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血液循环课件_第1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血液循环课件_第2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血液循环课件_第3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血液循环课件_第4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血液循环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血 液 循 环 blood circulation 概念 血液循环(blood circulation) :心脏与相通的血管构成了密闭 的循环系统,心脏推动血液在心 血管系统内周周而复始的定向流 动称为血液循环 血管 血液 心脏 血液循环 系统 心脏的重要性 80岁的一生中: 心脏跳动30亿次之多! 输送的血液达3亿多升,可装满1600架四引擎 波音747客机的全部油箱! 所作的功,相当于将3万公斤物体举到喜马拉 雅山顶峰所作的功! %心跳是机体生命存在的标准,一旦心跳停止 标志着生命结束。 掌握掌握 心脏的泵血功能及调节。动脉血压 的形成及影响因素,中心静脉压, 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心血 管活动的神经与体液调节。 熟悉熟悉 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 了解了解 各类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形成 机制,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心电图各 波段的意义,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 。冠脉循环的特点和调节,肺循环 的特点和调节,血-脑脊液屏障和血- 脑屏障 。 大纲要求 第一节 心脏生理 (一)心动周期 心动周期(cardiac cycle): 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 次所用的时间,称为一个心 动周期。 一、心脏的泵血功能 心动周期与心率呈反比关系,心动周期 60/心率 (二)心脏的射血过程 快速射血期 减慢射血期 动脉瓣开放 心室容积明显缩小 血液由心室射入动脉 历时约0.25s 1.心室收缩期 等容收缩期: 房室瓣、动脉瓣均关闭 心室收缩但容积不变 历时约0.05s 第一节 心脏生理 2.心室舒张期 等容舒张期 室内压高于房内压 动脉瓣、房室瓣关闭状态 历时约0.08s 快速充盈期 减慢充盈期 房室瓣开放 心室增大 历时约0.42s 第一节 心脏生理 ( (三三) )、心脏射血功能的评价心脏射血功能的评价 1.1.每博输出量和射血分数每博输出量和射血分数 (1)(1)每博输出量(每博输出量(stroke volumestroke volume):心脏每博动一次):心脏每博动一次 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 (2)(2)射血分数(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jection fraction):每博输出量占心):每博输出量占心 舒期的容积百分比。舒期的容积百分比。 2.2.每分输出量与心指数每分输出量与心指数 (1)(1)心输出量(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ardiac output):): 每分钟由一侧心每分钟由一侧心 室输出的血量。即每分输出量。室输出的血量。即每分输出量。 (2)(2)心指数(心指数(cardiac indexcardiac index):空腹和安静状态下,每):空腹和安静状态下,每 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 第一节 心脏生理 (四)心脏射血功能的调节:(四)心脏射血功能的调节:决定于博出量和心率 2.心率对心输出量的影响 1.搏出量的调节:决定于前负荷、后负荷和心肌收缩力 (1)异长自身调节 通过心肌细胞本身初长度的改变而引起心肌收缩强度的变化 (2)等长自身调节 通过影响心肌收缩能力来调节搏出量(提高射血分数) 心输出量 搏出量 心 率 前负荷(静脉回流量) 后负荷(主动脉压) 心 缩 力 体液因素 神经因素 第一节 心脏生理 (五)心泵血功能的贮备(五)心泵血功能的贮备 心力储备(心力储备(cardiac reservecardiac reserve):心输出量随机):心输出量随机 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的能力。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的能力。 心力贮备大:心力贮备大: 剧烈运动时心排出量可达剧烈运动时心排出量可达 30L/30L/分,是安静时的分,是安静时的5-65-6倍倍 体育锻炼可提高心力贮备体育锻炼可提高心力贮备 第一节 心脏生理 n n 心房、心室有规律地收缩和舒张以心肌细胞生物电心房、心室有规律地收缩和舒张以心肌细胞生物电 为基础为基础 n n 心肌细胞分为:心肌细胞分为: 工作细胞工作细胞具有收缩功能具有收缩功能心房肌和心室肌心房肌和心室肌 自律细胞自律细胞具有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功能具有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功能构成心构成心 脏特殊传导系统(窦房结、房室交界区、房室束、脏特殊传导系统(窦房结、房室交界区、房室束、 左右束支及普肯耶纤维)左右束支及普肯耶纤维) n n 两类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有所不同两类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有所不同 二、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二、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 第一节 心脏生理 (一)、生物电现象(一)、生物电现象 1.1.静息电位(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resting potential) 2.2.动作电位(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ction potential) 二、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二、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 概念 极化(polarization):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外为正电 位,膜内为负电位的状态。 去极化(depolarization):细胞受到刺激后,膜内外电 位差逐渐减小,极化状态逐步消除,这种过程称为去极化。 复极化(repolarization):由去极化状态恢复到极化状态 的过程。 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原有的极化程度增强,静 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兴奋性降低的状态。 第一节 心脏生理 0 膜电位 (mV) -90 0 4 3 2 1 (一)、生物电现象(一)、生物电现象 0期:去极化 1-2ms Na+Na+内流内流( (快快Na+Na+通道通道) ) 1期 :快速复极初期 10ms K+K+一过性外向电流一过性外向电流 2期:平台期 100-150ms Ca2+Ca2+内流内流( (慢慢Ca2+Ca2+通道通道) ), K+ K+ 外流外流 3期:快速复极末期 100-150ms K+K+外流外流 ( (外向钾电流外向钾电流) ) 4期:静息期 Na+-K+Na+-K+交换交换(Na+-K+(Na+-K+泵泵); Na-Ca2+ ); Na-Ca2+ 交换交换 心室肌心室肌 细胞动细胞动 作电位作电位 分期分期 第一节 心脏生理 (二)生理特性(二)生理特性 1.1.自律性(自律性(excitabilityexcitability)组织细胞在没有外来因组织细胞在没有外来因 素作用下,自动地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素作用下,自动地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 自律细胞:自律细胞: 窦房结细胞窦房结细胞 100100次次/ /分分 房室交界区房室交界区 5050次次/ /分分 蒲肯野细胞蒲肯野细胞 3030次次/ /分分 兴奋频率最快的窦房结细胞成兴奋频率最快的窦房结细胞成 为全心活动的起搏点为全心活动的起搏点 窦房结控制的心搏节律,称为窦房结控制的心搏节律,称为窦性心律 节律为节律为100100次次/min /min 。 第一节 心脏生理 心脏的起搏细胞的分布心脏的起搏细胞的分布 正常起搏点:窦房结 潜在起搏点:窦房结以窦房结以 外的自律细胞受窦房结外的自律细胞受窦房结 控制,自律性表现不出控制,自律性表现不出 来。来。 异位心律:病理情况下病理情况下, , 潜在起搏点发出兴奋控潜在起搏点发出兴奋控 制全心所表现出的节律制全心所表现出的节律 性活动。性活动。 第一节 心脏生理 有效不应期有效不应期 ERPERP 相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 RRPRRP 超常期超常期 SNPSNP (二)生理特性(二)生理特性 2.2.兴奋性兴奋性(excitability)(excitability)心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心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第一节 心脏生理 机械收缩AP 兴奋的周期性变化与心肌收缩关系兴奋的周期性变化与心肌收缩关系 心室肌心室肌APAP、机械收缩曲线与兴奋性的关系、机械收缩曲线与兴奋性的关系 心肌细胞有效不应心肌细胞有效不应 期长,延续到心肌期长,延续到心肌 舒张早期。决定了舒张早期。决定了 心室肌不会发生强心室肌不会发生强 直收缩。直收缩。 第一节 心脏生理 期前收期前收 缩缩 代偿代偿 间歇间歇 心肌收缩曲线 窦性节律 额外刺激 图5-6 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 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期前收缩:期前收缩:心脏受到窦性节律之外的刺激,产生的收缩在心脏受到窦性节律之外的刺激,产生的收缩在 窦性节律收缩之前窦性节律收缩之前。 代偿间歇:代偿间歇:1 1次期前收缩之后出现一段较长的舒张期。次期前收缩之后出现一段较长的舒张期。 第一节 心脏生理 (二)生理特性(二)生理特性 3.3.传导性传导性 心脏内特殊传导系统心脏内特殊传导系统 窦窦 房房 结结 结间束结间束 房间束房间束 (优势传导通路)(优势传导通路) 房室交界房室交界 心房肌心房肌 房室束房室束 左、右束支左、右束支 蒲肯野纤维蒲肯野纤维 心室肌心室肌 第一节 心脏生理 心房肌心房肌(0.4m/s)(0.4m/s) 窦房结窦房结 房室交界房室交界 房室束 浦肯野纤维 心室肌 0.020.05m/s 1.5m/s 4.0m/s 1m/s 特点:特点: 房室延搁:房室交界传导速度慢房室延搁:房室交界传导速度慢 。保证心房先收缩,心室后收缩。保证心房先收缩,心室后收缩 ,有利于心室充盈;,有利于心室充盈; 浦肯野细胞传导速度快:保证所浦肯野细胞传导速度快:保证所 有心室肌细胞同步收缩,有利于有心室肌细胞同步收缩,有利于 心室射血。心室射血。 第一节 心脏生理 (二)生理特性(二)生理特性 4.4.收缩性收缩性心肌收缩的特点心肌收缩的特点 不发生强直收缩:有效不应期特别长,不会发生强直收不发生强直收缩:有效不应期特别长,不会发生强直收 缩,保正心脏收缩和舒张交替进行缩,保正心脏收缩和舒张交替进行。 第一节 心脏生理 体表心电图体表心电图 人体人体ECGECG记录的方法记录的方法 心电图(ECG) : 将引导电极安 置在机体内外的 某些特定部位, 所记录到的心电 变化曲线。 第一节 心脏生理 名称含义义 P波心房去极化 QRS波群心室去极化 T波心室复极化 P-R间间期兴奋兴奋 由心房传传至心室 P-R段心房除极完毕毕到心室除极 开始 S-T段心室处处于除极状态态 Q-T间间期心室除极化和复极化 正常人心电图正常人心电图 第一节 心脏生理 (一)、主要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第二节 血管生理 动脉和静脉结构特点 血管分为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三类 动脉血管: 管壁坚厚 富含弹性纤维 具有可扩张性和弹性 静脉血管: 口径粗、管壁薄 通透性大 易扩张、容量大 具有血液贮存库左右 毛细血管: 数量多 口径细、通透性大 血流缓慢 物质交换场所 弹性贮 器血管 分配血管 阻力血管 交换血管 Cap后阻力血管 容量血管 第二节 血管生理 按血管功能分类 (二)血流方式 层流:液体中各质点流动方向一致,与血管长轴平行。轴心 处流速最快,越接近管壁流速越慢。 湍流:流速快,液体中各质点流动方向不一致。 第二节 血管生理 (三)血流阻力(R) R=8L/r4 (L:血管长度,:血液粘滞度, r:血管半径) 1.概念:血液在血管内流动遇到的阻力。 是血压 逐渐降低的原因。 2.影响因素 血流阻力主要受血管半径的影响,小动脉和微动脉是 形成外周阻力的主要部位。 第二节 血管生理 1.概念: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 压力,单位:mmHg、KP (四)血压(blood pressure) 2.分类:动脉血压 静脉血压 毛细血管血压 (1mmHg=0.133kPa ) 第二节 血管生理 3.动脉血压 收缩压:心缩期动脉血压上升达到最高值。 舒张压:心舒期动脉血压下降至最低值 。 脉压: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 (3040mmHg)。 平均动脉压: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平均值 。(舒张压+1/3脉压),接近100mmHg。 第二节 血管生理 各段血管压力梯度:主动脉100mmHg;小动脉 :85mmHg; 毛细血管:30mmHg; 静脉始端 :10mmHg; 心房(大静脉)0 第二节 血管生理 临床动脉血压的测量: 第二节 血管生理 (一)动脉血压形成机制 1.前提条件循环系统内足够的血液充盈 (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是形成血压的基础) 2.心脏的动力作用 1/3形成推动血液向前流动的动能 2/3形成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 心脏收缩 产生的能量 3.外周阻力:主要指小动脉和微动脉对血流的阻力 。 第二节 血管生理 (二)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 l缓冲和减小血压波动: 缓冲收缩压; 大动脉弹性回位作用是形成 舒张压的动力。 l使心室的间断射血变为 动脉内的连续血流: 第二节 血管生理 (三)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搏出量:主要影响收缩压。收缩压的高低主要 反映心室收缩力的强弱。 2.心率:主要影响舒张压。 3.外周阻力:主要影响舒张压。舒张压的高低 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4.大动脉弹性:缓冲动脉血压的波动幅度。 5.循环血量的变化 第二节 血管生理 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 (一)静脉血压 临床意义:反映了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 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判断心血管功能的一项指标 。 正常值: 4 12 cmH2O 外周静脉压:各器官静脉血压。 4、静脉血压与静脉回心血量 第二节 血管生理 中心静脉压是判断心脏功能的一项指标 心功能好:中心静脉压低 心功能弱:中心静脉压高 通过测量中心静脉压掌握输液速度(休克病人) 过高: 输液过多过快 过低:输液不足 (二)中心静脉压临床意义 第二节 血管生理 1.静脉对血流的阻力 (三)静脉血流 2.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体循环平均充盈压 心脏收缩力量 体位改变 骨骼肌挤压作用:促进下肢静脉回流 呼吸运动:胸内负压的影响 第二节 血管生理 微循环概念:微动脉经毛细血管网到微静脉的血液 循环 5、微循环 Cap前括约肌通血Cap 真Cap 微动脉 后微 动脉 微静脉 动-静脉吻合支 第二节 血管生理 (一) 微循环 的组成 和血流 通路 名 称血流特点作 用 迂回通路血流缓慢物质交换 直捷通路血流速度较快有利于血液回流 动-静脉短路血流速度较快调节体温 迂回通路 直捷通路 动-静脉短路 第二节 血管生理 (二)毛细血管 数量:全身约400亿根毛细 血管;不同器官毛细血管 密度不同 面积:总的有效物质交换 面积1000m2 调节和维持血量:安静时 20%-35%毛细血管处于开放 状态。组织内毛细血管开 放与关闭交替进行,受局 部代谢产物的影响。 第二节 血管生理 6、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 (一)组织液的生成 n组织液是存在于 组织细胞间隙的细 胞外液; n由血浆经毛细血 管壁滤过生成的。 第二节 血管生理 (一)组织液生成的动力: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第二节 血管生理 (二)影响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因素 主要因素组织液 生成量 回流量 毛细血管血 压升高 血浆胶体渗 透压下降 淋巴回流受 阻 毛细血管通 透性增加 临床疾病 炎症、充血性心功能不全 导致的水肿 营养不良,肾病综合症、 肾炎等导致的水舯 丝虫病、癌症等使受阻部 位远端水肿 烫伤、细菌感染所致的局 部水肿 第二节 血管生理 一、神经调节 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 分 布 窦房结、房室交界、房 室束、心房肌和心室肌 窦房结、房室交界、房 室束、心房肌、心室肌( 分布较少) 节后纤维 释放递质 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 受 体心肌1受体心肌M受体 作 用 心率加快、房室传导加 快、心肌收缩力变强 心率减慢、房室传导减 慢、心肌收缩力减弱 1.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 (二)血管的神经支配 起源与作用 脊髓胸、腰段节后纤维去甲肾上腺素 受体血管收缩 2受体血管舒张 血管平滑肌 去甲肾上腺素与受体结合的能力较2受体强,故交感 缩血管纤维兴奋时主要引起缩血管效应。 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的特点 l分布密度:皮肤骨骼肌和内脏冠状血管和脑血 管;同一器官,动脉静脉 l大多数血管受交感缩血管神经的单一支配 l调节血压作用大 l持续发放紧张性冲动 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三)心血管中枢(cardiovacular center) 生理学将与控制心血管活动有关的神经元 集中的部位称为心血管中枢。 1.延髓心血管中枢(基本中枢) 控制心血管活动的神经元分布在从脊髓到大脑皮 层的各个水平。基本的心血管活动调节中枢在延髓。 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1.颈动脉窦及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降压(减压)反射 (1)反射弧 感受器: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 传入神经:窦神经、迷走神经(或主动脉神经) 神经中枢:延髓心血管中枢 传出神经: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交感缩血管神经 效应器:心脏、血管 (四)心血管反射 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2)压力 感受性 反射过 程(以血 压升高 为例) 血压升高 颈动脉窦、主动脉弓感受器兴奋 窦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入冲动增加 延髓孤束核 心迷走神经紧张,心交感神经紧张,交感缩血管神经紧张 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血管舒张 血压下降 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3)窦弓反射特点 (4)生理意义 典型的负反馈调节,具有双向调节能力; 适宜刺激是血管壁受到的的机械牵张; 对正常范围内突变的血压敏感; 对动脉血压进行快速调节,维持血压稳定。 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一)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1.循环血液中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来源: 肾上腺髓质的分泌 肾上腺素(epinephrine.E ):80; 去甲肾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