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龙眼病害的发生与防治刘爱媛ppt课件_第1页
荔枝龙眼病害的发生与防治刘爱媛ppt课件_第2页
荔枝龙眼病害的发生与防治刘爱媛ppt课件_第3页
荔枝龙眼病害的发生与防治刘爱媛ppt课件_第4页
荔枝龙眼病害的发生与防治刘爱媛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 导致植物发生病害的基本因素 一、病原 1、不适宜的环境因子(非生物因素) 温度、光照、营养、水分、空气 2、寄生物的侵染(生物因素) 真菌、病毒、细菌、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 病原物 引起植物发病的寄生物 病原菌引起植物发病的真菌或细菌 第一章 植物病理基础知识 一、病原 环境因子 非传染性病害 生理病害 寄生物 传染性病害 侵染性病害 寄生性病害 二、寄主植物 寄主植物 能被病原物寄生的植物 寄主范围 一种病原物所能寄生的 植物种的范围 三、适合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 荔枝霜疫病 开花期、幼果期、果实成熟期 遇多雨水时容易发生 少雨水时不容易发生 三、适合病害发生的 环境条件 环境条件 病原寄主植物 人为因素 第二节 病害的侵染过程 病害的侵染过程病原物侵入寄主体内,在寄 主体内扩展蔓延,引起寄主发生病害的过程。 一、接触期 病原物与寄主接触起到开始侵入止 主动接触 病原物自己的活动 被动接触风、雨、昆虫传带 二、侵入期开始侵入建立寄生关系止 1、侵入途径 (1)直接侵入 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部分真菌 (2)自然孔口 部分真菌、部分细菌 (3)伤口 病毒、细菌、真菌 2、侵入需要的时间 4、环境条件对侵入的影响 (1)湿度 病原物 萌发、游动 寄主 愈伤组织、气孔、水孔、 机械组织 (2)温度 温度范围 最适温度 荔枝炭疽病菌 1038 2628 3、侵入需要的病原物数量 三、潜入期建立寄生关系表现病害症状 1、病原物获取营养的方式 (1)死体营养型 (2)活体营养型 2、病原物在寄主体内的扩展方式 (1)主动扩展局部侵染 局部性病害 病斑、肿瘤 2、病原物在寄主体内的扩展方式 (1)主动扩展局部侵染 局部性病害 病斑、肿瘤 (2)被动扩展 系统侵染 系统性病害 花叶、矮缩、萎焉 潜伏侵染病原物侵入寄主后,受到寄主 强力的抵抗,暂时不活动,潜 伏在寄主体内,等到寄主抵抗 力下降后才扩展致病。 四、发病期从出现明显症状开始 初期症状中期症状后期症状 第三节 病害的侵染循环 一、病原物的越冬越夏 二、病原物的传播方式 三、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 病害的侵染循环指病害从上一个生长节开始发生到 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生的过程 三个环节 一、病原物的越冬越夏 (一)越冬越夏的方式 1、休眠 菌核、厚垣胞子、卵孢子、 冬孢子、子囊壳 2、腐生 土壤寄居菌 土壤习居菌 3、寄生 (二)越冬越夏的场所 1、田间病株 3、病残体 4、种子或其它繁殖材料 5、土壤 6、未腐熟的农家肥 2、其它寄主作物或野生寄主 7、虫媒体内 二、病原物的传播方式 1、 气流(风力) 2、雨水飞溅或灌溉水流动 3、昆虫大多数病毒病 4、人的活动 农事操作 商业活动 三、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 初次侵染越冬越夏的病原物在寄主生长期 间的首次侵染 再次侵染在当季发病植株上繁殖的病原物 传播到其他植株上的侵染 越冬越夏场所 田间病株 单循环病害 只发生初次侵染的病害 病害轻重取决于 初侵染来源的多少 防治对策 消灭越冬越夏的病原物 保护作物免受初次侵染 多循环病害既有初次侵染,又有再次侵染 病害轻重取决于 1.初次侵染来源的基数 2.再次侵染的次数 防治对策 1.消灭越冬越夏的病原物 2.预防初次侵染 3.减少再次侵染 第四节 病害的流行 病害发生 不一定对生产造成大的损失 病害严重发生 对生产造成大的损失 病害发生 不一定对生产造成大的损失 病害严重发生 对生产造成大的损失 各种因素都 利于病害的 发生 病害流行病害大面积普遍而且严重发生, 并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 怎样预防病害流行? 导致病害流行的三个基本因素 大量致病力强的病原物存在 大量的易感病的寄主存在 环境条件利于病害的发生 导致病害发生的三个基本因素 有病原物存在 有感病寄主存在 环境条件适合病害的发生 怎样预防病害流行? 不要让导致病害 流行的三个基本 因素同时存在 第五节 病害的防治原理 病原物 没有病原物 病害不会发生 病原物的数量少 病害不会大面积、严重发生 病害的发生 、消灭病原物的来原或抑制它们的繁殖 第五节 病害的防治原理 病原物 病害的发生 病原物不与寄主植物接触 病原物不侵入寄主植物体内 病害不会发生 、消灭病原物的来原或抑制它们的繁殖 、阻止病原物的传播和侵入 第五节 病害的防治原理 病害的发生 寄主植物 寄主植物的抗病能力强 病害不会发生或发生轻 易感期与最适合病原物的时期相遇 病害严重发生 、消灭病原物的来原或抑制它们的繁殖 、阻止病原物的传播和侵入 、增强植物的抵抗力或使植物易感期避开最适合病 害发生的时期 第五节 病害的防治原理 防治所有病害的原理相同 但不同的病害采取的防治措施不同 因为不同病害的病原、发病规律不同 制定病害防治措施前 必须确诊病原 了解发病规律 1、消灭病原物的来源或抑制它们的繁殖 A、了解主要的初侵染来源 减少病原物基数 B、控制再侵染来源 抑制病原物繁殖 (1)清除田间病株 (2)使用杀菌剂 (3)改善田间环境条件 来自土壤 土壤消毒 来自种子苗木 温汤侵种 药剂拌种 确诊病原 2、阻止病原物的传播和侵入 了解病原物的传播方式和侵入途径 通过昆虫传播 杀死昆虫 伤口侵入 减少伤口产生 如:线虫 气孔侵入 到气形成后才喷药 如柑橘溃疡病 果实直径10mm后喷药 柑橘疮痂病 谢花后立即喷药 、增强植物的抵抗力或使植物易感期避开最适合病 害发生的时期 了解品种抗病性 易感病生期 作物对栽培管理条件的要求 病害发生始期 盛病期 了解利于病害发生的时期、环境条件 真菌、细菌病害 喜高温、高湿 线虫、病毒病害 不喜高温、高湿 病害防治策略 预防为主 综合治理 病害的发生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病原物的数量, 病原物的致病能力, 植物的抗病能力 气候条件、栽培管理条件对作物的影响 (影响植物的抗病力) 气候条件、栽培管理条件对病原物的影响 (影响病原物传播,影响病原物侵入,影响病原物繁殖等等) 采取单项措施难取得理想的防治效果 综合防治病害的主要途径 1、植物检疫 2、农业防治 3、化学防治 4、物理防治 5、生物防治 病害防治策略 预防为主 综合治理 第六节 农业防治 一、原理:通过栽培管理措施协调农业生态 系统中个因素的关系,创造利于作物生长发 育而不利于病害发生发展的环境条件。 (栽培防治) 1、培育无病种苗 2、加强肥水管理 (1)调节植物营养状况 如 N P K (2)防止积水和干旱 积水 高湿 利于真菌、细菌病害发生 干旱 利于病毒、线虫病害发生 积水和干旱均不利于植物生长 种子、苗木传播的病害 二、农业防治方法 3、搞好田间卫生 (1)及时清除病株、病残体 (2)施用清洁的肥、水 (3)防止人手、工具带菌 减少侵染来源 肥料充分腐熟灌溉水中不带病原物 不要先与病株接触 与病株接触过的工具要消毒 第七节 化学防治 1、保护性杀菌剂 (1)只起化学保护作用 (2)药剂残效期短 (3)杀菌谱广 (4)不易产生抗药性 残效期使用药剂后对有害生物有一定 毒杀作用的时期 一、杀菌剂的类型 2、内吸性杀菌剂 (1)具化学保护和治疗作用 (2)残效期较长 (3)杀菌谱窄 (4)易产生抗药性 二、 农药的合理使用 、对症用药 确诊发病原因 常用药剂 细菌病害 链霉素 氢氧化铜(可杀得) 氧氯化铜 碱式硫酸铜(果菜多) 络氨铜(瑞枯霉、DT) ()选择有效药剂 病毒病害83增抗剂 植病灵 病毒宁 抗毒剂一号 毒克星(病毒A) 线虫病害力满库 铁线灵 米乐尔 呋喃丹 真 菌 真菌病害 霜霉病 霜疫病 疫病 绵腐病 猝倒病 乙磷铝 杀毒矾 瑞毒霉锰锌 克露 安克 百得富 普力克(霜霉威) 霜脲锰锌 卵菌病害 其它真菌病害 炭疽病 叶斑病 叶枯病 多菌灵、 百菌清(达科宁) 甲基托布津、 代森锰锌 退菌特、 速克灵、 炭疽福美 新万生(大生)、 敌力脱 世高 、 粉锈宁(三唑铜) 多硫悬浮剂(灭病威) 硫磺悬浮剂 胶体硫 2、适时施药 以防为主 发病初期1-2次 防治初次侵染 发病盛期1-2次 防治再次侵染 3、选择适当的施药方法、施药部位、用药量、 用药次数 4、避免产生抗药性 最低浓度 最少次数 不长期单一用一种药剂 5、避免药害作物的敏感性 环境温度、湿度等条件 药剂浓度 施药方法 施药次数 6、注意人、畜安全 安全间隔期指在作物收获前多少天必须停 止施用这种药剂的期限。以保证农产品上这种 农药的残留量不超过规定的标准。 百菌清 7天 多菌灵 14天 不能用国家禁止使用的农药 在蔬菜、水果上禁止使用高毒农药 在采收后的蔬菜、水果上只能使用采后杀菌剂 农药残毒 是否适合食用 农药允许残留量 农药残留限度 特克多柑桔中 最高残留极限()10ppm 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FAO/WHO) 农药残留实验报告 第二章 荔枝、龙眼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第一节 荔技、龙眼沤根 1. 症状 荔枝幼苗、幼树整株叶尖出现水渍状,波纹状褐 色焦枯逐渐向叶内扩展,根部大部分须根变褐。 发生沤根时,根部不发新根或不定根,根皮锈褐 色,然后腐烂。地上部萎蔫,且容易拔起,叶缘枯焦 。严重时,成片干枯。 沤根又称烂根是育苗期常见病害。主要为害幼苗根部。 2、病原 地温低于10,且持续时间较长 浇水过量或遇连续阴雨天气 (1)选择适宜的地块育苗,畦面要平。雨后及时 排水,不可大水漫灌。 5、防治措施 (2) 施用充分腐熟有机肥。 (3) 加强育苗期的地温管理,避免地温过低或 过湿。 (4) 发生轻微沤根后,要及时松土,待新根长出 后,再转入正常管理。 (5) 必要时可喷增根剂。 第二节 荔枝、龙眼苗立枯病 1. 症状 2. 苗圃易发病,主要为害根部和基部茎干 。初发病时,幼苗叶片凋萎干枯,植株叶片自 上而下逐渐枯死,拔出病苗可见茎基部、主根 和须根变褐、枯死。有时树干上长出病原菌子 实体。 2、病原 丝核菌属(Rhizoctonia) 半知菌亚门 亡革菌属(Thanatephorus) 担子菌亚门 菌丝体随病残体或以菌核在土中越冬,且可在 土中腐生2 - 3年。 通过带菌的土壤、水流、肥料、农具传播 在土壤中越冬后的菌丝恢复活动和菌核萌发产生菌丝 接触寄主,引起初侵染。发病后,病部长出气生菌丝主动 接触寄主或通过水流、农事操作传播引致再侵染。 3、病害的侵染循环 1)病原菌在土壤和病株残体上存活,当幼苗出土 时遇有适宜的发病条件,病菌侵入幼苗。 2)在幼苗出土后,有1-2片真叶时开始感病、苗 龄越小发病越重。 3)高温雨季育苗易发病,连续阴雨或连作地育苗 畦积水或地下水位高发病重。 4、发病特点 病菌发育适温24, 最高40一42,最低13一15, 播种过密,间苗不及时、沤根、温度过高 、施肥过多易诱发本病。 嫩茎组织未木栓化时易发病。 5、防治措施 (1)苗圃应选择地势较高,地下水位低的旱地,注 意雨后及时排水,防止苗床高温高湿条件出现。 (2) 药剂拌种,用种子重量0.2的40拌种双拌种 。 (3)药土处理,用40拌种双粉剂,也可用40 拌种灵与福美双1:1混合,每m2施药8g处理苗床 或土壤 (4) 发现病株,立即连根挖除,集中深埋或烧毁, 以避免菌核形成后落人土中。 (5)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的有机 肥,增施过磷酸钙有减轻发病的作用。 (6)发病初期淋施杀菌剂 20%甲基立枯磷乳油 (利克菌)1000倍液 10立枯灵水悬剂300倍液 50立枯净可湿性粉剂900倍液 15恶霉灵水剂500倍液 (6) 95绿亨1号精品3000倍液 (7) 50%根腐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8) 隔7一10天1次,防治1次或2次。 第三节 荔枝、龙眼根腐病 1.症状 2. 主要为害幼苗,病株地上部叶片褪绿,局部 或全部逐渐变黄,后调萎枯死。地下部根茎及根断 续褐变,皮层腐烂。5-6月间一、二年生实生苗易 发病,严重的病株率高达10 %。荔枝栽培区均有 发生,有些年份发病重。 2、病原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镰刀菌属(Fusarium ) 大型分生孢子纺锤形或镰刀形,壁薄 ,两端尖,多具3个隔膜,少数4个或5个隔 膜 小分型生孢子生于单瓶梗或较短的分 生孢子梗上,数量很多,肾形至椭圆形。 1) 越冬方式 主要以厚垣孢子在土壤中越冬,或在土壤 中进行较长时间的腐生生活。 3、病害的侵染循环 腐生性较强 土传病害 1) 越冬方式 主要以厚垣孢子在土壤中越冬,或在土壤中进 行较长时间的腐生生活。 3、病害的侵染循环 腐生性较强 土传病害 2)传播方式 带菌的土壤、繁殖材料、雨水、灌溉水 4、发病特点 1)沤根或烧根诱发镰刀菌侵人,形成根部或茎基 部腐烂。 带菌土或基质是该病发生的初侵染源。寒冷、地温低 持续时间长或浇水多湿度大、尤其寒流侵袭频繁易发生沤 根;施用未充分腐熟有机肥会发生烧根。 2)土壤通透性差,潮湿或水渍易发病,特别是雨 后积水、施氮肥过多、土壤偏酸易发病。 有伤口、湿度高 5、防治措施 (1)土壤消毒处理 用甲醛50倍液熏蒸或 70%五氯硝基苯、50%敌克松处理 减少初侵染来源 (2)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 腐熟有机肥。 抑制病原菌 (3)选择宜排水的砂性土壤栽种;合理灌 溉,加强植地沟渠管理。注意增强土壤通透 性,尽量避免田间过湿或雨后积水。 改善环境条件 (4)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或发病前药剂灌根或配成药土撒 在茎基部 抑制或杀死病原菌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10治萎灵水剂300倍液、 15恶霉灵水剂450倍液 95绿亨1号精品3000倍液 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 第四节 荔枝、龙眼藻斑病 1. 症状 叶片染病产生绒毛状近圆形藻斑,夏季多呈黑褐 色或砖红色斑点,其它季节多呈绿色,病斑上长有灰 绿色或黄褐色毛绒状物。 树皮被寄生后,树皮略增厚,后期出现裂纹。 2. 病原 头孢藻、绿藻。病斑上的毛绒状物即寄生性藻 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孢子囊梗成Y形分枝,梗端 着生黄褐色近圆形孢子囊,游动孢子椭圆形,双鞭 毛无色。 3.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4. 1)孢子囊遇雨水散出游动孢子,借风雨或灌溉 水飞溅传播。 5. 2)温暖潮湿,通风不良有利其发生和流行,栽 培管理跟不上的荔枝园,树势衰弱,荫蔽,通风透 光不子良的地方易发病.湿气滞留时间长发病重。 4. 防治方法 (1) 加强荔枝园管理,采果后要翻耕施肥,增强树 势,及时修剪,使其通风透光,修剪后喷施波美1 一2度石硫合剂。 波美度是我国过去间接表示比重的单位,现已停用 ,改用密度表示,即在15 时1波美度相当于1.007g/cm3石 硫合剂。 4. (2)严重时喷洒1:1:100倍式波尔多液. 第五节 荔枝、龙眼地衣病 1.症状 为害树干、枝条及叶片。枝干染病紧紧贴着枝干上生有叶 状、壳状或其他形状的地衣,造成树干表面粗糙。 叶片上布满白色、黑色、灰绿色,大小不一的小圆斑,有 的长出小黑点,有的在绿藻斑内,夹杂许多黑色小点。这些地 衣以假根菌丝穿人寄主的皮层或形成层内妨碍其生长发育。 叶片上的地衣影响光合作用,造成树势衰弱,对荔枝产量 和品质有一定影响。地衣有多种,扁平叶生衣呈灰白色。 2. 病原 扁平叶状衣、壳状地衣、梅花衣等多种。叶状地衣扁 平,形状似叶状,平铺在枝干表面有的边缘反卷,灰白色 。壳状地衣是一种形状不同的假根状体,紧贴在荔枝树皮 上,难于剥离。 过去认为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现在生物学家 认为地衣是一类能与藻类或蓝细菌共生的专化型真菌,又 称地衣型真菌。可以真菌的孢子和菌丝体及藻类产生的芽 孢子进行繁殖。 3.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4. 1)地衣在南方或热带雨林中寄主很多,多种果树、林木 甚至石头上都有生长,因此初侵染源非常广泛。 5. 2)地衣可以本身分裂碎片的方式进行繁殖,春季气温高于 10时也可产生孢子,借风雨传播。 6. 3)5,6月温暖潮湿季节生长旺盛,进人高温炎热季节生长 缓慢,秋季气温下降又复扩展,直到人冬进人干旱季节才 停滞下来,热带雨林或山地果园发生重。 4. 防治方法 5. (1)加强果园管理。采收后要施肥松土,增强树势,结 合冬季修剪,剪除病枝、弱枝使果园透风透光良好,雨 后及时排水,严防湿气滞留。 6. (2)每到冬季整个树干上涂抹10-15%石灰乳,也可喷洒 1:1:100倍式波尔多液或30%氧氯化铜悬浮剂600倍液 ,20%龙克菌悬浮剂600-700倍液, 石硫合剂( 15下用 5.035g/cm3 )。 7. (3)也可用草木灰浸出液煮沸后进行浓缩,涂在地衣上。 第六节 荔枝、龙眼煤烟病 1. 症状 在叶、果上形成一层黑色霉层,幼果易腐烂,成果品质 变劣。煤烟病严重的果园,远看果树被盖上一层煤烟,光合 作用严重受阻。病菌大量繁殖为害,造成树势衰退,叶片卷 缩脱落,花少果小,对产量影响较大。成熟果着色不好,品 质差,商品价低. 2. 病原 子囊菌亚门真菌 煤烟病病原菌有多种,除小煤炱属产生吸胞为纯 寄生外,其它各属均为表面附生菌。 3.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4. 1)病菌以菌丝体、闭囊壳及分生孢子器等在病部越冬 5. 2)笠年繁殖出孢子借风雨飞散落于蚧类、蚜虫等害虫的分泌 物上,以此为营养,进行生长繁殖,辗转为害,引起发病。 6. 3)本病全年都可发生,以5-8月发病最烈。几乎所有品种都可 受害,植株高大,荫蔽透光差,湿度大,发病重。 7. 4)病害与蚜虫、蚧壳虫和粉虱等昆虫的虫量及活动相关,并 随之消涨。 4. 防治方法 1)使用杀虫剂加强防治蚧壳虫、蚜虫等刺吸式口器昆虫。 2)用95机油乳剂150倍液与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倍 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400倍液等量混合,喷树冠效 果很好,连喷2次,间隔10天,可使煤层物成片脱落。 3)加强果园管理,特别要搞好修剪,以利通风透光,增强 树势,减少发病因素。 第七节 荔枝、龙眼酸腐病 1.症状 2. 主要为害成熟果实,病部初呈褐色,后渐变成 暗褐色,病部逐渐扩大,直至全果变褐腐烂,内部 果肉腐败酸腐,外壳硬化,暗褐色,有酸液流出, 病部果皮生长出有白霉,即病菌分生孢子。 2. 病原 3. 白地霉,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由菌 丝断裂形成。分生孢子椭圆形、长圆柱形,无色 。 3.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1)病菌在病果、土壤中越冬。 2)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播,落在成熟果 实上吸水萌发,从伤口侵入 3)成熟果实受荔枝蝽、蛀蒂虫等害虫为害严重或采果 时出现伤口,常引发该病。 4)在贮运过程中,病健果相互接触也可使该病扩展。 4. 防治方法 (1)冬季注意清园,减少菌源。 (2)果实成熟阶段,注意防治荔枝蝽象、蛀蒂虫等害虫 。采收时尽量减少伤口。 (3)采收、运输时要尽量避免损伤果实。 (4)采果后荔枝果实用25使百克(咪鲜胺)乳油500-700倍 液或75%的抑霉唑700倍液浸果。 第八节 茘枝、龙眼炭疽病 一、症状 1、叶:主要为害嫩叶 叶枯型 多从叶尖开始,迅速向叶基部扩展 呈烫伤状病斑,严重时可占整张 叶的二分之一以上,褐色或灰色, 高湿条件下病斑上生小黑点或朱红 色粘质液。 叶斑型 病斑近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 后期病斑上可生小黑点。 2、嫩梢、花穗:萎焉、变褐、枯死 3、果实: 成熟果和贮藏期果实产生近圆形 褐色病斑,病健部交界明显,病斑不断 扩大。病斑在高湿下长白霉,白霉可变 为灰黑色的霉,后期在病斑上可生小黑 点或朱红色粘质物。 叶枯型 叶斑型 变褐、枯死 二、病原 三、侵染循环 1、初侵染来源 旧年的病组织 2、传播方式主要靠雨水 3、多循环病害 四、利于发病的条件 1、生育期 抽梢期 开花期 果实成熟期 贮运期 2、管理状况 生长势弱,管理差 3、果皮上炭疽菌潜伏侵染率 五、防治措施 1、注意果园清洁:清除病叶、病枝、病果 2、加强栽培管理:注意深翻改土,增施磷 、钾肥和有机肥,切忌偏施氮肥。 3、药剂防治 幼龄树以保叶为主 在抽梢后叶片展开但未传绿时应抓紧喷药 防治采后炭疽病 在谢花后喷1次药, 隔10天再喷1次药。 在果实采收10天前喷1次药 在果实采收后用杀菌剂(施保功)浸果 药剂80%碳疽福镁WP700倍液 50%退菌特WP500倍液 70%甲基托布津WP700倍液 70%百菌清WP700倍液 第九节 茘枝霜疫病 一、症状 幼叶: 不规则形褐色病斑 较成熟叶: 沿中脉出现褐色小班点。 后扩展成不规则形淡黄色病斑 老熟叶: 不感病 花穗: 变褐腐烂 幼果、成熟果: 不规则褐色病斑 病征: 白色短茸状霉 病状: 二、病原 孢囊梗具有限生长和无限生长 2、特性 喜温暖高湿 最适:2430 三、侵染循环 1、多循环病害 潜育期2224小时 2、初侵染来源 落在地上的病果 旧年的病枝 四、利于发病的条件 1、生育期:花穗期、幼果期、果实成熟期 2、季节:46月 3、气候 : 温暖、 多雨水、高湿度 4、环境:密植、枝叶繁茂、土质粘重或板结 1、加强果园管理:搞好冬季的松土、施肥、培土, 促使果树长势良好 (增强果树抵抗力) 3、清洁果园:在采收后将果园的落叶、落果收拾 干净 ( 减少来年初侵染来源) 2、修剪树冠:剪除病枝、虫枝、弱枝、阴枝,使 树冠成鱼网状,树体通风透光,雨后易干爽, 降低果园湿度 (抑制病菌的繁殖、 传播和侵入) 五、防治措施 4、药剂防治: 在三个易感期密切注意天气变 化,进行喷药保护。 (抑制病菌的繁殖和侵入) 58%瑞毒霉锰锌WP600倍液 69%安克锰锌WP700倍液 72%克露WP700倍液 72%普力克水剂700倍液 200单位/毫升链霉素 第十节 龙眼鬼帚病 1. 症状 鬼帚病又称丛枝病 1)病梢幼叶浅绿狭小,叶缘卷缩不能展开,致整片 叶子呈线状。 2)新梢丛生、整个枝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