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相关读物直_书1.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意。2了解刘知几的“直书”说及我国古代史学实录的优良传统。对应学生用书P25刘知几(661721),唐代史学家。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生于唐代名门,家学渊源,自幼博览群书,攻读史学,后又致力于文学。他20岁时中进士。武则天圣历二年(699),奉调长安,任王府仓曹,并参与编纂三教珠英的工作。不久任著作佐郎兼修国史,又迁为左史。唐中宗景龙二年(708),迁为秘书少监,又掌修史之事。当时,由于权贵控制史馆,史官无著述自由,凡事皆需仰承监修旨意,刘知几颇不得志。因此只好“退而私撰史通以见其志”。并以一家独创之学,对于史馆垄断史学表示抗议。景龙四年(710),史通撰成。此后,刘知几名声大扬,迁官太子左庶子,兼崇文馆学士,加银青光禄大夫。唐玄宗时,又迁为散骑常侍。他的官职屡迁,但却一直兼任史职,先后参与姓族系录则天实录中宗实录睿宗实录玄宗实录等撰修。我国史论源远流长。先秦诸子借评论史事,论证本学派政治观点的正确性,形成我国早期史论的一种形式。左传中的“君子曰”是另一种形式的史论,秦汉以来,又出现了如史记中的“太史公曰”、汉书中的“赞”、汉记中的“论”、东观汉记中的“序”、三国志中的“评”,以及后史的“史臣曰”。随着史学的不断发展,史学批评也随之开展起来,出现一种以论述史籍得失、评论史学体例、研究撰史方法为主要内容的新的史论形式。这种新的史论发端于秦汉而完成于唐代。到了唐代,刘知几继承前人的批判精神,将这种史学形式发展成“总括万殊,包吞千有”的史论著作,写出我国第一部系统性的史论专著史通。史通作为我国及全世界首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包括内篇三十九篇、外篇十三篇,其中内篇的体统纰缪弛张三篇在北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前已佚,全书今存四十九篇。内篇为全书的主体。全书内容主要评论史书体例与编撰方法,以及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之得失,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史学理论和史学批评两大类。史学理论指有关史学体例、编纂方法以及史官制度的论述;史学批评则包括评论史事、研讨史籍得失、考订史事正误异同等。由于史通总结唐以前史学的全部问题,因而拥有极高史学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直书一文以丰富的史实材料对中国史学中“直书”这一优良传统作了深入论述。作者认为,敢于奋笔直书、彰善贬恶是史学家的最高境界,“直书”就是要善恶必书,不虚美,不隐恶;在具体叙述中,要避免个人好恶。他称赞历史上那些秉笔直书的史家,认为正是他们敢于彰善贬恶的精神,才体现了历史的公正无私,而对那些“曲笔阿世”“谀言媚主”的人,作者则持批评态度。段落内容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第二段列举历代史家之例,说明世途多隘,直书难遇第三段评说六朝史书,列举用直书、曲笔两种不同笔法编撰史书的事例,说明直书之难第四段赞扬了南、董、韦、崔的秉笔直书精神,谴责了王沈和董统曲笔阿世、谀言媚主的卑劣行为对应学生用书P27一、识字注音1违忤(w)2.糟粕(p)3犯跸(b) 4.箕裘未陨(j)(yn)5惮色(dn) 6.徇名(xn)7阿容() 8.谄媚(chn)二、通假字1励其匪躬之节同“非”,不2私存嘿记之文 同“默”三、一词多义1被2幸3朝4相5书6以四、古今异义1夫人禀五常夫人2树之风声风声3其叙述当时当时4盖烈士徇名烈士五、词类活用1案金行在历(名词作动词,考察)2贯三光而洞九泉 (名词作动词,埋没)3树之风声 (名词作动词,树立)4况史之为务 (名词作动词,写史)5或身膏斧钺 (名词作动词,赴死或受死)6无闻后代 (使动用法,使闻)7若邪曲者,人之所贱 (形容词作动词,轻视,看不起)8正直者,人之所贵 (形容词作动词,重视,崇尚)六、辨识下列文言句式类型并翻译1若邪曲者,人之所贱,而小人之道也。句式:判断句,以“也”为判断标志。译文:那些邪曲的行为,被人轻贱,因为那是小人的行事准则。2见屈武侯。句式:被动句,以“见”为被动标志。译文:被诸葛亮击败。3韦昭仗正于吴朝,崔浩犯讳于魏国。句式: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是“韦昭于吴朝仗正,崔浩于魏国犯讳”。译文:韦昭在东吴秉直记事,崔浩写史魏国犯了忌讳。4贯三光而洞九泉。句式:省略句,省略主语,应为“(南史、董狐、韦昭、齐太史等人的直书精神)贯三光而(王沈、董统等人行为)洞九泉”。译文:一边是(南史、董狐、韦昭、齐太史等人直书的精神)直冲三光,一边是(王沈、董统等人的行为)只能埋之九泉。七、名句积累1若邪曲者,人之所贱,而小人之道也;正直者,人之所贵,而君子之德也。2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3虽古人糟粕,真伪相乱,而披沙拣金。4盖烈士徇名,壮夫重气,宁为兰摧玉折,不作瓦砾长存。对应学生用书P281“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解读这是引用东汉末年流行于京都洛阳的童谣,意思是:正直像弓弦,死在路边;邪曲像弯钩,反而能封侯。以此来说明行君子之德的不易。2况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解读这是对修史人的特别要求。修史就是为了“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即史书以劝惩为目的,好事则褒之,坏事作文贬之,以此来树立好的风气,惩恶扬善,使那些乱臣贼子不敢轻易做坏事。这句话正是本文的中心论点。3盖烈士徇名,壮夫重气,宁为兰摧玉折,不作瓦砾长存。曾未足喻其高下也。解读这一段,是总结。著史不易,直书更难。晚周的南史、董狐,六朝的韦昭、崔浩都是不避强御、秉笔直书的典型,他们的光辉事迹至今为人传诵。而王沈写魏书,董统写燕史,都是献媚统治者的伪史,其高下相差甚远。作者从传统道德人格角度赞扬了正直史家的秉笔直书精神,谴责了“曲笔阿世”“谀言媚主”的卑劣史家,并希望史家都能效法古代良史。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为提出中心论点,采用了怎样的引出方式?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文章为了引出中心论点,先从人的本性谈起,认为世人为了生存,都选择了明哲保身,“宁顺从以保吉,不违忤以受害”。接着,笔锋一转,提出作为史官,修史却有自己的要求,要“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即史书以劝惩为目的,好事则褒之,坏事则贬之,以此来树立好的风气,惩恶扬善,使那些乱臣贼子不敢轻易做坏事。从而亮出了本篇的中心论点,并暗示了能秉笔直书的不易。2文章第二段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得出了怎样的观点?明确在文章第二段中,作者采用了正面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了许多秉笔直书的史官以及他们各自不同的遭遇,其中有生前身后都独擅令名的董狐,因记载“崔杼弑其君”而遭杀身之祸的齐太史,勇述汉非的司马迁,不屈从于淫威坚守信史的韦昭,因据实直书而暴“国恶”被灭族的崔浩。作者从这些人身上得出了“直书”之难,即“足以验世途之多隘,知实录之难遇耳”。3本文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明确本文是骈文,用典是其突出特点,如第一节的童谣出自后汉书,第二节“夫为于可为之时则从,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出自扬雄解嘲,第三节“刚亦不吐”出自诗经,第四节“宁为兰摧玉折”出自世说新语等。从本篇的大量用典,不难看出刘知几对前代书籍特别是史书的熟悉。4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对直书和曲笔的认识。明确直书就是据实书写。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写史的独立性。史学家摆脱权贵的干扰,在“直道”和“气节”的指导下,以独立的人格作保证去修史。刘知几指出:“烈士徇名,壮夫重气,宁为兰摧玉折,不作瓦砾长存。若南、董之仗气直书,不避强御;韦、崔之肆情奋笔,无所阿容。”刘知几还用了正直、良直、直词、直道等概念来阐释直书。正直是从史家人品方面说的,良直是从后人的评价着眼的,直词主要是就史文说的,这些都是直书的表现。其二是写史的客观性。史学家摆脱个人主观情感的干扰,根据历史真况进行书写。按刘知几的说法是,做到不虚美,不掩恶,像“明镜之照物”那样,“妍媸必露”,“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斯为实录”(史通感经)。这里要克服的不是来自权贵的干扰,而是作者自己的好恶和爱憎。曲笔就是史学家曲从权贵或其个人情感而修史。刘知几在史通曲笔中对曲笔现象进行了批评,用舞词、臆说、不直、谀言、谤议、妄说、诬书、曲词等概念指称曲笔。曲笔的表现,或假人以美,藉为私惠;或诬人以恶,持报己仇,或阿时,或媚主;或掩饰自家丑行,夸张故旧美德。对应学生用书P131(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基础巩固(20分)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敝:破,坏B唇竭而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 竭:缺,失C赵盾弑其君弑:古代称臣杀君、子杀父为“弑”D而披沙拣金,有时获宝 披:披着,穿着解析:披:分开。答案:D2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B.C.D.解析:B项,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的”。A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修饰;C项,连词,表目的/介词,“把”;D项,介词,“在”/介词,表比较,“比”。答案:B3下列语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B虽有舟舆,无所乘之C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D励其匪躬之节,盖亦难矣解析:A项,“是知也”中的“知”同“智”;C项,“阙”通“缺”;D项,“匪”同“非”。答案:B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中意思相近的一项是(3分)()A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B少私寡欲,绝学无忧C夫人禀五常D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解析:D项,“恭敬”古今意义相近,都为“端庄有礼”。A项,“文章”古义为“文辞”“文饰”,今义为“著作”;B项,“绝学”古义为“抛弃学问”,今义为“失传的学问”或“高明而独到的学问”;C项,“夫人”古义为两个词,“夫”是句首发语词,不译,“人”指人们,今义是丈夫对妻子的称呼,尊称一般人的妻子。答案:D5补出下列名句。(4分)(1)君子坦荡荡,_。(论语述而)(2)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_。(孟子孟子见梁惠王)(3)人谁无过,_,善莫大焉!(左传晋灵公不君)(4)盖烈士徇名,壮夫重气,_,不作瓦砾长存。(史通直书)答案:(1)小人长戚戚(2)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3)过而能改(4)宁为兰摧玉折6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2分)译文:_(2)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2分)译文:_答案:(1)但愿老人能让他享受安乐,朋友能让他信任我,少年人能让他得到关爱。 (2)遍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二、阅读提升(55分)(一)课内阅读(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16分)夫人禀五常,士兼百行,邪正有别,曲直不同。若邪曲者,人之所贱,而小人之道也;正直者,人之所贵,而君子之德也。然世多趋邪而弃正,不践君子之迹,而行由小人者,何哉?语曰:“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故宁顺从以保吉,不违忤以受害也。况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其有贼臣逆子,淫君乱主,苟直书其事,不掩其瑕,则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于千载。言之若是,吁可畏乎!夫为于可为之时则从,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如董狐之书法不隐,赵盾之为法受屈。彼我无忤,行之不疑,然后能成其良直,擅名今古。至若齐史之书崔弑,马迁之述汉非,韦昭仗正于吴朝,崔浩犯讳于魏国,或身膏斧钺,取笑当时;或书填坑窖,无闻后代。夫世事如此,而责史臣不能申其强项之风,励其匪躬之节,盖亦难矣。是以张俨发愤,私存嘿记之文;孙盛不平,窃撰辽东之本。以兹避祸,幸获两全。足以验世途之多隘,知实录之难遇耳。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苟直书其事,不掩其瑕瑕:缺点B恶名被于千载 被:遭受C韦昭仗正于吴朝 仗:依仗D窃撰辽东之本 窃:私下里解析:B项,“被”的意思是“遮覆”“流传”的意思。答案:B8下列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表现“直书之难”的一项是(3分)()若邪曲者,人之所贱不违忤以受害也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于千载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或身膏斧钺,取笑当时或书填坑窖,无闻后代A BC D解析:是说人们痛恨邪曲小人,与“直书之难”无关。是说如果“直书”,许多贼臣逆子、淫君乱主的罪行就会被公开,被万代责骂。排除这两句即可。答案:D9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认为史书以劝惩为目的,好事则褒之,坏事则贬之,以此来树立好的风气,惩恶扬善,使那些乱臣贼子不敢轻易做坏事。B作者引用了东汉末年流行于京都洛阳的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以此来说明行君子之德的不易。C作者认为董狐是幸运的。他因受到孔子的赞扬,赵盾虽然不同意他对自己弑君的记载,但也没有刁难他,伤害他。D作者用张俨著嘿记,秘藏不宣;东晋孙盛写了两个不同版本的晋阳秋,以此来逃避灾祸,说明直书之难。解析:C项,理解分析错误。董狐是幸运的,但不是因为孔子的赞扬,赵盾才不刁难他、伤害他的。答案:C10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1)正直者,人之所贵,而君子之德也。(2分)译文:_(2)夫为于可为之时则从,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2分)译文:_(3)足以验世途之多隘,知实录之难遇耳。(3分)译文:_解析:第(1)句是判断句,注意翻译出判断语气。第(2)句重点是虚词的用法。第(3)句是一个长句,“足以”统辖到句末。答案:(1)正直的行为,是人们所珍视的,是君子的德行。(2)如果环境允许这么做就去做(直笔记史),如果环境不允许这么做却做了就会凶险。(3)(人们从中)足够用来得知世道的艰辛,也了解了实录的难能可贵了。(二)课外阅读(3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114题。(20分)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老子修道德修:修饰B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盛:高尚C因家于齐焉 家:安家,居住D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 绌:排斥解析:修,研究。答案:A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B.C.D.解析:A项,介词,向,介词,在;B项,助词,无实义,代词,指代后面所说的内容;C项,连词,表修饰;D项,连词,和,介词,和。答案:C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孔子前往周地向老子问礼,老子告诉孔子要抛弃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体现了老子的无为思想。B孔子问礼归来,告诉自己的弟子,老子是一条龙,钦佩之情溢于言表。C老子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就离开周都。D史记上记载说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曾预言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解析:原文“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中的“史记”一词应理解为“史书记载”,而不能理解为司马迁的史记。答案:D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1)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4分)译文:_(2)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2分)译文:_(3)“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5分)译文:_答案:(1)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2)您就要隐居了,勉力为我们写一本书吧。(3)“主张不同的人,彼此说不到一块儿去”,难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老子认为,无为而治,百姓自然趋于“化”;清静不挠,百姓自然会归于“正”。参考译文: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做过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了解了,它是驾着风而飞腾升天的。我今天见到老子,他好像就是龙吧!”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勉力为我们写一本书吧。”于是老子就撰写了本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有的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阐述的是道家的作用,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的人说活了二百多岁,这是因为他能修道养心而长寿的啊。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曾预言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有的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的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总之,老子是一位隐君子。老子的儿子叫李宗,做过魏国的将军,封地在段干。李宗的儿子叫李注,李注的儿子叫李宫,李宫的玄孙叫李假,李假在汉孝文帝时做过官。而李假的儿子李解担任过胶西王刘的太傅,因此,李氏就定居在齐地。社会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排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排斥老子学说。“主张不同的人,彼此说不到一块儿去”,难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老子认为,无为而治,百姓自然趋于“化”;清静不挠,百姓自然会归于“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8题。(19分) 高闶,字抑崇,明州鄞县人。绍兴元年,以上舍选赐进士第。执政荐之,召为秘书省正字。时将赐新进士儒行中庸篇,闶奏儒行词说不醇,请止赐中庸,庶几学者得知圣学渊源,而不惑于他说,从之。 权礼部员外郎兼史馆校勘。寻迁著作佐郎,以言者论罢,主管崇道观。召为国子司业。时兴太学,闶奏宜先经术,帝曰:“士习诗赋已久,遽能使之通经乎?”闶曰:“先王设太学惟讲经术而已国初犹循唐制用诗赋神宗始以经术造士遂罢诗赋又虑不足以尽人才乃设词学一科。今宜以经义为主,而加诗赋。”帝然之。闶于是条具以闻。其法以六经语孟义为一场,诗赋次之,子史论又次之,时务策又次之。太学课试及郡国科举,尽以此为法,且立郡国士补国学监生之制。中兴已后学制,多闶所建明。 闶又言建学之始,宜得老成以诱掖后进。乃荐全州文学师维藩,诏除国子录。维藩,眉山人,精春秋学,林栗其高第也,故首荐之。新学成,闶奏补试者六千人,且乞临雍,继率诸生上表以请。于是帝幸太学,秦熺执经,闶讲易泰卦,赐三品服。胡寅闻之,以书责闶曰:“阁下为师儒之首,不能建大论,明天人之理,乃阿谀柄臣,希合风旨,求举太平之典,欺天罔人孰甚焉!平生志行扫地矣。” 闶少宗程颐学。宣和末,杨时为祭酒,闶为诸生。胡安国至京师,访士于时,以闶为首称,由是知名。闶除礼部侍郎,帝因问闶张九成安否,明日,复以问秦桧,桧疑闶荐。中丞李文会承桧旨劾闶,出知筠州,不赴,卒。初,秦棣尝使姚孚请婚,闶辞之。其著述有春秋集传行于世。(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有删改)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先王设太学惟讲经术而已/国初犹循/唐制用诗赋/神宗始/以经术造士遂/罢诗赋又虑不足/以尽人才乃设词学一科B先王设太学/惟讲经术而/已国初犹循唐制用/诗赋神宗始/以经术造士遂罢/诗赋又虑不足以尽人才/乃设词学一科C先王设太学/惟讲经术而已/国初犹循唐制用诗赋/神宗始以经术造士/遂罢诗赋/又虑不足以尽人才/乃设词学一科D先王设太学惟讲经术/而已国初/犹循唐制/用诗赋/神宗始以经术造士/遂罢诗赋又虑不足/以尽人才乃设词学一科解析:解答文言断句题,要注意专有名词、句末语气助词以及动词等。比如,专有名词“先王”“神宗”“国”等,一般会作主语、宾语,如果主语前、宾语后没有状语,那么主语前、宾语后要停顿;句末语气助词“而已”等,后面要停顿;动词“循”,其状语是“国初”“犹”,宾语是“唐制”;同时“用”与“循”是连动,即朝廷“循”“唐制”而“用”“诗赋”,由此可知,“国初”前和“诗赋”后要停顿。最后,用排除法即可得到答案。答案:C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舍”,宋代的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学生可按一定的年限和条件依次而升。B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孔子,是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论著。C“员外郎”,官名,指正员以外的郎官。晋武帝始设员外散骑常侍,简称员外郎。D“时务策”,科举考试科目,论时务对策。如唐朝,凡明经,先试贴文,再口试经义,答三道时务策。解析:B项,中庸的作者是孔子的后裔子思。答案:B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高闶对国学的研究比较深入,有个人的见解。他认为儒行的词说不够醇厚,皇上只赐进士中庸就好,这样他们就不会受其他学说迷惑。B高闶改革了宋朝的科举制度。他担任国子司业时,上书分条列举了改革科举制度的方法,他认为应将诗赋考查作为一场内容,时务策作为一场内容。C高闶的一些做法没有得到其他官员的认可。在新学建成后,他请求皇帝驾临辟雍,并讲了易的内容,但胡寅认为高闶的做法是阿谀奉承。D高闶有高洁的品格,敢于蔑视权贵。当初,秦棣曾经派姚孚向他请婚,被他拒绝;而对秦桧的蔑视,最终导致被李文会弹劾而出知筠州。解析:D项,“而对秦桧的蔑视”错误,文中没有相关依据,只是说秦桧怀疑高闶举荐了张九成。答案:D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时兴太学,闶奏宜先经术,帝曰:“士习诗赋已久,遽能使之通经乎?”(5分)译文:_(2)闶除礼部侍郎,帝因问闶张九成安否,明日,复以问秦桧,桧疑闶荐。(5分)译文:_答案:(1)这时,正兴建太学,高闶上奏说应该以经术为先,皇帝说:“读书人研习诗书已经很久,能够仓促间让他们通晓经术吗?”(2)高闶拜任礼部侍郎,皇帝随便向他问起张九成是否安康,第二天,皇帝又来问秦桧,秦桧怀疑张九成是高闶推荐的。参考译文: 高闶,字抑崇,明州鄞县人。绍兴元年,因为上舍选送被赐进士及第。执政的人推荐他,皇帝召任他为秘书省正字。这时,皇帝准备赐给新科进士儒行中庸篇,高闶上奏说儒行的词说不够醇厚,请求只赐中庸,或许这样学者就能够获知圣学渊源,而不被其他学说迷惑,他的意见被采纳。 权任礼部员外郎兼任史馆校勘。不久他升任为著作佐郎,因为谏官弹劾而免职,主管崇道观。皇帝召任他为国子司业。这时,正兴建太学,高闶上奏说应该以经术为先,皇帝说:“读书人研习诗书已经很久,能够仓促间让他们通晓经术吗?”高闶说:“先王设立太学,只是讲说经术而已。开国初年还沿用唐制使用诗赋,神宗开始用经术来造就士子,于是罢止诗赋,又考虑到这样不足以尽揽人才,于是设置词学一科。现在应该以经义为主,加以诗赋。”皇帝认为(他)说得对。高闶于是分条陈述来禀告皇帝。其方法是以六经论语孟子之义为一场,诗赋次之,子史之论又在其次,最后是时务策。太学的考试以及郡国的科举,都施行这种方法,而且确立了郡国士子补任国学监生的制度。南宋中兴以后的学制,很多都是高闶创设的。 高闶又说建立太学之初,应该请到年高德劭的人来劝导奖掖后进。于是推荐全州文学师维藩,皇帝下诏拜任国子录。维藩,是眉山人,他精通春秋之学,林栗是他的高足,所以首先推荐了他。新学建成以后,高闶上奏补充考生六千人,而且请皇帝驾临辟雍,继而他率领诸生上表陈请。于是皇帝驾临太学,秦熺手执经卷,高闶讲解易泰卦,皇帝赐予他三品官服。胡寅听说此事,就写信责备高闶说:“阁下身为学官之首,不能建立宏大的理论,究明天人之规律,却阿谀权贵,迎合君主的意旨,请求作太平之典,欺天罔民,还有比这更严重的吗!你平生的志向和操行已经被破坏无遗了。” 高闶从小推崇学习程颐。宣和末年,杨时为祭酒,高闶为学生。胡安国来到京城后,向杨时访求士人,杨时首称高闶,高闶由此知名。高闶拜任礼部侍郎,皇帝随便向他问起张九成是否安康,第二天,皇帝又来问秦桧,秦桧怀疑张九成是高闶推荐的。中丞李文会秉承秦桧旨意弹劾高闶,高闶出知筠州,不赴任,后来去世。当初,秦棣曾经派姚孚向高闶请婚,被高闶拒绝了。他的著述有春秋集传流传于世。 三、语言运用(15分)19把下面四句话按恰当顺序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使之成为语意连贯的一段话。(5分)在先秦,主要有五种人格理想:墨子的苦行侠人格,_;杨朱的贵我人格,_;孟子的大丈夫人格,_;荀子的君子式人格,_;再一种便是庄子式人格了:独来独往,不吝去留,若垂天之云,悠悠往来聚散,在一种远离的姿态中显出格外的美丽与洒脱。锋芒毕露,正义在胸平和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内容创作经理招聘面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经济师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答案
- 泰达医院笔试题库及答案
- 中级管理会计题库及答案
- 铁路车务段考试题库及答案详解
- 2025年逻辑编程师招聘面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营业主管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商学院招生顾问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答案
- 管理会计学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在线视频内容策划师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答案
- 农户生计韧性的新挑战与应对策略
- GB/T 12406-2022表示货币的代码
- 赌博补偿协议书范本
- 《智能设备故障诊断》课件
- 2025年江苏南京鼓楼城市管养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4 3598-T-469 天然气管道掺氢输送技术要求》知识培训
- 人防竣工验收方案
- 消毒供应质量控制指标(2024年版)
- 2025年四川省自然资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高考数学专项讲义第03讲复数(原卷版+解析)
- 幼儿园新教师艺术领域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