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t89s52单片机超声波测距系统毕业论文_第1页
基于at89s52单片机超声波测距系统毕业论文_第2页
基于at89s52单片机超声波测距系统毕业论文_第3页
基于at89s52单片机超声波测距系统毕业论文_第4页
基于at89s52单片机超声波测距系统毕业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AT89S52 单片机超声波测距系统单片机超声波测距系统 2 目目 录录 一、设计任务和性能指标一、设计任务和性能指标.3 1.1 设计任务3 1.2 性能指标3 二、超声波测距原理概述二、超声波测距原理概述.4 2.1 超声波传感器5 2.1.1 超声波发生器.5 2.1.2 压电式超声波发生器原理.5 2.1.3 单片机超声波测距系统构成5 三、设计方案三、设计方案.6 3.1 AT89S52 单片机7 3.2 超声波测距系统构成.8 3.2.1 超声波测距单片机系统.8 图 3-2:超声波测距单片机系统9 3.2.2 超声波发射、接收电路.9 图 3-3:超声波测距发送接收单元10 3.2.3 显示电路10 四四. .系统软件设计系统软件设计.11 4.1 主程序设计.11 4.2 超声波测距子程序.12 4.3 超声波测距程序流程图.13 4.4 超声波测距程子序流程图.14 五五. .调试及性能分析调试及性能分析.14 5.1 调试步骤14 5.2 性能分析.15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5 附录一:基于附录一:基于 AT89S52AT89S52 单片机超声波测距系统电原理图单片机超声波测距系统电原理图.16 附录二附录二 基于基于 AT89S52AT89S52 单片机超声波测距系统单片机超声波测距系统 PCBPCB 图图.17 附录三附录三 基于基于 AT89S52AT89S52 单片机超声波测距系统焊接组装图单片机超声波测距系统焊接组装图.18 附录四附录四 基于基于 AT89S52AT89S52 单片机超声波测距系统单片机超声波测距系统 C C 语言原程序语言原程序.19 附录五附录附录五附录: :元件清单元件清单.24 3 一、设计任务和性能指标一、设计任务和性能指标 1.11.1 设计任务设计任务 利用单片机及外围接口电路(键盘接口和显示接口电路)设计制作一个超声波测距 仪器,用 LED 数码管把测距仪距测出的距离显示出来。 要求用 Protel 画出系统的电路原理图,印刷电路板,绘出程序流程图,并给出程 序清单。 1.21.2 性能指标性能指标 距离显示:用三位 LED 数码管进行显示(单位是 CM) 。 测距范围:40CM 到 500CM 之间。误差:1%。 4 二、超声波测距原理概述二、超声波测距原理概述 超声波是由机械振动产生的,可在不同介质中以不同的速度传播。由于超声波指向 性强,能量消耗缓慢,在介质中传播的距离较远,因而超声波经常用于距离的测量, 如测距仪和物位测量仪等都可以通过超声波来实现。超声测距是一种非接触式的检测 方式。与其它方法相比,如电磁的或光学的方法,它不受光线、被测对象颜色等影响。 对于被测物处于黑暗、有灰尘、烟雾、电磁干扰、有毒等恶劣的环境下有一定的适应 能力。因此在液位测量、机械手控制、车辆自动导航、物体识别等方面有广泛应用。 特别是应用于空气测距,由于空气中波速较慢,其回波信号中包含的沿传播方向上的 结构信息很容易检测出来,具有很高的分辨力,因而其准确度也较其它方法为高;而且 超声波传感器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信号处理可靠等特点。利用超声波检测往往比 较迅速、方便、计算简单、易于做到实时控制,并且在测量精度方面能达到工业实用 的要求。 超声波测距的方法有多种,如相位检测法、声波幅值检测法和渡越时间检测法等。 相位检测法虽然精度高,但检测范围有限; 声波幅值检测法易受反射波的影响。本仪 器采用超声波渡越时间检测法。其原理为: 检测从超声波发射器发出的超声波,经气 体介质的传播到接收器的时间,即渡越时间。渡越时间与气体中的声速相乘,就是声 波传输的距离。超声波发射器向某一方向发射超声波,在发射时刻的同时单片机开始 计时,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途中碰到障碍物就立即返回来,超声波接收器收到反射 波就立即停止计时。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随温度变化,其对应值如表 2-1 ,根 据计时器记录的时间 t (见图 2-1),就可以计算出发射点距障碍物的距离( s ) ,即: s = v t / 2 。 表 2-1 声速与温度的关系 温度()302010 0102030100 声速(m/s) 313319325323338344349386 5 图 2-1 超声波测距时序图 2.12.1 超声波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 2.1.12.1.1 超声波发生器超声波发生器 为了研究和利用超声波,人们已经设计和制成了许多超声波发生器。总体上讲, 超声波发生器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用电气方式产生超声波,一类是用机械方式产 生超声波。电气方式包括压电型、磁致伸缩型和电动型等; 机械方式有加尔统笛、液 哨和气流旋笛等。它们所产生的超声波的频率、功率和声波特性各不相同,因而用途 也各不相同。目前较为常用的是压电式超声波发生器。 2.1.22.1.2 压电式超声波发生器原理压电式超声波发生器原理 压电型超声波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它是利用压电效应的原理,压电效应有逆效应 和顺效应,超声波传感器是可逆元件,超声波发送器就是利用压电逆效应的原理。所 谓压电逆效应如图 2-2 所示,是在压电元件上施加电压,元件就变形,即称应变。若 在图 a 所示的已极化的压电陶瓷上施加如图 b 所示极性的电压,外部正电荷与压电陶 瓷的极化正电荷相斥,同时,外部负电荷与极化负电荷相斥。由于相斥的作用,压电 陶瓷在厚度方向上缩短,在长度方向上伸长。若外部施加的极性变反,如图 c 所示那 样,压电陶瓷在厚度方向上伸长,在长度方向上缩短。 6 图 2-2 压电逆效应图 2.1.32.1.3 单片机超声波测距系统构成单片机超声波测距系统构成 单片机 AT89S52 发出短暂的 40kHz 信号,经放大后通过超声波换能器输出;反射 后的超声波经超声波换能器作为系统的输入,锁相环对此信号锁定,产生锁定信号启 动单片机中断程序,读出时间 t,再由系统软件对其进行计算、判别后,相应的计算结 果被送至 LED 数码管进行显示。 限制超声波系统的最大可测距离存在四个因素:超声波的幅度、反射物的质地、 反射和入射声波之间的夹角以及接收换能器的灵敏度。接收换能器对声波脉冲的直接 接收能力将决定最小可测距离。 开始测量 超声波信号 开定时器 关定时器 数据运算 显示器 接收检测电声换能器 电声换能器驱动电路 图 2-3 超声波测距系统框图 三、设计方案三、设计方案 按照系统设计的功能的要求,初步确定设计系统由单片机主控模块、显示模块、 超声波发射模块、接收模块共四个模块组成。 单片机主控芯片使用 51 系列 AT89S52 单片机,该单片机工作性能稳定,同时也是 在单片机课程设计中经常使用到的控制芯片。 发射电路由单片机输出端直接驱动超声波发送。 接收电路使用三极管组成的放大电路,该电路简单,调试工作小较小。 7 图 3-1:系统设计框图 硬件电路的设计主要包括单片机系统及显示电路、超声波发射电路和超声波接收 电路三部分。单片机采用 AT89S52。采用 12MHz 高精度的晶振,以获得较稳定时钟频率, 减小测量误差。单片机用 P0.0 端口输出超声波换能器所需的 40kHz 的方波信号,P3.7 端口监测超声波接收电路输出的返回信号。显示电路采用简单实用的 3 位共阳 LED 数 码管,段码输出端口为单片机的 P2 口,位码输出端口分别为单片机的 P0.2、P0.4、P0.6 口,数码管位驱运用 PNP 三极管 S9012 三极管驱动。 3.13.1 AT89S52AT89S52 单片机单片机 AT89S52 是美国 ATMEL 公司生产的低电压,高性能 CMOS 8 位单片机,片内含 8k bytes 的可反复擦写的只读程序存储器(PEROM)和 256 bytes 的随机存取数据存储器 (RAM) ,器件采用 ATMEL 公司的高密度、非易失性存储技术生产,兼容标准 MCS-5l 指 令系统,片内置通用 8 位 央处理器和 Flash 存储单元,功能强大。AT89S52 单片机可 为您提供许多高性价比的应用场合。 主要性能参数 与 MCS-51 产品指令系统完全兼容 8k 字节可重擦写闪速存储器 1000 次擦写周期 4.5V5.5V 的工作电压范围 全静态操作:0Hz24MHz 两级加密程序存储器 2568 字节内部 RAM 超声波接收模 块 超声波发射模 块 单片机控制系统 (AT89S52) 显示模块 键盘模块 供电单元 8 32 个可编程 IO 口线 2 个 l6 位定时计数器 6 个 断源 可编程串行 UART 通道 可直接驱动 LED 的输出端口 内置一个模拟比较器 低功耗空闲和掉电模式 功能特性概述 AT89S52 提供以下标准功能:4k 字节 Flash 闪速存储器,256 字节内部 RAM,32 个 IO 口线,两个 16 位定时计 数器,个 5 向量两级 断结构,一个全双工串行 通信口,内置个精密比较器,片内振荡器及时钟电路。同时,AT89S52 可降至 0HZ 的静态逻辑操作,并支持两种软件可选的节电工作模式。空闲方式停止 CPU 的工作, 但允许 RAM,定时计数器,串行通信口及 断系统继续工作。掉电方式保存 RAM 中的 内容,但振荡器停止工作并禁止其它所有部件工作直到下一个硬件复位。 3.23.2 超声波超声波测距系统构成测距系统构成 本系统由单片机 AT89S52 控制,包括单片机系统、发射电路与接收放大电路和显 示电路几部分组成,如图 3-1 所示。硬件电路的设计主要包括单片机系统及显示电路、 超声波发射电路和超声波接收电路三部分。单片机采用 AT89S52。采用 12MHz 高精度的 晶振,以获得较稳定时钟频率,减小测量误差。单片机用 P0.0 端口输出超声波换能器 所需的 40kHz 的方波信号,P3.7 端口监测超声波接收电路输出的返回信号。显示电路 采用简单实用的 3 位共阳 LED 数码管,段码输出端口为单片机的 P1 口,位码输出端口 分别为单片机的 P0.2、P0.4、P0.6 口,数码管位驱运用 PNP 三极管 S9012 三极管驱动。 超声波接收头接收到反射的回波后,经过接收电路处理后,向单片机 P3.7 输入一 个低电平脉冲。单片机控制着超声波的发送,超声波发送完毕后,立即启动内部计时 器 T0 计时,当检测到 P3.7 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后,立即停止内部计时器计时。单片 机将测得的时间与声速相乘再除以 2 即可得到测量值,最后经 3 位数码管将测得的结 果显示出来。 9 3.2.13.2.1 超声波测距单片机系统超声波测距单片机系统 超声波测距单片机系统主要由:AT89S52 单片机、晶振、复位电路、电源滤波部份构成。 如图3-2。 图 3-2:超声波测距单片机系统电路图 3.2.23.2.2 超声波发射、接收电路超声波发射、接收电路 超声波发射、接收电路如图 3-3。超声波发射部份由电阻 R2 及超声波发送头 T40 板成;接收电路由 BG1、BG2X 组成的两组三级管放大电路组成;检波电路、比较整形 电路由 C7、D1、D2 及 BG3 组成。 40kHz 的方波由 AT89S52 单片机的 P 3 .5 驱动超声波发射头发射超声波,经反射 后由超声波接收头接收到 40kHz 的正弦波,由于声波在空气中传播时衰减,所以接收 到的波形幅值较低,经接收电路放大,整形,最后输出一负跳变,输入单片机的 P3.7 脚。 该测距电路的 40kHz 方波信号由单片机 AT89S52 的 P 0 .0 发出。方波的周期为 1/40ms,即 25s,半周期为 12.5s。每隔半周期时间,让方波输出脚的电平取反,便 可产生 40kHz 方波。由于单片机系统的晶振为 12M 晶振,因而单片机的时间分辨率是 1s,所以只能产生半周期为 12s 或 13s 的方波信号,频率分别为 41.67kHz 和 38.46kHz。本系统在编程时选用了后者,让单片机产生约 38.46kHz 的方波。 10 图 3-3:超声波测距发送接收单元电路图 由于反射回来的超声波信号非常微弱,所以接收电路需要将其进行放大。接收电 路如图 3.3 所示。接收到的信号加到 BG1、BG2 组成的两级放大器上进行放大。每级放 大器的放大倍数为 70 倍。放大的信号通过检波电路得到解调后的信号,即把多个脉冲 波解调成多个大脉冲波。这里使用的是 I N 4148 检波二极管,输出的直流信号即两二 极管之间电容电压。该接收电路结构简单,性能较好,制作难度小。 3.2.33.2.3 显示电路显示电路 本系统采用三位一体 L E D 数码管显示所测距离值,如图(见下页) 。码管采用动 态扫描显示,段码输出端口为单片机的 P1 口,位码输出端口分别为单片机的 P3.2、P3.1、P3.0 口,数码管位驱运用 PNP 三极管 S9012 三极管驱动。 11 图图3-43-4:显示单元电路图:显示单元电路图 四四. .系统软件设计系统软件设计 4.14.1 主程序设计主程序设计 超声波测距的软件设计主要由主程序、超声波发生子程序、超声波接收程序及显 示子程序组成。超声波测距的程序既有较复杂的计算(计算距离时) ,又要求精细计算 程序运行时间(超声波测距时) ,所以控制程序可采用 C 语言编程。 主程序首先是对系统环境初始化,设定时器 0 为计数,设定时器 1 定时。置位总 中断允许位 EA。进行程序主程序后,进行定时测距判断,当测距标志位 cl=1,即进 行测量一次,程序设计中,超声波测距频度是 2 次/秒。测距间隔中,整个程序主要进 行循环显示测量结果。当调用超声波测距子程序后,首先由单片机产生 6-8 个频率为 38.46kHz 超声波脉冲,加载的超声波发送头上。超声波头发送完送超声波后,立即启 动内部计时器 T0 进行计时,为了避免超声波从发射头直接传送到接收头引起的直射波 触发,这时,单片机需要延时约 1.5 -2ms 时间(这也就是超声波测距仪会有一个最小 可测距离的原因,称之为盲区值)后,才启动对单片机 P3.7 脚的电平判断程序。当检 测到 P3.7 脚的电平由高转为低电平时,立即停止 T0 计时。由于采用单片机采用的是 12 MHz 的晶振,计时器每计一个数就是 1s,当超声波测距子程序检测到接收成功的 标志位后,将计数器 T0 中的数(即超声波来回所用的时间)按式(2)计算,即可得 12 被测物体与测距仪之间的距离。 设计时取 15时的声速为 340 m/s 则有: d=(ct)/2=172T0/10000cm 其中, T0 为计数器 T0 的计算值。 测出距离后结果将以十进制 BCD 码方式送往 LED 显示约 0.5s,然后再发超声波脉冲重复测量过程。 4.24.2 超声波测距子程序超声波测距子程序 void csbcj() /超声波测距子程序 if(cl=1) TR1=0; TH0=0x00; TL0=0x00; i=20;/超声波脉冲个数 10 个 while(i-) csbout=!csbout; TR0=1; i=150; while(i-) i=0; while(csbint)/判断接收回路是否收到超声波的回波 i+; if(i=2450)/如果达到一定时间没有收到回波,则将 csbint 置零,退 出接收回波处理程序 csbint=0; TR0=0; TH1=0x9E; TL1=0x57; t=TH0; t=t*256+TL0; s=t*csbc/2;/计算测量结果 TR1=1; cl=0; 13 4.34.3 超声波测距程序流程图超声波测距程序流程图 Y Y N =N 0 =0 =1 开始 初始化 测量标志 启动定时器 超声波测距 距离上限值 距离=40) /1S 测量一次。 ”中的“40”增大或减小即可。超声波发送功 率较大时,测量距离远,则相应的下限值(盲区)应设置为高值。试验板中的 声速没有进行温度补偿,声速值为 340m/s。 5.25.2 性能分析性能分析 从实物测试的总体来说本测距板基本上达到了要求,理想上超声波测距能达到 5 到 7 米左右,而我们所能实现的最大距离只有 3.00 米,测量结果受环境温度影响。分 析原因如下: 1.超声波发送部份为了简化电路,没加设置专门的超声波驱动电路,而是用单片机 的 P3.5 输出端加了一个上拉电阻后就直接驱动超声波发送头。理论上,驱电电压只有 5 伏。 2.本测距板没设计温度补偿电路,来对测量结果进行修正。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赵建领 薛园园 51单片机开发与应用技术详解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2 沈红卫. 基于单片机智能系统设计与实现.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3 杨国田 白 焰 董 玲 51单片机实用C语言程序设计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9 4 李群芳,黄建. 单片机微型计算机与接口技术.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 5 楼然苗、李光飞. 51系列单片机设计实例.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 6 王守中 51单片机开发入门与典型实例.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16 附录一:基于附录一:基于 AT89S52AT89S52 单片机超声波测距系统电原理图单片机超声波测距系统电原理图 17 附录二附录二 基于基于 AT89S52AT89S52 单片机超声波测距系统单片机超声波测距系统 PCBPCB 图图 附录三附录三 基于基于 AT89S52AT89S52 单片机超声波测距系统焊接组装图单片机超声波测距系统焊接组装图 18 附录四附录四 基于基于 AT89S52AT89S52 单片机超声波测距系统单片机超声波测距系统 C C 语言原程序语言原程序 附件附件 目 录 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管理规定 (2013 年 11 月修订)1 19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格式和打印要求17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封面及表格27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指导教师职责47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管理人员职责50 大学校级优秀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评选的有关规定51 大学关于本科生到校外做毕业论文(设计) 的有关规定56 1 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管理规定 二一三年十一月修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以下简称毕业论文 (设计) 】是实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 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是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 为进一步规范毕业论文(设计)管理,提高毕业 论文(设计)质量,提高我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特 制定本规定。本规定适用于我校对全校全日制本科生 毕业论文(设计)的管理,是各学院开展毕业论文管 理和学校进行教学质量评价的依据。 一、指导思想 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是巩固学生所学专业 基础知识,加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通过知识和技能 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治学方法和刻苦钻 研、勇于探索的精神,提高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 创新能力。 毕业论文(设计)具有学术论文性质,是学生科 2 研能力与学识水平的体现。学生撰写的毕业论文(设 计) ,在内容上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中所规定的“已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 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 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的水平要求,在形式上应当 符合学术论文的规范格式。 在毕业论文(设计)选题与写作中,指导教师要 引导学生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注重理论联系实 际,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既要遵 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又要符合本科教学的基本要 求,以实现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组织管理 毕业论文(设计)的管理采取学院具体负责,教 务处宏观指导的体制,实行在主管教学校长领导下, 由教务处和各学院共同管理和组织实施的校、院二级 管理。 1. 教务处负责制定毕业论文(设计)管理的基 本规则和要求,对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工作进行指 导和监督,遴选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和天津市 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 。 2. 学院根据教育部关于毕业论文(设计)的指 导意见和学校的总体要求,结合本专业特点和人才培 3 养需要,制定相应的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要求,并 负责该项工作的组织和管理,以及对工作开展情况进 行自查。 3. 学院应当成立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工作领 导小组,由主管教学的学院领导任组长,负责对毕业 论文(设计)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在领导小组下指定 专人负责,按照管理人员职责要求,为学生协调 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和答辩时间,安排学生在 撰写毕业论文(设计)期间的学习和课程。 4. 在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研究阶段,学校和 学院应当为学生提供查阅资料和进行实验的条件。 三、时间要求 为保证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毕业论文(设计) 工作时间不得少于 12 周。在第七学期进行毕业论文 (设计)的动员、选题、导师确定、文献查阅等工作。 在第八学期集中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实验(调研) 、撰写、答辩等环节。 四、过程要求 毕业论文(设计)一般要经过选题、调研与收集 资料、实验、编写论文提纲、撰写论文初稿、修改定 稿等若干阶段。为使学生掌握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方 法,培养学生进行学术研究的基本素养,在毕业论文 4 (设计)工作开始之前,各学院应当召开由毕业班学 生和指导教师参加的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布置会, 具体说明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注意事项、要求和 评分规定,并举办关于科学道德、学术论文写作方法、 学术引用规范等方面的专题讲座。指导教师要定期对 学生进行指导,分阶段、逐层次地培养学生的论文写 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毕业论文(设计)选题要求 1. 充分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根据所 学专业进行选题。不得跨专业选题,但鼓励学生选择 以本专业为主的交叉学科课题。 2. 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具有一定 的开拓性和创新性。 3. 充分考虑主客观条件,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 4. 鼓励各学院采取开题报告形式审核、确定全 体学生的选题。各专业必须选拔各专业必须选拔 5-105-10 名学生面向整名学生面向整 个专业学生举行示范性开题报告。个专业学生举行示范性开题报告。学生可选择指导教 师提供的题目,也可自选题目。题目确定后,应填写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审核表 ,并须经 导师和学院主管领导批准。在论文写作和进行设计过 程中需对题目进行修改的,应填写大学本科毕业论 5 文(设计)题目变更表 ,并须经导师和学院主管领 导批准。 5. 学生选题原则上要求一人一题。若二人(或 二人以上)合作课题,毕业论文(设计)必须分开撰 写,在毕业论文(设计)中要重点阐述本人独立完成 的部分,并明确说明本人在课题研究中所完成的内容 对整个课题的贡献。攻读双学位的学生应根据所修专 业撰写两篇不同的毕业论文(设计) ,不得一文两用。 (二)资料收集与科学实验 占有丰富详实的资料和数据是进行毕业论文(设 计)研究的基础。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和进行毕业设 计之前,应广泛收集相关资料,进行科学实验,了解 理论界对自己拟研究问题的研究状况,避免低水平重 复性工作,防止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指导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收集资料和进行科学实验 过程的指导,使学生掌握各种收集资料和进行科学实 验的方法,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参考书目和实验条件。 (三)编写提纲和撰写毕业论文(设计) 各学院应根据本专业特点安排编写提纲和撰写论 文的时间。学生应主动找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论文(设 计) ,每周至少一次,总次数不少于 10 次。学生如不 6 能按照时间规定完成编写提纲和撰写论文各环节,而 直接提交论文(设计) ,不能参加论文(设计)答辩, 不能获得相应学分。 (四)毕业论文(设计)指导与检查 指导教师应按学校要求对学生进行定期指导,同 时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完成进度、质量、出勤等 情况进行检查,及时解决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如实填 写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期检查表 。 五、质量要求 1.1. 题目题目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应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且 简明、易读,字数一般应在 20 字以内。英文题目要 与中文题目相对应,词汇、语法使用准确。 2.2. 中英文摘要中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应简要说明毕业论文(设计)所研究的 内容、目的、方法、结论、主要成果和特色,字数一 般应在 200 至 300 字之间。中文摘要语言力求精练, 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相对应,词汇和语法必须使用 正确。 3.3. 关键词关键词 关键词是论文的文献检索标识,是表达论文主题 概念的自然语言词汇。论文的关键词应是从其题名、 7 层次标题和正文中选出来的,能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 词或词组,一般为 35 个。 4.4. 正文正文 毕业论文(设计)一般应有前言和文献综述,前 言说明论文(设计)的工作目的(背景) ,并引出课 题;文献综述要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相关领域中已有 研究成果进行简要评述,并介绍毕业论文(设计)中 的研究工作设想、方法等内容。 为保证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和学生工作量,文 科类毕业论文(设计)正文字数一般不应少于 10000 字。对于外语类毕业论文原则上要用所学的第一外语 撰写,毕业论文的篇幅不得低于 5000 个外文单词。 理科类毕业论文(设计)应根据学科特点做出具体要 求,其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正文字数一般不应少于 8000 字(包括图表在内,附录除外) 。对于个别基础 学科纯理论研究型专业,毕业论文字数一般不应少于 6000 字。工科类毕业论文(设计)字数一般不少于 12000 字。论文要求内容充实,主题明确,层次清晰, 论据充分可靠,论证有力,有独立的观点和见解,有 一定的创新性,文字准确流畅。 毕业论文(设计)内容力求理论联系实际,涉及 的实验数据和计算内容要求准确,引用他人观点、实 8 验数据、统计数据或计算公式的要注明出处。与毕业 论文(设计)内容相关的科研、调研、设计、开发等 工作是同研究生或其他本科生合作完成的,需写明分 工。 5.5.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指作者论文创作中引用的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视论文写作实际需要而定,原则上要求参考 文献不少于 10 篇,其中外文文献 2 篇以上,全部在 正文中被引用。鼓励学生引用近五年的最新学术研究 成果。 六、格式要求 毕业论文(设计)的格式要符合学校的统一要求 (详见附件 1) ,不按要求排版、打印的不能参加毕 业论文(设计)答辩,不能参加校级优秀毕业论文 (设计)评选。 七、答辩及评分要求 (一)答辩要求(一)答辩要求 1. 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工作应安排在第八学 期 14-16 教学周进行,各学院不得提前进行答辩工作, 以保证学生有足够时间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各学 院需提前一周将答辩时间安排提交教务处。 2. 学院成立由 3 至 5 名教师组成的毕业论文 9 (设计)答辩委员会,其中设主席 1 名(本人指导的 学生答辩时,不得担任主席) ,秘书 1 名(不得由学 生担任) 。 3. 答辩时,答辩委员会主席应要求参加答辩的 学生准备发言提纲,先由学生对其工作进行简要介绍, 然后回答委员会提出的问题,答辩时间一般为 15 至 20 分钟。答辩秘书负责如实记录答辩委员会提问和 学生作答的具体内容。 4. 答辩后,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设 计)从研究(设计)内容、工作量、论文(设计)质 量和答辩情况等方面做出评价并评定成绩,填写大 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记录及打分表 。 5. 参评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的答辩,按 照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要求执行。 (二)评分要求(二)评分要求 1. 指导教师应根据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评分标准对毕业论文(设计)进行逐项打分,并给 出毕业论文(设计)总分,同时填写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指导教师评语及打分表 ,对毕业论文(设 计)的内容、工作量、工作态度、完成质量、创新性、 应用性、存在的不足等情况做出综合评价。 2. 答辩委员会根据学生论文内容及答辩情况, 10 参考指导教师对论文(设计)的打分及评价意见,并 根据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评分标准 ,给出 毕业论文(设计)的最终成绩,同时填写本科毕业 论文(设计)答辩记录及打分表 。 3. 答辩委员会变更毕业论文(设计)成绩时, 应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记录及打分表的 备注栏中详细说明变更理由,并由该委员会全体委员 签字。 4. 毕业论文(设计)成绩应呈正态分布,90 分 及以上为优、80-89 分为良、70-79 分为中、60-69 分为及格、60 分以下为不及格,其中被评为优的论 文(设计)篇数不得超过毕业论文(设计)总篇数的 30%。 5. 毕业论文(设计)应独立完成。剽窃、抄袭 他人研究成果,情节严重的,毕业论文(设计)成绩 以 0 分计,并按照学校有关规定予以相应处分。 八、 “查重”要求 1. 各学院应在 5 月初,按教务处规定比例抽取 毕业论文(设计)进行“查重”检测;有条件的学院 可申请全面“查重”检测;答辩委员会成员在毕业论 文(设计)评阅期间,可将有疑义的毕业论文(设计) 提交学院教学办公室进行“查重”检测;学院需对推 11 荐参加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评审的毕业论文 (设计)进行“查重”检测。 2. 文字复制比(包括引用文献和本人文献部分) 达到 20%及以上的, “查重”结果首先交由指导教师 复核认定,有异议的需填写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 计) “查重”结果认定表并提交相关证据材料。 “查 重”结果和指导教师复核认定材料交学院学术委员会 进行最终认定。 经认定:(1) 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的,取消答 辩资格,毕业论文(设计)成绩以 0 分计;(2) 存在 中度学术不端行为的,责成指导教师督促学生在不少 于 6 周的时间内进行整改,整改后需进行第二次“查 重”检测;(3) 存在轻度学术不端行为的,责成指导 教师督促学生整改,于答辩前进行第二次“查重”检 测;(4) 不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直接参加答辩。 第二次“查重”的文字复制比低于 20%的,可参 加毕业论文(设计)答辩;第二次“查重”的文字复 制比仍达到 20%及以上的,则取消答辩资格,毕业论 文(设计)成绩以 0 分计。 毕业论文(设计) “查重”的最终认定结果,将 纳入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凡经认定存在 学术不端行为的毕业论文(设计) ,通过答辩后,成 12 绩应在 80 分以下。 3. 各学院需根据教务处规定,结合本院学科特 点,制定“查重”工作实施方案、认定本科生学术不 端行为的具体标准和相应的处理办法,经学院学术委 员会主席签字、盖章,报教务处备案。 4. 毕业论文(设计) “查重”检测结果的简明报 告单以及对检测结果的认定材料原件作为学生成绩档 案材料由学院教学办公室集中保存。学院需于 5 月 18 日前向教务处提交首次“查重”检测工作的相关 材料,包括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查重”结 果认定表及相关认定材料的复印件;于 6 月底前向 教务处提交后期按教务处要求进行“查重”工作的相 关材料,主要包括答辩委员会提交和申报校级优秀毕 业论文(设计)等需要进行的“查重”检测以及二次 “查重”检测的检测结果及认定材料的复印件。 5. 学院在 4 月底之前向教务处提交拟参加论文 (设计)答辩的学生人数(含双学位) ,教务处为各 院分配抽查所需的“查重”软件使用账号。学院因二 次“查重” 、答辩委员会提交“查重”检测或对候选 校级优秀的毕业论文(设计)进行“查重”检测等, 向教务处申请“查重”软件使用账号,需填写论文 “查重”检测系统账号申请表 。其中,二次“查重” 13 申请账号需附第一次“查重”的简明报告单。 九、评估检查 (一)学院自查 1. 学院聘请 3-5 名教师成立检查专家组。专家 组成员应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工作认真负责,有指 导毕业论文(设计)的丰富经验。 2. 学院对本单位毕业论文(设计)进行全面自 查并督促教师和学生完成整改工作。 (二)学校抽查和评价 在学院自查的基础上,学校组织校内专家对全校 各学院毕业论文(设计)进行抽样检查。同时,结合 学校督查组对全校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工作进行检 查和采用“查重”检测系统对全校毕业论文进行抽查 的结果,评选出该年毕业论文(设计)优秀管理单位。 十、其他 (一)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审批表 应按本规定要求审查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详 细填写审批表的各项内容并签字盖章。选题理由应不 少于 200 字,指导教师意见应不少于 100 字。毕业论 文(设计)题目经指导教师签字认可和学院领导签字 批准后确定。在论文写作和进行设计过程中,如需调 14 整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应填写大学本科毕业论 文(设计)题目变更表 ,并须经导师和学院主管领 导批准。 (二)毕业论文(设计)中期检查表 中期检查是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管理的重要环 节。指导教师应按学校制定的指导教师职责 ,每 周对学生进行一次指导,指导次数应不少于 10 次, 每次指导时间不少于 2 课时。指导教师应根据指导的 实际情况如实填写中期检查表,不得事后补填。指导 教师意见应包括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完成情况、存 在问题、改进意见等,意见字数应不少于 100 字。 (三)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评语及打分表 指导教师评语应不少于 200 字,内容包括毕业论 文(设计)的内容、工作量、工作态度、毕业论文 (设计)质量、创新性、应用性、文本规范、存在的 不足和综合评价等,并根据评分标准给出毕业论文 (设计)成绩。不允许没有分项成绩而直接给出最后 成绩。 (四)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记录及打分表 “答辩记录”主要包括答辩委员会提出的问题和 学生回答的内容等,由答辩委员会秘书填写,应不少 于 150 字。答辩记录表中“答辩委员会评价及表决意 15 见”应不少于 200 字,主要包括研究或设计内容、工 作量、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答辩情况、表决结果 等。 以上表格可从教务处网站“公共服务”中“本科 毕业论文指导”栏目下载。 (五)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总结 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结束后,各学院应对工作 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并将书面总结材料于 6 月底前交 教务处。总结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概况; 2. 改革措施及成效; 3. 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手段和方法; 4. 培养学生学术规范和诚信意识、加强科学道 德和学风建设方面的措施; 5. 毕业论文(设计)在巩固学生基础理论、专 业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等方面的效果; 6. 取得的成果和形成的特色; 7. 本届毕业论文(设计)反映出的人才培养工 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建议; (六)毕业论文(设计)及统计数据 各学院应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结束后,将毕 16 业论文(设计)电子文档及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 计)工作情况分析表 、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信息统计 表的纸质文件和电子版在 6 月底前报送教务处。 (七)毕业论文(设计)档案管理 所有毕业论文(设计)材料由学院教学办公室统 一保管,保存期限按大学本科教学档案管理规定 执行。 附件: 1.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格式和打印要求 2.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封面及表格 3.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职责 4.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管理人员职责 17 附件 1: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格式 和打印要求 一、毕业论文(设计)格式一、毕业论文(设计)格式 毕业论文(设计)结构一般由封面、中英文内容 摘要及关键词、目录、正文、附录、参考文献、致谢 等组成。毕业论文(设计)一律采用打印形式,编排 装订顺序依次为:(1)封面(2)声明(3)中英文 内容摘要及关键词(4)目录(5)正文(6)附录 (7)参考文献(8)致谢(9)毕业论文(设计)题 目审批表(10)毕业论文(设计)中期检查表(11) 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评语及打分表(12)毕业 论文(设计)答辩记录及打分表(13) “查重”检测 结果及对检测结果的认定材料。 1. 封面 使用教务处统一制作的封面,修双学位学生第二 学位论文(设计)使用双学位专用封面。 2.声明 “关于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声明”用 三号字、黑体,居中书写,正文字体为小四号宋体。 学生和指导教师应手写签字,不得打印,不得用印章。 18 声明时间与封面中论文完成时间一致,应在答辩之前。 3. 中英文内容摘要及关键词 “摘” “要”中间空两格、四号字、黑体、居中。 “Abstract”为四号 Times New Roman、加粗、居中。 摘要内容:中文字体为小四号字、宋体;英文字体为 小四号字、Times New Roman。英文摘要应另起一页。 “关键词”三个字用小四号字、黑体、顶格写。 “Keywords” 用小四号字、Times New Roman、加粗、 顶格写。关键词内容:中文字体为小四号字、宋体, 英文字体为小四号字、Times New Roman,各关键词 之间用分号分隔。 例: 摘摘 要要 陕北、晋西北地区是画像石墓分布较为集中的区域之一, 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社会历史背景等促成了该地极具地域特 色的画像石墓及其画像内容。本文运用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 在广泛收集、整合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从墓葬形制和主要随 葬品两个方面对陕北、晋西北地区画像石墓进行了全面的考 古学研究,确定该地区画像石墓的分期,探讨其整体发展演 19 变规律,归纳出墓葬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以此为参考, 本文对陕北、晋西北地区画像石墓墓门画像的内容及发展进 行了论述;考证了陕北、晋西北地区汉画像石中博山炉图像 的涵义;并就出土画像石题记所反映的相关社会历史问题进 行了考察和探讨,得出相关的结论和认识。 (摘要为叙述性(摘要为叙述性 摘要,简要写目的、方法,详写结论、结果,小四宋体)摘要,简要写目的、方法,详写结论、结果,小四宋体) 关键词:陕北、晋西北地区;汉代;墓葬;画像石 ( (关键词关键词 之间用分号隔开之间用分号隔开) ) Abstract Northern Shaanxi and Northwestern Shanxi region is one of the regions that Carved Stone tombs were concentrative distributed. Because of the special location, social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e Carved Stone tombs and their carved content in these regions have great geographical features. On the basis of widely collecting and integrating relevant materials, this paper uses archaeological theories and methods in order to make a comprehensive archaeological study on the Carved Stone tombs in Northern Shaanxi and Northwestern Shanxi region from tomb shapes and funerary objects, defines the periodization of the carved stone tombs, discusses the law of their development, generalizes times and geographical features of these tombs. As a referenc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t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oor image of the tomb and researches the meaning of Boshan incense burner image in Northern Shaanxi and Northwestern Shanxi region. The author also investigates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issues reflected by unearthed Carved Stone inscription and achieves some conclusions and understanding. 20 Keywords: Northern Shaanxi and Northwestern Shanxi region; Han Dynasty; Tombs; Carved Stone 4. 目录 “目” “录”中间空两格、三号字、黑体、居中。 目录的各章节应简明扼要,其中每章题目采用小三号 宋体字,每节题目采用四号宋体字。要注明各章节起 始页码,题目和页码之间用“”连接,至多 生成三级目录。 5. 正文 (1)正文采用 1.5 倍行间距。中文用小四号宋 体,英文用小四号 Times New Roman 字体。 (2)注释一律采用页下注(脚注) ,而不是随文 注或篇末注,可参照中国社会科学编排规范中的 注释格式要求。注释内容当页完成,中文用小五号宋 体,英文用小五号 Times New Roman 字体。注释序号 用,与注释文字之间空一格。在同一页中有两 个及以上的注释时,按注释在正文中的先后顺序编号, 并标注在正文右上角,如。每一页独立编号。 (3)毕业论文(设计)正文数字标题书写顺序 依次为:一、 (一)1. (1) ;第一级标题用小三号 黑体字,第二级标题用四号黑体字,第三级及以下标 题用小四号黑体字。 21 (4)公式 a.公式应另起一行写在稿纸中央。一行写不完的 长公式,最好在等号处转行,如做不到这一点,可在 数学符号(如“” 、 “”号)处转行。 b.公式的编号用圆括号括起,放在公式右边行末, 在公式和编号之间不加虚线。公式可按全文统编序号, 也可按章独立序号,如(49)或(4.11) ,采用哪一 种序号应和图序、表序编法一致。不应出现某章里的 公式编序号,有的则不编序号。子公式可不编序号, 需要引用时可加编 a、b、c重复引用的公式不得 另编新序号。公式序号必须连续,不得重复或跳缺。 c.文中引用某一公式时,写成“由式(16.20) ” 。 (5)表格 a.表格必须与论文叙述有直接联系,不得出现与 论文叙述脱节的表格。表格中的内容在技术上不得与 正文矛盾。 b.每个表格都应有表题和序号。表题应写在表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