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治疗的原则与治法ppt课件_第1页
推拿治疗的原则与治法ppt课件_第2页
推拿治疗的原则与治法ppt课件_第3页
推拿治疗的原则与治法ppt课件_第4页
推拿治疗的原则与治法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 推拿治疗的 原则与治法 河南中医药大学三附院推拿科 董升 第一节 推拿治疗原则 n一、治病求本 n二、扶正祛邪 n三、调整阴阳 n四、四因制宜 一、治病求本 n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治病必求于本。”“本”似 树木的根,可以引申为本源、本质。治病求本,是要告诫医 者在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中,要探求疾病的根本原因,针对 疾病的根本原因确定正确的治本方法,这是中医临床辨证论 治最基本的治疗原则。 n临床上用推拿治疗软组织损伤性疼痛,若能确定原发性疼痛 病灶的位置,加以施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 若将继发性的疼痛位置或传导性的疼痛位置误认为是原发性 病灶,则会舍本逐末,很难取得满意的疗效。再如,腰椎滑 膜嵌顿性急性腰痛,若能明确诊断,适时选择合适的治疗体 位和治疗手法,可以取得明显的疗效,但若误诊为急性腰扭 伤而加以治疗,则难以取得疗效,甚至会加重病情。 n临床上疾病的症状复杂多变,标与本的关系也是相对的,在 临证时要不被假象所迷惑。当不明确标本时,则应先治其标 ,去伪存真,由标及本,掌握标本相互转化的规律,做到治 病求本。 二、扶正祛邪 n(一)扶正:1.疏通气血补虚 2.推拿穴位补虚 3.借助药 物外用补虚 膏摩中加入补虚的药物,经皮吸收可以达到 补虚扶正的作用。4.自我按摩补虚 推拿的另一特色就是 用自我按摩来扶正补虚,例如擦肾俞、摩丹田、运膏肓、 擦涌泉等都可以起到补虚扶正的目的。 n (二)祛邪 :利用祛除邪气的药物或其他疗法,以祛除 病邪,达到邪去正复、恢复健康的目的。适用于邪气盛为 主要矛盾的实证。邪气既包括“风、寒、暑、湿、燥、火 ”六淫,也包括内生“食积、痰饮、瘀血、郁气”等。祛 邪,就是将病邪排出体外的途径,临床上根据不同的病情 ,有解表、攻下、清解、消导等不同方法。推拿祛邪有时 可以达到药物无法达到的效果。 三、调整阴阳 n调整阴阳,“以平为期”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根本法则,也是 推拿治疗的根本原则。王冰在注释素问血气形态中 就有“夫按摩者,所以开通闭塞,导引阴阳”的论述。推拿 不仅可以调整五脏六腑的阴阳失衡,也可以调整骨节经筋 的失衡。例如高血压,证属阴虚阳亢,可以自太溪穴沿着 小腿内侧推至阴谷穴,配合按揉涌泉穴以滋阴潜阳;再如 五更泻,临床上常用摩揉下丹田,擦肾俞、命门,推上七 节骨等方法温阳止泻。 n在调整骨节经筋的失衡方面,各种急性损伤、慢性劳损、 姿势不良等,会引起脊柱、骨骼肌的阴阳失衡,出现颈肩 腰腿痛、肌痉挛、脊柱侧凸、骨盆位移、长短腿、高低肩 、关节活动障碍等症状,也会产生脊柱相关的疾病,比如 头痛、眩晕、高血压、腹泻、月经不调等内、妇科症状, 均可通过推拿来调整阴阳、纠正失衡,达到治疗的目的。 四、四因制宜 n(一)因病制宜 :临床上,根据不同的病证和病位,选 用不同的推拿手法和刺激量。 n因病证不同,推拿选用不同的手法。如:虚寒证用补法, 一般以挤压、摩擦类等手法操作;实热证用泻法,以推法 、拿法等手法操作;关节错位,运用拔伸、扳法等以理筋 整复;关节粘连,运用弹拨等手法以松解、理筋。 n因病位不同,推拿选用不同的手法。如:如病在筋脉、肌 肉,尤其是病变部位在肌肉肥厚处,手法宜重,刺激宜强 ,可选用按、揉、拿、推等手法,同时还应注意肌肉、筋 脉的走行及深浅;如病变部位在骨关节者,手法宜轻,刺 激宜小,可选用拨、摇、振等相对轻柔的手法,以免伤及 关节。推拿治病,在于功力,要恰到好处,中病即止,才 能奏效。 四、四因制宜 n(二)因时制宜 n目前临床根据病程时间长短应用较多,中医有“久病入络 ”“病入膏肓”之说。病程即病期,病期的长短与病证的 进展程度、病情的变化、病位的深浅及转归有关。临床上 根据病期的不同,推拿选用的手法及刺激强度也各不相同 。对于久病体弱者,宜用按、摩、搓、揉等手法操作,手 法刺激宜偏轻,促进气血运行,以补虚扶正来达到治疗目 的;初病体实者,则手法刺激宜稍重,阻止外邪伤正或深 入,以祛邪泻实来达到治疗目的。对于损伤局部可能出血 或出现筋膜撕裂者,手法宜轻,以免加重损伤;而陈旧性 损伤及其他病程较长的伤科病证,因局部肌肉韧带出现粘 连、挛缩或硬化,操作手法宜稍重。 n推拿疗法宜根据季节、气候、时辰等时间因素,制定适宜 的推拿治疗方法。故古代有“子午按摩法”“十二时辰点 穴法”等根据一日十二时辰人体的气血盛衰、气穴的开阖 来进行推拿治疗,可惜现在已很少应用。 四、四因制宜 n(三)因地制宜:指按照地域环境的不同而制定适宜的 推拿治疗方法。素问异法方宜论中提到按摩起源 于中原地区。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如气候、水土以及 生活习惯,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有着不同的影 响,治疗方法也有所差异。例如,南方多湿热,人体腠 理多疏松,皮肉较润泽,手法宜偏轻,通常南方各推拿 流派,其手法多细腻柔和;北方多燥寒,人体腠理多致 密,皮肉较粗糙,手法宜偏重,北方各推拿流派,其手 法则多明快刚健。所以,推拿治疗时也要根据不同地区 的患者,考虑到各地寒热燥湿的特点而选择适宜的推拿 手法和刺激量。再如,亚洲人喜欢在推拿治疗时使用治 疗巾,而西方人喜欢暴露肌肤的按摩,推拿治疗时应根 据不同的地域特点、风俗习惯,采用恰当的方法。 四、四因制宜 n因人制宜 :指根据患者年龄、性别、体质、职业、生活习惯等个体 差异而制定推拿治疗的措施。清代徐大椿的医学源流论指出:“ 天下有同此一病,而治此则效,治彼则不效,且不惟无效,而及有大 害者,何也?则以病同人异也。”患者均有个体特点,临床应根据其 体质、年龄、性别等不同来选择相应的推拿手法和刺激量。如因先天 禀赋与后天生活环境不同,不同个体体质存在差异,对外力作用的承 受力亦有差别。对于体质强壮、皮肉坚厚的人或多次推拿治疗耐受力 较强的患者,手法刺激可稍重,以增强刺激,使手法能达病所;而体 质瘦弱者或初次接受推拿治疗的人,手法刺激宜稍轻,以达“疏其血 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的目的。不同年龄具有不同的生理和病理 特点。小儿生机旺盛,但气血未充,脏腑娇嫩,推拿时可使用滑石粉 、冬青膏、葱姜汁等润滑介质,且刺激宜轻,时间宜短。老人多气血 亏虚,骨质疏松,应当忌用重手法,慎用扳法等运动关节类手法。妇 女有经、带、胎、产等情况,推拿治疗时必须加以考虑。 n在推拿治疗时,还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通过观察患者的表情、听 患者发出的声音、推拿医者手下的感觉、推拿受力部位的“回避”现 象,来调整手法的轻重,作用力的大小、深浅、方向、角度,操作的 频率、部位、时间等,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第二节 推拿治法 n治法,就是治疗疾病的方法。 n治法从属于治则,是针对具体病证的治疗 方法。中医学的治法很多。清代医学家程 国彭著的医学心悟中详论汗、吐、下 、和、温、清、补、消八法,即所谓“医 门八法”。推拿属于中医外治法范畴,其 治疗方法有其特殊性。 一 温法 n温法,是指温散寒邪、回复阳气的治法。适用于一切寒证,包括虚寒证和里寒证。推 拿有温通经络、调理气血的作用。对机体因受寒而引起的伤痛,推拿可达到祛寒止痛 的目的。幼科铁镜曰:“寒热温平,药之四性;推拿掐揉,性与药同,用推即是 用药。推上三关,代却麻黄、肉桂”素问至真要大论也提出“寒者热之” ,这是针对实寒;“劳者温之”“损者温之”,这是针对虚寒。表寒证,治疗当以辛 温解表的汗法。里寒证又分为里实寒和里虚寒,里实寒证治宜温通、温散,它多因外 感风寒循经入里客于脏腑或过食生冷寒食而致;里虚寒证治宜温补、温振阳气,它多 因患者素体阳虚或久病伤阳所致。 n在推拿治疗方面,适宜选用具有高产热效应的手法,如擦法、振法、摩法,以及熨法 、热敷法等。温法的作用主要有:1.止痛 温经通络,发散经脉的寒邪。适用于以手足 厥冷、四肢麻木、疼痛为主症的经脉虚寒证。素问举痛论提出:“按之则热气 至,热气至则痛止矣。”王冰的注云:“手按之,则寒气散,小络缓,故痛止。”说 明手法具有温经散寒止痛的作用。2.化痰 推拿操作中平推(擦)前胸后背、按揉肺俞 和定喘穴等手法都可以起到温肺化痰的作用。清代陈复正撰写的幼幼集成中也有 用药物推熨胸背的“暖痰法”。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咳嗽不止,痰涎稀白者。3.通心 阳 推拿操作中按压心俞、掌振心俞、擦上背部等手法都可以起到温通心阳的作用。临 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心律不齐,胸闷气短者。4.运脾胃 推拿操作中的摩腹、摩中脘、擦 胃俞和脾俞等手法都可以起到温振脾胃阳气、祛除中焦寒邪的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 治疗脾胃虚寒,胃寒痉挛,脘腹冷痛,呕吐溏泻,四肢不温者。5.补肾阳 推拿操作中 的擦八髎、擦命门、摩关元、按揉肾俞、推上三关等手法都可以起到温补肾阳的作用 。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膀胱下垂,子宫下垂,阳痿遗精,性欲冷淡,腰膝酸软,畏寒 肢冷,耳鸣耳聋诸症。6.调经 推拿操作中的摩关元、气海,按曲骨、横骨,擦八髎、 气海俞,热敷腰骶部等手法,都可以起到温阳调经的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痛经 、月经不调、闭经、小腹冷痛者。 二、通法 n通,即疏通,有祛除病邪壅滞的作用。推拿可以治疗经络不通所引起的病证。 素问血气形志提出:“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于按摩 醪药。” 通法是推拿的特色治法,主要针对经络之气不通、脏腑之气不通和诸 窍闭塞不通的病证。通法的作用主要有:1.通血脉 张志聪所注的素问金匮 真言论中就提出推拿可以通血脉来治疗血脉不通:“按者,按摩导引阳气之 通畅于四肢也。”清代医家陈士铎编著的石室秘录中也有对于摩法作用的 论述:“法当以人手为之按摩,则气血流通,疾病易愈。”用向心性手法可以 通脉消肿,推而通之,用以治疗脉络瘀滞、血流不畅而致四肢肿胀者;用离心 性手法,如按压动脉法、法等以推而通之,用以治疗经脉不畅,不能濡养脏腑 、四肢的病证。 n2.通经筋 素问血气形志记载:“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 之以按摩醪药。” 针对经筋不通,临床上经常“以痛为腧”,用法和压痛点按 压手法,再结合拔伸法,可以达到拉伸、放松肌肉的目的,用以治疗急、慢性 软组织疼痛及其相关病证。 n3.通关节 病邪侵袭关节,导致凝结不通,关节功能障碍,活动不利者,治宜通 利关节。临床上常运用通利关节的推拿手法,如摇法、屈伸法为主;或在做法 的同时配合有规律的关节被动运动;或运用拔伸法、特殊的关节松动类手法, 以达到扩大关节间隙,拉伸关节周围的肌肉软组织的目的。医者在治疗结束后 还要指导患者做主动的关节活动锻炼。 n4.通肺气 老年慢性阻塞性呼吸道疾病,有痰阻气道、肺气不畅的显著特点。清 代医家李用粹证治汇补曰:“哮即痰喘之久而常发者,因内有壅塞之气, 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 ”针对肺气不通的患者,在化痰、排痰方面,推拿手法的疗效是其他疗法所不 及的。临床常以背部的掌振法、掌拍法为主,借以振荡气道内的分泌物。 二、通法 n5.通腑气 肥胖、饮食积滞、大便秘结、口臭、苔黄腻等症,临床宜顺着腑脏运动方向 予以摩腹、抄腹,用推拿来治疗腑气不通的病证,以消食导滞,运而通之。 n6.通乳腺 产后乳汁不下或乳少,可用推拿手法通络催乳。金代医家张从正儒门事亲 中提出:“用木梳梳乳,周回百余遍,则乳汁自下也。”这是以梳法通乳。目前临 床上也应用通乳手法来治疗乳腺小叶增生、乳房发育不良、乳房松弛下垂等。 n7.通喉窍 对于急性乳蛾(腭扁桃体发炎、水肿)等喉科急症,推拿操作法中有一种已 濒于失传的特殊喉科擒拿法,它是模仿武术擒拿的动作,医者拿捏患者的虎口、腋窝 或锁骨上窝等处,并同时做扩胸扳法或用力擎举上肢,以有利于呼吸、进药与饮食, 减轻喉头水肿和疼痛。 n8.通鼻窍 推拿治疗鼻塞不通,临床上多采用局部取穴或摩顶法。取穴多为鼻窦附近的 腧穴,如迎香、睛明、颧髎、山根、攒竹、印堂、上星、神庭等;而摩顶法也治疗成 人和小儿鼻塞,如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均以摩顶、 摩囟上治疗鼻塞流涕。 n9.通脑窍 中医临床证实早期应用推拿手法醒脑开窍,对救治脑血管意外的患者预后非 常重要。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杂疗方提出:“救自缢死方一人以脚踏其 两肩,手少挽其发,常弦勿纵之。一人以手按据胸上,数动之。一人摩捋臂胫,屈伸 之。”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掐人中(水沟穴),以抢救猝死尸厥。小儿 推拿中常用掐老龙、十宣、端正、威灵来抢救急惊风。 n10.通毛窍 皮肤毛窍是人体内外物质交换的途径之一,也是祛邪外出的通道。推拿手 法中的推法、擦法、摩法、拍法、膏摩法等均有助于宣通腠理。明代罗洪先的万寿 仙书中就提出:“按摩法能疏通毛窍,能运旋荣卫。”临床上主要针对毛囊、皮脂 腺堵塞不通而引起的粉刺、疮疖等皮肤疾病。 三、补法 n补法又称补益、补养、补虚,是补益机体诸多不足、治疗各种虚证的方法。临床上可广泛应用于气虚、血虚 、阴虚、阳虚,如烦躁、虚热、盗汗、遗精等。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虚则补之”“损者益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现代医学证实推拿能增加局部组 织血流灌注,改善血液生化成分,能焕发或振奋人体各部器官组织,使其机能旺盛。推拿补法的机制原理与 中药内服的方法有所不同。 n1.整体调整脏腑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生理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在病 理上也相互影响。在临床实践中通过经络的整体调整作用和腧穴的特异性作用,可以起到益肾、健脾等激发 、振奋脏腑机能的作用。比如推拿操作中的摩腹,摩丹田,掌振丹田,掌振心俞,按揉肺俞、心俞、脾俞、 肾俞、中脘、气海、关元等。内功推拿流派治疗“虚劳”“肺痨”,一指禅推拿流派治疗“劳倦内伤”,都 体现了扶正补虚的整体观。 n2.局部流通气血 素问调经论曰:“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通过推拿手法的疏通经络、行气活 血、滑利关节的作用,使血液重新分配,解决局部血虚的症状。素问举痛论又提出:“寒气客于背俞 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通过 推拿治疗可以改善心肌气血不足之虚证。清代吴师机认为“人病不外气滞血瘀,及阴有寒湿、阳有燥热而已 ”,在他的理瀹骈文中更提出了“气血流通即是补,非必以参苓为补也”的观点。临床上常用一指禅推 法、拿法、拔伸法等在颈项部操作,可以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之眩晕。 n3.借助药物外治 选用具有补益作用的药物,炼制成膏,再通过推拿手法,使药物经皮吸收,促进药物的渗透 ,起到补益的作用,同时可以减少手法对皮肤的副反应。临床操作中可以运用摩法、擦法、一指禅推法、缠 法等推拿手法来实施补法,而最典型的是膏摩法。如宋代赵佶的圣济总录中就记载“大补益摩膏”;明 代韩懋的韩氏医通记载“外鹿髓丸”;清代徐大椿的兰台轨范记载“有人专用丹溪摩腰方治形体之 病,老人虚人极验”。 n黄帝内经指出:“补泻反,病益笃。”按摩十法提出:“按摩诸术,与金针之迎随补泻无二理。” 其意思是:推拿的补泻与针灸的“迎随”“九六”补泻法没有什么两样。推拿补法与手法操作的强度、频率 、方向、时间等有关。一般而言,轻推为补,重推为泻;就频率而言,频率慢为补,频率快为泻;就方向而 言,推上为补,推下为泻;按做功形态分,旋推为补,直推为泻;按血液循环的方向分,向心为补,离心为 泻;按经络走向分,顺经络走行的方向操作为补,逆着经络走行的方向为泻。故灵枢终始云:“泻者 迎之,补者随之。”就做功时间而言,长时间为补,短时间为泻。 n推拿补法操作的常用手法有一指禅推法、缠法、摩法、擦法等。 四、泻法 n灵枢经脉的“盛则泻之”即所谓“实则泻之”。推拿之泻法是指通过手法作 用,泻去体内实邪,以达到康复目的的治法。泻者,即泻其实邪,而非正气,一般 用于下焦实证。由于积滞实热,引起下腹胀满或胀痛、食积火盛、二便不通等,皆 可用本法治疗。祛邪的方法有催吐、发汗、通便、利尿、排痰等。按摩十法说 :“补泻不明,则按摩不灵。”一般来说,泻法操作有以下规律:逆经操作为泻, 逆时针方向操作为泻,急速而重的推拿手法或操作为泻。推拿泻法的有些内容包含 在汗法、散法、清法等治法中,本法重点介绍针对里实证的泻下(攻下)法,主要 有通便法和利尿法。 n1.通便法 通便法是通过增强肠的蠕动,以促进大便排出的治法。临床上主要针对 胃肠实热积滞、燥屎内结、便秘不通、肠内结块、腹中疼痛、形体肥胖等里实之证 ,有通腑导滞、泻热排毒、减肥瘦身等功效。推拿通便主要通过两条途径:一是在 腹部进行操作,直接刺激胃肠道,先用刺激力较强且不规律地拿捏腹部及顺时针方 向的摩腹,重点在乙状结肠,继而通过刺激力较弱且规律的颤腹,反射性地调节胃 肠植物神经功能,使胃肠道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胃肠蠕动加快,腺体分泌增多 ,肠道润滑,促进粪便由结肠向直肠运动,并刺激直肠产生排空冲动而达到通便目 的。二是通过经络系统增强胃肠道的蠕动功能来实现通便的目的,临床常用的有特 殊通腑排便作用的腧穴有天枢、足三里、支沟、大肠俞、八髎等。 n2.利尿法 利尿法是通过手法刺激促进排尿的治法。临床上主要治疗小儿癃闭、产 后或术后尿潴留等小便不畅、小便不通之症,通过促进小便以达到祛邪排毒的目的 。临床上根据患者的情况,一般在三个部位取穴治疗,分别是下腹部、股内收肌群 和骶部。在下腹部操作时,医者揉摩患者小腹,按压关元、中极、水道、归来,从 上往下推压腹部中线,直接刺激膀胱,以利膀胱收缩而排尿;在股内收肌群操作时 ,医者按揉股内收肌群并刺激三阴交、阴陵泉、昆仑等腧穴,通过经络系统增强泌 尿功能; 五、汗法 n汗法即发汗、发散的方法,又称解表法,是指通过手法作用,开泄腠 理、调和营卫、发汗祛邪,使病邪从表而解的治疗方法。黄帝内经 曰:“邪在皮毛,汗而发之。”汗法还有解表、退热、透疹、祛风散 寒等作用。最初的汗法,主要用于外感表证,如风寒外感。清代医家 张振鋆的厘正按摩要术中提到:“是法于风寒外感最宜,若内伤 则又宜参酌也。”随着适应范围不断扩大,凡病在肌表、腠理闭塞之 证,皆可用汗法治之。 n汗法主要用于治疗表实证(太阳表证)和邪郁肌表的痱子、毛囊炎等 皮部病证。临床上操作时常以挤压类和摆动类手法为主,配合一指禅 推风池、风府以疏风;按揉合谷、外关以祛风解表;推按大椎、风门 、肺俞以散热通经、祛风宣肺。在背部操作时可以施用较强的刺激手 法,使全身汗透,达到祛风散寒的目的;但对于外感风热的患者,治 疗时要用轻拿法,使腠理疏松,微汗解表,使患者感觉到毛孔竖起, 周身舒适,肌表微汗潮湿,邪气散则病愈。凡外感表证,无论是风寒 还是风热,均可用指针刺激风池、风府、肩井等穴,以达发散外邪的 目的。亦可采用膏摩的方法,或配合冬青膏、麻油、葱姜汁等介质推 拿。 n汗法亦是小儿推拿常用的治法之一。小儿外感要配合开天门、推坎宫 、掐二扇门及黄蜂入洞法。幼科推拿秘书提出:“黄蜂入洞,此 寒重取汗之奇法也。”推拿治疗发汗之后,腠理疏松,应避风寒。 六、和法 n和法即和解、调和之法,是指运用平稳缓和的手法,调脉气,和经血,疏通表里,平衡阴阳,以 调整人体机能。和法,从狭义来讲,为和解之法,即通过和解少阳的作用,治疗少阳证的一种治 法。从广义来讲统称调和之法,即通过调和的作用,使表里、营卫、阴阳、脏腑间的失调不和, 重新归于和谐协调的一种治法。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又提出:“必先五脏,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处所言之“和”虽指治疗结果 ,但已明确提出了调和阴阳的治疗法则。汉代张仲景撰伤寒论,虽未尝以“和法”明言,然 其所制之方多系调和阴阳、调和寒热、调和肝脾、补泻兼施等,处处贯穿和法之义。 n从临床实践来看,和法应用范围颇广,临床上根据病邪的性质和病位,以及脏腑功能失调的不同 情况而采用不同的和解之法。如常用于气血不和、经络不畅引起的肝胃气痛、月经不调、脾胃不 和、周身胀痛等症。外感六淫,其邪在半表半里,不宜用汗法、吐法、下法时,可应用和法治之 。和法的推拿手法,一般宜柔和、温和、平稳、均匀,轻重有度,徐疾适中,平补平泻。 n1.调和气血 揉以和之揉法,以手宛转回环,宜轻宜缓,绕于其上也。是从摩法生出者。可以 和气血,可以活筋络,而脏腑无闭塞之虞矣。”临床上用拿揉肩井、运外八卦之法,可和一身气 血。常用的调和气血的手法有揉法、推法、摩法、摇法、动脉按压法等。 n2.舒筋和络 劳损伤筋,或久病入络,而致筋急痉挛,筋翻筋短,牵掣作痛,甚则引起内、妇科 等诸多病证。当以推拿手法舒而缓之,松以和之,恢复经筋的运动功能和正常弹性,达到“筋脉 和同”的状态。临床上推拿治疗肌肉痉挛、疼痛等经筋病证,可以直接刺激病变筋肌,或采用治 疗拮抗肌的方法。常用的舒和筋络的手法有按压法、法、拿法、拔伸法、弹拨法、叩击法等。 n3.整复骨缝 因暴力或慢性劳损等原因造成关节筋络损伤或错移,出现以疼痛和功能障碍且不能 自行复位等为主要表现的称为骨错缝。急性患者可能由单纯性的外力所致,而慢性患者多与椎管 外软组织损害关系密切。关节损伤后能产生急、慢性疼痛,关节的微细离位会刺激到周围的神经 ,从而产生类似于内脏疾病的临床表现。临床可见局部的关节失和,更常见多关节、多脊柱节段 的失和。推拿治疗对急性损伤可直接以松动手法或关节复位手法矫正,达到骨正筋柔的目的;对 慢性劳损通过调整特定部位和软组织,以达到筋柔骨正、恢复动态平衡的目的。 六、和法 n4.和解少阳 和解少阳是治疗外感热病时邪在少阳半表半里之间的方法。 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心烦喜呕,不欲饮食,脉 弦等。推拿治疗时有类似小柴胡汤的功用。马玉书撰的推拿捷径“推 拿代药骈言”中提出:“往来寒热,分阴阳,则汤代柴胡。”清代医家吴 师机撰的理瀹骈文中则有“疟用柴胡擦背”法。临床推拿操作中可取 手足少阳经和章门、期门、间使等腧穴,搓胁、擦胁肋,小儿推拿复合操 作法中的“按弦走搓摩”亦可采用。 n5.调和胃肠 调和胃肠是治疗胃肠不和的方法。临床上以肠道症状为主, 患者常有腹痛、腹胀、肠鸣、腹泻或便秘,左下腹痛时可扪及条索状肿物 ,腹痛常因进食或冷饮而加重,在排便、排气、灌肠后减轻。腹痛常伴有 腹胀、排便不畅感或排便次数增加、粪便可稀可干等症状。素问逆调 论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推拿对于胃肠运动功能的作用,可用双向 调节来概括,可使因胃肠蠕动亢进而便溏泄泻者止泻,亦可使胃肠蠕动抑 制而便秘不通者通便。临床上常用的分腹阴阳之法,可健脾和胃、理气消 食,推拿手法中的揉法、摩腹法、搓法、擦胁肋法等都对消化腺的分泌有 双向调节作用。清代著名医家陈士铎编著的石室秘录主张摩腹“不可 缓,不可急,不可重,不可轻,最难之事,总以中和为主”。 n6.和气安神 推拿对失眠证疗效颇佳,具有很好的调和情志、宁心安神作 用。临床治疗时除通过选取具有宁心安神作用的腧穴(如神门、心俞等) 外,还可通过放松全身肌肉来调和情绪,最后在头面部或腹部集中操作。 治疗时手法宜平稳轻柔,由轻到重。 七、散法 n散即消散,发散之意,指运用手法以消肿散结。不论有形或无形的积滞, 都可用散法以达到“摩而散之,消而化之”的目的。有形之结,如包块、 瘰疬、积聚等;无形之结,如肝气郁结、抑郁证等;饮食过度,脾失运化 所致的胸腹胀满、痞闷,都可用摩擦类手法散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有“抑者散之”“结者散之”的记载。散法临床操作时要求手法轻快柔和 ,切不可动作粗暴。 n1.散气血凝结 清代天休子的修昆仑证验提出:“凡百病证,皆以气 血为主,通则无积,不通则积,新则积小,久则积大。不论大小内外病证 ,果能揉之,使经络气血通畅,则病无不愈者。”认为百病皆根于“气血 凝结”之“积”。而消“积”之法,莫过于“揉”。“揉以通气血,而去 瘕消”,“凡有积滞,无不宜揉”。揉的部位,主要在头面部,以颊车穴 为重点,其次有眉心、百会、目眦、耳门、山根、颧颊,另外也很重视海 底(会阴部)。 n2.散经筋之结 筋结是体表出现成串或散在性的结块,主要指肌肉、肌筋 膜张力过高之肌紧张、肌痉挛。欲求快速有效地治疗软组织疾病,找准“ 筋结”是事半功倍的关键,除了严重的肌挛缩无法逆转以外,大多数筋结 均可经推拿而软坚散结。临床上一般可用手法触摸确诊,可见僵硬、条索 、结节、肿胀等。推拿治疗主要在压痛点、反应点施按压、拿、揉、缠、 弹拨、拔伸、拍打等法。 七、散法 n3.散脏腑癥结 清代著名医家陈士铎编著的石室秘录中提出:“脏腑 癥结之法,以一人按其小腹揉之,不可缓,不可急,不可重,不可轻,最 难之事,总以中和为主。揉之数千下乃止,觉腹中滚热,乃自家心中注定 病,口微微嗽津,送下丹田气海,七次乃止。如是七日,癥结可消。”清 代按摩经也记载:“脐下气海穴,按之如石,此寒结气聚,积而不散 ,令人身困肢弱,昼夜不安。用手法按、摩、揉、搌之引腰痛、外肾紧, 按切无度,觉气发散,有余热投四肢,病块消矣。”有形的凝滞积聚,运 用散法可达气血之疏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