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商河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_第1页
毕业论文商河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_第2页
毕业论文商河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_第3页
毕业论文商河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_第4页
毕业论文商河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 目: 商河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专业代码: 070702 作者姓名: 肖 冉 学 号: 2007202024 单 位: 环境与规划学院 指导教师: 李 如 雪 2011年5月31日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论文中不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聊城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相应责任。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指 导 教 师 签 名: 日期 目 录前言11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1.1可持续发展的涵义11.2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涵义12商河县土地利用状况22.1商河县概况2 2.2 商河县土地资源利用现状32.3 商河县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42.4 商河县土地资源利用的特点53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63.1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较低,后备资源较贫乏63.2建设用地结构不合理,供需矛盾逐渐突出73.3建设用地比较粗放,节约集约利用程度低73.4土地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84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措施84.1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土地管理中的主导作用84.2力保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84.3建立健全土地集约利用激励约束机制94.4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94.5推进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动态管理94.6提高相关法律意识,加强土地执法监察的同时强化公众参与和监督105结语10参考文献11致谢12摘 要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基础和十分宝贵的资源,寻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土地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在分析商河县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以及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改变这种状况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商河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和建议。关键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商河县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AbstractLand resources are the material foundation that human depend on and very precious resource. Study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land resources was becoming an important aspect of land science in the world. By analyzing the problems, conditions and other important influencing facts existing 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xploitation of land resources in Shanghe Country countermeasures, a series of advice are made in order to make a sustainable use of it.Key words: Land resource;sustainable utilization; Shanghe Country商河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前言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提和基础,是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人口、粮食、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商河县隶属山东省济南市,是济南市的北大门,当地种植业、畜牧业发达,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成为了重中之重。对商河县的土地资源利用现状进行分析,使土地资源充分发挥土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1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最先是在一九七二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也是目前最被广泛接受的定义。1989年“联合国环境发展会议”(UNEP)专门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战略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认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战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1)走向国家和国际平等;(2)要有一种支援性的国际经济环境;(3)维护、合理使用并提高自然资源基础;(4)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和考虑。1.2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涵义土地资源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的气候、地质、地貌、土壤、水文、生物等自然要素组成,同时又时刻受到社会经济条件影响的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体。由于土地资源为人类的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空间和场所,保障了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物质生产的基础和条件,为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积累提供了本源,因此,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1。持续土地利用的思想是1990年2月在新德里由印度研究会(ICAR)、美国农业部(USDA)和美国Rodale研究中心共同组织的首次国际持续土地利用系统研讨会(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ustainable Land Use System)上正式确认的。该会议主要评价了世界不同地区的持续土地利用系统的现状和问题,建议建立全球持续土地利用系统研究网。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为土地资源利用中的“数量”和“质量”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的基本意思是“连续不断”,但土地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可持续性包括以下四方面的涵义:第一,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根据各类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发挥的作用不同,土地资源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主要是指土地资源必须以一定的种类和面积存在于特定的区域,才能保障国民经济发展对各类土地资源的需要。第二,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土地资源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主要是针对作为生物生产所用的土地资源而言的,所以,稳定和提高单位面积土地资源的物质生产能力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目的。第三,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土地资源利用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不仅是土地资源用于生物生产所用应达到的目的,也是土地资源作为非生物生产的建设所用时应达到的目的。这些目标或目的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土地资源的利用要追求经济效益和最大利润的客观要求。第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土地资源利用中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主要是指土地资源的利用不至于导致土地资源环境的恶化,具体是指在土地资源的利用中,对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因子都必须控制在要求的指标之下,并改善土地资源的环境质量状况。以上四个方面的土地资源可持续性相辅相成地共同构成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涵,对任一土地资源利用而言,这四个方面的可持续性不能同时满足时,该土地资源的利用是不可持续的2。2商河县土地利用状况2.1商河县概况商河县位于山东省会济南东北部,地处三市四县交界,北依京津、南依省会、东和滨州市的惠民、阳信毗邻,西北与德州的临邑、乐陵接壤,是济南市北跨黄河在鲁西北的经济辐射中心。省道248线(商河至济南段为双向六车道一级路)纵贯南北,316线横跨东西,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1170公里,公路密度列全省之首,北接德滨高速公路,南到济青、京福高速70公里,距济南国际机场50公里,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1170公里,公路密度名列全省之首。商河县全境呈菱形,行政区域土地面积为116308.7公顷。截止2008年底,全县总人口61.4万人。境内现辖许商街道办事处,玉皇庙、怀仁、殷巷、龙桑寺、贾庄、郑路6个镇,韩庙、沙河、张坊、孙集、白桥5个乡,948个行政村,15个居委会,总人口60.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6万人,平均人口密度为517.76人/平方公里。商河县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季风特征明显。平均气温12.4,年降水量为573.0毫米,平均无霜期为194天,西南风较多。雨热同季,土地肥沃,干湿显著,光照充足,对农牧业生产十分有利,是国家级“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和“优质棉基地”。 2006年2月份,商河县被山东省政府评为“粮食生产先进县”。2004年全县蔬菜播种面积34万亩,总产量118万吨,总产值11.35亿元,蔬菜出口创汇600万美元。其中大蒜的中心产地白桥乡是济南市的科技兴农示范基地,农业部命名的“中国大蒜生产第一乡”。县域内河流属海河流域徒骇河水系和德惠新河水系。徒骇河水系流域面积349.2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0%。德惠新河水系流域面积813.4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0%。商河县石油资源十分丰富,属全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范围,已探明石油储量为5000万吨、天然气30亿立方米,主要分布在贾庄、玉皇庙等乡镇。全县地热具有储藏量大、水层浅、水质好、水温适宜、医疗价值高、用途广泛等六大特点,对人体具有极高的医疗和保健作用。在社会经济方面,2005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74.18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32亿元,增长21.9%;第二产业增加值32.62亿元,增长17.1%;第三产业增加值17.24亿元,增长23.5%。一、二、三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2.3:45.1:22.6变化为32.8:44.0:23.2。全县人均生产总值12318元,增长25.2%3。2.2商河县土地资源利用现状根据2006年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查显示,2005年商河县土地总面积116308.7公顷,其中农用地90499.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7.81%;建设用地16775.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4.42%;其他土地9033.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77%。农用地中,耕地74360.4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82.17%;园地523.6公顷,占0.58%;林地4337.5公顷,占4.79%;其他农用地11278.0公顷,占12.46%。建设用地中,城乡建设用地15183.8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90.51%;交通水利用地1459.5公顷,占8.70%;其他建设用地132.4公顷,占0.79%。而在城乡建设用地中,建制镇1738.4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总面积的11.45%;农村居民点12728.7公顷,占83.83%;采矿用地8.7公顷,占0.06%;其他独立建设用地708.1,占4.66%。在交通水利用地中,铁路0公顷,占交通水利用地总面积的0%;公路667.3,占45.72%;水库152.7,占10.46%;水工建筑639.6公顷,占43.82%。其他建设用地132.4公顷,占其他建设用地总面积的100%。其他土地中,水域3321.5,占其他土地总面积的36.77%;自然保留地5711.9,占63.23%4。2.3商河县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1996年与2005年相比,农用地总量增长了8946.42公顷,其中耕地增长了601.27公顷,园地减少了2097.8公顷,林地增加了2150.17公顷;建设用地总量减少了8287.22公顷,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增加了1200.07公顷,交通水利用地(不包括农村道路用地)减少了9433.63公顷,特殊用地减少了54.46公顷;其他用地(包括水域面积)减少了620.08公顷。为了直观的显示两个年份各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变化,如图1:图1 商河县土地利用类型对比由图1可见,经过商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年)的实施,耕地面积总体上实现了占补平衡,保证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园地面积减少比重较大,而林地面积增加了较大比重;建设用地的面积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增加面积比重较大,交通水利面积减少面积明显。2.4商河县土地资源利用的特点土地利用现状特征是在自然、社会、经济、技术、历史等多种因素的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它反映了一个地区土地利用现状的实质问题5。商河县土地利用的特点主要有:2.4.1土地资源利用条件较好商河县全境位于黄河冲积平原,境内无高山和丘陵,地势平坦,自西南向东北缓缓倾斜,土层深厚,土质较好。商河县土壤成土母质系第四纪黄河冲积物。因沉积特点不同,分布规律复杂,排列组合多样,土壤属种较多。全县土壤可分为3个土类、6个亚类、12个土属、93个土种,土种主要为潮土、盐土及风沙土。其中潮土面积约占97.25%,土壤肥沃,保水保肥性强,适耕期长,是全县粮食、棉花主要生产地,为全县农业的主要利用类型3。此外,商河县气候适宜,水系发达,交通便利,运输业较为发达,有利于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及全县经济的良好发展。2.4.2土地利用率和垦殖率高,但耕地分布不平衡商河县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大县,土地利用程度较高。其中已利用土地面积为107275.3平方公里,土地利用率为92.23%,全县人均耕地0.12公顷,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全县耕地主要分布在郑路镇、殷巷镇、玉皇庙镇等,且质量较好。2.4.3土地利用结构中,农业用地为主据土地资源详查结果,全县土地利用类型以农用地为主,而农用地中耕地面积更是占到全县土地总面积的63.93%,超过了全省的平均水平。这一特点充分体现了平原农区的用地格局。各类土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由大到小依次为耕地、城乡建设用地、其他农用地、林地、其他土地、交通水利用地、园地、特殊用地。全县农业用地面积为90499.5公顷,非农业用地面积为25809.2公顷,农业用地和非农业用地之比为3.51:1。2.4.4土地后备资源适宜开发2005年全县自然保留地为5711.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91%。这些自然保留地以盐碱地为主,根据土地适宜性评价,宜耕面积较大,而且开发难度相对较小。3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3.1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较低,后备资源较贫乏衡量土地宏观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是土地生产率。土地生产率是指土地现有利用水平(包括投入水平)下土地的生产能力。2005年全县每公顷土地的国内生产总值是5.16万元,全县粮食总产为609156吨,全县工业总产值为745010万元4。综合各项因素,商河县的土地利用效益还较低,潜力有待挖掘。除此以外,据土地调查结果显示,2005年未利用土地为9033.4公顷(其中包括3321.5公顷的水域面积),虽然部分能被开发,但随着人口的增加、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工业及开发区的建设需要变大量的农业用地为非农用地,后备资源相对有限,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形势较严峻。因此,如何处理好非农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的关系,保证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目标的实现应引起足够重视。据统计,1990年末全县耕地面积为73952.43公顷,1996年末全县耕地面积为73759.13公顷,期间减少耕地193.3公顷,虽然经过第一轮土地利用规划对耕地的保护,在2005年全县耕地面积已达到74360.4公顷,但是随着人口的的增加、经济的发展,人地关系问题必将愈加紧张,耕地的保护问题仍然不容忽视。3.2建设用地结构不合理,供需矛盾逐渐突出 1996年全县建设用地面积25063.0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1.56%。其中城镇建设用地面积524.62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2.09%;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12051.80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48.09%。而2005年全县建设用地面积16775.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4.42%。其中城镇建设用地1738.4公顷,占建设用地的10.36%;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12728.6公顷,占建设用地的75.87%6。与1996年相比,2005年城镇及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所占比例明显偏高。未来一段时间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速度逐步加快的关键时期,也是全县城镇化、新兴工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建设用地需求量激增。2005年,全县的城镇化水平约为25%,低于全省45%的平均水平。今后城镇化和工业化用地需求量将在较长时期内保持较高的需求水平,实现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双赢”的压力增大。3.3建设用地比较粗放,节约集约利用程度低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珍惜土地、节约用地的观念淡薄,法律制度不够健全,执法力度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土地浪费现象严重。主要问题有:城镇建设偏重外沿扩张,工业用地比较粗放,农村居民点规模小、布局散乱,空心村、闲散地大量存在,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有待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开发利用水平有待提高。2005年全县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242平方米,高于国家标准(人均150平方米)92平方米;人均城镇工矿用地219平方米,高出全省人均城镇工矿用地(160平方米)40平方米。全县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产值为31.43万元/公顷,不到全省平均水平(68.33万元/公顷)的二分之一,与济阳县(38.88万元/公顷)相比也存在少许差距。因此亟需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努力提高节约集约利用水平4。3.4土地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一是农药、化肥的大量施用和农村畜禽养殖业的发展造成了农村面源污染的加重;二是风沙化问题依然存在,沙河故道耕地治理标准相对较低,立地条件较差;三是地下咸水区面积大,土壤盐渍化威胁仍然存在,目前仍有盐碱地5336.8公顷;四是生态修复与培育依然不能满足要求。4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措施土地作为一种生产资料,“只要处理得当,土地就会不断改良”。在合理使用和保护的条件下,农用土地的肥力可以不断提高,非农用土地可以反复利用,永无尽期。这已被中国几千年的农业土地利用史所证明7。在综合分析商河县土地资源、土地利用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商河县土地的合理利用提出以下建议:4.1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土地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管理的龙头,要管好土地,用好土地,就必须编制一个科学的、合理的、实用的、可操作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以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为目标,一切围绕这个总目标安排,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土地保障。于2000年实施的商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年),在耕地总量的保持、土地集约合理利用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划编制的不足逐渐表现出来,亟需新一轮的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就目前来说,首先要科学合理的修编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其次,要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控制作用,加强土地管理。4.2力保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 耕地是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发展经济必须以保护耕地的前提,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决定的。耕地保护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耕地面积保护,防止耕地被非农业用地占用;另一方面,就是耕地质量保护,主要是提高耕地肥力、保护其环境质量7。商河县正处在社会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工业用地等建设用地的需求会持续增加,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会使耕地的保护面临一定的困境,与此同时,人口的增加也会给耕地的保护带来一定的压力。在实际工作中,保护耕地要做到以下四点:第一,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建设,建立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第二,极力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和有偿转让制度,控制耕地流失;第三,开源与节流并举,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第四,加大投入,集约开发耕地,提高耕地质量;第五,控制人口数量8。4.3建立健全土地集约利用激励约束机制首先,优化农业用地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第一,要优化农用地结构,协调好县内农业用地中耕地、园地、林地等各种用地类型的面积和分布,建立有序完整的农业生态系统,同时提高农业经营特别是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抗灾能力;第二,要优化各类农用地内部结构,积极推广、耕种各种适销对路的农业新品种,林地的树种类型等,从而提高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经营效益8。其次,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坚持城镇土地成片开发,集约利用城镇建设用地;进一步完善城市土地市场,严禁土地闲置,建设用地的规划还应充分考虑建造高层建筑,提高建筑容积率;对于农村居民点,这是目前商河县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问题中的主要点,在实际的操作中应该结合当前开展的新农村建设工作,适当撤并一些自然村,同时对村落进行统一规划建设,治理“空心村”,逐步使居民点由零散转向集中布局,减少村镇分散分布对于土地的过多占用等一系列措施9。4.4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针对商河县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现象,有关部门应积极防治环境污染,对原有企业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污染治理,并限制发展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经济效益差的小型企业;对新开发项目、城镇基础设施、住宅建设工程,都应有严格的环保要求和配套设施建设。积极治理“三废”,实现达标排污,对工业固体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对生活垃圾则应分类堆放、分类收集,进行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尽量减少农药的使用,而采取综合措施治理病虫害,化肥的使用应因地制宜,杜绝过度和过量。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的高度统一。4.5推进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动态管理通过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系统的建设,为包括政府职能部门、社会公众、土地需求方或使用方、新闻媒体等各方建立起一个高效的监督、监管、沟通和参与的平台;使土地管理部门能够实时跟踪、掌控各区域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适时进行管理和调控,从根本上提高管理效率10。完善土地利用档案管理制度、土地调查和土地统计制度,利用“3S”技术及时掌握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为规划实施和监督提供有力依据和保障。这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需要县市级甚至省级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4.6提高相关法律意识,加强土地执法监察的同时强化公众参与和监督较长时间以来,人们对相关法律政策认识不够,观念相对落后,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按照全国县乡村干部国土资源法律知识宣传教育培训活动要求,积极利用网站、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媒体宣传法律法规;重点抓好全县各乡(镇、街道)党政领导国土资源法律知识培训、典型案例的警示教育、“625”土地日宣传等工作,切实提高全县的国土资源法律意识。与此同时,切实加强土地执法监察。通过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