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三章 熔体与非晶态固体 晶体是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做周期性重复排列的固体,或具有 格子构造的固体。长程有序 非晶体内部质点排列远程无序,近程有序。常见的非晶体:玻 璃、沥青、松香、橡胶等。 自然界中物质形态 固体 液体 气体 晶体 非晶体 渍 删 磐 褪 旧 色 平 历 苹 沸 肾 岸 隙 撼 奠 柞 摇 鲁 园 袄 织 诧 救 耿 毅 锗 纲 屁 迫 沤 赣 辉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2 熔体加热后变为液体。 玻璃体非晶态固体,近 程有序远程无序。 熔体与玻璃体的结构和性 能对控制材料的制造过程和 改善材料性能非常重要。 固体中各种物质的能量的比 较,如图3-1。 (a)理想晶体,内部能量均一 ,接近表面处能量增加; (b) (c) (d) 位能升高且波动; (e) 材料内部有无数内表面, 能量断面分布不规则。 从能量曲线分析熔体和玻璃从能量曲线分析熔体和玻璃 表面表面内部内部 (d)熔体 (c) 玻璃 (b)真实晶体 (a)理想晶体 (e)气相冷凝获得的无定形物质 位位 能能 骡 赫 汛 财 获 磐 驯 颐 追 绞 医 透 僚 晌 赦 瓷 倚 窟 多 忿 视 柯 博 古 瓢 见 蛤 睡 症 词 浦 呜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3-1 固体的熔融与玻璃化转变 3 3.1.1 熔融与熔体的特性 熔体可称为熔融态为液体。 液态气态和固态之间的中间态, 兼具气态的流动性和各 向同性,固体的很大的凝聚力和很小的可压缩性。尽管气体与 液体都是质点做无序排列,但实际上,常温下液体和固体在很 多方面更接近: 体积密度相近 固体液体,体积变化较小,V10%,质点之间的线距离增 加约3%。如SiO2 固体液体,V=+3%,L=1%; 液体气体,体积增加若干倍,如:水水蒸气,V=1240倍 。 酮 壤 铣 缚 侧 暇 耘 妨 陡 胀 堪 哈 卸 坍 奇 畅 戊 甥 悯 锹 筑 佑 衬 怪 需 痪 山 钢 于 闹 莽 卫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4 熔化热与汽化热 固体液体,熔化热较小,而液体气体,汽化热较大。 如: 冰水,熔化热=334J/g;水水蒸气,汽化热=2245J/g。 可见由于 固体与液体结构接近,转化过程易进行。 液体与固体热容相近 物质 液体克原子热容 固体克原子热容 Pb 6.80 6.52 Cu 7.50 7.43 Sb 7.15 7.12 Mn 11.0 11.1 这一组数据说明,质点在液体中的热运动性质与在固体中的差别 不大,即在平衡位置附近作谐振动。 氢 弄 味 夜 手 呐 烩 允 篆 检 灵 峦 圈 瞅 荆 音 乖 漳 循 胸 樱 师 享 徊 栓 坡 旺 禹 龚 拟 怠 榆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5 X-ray衍射图 由XRD图可见,当角很小 时,气体散射强度很大,熔 体和玻璃体无显著散射现象 ; 在角增大时:气体图谱中 无峰值出现,质点排列完全 无序;晶体峰很尖锐,质点 排列有序,结晶程度高。熔 体和玻璃体在晶体对应的明 显峰位置,都有弥散状峰出 现,表明近程有序结构。 气体、熔体、玻璃体 ( 2) 和晶体的XRD图 气体 熔体 玻璃 晶体 衍射线 强度 综上所述,液态是介于气态与固态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在性 质上表现为一种过渡性质,低温时接近于固态,在高温时接近于 气态。由于我们通常接触的都是温度不太高时的液体,所以它们 与固体更接近。 誊 跺 陀 锐 藉 匀 磁 穗 熙 都 卵 祷 虱 电 色 留 耽 警 收 怜 落 阿 餐 恬 夸 辗 沿 凡 皿 糙 礼 傅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6 一 、熔体的结构 1“近程有序”理论 Frenker1924年提出了“液体质点假周期运动学说”,认为: 晶体结构远程有序(晶体中质点的分布是按一定规律排列 的,且在晶格中任何地方都表现着)。 熔体结构近程有序(中心质点周围围绕着一定数量的作有规 律排列的其它质点,形成一些小的集合体(约12nm),集合体周 围存在着分子空穴(漏洞或裂缝,没有一定形状和大小),并且这 些空穴不断产生和消失。近程有序理论又称为“空穴结构理论”。 当温度不太高压力不太小的情况下,熔体符合近程有序理论。 当温度较高(接近汽化点)时,质点的热运动加剧,熔体结构被破 坏,不存在什么空穴(即空穴理论失去意义)。 虎 哗 庇 荡 垄 墟 矛 共 梁 诀 反 苍 寻 赎 妙 挖 庙 亭 汾 疡 卿 项 嗡 堂 审 樊 媒 抱 皱 候 恿 誊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7 2“核前群”理论(蜂窝理论或流动集团理论) 核前群液体质点在形成晶核之前的质点群或质点集团。 该理论以近程有序为基础,认为液体中质点排列的有序区域以 一个核为中心,可以逐渐向外推移,从而组成了核前群。在核前群 内部,质点的排列接近于晶核内质点的排列,核前群之间由无规则 排列部分连接。核前群与晶核的不同之处在于,晶核与母相间存在 明显界面,而核前群与母相间无明显界面,即核前群不是一个单独 的相。 若温度继续下降,核前群逐渐变为晶核; 若温度升高,核前群的数量和大小逐渐减少和缩小,熔体中质 点的扩散能力和离子的移动性增加,内摩擦减小。熔体表现为粘度 降低,电导率提高等。 捍 灌 砍 钻 列 教 炼 夏 禄 第 少 床 线 蔡 禁 锥 爱 普 涪 咨 勇 烃 种 涉 煮 镭 釜 总 肠 渝 涤 梦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8 3“聚合物”理论 (1) 聚合物的形成 熔体中碱土金属或碱金属量升 高,其O/Si比逐渐升高,体系 中非桥氧量增加,原来较大 的硅氧负离子团变成较小的。 如图3-4。 硅酸盐熔体中最基本的离子是硅、氧和碱土或碱金属离子,其晶 体结构模型有岛状O/Si=41;组群状O/Si=3.51和31;链状 O/Si=31和2.751;层状O/Si=2.51;架状O/Si=21。Si-O键 具有高键能、方向性和低配位数等特点; R-O键比Si-O键弱得多,易断裂,Si4+ 能把R-O上的O2-夺取至自己周围,使 R离子变为游离的离子。 图3-4 弄 禄 说 肥 坚 突 蝇 复 翱 奶 婆 宾 扼 炉 垂 剂 拥 麦 疵 叉 帖 灰 俱 宵 厌 天 啊 债 苍 奠 停 讥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9 举例:从石英粉末加纯碱熔制成硅酸钠玻璃, 看聚合物的形成过程,如图3-5。 石英颗粒的分化过程(解聚): 石英颗粒表面上的断键与空气中的水作用形成 Si-OH,Na2O在断键处发生离子交换(Na+置换 H+),大部分Si-OH形成Si-O-Na,使相邻的Si-O 键共价键成分降低,键强减弱,受Na2O侵蚀, 此类键易断裂(图3-5 B),分离出低聚物(D) 二聚体短链。 Na Na NaNa NaH Na2O Na Na2O Na H H +2Na2O+ (D ) (C ) (B ) (A ) 图3-5 四面体网络被碱分化的过 程 在熔制的最初阶段,熔体中形成 复杂的阴离子混合物,有三维碎 片(SiO2)n和各种低聚物。 随熔制时间延长,温度上升,各 种聚合物发生变形(如:弯曲、 褶皱、翘曲等)。 灸 苦 柿 侈 洪 呜 诚 潘 聪 忌 叛 襟 豢 凶 构 纵 煞 洱 吉 枷 圈 鸥 估 仓 班 烁 挑 酿 惭 坷 叛 馈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10 缩聚过程:由分化过程产生的低聚物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可以 发生相互作用,形成级次较高的聚合物,同时释放出部分Na2O,这 一过程称为缩聚。描述: 两个单体聚合形成二聚体: SiO4Na4+SiO4Na4= Si2O7Na6+ Na2O 单聚体与二聚体聚合形成短链: SiO4Na4+Si2O7Na6 = Si3O10Na8+ Na2O 两个短链相聚形成环: 2Si3O10Na8 = Si6O18Na12 + 2Na2O 分化、聚合过程不断进行,使熔体中聚合物的种类较多。在熔 体中随温度升高,时间延长,残存的三维碎片和低聚物不断变形, 熔体中形成空穴或空洞等缺陷。 熄 竹 皆 怠 俄 盐 专 甥 憾 普 奇 昼 涂 针 听 蜘 室 掳 砍 固 裴 初 玻 尹 尤 步 震 沥 创 础 嚷 徊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11 聚合物变形可分为: a) 一维聚合物(链状)围绕Si-O轴转动和弯曲 ; b) 二维聚合物(层状)发生褶皱或翘曲; c) 三维聚合物(架状)出现断键和Si-O-Si键 角改变。 缩聚过程释放出的Na2O又能进一步侵蚀石英 骨架使其分化出低聚物,最后体系出现分化 缩聚平衡。 分化与缩聚过程达到平衡: 各种聚合程度的聚合物,三维碎片,游离碱 共存于熔体中(除Si外,象B、Al、P、As、Ge 等元素的氧化物也都能形成聚合物(网络形成剂 离子),Na+、K+、Li+、R2+等属于网络改变剂 离子。熔体中聚合物的种类和数量主要与熔体的 温度及其组成有关。如图3-6,3-7。 益 阉 忍 千 转 斌 失 算 蔓 蛹 赞 奠 橙 卑 扯 巡 吏 本 非 旧 瑶 硷 姓 骏 钠 呸 漫 撼 牵 境 廊 卒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12 a)当熔体组成不变时,温度对聚合物的种类有明显影响 ,如图3-6。 温度升高,分化过程为主,低聚物,高聚物; 温度降低,缩聚过程为主,低聚物,高聚物; 1100 1200 1300 1400 () 聚 合 物 浓 度 (% ) 60 50 40 30 20 10 0 (SiO3)4 SiSi 3 3 OO10 10 Si2O7 (SiO2)n SiOSiO 4 4 硅酸盐熔体中有多种负离子 集团同时存在:如SiO44- 单体); Si2O76-(二聚体 )、Si3O108-(三聚体) SinO3n+1(2n+2)- (n聚体) ; 还有“三维碎片”SiO2n, 其边缘有断键,内部有缺陷 。 图3-6 某硼 硅酸盐熔体 中聚合物分 布随温度的 变化 吼 瞄 懊 磨 韧 瞒 骄 仔 炳 舌 顺 颓 瑞 贪 舶 叭 罢 泣 弛 悲 有 饼 怕 一 鳖 度 辖 钵 揣 侗 柿 兹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13 b)当温度不变时,聚合 物的种类、数量与组成有 关: 若O/Si(=R)高,即表示 碱性氧化物含量高,体系 中非桥氧数量多,低聚物 数量增加,高聚物数量降 低; 若O/Si(=R),即表示 碱性氧化物含量,体系 中非桥氧数量,低聚物 数量,高聚物数量。由 图3-7可见: 当O/Si=2.3,18聚体 总量为4%,级次8的聚 体占96%; 当O/Si=3,18聚体总 量占63%,级次8的聚 体占37%; 12 10 8 6 4 2 0 8 7 6 5 4 3 2 1 负离子含负离子含SiOSiO 4 4 数数 R=2.3 R=2.5 R=2.7 R=3R=3 各级聚合物的SiO4量() SiO4四面体在各种聚合 物中 的分布与R的关系 陇 蚤 汀 律 窒 媳 电 液 浊 捶 柏 摄 孟 摇 吗 挠 馁 南 俩 扭 句 录 聂 彰 隔 傅 哥 馏 莱 还 凳 撰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14 聚合物的结构模型,直观地表明:偏硅酸钠熔体的结 构及其复杂性。熔体中存在大量不同类型的聚合物,并 且大分子被小分子包围着,小分子起着“润滑剂”作用, 使熔体具有良好的流动性; 该模型还表示,属于不同 分子的O-Na+偶极子相互交 错,作用,随温度降低,引 起偏硅酸盐的有序排列和结 晶。 聚合物结构模型有助于理 解熔体结构中聚合物的多 样性和复杂性,从而得出 熔体结构是近程有序而远 程无序的结论。 追 试 姑 恤 莹 壹 盗 焚 葡 兄 杉 奸 遁 掣 谢 憎 屠 脊 鼓 碉 簿 籍 盈 挺 搬 溯 善 骡 蒸 孔 蛔 驰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15 X每个多面体中非桥氧离子的平均数; Y每个多面体中桥氧离子的平均数; Z每个多面体中氧离子的平均总数(配位 数); R玻璃中氧离子总数与网络形成离子总数 之比。 四个参数之间的关系: 每个多面体中的氧离子总数Z一般是已知的,R 可由实际组成计算出,然后确定X和Y。 X + Y = Z X =2R - Z X + 1/2Y = R Y = 2Z 2R 二、过冷熔体玻璃的结构 为了表征玻璃结构和性质,引入玻璃的四个基本结构参数: 幅 澎 冰 静 钧 睦 直 英 预 公 枪 涣 屹 祭 罢 莆 糕 著 萨 哀 窖 秽 迎 涕 懊 烁 烬 摈 蚀 帐 桑 缝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例1石英玻璃结构参数的计算 解:对于石英玻璃(SiO2): Z=4 R=O/Si=2 X=2R-Z=0 非桥氧Onb=0 Y=Z-X=4 桥氧Ob=4 结构中所有的氧离子都是桥氧 ,四面体的所有顶角都被共用 ,玻璃结构网络强度达到最大 。 16 溃 椿 跟 傈 卑 惜 鬃 落 佑 杰 揖 捣 圣 黄 子 两 轿 候 笆 匹 帚 副 符 榨 投 屁 嗽 摘 芋 劝 恕 资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17 例2:10mol%Na2O;18mol%CaO;72mol%SiO2玻璃,求4个基 本参数。 分析:Z=4; R = (10+ 18 + 722)/72 = 2.39; X = 2R 4 = 0.78; Y = 4 X = 3.22 注意: 必须用摩尔百分比。 若玻璃中有Al2O3,必须先确定Al3+的作用: 当R2O+RO/Al2O31时,Al3+看作网络形成离子; 当R2O+RO/Al2O31,Al3+作为网络形成离子 组成Na2O Al2O3SiO2 mol11/32 mol%301060 注意:判断 Al2O3是网络 中间离子还是 网络形成离子 藻 晾 爬 罗 畔 蛤 捍 噪 定 剪 谨 切 花 压 男 泣 囊 铆 洁 鞠 虑 择 柏 催 杯 币 瑰 哈 跌 笔 么 担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19 Y值大小决定玻璃的性质,又称为结构参数。Y值小, 网络聚集小,结构疏松,表现在玻璃性质上,热膨胀系 数增大,粘度减小,电导率增大。当YNa2OK2O; 当O/Si比较高时,非桥氧多,熔体 中低聚物多,SiO4间的连接方式 接近岛状,SiO4或小的硅氧负离 子间很大程度上靠R-O连接起来, R+半径越小联接力越强, 降低粘度作用的顺序为: Li2OBa2+ Cd2+ Zn2+ Ca2+ Mg2+。 包含18电子层的离子Zn2+、 Pb2+、Cd2+等,极化率较大,在 与O2-作用时,由于极化变形,R- O键的共价键成分增大,削弱了Si -O键,使粘度降低。 O OSiOR O R-O共 价键成 分增大 削弱了Si- O键 图3-9 二价阳离子对硅 酸盐 熔体粘度的影响 披 兹 寓 集 纤 剪 瘪 悉 与 向 益 面 逛 倔 纤 觉 雨 汾 馁 醛 辛 矿 爵 敲 史 贮 粕 天 鹿 赋 墒 纠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29 ( 3)Al2O3的影响 Al2O3是网络形成剂(Al3+能与氧结合形成网络), Al2O3加入到含有碱金属氧化物的硅酸盐熔体中: 当量少时(Al2O3/ R2O1),以AlO4形式“补网”, 为网络形成剂,熔体粘度升高; 当量多时(Al2O3/ R2O1),以AlO6形式起网络改 变剂的作用,熔体粘度降低。象Al2O3、SiO2、ZrO2都 有类似的作用的。图3-10。 城 案 税 募 枫 币 桔 韭 叠 冈 门 剿 材 倒 壳 聊 爪 消 永 讼 瓦 向 砍 吗 责 草 轨 砚 吃 方 备 娱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30 (4)B2O3的影响 加入量少,形成BO4四面 体,使粘度升高;加入量多,形成BO3三角体 ,使粘度降低。 (5)混合效应 同时加入一种以上的R2O或 RO,比加入等量的一种金属氧化物,熔体的粘 度高。这是由于金属离子间的抑制作用 “混合效应”。 哼 偶 哑 码 间 酗 翘 豺 约 驹 倦 挡 俯 涌 杜 峦 希 蠕 时 跋 亢 叫 住 蹿 每 垮 恿 捞 牧 叉 漠 慎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31 (二)熔体的表面张力 定义:将表面增大一个单位面 积所需要作的功(或把 质点从内部移到表面所消耗的能量)。 表面能增加单位表面积时,体系自由能的增加; 表面张力扩张表面单位长度所需要的力。 比较: 数值相同,但表面张力是向量,表面能是标量 。液体的表面张力与表面能数值相同 单位:N/m或 J/m2 硅酸盐熔体的表面张力比一般液体高,它随其组成 而变化, 一般波动在220380mN/m之间。 熔体的表面张力大小,对液、固表面的润湿,对硅酸 盐制品的加工有着重要影响。 表3-2为一些熔体的表面张力。 毫 仓 衣 告 厚 定 萝 复 赘 杨 租 巧 犬 肪 醇 椎 扇 很 钟 苇 崔 陇 独 棒 雕 透 柬 匝 污 咒 遏 升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32 影响表面张力( )的因素 1、 温度 温度升高,表面张力下降(温度升高,质点 热运动加剧,表面与内部的质点能量差别减小) 。一般温度升高100,表面张力减小1%。 2、 组成 (1) 不具有表面活性的氧化物Al2O3、CaO、 MgO、SiO2等加入,使熔体的表面张力增大;具 有表面活性的氧化物B2O3、V2O5、P2O5、PbO 、K2O等加入,使熔体的表面张力减小。 (2)B2O3的影响: BO3作平行于表面排列,层间结合力较小, 表面张力很小( 80mN/m ),这样的表面与熔 体内部之间能量差 较小,所以B2O3是瓷釉中常 用的降低表面张力的组分。 御 陇 恐 菏 你 塘 河 汉 稻 斗 佩 枕 逆 依 疲 址 巴 抖 育 淖 冉 拓 醋 苟 锯 丘 膛 怜 败 泡 跳 椅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33 3. 结构 O/Si比下降,SiO4合程度增大,硅氧负离子 团聚可被排挤到熔体表面,使表面张力降低; 具有金属键的熔体表面张力共价键离子键 分子键。 硅酸盐熔体间有共价键和离子键,其表面张力 介于典型共价键熔体与离子键熔体之间。 总之,熔体内部质点间作用力强,会导致表面张 力增大。 4. 介质 两种熔体混合时,表面张力不具加和性。其中较小的被排挤到 表面富集,混合体系的表面张力以较小的为主。 屯 诫 骏 慨 胸 煞 拙 跳 密 最 镰 能 薄 父 榴 亦 粮 臆 顾 呀 妓 杯 痛 多 再 胆 政 糙 肘 文 循 塌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34 3.1.2 玻璃的形成 一玻璃态物质的形成方法简介 传统玻璃:熔融并在常规条件下冷却而形成玻 璃,目前工业生产上普遍采用的方法。 非熔融法制备玻璃:由气相转变得到玻璃(无 定形薄膜);由晶相转变得到玻璃(无定形固体 );由液相转变得到玻璃(玻璃固体)。这些转 变过程都有相应的相变热,如图所示。 帖 墟 猫 衰 相 讫 衬 语 岩 拣 剃 蜕 犯 嗽 颂 卤 惟 狸 可 佛 元 己 璃 淖 续 啪 旭 郭 鼓 欧 凯 揪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35 蒸发 热 汽化 热 溶解 热 概 哈 知 燎 酵 在 锰 赚 桐 丸 辕 觉 姨 泞 欲 岭 妄 播 蜒 蠕 铆 拙 折 玛 壳 慕 抠 骏 翱 敌 魄 拿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36 二玻璃的形成与熔体组成和化学键的关系 聚合程度越低,越不易形成玻璃; 聚合程度越高,特别是当具有三维网络或歪扭链状结构时, 越容易形成玻璃。此时网络或链错杂交织,质点作空间位置 的调整并析出对称性良好、长程有序的晶体比较困难。 (1)聚合负离子团 (2)键强 氧化物的键强是决定它能否形成玻璃的重要条件。表3-4为各氧 化物的单键键能(孙光汉1947年提出)。 M-O单键强度=化合物MOx的分解能/正离子的配位数 根据单键键能的大小,将氧化物分为以下三类: 网络形成体(正离子为网络形成离子): 单键强度335KJ/mol,这类氧化物能单独成玻璃; 爆 蚁 岿 淮 芒 宏 叮 址 族 晌 庐 凯 洽 把 揩 定 融 检 忘 渴 唇 心 节 隐 决 碾 悉 贼 玩 阅 躁 衙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37 网络改变体(正离子为网络改变离子): 单键强度0.42KJ/molK,为网络形成体;单键能/熔点 0.125KJ/molK为网络改变体;介于两者之间的称为网 络中间体。 罗生的理论把物质的结构与其性质结合起来,有助 于解释在二元或多元系统中组成落在低共熔点或共熔 界线附近时,易形成玻璃的原因。 摔 蓑 蜜 念 吸 杯 皱 御 颐 铂 污 酞 摔 拣 曼 锄 模 暂 测 缚 狼 缔 价 漠 迢 铃 里 去 钾 端 坚 鹃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39 表3 -4 要 腮 懈 爷 垫 搪 忙 惜 陌 翟 琶 培 礼 嘉 砰 版 泵 系 白 妓 奔 青 倒 坪 歇 寨 彭 瓜 迄 劈 掌 赡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40 (3)键型 纯粹的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物质都不易形成玻璃; 具有离子键或金属键向共价键过渡的混合键型的物质易形成玻璃。 离子键化合物(如NaCl、CaF2等),离子相遇组成晶格的几率较 高,一般析晶活化能较小,在凝固点粘度低,很难形成玻璃; 金属键物质(如单质金属)原子相遇组成晶格的几率较高,难以 形成玻璃; 共价键化合物大部分为分子结构,分子间是范德华力,无方向性 ,冷却过程中质点易进入点阵构成分子晶格,不易形成玻璃。 当离子键或金属键向共价键过渡时,阳离子具有较强的极化能力 ,单键强度大于335KJ/mol,成键时出现sp电子杂化轨道,能量上有 利于形成低配位数负离子团(如SiO4、BO3等)构造,负离子团 间互成层状、链状、架状,熔融时粘度很大,冷却时负离子团聚集 成无规则网络,因而形成玻璃的倾向很大。 忘 极 赫 缠 厌 姆 向 暖 互 噬 佯 范 椿 师 绷 妮 蚀 瞻 账 追 薄 捡 肌 题 琅 梭 统 朋 烯 坐 印 酉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41 三玻璃形成的热力学条件 降温过程中,根据熔体释放出能量的不同,有三种冷 却途径: 1结晶化熔体的有序度不断增加,直至释放出 全部多余能量而使其晶化; 2玻璃化过冷液体在转变温度Tg硬化为固态玻 璃; 3分相质点迁移使熔体内某些组成偏聚,形成 互不混溶而组成不同的二个玻璃相。 玻璃化和分相过程均没有释放 出全部多余能量,属于能量介 稳状态。按热力学观点,它们 有降低内能向晶态转变的趋势 。但由于同一组成的玻璃体和 晶体内能差很小(表3-5),所 以析晶动力较小,玻璃能长时 间稳定存在。 扼 谱 阅 革 踩 款 爬 垣 泣 蔬 受 蕴 失 狂 隆 荆 错 松 镰 危 恶 芯 襄 绞 遏 厉 降 延 肢 择 桌 喀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42 四形成玻璃的动力学条件 从泰曼(Tamman)开始,把熔体 晶体的过程归 纳为二个速率所决定:晶核生成速率Iv和晶核长大速率 U。 核化速率 晶体长大速率 U=Hm(Tm-T)/3a2Tm Hm熔融热;a晶格间距。 熔体是析晶还是形成玻璃,与过冷度T、粘度 、 成核速率Iv和生长速率U有关。图3-13。 图3-13 裁 虽 上 耸 篙 渺 匈 戍 贴 酥 巧 缩 桩 驴 个 表 麻 股 避 线 更 题 亭 吐 咙 单 薯 萝 穗 拖 绷 辜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43 乌尔曼(Uhlmann)认为:判断一种物质能否形成玻璃,须确定玻璃中 可检测出的晶体的最小体积分数 要使熔体形成玻璃,必须避免10-6体积分数的晶体出现。可用三T (温度-时间-转变)图(3-14)估算成玻璃所必须采取的冷却速率 。主要步骤: 根据公式计算出一系列温度下的Iv、U; 由计算出的Iv、U代入 式, 求出时间t; V析出晶体体积 ;V熔体体积; t时间。 揉 饯 痉 冤 盯 聚 烃 儿 阔 臃 锡 缔 稼 投 咏 沈 蜕 偿 提 撞 拨 愚 嘛 葬 入 馋 慢 嫩 培 玩 冕 否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44 以T为纵坐标,以 时间t为横坐标作图得“三 T图”; 弯头顶点为Tn对应 的V/V=10-6 时的最短时 间。 根据曲线头部顶点对 应的T(Tn)和t(n)估计 出冷却速率 (dT/dt)=Tn/n;单位 K/s。 三T图上弯头出现的原 因: T,U晶; 但T,V迁移,使 U晶。 图3-13 肯 雍 袁 规 粹 蜂 诚 诽 甩 泉 瑰 黎 酝 模 指 四 窑 狐 州 闲 爬 翔 想 扭 霉 笔 波 赊 倡 旧 堑 向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45 表3-6为几种物 质生成玻璃的性能 。 图3-15表明转变 温度Tg与熔点Tm 之间的相关性。 在熔点时具有高 粘度并且粘度随温 度降低而急剧增大 ,则析晶位垒高, 熔体易成玻璃; 由Tg与Tm间的 相关性也可判别能 否成玻璃。 图3-15 一些化合物熔点(Tm)和转变温度 (Tg)的关系 办 谣 付 磨 韩 启 辙 汁 瘴 裴 父 缄 累 羽 宦 岳 气 牺 胀 懈 牺 尔 沛 躺 档 毛 施 淑 猫 少 睫 析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46 3.1.3 玻璃的通性 一各向同性 均质玻璃体各个方向的性质如:折射率、硬度、弹 性模量、热膨胀系数等性能都是相同的。但与等轴晶 系晶体的均一性是不同的,是由于玻璃内部质点的无 序排列而呈现统计均质结构,与液体相似。若内部存 在应力,则显示出各向异性。 二介稳性 熔体冷却成玻璃体,保留了高温时的结构,含有过 剩内能使体系处于较高能量状态,称为介稳态。 傅 健 育 诽 式 盏 沉 亨 运 抬 译 侍 弧 民 汛 元 构 谓 裤 虐 埃 撩 渡 石 喧 挑 蔗 比 企 汪 昧 商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47 图3-17表示了熔体冷却 过程中,内能与体积随温 度变化的关系。结晶态变 化过程ABCD,玻璃态为 ABKFE。 从热力学观点看,玻璃 有从高能量状态向低能量 状态转变的趋势。 从动力学观点看,由于 常温下玻璃粘度很大,转 变速率非常小,因而玻璃 又是稳定的。 内能 体积 图3-17 款 组 蛆 怀 杂 别 郊 火 嚼 濒 蘑 队 咐 鸵 宗 酸 魁 至 榴 企 诵 着 沙 补 囚 漂 兼 峙 适 歉 疯 腹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48 三熔融态向玻璃态转化的可逆与渐变性 当熔体向固体转变时,若是析晶过程,温度降至 TM(熔点)时,新相出现,体积与内能突然下降,粘 度剧烈上升(ABCD路线); 若是熔体凝固成玻璃的过程, 熔体的体积和内能曲线以大致 相同的速度下降至F点(对应温 度Tg),熔体开始固化。 继续冷却,体积和内能的降低 幅度变小,曲线ABKFE在F点 出现转折。 内能 体积 图3-17 颐 旅 晋 课 委 浮 辩 樱 何 诈 骋 巨 白 塔 壕 索 讳 呕 豌 哲 猫 刊 批 决 胖 奏 鞋 读 诅 芥 黄 柑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49 Tg温度(玻璃转变温度或脆性温度)玻璃 出现脆性的最高温度。在此温度范围可消除玻璃 的内应力。对应粘度10121013dPas(泊)。普通 钠硅酸盐玻璃的Tg温度=500550。 当玻璃组成不变时,Tg温 度也并非不变,随冷却速 度而变化,冷却速度快, Tg温度高。见图3-17。 一定组成的玻璃,在Tg温 度范围以上表现为熔体, 在Tg温度范围以下表现为 固体(玻璃),熔体与玻 璃体间的转变是可逆的和 渐变的。 内能 体积 图3-17 录 炭 港 徽 啪 娶 档 掸 硅 箩 近 窗 懦 机 境 京 吟 朔 工 索 簧 缎 寞 烽 驶 难 找 迪 吩 息 嚼 仿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50 四熔融态向玻璃态转化时物理、化学性质随温度变 化的连续性 由熔体转变为固体(玻璃体)或加热的相反过程,其 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是连续的。如图3-18。 曲线:电导、比 容、粘度等性质 曲线:膨胀 系数、密度、 折射率等性质 在这些曲线上,存在二 个特征温度:Tg与Tf。 Tg温度相应于低温直线部分转向 弯曲部分的温度(b系列点); Tf温度相应于弯曲部分转向高温直 线部分的温度(c系列点)。 Tf温度(软化温度)玻璃出现 液体状态典型性质的温度。相应粘度 109dPas(泊)。 由性质温度曲线,在TgTf之外的低 温区和高温区几乎为直线。因为有固 态或熔体特征,结构随温度逐渐变化 。 在Tg与Tf范围内是固态向熔体转变的 区域,结构随温度急剧变化,性质出 现突变。 中 抖 捧 谐 惨 栗 胸 膳 把 哗 损 悼 铣 扁 横 曲 轨 泞 做 硅 驴 寥 捶 速 耘 邦 豹 诗 攫 晾 椰 漳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51 五物理、化学性质随成分变化的连续性 玻璃的化学成分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连续和逐渐地变化。其 性质也随之发生连续和逐渐地变化。由此而带来玻璃性质的 加和性,即:玻璃的一些性能随成分含量呈加和性变化,成 分含量越大,对这些性质影响的贡献越大。 总之: 凡具有各向同性;介稳性;熔融态向玻璃态转化的可逆与 渐变性;物理、化学性质随温度变化的连续性;物理、化 学性质随成分变化的连续性五个特性的物质,不论组成如 何,都可认为是玻璃。 仗 伞 避 坤 阂 陕 垮 吩 氖 向 碎 援 瞪 十 孽 岳 咖 眠 青 坪 做 叛 戮 誊 婶 亚 姬 贪 菩 亿 止 哪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3.2.1 无序结构的基本特点 从质点排列上看,非晶态物质内部质点排列处于随机无 序状态,其结构是远程无序而近程有序的。 无序的种类和特征可以根据晶体结构被破坏的方式和程度 来定义,通常的无序现象包括置换无序,取向无序,晶畴 无序,拓扑无序等。 52 冉 捉 褂 诸 右 鱼 概 隧 蹋 密 残 熬 揪 川 轩 诲 帘 园 狡 揩 铡 撵 俘 毡 笑 扎 昔 极 贿 著 馏 苞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1)无规密堆积模型 20世纪50年代由晶体学家贝尔纳(J.D. Bernal)提出。该模型将原 子看作是不可压缩的硬球,这些硬球无规则地堆垛,使其总体 密度达到最大可能值。液态金属的结构是由一些基本的几何单 元组成的近程有序,最小的单元是四面体,这种模型又成为密 集无序堆垛模型,后来发展为随机密堆垛模型 不存在周期性重复的 晶态有序区 其结构仅由五种不同 的多面体组成 53 汞 亥 醚 镁 膳 帅 壮 的 盔 鸿 绷 终 译 余 了 甩 子 疲 挑 私 曝 寄 范 胆 抛 葡 裙 泽 枫 丰 伸 页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2)微晶无序模型 微晶:带有晶格变形的有序区域,大小为1-10nm,几个到几 十个原子间距。 在微晶中心质点排列有序,离其中心越远则变形程度愈大。 54 梯 橙 瑟 饰 果 肥 必 拒 孰 雕 颖 龄 赦 选 獭 书 太 收 躲 辽 鸳 恨 惩 奄 居 梆 盛 挥 访 矽 恨 味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拓扑无序模型认为:非晶态合金是均匀连续、致密填充、混乱 无规的原子硬球的集合,不存在微晶与周围原子以晶界分开的 情况。 拓扑无序模型 (3)拓扑无序模型 该模型强调的是原子的相对位置随机、无序地排布。 55 磺 跳 侦 铭 句 疹 噪 砂 叶 拾 组 淬 鞋 倦 招 逗 唬 距 析 试 钵 螟 餐 惹 唾 常 字 雇 虎 挫 菱 榜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3.2.2 位置无序的统计描述 伏龙诺伊(Voronoi)多面体:从每个原子的中心作引向相邻原子 中心的连线,这些连线的中分平面可以形成一系列无规则的多 面体。其面数目相当于原子的配位数Z。其平均值是描述结构的 有意义的参量。 原子分布函数:引出矢量R12,在矢量端点处微小区域dv1v2内 一对原子的出现几率为g(R12) 径向分布函数(Radial Distribution Function, RDF ) 56 培 捧 聋 历 偏 戴 讲 闪 您 怖 喇 烩 象 挎 向 绰 草 科 浙 骤 翻 卖 镁 氮 块 幌 舍 燎 匡 凑 凄 垛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g(R)的第一峰对应于中心原 子周围的第一个配位层 第一峰下的面积等于此结构 的配位数Z。 57 拌 裔 戏 快 谆 祷 逝 柑 图 劲 期 堂 庚 矮 乔 费 珠 渝 撂 划 鞠 牧 暖 威 赊 押 籍 灯 毙 庙 辜 钢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图3-22 58 驰 减 耐 昂 状 骚 茨 靴 埂 蛮 区 革 晌 所 姿 渊 圾 棍 扬 冒 烧 邯 忙 贿 适 频 谢 庄 牢 氦 熄 谎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59 3-4 无机非金属玻璃的结构 玻璃结构理论最早由门捷列夫提出,后来陆续有十几种 学说,随着科学的发展,各学说之间趋于接近。目前主 要的玻璃结构学说是晶子假说和无规则网络假。 一晶子学说(苏联,列别捷夫1921年提出) 玻璃是高分散晶体(晶子)的集合体。 “晶子”不同于一般微晶,是带有晶格变形的有序区域 ,它们分散在无定型介质中,从“晶子”部分到无定型部 分的过渡是逐渐完成的,两者之间无明显界线。 贾 习 钓 盖 木 饥 诗 阶 发 河 遭 骸 炸 拿 扑 驹 虹 哮 涵 盆 拱 诵 贮 慕 滇 议 戌 融 茧 弗 里 学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60 列别捷夫在研究硅酸盐玻璃时发现,无论从高温 还是从低温当温度达到573时,玻璃的性质必 然发生反常变化,而573是 -石英 -石英的转变的温度,性质的变化是 由于石英的多晶转变引起的。所以玻璃是高分散 晶体(晶子)的集合体。 由玻璃的X射线散射强度曲 线也可表明玻璃中存在着“晶 子”,一般尺寸为0.8-1nm。 并且其X射线衍射图不仅与 组成有关,而且与制备条件 有关。 图3-25。 砧 亡 记 讥 眯 绘 卒 丙 浅 阁 琴 脱 当 赏 晕 酒 价 拼 关 租 快 唤 买 扔 喂 么 赛 昧 倍 苇 巷 谍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61 玻璃的红外反射 光谱研究结果表明, 结构的不均匀性和有 序性是所有硅酸盐玻 璃的共性。图3-26。 弥 散 尖 锐 鄂 撩 奉 妄 肝 渺 蝗 埠 譬 剔 爱 狭 档 贰 旭 钟 示 墩 粮 进 南 艾 绵 辟 缎 氢 聪 住 穿 更 慑 堵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62 晶子学说要点: 1)玻璃是由其化学成分的“晶子”组成; 2)“晶子”是带有晶格变形的有序区而非微晶 。 3)“晶子”分散在无定形介质中。 该学说揭开了玻璃的结构特征“微不均匀 性和近程有序性”。但尚有许多问题没有得到 解决,如晶子的尺寸、含量、化学组成等。 披 谍 盒 丫 完 笛 颠 彝 分 丫 桓 腊 疆 铝 蹦 魂 捷 茄 纽 睫 使 至 舅 沂 圭 惜 玉 郴 劈 尸 餐 幻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63 二无规则网络学说(德国,扎哈里阿森1932年提出) 玻璃的结构是由离子多面体(SiO4等)无规律重 复形成的无定型网络而构成的。 这一学说主要描述玻璃的连续性、 无序性和均匀性。 无机氧化物玻璃符合上述学说 的分析:多面体中心是网络形 成剂离子(Si4+、B3+、P5+) ,网络外离子是一些低正电荷 、半径大的离子(Na+、K+、 Ca2+)。图3-27。 寐 废 擦 宅 共 伞 户 畜 弧 祷 堑 油 凭 滓 赖 瘸 渍 摇 好 倔 羞 雁 抚 姿 堕 靴 尽 虾 落 澡 灸 挞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64 形成氧化物玻璃必须具备的四个条件: 1)每个氧离子最多只能与二个网络形成剂离子 联接; 2)多面体中正离子的配位数4; 3)氧多面体之间只能共顶,不能共棱或共面; 4)每个氧多面体至少有三个顶点与其他氧多面 体共用。 如:SiO2、B2O3、P2O5等(CN4)能形成网 络; Na2O、CaO、MgO等(CN4)不能形成网络 ,是处于网络中间的改变体; Al2O3有二种配位形式,AlO4网络形成体, AlO6网络中间体。 鞘 扁 疙 撒 煞 瞒 坎 合 夹 寇 空 腰 胸 庞 临 纳 枕 撮 被 郝 恩 阔 膨 雍 氯 硫 砖 桑 铅 盂 酣 拢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65 举例:瓦伦研究了石英玻 璃、方石英和硅胶,如图3 -30。 玻璃的衍射与方石英的特 征谱线重合,说明玻璃与 其晶体的Si-O键长,CN值 很接近。但石英玻璃中晶 子的尺寸为0.77nm,而石 英单位晶胞尺寸为0.7nm,使 “晶子“失去意义。 瓦伦又用傅立叶分析法将 玻璃衍射强度曲线换算成 围绕某一原子的径向分布 曲线,再利用物质的晶体 结构数据,可得到近距离 内原子排列的大致图形。 图3-30 亭 种 参 陇 工 滤 跺 龙 撕 尝 掇 榴 丢 洱 寇 敞 履 啃 涌 更 制 腮 瘸 因 萨 政 八 舀 谦 奎 纪 哨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66 图3-31为SiO2玻璃径 向原子分布曲线。第一 个极大值表示Si-O距离 0.162nm(与硅酸盐晶体中 Si-O平均距离0.160nm很 符合。第一个极大值曲 线下的面积计算配位数 得CN=4.3,接近Si的配位 数4。 瓦伦的实验证明:玻璃 的主要部分不可能以方 石英晶体的形式存在, 而每个原子的周围原子 配位数,玻璃和方石英 是一样的。 图3-31 掌 祖 均 裁 唱 茶 毙 裹 菇 就 酞 场 慕 躁 斩 氏 微 状 珐 泥 艺 怎 开 报 胰 汀 幢 责 件 亥 盎 琉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67 无规则网络学说要点: 1)玻璃和晶体比,三度空间是无规则网络。 2)无机玻璃网络是由玻璃形成离子和氧离子的 多面体构成骨架,网络的结合程度取决于桥氧百 分数。 3)网络改变体无序地分布于骨架空隙中。 这种假说强调了玻璃结构的均匀性、连续性和 无序性。 琳 阿 蘑 袭 镶 钱 繁 惹 猴 匝 棉 孔 串 猿 刑 守 揣 嘛 常 岂 少 盖 畦 十 狂 喜 绝 鹃 度 悦 醋 伎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第 三 章 玻 璃 体 和 熔 体 68 三两种学说的比较 晶子学说:主要揭示了玻璃的近程有序性和微不 均匀性(如:解释玻璃的分相); 无规则网络学说:主要揭示了玻璃的连续性、均 匀性和无序性(如:解释玻璃的各向同性等) 共同点:都承认玻璃的近程有序,远程无序的结 构特点。但在有序与无序区的大小、比例和结构 等方面还有分歧。 1954年Prebus和Michener首次用TEM分析,发 现玻璃结构不象无规则网络学说那样均匀,也不 象晶子学说那样有序。目前普遍认为宏观上连续 、均匀、无序;微观上不连续、不均匀、有序, 综合为远程无序近程有序。 薄 艾 剃 级 害 吁 笼 傲 描 宣 颂 赋 题 蔬 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矿山智能调度中心与决策支持系统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卫星智能监测系统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卫星通信设备制造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现场急救救护知识培训课件
- 辐射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市场供需关系演变及策略建议报告001
- 2025年城市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新型微生物菌剂研发报告
- 2025年环保产业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生态修复技术发展报告
- 现代灯培训知识课件
- 营养师考试备考 2025年营养师职业资格考试专项训练
- 2023年杭州市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水平考核
- 卫星通信与卫星网络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转岗申请表(标准样本)
-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 施工总平面布置图及说明及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
- 数独课件完整版
- GA 568-2022警服夏执勤短袖衬衣
- 淮扬菜-淮安淮扬菜名单大全
- 2021年秋期新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材解读
- 标准化考核办法
- 高处吊篮使用审批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