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溶性维生素课件_第1页
水溶性维生素课件_第2页
水溶性维生素课件_第3页
水溶性维生素课件_第4页
水溶性维生素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产品成份: 每片含:维生素A 200ug、 维生素B1 0.5mg、维生素B2 0.5mg、维生素B6 0.5mg 、 维生素C 25mg、维生素 BD 2.5ug、叶酸50ug、钙 200mg、铁 4mg、锌 5mg、 硒 10ug。 保健功能:补充维生素A、 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 生素B6、维生素C、维生素 D、叶酸和补锌、补钙、补 铁、补硒。 维生素 什么是维生素什么是维生素 维生素概述 维生素定义:维生素是生物生长和代谢必需的微量小分子 有机化合物。 具有以下共同特点: (1)维生素或其前体都在天然食物中存在,但是没有一种天然 食物含有人体所需的全部维生素。 (2)它们在体内不提供热能,一般也不是机体的组成成分。 (3)它们的主要功能是通过辅酶或辅基的形式调节机体代谢, 需要量极少,通常以毫克、有的甚至以微克计,但是绝对 不可缺少。 (4)它们一般不能在体内合成,或合成的量少,不能满足机体 需要,必须经常由食物供给。 (5)长期缺乏任何一种维生素都会导致相应的疾病(维生素缺 乏症),但使用过量会引起中毒。 发展简史 7世纪,我国的古医书上就有关于维生素缺 乏症和食物防止的记载。 1782年,英国科学家首次将维生素AD作为 药用,1936年,伊文斯等从麦芽油中发现 了维生素E,20世纪初,B族维生素相继被 发现。200年来,人们已经发现了60多种维 生素,但常用的仅有十几种。 分类分类 脂溶性脂溶性 水溶性水溶性 维生素维生素A A (视黄醇)(视黄醇) 维生素维生素B1 B1 (硫胺素)(硫胺素) D D (钙化醇)(钙化醇) B2 B2 (核黄素)(核黄素) E E (生育酚)(生育酚) PP PP (烟酸、烟酰胺)(烟酸、烟酰胺) K K (叶绿醌)(叶绿醌) B6 B6 (吡哆醇、吡哆 (吡哆醇、吡哆 醛、吡哆胺) 醛、吡哆胺) B12 B12 (钴胺素)(钴胺素) 叶酸叶酸 泛酸泛酸 生物素生物素 胆碱胆碱 维生素维生素C C(抗坏血酸)(抗坏血酸) 1.脂溶性维生素特点: 溶于脂溶剂,不溶于水。一般烹调加工损失少。 在食物中常与脂类共同存在,其吸收与脂类有关。此外 ,脂肪酸败时亦可使脂溶性维生素受到破坏。 排泄慢,大量摄入可引起中毒;其营养状况一般不能用 尿进行评价。 可在体内储存,摄入不足时,缺乏症状出现缓慢。 2. 水溶性维生素特点: 易溶于水,不溶于脂肪和脂溶剂。 排泄快,一般不中毒。 储存少,摄入不足时,很快出现缺乏症状。 其营养状况多可从尿中反映出来。 易在加工烹调过程中损失。 B族维生素 理化性质 硫胺素(B1) 白色结晶、溶于水、遇碱易破坏气 味似酵母,不易被氧化,比较耐热,在酸性环境中( PH5)极稳定 ;在中性或碱性环境中易氧化而失活 。 亚硫酸盐存在时迅速分解为嘧啶环和噻唑而失去活性。 核黄素 (B2) 橙黄色针状结晶、微溶于水,有黄绿 色荧光 遇碱易破坏、游离型可被紫外线分解 水溶性维生素水溶性维生素 烟酸、烟酰胺(PP或B3) 白色结晶、溶于水、耐热、光、酸、碱 色氨酸 烟酸 结合型不能被人体利用 (碱处理可释放出游离 型) 玉米: 结合型为主,色氨酸含量少 蜀黍红 斑 吡哆醇、吡哆醛、吡哆胺(B6 ) 易溶于水及酒精 酸性溶液中稳定,碱性中容易分解破坏 三种形式对光均较敏感,尤其在碱性环境中 叶酸(B11或M) 鲜黄色粉末状结晶,微溶于热水,酸 性 溶液中对热不稳定,中性和碱性环境中稳定。 泛酸(B3) 是辅酶A的组成成分 生物素(H) 生物素在许多酶促羧化反应中起着活动性的 羧基载体的作用 钴胺素(B12) 5脱氧腺嘌呤核苷酸钴胺素是甲基丙二 酸单酰辅酶A变位酶的辅酶 维生素B1 维生素B1又称硫胺素或抗神经炎素。由嘧啶环和噻唑环结 合而成的一种B族维生素。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有 微弱的特臭,味苦,有引湿性,露置在空气中,易吸收水 分。在碱性溶液中容易分解变质。酸碱度在3.5时可耐 100高温,酸碱大于5时易失效。遇光和热效价下降。故 应置于遮光,凉处保存,不宜久贮。 在酸性溶液中很稳 定,在碱性溶液中不稳定,易被氧化和受热破坏。 盐酸硫胺(又称盐酸噻胺 ) 维生素B1结构图 维生素B1的显微照片 代谢过程 食物中的维生素B1有三种形式,即游离形式、硫胺素焦磷 酸脂和蛋白磷酸复合物。结合形式的维生素B1在消化道裂 解后被吸收。吸收的主要部位是空肠和回肠。大量饮茶会 降低肠道对维生素B1的吸收;酒精中含有抗硫胺素物质; 叶酸缺乏可导致维生素B1吸收障碍。维生素B1由尿排出, 不能被肾小管再吸收。 维生素B1在肝,肾和白细胞内转变成硫胺焦磷酸脂,后者 是体内丙酮酸分解所需的羧代酶的辅酶。但本品在体内不 贮存,故短期缺乏即可造成患者丙酮酸在体内的蓄积,从 而扰乱糖代谢。 生化反应 硫胺素分子中含有嘧啶环和噻唑环, 它实际是嘧啶的衍生物。在机体中,硫胺 素可被硫胺素激酶催化,在ATP及Mg2+的存 在之下,转化为焦磷酸硫胺素(TPP)。 缺乏症 简介 维生素B1缺乏常由于摄入不足,需要量增高和吸收利 用障碍。肝损害、饮酒也可引起。长期透析的肾病者、完 全胃肠外营养的病人以及长期慢性发热病人都可发生。 初期症状,有疲乏、淡漠、食欲差、恶心、忧郁、急 躁、沮丧、腿麻木和心电图异常。一般分成几类: 1、干性脚气病 以多发性神经炎症养为主,出现上行性周围经炎,表 现为指趾麻木、肌肉酸痛、压痛,尤以腓肠肌为甚。 2、湿性脚气病 以水肿和心脏症状为主。 3、婴儿脚气病 多发生于25月龄的婴儿,且多是维生素B1缺乏的母 乳所喂养的婴儿,其发病突然,病情急。初期食欲不振、 呕吐、兴奋、心跳快,呼吸急促和困难。 核黄素(维生素B2) 结构: 核黄素即维生素B2,它在自然界中主要以磷酸酯的形式存在于 两种辅酶中,即黄素单核苷酸(FMN)和黄素腺膘呤二核苷酸 (FAD)。它们具有氧化还原能力,在化合物的氧化中起递氢作用。 核黄素结构图 核黄素显微照片 作用机理 核黄素即维生素B2与特定的蛋白质结合生成 黄酶。黄酶在物质代谢中起传递氢的作用,参与 组织的呼吸过程。 核黄素的主要生理功用是作为辅酶促进代谢 。核黄素和磷酸及一分子蛋白质结合成为黄色酶 。这一类酶又叫脱氢酶,重要的是要非常介导的 氢原子转移对糖、脂和氨基酸的代谢都很重要。 它是许多动物和微生物生长的必需因素。 为防止核黄素短缺症,应注意保护食物中的 核黄素。(吃面条的时候,三分之一到一半的核 黄素进入了面汤) 一般作用 1、促进发育和细胞的再生; 2、促使皮肤、指甲、毛发的正常生长 ; 3、帮助预防和消除口腔内、唇、舌及 皮肤的炎反应,统称为口腔生殖综合症; 4、增进视力,减轻眼睛的疲劳; 5、影响人体对铁的吸收 6、与其他物质结合一起,从而影响生 物氧化和能量代谢 核黄素生物合成的代谢调控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已经证实核黄素的生物合成途径 以菌体代谢的HMP途径为主干的代谢流。对核黄 素合成的调控主要通过阻塞与目的产物的形成无关 或关系不大的代谢支流,使碳架物质相对集中地流 向目的产物方法。 如添加碘乙酸,氟化钠等EMP代谢调节抑制剂。 肠中细菌可以合成维生素B2,但为量不多,主要尚须依赖食物 中供给。在奶、鸡蛋、禾本科植物的胚芽及肝、肾、瘦肉及鱼中 大量存在。在乳清中以游离态存在,在其它食物中以黄素蛋白形 式存在。绿色蔬菜中也有,但植物性食品的维生素B2含量不高。 我国以植物性食品为主,维生素B2摄取量偏低。 烟酸和烟酰胺 烟酸也称作维生素B3,或维生素PP, 分子式:C6H5NO2, 耐热,能升华。烟酸又名尼克酸、抗癞皮病因子。在人体内还包 括其衍生物烟酰胺或尼克酰胺。它是人体必需的13种维生素之一 ,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属于B族维生素。 烟酸在人体内转化为烟酰胺,烟酰胺是辅酶和辅酶的组 成部分,参与体内脂质代谢,组织呼吸的氧化过程和糖类无氧分 解的过程。 烟酸 烟酰胺 磷酸甘油醛形成 1,3二磷酸甘油酸 维生素B6 (Vitamin B6)又称吡哆素。是一种水溶性维生 素,遇光或碱易破坏,不耐高温。一种含吡哆醇 或吡哆醛或吡哆胺的B族维生素。1936年定名为 维生素B6。维生素B6为无色晶体,易溶于水及乙 醇,在酸液中稳定,在碱液中易破坏,吡哆醇耐 热,吡哆醛和吡哆胺不耐高温。维生素B6在酵母 菌、肝脏、谷粒、肉、鱼、蛋、豆类及花生中含 量较多。维生素B6为人体内某些辅酶的组成成分 ,参与多种代谢反应,尤其是和氨基酸代谢有密 切关系。临床上应用维生素B6制剂防治妊娠呕吐 和放射病呕吐。 维生素B6及其辅酶的结构式 维生素B6的细粉 发现 在19世纪时,糙皮病(pellagra)除发现因 烟硷酸缺乏引起外,在1926年又发现另一 种维生素在饲料中缺乏时,也会引起小老 鼠诱发糙皮病,后来此物质在1934年被定 名为维生素B6,直到19381939年才被分 离出来,并定性及能合成出维生素B6。 吡哆素的代谢 吡哆素参与色氨酸的分解代谢 生物素 维生素H又称生物素、维生素B7、辅酶R,是水溶性维生素 ,也属于维生素B族。它是合成维生素C的必要物质,是脂 肪和蛋白质正常代谢不可或缺的物质。是一种维持人体自 然生长和正常人体机能所必须的水溶性维生素;是代谢脂 肪及蛋白质不可或缺的物质,也是维持正常成长、发育及 健康必要的营养素,无法经由人工合成。 透视式和球棍模型 功能 生物素在脂肪合成、糖质新生等生化反应途径中 扮演重要角色。 生物素是秃头一族的救星,不但防止落发及 头顶见光颇见功效,还能预防现代人常见的少年 白发。它对维护皮肤健康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至 于安定神经系统方面的功效至今尚未获得证实, 但对忧郁、失眠确有一定助益。 生物素的具体作用 维生素B6群很快地会被转化成辅脢pyridoxal phosphate 与pyridoxamine phosphate,此两种脢与蛋白质的代谢关 系很密切,pyridoxal phosphate是下列脢的置换物质: 胺基酸代谢时胺基转移所需,尤其对甲硫胺基、胱胺 酸、半胱胺酸等。 胺基酸代谢时的脱羧基(=COOH)作用所需。 转化含硫胺基酸所需(甲硫胺基、胱胺酸、半胱胺酸 等),高胱胺酸是否缺乏维生素B6,要注意。 Methioninehomocyteine + serine(丝胺酸) pyruvate(焦葡萄糖) + H2S + NH3TCA cycle(产生 能量 + CO2 + H2O)。 甲硫胺基酸是提供甲基(methyl group)的重要胺基 酸,若无维生素B6存在,此作用不能进行。很多的碳化作 用不得进行,如要合成脂肪、胺基酸碳架等。 与色胺基转化成烟硷酸有关,tryptophannicotinic acid ,若缺乏维生素B6时,即产生中间代谢物-黄尿酸( xanthurenic acid),此物质会在体内破坏胰脏细胞,最 后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肝糖转变为葡萄糖所需,可加速肝糖的分解成葡萄糖。 将脂肪酸亚麻油酸(linoleic acid-18C)转化成花生 油酸(arachidonic acid-22C)所需,若缺乏此酸,则会 造成皮肤龟裂,严重者甚至会因细胞膜变性而引起身体不适 。 辅脢-A(co-enzyme A)的合成有关,若缺乏维生素B6,阻 碍辅脢-Co-A的合成。 在脑细胞的代谢中,pyridoxine的辅脢对胺基酸 的脱羧基作用很重要,故稳定脑细胞的功能,不 能缺乏维生素B6。更有甚者,脑细胞所需的相关 胺化合物之合成,均需要维生素B6。此类物质如 肾上腺素(epinephrine),新肾上腺素( norepinephrine),哆巴胺(dopamine),酪胺 (tyramine),血胺素(serotonin-5 hydroxytryptamine)。哆巴胺是新肾上腺素的前 驱物质,而血胺素又可合成褪黑激素。此等脑中 物质,亦扮演着脑细胞染色体传送作用之功能。 生物素在脑中的作用 叶酸(蝶酰谷氨酸或维生素M、B9、Bc) 叶酸(英语:Folic acid,又称为维生素B9 或者Bc)是维生素B9的水溶形式。 叶酸名字的由来 叶酸的结构式及模式图 叶酸与辅酶F 四氢叶酸(英语:Tetrahydrofolic acid,简称为THF)亦称辅酶F ,是辅酶形式的叶酸的母体化合物是叶酸的一种还原型衍生物,由 二氢叶酸还原酶还原二氢叶酸得到的一种辅酶。这种辅酶在转移一 碳化合物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四氢叶酸的化学性质 叶酸的辅酶亦称辅酶F。是叶酸的还原物,(FAH4)接触空气容易 氧化。开始合成甲酰基的衍生物(N5-甲酰四氢叶酸),作为 Leuconostoccitrovorum 8081(后订正为Pediococcus cerevisiae )的发育因子(叶酸无效),亦称亚叶酸因子(citrovor-um factor,CF或folinic acid),或甲酰四氢叶酸。是在FAH4的N5上 连接-CHO的物质,已从肝脏中分离出来。 四氢叶酸的生物功能 维生素B12(氰钴胺素) 维生素B12又叫钴胺素,自然界中的维生素B12都是微生物合成的,高等动植物不 能制造维生素B12。维生素B12是需要一种肠道分泌物(内源因子)帮助才能被吸 收的惟一的一种维生素。有的人由于肠胃异常,缺乏这种内源因子,即使膳食中 来源充足也会患恶性贫血。植物性食物中基本上没有维生素B12。它在肠道内停 留时间长,大约需要三小时(大多数水溶性维生素只需要几秒钟)才能被吸收。 维生素B12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参与制造骨髓红细胞,防止恶性贫血;防止大脑神 经受到破坏 结构特征 谷胺酰和甲基谷氨是B12的两种辅酶形式。在钴啉 环平面上方钴离子与5,6-2甲基苯基咪唑的N-3相 连,在平面下方与5-脱氧腺苷的C5相连。一般 应用的B12,和钴离子相连的是CN,称为氰钴氨, 为绿色结晶。 显 微 照 片 生理作用 已知B12是几种变位酶的辅酶,如催化Glu转变为甲基Asp的甲基天冬 氨酸变位酶、催化甲基丙二酰CoA转变为琥珀酰CoA的的甲基丙二酰 CoA变位酶。B12辅酶也参与甲基及其他一碳单位的转移反应。 B12主要存在于肉类中,植物中的大豆以及一些草药也含有B12, 肠道细菌可以合成,故一般情况下不缺乏,但B12是消化道疾病者容 易缺乏的维生素,也是红血球生成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如果严重缺 乏,将导致恶性贫血! 维生素B12广泛存在于动物食品中。而且其形态无法被人体吸收 。此外,维生素B12也是唯一含必须矿物质的维生素,因含钴而呈红 色,又称红色维生素,是少数有色的维生素。维生素B12虽属B群维生 素,却能贮藏在肝脏,用尽贮藏量后,经过半年以上才会出现缺乏症 状。人体维生素B12需要量极少,只要饮食正常,就不会缺乏。少数 吸收不良的人须特别注意。 辅酶B12参与的反应主要有两类 第一类第一类 第二类第二类 硫辛酸 属于维生素B的一类化合物,是一些微生物 的生长因子。在某些多酶系统中起辅因子 作用,如丙酮酸脱氢酶多酶复合物中的硫 辛酰氨转乙酰基酶的辅基就是硫辛酸,参 与丙酮酸氧化脱羧形成乙酰辅酶A,酮戊 二酸的氧化脱羧反应等。 硫辛酸的结构图 用途 1 硫辛酸是B族维生素 2 硫辛酸还是一种超强型的抗氧化剂 3 一种重金属螯合剂 2HLa+ M2+(二价金属) =2H+ + M(La)4-,介电常数很高 4 硫辛酸类药可抑制早老性痴呆 5 硫辛酸的作用力很强 维生素C 发展史 坏血病,是几百年前就知道的疾病,但是由于以前人类对它发 维生素C 生的原因不了解,当时被称作不治之症,且死亡率很高。一直到 1911年,人类才确定它是因为缺乏维生素C而产生的。在18世纪, 坏血病在远洋航行的水手中非常普遍(他们远离陆地,缺乏新鲜水 果和蔬菜),也流行在长期困战的陆军士兵中、长期缺乏食物的社 区、被围困的城市、监狱犯人和劳工营中。例如140年前加州的淘 金工人和90年前阿拉斯加的淘金工人都有大批的坏血病病例。 坏血病开始的时候症状是四肢无力,精神消退,烦躁不安,做任何 工作都易疲惫,皮肤红肿。病人觉得肌肉疼痛,精神抑郁。然后他 的脸部肿胀,牙龈出血,牙齿脱落,口臭。皮肤下大片出血(看来 像是严重的打伤)。最后是严重疲惫腹泻呼吸困难,骨折,肝肾 衰竭而致死亡。早年航海人员因坏血病死亡的灾难不可枚举,因为 他们在航行时的食物是面饼、鱼和咸肉,含有很少的维生素C。 抗坏血酸的发现 1912年,波兰籍美裔生物化学家卡西米尔冯克,综合了以往的试验结果,发表了维生 素的理论。之后从1928年至1933年间,匈牙利的研究团队之中的约瑟夫L史文贝力 (Joseph L Svirbely)与圣捷尔吉阿尔伯特,还有查尔斯葛兰金(Charles Glen King)这些人首先从生物中分离出维生素C而且证明就是抗坏血酸。而圣捷尔吉在 1937年因为研究维生素C而获得诺贝尔生物或化学奖。 1928年北极区人类学家Vilhjalmur Stefansson试图证明为何爱斯基摩人能够在毫无蔬 菜的饮食中不会得到坏血病,而有类似高肉类饮食的欧洲极地探险家却会出现病症。他 认为那些原住民是从微煮的肉类中获得维生素C。所以从1928年开始,一年中他和他的 同事在医务人员的监督下采用完全的微煮肉类饮食;而这一年他们并没出现坏血病。 1933到1934年间,英国化学家沃尔特诺曼哈沃斯(Walter Norman Haworth)与艾 德蒙赫斯特(Edmund Hirst),还有波兰化学家撒迪厄斯赖希史泰因(Tadeus Reichstein)分别最早成功人工合成维生素C。这使得维生素C得以大量制造。而哈沃斯 于1937年因为这项研究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1934年罗氏药厂成为第一家大量生产维生素C的制药工厂。 1959年J.J.伯恩斯表示,之所以一些哺乳动物易患坏血病,是由于自己的肝脏无法产生 L-古洛糖酸内酯氧化酶,这是连锁四酶合成维生素C的最后步骤。美国化学家艾尔文史 东是首次利用维生素C来食物保鲜。之后他发表了一项理论,由于人类有个变种的L-古 洛糖酸内酯氧化酶编译基因而无法产生该酶。 显示抗坏血酸生物活性的化合物的通称,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水 果和蔬菜中含量丰富。在氧化还原代谢反应中起调节作用,缺乏它 可引起坏血病。 维生素c 维生素C的晶体图片 物理性质 外观:无色晶体 熔点:190 - 192 沸点:(无) 紫外吸收最大值:245nm 荧光光谱:激发波长无nm,荧 光波长无nm 溶解性:水溶性维生素 比旋度:+20.5至+21.5 分子式: C6H8O6 分子量:176.13 IUPAC名:2,3,4,5,6-五羟基-2-己烯酸-4-内酯 酸性,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加热或在溶液中易 氧化分解,在碱性条件下更易被氧化,为己糖 衍生物 化学性质 结构式 球棍模型 功能作用 一、在人体内,维生素C是高效抗氧化剂,用来减轻抗坏血酸过氧 化物酶(ascorbate peroxidase)基底的氧化应力(oxidative stress)。还有许多重要的生物合成过程中也需要维生素C参与作 用。 二、维生素C为8种不同的酵素作为电子供体: 其中3种参与胶原羟化。这些反应将羟基放入氨基酸的脯氨酸或赖氨酸,再将此 氨基酸加入至胶原蛋白分子内(经由脯氨羟化酶和羟化酶),从而使胶原蛋白分 子能够承担其三重螺旋结构,使得维生素C必须在维护组织、血管和软骨的时候 使用。 其中两种要参与组合肉碱。肉碱在运输脂肪酸进入粒线体制造ATP的时候是必需 品。 剩下的三种有以下功能: 多巴胺参与肾上腺素来合成多巴胺羟化酶。另一种酶加入胺基成为缩胺酸激素, 大大增加其稳定性。其中一种调节酪氨酸代谢。 血浆中的维生素C的累积含量超过100倍的生物器官组织为肾上腺、脑垂体、胸腺 、黄体酮及视网膜。21而包括脑、脾、肺、睾丸、淋巴结、肝、甲状腺、小肠 黏膜、白血球、胰脏、肾脏、唾液腺等器官组织内的维生素C的含量也高于血浆 中的维生素C 10至50倍。 生物合成 借由一连串的4酶驱动(four enzyme-driven)过程,绝大多数的动植物都可 以由葡萄糖自行合成维生素C。在肝脏内从肝糖分解而来的葡萄糖是制造维生 素C的原料(哺乳类与部分鸟类);抗坏血酸组织是依赖糖原分解的反应。爬 虫类与鸟类的合成器官在肾脏。 失去自行合成维生素C能力的动物有高阶的灵长类、天竺鼠、白喉红臀鹎与食 果性蝙蝠。最值得注意的是,人猿族群之中的人类也并没有能力自行合成维 生素C。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这些动物的基因内的伪基因GULO有缺失, 在合成过程中最后的一种L-古洛糖酸内酯氧化酶(L-gulonolactone oxidase )就无法产生出来。此突变并不会致命,因为有维生素C的食物来源对这些生 物而言不虞匮乏,许多这类物种的主食就包含水果。 大多数的灵长类摄取维生素C的量是高于人类摄取建议值的10到20倍。人们注 意到,抗坏血酸合成的损失与进化造成的尿酸分解能力的损失有着惊人的相 似。而尿酸与抗坏血酸都是强还原剂。因此有些人主张高阶灵长类的尿酸的 功能可以将抗坏血酸取代掉。抗坏血酸能够被人体的抗坏血酸氧化酶氧化。 以一头成年的山羊为例,它在健康的时候每天会制造出高于13,000毫克的维 生素C,而在面临致命疾病、创伤或压力时则会制造出高达100,000毫克的维 生素C。在人体受到外伤或其他损伤时,亦都证明使用了大量的维生素C,既 使曾有人提议,基于增高的维生素C的回收效率,人的摄取需求是远远低于其 他哺乳动物。 有部分的微生物,如酵母已证实能够从单糖合成维生素C。 缺乏症状 坏血病是缺乏维生素C的维生素缺乏症,缺乏维生素C的时候,组 织的胶原质会变得不稳定而无法正常发挥功能。坏血病的症状是皮 肤出现红色斑点,海绵状的牙龈,与从所有的黏膜出血。皮肤的斑 点分布以腿部最多,该病的患者脸色苍白,感觉沮丧,部分患者甚 至无法自行活动。严重的坏血病会出现开放性的溃烂伤口,以及掉 齿,最终导致死亡。由于人体无法储存维生素C,所以如果没有摄 取新鲜的补给品将会很快的耗尽。 拓展阅读 在人体中的作用 维生素C治疗坏血病是250年来医学证实的事实。坏血病是长期缺乏维生素C的最 终病况,它在人体上的表现是极度疲乏,肌肉无力,皮肤肿胀疼痛,牙龈出血, 口臭,皮下及肌肉中血管破裂出血,关节软弱,骨骼脆弱以致骨折,虚脱,泻痢 ,肺脏及肾脏衰竭而导致昏迷以致死亡。由此可见维生素C对各个主要器官都有 影响。 肾上腺是人体含维生素C最高的器官。人体在紧张的时候,肾上腺分泌大量的肾 上腺素到全身的肌肉中,准备好随时动作,应付危机。肾上腺素是从酪氨酸( Tyrosine)制成多巴(Dopa),转化成多巴胺(Dopamine),再转化为降肾上腺 素(Noradrenaline),最后制成肾上腺素(Adrenaline)。其中每一步骤都要 消耗维生素C进行羟基化反应(Hydroxylation)。这是为什么人和动物的肾上腺 必须储备大量维生素C的原因。 胶原(Collagen)是一种蛋白质,它存在人体的结缔组织、血管和骨骼的组织及 牙本质细胞之间。它的机械强度超过同重量的钢铁,是动物体型的基本支撑物质 。所以它可以使细胞排列紧密,皮肤紧致,骨骼牙齿坚固。当受到外伤时或是手 术后它可以帮助细胞修复、促进伤口的愈合。 维生素C促进胶原质的形成。胶原质是由两种氨基酸,赖氨酸 (Lysine)和脯氨酸(Proline),组合成的聚合巨分子。胶原质 的强度是因为消耗维生素C方才使吡咯氨酸醇化而加强了巨分子间 的吸引力。缺乏维生素C时胶原质的强度不足,则所有的器官组织 都减弱而产生各种疾病,最严重的时候就成为坏血病。正常人的血 管壁细胞,由于有胶原质填塞所以能排列整齐,并确保其严密性。 当缺乏维生素C时,血管组织的严密性受到损害,只要外界稍加压 力,血液即自行渗出,这就是所谓的坏血病最表面的现象。合成胶 原质时必定消耗维生素C,所以要维持身体各个器和组织器官的健 康,必须经常摄取足够的维生素C。 坏血病是维生素C枯竭的终结症状,它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血管 系统的崩溃。在长期缺乏维生素C的情况下,血管的组织减弱因此 导致各种心脏和血管的疾病。血管之中冠状动脉是受压力最高的部 分,为了防止冠状动脉渗血及破裂,血管自行修补的方法一是加厚 血管而使血管硬化,二是沈积胆固醇堵塞渗血的漏洞而使血管阻塞 。 赖斯医师Rath和鲍林Pauling发现大量的维生素C加上离氨基酸( Lysine)和吡咯氨基酸(Proline)可以清除冠状动脉现有沈积的 粥样硬化块(Plaques)。 癌细胞其实普遍存在人体的许多组织中,但是它们不能无限制地增长和扩散,只 形成良性肿瘤。只有在胶原质减弱时,癌细胞才能溶化胶原质的屏障,从原始病 灶扩展到其它的组织和器官,对人体造成危害。平时维持足够的维生素C,可以 降低癌症发生率。癌症病人服用大量维生素C,可以延缓癌细胞的扩展,甚至压 制癌细胞的生长。 眼睛中的晶状体和视网膜都含有高浓度的维生素C。缺乏维生素C时,晶状体中的 胶原质就失去它的透明性而产生白内障。维生素C也可以降低眼球内液体的压力 ,避免青光眼的病症。 卡尼汀(Carnitine)是一种氨基化合物,它在肌肉组织中帮助肌肉获得收缩需 要的能量。卡尼汀也是由离氨酸(Lysine)经过醇化而制成的。这个醇化反应, 也要消耗维生素C。卡尼汀是脂肪酸氧化产生能量之重要运送者,因此当维生素C 缺乏时,就会使人感到精神不济,同时血液中亦会积存多量的中性脂肪。 维生素C可以增强血管的组织和减少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对于动脉硬化性心脏 血管的疾病与高血压、中风等的成人病都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缺乏维生素 C时,胆固醇不易分解成胆酸,而使血清胆固量提高,容易导致血管粥状硬化及 血栓症。 人类和动物的免疫系统的主要工作是由白血球和淋巴球来完成的。 白血球和淋巴球中维生素C的含量是血液中维生素C含量的30倍。白 血球和淋巴球必须有足够维生素C才能吞噬滤过性病毒与细菌,所 以人体的免疫力,是和维生素C的存量是切切相关的。维生素C有很 强的还原的能力。体内许多生化反应都需要维生素C的帮助才得以 完成。维生素C可避免白血球受自体氧化的伤害,因此可强化免疫 系统。 服用大量维生素C会增加血液中IgA,IgG及IgM等抗体的浓度。这些 抗体附着在外来的病毒和细菌上,指引白血球和淋巴球来将它们消 灭。 维生素C可以帮助钙、磷、铁这类的矿物质在小肠的吸收,所以对 于贫血或是骨质疏松症者很有帮助。大多数钙、磷、铁的化合物, 都不溶于水,所以不容易被人体吸收。维生素C的钙、磷、铁盐则 有很高的水溶解性,所以能够帮助这类的矿物质在小肠的吸收。 维生素C是一种抗氧化极强的物质,对于人体长期暴露 在不良的环境中(过氧化脂质、抽烟、喝酒、虫蛇咬伤 及许多化学毒素)所产生的自由基物质,都可以有效的 清除。医学界认为自由基与癌症或老化的发生有关。亚 硝酸胺是一种致癌物质,体内若有足量维生素C存在时 ,就可以防止腌肉用的亚硝酸转化产生亚硝酸胺。 维生素C参与人体内许多的生化反应,缺乏维生素C时这 些反应都不能顺利进行,在许多相关的器官中产生病变 。大多数动物都能在肝脏中自行生产维生素C,所以很 少会染上伤风,感冒,冠状动脉阻塞和癌症这些人类特 有的病症。 谢 谢 ! 维C银翘片 辅脢-Co-A组成分中有泛酸、腺嘌呤( adenine)等,是能量产生的相关物质, 为acetyl Co-A还原所需,而acetyl Co-A 在粒腺体内可直接合成脂肪外,acetyl Co -A亦涉及胺基酸合成及能量产生的生化作 用,是一非常重要的物质。 叶酸的名字来源于拉丁文folium(意 思是叶子)。由米切尔(HK Mitchell,1941)及其同事首次从菠菜 叶中提取纯化出来,命名为叶酸。叶酸 作为重要的一碳载体,在核苷酸合成, 同型半胱氨酸的再甲基化等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