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心肺复苏培训指南更新要点课件_第1页
神经外科心肺复苏培训指南更新要点课件_第2页
神经外科心肺复苏培训指南更新要点课件_第3页
神经外科心肺复苏培训指南更新要点课件_第4页
神经外科心肺复苏培训指南更新要点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5美国心脏协会 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 德阳市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 1 2015 心肺复苏苏指南 7 大更新 要点总结总结 快速反应,团队协作 生存链一分为二 先电击 or 先按压 别再使劲按了! 与阿片类药物相关的紧急情况,应给与纳 洛酮 胸外按压需有效 加压素被除名 2 快速反应,团队协作 施救者应同时进行几个步骤,如同时检查呼 吸和脉搏,以缩短开始首次按压的时间 由多名施救者形成综合小组,同时完成 多个步骤和评估 分别由施救者实施急救反应系统;胸外 按压、进行通气或取得球囊面罩进行人 工呼吸、取回病设置好除颤器同时进行 3 生存链一分为二 AHA 成人生存链链分为为两链链: 一链为链为 院内急救体系 另一链为链为 院外急救体系 4 5 手机时代,充分利用社会媒体呼叫施救 者,手机等现代化电子设备能够在院外 急救中发挥重要作用; 6 别再使劲按了! 10 年的指南规规定胸外按压压的下限:频频 率 100 次 / 分、深度 5 厘米。临临床 上普遍存在按压过压过 度的问题问题 ,如胸骨 和肋骨骨折,同时时,施救者也会消耗 大量体力,无法保证证接下去的按压质压质 量。新的指南提出高质质量的心肺复苏苏 ,应该应该 有足够够的速率和按压压幅度:按 压压速率为为 100 - 120 次 / 分钟钟;幅度至 少是 5 厘米,不超过过 6 厘米。 7 瘾君子的福音 若患者有疑似生命危险、或与阿片类药 物相关的紧急情况,应给与纳洛酮。瘾 君子的福音!对于已知或疑似阿片类药 物成瘾的患者,如果无反应且呼吸正常 ,但有脉搏,可由经过正规培训的非专 业施救者和 BLS 施救者给与肌肉注射 或鼻内给予纳洛酮。 8 9 加压素被除名 10 年版指南认为认为 一剂剂静脉 / 骨内推注 的 40 单单位加压压素科替代第一或第二剂剂 肾肾上腺素治疗疗心脏骤脏骤 停。而新版则则指 出,联联合使用加压压素和肾肾上腺素,相 比使用标标准剂剂量的肾肾上腺素在治疗疗心 脏骤脏骤 停时时没有优势优势 。给给与加压压素相对对 使用肾肾上腺素也没有优势优势 ,因此,加 压压素已被新版指南除名。 10 继续强调实施高质量心肺复苏 按压速率至少为每分钟 100 次(而不再是每 分钟“大约” 100 次 成人按压幅度至少为 5 厘米;婴儿和儿童的 按压幅度至少为胸部前后径的三分之一(婴 儿大约为 4厘米,儿童大约为5厘米) 保证每次按压后胸部回弹 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 避免过度通气 11 继续强调实施高质量心肺复苏 对于成人、儿童和婴儿(不包括新生儿), 单人施救者的按压通气比率建议值 (30:2) 并未更改 仍然建议以大约每秒钟1次的速率进行人工呼 吸 实施高级气道管理后,可继续进行胸外按压 (速率为每分钟至少 100 次)且不必与呼吸 同步 之后,可按照大约每 6 至 8 秒钟 1 次呼吸 的速率进行人工呼吸(每分钟大约8至10次呼 吸) 12 成人生存链 1. 立即识别心脏骤停并启动急救系统 2. 尽早进行心肺复苏,着重于胸外按压 3. 快速除颤 4. 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 5. 综合的心脏骤停后治疗 13 1. 判断意识和呼吸 2. 启动EMSS(呼救) 3. 判断脉搏(C) 4. 胸外按压(A) 5. 开放气道和人工通气(B) 6. CPR(30:2) 7. 早期除颤(AED) 成人基础生命支持流程 14 判断意识和呼吸 确定现场安全”现场安全“ 拍打双侧肩膀,大声呼叫 :“你还好吗?”,左右耳各 叫一次 观察有无正常呼吸(濒死 呼吸) 15 更改:A-B-C C-A-B A-B-C: 开放气道 人工通气 胸外按压 C-A-B: 胸外按压 开放气道 人工通气 Why? 于存活方面,无明显益处 胸外按压是最简单的技术, 所以是进行复苏时遇最小障碍的 16 心脏骤停患者需氧量较平常相比没有明显增加 突发心脏骤停患者的血液内剩余的氧气可以维持患 者最初几分钟的供氧 “无明显益处. . .为什么? 心脏骤停患者可承受相对较长时间的呼吸停止而非 长时间的血液循环停止 17 部分成人心脏骤停患者有心室纤维性颤动(VF)/无脉性心室 心搏过速(VT),所以必须 胸外按压 及时除颤 胸外按压可以迅速开始(不需器材) 打开气道和提供通气将会延缓救治措施 通气只会延迟18秒或更少 18 从 A-B-C 更改为 C-A-B 大多数院外心脏骤停患者没有由任何旁观者 进行心肺复苏 这可能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但其中一个障碍 可能是 A-B-C 程序,该程序的第一步是施救 者认为最困难的步骤,即开放气道并进行人 工呼吸 如果先进行胸外按压,即C-A-B,可能会鼓励 更多施救者立即开始实施心肺复苏 19 判断脉搏(C) 患者体位: 仰卧在硬质的平面 摆放方法: 患者面朝下时,应把患者整体翻转,即头、肩 、躯干同时转动,避免躯干扭曲,头、颈部应与 躯干始终保持在同一个轴线上 20 医务人员:检查脉搏 非医务人员:不需要检查脉搏 方法:用食、中手指找到甲状软 骨,平行侧滑到与抢救者同侧 的胸锁乳突肌与颈前肌之间的 肌间沟内 注意事项: 检查时间小于10秒(5-10秒) 判断脉搏(C) 21 胸外按压(A) 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 按压与放松时间各占50 按压深度:至少5cm 位置:胸骨下二分之一(乳头连线法) 22 胸外按压方法 肘关节伸直,双上肢呈一 直线,双肩正对双手,以 保证每次按压的方向与胸 骨垂直 双手呈重叠或相加 按压幅度为至少5cm 每次按压后使胸廓充分回 弹,但双手不要离开胸壁 胸外按压(A) 23 改变: 胸外按压频率至少100次 Why? 按压次数对于能否恢复自主循环以及存活后的良 好神经系统功能非常重要。 按压次数是由按压速率以及按压中断的次数和持 续时间决定。 大多数研究显示更多按压可提高存活率 强调尽可能减少这一关键心肺复苏步骤的中断。 指南改变及原因 24 改变: 胸外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 Why? 多个建议的幅度,可能会导致理解困难。 施救者往往没有以足够幅度按压胸部。 研究表明, 按压至少 5 厘米比按压 4 厘 米更有效。 指南改变及原因 25 开放气道和人工通气(B) 开放气道方法 非医务人员 压额抬颏法 医务人员 无颈椎外伤者 压额抬颏法 疑有脊柱损伤者托颌法 观察口腔有无异物(见到异物才清除) 26 每次人工呼吸时间1秒 每次人工呼吸潮气量足够,能观察到胸廓明 显起伏 缓慢均匀吹气,“避免给气过力”的人工呼吸 若已建立人工气道,且二人CPR,通气频率 810次/分,呼吸与胸外按压不需同步 开放气道和人工通气(B) 27 潮气量: 500-600 mL/次,必须看到胸廓起伏 1L球囊1/22/3; 2L球囊1/3 呼吸频率: 无自主循环 8-10 次/min 有自主循环 10-12 次/min 吸入氧浓度: 医务人员应及时使用氧,尽量用100%的纯氧, 至少40% 开放气道和人工通气(B) 28 方 式 口对口人工呼吸 口对鼻人工呼吸 口对气管造口人工呼吸 口对阻隔装置人工呼吸 口对面膜人工呼吸 口对面罩人工呼吸 球囊-面罩通气技术 开放气道和人工通气(B) 29 开放气道和人工通气(B) 口对口人工呼吸 注意事项: 要确保气道通畅 捏住患者的鼻孔,防止漏气 把患者的口全罩住,呈密封状 每次吹气应1秒钟 吹气后“正常”呼吸,松开捏鼻手 通气频率8-10/min 潮气量500-600mL/次 30 球囊面罩通气技术 单人法 双人法 31 面罩的固定方法 单手固定法(EC) 双手固定法(双E或双EC ) 32 清除异物手法 33 CPR(30:2) 在30次按压周期内,保 持双手位置固定,不改 变手的位置 每周期按压与呼吸比为 30:2 每5周期后重新评估 若为双人,每5个周期 (约2min)换位 34 1.预防 2.尽早进行心肺复苏 3.启动急救系统 4.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 5.综合的心脏骤停后治疗 儿童生存链 35 肱动脉 口对口鼻呼吸 婴婴儿意识识判断: 拍足底,呼叫患儿,确认意识丧失 36 婴儿胸外心脏按压方法 (1)二指按压: 单人:用中指、无名指或中指、食 指按压 双人:用双手拇指环抱按压 (2)压力均匀,不可使用瞬间力量 (3)按压部位在胸骨中线、双乳头连 线略下方 (4)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 (5)按压深度约为胸部前后径的13 ,每次按压后胸廓完全弹回,保证 按压与松开时间基本相等 37 潮气量: 6 8mL/kg,必须须看到胸廓起伏 充气压压力20 40cmH2O (新生儿) 呼吸频频率: 无自主循环环 8 10 次/min 有自主循环环 12 20 次/min 40 60 次/min(新生儿) 氧流量: 68L/min(供氧浓浓度为40% 60% ) 球囊面罩通气技术术 38 高质量心肺复苏的需要 1、按压压速率至少为为每分钟钟100次 2、成人按压压幅度至少为为5cm;婴婴儿和儿童的按压压幅度 至少为为胸部前后径的1/3(婴婴儿 4cm,儿童 5cm ) 3、保证证每次按压压后胸部回弹弹 4、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压的中断 5、避免过过度通气 39 40 心脏骤停后治疗的初始目标和 长期关键目标 1. 恢复自主循环后优化心肺功能和重要器官 灌注 2. 转移/运输到拥有综合心脏骤停后治疗系统 的合适医院或重症监护病房 3. 识别并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 (ACS) 和 其他可逆病因 4. 控制体温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5. 预测、治疗和防止多器官功能障碍,这包 括避免过度通气和氧过多 41 心脏骤停后治疗的初始目标和 长期关键目标 心脏骤停后患者的综合治疗策略的主要目标 是在经过培训的多学科环境中持续地按综合 治疗计划进行治疗,以恢复正常或基本正常 的功能状态 怀疑患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的患者应分流 到具有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和再灌注介入治疗 能力的机构,该机构应该拥有具备监护多器 官功能障碍的患者经验的多学科团队,而且 可及时开始适当的心脏骤停后治疗(包括低 温治疗) 42 心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