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 .pdf_第1页
读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 .pdf_第2页
读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 .pdf_第3页
读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 .pdf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个少年独特的成人礼 读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 摘要: 十八岁出门远行发表于北京文学1987 年第 1 期,立刻引起了大家 的关注。随着作品的不断产生,余华也逐渐被认为是先锋小说的领军人物,与苏 童、格非、孙甘露等人,以不同于传统小说的面貌出现,给中国文坛以全新的气 象。本文就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谈谈文章的写作特点、思想内涵、语言特 征,来体会其独特的写作风格与思想带来的震撼。 关键词:余华 暴力 荒诞 象征 反讽 余华的 十八岁出门远行的发表标志了他作为一个先锋派的作家正式登上 文坛,并初步确立了他不可替代的独特风格与地位。以下就其作品进行浅谈。 一十八岁出门远行的写作特点 这篇小说叙述的是十八岁的“我”独自一人出门远行的经历。写“我”出门 远行,一路都在找旅店,之后搭上了反方向的过路车,但车子又抛锚,在司机修 车时遭到几波人的抢劫, “我”为了保护苹果挨了打,而司机却一直微笑着,无 动于衷,还抢了“我”的背包,最后只剩下遍体鳞伤的汽车和“我” ,然而“我” 在这时却终于找到了心目中的旅店(即汽车) 。文章用词皆是常见,在叙事上也 是平铺直叙, 而且文字间不带有任何强烈的感情色彩,但却达到了趋近虚无的状 态。 莫言曾经把余华称作是“当代文坛上第一个清醒的说梦者” ,认为十八岁 出门远行是一篇“条理清楚的仿梦小说”或者说是一篇“寓言” 。 1 的确,小 说从头到尾充满了不确定的、 令人难以捉摸的情境。文章借助各种现代主义表现 手法来制造神秘氛围,侧重还原意识,产生一种迷蒙离奇、飘浮不定的感觉。汽 车突然的出现,又突然抛锚;老乡一涌而上地抢苹果, “我”为了保护苹果被打 得满脸鲜血,司机却无动于衷,还对着“我”大笑不止。这些就像是梦境中才会 出现的怪诞的情景,然而细想之下,故事本身又都是有逻辑的,但这种逻辑不是 常人所习惯的形式,而是一种悖谬的逻辑。这是一种反因果性的逻辑, 2 就像文 中所写到的, “我”敬烟给司机,司机接受了烟却没让“我”上车; “我”狠狠地 呵斥司机,司机却又让“我”上了车; “我”被打的头破血流,但连一点感觉都 没有。这些处处都显示出作者所写小说的逻辑是与众不同。 确实,余华的小说是与当时的大主流是完全不同的,本质的说“是一篇传统 与现实相融合的作品” 。小说中表现出正常逻辑的地方是找旅馆的过程中一波三 折,最后终于找到“旅馆” ,这是完全符合传统小说的规律的,但从现代主义的 观点来看,这些事情的情节又“有些无序甚至荒诞,人物之间的外在冲突也显得 缺乏客观可循的依据” 。 3 也正是这种具有现代意识的手法使余华的小说更能体 现先锋精神。 余华曾说: “人类自身的肤浅来自经验的局限和对精神本质的疏远,只有脱 离常识,背弃现状世界提供的秩序与逻辑,才能自由地接近真实。 ” 4 这段话用 来解释十八岁出门远行是再合适不过的。余华作为先锋作家,用他独有的冷 酷而又不失温情的目光注视关注着现实世界。从中, 我们可以看出小说受到了西 方现代文学和哲学思潮对其的影响。余华自己曾经表示, 他的写作主要受川端康 成、卡夫卡、博尔赫斯等作家的影响,他还特别写了川端康成与卡夫卡一文 来说明他所理解的这两位作家,他说: “事情就是这样简单,在我即将沦为文学 迷信的殉葬品时, 卡夫卡在川端康成的屠刀下拯救了我。我把这理解成命运的一 次恩赐。 ” 5 川端康成擅长细部写作,而卡夫卡则把余华从细部描写中解放出来, 给予了他想象的勇气及力量,使其发挥荒诞派与卡夫卡的表现主义是淋漓尽致。 在中国,余华的小说受到较多的影响是来自于鲁迅。他也承认到: “我觉得在我 内心深处和鲁迅非常的接近。 ” 6 鲁迅与博尔赫斯都属于思维敏捷的文学家,这 让余华的小说充满了活跃的思维,留出了想象的空间。 二十八岁出门远行的思想内涵 由于受到这些作家的影响, 余华的作品有卡夫卡式的荒诞,也有鲁迅般的沉 思。在这些文字的背后又蕴含着独特的思想内涵,让人值得体会。 从多篇文章来看, 余华对暴力是十分着迷的。这并不只是因为暴力提供了一 个批判、反思现实的绝佳的关照点,暴力本身所具有的魅力也是不容忽视的。他 曾坦言: “暴力因为其形式充满激情,它的力量源于自人内心的渴望,所以它使 我心醉神迷。 ” 7 余华小说最令人震撼的地方就是他通过对暴力、血腥和死亡的 描写所展示的人的生存环境。在十八岁出门远行中虽然没有涉及死亡,但却 已经初步像我们展示了对暴力和血腥的关注。 这篇文章中不仅描述了成人世界的 暴力,还写出了孩童对成人暴力的模仿。陈思和认为: “余华的文学实验的探索 是在生存状态这个层面。 ” 8 他以冷漠、客观、中性的叙述风格,以精微的、一 丝不苟的描写,表现暴力、血腥以及这世界的混乱与悖论,表达对生活常理和社 会规范的怀疑与颠覆。这种对暴力的执着,深究下去多是童年留下的记忆。余华 来自于医生家庭,自己也曾经做过牙医,听凄惨的哭嚎、独自去太平间、看血肉 模糊的东西都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一点都不会感到害怕。 所以小说中的情节 大多是对他内心深处的童年记忆的关照。 9 所以余华的作品中的人物在遭遇现实 的不公时会选择逃避现实,是由于受到童年记忆的限制与影响。 十八岁出门远 行中“我”初涉社会,但最终是伤痕累累,在破烂的汽车中找到了避风所,逃 离了外在世界的暴力威胁。 这些逃离是离不开内心机制的暗示,余华运用其谙熟 的叙述母体来构建文本, 旨在让人正视自己的苦难生活, 从而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10 当然, 对于暴力的分析和批判必须从肉体暴力层面深入到对更为隐蔽且异常 顽固的精神性暴力的揭示和批判上,即要揭开暴力的深层精神结构; 而尤其需要 指出的是, 对暴力的叙述、 分析和批判本身也要保持高度自觉的警惕, 只有这样, 对暴力的批判才不致畸变为批判的暴力。 11 文章对于暴力的叙述十分多,并且以荒诞的手法来描述,使被打的“我”感 觉不到一点疼痛。 这荒谬的现象背后潜藏着深邃的睿智:没有痛苦的痛苦是最大 的痛苦。 12 小说对苦难与暴力的描写充满了深沉的启示。文章使用“我”为讲述 视角,摒弃了全知全能的视点, 13 这样“我”认识的世界就是有限的,一些荒诞 的事情,对于“我”也就变成了解不开的谜,没有了神性的全知全能,就更显得 文章的真实性。 其实,除了对暴力的内涵有所阐述,小说还加入反讽的意味在其中。例如: 下巴上那几根黄色的胡须迎风飘飘,那是第一批来这里定居的胡 须,所以我格外珍重它们。 14 词语“定居” 、 “珍重”等的大吃小用,包含了对自己的嘲弄,或者这叫自我 调侃。 文化反讽具有颠覆和解构倾向的现代创作手法, 给予读者一种审美的震惊 和新的阅读视野, 。作者通过与惯常的思维方式和传统模式相左的深层话语产生 的种种反讽意味,打破了读者的成规性审美感受方式,激活读者日趋麻木、萎顿 的哲学思考和审美感受能力。 15 这就使读者与“我”一起在故事情节中体验主人 公说经历的感受。 到了文章最后, “我”找到了心目中的旅店,这就使小说的笔调从最初的反 讽转变成了象征的抒情。 三十八岁出门远行的语言特色 余华的小说的语言艺术中,一面是反讽,另一面就是颇具诗意的象征。就像 余华自己曾说的: “一部真正的小说应该无处不洋溢着象征,即我们寓居世界方 式的象征,我们理解世界并且与世界打交道的方式的象征。 ” 16 其中贯穿全文的 “旅店” 、 “汽车”都是有其象征义的,就连重复出现的“红背包”这样的细节都 是有深意的。 “旅店”是旅途中的休息处,就好比是人生阶段的休整处,是一种 归宿,给人以安心、舒适的感觉; “汽车”是动荡的,与“旅店”是不相容的, 这样的对立充满全文,而“红背包”是“我”出家门时带出来的,其中的内容是 对这世界的希望与期待。那么,文章的结局也就不是太悲伤了,作者给读者留下 了一个光明的尾巴。 作者在写作时, 以一种高度灵感状态,一直在寻求自由自在的更为贴近精神 世界的语言表达方式,就像:汽车车盖是翻起的嘴唇; “屁股上有晚霞”等。这 样的话表现了“我”对平庸世界的反抗。当然,不可想象的是,一个富有创造性 的作品是建立在循规蹈矩的词语上。所以余华的语言意欲创新, 文字间充满了灵 气,使得作品有着“陌生化”的感觉, 17 显示了作家的想象力和语言的张力。这 些语言的运用造成文章具有强大的冲击力,处处给读者带来新的感受。 文章最后 提及“ 我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乐” ,这时又表现出主人公天真纯洁又充 满热情的特点,给予读者希望。 坦然正视失败与痛苦, 这是一种积极地入世精神,余华通过笔下少年的成人 礼旅程把这种精神传达出来。这就是余华,把一位少年初入社会,遭到困难,然 后又充满希望的打起精神的过程写得真实又细腻。余华的首篇先锋小说就是这 样, 给我们带来从青春进入成年的感受, 让我们也不时的体会回味那过去的岁月。 余华作为先锋派的代表作家, 从 十八岁出门远行 开启了他文学生涯的高峰期, 率先走上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不断通过作品向读者传达精神信息。 这就是先 锋文学的魅力所在,虽然是以“局外人”的身份来阐述事实,但仍能在字里行间 中找到作者想要体现的、 传达出去的理念。余华用文字为读者构建一个与众不同 的精神世界,留下了时代的痕迹。 注释: 1莫言: 清醒的说梦者,关于余华及其小说的杂感 , 当代作家评论 ,1991 年第 1 期, 第 30-32 页。 2 孙绍振: 十八岁出门远行解读 , 语文建设 ,2007 年第 1 期,第 46 页。 3洪流: 对应与耦合:审美视界的内向与外化余华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解读 , 名篇含英 ,2002 年第 2 期,第 28 页。 4余华: 我能否相信自己 ,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 年版,第 158 页。 5 萨支山: 十八岁出门远行 :一个成长的寓言 , 语文建设 ,2005 年第 7 期,第 19 页。 6徐林正: 先锋余华 ,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 年版,第 132 页。 7 余华: 我能否相信自己 ,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 年版,第 162 页。 8陈思和: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 301 页。 9张准: 逃离、自戕、直面余华笔下濒死人物心态分析 , 理论与创作 ,2007 年第 1 期,第 90 页。 10张准: 逃离、自戕、直面余华笔下濒死人物心态分析 , 理论与创作 ,2007 年 第 1 期,第 90 页。 11 倪伟: 鲜血梅花:余华小说中的暴力叙述 , 当代作家评论 ,2000 年第 4 期,第 63 页。 12孙绍振: 十八岁出门远行解读 , 语文建设 ,2007 年第 1 期,第 47 页。 13王鹤松: 天哪,这就是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