但能以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2)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赵普脸色没有改变,跪在地上拾起来拿回去。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文章主要写了赵普刻苦读书和奏荐人才两件事,是为了说明读书的重要性。B.本文刻画人物,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如“阖户启箧取书”中的一个“阖”字表明闭门谢客,暂停一切社交活动,可见决心之大。C.“补缀旧纸”这一细节生动感人,那被太祖撕碎的奏章,要将它恢复原样,需要多么大的决心和耐心啊!D.文章叙事简洁,通篇没有说明赵普奏荐的是何人,为什么奏荐他,而是把笔墨落在一奏、再奏、三奏、四奏上,反映了赵普超人的毅力和坚定的意志。(解析:A项:是为了说明赵普能以天下事为己任。)5.对赵普的举荐,太祖的态度是“不用”“亦不用”“卒用”,你从太祖的这种变化中读出了什么?示例:赵普恪尽职守,为国家延揽人才,不以太祖好恶为准,可以看出赵普的大公无私。太祖不用,赵普仍以天下事为己任,复奏,可以看出赵普的坚毅果敢。太祖开始不理解,最后明白了他的心意,可以看出太祖能够知错就改,也可以看出太祖欣赏他的为人品格。(十)两小儿辩日(列子)考查热度文言词汇积累卡特殊用法词语例句意思通假字为 孰为汝多知乎同“谓”,说知孰为汝多知乎同“智”,智慧古今异义汤及其日中如探汤古义:热水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去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古义:距离今义:跟“来”相对一词多义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是孰为汝多知乎同“谓”,说词类活用东孔子东游方位名词作状语,到东方虚词其问其故代词,他们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以为,认为而而日中时远也连词,表并列【课文在线】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C )A见两小儿辩斗(争论) B问其故(原因) C及日中则如盘盂(以及) D孔子不能决也(判定)(解析:C.到,至)2下面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B )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汤A其剑自舟中坠于水B其真无马邪 C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D问其故(解析:例句中的意思是代词。ACD三项均是代词;B.表反问语气,难道)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太阳刚出来时清凉寒冷,到了中午时(感到它热得)像把手伸到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距离)近的(感觉)热,(距离)远的(感觉)凉吗?(2)孰为汝多知乎?谁说你智慧多呢?4这则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示例:片面看问题,是得不出正确结论的。(2017预测) 【甲】见【课文在线】【乙】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选自世说新语)【注释】元帝:司马睿,其长子司马绍后继位为明帝。 长安:西晋的封国,此时的长安已失守。 洛下:洛阳,西晋时京都所在地。 东渡:晋元帝为琅琊王时住在洛阳,好友知天下将要大乱,就劝他回到自己的封国,镇守建康,意欲建立一个复兴帝室的基地,这就是所谓的“东渡”。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你认为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个更远?意谓,认为。 邪(y):同“耶”。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 A.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认为) B. 及日中则如盘盂(到,至)C.具以东渡意告之(详细地) D. 元帝异之(惊奇)(解析:D.对感到惊奇。)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C ) 例句:潸然流涕A.然后知生于安乐死于忧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C.烨然若神人(送东阳马生序) D.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解析:例句的意思是“的样子”。A.这样; B.正确;C.的样子;D.但是。)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远。(2)具以东渡意告之。元帝把东渡的意图详细地告诉了他。4.【甲】【乙】两文都主要以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乙】表现了明帝的机智(聪颖、聪敏、机敏、聪明、随机应变等)。附【乙】文参考译文:晋明帝只有几岁的时候,坐在元帝膝盖上。有个从长安来的人,元帝就向他询问洛阳方面的消息,不由得流下了眼泪。明帝问元帝因为什么哭泣,元帝便把东渡的原委详细地告诉了他。于是问明帝说:“你认为长安与太阳相比,哪个更远?”明帝回答说:“太阳远。没听说有人从太阳那边来,这显然可知了。”元帝感到很诧异。 第二天,元帝召集群臣举行宴会,把明帝所说的意思告诉了大家。然后又重新问明帝,明帝却回答说:“太阳近。”元帝大惊失色,问:“你为什么与昨天说的不一样呢?”明帝回答说:“因为抬头就能看见太阳,但是总是看不见长安。” (十一)黄鹤楼(阎伯理)考查热度文言词汇积累卡特殊用法词语例句意思词类活用名遂以名楼名词作动词,命名虚词以遂以名楼介词,用于尝驾黄鹤返憩于此介词,在之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无实义,不译亦荆吴形胜之最也结构助词,的【课文在线】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1.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B )A.州城西南隅(角落) B.遂以名楼(名字) C.高标(高耸的样子) D.亦荆吴形胜之最也(山川胜迹)(解析:B.名词作动词,命名。)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观其耸构巍峨,高标,上倚河汉,下临江流。观看这矗立着的楼宇,高高耸立,十分雄伟。它顶端靠着银河,底部临近大江。(2)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两层屋檐,飞檐像鸟翼高翘在房舍之上。四面的大门高大宽敞,坐在楼上,可以远眺城乡景色,低下头可以拍击云气和烟雾。 3对文章的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C )A文章先交代黄鹤楼的地理位置,紧接着交代黄鹤楼命名的由来。B文章的重点是写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和登楼所见所感。C作者对黄鹤楼的形态以及登楼所见所感已描写尽致了,所以“亦荆吴形胜之最也”是多余的了。D这篇文章介绍黄鹤楼因仙而得名,因“上倚河汉”而成仙境,以“仙”字贯穿全文。(解析:C.不多余,这句话把对黄鹤楼赞美之情推向了高潮。)(十二)于园(张岱)考查热度文言词汇积累卡特殊用法词语例句意思通假字步于园在瓜洲步五里铺通作“埠”,水边停船之处一词多义园于园在瓜洲步五里铺名词,园林富人于五所园也名词作动词,建筑园子词类活用刺非显者刺名词作动词,投名帖同知葆生叔同知瓜洲名词作动词,任同知虚词以以实奇因为俱以假山显凭借【课文在线】于园在瓜洲步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也。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葆生叔同知瓜洲,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1下面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A非显者刺(名帖) B奇在磊石 (堆砌) C缘坡植牡丹(沿着) D主人处处款之(殷勤招待)(解析:A.名词作动词,投名帖。)2下列句中加点的“以”意思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D )A以幽阴深邃奇B以实奇 C以空奇 D俱以假山显(解析:ABC.因为;D.凭借。)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人们行走在池塘的底部,抬头仰望池塘中的荷花反而好像在天上,这里因为空旷而奇特。(2)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鸟儿在这里叽叽喳喳,好像在深山密林之中,人们坐在阁子里,这里的境界给人舒坦、碧绿、幽深之感。4.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D )A.于园的修建耗资巨大,这座园子不同寻常,但是主人于五非常好客,只要游人表明自己的身份,就可以进去参观。B.瓜洲众多的园林亭榭,都跟于园一样,是因为建筑的幽远意境而闻名的,而于园便是诸园中的佼佼者。C.本文按逻辑顺序很有层次地来写于园。先写前堂的石坡,接着写后厅的池塘,再写卧房槛外的沟壑,最后写园后,一步步写来,层次井然。D.本文的语言特色是雅俗兼用,极有表现力。如“一壑旋下如螺蛳缠”这一通俗的比喻,很形象地写磊石而成的沟壑盘旋而下的形状。(解析:A. 有名声、有地位的人才能进;B. 凭借巧夺天工的假山而闻名;C. 空间顺序。)(十三)黔之驴(柳宗元)考查热度文言词汇积累卡特殊用法词语例句意思古今异义稍稍出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6023.1-2025汽车用智能变色玻璃第1部分:有机电致变色玻璃
- 2025年物业管理师面试高频问题精解
- 2025年财务会计专员中级求职面试技巧与常见问题解析
- 2025年汽车维修技术员岗位技能测评试卷及答案解析
- 机票知识培训
- 2025年模特经纪人执业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家庭服务师初级笔试备考模拟题集
- 2025年交通规划师专业能力评估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建筑材料化验员职业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机动车驾驶教练员专业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二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理解每日一练(含答案)
- 苏式彩画古建181班授课郭佩锦37课件讲解
- 2025-2030年中国功率器件市场发展趋势规划研究报告
- 基层管理培训课程
- 宇宙飞船的发射与回收技术分析
- 2025农村租地合同农村租地合同范本
- 2024考研 政治 思维导图(马原)
- 物业小区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 高血压性脑出血中国多学科诊治指南2020
- 心肺复苏术课件2024新版
- 孕产妇危重症评审实施方案解读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