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吉林省基层社区预防接种服务规范 洮南市疾控中心 2011.10.28 吉林省基层社区预防接种服务规范 n服务对象 n服务内容 n服务要求 n考核指标 服务对象 n 辖区内0-6岁儿童和其他重点人群。 服务内容 n预防接种管理 n预防接种实施 n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和处理 预防接种管理 n接种档案管理 n公示内容的管理 n各类表册管理 n各类报表管理 n预防接种单位的管理 n疫苗、注射器与冷链管理 n接种卡、证管理 n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 n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 n儿童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管理 预防接种管理 n文件资料 n上级文件、方案;本级工作计划、总结、宣传、培训资料。 n辖区人口资料 n辖区内总人口数及小于15岁各年龄组人口构成资料;出生人数;建 卡人数、建证人数;儿童变迁情况;托幼机构、学校学生人数。 n组织机构及人员 n辖区内接种单位数、接种周期、免疫服务形式;本级从事预防接种 的人员档案,包括学历、资质及接受培训情况。未实行以乡为单位 接种的地区,还应掌握辖区内接种单位数量、分布、接种人员资料 。托幼机构、学校数。 接种档案管理 预防接种管理 n疫苗可预防性疾病监测等资料 n发现免疫规划相关疾病的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应 当按照疫情报告属地管理的原则,依照国家有关规 定报告。对脊髓灰质炎、麻疹等免疫规划针对疾病 实行每旬主动监测,旬报表一式两份,次旬2日前上 报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一份,存档一份。免疫规 划相关疾病个案调查表、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个 案报告卡或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登记表项 目填写完整,及时送达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同 时存档一份。 接种档案管理 预防接种管理 n免疫规划工作的各项制度 n预防接种工作管理制度、疫苗和注射器管理制度、冷链设备 运转管理制度等。 n信息化工作资料 n熟练运用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对辖区儿童的基本信 息能够快速录入,及时处理管理系统发生的各种问题,做好 日常维护等工作。完成接种数据录入后,不得随意修改记录 ,每个接种日结束后必须做数据备份。接种门诊使用信息化 管理系统初期,可以与手工管理并行。 接种档案管理 n张贴工作人员职责、行政区划图、0-14岁儿童数等 。 n悬挂家长须知、儿童免疫程序、留观30分钟要求, 第二类疫苗收费标准; n预防接种单位在醒目位置公示第一类疫苗免费和第 二类疫苗自费以及接种的种类、接种方法、禁忌症 和注意事项等。 预防接种管理 公示内容的管理 n生物制品出入库(领发)记录表 n预防接种一次性注射器使用、处理记录表 n预防接种室紫外线消毒登记册 n预防接种器材消毒登记册 n0-6岁儿童变迁登记表(8-5) n冷链测温记录表 n疫苗运输记录表 n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发病报告登记册 n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登记册 n第一类疫苗接种登记表 n第二类疫苗接种登记表 预防接种管理 各类表册管理 n各类月报表 n免疫规划疫苗常规预防接种情况月报表 n第二类疫苗免疫接种情况月报表 n第一类疫苗及配套注射器使用情况月报表 n各类月报表一式两份。次月5日前上报县级疾 病预防控制中心 n流动儿童免疫接种情况月报表 预防接种管理 各类报表管理 n各类年报表 n冷链设备运转状况报表; n人口情况报表(8-7) ; n0-6岁流动儿童统计表(8-8) ; n免疫规划培训情况记录表(8-20) ; n预防接种服务形式报表(8-10) ; n免疫规划工作人员报表(8-11)及统计报表(8-12) ; n国家免疫规划常规疫苗接种情况调查统计表(8-14) ; n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情况统计表(8-16) ; n儿童预防接种查验补种(人数)及使用疫苗统计表(8-17、18) 。 各类年报表一式两份,根据各类年报表填报要求填报,于次年1月20 日前上报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一份,存档一份。 预防接种管理 各类报表管理 n预防接种门诊 n资质:接种单位应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要由县级以 上卫生局认证后颁发“吉林省预防接种门诊”证件。 n房屋设置:接种门诊总使用面积不少于60m2;应有独立的 区域,与普通门诊、注射室、病房、放射科等医疗科室分 开,并保持一定距离,接种区域有专用的通道(出入口);要 设预诊室(登记、健康询问、体检),接种室(疫苗接种 ),留观室(宣传教育、反应观察),各室应设有明显的 标志牌;接种室应分室或分区域,卡介苗应设专室接种; 每室应有宣传材料、规章制度和接种操作规程。 预防接种单位的管理 预防接种管理 n预防接种门诊 n设备与器械:接种室要有专用接种台5张以上,其一类疫苗不超过2 苗一台,卡介苗设专用接种台。接种台清洁、无杂物,台上依次摆设贮 存疫苗的冷藏包或冰瓶、接种盘、接种器材,台上设有所接种疫苗名称 标牌。配备贮存疫苗专用的普通冰箱2台以上,其容积足够存放所需接种 疫苗的数量,冷藏包不少于5个,做到一台一冷藏包,并配备足够数量的 冰排。接种器材配备充足,注射器、药匙数量按1次预约接种人数的1.1倍 比例配备。接种室应备有急救药品和预诊体检用的器材。配备高压蒸汽 消毒设备和用于室内空气消毒的紫外线灯。配备资料柜,有条件的接种 门诊在接种室或观察室配备宣传教育设备。应配备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 理设备(如计算机、打印机等设备),实行接种资料信息化管理。 预防接种单位的管理 预防接种管理 n预防接种门诊 n人员:接种人员必须由卫生行政部门资格认证的医 务人员(执业医师、执业护士等)担任。接种人员 须经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 考核合格后发给预防接种许可证方可上岗。按辖区 每5000人口配备1名专职预防接种人员,主要负责登 记、体检、现场接种和儿童信息系统录入及疫苗注 射器管理等,卡介苗要固定专人接种。 预防接种单位的管理 预防接种管理 n预防接种点 n资质:接种单位应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要由县级以上 卫生局认证后颁发“吉林省预防接种点”证件。 n房屋设置:接种室总面积应不少于20m2,接种室与医院诊所 的门诊用房分开,避免交叉感染。预防接种应设专门接种工 作区域和接种工作台,接种每种疫苗应分台有醒目的标志; 卡介苗应有特殊的标志。要定期进行室内消毒。 预防接种单位的管理 预防接种管理 n有专人负责管理疫苗和注射器,要建立第一类 疫苗和第二类疫苗及注射器领发登记册,疫苗/ 注射器与账相符。疫苗、注射器登记的记录应 当保存至超过疫苗和注射器有效期2年备查。 建立健全第一类疫苗和第二类疫苗及注射器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冷链管 理的要求,规范第一类疫苗和第二类疫苗的管理,第一类疫苗和第二类 疫苗保存温度应当符合要求,测温记录完整,疫苗/注射器与账相符。 疫苗、注射器与冷链管理 预防接种管理 n每月按接种人数及时上报疫苗、注射器需求数。上报第一类疫 苗、注射器计划的依据:各年龄组人数,以及人口流动情况。 疫苗和注射器损耗系数参考标准:单人份疫苗1.05(脊灰糖丸 1.1);2人份疫苗1.2;3人份疫苗1.5;4人份疫苗2.0;大于等于 5人份疫苗2.5;注射器1.02。 n疫苗、注射器应按名称、批号(有效期)分类储存和运输。疫 苗、注射器摆放要整齐,包装标识明显,并按品名和有效期分 类摆放。冰箱(柜)内储存的疫苗应保持规定的温度,疫苗与 箱壁、疫苗与疫苗之间应留有1-2cm的冷气循环通道。使用冰 衬冰箱储存疫苗时,应将可冷冻保存的疫苗存放在底部,将冷 藏保存的疫苗放在接近冰箱顶部,避免冻结。注射器储存和运 输时要注意防潮,并避免和有挥发性、腐蚀性的物品存放在一 起。 疫苗、注射器与冷链管理 预防接种管理 n建立冷链设备档案。档案包括设备说明书、合格证或 检验单、到货通知单、验收报告书等。容量不足或损 坏时,及时添置,保证冷链正常运转。每台冷链设备 填写一张“冷链设备档案表”。 n每天上、下午记录冰箱内的温度及冰箱运转情况。每 台冰箱应配有温度计,每天上午和下午各进行一次温 度监测(间隔不少于6小时)。记录室温、冷藏室、 冷冻室内的温度及运转情况,并认真填写测温记录表 。 预防接种管理 疫苗、注射器与冷链管理 n运送和储存疫苗时,冷藏箱(包)内应按照要求放置冻制好的 冰排。疫苗安瓶不能直接与冰排接触,防止冻结。应在冷藏箱 (包)的底层垫上纱布或纸,以便吸水和防止疫苗安瓶破碎。 每次使用冷藏箱(包)后,应清洗擦干后保存。疫苗运输时要 真实、完整地填写“疫苗运输记录表”。 n冰箱门因为经常开启,温度变化较大,冰箱门内搁架上不宜放 置疫苗。 温度计应放置在低温冰箱、冰柜的中间位置,普通 冰箱冷藏室、冷冻室的中间位置,冰衬冰箱的底部及接近顶盖 处。每次疫苗、注射器出入均应逐项及时填写在领发登记本上 ,做到日清、月结,疫苗/注射器与账相符。 预防接种管理 疫苗、注射器与冷链管理 n儿童出生后1个月内,及时建立预防接种卡、证。 n预防接种证由儿童家长或监护人保管,预防接种卡(簿)由接种单位保 管。 n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享受同样的免疫服务,接种门诊应加强对流动儿童 的管理,及时与公安部门、妇幼、计划生育、社区(村)联络员联系, 主动掌握辖区内流动儿童,对主动搜索到的适龄儿童及时接种,登记专 门的接种卡(簿),每月开展辖区内流动儿童的摸底调查,掌握常住儿 童的流动去向,及时进行剔卡、销卡、儿童变迁情况登记。 n及时为辖区内所有居住满3个月的0-6岁儿童建立预防接种证和预防接种 卡等儿童预防接种档案。 n每半年对责任区内儿童的预防接种卡进行1次核查和整理。 接种卡、证管理 预防接种管理 n流动儿童定义:流动儿童是指户籍在外县(市、区)或无户口 ,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的6周岁及以下儿 童。 n流动儿童的管理:对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实行现居住地管理 ,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享受同样的预防接种服务。在暂住地 居住3个月及以上流动儿童,由现居住地城乡社区服务中心 负责接种并建立预防接种卡(簿),无预防接种证者需同时 建立、补办预防接种证。建卡、建证率要达到95%以上。在 暂住地居住3个月以下的流动儿童,可由现居住地接种单位 提供接种并出具接种证明。 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 预防接种管理 n对流动儿童主动搜索和调查:每月1次到当地 外来人口管理办公室、派出所、村委会等部 门收集流动儿童资料。至少每季度1次到辖区 范围内的流动人口集聚地、出租房等进行入 户调查,掌握流动儿童变动情况,要求有记 录。 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 预防接种管理 n对流动儿童提供免疫接种服务:根据当地流动儿童分布的不同 情况,合理制定服务计划,方便流动儿童的免疫接种。外来儿 童与本地儿童享受同等免疫接种服务,严禁拒种计划外生育儿 童。实施安全接种,不断提高免疫接种服务质量。保证纳入国 家免疫规划的十一种疫苗的接种率达到规定的指标。单苗接种 率达到95%以上;卡介苗、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 白破疫苗、麻疹成分疫苗、乙脑疫苗、流脑疫苗的七苗全程接 种率达到90%以上;当地出生的流动儿童首针乙肝疫苗及时 接种率达到90%以上。 预防接种管理 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 n对本地流出儿童的管理:掌握本地常住儿童的 流动去向,每季度1次对流出儿童进行随访、 查卡、剔卡工作,对迁出的儿童记录在迁出一 览表上,并出具06岁儿童迁出委托单。在春 节等节假日期间,组织对长期外出返乡的儿童 进行查漏补种或者搜查外地的接种资料。 预防接种管理 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 加强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报告管理,提高报告质量, 实现儿童预防接种个案化管理,为免疫规划工作管 理和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要求2005年1月1 日以后出生儿童的基本资料和接种记录均录入到“ 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接种点客户端软件”。 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 预防接种管理 n设备配置:计算机的处理器频率高于1500MHz, 内存大于256MB。打印机:依据儿童预防接种信 息化动态(2009年第10期),国家免疫规划中心 对目前各地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中使用的“五 款存折式打印机测试报告”中的综合评价:综合 性能以中航信息的PR-b和爱普生(EPSON )的 PLQ20K为佳,得实的DS200次之。购买计算机 和打印机时应最小以县(市、区)为单位,统一 采购一个型号的设备。 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 预防接种管理 n数据管理:实施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 统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在每次接种 前对接种儿童的既往接种信息进行审核, 每周对所有管理儿童接种信息进行审核, 检查数据有无错项、漏项和逻辑错误,对 有疑问的录入信息及时向相关人员核实, 确保录入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 预防接种管理 n数据安全管理:儿童预防接种电子档案由 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长期保管。城乡社 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在完成每次接种的信息 录入和上报后的当天,对儿童预防接种信 息的电子档案进行备份,并妥善保存。儿 童预防接种个案的基本信息未经儿童监护 人同意,不得向其他人员提供。 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 预防接种管理 n查验工作开展: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掌握 辖区内托幼机构、中小学校数量及每年招生人 数。指导托幼机构和学校开展接种证查验,收 集、汇总学校查验接种证资料,查验率达到 95%,及时对无证或未完成相关疫苗接种者发 放补证、补种通知,及时进行补证、补种工作 。 指导并掌握辖区内儿童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开展情况,及时 开展查漏补种。入托、入学儿童接种证查验率95%,补种率95%。 儿童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管理 预防接种管理 n补种时应掌握的原则:未接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常规免疫的儿 童,按照免疫程序进行补种。未完成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常规免 疫程序规定剂次的儿童,只需补种未完成的剂次。未完成百白 破疫苗免疫程序的儿童3月龄-5岁儿童使用百白破疫苗;6-11 岁儿童使用白破疫苗;12岁及以上儿童使用成人及青少年用白 破疫苗。未完成脊灰疫苗免疫程序的儿童,小于4岁儿童未达 到3剂次(含强化免疫等),应补种完成3剂次。4岁及以上儿 童未达到4剂次(含强化免疫等),应补种完成4剂次。未完 成2剂次含麻疹成分疫苗接种(含强化免疫等)的儿童,应补 种完成2剂次。未接种卡介苗的小于3月龄儿童可直接补种,3 月龄-3岁儿童对PPD试验阴性者补种,4岁及以上儿童不予补 种。 儿童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管理 预防接种管理 预防接种实施 n接种形式和服务周期 n接种前的工作 n接种时的工作 n接种后的工作 n国家免疫规划一类疫苗的接种程序和有关规定 n注意事项 根据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对适龄儿童进行常规接种。在部 分地区对重点人群接种出血热疫苗。在重点地区对高危人群实施炭 疽疫苗、钩体疫苗应急接种。根据传染病控制需要,开展乙肝、麻 疹、脊灰等疫苗强化免疫、群体性接种工作和应急接种工作。 预防接种实施 n接种形式分为固定接种门诊(点)和临时接种点。固定接种门诊(点 )是指通过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核批准的符合接种门诊(点)的各项 要求,定期开展疫苗接种的场所。临时接种点是指根据上级文件精神 或疫情防控的需要,达到固定接种点的基本要求,报经卫生行政部门 审核批准的临时接种场所。一般适用于强化免疫、查漏补种和应急接 种。 n接种门诊(点)应根据责任区的人口密度、服务人群以及服务半径等 因素设立预防接种门诊(点),实行按日(周、旬或月)进行预防接 种。接种门诊(点)实行日接种,每天应规定开展接种的时间;实行 周接种应按周2、周4、周6或周2、周4进行接种;实行旬接种应规定每 旬第一周的周2或周4开展接种;实行月接种应每月25日进行接种。 接种形式和服务周期 预防接种实施 接种前的工作 在确定受种对象后,通过各种方式通知儿童 家长按规定时间到接种点接种。同时合理设 置接种场所,做好接种前的疫苗、接种器材 和接种门诊(点)消毒等准备工作。 预防接种实施 n确定受种对象:根据国家免疫规划疫苗规定的免疫程序和接 种记录(卡、证、簿),受种对象包括本次应种者、上次漏 种者和流动人口等特殊人群中的未受种者。另外,主动搜索 辖区内流动人口和计划外生育儿童中的受种对象,与本地儿 童同样管理。 n通知儿童家长或其监护人:采取接种证预约、通知单、电话 、手机短信、网络、口头、广播、社区(村)公共卫生联络 员通知等方式,通知儿童家长或其监护人,告知接种疫苗的 种类、时间、地点和相关要求。 n分发和领取疫苗:根据各种疫苗受种人数计算领取疫苗数量 ,做好疫苗领发登记。运输疫苗的冷藏包(箱),应根据环 境温度、运输条件、使用条件放置适当数量的冰排。 接种前的工作 预防接种实施 n准备注射器材: 按受种对象人次数的1.1倍准备相应 规格的注射器材。 自毁型注射器和普通一次性注射 器由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随疫苗配发,领发时做好 登记。使用前要检查包装是否完好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准备好喂服脊灰疫苗的清洁小口杯、药匙。 n准备药品、器械:准备75%乙醇、95%乙醇、镊子 、棉球杯、无菌干棉球或棉签、治疗盘、体温表、听 诊器、压舌板、血压计、1:1000肾上腺素、注射器毁 型装置或安全盒、污物桶等。 接种前的工作 预防接种实施 n接种场所设置: 接种场所室外要设有醒目的标志, 室内宽敞清洁,光线明亮,通风保暖;并准备好接种 工作台、坐凳以及提供儿童和家长休息、等候的条件 。 接种场所应当按照预诊(健康咨询)、登记、接种、 留观、宣教等内容进行合理分区,确保接种工作有序 进行。同时接种几种疫苗时,在接种室(台)分别设 置醒目的疫苗接种标记,避免错种、重种和漏种。 n做好接种前的消毒工作:在每个接种日前对桌布、药 匙、镊子、无菌干棉球、棉签、压舌板进行高压消毒 。接种室在接种前后,使用消毒液或紫外线消毒,并 做好消毒记录。接种工作人员穿戴工作衣、帽、口罩 ,双手要洗净。 接种前的工作 预防接种实施 n预诊登记,核实受种对象:登记人员应查验儿童预防 接种证、卡(薄)或电子档案,核对受种者姓名、性 别,出生日期及接种记录,确定本次受种对象、接种 疫苗的品种。 登记人员发现原始记录中受种者姓名 ,出生日期有误,应及时更正。对不符合本次接种的 受种者,向儿童家长或其监护人做好解释工作。对于 因有接种禁忌而不能接种的受种者,医疗卫生人员应 当对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提出医学建议,并在预防接 种卡(薄)和接种证上记录。 接种时的工作 工作流程为:预诊登记告知与健康状况询问接种前核实 安全接种接种记录留观宣教与预约 预防接种实施 n接种前告知与健康状况询问: 接种工作人员在 实施接种前,应当告知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所 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 注意事项,第一类疫苗免费接种,第二类疫苗 自费接种及收费标准。告知可采取口头或文字 方式。接种工作人员在实施接种前,应询问受 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情况, 并如实记录告知和询问情况。 接种时的工作 预防接种实施 n接种前核实: 接种前将疫苗从冷藏容器内取出 ,尽量减少开启冷藏容器的次数。 核对接种疫 苗的品种,检查疫苗外观质量。凡过期、变色 、污染、发霉、有摇不散凝块或异物,无标签 或标签不清,疫苗瓶有裂纹的疫苗一律不得使 用。 疫苗使用说明书规定严禁冻结的疫苗,如 百白破疫苗、乙肝疫苗、白破疫苗等,冻结后 一律不得使用。 接种人员在接种操作前再次查 验核对受种者姓名、预防接种证、接种凭证和 本次接种的疫苗品种,无误后予以接种。 接种时的工作 预防接种实施 n安全接种:皮肤消毒,确定接种部位。接种部 位要避开疤痕、炎症、硬结和皮肤病变处。用 灭菌镊子夹取75%乙醇棉球或用无菌棉签蘸 75%乙醇,由内向外螺旋式对接种部位皮肤进 行消毒,涂擦直径大于等于5cm,待凉干后立 即接种。禁用含碘消毒制剂进行皮肤消毒。疫 苗的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参见国家药典的规 定,对未收入药典的疫苗,参见疫苗使用说明 书。接种时严格执行安全注射。 接种时的工作 预防接种实施 n接种记录:接种后接种人员应该及时在预防接 种证、卡(簿)记录所接种疫苗的年、月、日 及批号。接种记录书写工整,不得用其它符号 代替。使用儿童接种信息计算机管理地区,需 将儿童接种相关资料录入信息系统。接种后儿 童家长或监护人再次确认接种内容,并在预防 接种证或接种记录上签名。 接种时的工作 预防接种实施 n留观宣教与预约:告知儿童家长或监护人疫苗 接种后注意事项,受种者在接种后留在接种现 场观察30分钟。如果出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 应,及时对症处理和报告。同时在留观期间认 真观看预防接种相关的录像资料和宣传架上的 接种告知等资料。与儿童监护人预约下次接种 疫苗的种类、时间和地点。 接种时的工作 预防接种实施 n对接种台、剩余疫苗、接种器材进行整理,统 计接种人数。清洁冷藏容器。 使用后的自毁型 注射器、一次性注射器,以及其他医疗废物, 严格按照医疗废物处理条例的规定统一回 收销毁,临时接种点接种后的所有医疗废物也 需带回集中处理。药匙、镊子、治疗盘、压舌 板等器械和桌布按要求消毒后备用。 接种后的工作 预防接种实施 n记录疫苗的使用及废弃数量,废弃已开启安瓶的疫苗 。冷藏容器内未开启的疫苗做好标记,放入冰箱内保 存,于有效期内在下次接种时首先使用。 n清理、核对接种通知单和预防接种卡(簿),及时上 卡(簿),确定需补种的人数和名单,并在下次接种 前补发通知。 n统计本次接种情况和下次接种的疫苗使用计划,并按 规定上报。 接种后的工作 预防接种实施 n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常规接种基础免疫时间要求:乙 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风疫苗 、乙脑减毒活疫苗小于12月龄完成。A群流脑疫苗 在18月龄及以内完成。甲肝减毒活疫苗在24月龄及 以内完成。 n免疫程序所列各种疫苗第1剂的接种时间为最小免疫起 始时间。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基础免疫各剂次的间 隔时间应大于等于28天。 国家免疫规划一类疫苗的接种程序和有关规定 预防接种实施 n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常规接种程序(略)。 n多种疫苗如需同时接种,原则上每次可接种2种 注射疫苗和一种口服疫苗,注射疫苗应在不同 部位接种。除非有特殊规定,严禁将几种疫苗 混合吸入同一支注射器内接种。2种减毒活疫苗 如未同时接种,应至少间隔28天再接种。 国家免疫规划一类疫苗的接种程序和有关规定 预防接种实施 n活疫苗超过半小时、灭活疫苗超过1小时未用完, 应当将疫苗废弃。 n禁用2%碘酊进行皮肤消毒。 n冻结过的百白破疫苗、乙肝疫苗一律不得使用。 n严格掌握各种疫苗禁忌症,把好预诊关,坚持无 菌观念,接种按规范操作,并告知接种后留观。 注意事项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监测和处理 n定义、报告范围 n报告要求 n常见的预防接种一般反应及处置原则 n注意事项 疑似预防接种 异常反应监测和处理 n定义: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预防 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或 事件。 掌握各类疫苗常见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规范监测 ,及时报告,正确处理。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率 达到100%,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在发现后48小时内 报告率达到90%。 定义、报告范围 疑似预防接种 异常反应监测和处理 n报告范围: 24小时内:如过敏性休克、不伴休克的过敏反应(荨麻疹、斑丘 疹、喉头水肿等)、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晕厥、癔症等。 5天内:如发热 (腋温38.6)、血管性水肿、全身化脓性感染(毒血 症、败血症、脓毒血症)、接种部位发生的红肿(直径2.5cm)、硬结 (直径2.5cm)、局部化脓性感染(局部脓肿、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 蜂窝组织炎)等。 15天内:如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皮疹、过敏性紫癜、局部过敏坏死反应 (Arthus反应)、热性惊厥、癫痫、多发性神经炎、脑病、脑炎和脑膜炎等 。 6周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格林巴利综合征、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 灰质炎等。 3个月内:如臂丛神经炎、接种部位发生的无菌性脓肿等。 接种卡介苗后112个月:如淋巴结炎或淋巴管炎、骨髓炎、全身播散 性卡介苗感染等。 其他: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其他严重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定义、报告范围 疑似预防接种 异常反应监测和处理 n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 n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接到医疗机构、受种者或监护人( 儿童家长)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包括接种第一类疫苗 、第二类疫苗)报告后,详细询问基本情况,并在48小时内 填写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个案报告卡,及时向受种者所在 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 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对社会 有重大影响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时,城乡社区卫生服务 中心和报告人应当在2小时内填写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个 案报告卡或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登记表,以电话等最快 的方式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报告要求 疑似预防接种 异常反应监测和处理 常见的预防接种一般反应及处置原则 预防接种一般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 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 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 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 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预防接种一般反 应分为全身反应和局部反应。 疑似预防接种 异常反应监测和处理 n全身反应: n接种灭活疫苗后少数受种者 24 小时内可能出现发热,一般持续1-2天,很少超 过3 天;个别受种者在接种疫苗后2-4小时即有发热,6-12小时达高峰。接种 减毒活疫苗后,出现发热的时间比接种灭活疫苗稍晚,如注射麻疹疫苗后6-10 天内可能会出现发热,个别受种者可伴有轻型麻疹样症状。 n接种疫苗后,少数受种者除出现发热症状外,还可能出现头痛、头晕、乏力 、全身不适等情况,一般持续1-2天。个别受种者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 胃肠道症状,一般以接种当天多见,很少超过2-3天。 n处置原则:受种者发热在37.5以下时,应加强观察,适当休息,多饮水, 防止继发其它疾病。受种者发热超过37.5,或37.5以下并伴有其它全身 症状、异常哭闹等情况,应及时到医院诊治。 常见的预防接种一般反应及处置原则 疑似预防接种 异常反应监测和处理 n局部反应: n皮下接种的疫苗在注射后数小时至24小时或稍后,少数受种者出现局部红肿 ,伴疼痛,红肿范围一般不大,仅有少数人红肿直径大于30mm,一般在24- 48小时逐步消退。卡介苗接种后2 周左右,局部可出现红肿浸润,若随后化 脓,形成小溃疡,一般8-12 周后结痂(卡疤)。一般不需处理,但要注意局 部清洁,防止继发感染。接种含吸附剂的疫苗,部分受种者会出现因注射部 位吸附剂不易吸收,刺激结缔组织增生,而形成硬结。 n处置原则:红肿直径和硬结小于15mm 的局部反应,一般不需任何处理。红肿 直径和硬结在15-30mm的局部反应,可用干净的毛巾热敷,每日数次,每次 10-15分钟。红肿和硬结直径大于30mm 的局部反应,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接 种卡介苗出现的局部红肿,不能热敷。 常见的预防接种一般反应及处置原则 疑似预防接种 异常反应监测和处理 n严格按卫生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操作,尽量减少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的发生。 n在接到受种者、监护人(儿童家长)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时, 一定要认真、耐心地听取,做出详细、合理的解释,不要忙于否定、推 诿,态度不能生硬,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n详细做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登记工作,包括受种者姓名、性别、出生 日期、既往疾病史、过敏史及免疫史,本次接种的部位、接种时间、接 种的疫苗名称、批号、有效期,发生反应的时间、部位、主要症状等, 尽量收集完整资料,便于鉴别诊断。应在收集基本资料的基础上做出初 步判断,并及时报告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于明确的疫苗接种一般 反应,及时叮嘱家长自行处理或到接种门诊对症处理。 注意事项 服务要求 n接种单位必须为区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预防接 种单位,并具备有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规 定的冷藏设施、设备和冷链管理制度并按照要求进 行疫苗的领发和冷链管理,保证疫苗质量。 n承担预防接种的人员应当具备执业医师、执业助理 医师、执业护士或者乡村医生资格,并经过县级或 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考核 合格后持证方可上岗。 服务要求 n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积极通过公安、乡镇(街道)、村( 居)委会等多种渠道,利用提供其他医疗服务、发放宣传 资料、入户排查等方式,向预防接种服务对象或监护人传 播相关信息,主动做好辖区内服务对象的发现和管理。 n根据预防接种需要,合理安排接种门诊开放频率、开放时 间和预约服务的时间,提供便利的接种服务。 n应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预防接种工 作规范、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等相 关规定做好预防接种服务工作。 考核指标 n儿童出生后1个月内及时建卡、证率95%, 大于1个月建卡、证率达到100%,卡证符合 率达到100%。 n辖区适龄儿童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单苗接种率 达到95%以上,卡介苗、乙肝疫苗、脊髓灰 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成分疫苗、乙 脑疫苗、流脑疫苗七苗12月龄内全程接种率 达到90%以上,首针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达 到90%以上。 考核指标 n出血热疫苗重点人群接种率达到70%以上。 n各类报表完整准确率达到100%,及时上报率达到 100%。 n收集完整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资料,接种卡录入完 整率达到100%。 n入托、入学儿童查验接种证漏种儿童补种率 95%。 n按要求完成15岁以下人群乙肝疫苗补种工作,其它 第一类疫苗强化免疫和应急免疫工作。 吉林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 核评价标准 (免疫规划部分) n预防接种管理(5分) n接种档案管理(4分) n免疫规划实施(4分) n异常反应监测(2分) 吉林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 核评价标准 (免疫规划部分) n按照“吉林省社区预防接种服务规范”完善免疫规 划工作的各项制度; n公示第一类疫苗免费和第二类疫苗自费以及接种的 种类、接种方法、禁忌症和注意事项等;悬挂家长 须知、儿童免疫程序、留观30分钟要求、第二类 疫苗收费标准;行政区划图、0-14岁儿童数。 n按照“吉林省社区预防接种服务规范”完善规范化 预防接种门诊(点)建设。 预防接种管理 工作标准 吉林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 核评价标准 (免疫规划部分) n疫苗/注射器领、发登记,做到账物相符。 n保证冷链设备正常运转、使用;有冷链设备 账目,有温度监测记录,领取疫苗时填写疫 苗运输记录。 预防接种管理 工作标准 吉林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 核评价标准 (免疫规划部分) n各项制度未建立扣1分, n各项制度建立的不完整扣0.5分; n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标准中有1项指标不 合格扣0.5分; 预防接种管理 评分标准 吉林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 核评价标准 (免疫规划部分) n未建立疫苗/注射器领、发登记扣0.5分, n缺一个品种的疫苗/注射器领发登记扣0.2分, n 1个品种的疫苗/注射器帐物不相符扣0.2分;冷链设 备不能正常运转、使用扣1分; n每缺一台运转的冷链设备温度监测记录扣0.5分, n温度监测记录不完整或错误扣0.2分。此项分数扣完 为止。 预防接种管理 评分标准 吉林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 核评价标准 (免疫规划部分) n现场查看制度建立情况; n现场考察预防接种门诊; n现场查看疫苗/注射器帐,随机抽查5种疫苗、2种 型号注射器核对领发登记及库存情况; n查看冷链设备帐物、运行情况,查看测温记录。 预防接种管理 考核方法 吉林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 核评价标准 (免疫规划部分) n收集上级文件、方案,本级工作计划、总结、 宣传、培训等资料。 n收集完整的人口和辖区预防接种的人员资料。 n收集完整疫苗可预防性疾病监测等资料。 n收集完整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资料,预防接种 卡录入完整率、准确率达到100%。 接种档案管理 工作标准 吉林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 核评价标准 (免疫规划部分) n儿童出生后1个月内及时建卡、证率95%,大于 1个月建卡、证率达到100%,卡证符合率达到 100%。 n按要求开展查验接种证和补种(证)工作,漏 种儿童补种率9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培训机构入股合同范本
- 海尔空调采购合同范本
- 海绵鞋料售卖合同范本
- 社区广告合作合同范本
- 商场店面装修合同范本
- 宜州租房转租合同范本
- 石材施工采购合同范本
- 简单的付款合同范本
- 工程押金协议合同范本
- 外卖代理合同范本
- 废铅酸蓄电池回收处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计划书
- 《网络传播概论》考试复习题库(重点160题)
- AO 史密斯热水器EES系列说明书
- 昏迷患者的评估
- 高中俄语教材必修一第一课
- 智能家居市场分析报告与操作手册
- 管理会计说课
- 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2024年小升初数学高频考点模拟卷含解析
- 2024-2029年中国合成红宝石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竞争格局与投资发展研究报告
- 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方案
- 甲状腺围手术期的护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