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染病护理学 病毒性肝 炎(一) 一、病原学及 血清学检查 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查 v甲型肝炎病毒(HAV) v乙型肝炎病毒(HBV) v丙型肝炎病毒(HCV) v丁型肝炎病毒(HDV) v戊型肝炎病毒(HEV) 病原学 甲型肝炎病毒(HAV) v1973年应用免疫电镜技术在急性期 肝炎患者粪便中发现的 病原学 甲型肝炎病毒(HAV) vHAV一个血清型 v球形颗粒无包膜 病原学 抵抗力 vHAV对乙醚、酸、热 (601h) 稳定, 在20贮存数年仍保持感染性。 vHAV经高压 (12120min)、煮沸min) 、干热(1801h)、甲醛 (14 000、 373d)以及氯 (10ppm15ppm、30min) 等处理均可使之灭活。 vHAV有相当大的抵抗力,因此对肝炎患 者及其排泄物处理应特别小心。 病原学 血清(病原)学检查 v抗HAV IgM 感染早期、已接种 甲肝疫苗者 v 抗HAV IgG 流行病学调查 v病毒RNA直接检测抗原或用分子生 物学方法检测 病原学 乙型肝炎病毒(HBV) v1963年在澳大利亚土著人血清中发现一 种新抗原,称为澳大利亚抗原 v1968年确定这种抗原与血清型肝炎密切 相关,称为肝炎相关抗原 v1970年D.S. Dane在肝炎患者血清中发 现具有传染性的颗粒,即Dane颗粒。从 而HBV被确认。 病原学 小球形颗粒, 直径22nm; 管形颗粒, 直径22nm,长度 在50700nm之间 ; 大球形颗粒 ,即Dane颗粒,直 径42nm。 病原学 乙型肝炎病毒(HBV) 病原学 抗原系统 vHBeAg v HBsAg v HBcAg 病原学 表面抗原HBsAg v存在于三型颗粒中 v是HBV感染的主要标志 v产生抗-HBs 病原学 核心抗原HBcAg v仅存在于Dane颗粒中不易在血液中 检出 v刺激机体产生抗HBc(IgG、IgM) v表明病毒在复制 病原学 (e抗原)HBeAg v仅存在于Dane颗粒中游离存在于血 液中 v病毒复制及强传染性的指标 v产生抗HBe,是预后良好的征象 病原学 乙肝五项临床意义 vHBsAg、抗HBs (HBcAg)抗HBc vHBeAg、抗HBe 病原学 乙肝五项检测结果分析 HBsAgHBeAg抗- HBs 抗- HBe 抗- HBc 结果分析 +-HBV感染、无症状携 带者 +-急、慢性乙肝、无症 状携带者 +-+急、慢性乙肝(传染 性强)大三阳 +-+急性感染趋向恢复 (小三阳) -+既往感染恢复期 -+-既往感染恢复期 -+既往感染或“窗口期 ” -+-既往感染或接种疫苗 易感动物 黑猩猩 病原学 HBV抵抗力 vHBV 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相当强: 对低温、干燥、紫外线、醚、氯仿 、酚有抵抗性。 高压灭菌 (12115min)、0.5%过 氧乙酸、5%次氯酸钠、3%漂白粉液 、0.2%新洁尔灭等均可使HBV失活。 v失活的HBV失去感染性,但仍保持 HBsAg的抗原活性。 病原学 HBV的致病机制 v免疫低下:HBsAg无症状携带者 v病毒变异:逃逸免疫 v细胞介导的免疫损伤:为主 v免疫复合物性的免疫损伤:肝外损伤 v自身免疫反应的免疫损伤:肝特异性 脂蛋白抗原 病原学 丙型肝炎病毒 vHCV呈球形,其直径约为30nm60nm ,外有脂蛋白包膜。 病原学 血清(病原)学检查 v抗 HCV IgM 出现较早,持续时间短 v抗HCV IgG 出现较迟 病原学 抵抗力 vHCV对氯仿、乙醚等有机溶剂敏感 ,紫外线照射、1005min、20% 次氯酸、福尔马林 (11000)均可使 HCV失活。 病原学 丁型肝炎病毒 v是一种缺陷病毒,必须在HBV或其 它嗜肝DNA病毒辅助下才能复制, 因此其致病必须同时有HBV感染, 病情较单纯感染HBV的患者严重。 病原学 病原学 感染有两种形式: 共同感染 与HBV同时感染; 重叠感染 在慢性乙型肝炎或HBsAg携 带者的基础上再感染HDV 病原学 戊型肝炎病毒 v1989年在美国夏威夷召开的国际肝 癌会上,将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 肝炎病毒正式命名为戊型肝炎病毒 。 病原学 戊型肝炎病毒 vHEV呈球形,无包膜,表面呈现锯 齿状,类似杯状病毒。只有一个血 清型 病原学 戊型肝炎病毒血清(病原) 学检查 v抗-HEV IgM vHEV RNA 病原学 新近发现的肝炎相关病毒 庚型肝炎病毒(HGV) 输血传染性病毒(TTV) 它们对肝脏和肝外的致病性至今尚 不能确定,特别是TTV的感染未发现对 人体有致病性。 病原学 二、护理评估 流行病学流行病学 资 料资 料 甲型肝炎传染源 v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患者潜伏期后期及急性期的血液 和粪便均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 甲型肝炎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 流行病学 乙型肝炎病毒传染源 v急性、慢性乙肝患者 vHBsAg无症状携带者 危害性更大 流行病学 乙型肝炎传播途径 v、血液、血制品传播 v、医源性传播 注射、手术 采血、拔牙 内窥镜检查 预防接种 针刺、纹身、 各种医疗器具、工作人员的手 流行病学 乙型肝炎传播途径 v、母婴传播 围产期、分娩新生儿接触或吸吞入含 HBV的母血、羊水、或分泌物。 宫内感染(10%), 母乳、体液或密切接触而传播。 v、接触传播 唾液传播、牙刷、洗澡刷子、剃须刀 。 性传播 尤其男性同性恋传播HBV。 尿液、鼻液、汗液和粪-口传播的可能 性很小。 流行病学 丙型肝炎传播途径 v输血或血制品、注射 v性传播 v母婴传播 流行病学 丁型肝炎传播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