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 第5课《友邦惊诧论》课件 北京课改版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 第5课《友邦惊诧论》课件 北京课改版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 第5课《友邦惊诧论》课件 北京课改版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 第5课《友邦惊诧论》课件 北京课改版_第4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 第5课《友邦惊诧论》课件 北京课改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了解议论文的论证方式有立论和 驳论,立论在以前所学的议论文中已经接 触得比较多了,那么驳论是什么样的文章 呢,我们还没有学过,现在我们就来学习 一篇驳论文章,鲁迅先生的“友邦惊诧”论 。在学习的时候,我们想一想作者驳斥 的是什么,作者用什么方法来驳斥的。 “ “友邦惊诧友邦惊诧” ”论论 鲁迅鲁迅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针对敌方的论点与论据采取层 层批驳的方法。 2、学习本文在驳论中将敌人的论点与事实 并举,进行对比驳论的手法。 3、注意把握本文语言的感情色彩和气势, 深入体会本文所表达的强烈的爱憎感情。 重点: 学习本文针对敌方的论点与论据采取层层 批驳的方法。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在摆出 敌方的谬论后,作者采取先驳论点,层层 深入的驳论点,使敌人的论点无立足之地 ,再批驳敌人论据的方法,深刻揭露了极 端凶残的国发党反动派投敌卖国的罪行妄 图瓜分中国的阴谋,有力地揭穿了敌论点 的欺骗性,达到了驳论的目的。 生字: 庸 yng 兹z 埠b 诧ch 毙b 捣do 殴 u 劫 ji 逮di 诬w 敷衍 f yn。 解词: 不道 攒击 莫名 国将不国 党国 呈文 越轨(行为)超出规章制度所允许的 范围。 敷衍塞责不负责任,只是表面 上应付一下。 读语段,说说它的写作目的? 有一些人说:“学雷锋,不实惠。”实惠与否,要看对谁说。 雷锋在风雨之夜送人母子回家,就使这个劳动妇女和她的孩 子得到实惠。他在车站上乐呵呵地为大家扫地,就使来往的 旅客得到实惠。他把节省下的钱捐给了公社,就使这个公社 得到实惠。这些,怎么能说不实惠呢?如果从利己出发,讲的 是对自己的不实惠,那倒也是,因为很难说学了雷锋就能拿 到多少奖金。 归纳: 语段目的是就社会上“学雷锋,不实惠 ”这一错误观点进行驳斥。 (驳论) 驳论与立论的区别: n驳论 :是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发表议论 ,揭露和驳斥错误的、片面的、反动的 见解或主张。 n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阐述作者 的见解、主张、态度、看法等。 驳论文的一般行文思路: n先树起批驳的靶子即摆出敌论,然后针 对敌论采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进行批驳 ,最后得出结论(确立作者的观点)。 n树立靶子 得出结论 批驳靶子 “友邦惊诧”论 1、“友邦”指谁? 2、“惊诧”什么? 3、 “论”字怎样理解? “友邦惊诧”说法从国民党政府18日通电各地军政 当局的电文中来。 完整的说法是“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 国将不国”。 “捣毁机关,阻断交通,殴伤中委,拦劫汽车, 攒击路人及公务人员,私逮刑讯,社会秩序,悉 被破坏。” 第一段中引用的电文可分为几层?层次间是什 么关系?引用电文有什么作用? 第一层是国民党政府用来污蔑学生的所谓事实论据; 第二层是国民政府对学生抗日行为及后果的的观点。 第一层是第二层国府言论的依据,支撑了国府的观点。 作用: 引用电文,既摆出了敌方的反动论点,又罗列了其反 动论据。为下文的批驳树起了靶子。 敌论点: “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 敌论据:“捣毁机关,阻断交通,殴伤中委,拦劫汽车 ,攒击路人及公务人员,私逮刑讯,社会秩序,悉被破 坏。” 一般的驳论文章,多是先摆出谬论,而后展开 批驳。本文却不是这样,请同学们概括一下本 文摆出谬论之前写的是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内容:评述了学生请愿的原因,列举日军的 侵略罪行,列强与日本勾结的事实。 这些文字是交代敌人的谬论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来 的。换句话说,就是交代谬论产生的背景。由背景可 以看出学生的请愿是正义的,作者用“不道”“却”引出 国民党政府的与正义相悖的论调,起到了先发制人的 作用,使得敌论点不待批驳就已经站不住脚了。 划分27段的层次,找出每一层批驳的对象 ,归纳出作者是怎样批驳敌论点。 v驳敌论论点。(2-7段) v第一层(2-7段):驳“友邦人士,莫名惊诧” v第二层(5段):驳“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v第三层(6、7段):揭示党国和友邦狼狈为 奸的主奴关系。 v归纳:先批驳敌论点中的“友邦人士,莫名惊诧”;再批驳敌 论点中的“长此以往,国将不国”;通过揭露“友邦”与“党国” 的主奴关系指出敌论点的虚假性,借此批驳整句话。 附录的作用 默读文章最后的附录,你能筛选出哪 些消息?并分析这些消息能说明什么 ?这对批驳敌论点有何作用。 附录的内容 第一则消息:部员张以宽因车夫误会被群众引至 中大,不久回寓,并未受伤;刑政院某秘书更无“ 失踪之事”。 说明:国民党当局“通电”中的学生“罪状”,实为 诬陷捏造。 第二则消息:赴南京请愿学生死伤人数众多。 说明:事件的真正受害者是学生。 附录的作用 引第一则消息批驳敌论据中“捣毁机关, 阻断交通,殴伤中委,拦劫汽车,攒击路 人及公务人员,私逮刑讯”; 引第二则消息批驳“社会秩序,悉被破坏 ”。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政府对无辜学生的 镇压、诬陷及至杀戮。 作用:通过驳倒敌论据的方式来驳倒敌论点 。 第三课时学习目标 1、通过概括24段内容、揣摩作者的言外之意, 能说出作者是怎样把“友邦人士,莫名惊诧”批倒的。 2、通过分析第5段的句间关系、揣摩作者的言外之 意,能说出作者是怎样将“长此以往,国将不国”批 倒的。 3、通过分析第6段第一句与第二句在内容上的联系, 能概括出作者的言外之意;通过联系上下文揣摩出第 7段是以谁的口气说的,并能概括出作者的言外之意 。 4、结合6、7两段的内容,能说出6、7两段对批驳敌 论点的作用。 概括24段内容、揣摩作者的言外之意 2、3段:“友邦”对日军的侵略暴行不惊诧; 对国民党的腐败无能、镇压人民不惊诧;而对 爱国学生正义的反侵略的抗议惊诧了。 (“友邦”与日本帝国主义是同伙;是国民党政 府的“友邦”;是人民的敌人-对比) 4段:每一个“友邦”都存在上述罪状,却在中 国故作“惊诧”。 (惊诧的真实目的:唆使国府镇压人民抗日反帝 热情;以便帮助其同类日本帝国主义能不 受任何纷扰的侵吞中国,从而维护自身瓜分中 国的可耻利益。) -揭露了友邦的虚伪与反动。 说说作者是怎样把“友邦人士,莫名惊诧”批倒的。 作者把矛头指向“友邦人士”:揭露“友邦人 士”是人民的敌人,“莫名惊诧”有着瓜分中 国的险恶用心,使得“友邦人士,莫名惊诧 ”暴露出非正义的、反动的本质,那该论调 显然是反动论调,自然倒台。 分析第5段的句间关系、揣摩作者的言外之意 “可是一就,“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了,指出“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是怎么说出来的。 (表明这8个字是党国为了迎合友邦而说的,是奴才向主子献 媚说的。) 三个排比句:失去国土,愈像“国”;身受宰割,寂 然无声,愈像“国”;身受宰割,只有极少数人做一下 请愿的表面文章,愈像“国”。 (任人宰割,寂然无声的卖国才像一个国家,荒谬无比) 最后一句:这样的任人宰割,寂然无声的卖国的话,可以得 到主子的夸奖,而且永远成为一个国家。 (地地道道的卖国求荣) 说出作者是怎样将“长此以往,国将不国”批倒的。 作者把矛头指向国民党政府:首先指出国民政 府说这句话的背景,表明该句话是奴才为向主 子献媚而说的。这无疑证明了这句话的虚伪性 。 然后先假定“长此以往,国将不国”是正确的 ,以它为前提,那什么样才像一个“国”呢? 运用排比句推导出一个明显荒谬的结论:任人 宰割、寂然无声的卖国倒愈像一个国。从而证 明假定正确的观点是错误的、荒谬的。 最后,用卖国可以得到夸奖,揭露国府卖国求 荣的本质,以证明其反动性。 分析第6段第一句与第二句在内容上的联系,并概括 出作者的言外之意 第一句提问,第二句回答了两个“怎样”。即, “友邦”一提希望,党国就要我们遵从,否则,便加 镇压、杀戮。 (党国看“友邦”的脸色行事,典型的奴才嘴脸。 揭露了两者是名副其实的主奴关系,且狼狈为奸、 互相勾结) 联系上下文揣摩出第7段是以谁的口气说的,并概 括出作者的言外之意。 以“友邦”的口气向党国提出训斥和质问。 (“党国”不过是“友邦”豢养比喻收买并利用的一条 镇压中国人民的忠实走狗。) 结合6、7两段的内容,说出6、7两段对批驳敌论点 有何作用。 6、7两段的内容主要是揭露“友邦”与“党国”之间 的主奴关系,以及两者狼狈为奸互相勾结镇压中 国人民的罪行。 作者此时把矛头指向“友邦”和“党国”,敌论点的 前半句是“友邦”的论调;后半句是“党国”的论调 ,而6、7两段所揭示的两者主奴关系以及狼狈为 奸的罪行充分表现了整句话的反动性与虚伪性, 给敌论点以致命的一击。 反馈: 分析文章附录后作者的议论对全文内容、写作 意图以及对敌论点的驳斥有着怎样的作用? (总结全文:国民党对内镇压、对外卖国,“ 友邦”企图不受干扰的瓜分中国) (明确写作意图:揭露、讽刺、抨击两者的反 动本质、激发国人的愤慨之情、激起读者的爱 国之情) (抓住要害直击敌论点:用直白的语言揭露隐 藏在敌论点背后的真正企图,正中其要害,使 其无可辩驳) 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 雨果致巴特雷上尉的一封信雨果致巴特雷上尉的一封信 法法 雨果雨果 雨果(l8021885)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 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 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 主导思想是人道 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 恶”。他的创作期长达60年以上,作品包括 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 论著,合计79卷之 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 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其 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等长篇小说。 相关资料: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攻占了北京,闯进 了圆明园,开始了整整11天的野蛮劫掠,1861 年1月14日英国泰晤士报称:据估计,被劫 掠和被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六百万英镑。 在大肆抢劫之后,英军头子额尔金又下令 将圆明园及附近庭院全部焚毁。正当掠夺者 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时,当时流亡在外的法 国大文豪雨果却清醒地认识到这种胜利是对 人类文明的亵渎。 词 语 积 累 1、注音: 给予 赞誉 奇迹 劫掠 箱箧 珐琅 2、注音并解词: 独一无二 富丽堂皇 晨曦 剪影 不可名状 荡然无存 瞥见 惊骇 是体面的,出色的。 是由法国和英国共同分享的光荣 敌 论 幻想艺术中巨大的典范 恍若月宫的建筑 眼花缭乱的洞府 为人类而建的世世代代的结晶 课文分析 对比 描写 赞誉圆明园 对圆明园的赞美、仰慕之情,对 英法联军劫掠、焚毁人类文明奇 迹的愤激之情。 表达情感: 1 、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2、我们欧洲人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3、帝国居然还天真地富丽堂皇的破烂拿 出来展。 分析课文510段 赞誉 反语 效果:入木三分地揭露英法联军侵略者虚伪、 丑恶的嘴脸。使文章幽默、深刻。 强 盗 行 为洗劫、放火、行窃、劫掠 运用反语修辞的语句: 总结写作手法: 雨果先生用巧妙的铺陈、对比手法, 极力地渲染了圆明园的富丽堂皇,使这 一中西合璧的艺术瑰宝神奇般显现于世 人眼前。目的要告诉世人:圆明园这个 世界奇迹属于全人类。此后,又用对比 和精湛的反语揭露了英法联军野蛮的强 盗行径。 而这一强盗行径必将受到历史的制裁 拓展空间: 历史的过错我们后辈人已无法 弥补,但我们可以维护、创造现在 人类的辉煌。 不要让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和中 国的圆明园的不幸重演。更不要让 我们后辈人用假想欣赏人类的文明 和自然神奇。 人,应该有所畏惧人,应该有所畏惧 戴厚英戴厚英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立论与驳论相结合的方式。 2、理清本文的论证过程。 教学难点:立论与驳论相结合层层论证 的方式。 第一课时 一、了解作者: 戴厚英,(19381996),当代女作家,代表作品 人啊,人!,曾重印10次,而且被译成多种语种。于 1996年8月25日,戴厚英于家中被求助于她的乡人杀害。 共出版了7部长篇小说,两部短篇小说集,两部散文随笔 集,半部自传。 二、学生默读课文,理清论证的结构。 1、默读、分段、概括内容。 2、讨论划分的结果并陈述理由。 明确: 全文可分为四段: 一、(13段)反驳无所畏惧的说法,提出人 不可能无所畏惧。 二、(47段)论述人的畏惧和追求的关系。 三、(819段)论述人在学会追求的时候, 也应该学会畏惧。 四、(20段) 再次点题,呼应开头。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理解本文立论与驳论相结合的论证 过程。 一、分析论证的过程: (一)分析第一部分: 1段:简要交代有此观点的缘故。 2段:简要分析口头说无所畏惧的人其实畏惧 很多,反驳无所畏惧的说法。 3段:自然得出自己的观点人活世上不可 能无所畏惧,不同的在于畏惧什么。 (二)分析第二部分: 4段:以暴力抢劫犯为例,与真豪杰、真英雄 对比分析,论证了畏惧有为己为人之分,有畏正 畏邪之别。 5-6段:以满足个人欲望的人与有崇高追求的人 为例,论证人的畏惧和追求向往是一个事物的正 反两方面,密不可分。 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